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区政府 区人大 区政协 网站专栏
| 无障碍 | | 注册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基层政务公开

您当前位置: 首页>区政府部门>卫生健康委员会>政务公开>政策解读

【文字解读】《重庆市大足区“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解读材料

日期:2022-04-30


2022412日,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印发《重庆市大足区“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大足府办发〔202245号,以下简称《规划》)。为方便社会公众全面了解规划内容,现作如下解读。

一、《规划》编制背景

十三五”期间,大足区以民生发展为导向,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加强全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卫生健康事业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为“十四五”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2020年,全区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8.09岁,未有孕产妇死亡发生,婴儿死亡率控制在3.95‰,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市平均水平。

——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全区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夯实完善,有效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不断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疾病预防水平、妇幼保健水平不断提升。

——医疗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持续优化,覆盖城乡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健全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全面推进,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率达100%。全面推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多元办医发展。

——分级诊疗工作深入推进。创新推进医联体建设,区级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起紧密型医联体。进一步落实双向转诊制度,基层首诊比例不断增加,向基层医疗机构转诊人数同比不断增长。

——中医药事业发展持续发力。中医药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中医药队伍整体素质整体提高。

——全民健康信息化取得新进展。全区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基础信息系统建设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系统建设全面覆盖。

十四五”时期,为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提升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水平,为全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健康基础,根据《重庆市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重庆市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本规划。

二、《规划》思路目标

总体思路:深入实施健康中国重庆行动,聚焦上级各项工作部署,紧扣区委区政府“加快做靓享誉世界的文化会客厅、建强链接成渝的‘两高’桥头堡”目标定位,统筹推进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和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在规划任务上,从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促进人口协调可持续发展两项重点任务向以深入实施健康中国重庆行动大足实践的主线转变;在规划范围上,从提升公共卫生保障水平、构建现代医疗服务体系向拓展完善全方位干预、全周期保障、全过程服务的体系能力转变;在规划理念上,从“控制规模、提升内涵”向聚焦高质量发展转变;在改革举措上,从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向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转变。

发展原则: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积极探索符合全区实际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新思路,切实提高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质量、效率和效益。二是坚持健康优先,和谐发展。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十四五”规划制定实施全过程,实现全民健康覆盖,提供公平可及的健康服务。三是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贯彻落实国家和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统筹规划全区医疗卫生资源,促进优质资源整合流动。四是坚持问题导向,协调发展。围绕居民卫生健康需求,发挥区位优势,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协调发展。五是坚持优质服务,均衡发展。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级,加强优势医疗资源建设,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发展目标:围绕区委区政府“加快做靓享誉世界的文化会客厅、建强链接成渝的‘两高’桥头堡”目标定位,擦亮医疗卫生品牌,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卫生健康领域协作,打造成渝中部区域性医疗康养中心。规划共设置了22个发展指标,涵盖健康水平、健康生活、健康服务、健康环境、健康保障5个方面。总体来说,2025年:

——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3岁,婴儿死亡率不高于3.5‰,孕产妇死亡率不高于14.5/10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5%以上。

——公共卫生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强大公共卫生网络基本构建,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救治能力得到增强,主要健康危害因素得到有效控制,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下降到13.5%,医防协同更加高效。

——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医疗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优质高效整合型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面建立,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分级诊疗体系进一步完善,卫生健康领域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

——健康产业稳步发展。多元办医格局基本形成,健康服务新业态更加丰富,健康服务业成为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规划》重点任务

《规划》严格贯彻落实党中央和重庆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及市卫生健康委工作安排,将中央和市级重要文件精神和重点任务在规划中体现,并结合大足区实际,进一步细化了具体举措和任务。《规划》提出了11项重点任务。

第一项织实织密公共卫生服务网。一是全面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构建防治结合、全社会协同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加强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和等级疾控机构创建,夯实基层防控网。二是完善卫生应急响应和处置机制。到2025年,形成统一高效、响应迅速、科学精准、联防联控、区域联动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三是提升院前急救和重大疫情救治能力。加强急诊科、急诊室设置,持续提升急诊ICU综合抢救能力,建立健全重大疫情应急救治网络,推进区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建设,规范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持续推进陆水空立体救援网络建。四是创新医防协同机制。落实医疗机构疾控职责,加强区疾控中心对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指导和监督考核,建立交叉培训制度。五是加强疾病和健康危害因素监测预警。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推动重点疾病的早期筛查和有序分诊;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健全生物安全防范机制,建立完善医疗废物全链条监管机制。六是深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预防接种规范化管理,稳妥有序做好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城乡居民。七是提高妇幼保健和生殖健康公共服务水平。实施妇幼健康服务保障工程和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加强妇产科和儿科建设,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强化产前诊断筛查,探索基层生殖健康促进模式。八是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优化布局全区精神卫生资源,推动区精神卫生中心(区第三人民医院)建成公立三级精神卫生中心。到2025年,全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设置率达60%以上,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40%九是加强采供血服务保障。强化采供血保障体系,建立覆盖全区、带动周边的无偿献血网络,打造渝西片区无偿献血科普基地。十是强化职业健康工作。健全职业病防治网络,争取建成职业健康示范先行区和区域职业病防治中心。

第二项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一是优化医疗服务网络架构。构建“供给足、环境美、服务优、上下联、信息通、医防融”的新型医疗服务网络,推进区域资源整合,不断提升重大疾病救治能力。二是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建设工程,推进等级医院创建推进“美丽医院”建设。三是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档升级工程和等级创建活动,开展镇街卫生院发热门诊(诊室、哨点)建设。四是加强短缺医疗资源配置。打造精品特色专科,增加康复医疗资源,打造渝西荣誉军人康复养老基地,加强产科能力建设,发展国际医疗救助服务。五是强化医疗服务管理。加强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和医保监督管理,加强血液管理。

第三项夯实“一老一小”服务能力。一是提升老年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推动老年病科、康复科或治未病科开设,鼓励引导接续性医疗机构发展,完善长期照护服务,推进安宁疗护工作。二是推进医养结合协调发展。打造健康养老服务网络,打造区域性医疗康养中心,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老年医疗护理机构,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业务协作机制。三是加强老年健康管理与健康干预。加强老年预防保健,开展老年疾病早期筛查干预和健康指导,实施老年人失能预防和心理健康干预计划。四是提升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夯实基层儿童保健服务网络,优化儿科人力资源配置,实施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五是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加快托育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加强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建设。

第四项推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一是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加快推进区中医院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和区中医院医养结合示范工程,加强区内医疗机构中医科室和中药房建设,推进中医馆提档升级。二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和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加快中西医结合发展,加强中医传承创新,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特色和康复保健优势。三是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研发一批创新中药,做大做强一批中药大品种,打造中医药龙头企业,争取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打造渝西川东区域中医药康养产业街。

第五项推进健康中国重庆行动大足实践。一是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持续加强健康细胞建设,健全病媒生物监测网络,持续实施控烟行动。二是实施健康促进行动。推动健康科普基地建设,深入开展健康促进单位创建,深入开展“三减三健”等专项行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三是维护环境健康和食品安全。深入开展污染防治行动,推动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全覆盖,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开展食品、营养等健康危害因素风险监测评估,开展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

第六项促进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打造区域医疗康养中心,初步建成渝西川东区域康养之城。二是打造区域健康管理中心,大力发展健康管理服务,开展健康云宣教和多样化的健康公益活动和惠民活动。三是鼓励引导社会办医高质量发展。扩大社会办医开放力度,支持有资质的医生开办私人诊所,引导社会办医“精、特、专”发展。

第七项是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是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全面执行和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医德医风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二是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坚持公立医院公益属性,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进一步健全医院内部管理制度。三是加强基层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完善服务功能,建立标准规范,健全激励机制,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快医共体“三通”建设。四是推进卫生健康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夯实监督执法网络,建立健全信息公示制度,开展智慧卫监建设,切实加强医疗服务监管。

第八项是促进全区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一是落实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三孩生育政策,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建立完善生育福利政策与生育保险制度,合理配置母婴设施等公共服务资源。二是加强政策调整有序衔接。落实国家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和保险制度,提升计划生育家庭抵御风险能力。广泛开展“生育指导、家庭保健、科学育儿、养老照护、家庭文化”宣传教育培训活动。

第九项是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快建立医疗卫生机构用人新机制。理顺人员管理权限,创新招聘培养机制,优化人才配置使用。二是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到2025年引进培育高级职称人才100人以上,引进培养硕博士研究生100人以上。加快优秀基层卫生人才和急需紧缺实用人才培养。三是打造医学人才培养基地。加强住院医师、公共卫生医师、护士、临床药师等培养,建设临床实践技能培训基地。四是多方合作。整合区域内外优质高等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资源,建设共建共享平台,组建政校院企医教联合体。

第十项是打造医学科研创新平台。一是搭建科研创新转化平台。规划建设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转化医学、医学人工智能等研究中心,重点打造区人民医院基础研究实验室,设置全区医学科研创新项目及科研资金,推动卫生健康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关键共性技术和卫生适宜技术。二是推进医学学科建设。创建一批国家和市级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及特色专科。到2025年,实现创建市级重点专科或特色专科10个、国家级重点或特色专科2个。

第十一项是加快卫生健康信息化赋能。一是加快区卫生健康信息化协同,建设完善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基层医疗信息系统、医共体信息平台等,推进会诊、影像、心电、医学检验中心建设,推动数据开放共享和检验结果共享互认。二是推进智慧医疗和信息惠民。推进智慧医院和互联网医院建设,建立统一的信息惠民服务门户,深化拓展“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模式。三是大力发展远程医疗服务。依托全区优质医疗资源,开展远程会诊、诊断、培训教育等服务,到2025年实现远程医疗服务在区内基层医疗机构的全覆盖。

四、《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规划组织领导。区级有关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协同推进和落实本规划中的各项任务;科学编制各专项规划,及时组织细化各项任务措施,完善规划目标管理责任制。

二是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强化政府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强化部门协作,进一步完善卫生健康领域行业制度体系,形成推进卫生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是加大事业投入保障。健全完善卫生健康公共财政保障体系,积极做好和争取相关建设资金和建设项目,加强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监管,鼓励多渠道筹集资金。

四是统筹区域卫生发展。整合全区卫生健康资源,统筹各级财力,大力推进示范化规范化建设和优势发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提升事业发展的整体效能。

五是强化规划监督评价。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强化规划约束力。规范项目准入与实施,建立规划实施情况动态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研究解决。


政策原文: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大足区“十四五”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大足府办发〔2022〕45号关于印发重庆市大足区“十四五”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