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区人大 区政协 网站专栏
| 无障碍 | 敬老版 | 登录 | 注册 网站支持IPv6
网站专栏
首页 走进大足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营商环境 政民互动 大足数据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策文件> 其他文件

[ 索引号 ] 11500111009347908d/2022-00157 [ 发文字号 ] 大足府办发〔2022〕96号
[ 主题分类 ] 体育 [ 体裁分类 ] 其他公文
[ 发布机构 ] 大足区政府办公室 [ 发布日期 ] 2022-07-29
[ 成文日期 ] 2022-07-14 [ 有效性 ]
[ 索引号 ] 11500111009347908d/2022-00157
[ 发文字号 ] 大足府办发〔2022〕96号
[ 主题分类 ] 体育
[ 体裁分类 ] 其他公文
[ 发布机构 ] 大足区政府办公室
[ 发布日期 ] 2022-07-29
[ 成文日期 ] 2022-07-14
[ 有效性 ]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大足区建设体育强区实施方案》的通 知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大足区建设体育强区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镇街人民政府(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大足区建设体育强区实施方案》已经区政府2022年第1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714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大足区建设体育强区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重庆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重庆主城都市区发展重大机遇,加快做靓享誉世界的文化会客厅、建强链接成渝的“两高”桥头堡,奋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幸福新大足,对标重庆建设体育强市目标任务,加快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开创大足区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

根据建设体育强市实施意见要求,到2025年,夯实全区体育建设基础,体育发展体制机制更加顺畅,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布局合理、体系完善,市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

2035年,基本建成体育强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城乡居民人数比例达到94%。竞技基础项目水平明显进步,特色项目(围棋、武术、水球)取得更大突破,更多项目参加市运会等重大赛事并创造佳绩,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具有承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实力。

2050年,全面建成体育强区。市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体育综合实力和城市影响力全市领先,体育成为大足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事业。

二、重点任务

(一)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提升全民健康整体水平。

1.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健康中国行动,建立体育与卫生健康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深入贯彻落实《重庆市全民健身条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围绕便民惠民抓好全民健身建设,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在城乡、行业和人群间均等化,重点扶助镇街的全民健身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2.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加强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多功能运动场、健身广场以及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场地设施建设,依托城区天宫河湿地公园打造全民健身中心,建设本菲卡亚洲足球青训中心和双桥经开区网球基地,为承接高水平单项赛事和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创造场馆条件。结合河道两岸整治、美丽乡村道路改造,规划建设能串联各镇街的具有大足特色的自行车骑行道、健走步道、登山步道。鼓励社会力量利用闲置场所改建体育场馆,推动攀岩、徒步、漂流、溯溪、露营、拓展、桨板、动力伞等多项户外运动的场地建设。持续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的保障机制。

3.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打造群众体育品牌赛事活动,以全民健身日和健身月为引领,每年争取举办1次国际级、2次国家级、3次市级、4次区级大中型赛事活动,推出我区独有的IP赛事。联动川渝两地持续开展好环龙水湖半程马拉松赛、国际男篮系列赛、“大足石刻杯”国际足球锦标赛、业余围棋联赛,全力办好2022年全国定向锦标赛,打造“天下大足·石刻寻踪”定向系列赛、中国汽车漂移锦标赛等品牌赛事活动。组织开展青少年、中老年人、残疾人等各类人群全民健身活动。为更好地落实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推广和普及冰雪项目,大力开展冰雪陆上运动体验进校园、进社区。

4.完善全民健身组织体系。以大足区体育联合会为统筹,加强单项体育协会建设,并有序向镇街延伸,提升乡镇和社区体育组织覆盖率,完成点、线、面覆盖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带动各类体育项目和群体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断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定期举办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每年培训人数不少于150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指导服务,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5.推动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加快全民健身场馆设施的大数据、智慧化发展,开展智慧体育场馆建设,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务和体育场馆信息化管理水平,为群众参与体育活动提供便利。配合接入体育重庆在线惠民服务平台等智慧体育服务平台,扩展体育宣传途径,及时发布赛事、活动、场馆、科学健身等信息。

(二)夯实竞技体育项目建设,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6.优化竞技体育项目结构。以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为龙头,依托竞技体育特色学校,发挥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的社会力量,不断增项扩项。优化项目结构,强化基础项目、体能项目、集体项目,突出各项目的竞争意识和基础体能,重点打造田径、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游泳、拳击、柔道、围棋、武术、水球等项目。

7.构建科学训练体系。加大教练员培训力度,引进先进的训练理论和训练方法,提高教练员训练水平,深化对项目训练竞赛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提高训练效益与质量。加强与市运动技术学院和市级体校的合作,积极创建各单项体育训练基地,共建高水平运动梯队。

8.夯实体育后备人才基础。深化体教融合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竞赛活动,加强学校运动队建设。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积极举办多样化青少年体育赛事,完善相应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输送和重大体育赛事成绩奖励评估机制。加强竞技体育特色学校建设,构建体育教学、训练课程“一条龙”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体校改革,加强体校建设,发挥体校在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龙头作用,实行区级体育项目总教练负责制,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提高布点项目学校训练质量。完善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体系,发挥社会力量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9.强化竞技体育服务保障。加大体校备战投入、保障训练及参赛经费。增加训练场地等体育设施资金投入,改善项目训练条件。完善重大赛事参赛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运动员、教练员训练积极性。

10.推进举办高水平赛事和发展职业体育。积极申办和参加国家级、市级竞技类锦标赛、冠军赛等体育赛事。支持区体育协会和企业等社会力量举办和承办高水平职业体育赛事活动。

(三)加快体育产业体系建设,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11.建立体育产业体系。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契机,出台鼓励体育产业扶持政策,规划打造“一基地、两高地、多中心”体育产业发展格局。“一基地”:充分发挥大足工业园区基础雄厚,资源要素集聚,五金产业门类齐全的优势,打造体育用品制造基地。“两高地”:依托大足城区和双桥经开区体育场地设施齐全、交通快捷便利、旅游资源丰富等优势,建设体育消费高地,重点发展体育健身、赛事表演、体育用品展览、体育文化创意、商务流通等服务业。“多中心”:充分发挥大足石刻文创园、龙水湖度假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等优势。努力建成体育旅游观光中心、体育休闲娱乐中心、特色项目培训中心。重点发展登山、龙舟、滑水、摩托艇、温泉水乐园、丛林探险、户外拓展、漂流等体育旅游项目,和围棋、武术、足球、网球等特色培训项目。

12.培育体育市场主体。深化体育产业体制机制创新,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环境,建立体育产业信息平台、资源交易平台和金融支持平台。抓住国内外体育用品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机遇,加快引进和培育体育器材、运动装备等制造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体育企业、研发机构合资合作,提升产品研发能力,力争引进1个以上国际国内知名体育用品品牌。培育12个具有特色、创新力强的体育产业企业。

13.促进体育消费升级和产业融合发展。出台鼓励体育消费有关措施,推动体育与养老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教育培训等的融合,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影视等相关业态发展,提供适应群众需求、丰富多样的产品和服务,激发群众体育消费热情,形成充满活力的体育消费市场。完善区体育运动中心、双桥经开区体育场所、西禅体育公园、各镇街健身广场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快龙水湖环湖步道、国家级登山步道、户外拓展基地、岛屿休闲运动等项目的实施,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推动体育与住宅、休闲、商业综合开发,通过融合发展培育体育消费新热点。在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运动康复指导服务,促进康体结合,拓展体育康复市场。

14.提升体育产业服务水平。建立完善体育市场监管体系,规范体育市场秩序,优化体育产业营商环境。建立体育企业信息归集统计机制,推进体育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体育信息公开制度,加强体育产业统计和综合行政执法。推动体育智能化发展,促进大数据等新技术在体育产业中的应用。

(四)加强体育文化宣传推广,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

15.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民族民间体育文化。深入挖掘中华体育精神和地区体育历史文化内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精心培育和发展体育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文化。加强优秀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的保护和创新,创建全国围棋之乡、武术之乡,推广龙舟、梅丝拳、万古鲤鱼灯、中敖舞龙等传统体育项目。

16.推动运动项目文化建设。文体结合,挖掘体育运动项目特色、文化和团队精神,讲好体育文化故事。以各类赛事为平台,举办以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活动。

17.加强地区体育赛事活动交流。积极承办全市单项赛事和区域赛事,以邀请赛的体育方式带动文化交流,形成特色体育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加快提升城市体育功能。

(五)深化川渝两地体育合作交流,实现成渝地区体育事业融合发展。

18.推动川渝体育融合发展和合作交流。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促进两地全民健身运动开展,推动川渝两地公共体育场馆等资源设施建设和开放共享。落实川渝两地体育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框架协议,加强与四川区县体育单项协会、社会组织和体育企业的交流与共建,促进两地体育发展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集聚,增强区域间体育交流和对外影响力。推动体育项目合作和竞技人才交流培养,联合举办体育赛事活动。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落实好属地责任,将完成体育强市建设任务和建设体育强区纳入区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各镇街、部门要完善目标任务分解考核和动态调整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构建管办分离、内外联动、各司其职、灵活高效的体育发展新模式,确保体育强市任务和体育强区建设目标如期完成。

(二)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公共财政体育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体育建设。加大政府性基金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力度。落实体育税费政策,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估督查。大力吸引社会投资,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事业和产业领域。

(三)加强规划布局与用地保障。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预留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充分利用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及城市空置场所建设群众体育设施。在国家土地政策允许范围内,保障重要公益性体育设施和体育产业设施、项目必要用地。

(四)加强体育人才培养和交流。制定体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继续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专项计划。落实体校运动员培养输送计划,持续推进竞技体育重点项目教练员等紧缺人才招聘和柔性引进工作。完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提升自主培养体育人才能力。

(五)加强体育领域法治和行业作风建设。深化体育“放管服”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加强对体育赛事、体育市场经营等活动的事中事后监管。深入开展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专项治理。加强体育系统党建工作,增强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法律法规意识。


部门解读:

【文字解读】《重庆市大足区建设体育强区实施方案》政策解读

一图读懂:

媒体视角:

【媒体视角】到2035年 大足基本建成体育强区

文件下载:

大足府办发〔2022〕96号办公室通知(红头).doc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