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而下的千秋传神:中华文化巅峰时期的社会信仰共识桥头堡
自上而下的千秋传神:中华文化巅峰时期的社会信仰共识桥头堡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大足位于川东地区丘陵地带,土地肥沃,农产丰富。其石多为砂岩,软硬适度,宜于雕刻;其地
富产煤铁矿,小五金手工业发达,故有“小五金之乡”“石刻之乡”的称誉。
安定繁荣的社会生活
大足位于川渝地区的交通要道上,是东大路与小川东道的必经之地。
汉末魏晋以来,中国经济中心逐渐南移;唐末五代,战乱连绵,四川盆地易守难攻,有“蜀中无大战”
之说,“人物秀丽,土产繁华”。
四方云集的能人巧匠
唐代皇帝两度入蜀,衣冠大族、文人雅士、名僧高道相随而至。崇佛的社会风气下,朝野官吏带
头造像,殷实之家相继捐舍资财,引来众多石刻艺术高手营集竞技。
祈愿和平的信仰共识
晚唐、两宋,举国动乱,蜀中官吏、仕绅、僧尼、平民等,为祈干戈永息,亡魂超生,风调雨顺,
举家安乐,多以捐资刻石作为信仰依托,祈祷之词上及国家,下及父子,以至来生,成为人民祈
愿和平的信仰见证。传承千年的石刻风气
大足石刻,以尖山子、圣水寺为开端,大兴于唐宋。
自晚唐景福至南宋淳佑年间,大足先后造像34处,占大足石刻总数的80%左右。除北山摩崖造
像始凿于公元892年(景福元年)外,其余均为宋代建成,至明清两代仍有陆续开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