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 115001117688897750/2021-00299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文化 | [ 体裁分类 ] | 其他 |
[ 发布机构 ] | 大足区高坪镇 | [ 发布日期 ] | 2021-12-03 |
[ 成文日期 ] | 2021-12-03 | [ 有效性 ] |
[ 索引号 ] | 115001117688897750/2021-00299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文化 |
[ 体裁分类 ] | 其他 |
[ 发布机构 ] | 大足区高坪镇 |
[ 发布日期 ] | 2021-12-03 |
[ 成文日期 ] | 2021-12-03 |
[ 有效性 ] |
高坪镇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坪镇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项目简介
基本情况:木瓢,曾经是不少人家的生活用具:舀水的叫水瓢;盛饭的叫饭瓢;喂猪用的叫潲瓢;撮包谷、谷子的则叫撮瓢。木瓢的取材主要以松树为主,能保证木瓢挖成后不裂缝。把木头锯成一尺长的段,对中劈成两半,用刀斧砍成粗坯,固定在木马上,经过挖瓢、削口、削把、削背等十几道工序,一个小巧美观的木瓢就呈现在大家眼前。木瓢为原木色,有较清晰的木质纹理,有淡淡的木头的味道,环保无毒。人们习惯将用木头挖制撮瓢、水瓢、汤瓢等生活用具的从业者称为“挖瓢匠”。 地理位置:大足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西部,属重庆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为松树等木瓢原材料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环境。高坪镇位于大足区西北部,距城区20公里,与安岳、潼南两县接壤,属深丘地貌,处于涪江和沱江的分水岭,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重庆与四川两省市交界的重要节点,成渝经济区的重要区域,地理位置显著,边贸市场繁荣。 历史沿革:传承了八代人,从祖辈刘才士传承至今,不幸挖瓢匠刘夫贵的儿子去世,这门技艺没有了传承人,其他来访学习的人要不是年龄大了无法再做,要不就是觉得技术上较难没学会,由于劳动强度大且效益十分低下,加之各种替代品的出现,其技艺传承后继乏人。 主要价值:木瓢的身上有一种天然的质朴,不如玉器温润,不如金属锐利,更没有水晶的晶莹剔透之感,但是它本身的质朴已带有厚重的情感,祖祖辈辈传承至今,木瓢的作用离不开我们身边的饮食安全,也可以进一步开发木瓢,将会是一种艺术品供大家摆设、参观、使用。 影响:1、用处:瓢的原型应源自葫芦,葫芦整只为“瓠”,半只为“瓢”。曾作为礼器及酒器出现于典籍之中。对半剖开的葫芦,根据其自然形,一半便于把握,一半便于盛装。因其制作便捷,功能性强而成为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的用具之一。 2、审美与文化寓意,木瓢整体为流线造型,且比例较为均匀。整体细长,以木瓢的手柄为中心左右对称,充分达到视觉上的均衡。与人们的审美习惯相符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对称和谐之美。 单纯的线条,与器物的简单大方形成联系,整个木瓢没有附加任何的装饰及雕刻,也没有任何图案的修饰,一切遵循功能至上的原则。松树本身有着天然的树状纹理,木瓢制作形成过程中虽然将其打磨,但仍清晰可见。这种纯天然的装饰不仅仅无形的装饰了木瓢,也充分体现了民间器具独特的朴素的自然之美。 木瓢的形态取自于自然中的葫芦的形态,而葫芦作为中国的礼器一直被道教视为神物,不可渎亵。在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中,葫芦是非常重要的题材。它涉及文学艺术,民俗、信仰和那些与日常劳动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艺术。从长期的发展看来,广大劳动人民一直把葫芦看成是生产、生活的一种安全长命的吉祥物。 |
二、项目基本信息
项目类别 |
传统技艺 |
项目名称 |
大足传统木瓢制作技艺 | |
申报地区 |
大足区高坪镇 |
涉及民族 |
汉族 | |
所 在 区 域 及 其 地 理 环 境 |
大足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西部,属重庆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为松树等木瓢原材料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环境。高坪镇位于大足区西北部,距城区20公里,与安岳、潼南两县接壤,属深丘地貌,处于涪江和沱江的分水岭,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重庆与四川两省市交界的重要节点,成渝经济区的重要区域,地理位置显著,边贸市场繁荣。取材方便,因此为传统木瓢制作技艺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 |||
分 布 区 域 |
市内主要分布在大足区中敖镇、高坪镇等地,并辐射到周边荣昌、永川、合川、铜梁和主城等地,市外主要分布在四川成都、绵阳,广东广州等地。 | |||
历 史 渊 源 |
乾隆年间,祖辈刘才士开始制作木瓢,那时用竹篾将一个个瓢柄拴成菊花状,然后挑着走村串户去卖。由于东西好,价不贵,十里八乡的人都等着送瓢上门。制作木瓢的技艺也慢慢形成。由于刘夫贵家是几代做一件事,经过不断地潜心学习,改造完善,木瓢制作技艺不断提高,并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刘夫贵继承木瓢制作技艺并进一步发展,他制作木瓢已经不用画图,凭娴熟的技艺便可快速做出粗胚。他的木瓢在周边区域比较出名,除了赶场天在集市销售,也有闻名而来的将其木瓢转卖售往市内、市外,曾经还一度远销国外。 | |||
基 本 内 容 |
木瓢,曾经是不少人家的生活用具:舀水的叫水瓢;盛饭的叫饭瓢;喂猪用的叫潲瓢;撮包谷、谷子的则叫撮瓢。木瓢的取材主要以松树为主,能保证木瓢挖成后不裂缝。把木头锯成一尺长的段,对中劈成两半,用刀斧砍成粗坯,固定在木马上,经过挖瓢、削口、削把、削背等十几道工序,一个小巧美观的木瓢就呈现在大家眼前。木瓢为原木色,有较清晰的木质纹理,有淡淡的木头的味道,环保无毒。一般把木材加工成撮瓢、水瓢、汤瓢等几大类。人们习惯将用木头挖制撮瓢、水瓢、汤瓢等生活用具的从业者称为“挖瓢匠”。他的木瓢在周边区域比较出名,一般是赶场天在集市销售,也有闻名而来的将其木瓢转卖售往市内、市外,曾经还一度远销国外。 | |||
主 要 特 征 |
木瓢形式多样,其中撮瓢、水瓢、汤瓢等产品,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制作木瓢的原材料成本不高,物美价廉,经久耐用,受到人们的认可。 木瓢的形态取自于自然中的葫芦的形态,而葫芦作为中国的礼器一直被道教视为神物,不可渎亵。在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中,葫芦是非常重要的题材。它涉及文学艺术,民俗、信仰和那些与日常劳动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艺术。 木瓢整体为流线造型,且比例较为均匀。整体细长,以木瓢的手柄为中心左右对称,充分达到视觉上的均衡。与人们的审美习惯相符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对称和谐之美。 | |||
重 要 价 值 |
木瓢制作技艺的历史上百年,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一个颇具特色的种类,其不断改进丰富的制品,体现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变迁,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 木瓢整体为流线造型,以木瓢的手柄为中心左右对称,充分达到视觉上的均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对称和谐之美,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木瓢的相关制品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制作木瓢的原材料成本不高,物美价廉,经久耐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 |||
存 续 状 况 |
时代在变,用具也在变。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喜爱的人逐渐减少,现在用木瓢的人越来越少,木瓢的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小,市场需求量变小,加之现代技术的冲击,传统手工制作受到强烈冲击。 木瓢制作技艺受现代科技的冲击,传统制作技艺后继乏人,大多技艺能手都年事已高,这门技艺无法得到传承,由于劳动强度大且效益十分低下,年轻艺人极少愿意去学,如果不及时加以保护,传统木瓢制作技艺将有可能面临失传的境地。 | |||
相 关 制 品 及 其 作 品 |
撮瓢:通常是用柏杨、松树、棬木、桦树等木料加工而成。呈条形摄箕形,有木把。是农村常用的一种民间用的生产生活用具,撮装粮食用。 水瓢:将木头对半剖开做的舀水用具。水瓢的口形的前端为流线型,水瓢与把手位置相对的口形为钝尖形。 饭瓢、汤瓢:餐具的一种,用来舀饭、舀汤打菜的勺子,有长柄。 | |||
传 承 谱 系 |
第一代: 刘才士,生于乾隆已未年二月初三(公元1739年),死亡时间不祥。开始制作木瓢。 第二代:刘仕臣,生于乾隆辛卯年九月二十六日(公元1771年),死亡时间不祥。家传 第三代:刘大寿,生于嘉庆十年七月十一日(公元1805年),死亡时间不祥。家传 第四代:刘永仁,生于道光三年正月十九日(公元1823年——1904年)。家传 第五代:刘昌有,生于咸丰庚申年九月初六(公元1860年——1926年)。家传 第六代:刘汉隆,生于光绪庚寅年十月十六日(公元1890年——1960年)。家传 第七代:刘朝元,生于民国庚申年四月二十七日(公元1920年),死亡时间不祥。家传 第八代:刘夫贵,生于1955年1月5日,从艺至今50余年。 | |||
主 要 传 承 人 (群体) |
刘夫贵,男,生于1955年1月5日,十几岁开始跟随父亲刘朝元学习木瓢制作技艺,从艺至今50余年。刘夫贵继承木瓢制作技艺并进一步发展,他制作木瓢已经不用画图,凭娴熟的技艺便可快速做出粗胚。他的木瓢在周边区域比较出名,并售往市外,曾经还一度远销国外。 | |||
代 表 性 图 片 一 |
( (贴照片处) 著作权人及手机号:田益帆 15213356497 照片说明:2017年4月,刘夫贵制作木瓢实地 | |||
代 表 性 图 片 二 |
( (贴照片处) 著作权人及手机号:田益帆 15213356497 照片说明:2017年4月,制作木瓢的工具 | |||
代 表 性 图 片 三 |
( (贴照片处) 著作权人及手机号:田益帆 15213356497 照片说明:2017年4月,相关制品(撮瓢、水瓢、饭瓢、汤瓢) | |||
代 表 性 图 片 四 |
( (贴照片处) 著作权人及手机号:杨清 18702322909 照片说明:2017年4月,相关制品(汤瓢、饭瓢、水瓢、撮瓢) | |||
代 表 性 图 片 五 |
( (贴照片处) 著作权人及手机号:杨清 18702322909 照片说明:2017年4月,相关制品(撮瓢、水瓢) | |||
代 表 性 图 片 六 |
( (贴照片处) 著作权人及手机号:田益帆 15213356497 照片说明:2017年4月,刘夫贵在取料、开胚 | |||
代 表 性 图 片 七 |
( (贴照片处) 著作权人及手机号:田益帆 15213356497 照片说明:2017年4月,刘夫贵在制作木瓢粗胚 | |||
代 表 性 图 片 八 |
( (贴照片处) 著作权人及手机号:田益帆 15213356497 照片说明:2017年4月,木瓢毛胚 |
代 表 性 图 片 九 |
( (贴照片处) 著作权人及手机号:田益帆 15213356497 照片说明:2017年4月,刘夫贵在削木瓢手把 |
代 表 性 图 片 十 |
( (贴照片处) 著作权人及手机号:田益帆 15213356497 照片说明:2017年4月,刘夫贵在给木瓢削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