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坪打连厢传统民俗舞蹈
连厢又称连萧,是集音乐、舞蹈、文学等诸多艺术形式于一体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曾经广泛地流行于四川、重庆的城市乡村,特别是成都、绵阳、遂宁、石柱等地,至今约有300多年的历史,受到城乡人民的一致喜爱和欢迎。
连厢起源于清朝,在北方被称为“霸王鞭”,又叫“莲花十八响”。关于连厢的由来,有多种传说。其中之一,传说明末将领秦良玉叫士兵以竹子藏粮过关卡后,士兵们高兴得敲打竹竿,后逐渐演变成一种舞蹈——连厢。
连厢曾一度在巴蜀大地风行。连厢的起源和川剧等民间戏曲和曲艺形式的起源有相似之处,都是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过程中,由外省移民带入四川,再与巴蜀大地固有的民间文化相融合,从而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连厢即是由清初陕西、湖北等地移民带入四川,再经成都等地连厢艺人的传承和发展流入重庆等地,高坪镇地属川渝交界处,重庆段川东古道以高坪为起点,打连厢传统民俗舞蹈也是由此而传入高坪。高坪连厢棒是用竹子制成,60厘米到100厘米左右,在竹子上挖出四处窗格,每个窗格中串以铜钱,分上下两面,表演时,上下左右舞动,并敲击身体四肢、肩、背各部,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可以边唱边跳,也可以和着音乐的舞动,其歌曲多为各地民间小调,作为一种民俗文化,通常在节日或活动时表演。连厢流行于中国各地,历史悠久。变换快慢节奏,发出清脆的响声,处处充盈着飞舞之美,呈现出轻松活泼的风格,被称为民间舞的瑰宝。
每支连厢队成员多由中年妇女组成,人数以10至20人为宜。表演时,演员们身穿特有的水乡服饰,按照传统习惯,手持连厢棒翩翩起舞。步伐多样,有行进、后退、停留、交叉、下蹲等。随着脚步的移动和队形的变化,连厢棒也随之舞动,或抖动于空中,或敲击身体的肩、臂、胸、腰、腿等不同部位,并且配以双腿微颤和肩腰的晃动,形成舞、打、跳、跃的连续动作。表演时,连厢棒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棒上的铜钱有节奏地抖动,也随之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如今,这种传统民间舞蹈又得以恢复。在一些节庆活动和“农家乐”旅游活动中,我们又能一睹“打连厢”的绰约风姿。2019年“重走小川东道”参与过重庆电视台视频录制;2023年10月参加重庆市大足区第十一个重阳节暨“我们的节日.重阳”系列文化活动;2024年4月参加重庆市大足区首届民俗文化艺术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