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石窟简介
南山石窟位于大足城区南面约2公里的南山之巅。南山,古称广华山,树木葱蓊,风景幽丽,素有“南山翠屏”的美誉。
南山石窟开凿于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造像崖面长80余米、高3—10米,通编为15号,明清有增补。主要有真武大帝龛、后土圣母龛、三清洞、龙洞等道教造像题材。是中国南宋时期雕刻最精美、神系最完备的道教造像群。
三清古洞共刻像421身,排列了从道教“三清六御”到三百六十天尊的完备神仙序列,生动地反映了公元12世纪道教己由早期的老君、“三官”崇拜演变为神系、神阶明确的“三清”、“六御”信仰的历史事实。在中国宋代道教石窟中,此窟是最完备而有系统的反映宋代道教神系的实物资料,是全国道教造像的珍品,也是研究道教史和道教造像艺术珍贵的实物资料。
南山有碑刻题记28件。其中公元1250年的《何光震饯郡守王梦应记》碑,记载了公元13世纪中叶四川东部遭蒙古军攻掠后的社会政治历史的基本情况,保存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具有“以碑证史”、“以碑补史”、“以碑断代”的重要价值。
199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2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后土三圣母
南山石窟第4号。龛高315、宽275、深163厘米;刻于南宋,表现的是道教中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大地山河之秀的神祇,民间俗称送子娘娘。
正壁刻后土三圣母,头顶悬八角形华盖,梳高髻,戴孔雀金钗,面容慈祥,身着宽袖华服,双手捧物,足蹬朝靴;端坐于龙头靠椅上,俨然人间贵妇。圣母像两侧,躬身直立女侍像,梳丫髻,着长服,手持龙首拂尘,神情静穆。
左侧壁刻“九天监生大神”,顶盔贯甲,手持法器;尽职守护。右侧壁“九天送生夫人”,金钗霞帔,飘带飞拂,似把吉祥送至人间。此外,左侧壁外端刻戴直角幞头,身着朝服的供养人(出资镌造者)何正言及家眷,侧身礼拜。
三圣母像,气度雍容华贵,目光慈爱,表情恬静,让人顿生亲切之感;艺术风格上,刀法方硬,线条简练,是大足宋代道教造像中的精品之一。
三清古洞
南山石窟第5号。窟高391、宽508、深558厘米,为中心柱窟,刻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1年),表现以“三清”、“四御”为主尊的道教最高神系。
中心柱正壁刻“三清”、“四御”等道教最高神系及侍者像,左侧壁面上部刻“玉帝巡游图”,下部刻“春龙起蛰图”;右侧壁上部刻清大足知县王德嘉诗碑一通。甬道三壁分上下六层刻三百六十位应感天尊像,部分残损;甬道左右侧壁面最外侧,对称浮雕圆龛式的“黄道十二宫”图像,左右各六。
“三清”,是道教最高神祇,中为上清灵宝天尊,坐于三足夹轼内;左为玉清元始天尊,手捧如意;右为太清太上老君,左手抚膝,右手执扇。“三清”戴莲花束发冠,面相清秀,饰三绺胡须,身着尖领道袍,身衬火焰背光,头顶悬圆形珠帘宝盖,盘膝端坐于束腰矩形莲台上。
“六御”,是道教中仅次于“三清”的四位天帝和两位帝后,其中的“四御”分别为玉皇大帝、紫徽大帝、勾陈大帝和后土皇祇;皆头戴冕旒,手捧持玉圭,端坐于龙头靠背椅上;身后侍者高举日月宝扇,俨然人间帝王的气派。“四御”像外侧刻二元君贵妇像,梳高髻,戴凤冠,面容姣好,披帛环绕,双手捧笏,端坐龙头椅上。
此窟造像,见证了道教神系的发展、演变,展示了宋代确立后的道教最高神系,是目前大足,乃至全国最早的神系完备的道教造像,具有重要的价值。
玉帝巡游图位于中心柱左侧壁上部。玉帝戴冕旒,香袋护耳,身着宽袖长服,胸配玉环,双手持玉圭,迎风立于云端,气宇轩昂;率众侍者巡游,体察人世万象。玉帝头顶上方悬罩华盖,华盖之上,祥云笼罩;身前龙神开道,身后及左右,文武百官、金童玉女、男女侍从,前呼后拥;巡游行列,龙旗飞舞,旌幡鼓动,声势浩大,仪仗威严,充分显示帝王出巡的皇家气派。
春龙起蛰图刻于中心柱左侧壁下部。春龙,足踏山石,曲颈昂首,身五折,鳞甲满饰,尾上翘;呲牙咧嘴,似欲腾空跃起。
甬道三壁分六层雕刻三百六十位应感天尊,现存二百三十余尊。天尊,是道教对所奉天神中最高贵者的尊称。道教认为,一年三百六十天,每一天有一位应感天尊当值,负责处理人间大小事务,维持人间正常秩序。天尊像,或文或武,戴冠,着圆领广袖长服,足蹬云头鞋;文臣手捧朝笏,文质彬彬,颇具仙风道骨;武将面目凶恶,体魄强健,持握各式兵器,赳赳威武。
黄道十二宫图位于左右侧壁面外端,为纵向浮雕的圆形小龛,分刻人马、蟹、狮、蜥蜴、净甁、二女、秤等图像。道教认为,黄道十二宫不仅揭示天体运行的规律,还预示或掌管人间祸福。这些图像恰巧与西方十二星座图像相似,实际上,道教对黄道十二宫的认识,比西方星座学说要早几百年。
龙洞
南山石窟第15号,窟高346、宽210、深185厘米,刻于宋代,表现道教中的龙。
洞中石龙,昂首望天,龙躯修长,一身四折,头东尾西;前两爪挂于山石之上,后两爪撑地,大有欲飞九天之势。
道教将龙称神龙,取其变化莫测,威武神勇;最主要的作用是助道士上天入地,沟通鬼神。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佛教龙王信仰也随之传入;道教亦引进佛教龙王并加以改造,形成自己的龙王信仰,称诸天龙王、四海龙王、五方龙王等。后来,凡有水之处,无论江河湖海,渊潭塘井均有龙王,职司该地水旱丰歉。于是大江南北,龙王庙林立,成为中国龙崇拜的重要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