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大足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2021—2030年)
重庆市大足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2021—2030年)
重庆市大足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二〇二二年八月
目 录
前言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建成10.75亿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扎实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集中力量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大足区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截至2020年底,全区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63.37万亩,为发展现代效益农业、服务粮食安全大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修编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统一规划布局、建设标准、组织实施、验收考核、上图入库”,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快修编建设规划”,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年8月国务院批复《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要求“加快推进省、市、县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编制,细化政策措施,将建设任务分解到市、县,落实到地块”。根据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加快编制区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通知》(〔2021〕-125)要求,区县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着手优化建设布局、谋划重点项目和示范项目、建立健全项目库、落实落细重点举措,编制了《重庆市大足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立足成渝主轴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根据乡村振兴分层分类推进机制、农业农村现代化“345”发展思路、农业资源条件等,围绕全市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以提高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以“两区”和永久基本农田建设为重点,以《大足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1-2020年)》和“十二五”以来各镇街实践为基础,依据《重庆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结合《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规划》、《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重庆市大足区分层分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试行)》、《大足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等相关规划,提出大足区未来1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发展形势、总体要求、建设标准、建设内容、建设分区、建设任务、建设监管、建后管护、投资估算、效益分析、实施保障等,是今后推进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依据和基础。
《规划》涉及大足区龙岗街道、棠香街道、智凤街道、龙水镇、宝顶镇、中敖镇、三驱镇、宝兴镇、玉龙镇、石马镇、拾万镇、回龙镇、金山镇、万古镇、国梁镇、雍溪镇、珠溪镇、龙石镇、邮亭镇、铁山镇、高升镇、季家镇、古龙镇、高坪镇共3个街道、21个镇。
规划期为10年,即2021—2030年。
- 发展形势
一、建设成效
“十二五”以来,大足区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紧紧把握高标准农田“高”的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开发,基本实现农田降本增效、农民稳步增收、田园风光美化、综合效益提升。
(一)“高”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一是高起点规划。遵循“突出重点、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分期建设”的原则,按照“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林成园、强装备、普科技”的要求。坚持基础配套与优势产业发展相结合,坚持生产规划与村规划相结合,坚持项目效益与生态环境相结合。根据水源状况设置农田灌溉工程、乡村公路设置耕作道路工程、溪河走向设置除涝排水工程,实现桥涵闸及便民道路等综合配置。二是高标准建设。立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土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通畅、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目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突出以水利为中心,实施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截至2020年底,全区开展了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世界银行贷款可持续发展农业项目104个,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3.37万亩,“米袋子”、“菜篮子”得到有效保障,为稳定和提高重要农产品、粮食生产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实现了园田化、灌溉节水化、耕作适应机械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搭建起现代农业发展平台??。三是高效益开发。以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为硬件基础,多管齐下,推动科技农业、规模农业、集约农业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带动全区流转农村土地42.06万亩,流转率达39.7%,有效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农田的“高”效益正在逐步显现。
(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了农田配套水平和保障能力,有效减少旱涝渍等灾害影响,项目区灌溉保证率达90%,农业生产道路通达度90%,作物复种指数达180%。全区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3.36万亩、产量稳定在42.39万吨,粮食亩产平均水平达到454.07公斤以上,主要粮食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0%。大足区纳入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10万亩硒锶油菜薹(油蔬两用)建设成全市百亿级油菜基地核心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三)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快速提升。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了良种良法、高产创建、深耕深松、旱作节水、水肥一体化、农林病虫害统防统治等一批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从“靠天灌水”变为旱涝保收、从焚烧秸秆变为腐熟还田、从盲目施肥变为测土配方施肥、从传统农业变为科技农业,促进粮油产品的稳产高产。全区拥有农机总动力69万千瓦,受益群众超过9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58%,农业综合机械化率60%,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100%,推动了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
(四)农民增收致富道路明显拓宽。一是“科技联姻”,农业降本增效。大足区通过推广水稻优质品种、高效节水灌溉系统、水肥一体化等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提高了土地生产力,农业机械化程度,促进了农业集约化经营,降低了种植成本,提升了耕地产能,全区水稻优质品种种植面积达90%,水稻平均亩产550公斤,亩均增产103公斤,增产比例18.7%,亩增产值309元,亩增纯收益259元。二是扶持农企,促规模化发展。坚持“为用而治、为用而建”原则,项目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扶持农企走产业化经营路子,将稻虾、粮油等20多个农业产业连贯起来,形成西部农业特色产业区,全区建成优质粮油基地55万亩、富硒油菜苔10万亩、稻虾综合种养基地2万亩。三是股权化改革,稳定增收机制。推进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股权化改革试点项目8个,每年按财政投资金额的5%进行固定分红,实现农民增收,互利共赢。四是农业综合开发,提升农业效益。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了乡村旅游基础条件和承载能力。以万亩绿色菜篮子基地打造观光农业,以稻鱼、稻虾、稻蟹共生的生态循环立体农业,以“稻”文化打造科普研学、自然学校、农耕体验、农作物采摘为一体的休闲农业,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乡村振兴战略得到稳固推进。(可增加隆平五彩田园综合体内容)
二、主要问题
(一)农业现代化短板突出。一是农业产业规模总体偏小。目前大足区尚未建成十万亩级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农业产业发展较为分散,农业的“接二连三”没有充分联动。二是平台建设急需提速。大足区暂无国家级或市级农业园区,造成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带动能力不强。三是农业科技投入结构需调整。当前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已逐步由农户向公司、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转变,但农业科技服务投入重点仍集中在常规品种和技术的引进、推广、培训,没有对特色优势产业进行全覆盖,难以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业技术需求。
(二)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以“宜机化、水利化、生态化、园田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为导向,大力实施“改大、改水、改路、改土”建设内容,大足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需投入3000-5000元,现行财政补助标准1500元/亩难以满足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际需要,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相对短缺。
(三)项目建设难度加大。大足区人均拥有土地资源面积2.01亩,远低于全国人均土地面积。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深入推进,易开发整理的耕地后备资源逐步减少,未实施区域条件差、成本高,资金需求较大,建设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四)“建管用一体化”有待加强。早期建设的高标准农田侧重产能提升而对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重视不够,在高标准农田项目设计、施工各环节,未能充分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存在简单硬化沟渠道路等问题,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等先进技术推广应用不够,未能普遍形成良田良制、良种良法、良机良艺融合发展的格局,部分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仍然沿用传统粗放的生产方式,资源消耗强度大,耕地质量提升不明显,支撑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三、有利条件
(一)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确保需要的时候能产的出、供得上,在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李克强总理多次作出批示,强调要实施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规划布局,把高标准农田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重要内容,扎实推进建设,健全农田管护机制。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中央一号文件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彰显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全局性、基础性和战略性意义,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田建设的高度重视,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实施“千年良田”工程,成片推进5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宜机化改造,研发推广山地农业机械,推动智慧农业建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大足区作为全市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潜能巨大,被列为市区域范围内六大成渝(渝西)国家优质粮油保障基地之一,在《重庆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中,大足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属于“千年良田”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七化”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和十万亩级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重点布局区域。
(二)工作基础扎实。大足区紧紧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多措并举、强力推进,通过实践探索,在组织形式、工作机制、资金筹措和组织实施等方面探索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强化统筹、部门协同,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集中示范、整区域推进等诸多好做法、好经验,建成了一批“宜机宜耕、能排能灌、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与区内产业发展相结合,促进村民增产增收,为高质量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路径借鉴。
(三)形成社会共识。“十二五”以来的实践证明,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经济稳定的基础性工程,是一项事关农民脱贫致富、农村产业兴旺的公益性工程,是一项事关农村田园优美、农村生态文明的战略性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社会各界高度认同,农民群众普遍欢迎。
-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讲话和视察重庆市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围绕大足区分层分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机制、农业农村现代化“345”发展思路和农业资源条件,以宜机化、水利化、生态化、园田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等“七化”为主线,聚焦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重点区域,坚持新建和改造提升并重、建设数量和建成质量并重、工程建设和建后管护并重,产能提升和绿色发展相协调,科学布局和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高效节水灌溉,成片规模化推进宜机化改造,着力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切实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为保障全区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多元投资。完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切实落实政府的投入责任,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加强资金和资源整合。充分发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园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作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劳择资。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
——统筹规划,集中连片。以推动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为目标,集中投入、连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区域内划定的“两区”基本全覆盖。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突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优势区,推动国家优质粮油保障基地和稻油菜农旅融合示范区建设,守牢粮食安全底线。
——因地制宜,良田粮用。因地制宜确立重点项目和建设内容,挖掘生产潜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效,可持续发展。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行政首长负责制,确保粮食面积、产量只增不减,“米袋子”“菜篮子”量足价稳。
——量质并举、示范建设。强化数量和质量管理,充分发挥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的引领作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区示范,通过整区域推进,集聚要素、创新机制、树立典型、总结经验,引领带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质量发展。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深度融入成渝主轴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
——建管并重,良性运行。聚焦“产出来”“管出来”,按照标准化要求加强项目建设,健全管护机制,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和管护经费;加强对项目工程管护工作的督查指导和监测评价,强化信息管理,确保工程规范、良性运行,长久发挥效益。
三、规划目标
结合重庆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大足区到2025年累计建成78万亩高标准农田(力争达到83.37万亩),累计改造提升10万亩高标准农田;到2030年累计建成83万亩高标准农田(力争达到89.37万亩),累计改造提升26万亩高标准农田,同步实施完成4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任务。到2035年,通过持续改造提升,全区高标准农田保有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绿色农田、数字农田建设模式进一步推广,支撑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更高层次、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全区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表1 大足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控制指标表
序号 |
指标 |
目标值 |
属性 |
1 |
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 |
到2025年建成78万亩 |
约束性 |
到2030年建成83万亩 |
约束性 | ||
2 |
累计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面积 |
到2025年10万亩 |
约束性 |
到2030年26万亩 |
约束性 | ||
3 |
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 |
2021到2025年2.7万亩 |
预期性 |
2026到2030年1.3万亩 |
预期性 | ||
4 |
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
新增高标准农田亩均产能提高100公斤以上 |
预期性 |
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产能不低于当地高标准农田产能的平均水平 |
预期性 | ||
5 |
新增高标准农田亩均节水率 |
10%以上 |
预期性 |
6 |
建设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覆盖率 |
100% |
预期性 |
四、建设布局
根据《重庆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一带三区五流域”分区总体战略,大足区地处丘陵谷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和龙溪河流域。围绕全区“一园三片七链”产业布局,加快大足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打造大安园区、隆平园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园三大功能板块。结合区域发展定位、地形地貌、自然资源、产业基础,科学划分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区和发展重点,构建“四区”发展格局,即淮远河流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区、濑溪河流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区、西部浅丘高标准农田建设区、西部深丘高标准农田建设区。
- 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
一、建设标准
高标准农田建设应综合考虑本地区农田主要限制性因素,重点围绕农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个方面,采取水利、农业、林业、科技和生态等综合措施进行治理,着力使高标准农田建设区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洪能排、土壤肥、无污染,基本实现坝地田园化、坡地梯田化。在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同步开展耕地质量建设、同步完善田间监测体系、同步实施农技农机推广,确保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增产能力持续提升,使高产田持续稳产高产、中低产田生产能力大幅提高。根据不同的耕地建设条件和土地利用方式,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重庆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范》(DB50T761)和重庆市《丘陵山区宜机化地块整理整治技术规范》(DB50/T795)为标准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活动。综合考虑建设成本、物价波动、政府投入能力和多元筹资渠道等因素,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投资应逐步达到3000元左右,支持有条件的区域适度提高亩均投资标准。鼓励建立健全多元化筹资机制,落实各级财政资金投入,积极吸引各类社会投资和金融投资,区政府可在债务限额内发行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用好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拓宽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渠道,切实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需求。
二、建设内容
(一)田块整治
充分考虑水土光热资源环境条件等因素,进一步优化高标准农田空间布局。根据不同区域地形地貌、作物种类、机械作业和灌溉排水效率等因素,合理划分和适度归并田块,确定田块的适宜耕作长度与宽度。平坝区以修筑条、格田为主,山地丘陵区因地制宜缓坡化改造或修筑梯田,并配套坡面防护设施,梯田田面长边宜平行等高线布置,增强农田保土、保水、保肥能力。通过客土填充、剥离回填表土层、重构犁底层等措施平整土地,合理调整农田地表坡降,改善农田耕作层,提高灌溉排水适宜性。主要工程内容包括耕作田块修筑工程、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建成后,农田土体厚度宜达到50cm以上,水田耕作层厚度宜在20cm左右,水浇地和旱地耕作层厚度宜在25cm以上,丘陵区梯田化率宜达到90%以上,中低山区宜达到70%以上,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一般不超过8%。
(二)土壤改良
通过工程、生物、化学等方法,治理过沙或过黏土壤和酸化土壤,提高耕地质量水平。采取深耕深松、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料、种植绿肥等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治理退化耕地,改良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根据不同区域生产条件,推广合理轮作模式,减轻连作障碍,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促进土壤养分平衡。潜育型水稻土应采取开排水沟工程措施,改善土壤结构;过沙或过黏土壤应通过掺黏或者掺沙等措施,改良土壤质地;酸化土壤应通过施用生石灰或者土壤调理剂等措施进行改良;有机质含量过低的低产土壤,应通过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等措施进行培肥。主要工程内容包括退化土壤治理、障碍土层改良、土壤培肥等。建成后,土壤pH值宜保持在5.5~7.5,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容重、阳离子交换量、有效磷、速效钾、微生物碳量等其他物理、化学、生物指标达到当地自然条件和种植水平下的中上等水平。
(三)灌溉和排水
按照旱、涝、渍综合治理的要求,科学规划建设田间灌排工程,加强田间灌排工程与灌区骨干工程的衔接配套,形成从水源到田间完整的灌排体系。因地制宜配套小型水源工程,加强雨水和地表水收集利用。按照灌溉与排水并重要求,合理配套建设和改造输配水渠(管)道、排水沟(管)道、泵站及渠系建筑物,完善农田灌溉排水设施。因地制宜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灌溉和喷微灌等节水措施,支持建设必要的灌溉计量设施,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倡导建设生态型灌排系统,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主要工程内容包括小型水源工程、输配水工程、渠系建筑物工程、田间灌溉工程、排水工程。建成后,田间灌排系统完善、工程配套、利用充分,输、配、灌、排水及时高效,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水分产出率明显提高,灌溉保证率不低于50%,旱作区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达到5~10年一遇,1~3d暴雨从作物受淹起1~3d排至田面无积水;水稻区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达到10年一遇,1~3d暴雨3~5d排至作物耐淹水深。
高效节水灌溉根据作物种类、种植方式、土壤类型、降雨等选用合理的灌溉方式,目前较为常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包括喷灌、滴灌、低压管道灌溉等方式,从节约用水角度和经济角度出发,在保证灌溉质量、运行安全可靠和管理方便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原有的水利及其他工程设施,并与其他规划相结合,做到统筹安排、布局合理。同时考虑施工、管理、对田间农作物的影响及经济因素等,确定干管、支管、地面支管和毛管的布置方式。
(四)田间道路
田间道路布置应按照区域生产作业需要和农业机械化要求,优化机耕路、生产路布局,整修田间道路,充分利用现有农村公路,因地制宜确定道路密度、宽度等要求。机耕路宽度宜3~4m,生产路宽度一般不超过2.5m,路面材质宜采用泥结碎石、素土等材质。合理配套建设农机下田坡道、桥涵、错车点和末端掉头点等附属设施,提高农机作业便捷度。倡导建设生态型田间道路,因地制宜减少硬化路面及附属设施对生态的不利影响。主要工程内容包括田间道和生产路。建成后,在集中连片的耕作田块中,田间道路直接通达的田块数占田块总数的比例,平坝区达到100%,山地丘陵区达到90%以上,满足农机作业、农资运输等农业生产活动的要求。
(五)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
根据因害设防、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进行合理布局,与田块、沟渠、道路等工程相结合,与村庄环境相协调,完善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以水土流失易发区为重点,加强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在水土流失易发区,合理修筑岸坡防护、沟道治理、坡面防护等设施,提高水土保持和防洪能力。主要工程内容包括农田林网工程、岸坡防护工程、坡面防护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建成后,区域内受防护的农田面积比例一般不低于90%,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
(六)农田输配电
对适宜电力灌排和信息化的农田,铺设高压和低压输电线路,配套建设变配电设施,为泵站、机井以及信息化工程等提供电力保障。根据农田现代化建设和管理要求,合理布设弱电设施。输配电设施布设应与田间道路、灌溉与排水等工程相结合。主要工程内容包括输电线路、变配电装置和弱电工程。建成后,实现农田机井、泵站等供电设施完善,电力系统安装与运行符合相关标准,用电质量和安全水平得到提高。
(七)科技服务
建立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跟踪监测耕地质量变化情况,推广免耕少耕、酸化土壤改良等技术措施,保护和持续提升耕地质量。大力引进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先进实用技术,加强工程建设与农机农艺技术的集成和应用。推进数字农业、良种良法、科学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农业科技应用,科学合理利用高标准农田。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应用,研究制定有关技术规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建成后,田间定位监测点布设密度符合要求,农田监测网络基本完善,科学施肥施药技术基本全覆盖,良种覆盖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明显提高。
新建高标准农田按照3.5万亩左右/个同步建设耕地质量监测点,实施后,高标准农田区域的机械化耕、种、收综合作业水平达到65%以上,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应达到95%以上,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80%以上,到2030年累计建成监测点13个以上。
(八)管护利用
全面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信息统一上图入库,实现有据可查、全程监控、精准管理、资源共享。依据《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国家标准,在项目实施前后及时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落实高标准农田管护主体和责任,开展管护范围内的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建后运行管理和经常性检查维修养护,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设施运行管护,健全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资金,及时修复损毁工程,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持续发挥效益。对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要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确保高标准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 建设分区和建设任务
大足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区划分为淮远河流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区、濑溪河流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区、西部浅丘高标准农田建设区、西部深丘高标准农田建设区。
表2 大足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区
建设分区 |
淮远河流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区 |
濑溪河流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区 |
西部浅丘高标准农田建设区 |
西部深丘高标准农田建设区 |
地貌类型 |
平坝 |
平坝(溪谷) |
浅丘带坝 |
深丘 |
建设地点 |
拾万镇、石马镇、金山镇、雍溪镇、国梁镇、回龙镇、古龙镇、万古镇,面积348.6km2 |
棠香街道、龙岗街道、智凤街道、龙水镇、宝顶镇、宝兴镇、玉龙镇、珠溪镇、龙石镇、邮亭镇,面积643.97km2 |
三驱镇、铁山镇、高升镇、季家镇,面积239.07km2 |
中敖镇、高坪镇,面积159.81km2 |
建设任务 |
新建高标准农田4.89万亩、 改造提升9.29万亩 |
新建高标准农田14.84万亩、 改造提升8.45万亩 |
改造提升8.26万亩 |
新建高标准农田6.27万亩 |
重点项目 |
“七化”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市级、区级)、十万亩级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
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千年良田”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十万亩级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
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千年良田”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 |
—— |
一、建设分区与分区建设指引
(一)淮远河流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区
该区位于大足区东部,属淮远河流域,地貌类型以平坝为主,海拔268-295m之间,土壤类型主要为水稻土、紫色土,立地条件较好,耕地质量等级中等偏上为主,土地垦殖率高,水资源丰富,灌溉条件较好,但耕地细碎化依然严重,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农业机械化水平不够高。
建设区涉及拾万镇、石马镇、金山镇、雍溪镇、国梁镇、回龙镇、古龙镇、万古镇8个镇,重点以耕地产能提升为主要方向,推进宜机化、水利化,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完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机械化作业率,提升耕地产能。其中石马镇、拾万镇和金山镇以万亩高标准农田核心片区为基础,以水稻种养为核心,实施稻渔综合种养、水稻实验、水稻品种展示,打造东部隆平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片。雍溪镇、国梁镇和万古镇充分发挥“大足硒锶”品牌优势,以生态综合种养,发展优质粮油为主的产业体系,建设高产稳产、生态高效的标准粮油基地。
淮远河流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工程建设指引
1.合理划分和适度归并田块,水田以条田为主,旱地以漫坡、水平为主,田面长应沿等高线布设,田面宽度主要根据地形、土层厚度及种植作物类型、机械化作业等确定。土地平整区域应进行土壤培肥,加速土壤熟化,逐步恢复和提高原耕地的地力水平。耕作区集中连片规模不低于50亩,耕作层厚度达到25cm以上,适宜农机化作业率达到90%,适宜中大型农机化作业量达到90%。 2.完善灌溉设施,修建蓄水池、泵站等水源工程设施,采用灌排结合,开展沟渠配套建设和疏浚整治,布设必要的排水设施和沉沙凼,增强农田的排涝能力,防止土壤潜育化。大力推广管灌、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配套输配电设施,满足生产和管理需要。水田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85%以上,旱地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75%以上,喷灌、微灌在各类地区、各种作物的灌溉设计保证率取85%-95%,水稻区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达到10年一遇,旱作区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达到5 -10年一遇。 3.优化田间路网系统,贯彻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道路,与项目区内、外等级公路相连接,减少工程量、降低工程造价。道路建设应符合规模机械化生产要求。田间干道机耕路路面宽度宜为3-4m,生产路路面宽度宜为1-2.5m,宜采用泥结石、素土、混凝土等材质,兼顾生态化。耕作区田间道路网密度达到25m/hm2,生产路路网密度达到30m/hm2,田间道路通达度不低于90%。 4.大力推广粮(绿)肥轮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综合措施,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促进土壤养分相对均衡。结合耕地质量监测点现状分布情况,每3.5万亩左右建设1个耕地质量监测点,开展长期定位监测。土壤有机质含量宜达到20g/kg以上,土壤pH值一般保持在5.5-7.5,耕地质量等级宜达到4.5等以上。 5.农田林网应与田块、沟渠、道路有机衔接,合理开展岸坡防护、沟道治理,坡面防护等工程建设。应与农村居民点景观建设协调,选择适宜的乡土树种,宜采用长方形网格配置。农田防护面积比例不低于90%,农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耕地农田景观、生态和休闲功能有效发挥。 |
(二)濑溪河流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区
该区位于大足区中部,属濑溪河流域。地貌类型以平坝(溪谷)为主,海拔285-508m之间,土壤类型主要为水稻土、紫色土,立地条件较好,耕地质量等级中等偏上为主,区域内水网密布,水资源丰富,水旱比较高,粮油作物品种多,复种指数高,粮油产业发展较好,但耕地连片规模不高,耕地地力有下降趋势,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建设区涉及棠香街道、龙岗街道、智凤街道、龙水镇、宝顶镇、宝兴镇、玉龙镇、珠溪镇、龙石镇、邮亭镇10个镇街,重点以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溉排水为主,实施“改大、改水、改路、改土”工程,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数字化示范等,大力提升农田设施化、机械化、数字化水平。其中石马镇、邮亭镇、龙水镇等镇重点打造“稻+油+菜”轮作基地,建成国家优质高产高效粮油保障基地、重要农产品保供基地、现代农业高地。棠香街道、龙岗街道、宝顶镇发展以休闲农业、体验农业、观光农业为主的现代都市农业,依托粮油作物品种多、花色丰富的特点,开发粮油产业与多经产业、养殖产业、旅游休闲、生活体验结合,把粮油产业由单一的生产功能向满足城乡居民多元生活需求转变。
濑溪河流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工程建设指引
1.合理划分和适度归并田块,以条田为主,田面长应沿等高线布设,田面宽度主要根据地形、土层厚度及种植作物类型、机械化作业等确定。在地形坡度小于2°的集中连片平坝区,应以修建条田为主,在平坝向丘陵过渡、地形坡度2°-10°的坡地区域宜修筑缓坡梯田,土地平整区域应进行土壤培肥,加速土壤熟化,逐步恢复和提高原耕地的地力水平。耕作区集中连片规模不低于50亩,耕作层厚度达到25cm以上,适宜农机化作业率达到90%,适宜中大型农机化作业量达到85%。 2.完善灌溉设施,在条件好的区域大力推广管灌、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在条件差的地区完善灌溉设施,建设水土流失,依托蓄水池、山坪塘,侧重发展管灌。疏通排水沟增减田间排洪排涝能力。配套输配电设施,满足生产和管理需要。水田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85%以上,旱地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75%以上,喷灌、微灌在各类地区、各种作物的灌溉设计保证率取85%-95%,水稻区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达到10年一遇,旱作区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达到5 -10年一遇。 3.优化田间路网系统,宜与乡村建设相协调,兼顾机械化和生态化,配套必要的排水设施、下田坡道、错车点、倒车位和安全设施等。道路布置应充分利用地形展线,力求短而直,符合机械化生产要求,田间干道与项目区内、外等级公路相连接,减少工程量、降低工程造价。机耕路路面宽度宜为3-4m,生产路路面宽度宜为1-2.5m,宜采用泥结石、素土、混凝土等材质,耕作区田间道路网密度达到19m/hm2,生产路路网密度达到35m/hm2,田间道路通达度不低于90%。 4.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粮(绿)肥轮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综合措施,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促进土壤养分相对均衡。结合耕地质量监测点现状分布情况,每3.5万亩左右建设1个耕地质量监测点,开展长期定位监测。土壤有机质含量宜达到20g/kg以上,土壤pH值一般保持在5.5-7.5,耕地质量等级宜达到4.5等以上。 5.农田林网应与田块、沟渠、道路有机衔接,合理开展岸坡防护、沟道治理,坡面防护等工程建设。应与农村居民点景观建设协调,选择适宜的乡土树种,宜采用长方形网格配置。农田防护面积比例不低于90%,农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耕地农田景观、生态和休闲功能有效发挥。 |
(三)西部浅丘高标准农田建设区
该区位于大足区西部,地处成渝中轴毗邻地区。地貌类型主要为浅丘带坝,海拔302-528m之间,土壤类型主要为紫色土、水稻土,立地条件一般,耕地质量等级中等偏上为主,区域内水网密布,水资源丰富,稻田分布集中,产业特色鲜明,稻渔产业已基本成型,但坡耕地较多,连片规模不高,农田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业机械化水平有待提高。
建设区涉及三驱镇、铁山镇、高升镇、季家镇4个镇,重点以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田块归并和坡耕地宜机化整治,推进水利设施上坡,以西部大(足)安(岳)现代农业园区为基点,重点打造“水稻+”特色产业链,开展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工程,推广高效节水灌溉示范、数字化示范,发展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形成农业产业集聚效应,夯实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基础。
西部浅丘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工程建设指引
1.合理划分和适度归并田块,以漫坡整治、条田整治为主,田面长应沿等高线布设,田面宽度主要根据地形、土层厚度及种植作物类型、机械化作业等确定。土地平整区域应进行土壤培肥,加速土壤熟化,逐步恢复和提高原耕地的地力水平。耕作区集中连片规模不低于50亩,耕作层厚度达到25cm以上,适宜农机化作业率达到90%,适宜中大型农机化作业量达到80%。 2.以蓄水灌溉为主,修建囤水田、蓄水池、泵站等水源工程设施,采用灌排结合,开展沟渠配套建设和疏浚整治,布设必要的排水设施和沉沙凼,增强农田排涝能力,防治土壤潜育化。配套输配电设施,满足生产和管理需要。水田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85%以上,旱地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75%以上,喷灌、微灌在各类地区、各种作物的灌溉设计保证率取85%-95%,水稻区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达到10年一遇,旱作区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达到5-10年一遇。 3.优化田间路网系统,优先改造利用原有道路。道路布置应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符合规模机械化生产要求,田间干道与项目区内、外等级公路相连接,减少工程量、降低工程造价。机耕路路面宽度宜为3-4m,生产路路面宽度宜为1-2.5m,宜采用泥结石、素土、混凝土等材质,耕作区田间道路网密度达到19m/hm2,生产路路网密度达到35m/hm2,田间道路通达度不低于90%。 4.大力推广粮(绿)肥轮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综合措施,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促进土壤养分相对均衡。结合耕地质量监测点现状分布情况,每3.5万亩左右建设1个耕地质量监测点,开展长期定位监测。土壤有机质含量宜达到20g/kg以上,土壤pH值一般保持在5.5-7.5,耕地质量等级宜达到4.5等以上。 5.农田林网应与田块、沟渠、道路有机衔接,合理开展岸坡防护、沟道治理,坡面防护等工程建设。应与农村居民点景观建设协调,选择适宜的乡土树种,宜采用长方形网格配置。农田防护面积比例不低于92%,农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耕地农田景观、生态和休闲功能有效发挥。 |
(四)西部深丘高标准农田建设区
该区位于大足生态空间格局中的西部深丘水源涵养区,地貌类型主要为丘陵,海拔坡302-548 m之间,土壤类型主要为紫色土、水稻土,立地条件一般,耕地质量等级中等为主,水资源丰富,但坡耕地比重大,分布相对零散,土层浅薄,生态环境脆弱,地块不规则死角多,土地垦殖率较低,农田水利设施不够完善,田间机耕路标准偏低,农业机械化程度远低于大足区平均水平。
建设区涉及中敖镇、高坪镇2个镇,重点以提高耕地质量、灌溉保证率、生态保护能力等为主,围绕粮、菜产业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环境友好、品质优良的生态农业,着力开展田块整治、漫坡整治,优化农田结构和布局,推行田块整治、土壤改良工程,加强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
西部深丘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工程建设指引
1.合理划分和适度归并田块,以漫坡整治为主,田面长应沿等高线布设,田面宽度主要根据地形、土层厚度及种植作物类型、机械化作业等确定。土地平整区域应进行土壤培肥,加速土壤熟化,逐步恢复和提高原耕地的地力水平。耕作区集中连片规模不低于50亩,耕作层厚度达到25cm以上,适宜中大型农机化作业率达到90%。 2.以蓄水灌溉为主,修建囤水田、蓄水池、泵站等水源工程设施,采用灌排结合,开展沟渠配套建设和疏浚整治,布设必要的排水设施和沉沙凼。配套输配电设施,满足生产和管理需要。水田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85%以上,旱地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75%以上,水稻区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达到10年一遇,旱作区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达到5-10年一遇。 3.优化田间路网系统,优先改造利用原有道路。道路布置应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符合规模机械化生产要求,田间干道与项目区内、外等级公路相连接,减少工程量、降低工程造价。机耕路路面宽度宜为3-4m,生产路路面宽度宜为1-2.5m,宜采用泥结石、素土、混凝土等材质,耕作区田间道路网密度达到19m/hm2,生产路路网密度达到30m/hm2,田间道路通达度不低于90%。 4.大力推广粮(绿)肥轮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综合措施,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促进土壤养分相对均衡。结合耕地质量监测点现状分布情况,每3.5万亩左右建设1个耕地质量监测点,开展长期定位监测。土壤有机质含量宜达到20g/kg以上,土壤pH值一般保持在5.5-7.5,耕地质量等级宜达到4.5等以上。 5.农田林网应与田块、沟渠、道路有机衔接,合理开展沟道治理,坡面防护等工程建设。应与农村居民点景观建设协调,选择适宜的乡土树种,宜采用长方形网格配置。农田防护面积比例不低于95%,农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耕地农田景观、生态和休闲功能有效发挥。 |
二、任务安排
(一)任务安排
根据大足区高标准农田“四区”建设布局,按照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兼顾均衡,动态调整各镇街高标准农田新增建设任务、改造提升任务与高效节水灌溉任务。
表3 各镇街2021-203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分解表单位:万亩
序号 |
乡镇 |
2021到2025年累计新建面积 |
2021到2025年累计改造提升面积 |
2021到2030年累计新建面积 |
2021到2030年累计改造提升面积 |
合计 |
26 |
10 |
26 |
26 | |
1 |
龙岗街道 |
0.72 |
|
0.72 |
1.63 |
2 |
棠香街道 |
1.11 |
|
1.11 |
1.47 |
3 |
智凤街道 |
1.46 |
|
1.46 |
|
4 |
龙水镇 |
1.49 |
|
1.49 |
|
5 |
宝顶镇 |
|
1.12 |
|
1.12 |
6 |
中敖镇 |
4.11 |
|
4.11 |
|
7 |
三驱镇 |
|
0.36 |
|
3.82 |
8 |
季家镇 |
|
|
|
0.39 |
9 |
宝兴镇 |
|
0.32 |
|
1.96 |
10 |
玉龙镇 |
0.51 |
|
0.51 |
|
11 |
石马镇 |
1.69 |
1.11 |
1.69 |
1.11 |
12 |
拾万镇 |
|
1.42 |
|
1.42 |
13 |
回龙镇 |
0.22 |
|
0.22 |
0.92 |
14 |
金山镇 |
0.76 |
1.44 |
0.76 |
1.44 |
15 |
万古镇 |
1.73 |
|
1.73 |
1.37 |
16 |
国梁镇 |
|
|
|
1.56 |
17 |
雍溪镇 |
|
|
|
1.47 |
18 |
珠溪镇 |
3.04 |
0.18 |
3.04 |
2.27 |
19 |
龙石镇 |
1.28 |
|
1.28 |
|
20 |
邮亭镇 |
5.23 |
|
5.23 |
|
21 |
铁山镇 |
|
1.7 |
|
1.7 |
22 |
高升镇 |
|
2.35 |
|
2.35 |
23 |
古龙镇 |
0.49 |
|
0.49 |
|
24 |
高坪镇 |
2.16 |
|
2.16 |
|
表4 各镇街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分解表单位:万亩
序号 |
乡镇 |
2021—2030年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 |
2021—2025年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 |
2026—2030年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 |
合计 |
4 |
2.7 |
1.3 | |
1 |
龙岗街道 |
0.4 |
0.2 |
0.2 |
2 |
棠香街道 |
0.4 |
0.2 |
0.1 |
3 |
智凤街道 |
0.2 |
0.2 |
|
4 |
龙水镇 |
0.2 |
0.2 |
|
5 |
中敖镇 |
0.4 |
0.4 |
|
6 |
三驱镇 |
0.2 |
|
0.2 |
7 |
玉龙镇 |
0.1 |
0.1 |
|
8 |
石马镇 |
0.2 |
0.2 |
|
9 |
拾万镇 |
0.1 |
0.1 |
|
10 |
回龙镇 |
0.2 |
|
0.2 |
11 |
金山镇 |
0.1 |
0.2 |
|
12 |
万古镇 |
0.3 |
0.3 |
|
13 |
国梁镇 |
0.3 |
|
0.3 |
14 |
雍溪镇 |
0.3 |
|
0.3 |
15 |
珠溪镇 |
0.3 |
0.2 |
|
16 |
邮亭镇 |
0.2 |
0.2 |
|
17 |
铁山镇 |
0.1 |
0.1 |
|
18 |
高升镇 |
0.1 |
0.1 |
|
(二)年度计划
根据全区乡村振兴分层分类推进机制、农业农村现代化“345”发展思路,以及2021年、2022年市级下达任务,安排本轮规划年度任务,详见下表。
表5 高标准农田建设年度任务分解表单位:万亩、年
建设年度 |
新建 高标准农田面积 |
改造提升 高标准农田面积 |
新增 高效节水灌溉面积 |
合计 |
26 |
26 |
4 |
2021年度 |
9 |
0.86 |
0.8 |
2022年度 |
11 |
|
1.3 |
2023年度 |
6 |
1.42 |
0.3 |
2024年度 |
|
3.67 |
0.1 |
2025年度 |
|
4.05 |
0.2 |
2026年度 |
|
6.95 |
0.5 |
2027年度 |
|
2.48 |
0.5 |
2028年度 |
|
2.84 |
0.3 |
2029年度 |
|
1.64 |
|
2030年度 |
|
2.09 |
|
(三)项目安排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先易后难、突出重点,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的原则,将规划期建设目标落实到项目、到地块,明确主要工程措施、投资估算及实施年度,形成可持续推进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库(详见表1)。
2021年实施项目3个,高标准农田新建90000亩、改造提升8648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8016亩。主要分布在龙岗街道、中敖镇、三驱镇、宝兴镇、石马镇、金山镇、珠溪镇、高坪镇。
2022年实施项目2个,高标准农田新建110000亩,其中高效灌溉13000亩。主要分布在棠香街道、智凤街道、龙水镇、玉龙镇、金山镇、万古镇、邮亭镇、古龙镇。
2023年实施项目2个,高标准农田新建60000亩、改造提升14194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3000亩。主要分布在拾万镇、珠溪镇、龙石镇、邮亭镇。
2024年实施项目3个,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36665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1000亩。主要分布在宝顶镇、石马镇、金山镇。
2025年实施项目2个,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40493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2000亩。主要分布在铁山镇、高升镇。
2026年实施项目4个,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69605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5000亩。主要分布在龙岗街道、棠香街道、三驱镇、季家镇。
2027年设施项目2个,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24731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5000亩。主要分布在回龙镇、国梁镇。
2028年设施项目2个,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28407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3000亩。主要分布在万古镇、雍溪镇。
2029年设施项目1个,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16352亩。主要分布在宝兴镇。
2030年设施项目1个,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20905亩。主要分布在珠溪镇。
三、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
按照《重庆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大足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为:“千年良田”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七化”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十万亩级粮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
(一)“千年良田”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
以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实施耕地宜耕性能提升工程、灌溉与排水提质改造工程、农田路网建设提升工程和田埂生态防护工程等,推进“良田、良法、良技、良机”融合和“多项目、多业态、多功能”集成发展,突出农业经营现代化、农机装备现代化、农民组织现代化,注重农耕文明传承、信息化建设、机制模式创新、可持续发展,着力打造农田建设、美丽乡村与增收致富的永续工程,牢牢守住、建好、用好优质农田,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全力保障优质粮油等重要农产品供给。
“千年良田”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
宝兴镇、三驱镇、珠溪镇是全区重要的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优质粮油种植示范点,是种养循环示范片,遵从自然资源禀赋和国土空间、水资源利用等规划。坚持灌溉水源有绝对保证,已经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或宜机化改造的区域为重点,集中连片规模化推进实施,确保建成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交通便利,排灌自如,肥力较高,可抗周期性洪涝、干旱灾害,适宜中大型农业机械生产作业。科学设计工程措施,创新设计施工工艺,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设计、建设、使用全过程,强化耕地质量保护与地力提升,保护田园风貌。“千年良田”纳入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严格实行耕地用途管制。按照“建设一批、改造一批、保护一批”的方式,规划在宝兴镇、三驱镇、珠溪镇实施 “千年良田”工程,建设规模0.86万亩(详见附图6)。 |
表6 “千年良田”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 类型 |
项目类型 |
建设规模(亩) |
建设年度(年) |
1 |
大足区2021年度宝兴三驱珠溪片区“千年良田”建设试点项目 |
改造 提升 |
市级重点(“千年良田”) |
8648 |
2021 |
(二)“七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
着眼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按照“集中连片、集约高效、种养循环、综合立体、农旅融合、共建共管”的开发方式,突出粮油主导产业优势,以以“七化”为目标,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基础强、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高标准农田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为全区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探索路径,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七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
拾万镇是大足区分层分类推进乡村振兴中的先行示范镇,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镇,2016—2017年度2.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依托五彩田园和特色乡村风情,立足“稻”文化资源禀赋,建立了重庆隆平五彩田园。按照“粮油为基、特色鲜明、融合发展、结构优化”要求,突出优质粮油、食用菌优势产业定位,着眼种养循环生态发展要求,进一步发挥“五彩田园”辐射周边镇,连片推进,积极发展立体农业、循环农业,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形成优质粮油产业集群,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建成集水稻科普研学、生态旅游度假、农耕文娱体验三大板块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助推一二三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规划在拾万镇实施1个市级“七化”示范工程,在石马镇、金山镇分别实施1个区级“七化”示范工程。 |
表7 “七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 类型 |
项目类型 |
建设规模(亩) |
建设年度(年) |
1 |
大足区2023年拾万镇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工程 |
改造 提升 |
市级重点(“七化”) |
14194 |
2023 |
2 |
大足区2024年石马镇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工程 |
改造 提升 |
区级重点(“七化”) |
11124 |
2024 |
3 |
大足区2024年金山镇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工程 |
改造 提升 |
区级重点(“七化”) |
14378 |
2024 |
合计 |
|
|
|
39696 |
|
(三)十万亩级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根据全区农业生产特征,围绕做大、做强、做特目标,发展优质粮油主导产业和高效特色农业,突出区域规模性,实施连片规模整治,在大足区建设两个十万亩级高标准农田粮油基地,主要涉及棠香街道、龙岗街道、智凤街道、龙水镇、中敖镇、玉龙镇、石马镇、回龙镇、金山镇、万古镇、邮亭镇、古龙镇、高坪镇13个镇街。大力实施宜机化整治,适宜中大型农业机械生产作业。把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措施作为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重要内容,积极推广应用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治理修复等技术模式,采取退化耕地治理、秸秆还田、种植绿肥、有机肥施用、深耕深松等综合措施,着力改善耕地内在质量。
十万亩级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十万亩级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要与现代农业发展、农田水利建设、乡村振兴、农田生态景观优化相结合。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开发、择优布局。以“宜机化”改造为重点,推进十万亩级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切实改善中大型农业机械通行和作业条件。加强农田水利设施配套建设,对灌溉排水工程统一规划布置,完善农田防汛抗旱设施,做好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同步推进高效节水灌溉与水肥一体化建设,推动实现新增高效节水灌溉符合计量条件和节水要求。牢固树立绿色生态理念,注重保护田园风貌,确保建设内容科学、实用、合理。规划实施2个十万亩级高标准农田重点项目,分布在棠香街道、龙岗街道、智凤街道、龙水镇、邮亭镇、万古镇、中敖镇、石马镇、玉龙镇、金山镇、回龙镇、高坪镇、古龙镇13个镇街(详见附图6)。 |
表8 十万亩级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 类型 |
项目类型 |
建设规模(亩) |
建设年度(年) |
1 |
大足区2021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含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 |
新建 |
市级重点(十万亩级) |
90000 |
2021 |
2 |
大足区2022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含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 |
新建 |
市级重点(十万亩级) |
110000 |
2022 |
合计 |
- |
|
|
200000 |
|
(四)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
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坚持新建和改造提升并重,集中连片整村整镇推进,按照“四改一化”要求,建成一批“宜机宜耕、能排能灌、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现代粮油产业示范区,夯实优质粮油基地建设,推进标准化、规模化、智能化种植。以大安现代农业园区为平台,打造“水稻+”标准生产示范区,棠香街道、龙岗街道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推进城乡融合示范。
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
对现有土地进行田块归并、布局调整,通过小改大、陡改缓、坡改梯,建成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满足中大型农业机械进出地块需要。开展农田坡面水系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合理配套农田灌溉设施,完善田间灌溉工程体系,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实现水旱轮作。发展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根据项目区生产生活需要,合理配套完善田间道路和生产路,实现相邻地块之间、地块与道路之间衔接顺畅、互联互通。统筹实施秸秆还田、绿肥种植、有机肥施用等措施提升耕地质量。加强农田生态景观化建设和农田生态系统保育,建成绿色生态高标准农田。 按照“粮油为基、集中连片、整村整镇、示范带动”原则,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规划在棠香街道、龙岗街道、铁山镇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建成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4.8万亩(详见附图6)。 |
表9 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 类型 |
项目类型 |
建设规模(亩) |
建设年度(年) |
1 |
大足区2025年铁山镇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 |
改造 提升 |
市级重点(丘陵山区) |
17008 |
2025 |
2 |
大足区2026年龙岗街道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 |
改造 提升 |
市级重点(丘陵山区) |
16332 |
2026 |
3 |
大足区2026年棠香街道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 |
改造 提升 |
市级重点(丘陵山区) |
14735 |
2026 |
合计 |
- |
|
|
48075 |
- |
- 建设监管和建后管
一、建设监管
(一)规范管理,四化联动。
一是项目招标程序化。严格落实项目工程招投标制,公开招标代理机构、监理机构、严格规范高标准农田建设招投标程序,做到程序合规合法、公开、公正、公平。二是项目施工标准化。严格按照施工标准、工艺流程施工。三是项目监管全程化。严格执行项目工程监理机制,建立“两科一中心+监理单位+项目镇村+农民监督员”四位一体的监督管理模式,有效提升项目监管水平。四是项目公示制度化。严格推行项目公示制度,做到立项前、项目实施阶段和项目建成后的全程公示,让项目区农民群众和社会进行监督。
(二)强化质量,严把六关。
全面强化工程管理和质量。严把招标投标关。依据招投标法相关规定,委托招标代理公司依法选取施工企业。严把工程监理关。坚持专业监理、日常检查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确保“三控一管”(控质量、控进度、控资金、管安全)落实到位。严把工序报验关。项目工程建设分部工序完工后,由施工企业提出工序检查验收申请,经业主单位、监理公司、农民监督员、项目镇(村)相关人员共同验收合格后,才可进入下一工序建设。严把竣工验收关。按照施工企业自查、监理单位复查、业主单位组织全面检查的程序验收。严把资金管理关。项目财务“专人管理,专款使用”,工程款拨付严格按工程进度自下而上逐级审批,确保项目资金安全有效使用。严把建后管护关。按照“谁使用、谁受益、谁负担、谁管护”的原则,工程建后及时办理产权移交,明晰产权,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资金,签订管护责任书,确保工程发挥长期效益。
(三)开展质量评价
利用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跟踪监测田间基础设施运行情况、高标准农田基础地力变化情况、高标准农田土壤理化性状变化情况。按照《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质量长期定)国家标准,在建设前后分别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和变更调查,评价高标准农田粮食产能水平,逐步实现“建设一片、调查一片、评价一片”。
(四)统一上图入库
农田建设项目严格执行信息报备制度,接入全国农田建设综合监测监管平台、重庆市新增耕地核查监测监管系统,把新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立项、实施、验收、管护等各个阶段信息及时上图入库,全面、准确将各环节信息填报至监测监管平台,纳入国家统一监管。落实市级关于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要求,完善与规资、环保、林业等部门间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农田建设、保护、利用信息的互联共享。
二、建后管护
(一)明确管护主体
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落实管护主体,压实管护责任。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由大足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将工程移交项目镇村,制定管护方案并组织实施,建立管护制度、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确保工程管护措施到位。
(二)健全管护机制
一是建立日常管护和专项维护相结合的工程管护机制。以项目镇为主导、多元分工规范农田设施管护利用,确保建成一亩、管好一亩、用好一亩。项目村做好日常巡查,排除工程安全隐患,做到有损必修、有淤必清,保持工程完好、整洁,确保工程正常运行,持续发挥工程最大效益。二是建立农田建设项目管护经费合理保障机制。对公益性强的农田基础设施管护,应根据实际需要对工程设施管护经费予以补助,完善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管护的政策措施,保障管护主体合理收益,探索通过新增耕地指标收益筹措后期管护资金。三是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将建后管护落实情况纳入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范围,调动项目运行管护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强化改造提升
在确保完成新增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耕地资源、水资源和农业生产实际,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分年度、分类别、分区域有序推进已建高标准农田的改造提升,重点强化对灌溉渠系、喷微灌设施、田间道路等公益性强、损耗性大、使用频率高的农田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和科学合理修缮维护。
(四)严格保护利用
坚持良田粮用原则,推行合理耕作制度,实行用地养地相结合,确保可持续利用,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落实耕地保护属地监管责任,综合运用规划管控、用途管制、执法督察、考核激励等手段,确保高标准农田稳定用于种植粮油、粮菜等农作物种植的土地利用状态。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损毁、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确保已建高标准农田长期发挥效益。
- 投资估算
一、投资估算
(一)投资标准
2021—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投资以实际投入为准,2023—203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按一般项目1500元/亩、重点项目2000元/亩,逐年递增,达到3000元/亩进行估算项目投资。
(二)投资估算
2021—2030年大足区新建高标准农田26万亩和改造提升26万亩,高效节水灌溉4万亩。估算财政投资约9.9亿元。
表10 各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估算表单位:万元、亩
序号 |
建设 年度 |
新建 |
改造 提升 |
投资金额 | ||||
合计 |
中央 投资 |
市级 投资 |
区级 投资 |
其他 投资 | ||||
1 |
2021 |
90000 |
8648 |
12430 |
8742 |
3424 |
264 |
|
2 |
2022 |
110000 |
|
15920 |
6804 |
8516 |
600 |
|
3 |
2023 |
60000 |
14194 |
15214 |
8903 |
4910 |
1401 |
|
4 |
2024 |
|
36665 |
7751 |
4400 |
2621 |
730 |
|
5 |
2025 |
|
40493 |
8466 |
4810 |
2881 |
776 |
|
6 |
2026 |
|
69605 |
13659 |
8402 |
3935 |
1323 |
|
7 |
2027 |
|
24731 |
6400 |
2968 |
2843 |
590 |
|
8 |
2028 |
|
28407 |
7671 |
3409 |
3527 |
735 |
|
9 |
2029 |
|
16352 |
4579 |
1962 |
2153 |
464 |
|
10 |
2030 |
|
20905 |
6938 |
2509 |
3806 |
623 |
|
合计 |
260000 |
260000 |
99028 |
52908 |
38615 |
7505 |
|
二、资金筹措
一是争取市级及以上财政投资或专项债务资金;二是整合水利、规资、交通等有关部门的专项建设资金;三是用好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四是同时积极撬动社会资本,多渠道筹措资金。
- 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高标准农田建成区的土地集中连片,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耕地质量和数量实现双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升。一是新建高标准农田亩均预计可提高粮食综合产能100公斤左右、改造提升亩均提高粮食综合产能80公斤左右。通过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持续培肥地力,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率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有效减少农业生产成本投入,亩均耕地年节约500元以上。二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实施田块整治,降低了项目区的田埂系数,提高了土地集约利用率,并通过对项目区内未利用地的开发,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本轮规划预计新增耕地0.14万亩(水田、旱地各占50%)。按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价格旱地3.4万元/亩,水田10.8万元/亩估算,新增耕地指标交易价格为0.994亿元。
二、社会效益
(一)保障粮食安全,助推农业转型。
规划实施后,全区高标准农田规模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能力和效率进一步提升,农田综合粮食生产能力提升10%以上。随着农田质量提高,配套设施改善,农产品品种增加,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将更快、更好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率,释放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打造大足粮油菜品牌,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二)改善生产条件,增强防灾能力。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田、渠、路等综合治理,提高土、肥、水资源利用率,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有效完善规划区农田基础设施,提高地力水平,切实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
(三)提高科技水平,推动改造升级。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装备的示范推广创造有利条件,促进良种、良法、良田、良制的有效结合,提高规划区农业科技水平。通过加大科技投入,着力加强规划区农民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着力引进推广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动全区传统农业的改造和产业升级。
(四)壮大经营主体,加快发展步伐。
高标准农田建设依据全区农业资源特色和区域优势,围绕培育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助推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生产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加快全区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五)促进农民增收,推进乡村振兴。
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基本条件,解决群众的需求,同时带动农民收入增加。依托大足区“一园三片七链”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以休闲农业、体验农业、观光农业为重点的现代都市农业,建成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切实推进乡村振兴。
三、生态效益
(一)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新建与改造机电提灌站,推广低压管道灌溉等措施,加快流速、减少渗漏、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灌溉效率,改善区域内水资源供需平衡状况,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二)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现象
进一步完善配套技术应用、农田林网等措施,有效拦截泥沙、保水保肥,减轻土壤侵蚀强度。推进水土保持与生态产业有效融合,促进绿色发展、乡村振兴。
(三)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程度
推广应用科学施肥、秸秆还田、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农田小气候,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强化监测手段,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预警,实施化肥农药减量替代工程,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水平。
(四)助推乡村振兴建设
结合乡村振兴实际需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环境,规划区能排能灌、旱涝保收,水质清澈,空气清新,交通条件良好。
- 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了以分管副区长为副组长、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大足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区农业农村委负责具体工作,项目镇(村)负责项目的实施协调。形成区、部门、镇(村)齐抓共管的建设组织机构,层层落实责任,认真履行项目建设程序和建设方式,落实各项建设管理制度,对项目实施过程全程监管。
二、强化资金保障
立足现有政策和资金渠道,积极争取中央投资、市级投资。整合发改、财政、水利、交通、科技、林业、环保、规资等各类农田水利资金。加强新增耕地指标收益调节分配,土地指标收益按规定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优化投资环境,落实相关政策,吸收信贷资金、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资等多种社会资金投入,共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三、强化信息管理
加强对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内基础设施、耕作条件、土地利用、生产管理、土壤理化性状等情况的动态监测,并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张图”管理平台,适时进行耕地质量等级、地力等级等数据更新,动态全面掌握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建后管护、土地利用及耕地质量变化等情况,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信息实时查询、对比、统计、分析。
四、严格考核评价
按照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完善了项目管理“三包”(包项目片、包项目村、包工程点)、“八定”(定领导、定任务、定质量、定安全、定时间、定效益、定奖惩、定责任)目标责任考评体系。区级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定期开展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使用、建设进展、工程质量(含耕地质量等级、地力等级)、项目管理等的专项检查和信息统计,及时开展项目实施后评价。同时对高标准农田的粮食生产面积、粮食生产能力、灌溉面积、防灾减灾效果、群众满意度等进行跟踪分析考评,全面掌握项目建设成效。
五、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农田建设管理和技术服务体系队伍建设,加快形成层次清晰、上下衔接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围绕农田建设各环节,加强业务管理、技术支撑、咨询服务等队伍培养。通过业务培训、现场交流等方式,持续提升农田建设管理工作队伍的能力素质。完善廉政风险防控制度,强化项目全过程监督检查,切实防范项目实施各环节的风险,规范项目和资金管理,确保农田建设项目安全、资金安全和队伍安全。
- 附件
一、附表:
附表1、大足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项目库
表1 大足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项目库
单位:亩、年、万元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地点 |
主要建设内容 |
新建面积(亩) |
改造提升面积(亩) |
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亩) |
预计补充耕地面积(亩) |
建设类型 |
项目类型 |
建设年度 |
投资金额(万元) |
备注 | |||
合计 |
中央投资 |
市级投资 |
区县投资 | ||||||||||||
1 |
大足区2021年度中敖、高坪、龙岗片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
中敖镇东林村、九石村、双柏村、双溪社区、天台村、峰山村、永和村、洪溪村、金盆村、长源村,高坪镇冒咕村、新兴村、月台村、瓦店村、高峰村,龙岗街道前进社区、官峰村 |
项目区属于丘陵地区,基础条件落后,,通过宜机化改造,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推广节水灌溉改善项目区灌溉条件,修建机耕道路,补全农业基础短板。主要建设内容有:梯田整治575.56亩,坡改梯整治1444.9亩,水源工程55座,节水灌溉8016亩,排灌沟渠33.147km,提灌设施15座,提灌管道34.83km,田间道23.622km,生产路49.418km,生态沟2.038km,拦河堰1座,机电设备安装15套。 |
70000 |
|
8016 |
88 |
新建 |
一般 |
2021年度 |
7789 |
6629 |
1160 |
|
|
2 |
2021年度大足区中央预算内投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
石马镇七里村、先锋村、新立村、民主村、石门村,金山镇天河村,回龙镇骑胜村 |
项目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少,排水设施整体较为缺乏,遇降雨极易受淹,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田间生产路少,道路等级低,严重影响项目区产业发展。通过加强沟、路、渠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灌溉水利化、农作机械化,生产高效化。主要建设内容有:梯田整治19.05亩,坡改梯整治85.11亩,水源工程18座,排灌沟渠10.579km,田间道7.146km,生产路km11.453km,生态沟1.965km,拦河堰1座。 |
20000 |
|
|
|
新建 |
一般 |
2021年度 |
2641 |
2113 |
264 |
264 |
|
3 |
大足区2021年度宝兴三驱珠溪片区“千年良田”建设试点项目 |
宝兴镇瓦窑村、虎形村,三驱镇朝阳村,珠溪镇白马村 |
耕作单元缺乏统一的整治,地力水平较低,械化率低,生产升本高,严重影响项粮油产业发展。通过加强耕地单元整治、基础设施补充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机械化,种植绿肥、秸秆还田提升地力,发展高产稳产良田。主要建设内容有:梯田整治3975亩,坡改梯整治4672亩,地力培肥4678亩,千年良田区规模1973亩。 |
|
8648 |
|
778 |
改造提升 |
市级重点(“千年良田”) |
2021年度 |
2000 |
|
2000 |
|
|
- |
小计 |
- |
|
90000 |
8648 |
8016 |
866 |
|
|
- |
12430 |
8742 |
3424 |
264 |
|
4 |
大足区2022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
万古镇三元村、沙河村、玉清村、石牛村,古龙镇古龙社区、大林村、大石村、忠义村、白石村,智凤街道八里村、永福村、阮家村,棠香街道三合村、和平村、惜子阁村、金星社区,邮亭镇东胜村、九滩村、友谊村、天堂村、天福村、新利村、新红村、烈火村,金山镇磨盘村、金山村 |
通过集中连片整治,补齐“三农”短板,大力推进宜机化改造,完善农田防汛抗旱设施,推广节水灌溉与水肥一体化建设示范。结合区域骨干路网布局,修建田间路、生产路,提高道路通达度,满足中大型机械通行、耕作和运输,兼生产和生活需要。建成一个十万亩级粮油高标准农田整区域示范。 |
90000 |
|
13000 |
300 |
新建 |
市级重点(十万亩级粮油) |
2022年度 |
13026 |
5567 |
6859 |
600 |
|
5 |
2022年度大足区中央预算内投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
玉龙镇东兴村、新益村、长沙村,龙水镇明光社区、十里社区、江明村、高坡村、黄龙村 |
通过集中连片整治,补齐“三农”短板,大力推进宜机化改造,完善农田防汛抗旱设施,结合区域骨干路网布局,修建田间路、生产路,提高道路通达度,满足中大型机械通行、耕作和运输,兼生产和生活需要。建成一个十万亩级粮油高标准农田整区域示范。 |
20000 |
|
|
|
新建 |
市级重点(十万亩级粮油) |
2022年度 |
2895 |
1237 |
1658 |
|
|
- |
小计 |
- |
|
110000 |
|
13000 |
300 |
|
|
- |
15920 |
6804 |
9116 |
|
|
6 |
大足区2023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
邮亭镇利群村、学堂村、元通村、中华村,珠溪镇盘龙村、宝珠村、马王村、凉水村、下坝村、熊家坪村、佛岩村、玉河村,龙石镇万福村、石龙村 |
项目区地块分散、生产道路条件差,水资源丰富,但灌溉沟渠配套不足,利用率低,自然灾害频发,通过土地整治,田块归并,对老旧渠系进行改造和配套,提高自然灾害低于能力。 |
60000 |
|
2000 |
200 |
新建 |
一般 |
2023年度 |
12150 |
7200 |
3848 |
1102 |
|
7 |
大足区2023年拾万镇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项目 |
拾万镇福利村、檬子村、楠木村、双埝村、将军村 |
按照“七化”标准大力推进宜机化改造、土壤改良、高效节水灌溉,打造数字化农田示范区。以万亩高标准农田核心片区为基础,打造以优质粮油、食用菌为主的产业发展体系,着力打造西南丘陵地区现代农业试点示范。 |
|
14194 |
1000 |
|
改造提升 |
市级重点(“七化”) |
2023年度 |
3064 |
1703 |
1061 |
299 |
|
- |
小计 |
- |
|
60000 |
14194 |
3000 |
200 |
|
|
- |
15214 |
8903 |
4910 |
1401 |
|
8 |
大足区2024年金山镇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项目 |
金山镇火花村、团丰村、天河村、红旗村 |
按照“七化”标准大力推进宜机化改造、土壤改良、高效节水灌溉,打造数字化农田示范区。以万亩高标准农田核心片区为基础,打造以优质粮油、食用菌为主的产业发展体系,着力打造西南丘陵地区现代农业试点示范。 |
|
14378 |
|
|
改造提升 |
区级重点(“七化”) |
2024年度 |
2936 |
1725 |
941 |
270 |
|
9 |
大足区2024年石马镇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项目 |
石马镇白光村、石门村、太平社区 |
按照“七化”标准大力推进宜机化改造、土壤改良、高效节水灌溉,打造数字化农田示范区。以万亩高标准农田核心片区为基础,打造以优质粮油、食用菌为主的产业发展体系,着力打造西南丘陵地区现代农业试点示范。 |
|
11124 |
|
|
改造提升 |
区级重点(“七化”) |
2024年度 |
2285 |
1335 |
727 |
223 |
|
10 |
大足区2024年宝顶镇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项目 |
宝顶镇慈航社区、倒庙村、东岳村、香山社区 |
该区域该区水资源分布不均,农田水利设施薄弱,通过土地平整、修建蓄水池,沟道治理,保护田园风光,围绕大足石刻文化公园,发展以休闲农业、体验农业、观光农业为重点的现代都市农业。 |
|
11163 |
1000 |
|
改造提升 |
一般 |
2024年度 |
2531 |
1340 |
954 |
238 |
|
- |
小计 |
- |
|
|
36665 |
1000 |
|
|
|
- |
7751 |
4400 |
2621 |
730 |
|
11 |
大足区2025年高升镇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建设项目 |
高升镇双牌村、旭光村、建设村、太和村、先进村、新光村、红光村、华升社区 |
布局“四改”工程,通过提质改造、宜机化推进,梯田化改造,农业基础补短板等,推广节水灌溉示范,数字化示范等。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水稻+”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农业结合,建成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促进农业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发展,让大足安岳粮药特色农业合作示范园区形成农业产业集聚效应。 |
|
23485 |
|
|
改造提升 |
一般 |
2025年度 |
4731 |
2748 |
1549 |
433 |
|
12 |
大足区2025年铁山镇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项目 |
铁山镇建角村、桂香村、继光村、胜丰村、高龙村 |
布局“四改”工程,通过提质改造、宜机化推进,梯田化改造,农业基础补短板等,推广节水灌溉示范,数字化示范等。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水稻+”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农业结合,建成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促进农业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发展,让大足安岳粮药特色农业合作示范园区形成农业产业集聚效应。 |
|
17008 |
2000 |
|
改造提升 |
市级重点(丘陵山区) |
2025年度 |
3736 |
2061 |
1331 |
343 |
|
- |
小计 |
- |
|
|
40493 |
2000 |
|
|
|
- |
8466 |
4810 |
2881 |
776 |
|
13 |
大足区2026年三驱镇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建设项目 |
三驱镇水星村、楠林村、板桥村、新民村、铁桥村、长坪村、月池村、现龙村、大桥村、白坭村、月亮村 |
项目区为浅丘带坝,耕地连片规模不高,通过改大、改水、改土、改路,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粮油产量,打造国家级优质粮油基地、蔬菜基地。 |
|
34590 |
2000 |
|
改造提升 |
一般 |
2026年度 |
6427 |
4195 |
1595 |
638 |
|
14 |
大足区2026年季家镇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建设项目 |
季家镇石桥村 |
项目区为浅丘带坝,耕地连片规模不高,通过改大、改水、改土、改路,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粮油产量,打造国家级优质粮油基地、蔬菜基地。 |
|
3948 |
|
|
改造提升 |
一般 |
2026年度 |
734 |
479 |
182 |
73 |
|
15 |
大足区2026年龙岗街道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项目 |
龙岗街道观音岩村、宝林村、明星社区、龙岗村、前进社区 |
针对耕地连片规模不高,灌溉条件较差,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通过改大、改水、改土、改路,打造一个粮油为基、特色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平台。 |
|
16332 |
1000 |
|
改造提升 |
市级重点(丘陵山区) |
2026年度 |
3401 |
1960 |
1111 |
331 |
|
16 |
大足区2026年棠香街道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项目 |
棠香街道惜子阁村、和平村、冉家店村、双丰村 |
针对耕地连片规模不高,灌溉条件较差,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通过改大、改水、改土、改路,打造一个粮油为基、特色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平台。 |
|
14735 |
2000 |
|
改造提升 |
市级重点(丘陵山区) |
2026年度 |
3097 |
1768 |
1047 |
282 |
|
- |
小计 |
- |
|
|
69605 |
5000 |
|
|
|
- |
13659 |
8402 |
3935 |
1323 |
|
17 |
大足区2027年国梁镇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建设项目 |
国梁镇双山村、三凤村、阳光村、边桥村 |
以大铜新区粮油产业发展农业园为依托,重点建设以“改大、改水、改路、改土”工程为主的改造提升工程,推进宜机化,梯田化改造,对灌区渠系进行改造和配套,补齐农业基础补短板。建设成高产稳产、生态高效的标准粮油基地。 |
|
15579 |
3000 |
|
改造提升 |
一般 |
2027年度 |
4054 |
1869 |
1812 |
372 |
|
18 |
大足区2027年回龙镇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建设项目 |
回龙镇水鸭村、雁鹅村 |
以大铜新区粮油产业发展农业园为依托,重点建设以“改大、改水、改路、改土”工程为主的改造提升工程,推进宜机化,梯田化改造,推广高效节水灌溉,补齐农业基础补短板。建设成高产稳产、生态高效的标准粮油基地。 |
|
9152 |
2000 |
|
改造提升 |
一般 |
2027年度 |
2346 |
1098 |
1030 |
218 |
|
- |
小计 |
- |
|
|
24731 |
5000 |
|
|
|
- |
6400 |
2968 |
2843 |
590 |
|
19 |
大足区2028年万古镇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建设项目 |
万古镇升斗村、曹家村、天锅村 |
以大铜新区粮油产业发展农业园为依托,重点建设以“改大、改水、改路、改土”工程为主的改造提升工程,推进宜机化,梯田化改造,推广高效节水灌溉,补齐农业基础补短板。建设成高产稳产、生态高效的标准粮油基地。 |
|
13709 |
1000 |
|
改造提升 |
一般 |
2028年度 |
3699 |
1645 |
1690 |
364 |
|
20 |
大足区2028年雍溪镇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建设项目 |
雍溪镇团结村、慈云村、石堡村、凉风村 |
以大铜新区粮油产业发展农业园为依托,重点建设以“改大、改水、改路、改土”工程为主的改造提升工程,推进宜机化,梯田化改造,推广高效节水灌溉,补齐农业基础补短板。建设成高产稳产、生态高效的标准粮油基地。 |
|
14698 |
2000 |
|
改造提升 |
一般 |
2028年度 |
3971 |
1764 |
1836 |
372 |
|
- |
小计 |
- |
|
|
28407 |
3000 |
|
|
|
- |
7671 |
3409 |
3527 |
735 |
|
21 |
大足区2029年宝兴镇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建设项目 |
宝兴镇金竹社区、旗团村、转龙村、白云村 |
该区土地垦殖率较高,水资源丰富,但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交通不发达,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该地区重点以田块整治为主、推行梯田化、宜机化工程,项目农业基础补短板等,同时统筹兼顾生态建设。 |
|
16352 |
|
|
改造提升 |
一般 |
2029年度 |
4579 |
1962 |
2153 |
464 |
|
- |
小计 |
- |
|
|
16352 |
|
|
|
|
- |
4579 |
1962 |
2153 |
464 |
|
22 |
大足区2030年珠溪镇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建设项目 |
珠溪镇武胜村、宝冲村、双滩村、官仓村、八角村 |
该区水资源分布不均,耕地连片性不高,通过修建提灌站,对灌区渠系进行改造和配套,推广节水灌溉,田块归并,宜机化改造,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改善农田水利设施薄弱问题,打造优质粮油为主的产业发展体系,实施稻渔综合种养。 |
|
20905 |
|
|
改造提升 |
一般 |
2030年度 |
6938 |
2509 |
3806 |
623 |
|
- |
小计 |
- |
|
|
20905 |
|
|
|
|
- |
6938 |
2509 |
3806 |
623 |
|
- |
合计 |
|
|
260000 |
260000 |
40016 |
1366 |
|
|
- |
99028 |
52908 |
38615 |
750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