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区政府 区人大 区政协 网站专栏
| 无障碍 | | 注册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您当前位置: 首页>区政府部门>农业农村委员会>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履职依据>其他公文
[ 索引号 ] 11500111MB16656026/2021-00686 [ 发文字号 ] ‍大足农委〔2021〕66号
[ 主题分类 ] 农业、林业、水利 [ 体裁分类 ] 其他公文
[ 发布机构 ] 大足区农业农村委 [ 发布日期 ] 2021-03-29
[ 成文日期 ] 2021-03-25 [ 有效性 ]
[ 索引号 ] 11500111MB16656026/2021-00686
[ 发文字号 ] ‍大足农委〔2021〕66号
[ 主题分类 ] 农业、林业、水利
[ 体裁分类 ] 其他公文
[ 发布机构 ] 大足区农业农村委
[ 发布日期 ] 2021-03-29
[ 成文日期 ] 2021-03-25
[ 有效性 ]

重庆市大足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发布2021年农业主推技术的通知

 

大足农委〔2021〕66号


重庆市大足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关于发布2021年农业主推技术的通知


各镇街农业服务中心:

为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满足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技术需求,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市农业农村委组织遴选了42项农业主推技术。区农业农村委根据我区农业主推技术、主导产业发展要求和农业生产经营者技术需求,在市农业农村委主推农业技术内,遴选了我区2021年度主推技术6项(见附件)。各镇街要根据发布的主推技术,结合本地主导产业发展要求和农业生产经营者技术需求,依托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挥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主体等示范展示和引领带动作用,组织农技人员,开展农业主推技术的示范、推广和指导培训,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附件:大足区农业主推技术


重庆市大足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1年3月25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

2021年大足区农业主推技术


序号

类型

数量

技术名称

支撑单位

1

粮油

2

双低油菜“油蔬两用”种植技术

市农技总站

2

水稻新型直播栽培技术

市农技总站

3

农机

1

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技术

市农机总站

4

畜牧

1

山羊适度规模养殖技术

市畜牧总站

5

经作

1

青花椒综合营养管理技术

市农科院

6

水产

1

池塘养殖尾水综合治理技术

市水产总站


双低油菜“油蔬两用”种植技术


一、技术概述

“油蔬两用”又名“一种双收”、“一菜两用”,是指油菜在种植过程中通过合理的栽培技术,既采收菜苔作菜用,又收获菜籽榨油食用,实现油、蔬两用。该技术对于实现重庆丘陵地区“菜、油结合”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但能综合调节油菜群体结构,通过摘苔促植株分枝,弥补基本苗不足;对早花早苔实现控旺,避开花期遇倒春寒或延长生育期,稳定菜籽产量;而且通过摘菜苔做到在菜籽产量不减的情况下,还可增加一季蔬菜收入;同时春节期间上市可缓解“菜篮子”紧张问题,稳定蔬菜市价;油菜苔含有较高的维生素C和钙、硒、锌等微量元素,营养丰富,口感良好,烹调方式多样可炒、煮、凉拌、烫火锅。该技术简便易行、省时省力,是当前农村劳力弱质化背景下农户增收的便捷途径。

二、技术要点

(一)播前准备。稻田或旱地皆可种植。如是稻田,水稻散籽时需及时排水,水稻收获后及时开好厢沟边沟,排水通畅无积水。旱地则在播种前灭茬旋耕,耕整达到油菜播种要求。

(二)品种选择及搭配。选用冬性较弱,抗病虫,生育期中熟偏早,苗苔期营养生长旺,易早发,摘苔后再生能力和恢复能力强,菜苔食用无苦涩味、营养价值高,油菜籽产量高的油苔兼用型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种。如庆油、油研、渝油系列油菜品种。在一定种植区域搭配种植早、中、晚熟双低品种,延长菜苔采摘上市期,调节菜苔上市量。

(三)播种时间。要求油菜早发、早苔、壮苔,争取菜苔在春节前上市,中熟和中晚熟品种育苗移栽播期要提早到9月上中旬播种育苗,早熟品种9月中下旬播种育苗。直播比移栽推迟7天~10天。

(五)播种方式。可选择采用育苗移栽、穴直播或机械穴播。

(六)种植规格。移栽或穴直播大田2m开厢,留田间管理与菜苔采收走道50cm,每厢按行距30cm移栽油菜6行,窝距25cm~30cm,根据土壤肥力条件合理密植,肥力较高的田块亩栽6000~7000株,肥力较低的田块亩栽7000~8000株。穴直播或机播亩植12000株-15000株。

(七)科学施肥。施足底肥,亩施45%油菜复合肥25~30kg,硼砂1kg和畜粪水1000kg;早施提苗肥,移栽成活后亩施尿素5kg,同时中耕松土除草;施好腊肥,在冬至前后亩施尿素5kg;增施苔肥,在摘苔前的5~7天或采收菜苔24小时内亩施尿素5~10kg,促分枝早生快发。

(八)适时适度摘苔。只采收菜苔1次,当菜苔抽出20~25cm高度摘苔10~15cm,基部留足10cm以上以便分枝,早抽苔的早摘,迟抽苔的迟摘。摘苔用酒精消毒过的刀片采收,不建议用手摘,以免扩大摘苔口子。摘苔时间一般在次年1月~2月。

(九)绿色防控病虫害。需使用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格控制农药用量和安全间隔期。而摘苔后的油菜特别要注意菌核病防控。一般初花期进行防治1次~2次,每亩可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50~75g,或25%咪鲜胺乳油40~60mL,或50%腐霉·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30~180g兑水50~60kg喷雾。

三、适宜区域

该技术可在城郊和有加工贮藏条件的油菜种植地区示范推广。

四、增产增效情况

该技术一般亩产油菜籽140kg、油菜苔200kg以上,与常规油菜种植相比,亩增效300元以上,有助于实现增产增收。一般油菜苔在春节前后上市,可缓解地产蔬菜紧缺,选用双低油菜品种的菜苔口感回甜,富含多种维生素,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产出的是双低菜籽油,确保了食用油质量安全;再者油菜是种地养地两兼的作物,可改良土壤结构,是水稻、玉米的良好前茬,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五、注意事项

适时适度摘苔,切忌大小苔一起摘而影响菜苔和油菜籽产量。摘苔后的油菜较易感菌核病,应加强病虫害监测,并及时防治。要适度规模发展,做好产销衔接。

六、支撑单位及专家

重庆市农技总站刘丽、刘伟、易靖、方立魁、肖若余、胡黎华,联系人刘丽,联系电话:89133432、13308261358。


水稻新型直播栽培技术


一、技术概述

近年来,水稻直播栽培因其具有节本、省力、省工等优点而倍受人们青睐,在全国范围内应用大幅增加,已成为水稻种植的重要方式。重庆市自2015年起,经各级农技部门和科研单位专家的协同努力,逐步解决了传统水稻直播栽培全苗难、易倒伏等技术问题,集成了“水稻新型直播栽培技术”。5年来,水稻新型直播栽培技术应用面积逐步扩大,产量水平稳定增长。其中2019年在忠县、铜梁、万州、秀山、梁平、潼南、荣昌、垫江、合川、永川、巫山等19个区县推广水稻新型直播栽培技术,面积达到5.43万亩。种植主体183个,其中包括了种植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村集体经济组织。

二、技术要点

(一)选择适宜稻田

选择有水源保证,能排能灌;平整、肥力中等较均匀的冬水田、冬闲田、小春田。以种植大户、合作社等新型主体进行适度规模相对集中种植。

(二) 品种选择

选择品质优、抗性强、株型紧凑、株高110厘米以下的穗粒兼顾型中早熟水稻品种。如隆两优华占、晶两优1212、隆两优1988、晶两优华占等品种。

(三) 大田准备

浅水机耕机耙(牛耕牛耙)将田整平,平整度与机插秧稻田相当;耕整完成后,据田坎0.8~1米开围沟,每隔3米~5米开一条畦沟(趟或者拖出简易沟),便于排灌水、施肥、化学除草等田间管理。播种时田面高处无水、低处有花花水,无人机直播、或施肥机撒播也可以关水播种,但必须播种后3天内排干田间明水。

(四)播种

1.播期

渝西、渝东北地区海拔500米以下丘陵地区,3月下旬至4月上旬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5℃时选择连续晴好天气播种。渝东南或500~800米低山区4月中下旬播种。小春田5月下旬至6月上旬播种。

2.种子准备

播种前1~2天晒种以提高种子活力和发芽率,播种干谷或用30℃温水浸泡24小时,种子浸泡后后及时风干、不催芽。播种前按1:100用35%丁硫克百威或总含量20%的玉托按1:40进行包衣,防止鸟、鼠等。

3.播种方式

3.1人工撒播。可以浸种以提高出芽率。

3.2无人机飞播、施肥机撒播。播种干谷,为防止鸟害,可在播种前拌驱鸟剂,并阴干待用。

3.3机械条播、简易播种机点播。播种干谷,为防止鸟害,可在播种前拌驱鸟剂,并阴干待用。

4.定量播种

亩用种量1.2kg左右,小粒种子1~1.2kg、大粒种子1.2~1.5kg。播种前排出田水至基本露出土面,播种后用旧地膜拖拽等保障种子入泥,增加分蘖节的入土深度,防治鼠鸟为害。未拖拽落泥的必须拌驱鸟剂,且播种后3~5天后,用炒或煮后晾干的稻谷拌驱鸟剂撒于田块的四周驱鸟,10天后,用杀虫剂喷施田块四周,杀灭旱地害虫,避免吃秧苗。

(五) 肥料运筹

氮肥总量较常规育苗移栽减少10%。中等肥力稻田,两系品种纯氮肥总量10公斤,三系品种不超过8公斤,N:P2O5:K2O比例为1:0.5:0.6~0.8,底肥施总N的70%~80%,30%~20%作穗肥施用,磷肥全作底肥施用,钾肥全作底肥或80%底肥、20%作穗肥施用。底肥在耕田时施用。

(六)田间管理

1.水浆管理

播种至1叶1心前, 保持田间无水。1叶1心后及时灌水(最迟不超过3叶1心),有利于控草、除草。分蘖期保持浅水,以促进分蘖。全田总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70~80%,排水晒田,三系杂交稻或者大穗型品种在全田总茎蘖数达到10~11万;两系杂交稻或者穗数型品种全田茎蘖数达到14~15万时排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促进通风,养根壮秆。晒田以田间开小裂,田面有白根为度。孕穗至齐穗后25天保持田间湿润,齐穗后25天左右可自然落干田水。

2.草害防控

播种后芽前封闭除草剂选用20%苄嘧.丙草胺,用量每亩150克。播种后芽后杀除选用68%吡嘧•苯噻酰可湿性粉剂,每亩40~50克。可以根据稻田前作和草害发生情况选择一杀(芽后)或者一封一杀两次除草。如选择一杀,于一叶一心期,用多效唑、双草醚、二甲四六混合喷洒,既锄草,又促分蘖。

3.病虫害防治

根据田间病虫测报,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在关键时期防治好水稻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稻瘟病、纹枯病等病虫害。

4.鸟害防控

物理防控:同一示范片争取同期播种;播种时尽量做到浑水播种,拖谷入泥。化学防控:播种前用种衣剂拌种或采用驱鸟剂。

三、适宜区域

重庆各生态区有水源保障的稻田

四、增产增效情况

新型直播较机插秧对照田块平均增产16.34公斤/亩,增2.64%;较人工栽插田块增110.8公斤/亩,增16.2%;较机插秧节本90.25元/亩;较人工栽插亩节本100元以上。

五、注意事项

1. 水稻新型直播栽培技术应选择在相对集中成片,有水源条件保障、稻田平整度好的冬水田、冬闲田。

2. 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规模经营主体为主。

3. 除草技术要落实到位。

六、支撑单位及专家和电话

支撑单位: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支撑专家:方立魁 肖若余 刘丽 易靖 刘伟

联系人:方立魁 89133432


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技术


一、技术概述

针对丘陵山区地形地貌山高坡陡、土地细碎、宜机化程度低的现状,以问题为导向,积极试验示范,在全国率先创新提出了地块互联互通、水平条田、水平梯田、缓坡旱地、梯台旱地等五种可复制、易推广的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技术模式,科学测定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遵循的11项技术参数。农田宜机化改造为中大型农机下地作业、推动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和现代化生产创造了条件,找到了破解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最大短板的有效路径。

二、技术要点

(一)基本原则

1.农田宜机化改造遵循科学选址、绿色轻简、合理配套、互补提升原则。要求改造区域道路通达、土层深厚、集中连片、排灌基础好、坡度不大于 25°的地块;

2.规划设计过程坚持资源循环、绿色低碳理念,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因地制宜。改造过程中合理选用挖掘机、推土机、平地机、拖拉机等机械设备,高效快捷地进行整理整治作业;

3.同时充分利用各类土地改造成果,实现综合利用、互补提升。

(二)建设内容

1.通过开挖回填土壤等工程措施,修建地块进出坡道、完善田间道路,实现相邻地块之间、地块与道路之间衔接顺畅,满足大中型农业机械进出地块需要;

2.对尖角、弯月形等影响农业机械作业的异形地块,截弯取直,实现改造后地块以条带状分布为主

3.改造中遇砾石,可以就近集堆挖坑深埋。

4.地块改造成形后,根据改造后的地块坡向和其他相邻地块雨水排泄流向,合理布局沟渠。沟渠的修建应兼顾农业机械通行需要,深开围沟、背沟,少开或浅开厢沟;

5.地块改造后,通过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粪肥施用等生态培肥方式,结合深松、旋耕等农业机械化措施,培肥熟化土壤,提升地力。

(三)技术参数

1.地块长宽:土块平均长应≥50m,宽能满足农机通行和折返;

2.最大挖填深度≤1.5m;

4.砾石埋置深度≥50cm;

5.进出地块梯道坡度≤25°;

6.耕作道转弯半径≥5m;

7.耕作道宽度:2-3m;

8.主沟、背沟、围沟深度≥50cm;

9.主沟厢间距:10-20m;

10.整治后土层平均厚度≥整治前土层平均厚度;

11.背坎边坡坡度:1:0.3-1:0.7。

三、适宜地区

适用于丘陵山区坡度小于25 °、地块集中连片、土层较厚的用于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的区域。

四、增产增效情况

根据统计,粮食作物每亩每茬平均节本390元(其中:机耕每亩节约60元、机播(机插)每亩节约120元、机械植保每亩节约30元、机收每亩节约180元);特色经济作物每亩每茬平均节本 450 元(其中:机耕每亩节约150元、施肥每亩节约100元、机植保每亩节约40元、运输每亩节约160元)。

农田宜机化改造通过消除一些原有不需要保留的田埂、厢沟和耕作死角,使得耕地有效面积得到增加3%-5%。

五、注意事项

(一)土壤耕作层较浅的区域建议表土剥离,挖高填低后均匀摊铺表层熟土。

(二)农田宜机化改造后及时培肥熟化土壤。

(三)农田宜机化改造尽量避开雨季。

(四)25度以上坡地原则上不予改造。

六、支撑单位及专家

支撑单位:重庆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人姓名:敖方源

联系电话:67909981 17782012032


山羊适度规模养殖技术


一、技术概述

本技术推广以“放牧+补饲”为主,开展山羊适度规模养殖。通过高床羊舍建设、杂交选育、羔羊早期断奶、快速育肥、疫病综合防控、高产牧草种植利用、粪污综合利用等技术实施,有效提高我市适度规模场户的羔羊成活和养殖效益。

二、技术特点

(一)羊舍修建技术

采用高床羊舍,可采用开放式、半开放式、密闭式等建筑型式,哺乳羊舍宜采用半开放式或密闭式;屋顶采用导热性低的隔热保温材料,以采用彩钢或树脂瓦为宜;屋顶可采用单坡、双坡等形式;舍内配套漏缝式羊床、净污通道、门窗栏杆、运动场等设施和饮水盆、食槽等设施设备。种公羊最好单圈饲养,占地面积4.0~6.0平方米/只;空怀母羊为20~30只/圈,占地面积1.0~1.2平方米/只;妊娠及哺乳母羊为10~15只/圈,占地面积1.5~2.0平方米/只;育肥羊为20~30只/圈,占地面积0.6~0.8平方米/只。

(二)杂交选育技术

一是公羊宜选择生长发育正常、性能优良、四肢健壮、性欲旺盛、精液品质良好(活力0.8以上)的川中黑山羊、努比亚羊、波尔山羊等品种。二是母羊以繁殖力强、母性强、发育正常、有效奶头数1对的本地母羊为主。三是采取自然交配方式进行繁育杂交而成商品山羊,公母羊比例为1:20~30。

(三)羔羊早期断奶技术

一是冬季和早春做好羔羊保暖,舍内配置保温箱,地面铺垫柔软干草或棉絮等,温度10 ℃以上。二是及时吃初乳。新生羔羊在半小时内吃到初乳;7~10日龄可诱食,用大豆、蚕豆、豌豆等炒熟粉碎后撒于食槽内进行诱食;10~15日龄补食草料以新鲜优质的嫩草、胡萝卜为主;15日龄起开始训练吃草料,每天补饲高质量的蛋白质和纤维少、干净脆嫩的干草混合精料,分别为15-30日龄50-75克,1-2月龄100克,2-3月龄200克。三是适时断奶。推广早期断奶,建议在45日龄左右试着将羔羊与母羊分离,每只羔羊每天补喂代乳料20-50克,让其自由采食和饮水;遵循少量多次原则,断奶1周内羔羊每天饲喂3-6次,每次饲喂时间间隔尽量一致,保证夜间喂1次。四是加强管理。将料槽打扫干净,防止羔羊粪便排在槽里。

(四)快速育肥技术

一是选择体重15~20千克的去势羔羊育肥。二是采用全舍饲育肥。每只羊精料0.5~1.0千克/天,青草料约2~3千克/天,优质青干草1~2千克/天,每天投料两次,日喂量以饲槽内基本不剩料为标准。三是采用“放牧+补饲”育肥。每天精料喂量0.25~0.5千克/天,优质青干草1~2千克/天,每天回牧混合投料1次,日喂量以饲槽内不剩料为标准,并将料槽里剩草料打扫干净。四是适时出售。舍饲山羊体重到达30~35千克即可出栏;放牧山羊体重到达30千克左右即可出栏;在出栏前一月内禁止添加任何药物、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

(五)疫病综合防控技术

一是坚持预防为主,定期预防接种和补种疫苗,建立档案。二是严格消毒,每月定期灭鼠、驱除蚊蝇。三是每两月进行体内驱虫1次,春秋两季对放牧羊只进行药浴各1次。四是对病死羊只严格进行无害化处理。

(六)优质牧草种植利用技术

一是选择黑麦草、饲用甜高粱等优质牧草品种。二是播种方法可选择条播、穴播、撒播等。三是黑麦草秋季播种以9-10月为宜;饲用甜高粱、青贮玉米春季播种,以3-5月为宜。四是青饲或青贮利用。青贮玉米、饲用甜高粱等经过揉切、青贮加工制成青贮饲料作为越冬饲料贮备及利用。

(七)粪污综合利用技术

羊只粪尿等废弃物治理及利用坚持“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推行雨污分流、干湿分离、堆肥发酵等治理措施,推荐使用“粪尿+牧草”的种养结合方式,减少废弃物排放,有效将废弃物变成资源加以利用。

三、适宜区域

适用于我市山羊养殖区域。

四、增产增效情况

推广本项技术,一是养殖出栏后重量比本地山羊至少提高5%以上,羔羊死亡率下降2个百分点。二是根据目前商品活羊每斤22元计算,杂交后代每只新增产值可达百元以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五、注意事项

场址不能位于当地人民政府划定的禁养区内或基本农田区域内,病死羊符合无害化处理规定,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土地利用规划及环保要求。

六、支撑单位及专家

技术单位:重庆市畜牧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黄山大道186号1008室

邮政编码:401121

联系人:李发玉、尹权为

联系电话:023-89133675,023-89133683

电子信箱:254614880@qq.com


青花椒综合营养管理技术


一、技术概述

重庆市青花椒种植规模达120万亩,主要品种以九叶青为主,种植规模仍有逐年增加之势。综合营养管理是指为保持生态系统最佳生产力和可持续利用,采取的施肥调控策略。主要是把土壤、肥料、植物和周围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不再把追求高产作为唯一目标,综合考虑资源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青花椒的提质增效、提档升级和农业绿色发展。

二、技术要点

(一)施肥量测算

一是通过取土化验,分析花椒园土壤的养分状况;二是通过田间肥效试验,研究青花椒的施肥指标体系。三是根据花椒的目标产量、需肥规律和土壤的养分供应情况,正确的计算出花椒养分需求量和施肥量。正常成年结果花椒树,全年每亩氮(N)需要16.2kg、磷(P2O5)需要4.1kg、钾(K2O)需要15.6kg、钙(Ca)需要10.3kg。以亩产1000kg鲜花椒为例测算:每亩地施用氮肥如尿素32kg,磷肥如钙镁磷肥22~33kg,钾肥如硫酸钾31kg,再补3kg钙、0.5kg镁,喷施360克硫酸亚铁肥、180克硫酸锌肥就可以满足花椒全年的养分需求。但是,应该把这些肥料在正确的时间施在正确的位置上。

营养元素

周年需肥量

生产1t鲜花椒需肥量kg/亩

N(kg/h㎡)

244

14.1

P2O5(kg/h㎡)

60.8

3.51

K2O(kg/h㎡)

234

13.5

Ca(kg/h㎡)

154

8.89

Mg(kg/h㎡)

35

2.02

Fe(g/h㎡)

1095

63

Cu(g/h㎡)

115

6.64

Zn(g/h㎡)

591

18.9

(二)施肥推荐配方

随着规模种植户的增加,从管护成本、方便操作和肥料品种搭配考虑,也为了化肥减量增效,青花椒综合营养管理技术推荐三次施肥,具体肥料配方、施肥量和施肥时期,详见下表。

根据产量水平或者是树龄,推荐每亩地使用商品有机肥300~500kg,按照3米×2米或3米×2.5米的栽植规格,每亩青花椒约90到100株。因此,3-4月壮果肥,推荐每株用高钾配方肥3~6两,6-7月促梢肥,推荐每株用高氮配方肥6~8两,12~1月越冬肥,推荐每株用平衡型配方肥4~8两,同时每株用有机肥6~10斤。

(三)根区施肥方法

应根据青花椒树龄、椒树根系分布特点、土壤质地、肥料种类等来确定施肥方式,常用的施肥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环状施肥法:在树冠投影也就是滴水线外缘稍远处,挖一个环状沟,宽30厘米,深15-25厘米,肥料与土壤混合施入,这种发法多在幼树期采用。二是放射状施肥法:在树冠投影内外各30-40厘米,沿水平根生长方向,挖放射状沟6-8条,沟宽20-30厘米,深15-25厘米,形状是“内窄外宽、内浅外深”,肥料与土壤混合施入,此法多用于成年树;建议3-5年采取一次。三是穴(坑)状施肥法:在树冠投影外缘每隔50-60厘米,挖深20-30厘米,直径30厘米左右的穴(坑),肥料与土壤混合施入,此法多用于追施化肥或液肥。四是条状施肥法:在行间树冠投影外缘开单边沟或平行沟,沟长80-100厘米、宽20-30厘米、深15-25厘米,肥料与土壤混合施入,此法适用于基肥和追施。

(四)叶面施肥方法

叶面施肥,是将一定浓度的液体肥喷施到叶片或枝条上。但由于叶面施肥数量少、肥效短,不能代替土壤施肥,只作土壤施肥的补充。

一般在萌芽、枝梢生长期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有促进枝梢生长的作用;在开花期和幼果期喷施硼酸、磷酸二氢钾等可减少落果,提高坐果率;在花椒膨大期喷硫酸钾、磷酸二氢钾等,可促进花椒发育和提高品质;尤其是在花椒缺素时,喷施各种微量元素叶面肥,如硫酸锌、硫酸镁等,可以纠正缺素症。花椒叶面喷施肥料的种类和浓度如下表。


肥料种类

浓度%

肥料种类

浓度%

尿素

0.3-0.5

柠檬酸铁

0.1-0.2

硫酸铵

0.3

硫酸亚铁

0.1-0.2

过磷酸钙

0.5-1.0

硫酸锌

0.1-0.3

磷酸二氢钾

0.2-0.5

硫酸锰

0.1-0.3

硫酸钾

0.3-0.5

硼砂

0.1-0.2

草木灰

1.0-3.0

硼酸

0.1-0.2

硫酸镁

0.1-0.2

钼酸铵

0.01-0.05

三、适宜区域

主要适用于西南丘陵山区及长江流域,海拔600米以下,花椒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20g/kg的种植区域。有机肥养分投入比例不足总养分20%的区域,均可推广。

四、增产增效情况

花椒综合营养管理技术可以满足成年树每株10~15kg鲜椒产量,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可以减少20%以上的化肥用量,同时提高花椒品质,实现化肥减量增效和培肥地力。

五、注意事项

施肥时注意土壤墒情,适时补水;种植密度影响施肥量,应适当增减。

六、支撑单位及专家和电话

王帅、赵敬坤、李红梅(89133735、89133759)。


池塘养殖尾水综合治理技术


一、技术内容

池塘养殖尾水治理综合技术是一种人为设计、生态工程化的废水处理技术,采取进排水改造、池塘底排污、生物净化、人工曝气、人工湿地、生态沟渠等技术措施,开展对集中连片池塘养殖区域和工厂化养殖尾水治理,推动养殖尾水资源化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该技术融合了池塘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池塘底排污生态化改造技术、多级人工湿地、生态沟渠净水、多级沉淀池等多种技术,能显著去除养殖尾水中的氮、磷以及降低化学需氧量,具有成本低、维护少、用途广等特点。

以50亩养殖池塘为例,尾水治理面积为养殖池塘面积8%-10%,约4-5亩。水流的设计采用串联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结构,尾水治理系统低于养殖池塘,实际操作时用底排污系统将底层的富营养化水排入生态沟渠中,以后通过水力坡设计,一般为0.1%-0.5%,水体经生态沟渠、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生物净化池,再用水泵将过度回流湿地中的水泵入至养殖池塘循环利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在尾水治理末端建设多级人工湿地提高净化能力。

二、技术要点

(一)养殖池塘架设生物浮床面积不超过池塘面积的15%,浮床包括PVC管浮床、竹子浮床、集装箱式浮床等,水上种植空心菜、水稻、花卉等水生植物,养殖塘中放养一定比例的鲢鳙等滤食性鱼类。

图3.1PVC管浮床制作方法

1.表层疏网:用2-4cm聚乙烯网片制作。

2.底层密网:用<0.5cm的聚乙烯网片制作。

3. PVC管框架:直径50-90mm的PVC管。

(二)池塘底排污改造:池塘底排污系统主要由底排污口、排污管道、排污出口竖井以及排污阀门等组成。排污口为方形,长×宽×深=80cm×80cm×40cm(以上),周围固化面积大于6m2,呈15~30°的锅底形;排污管为PVC管,通常小于30亩的池塘,排污管直径为110~160cm;大于30亩的池塘,排污管直径为200cm;排污出口竖井围绕较近池塘区域修建,池塘底排污口与竖井内出污口(竖井接口)有1~2%的坡度;采用自然沉淀法将排出的养殖沉积物进行固液分离,分离后固形物和分离液的比例约为1:9。

图3.2池塘底排污管道设计图

图3.3池塘底排水设施示意图

(三)生态沟渠:新建生态沟渠按照倒等腰梯形建设,一般上部宽度为2-2.5m,底部宽度为1-1.5m,深度为1.3-1.5m。沟壁为混凝土多孔板结构,沟壁下增设3维植物网,沟底仍为土质。每50亩配备生态沟渠100m以上,通过加宽和挖深等方式提高排水渠道的排放水功能,渠道内种植水生植物,水面可架设生物浮床,可通过水生植物的吸收作用对养殖尾水进行初步处理,最终通过生态渠道将养殖尾水汇集至沉淀池。

(四)多级沉淀池:多级沉淀池建设面积占养殖面积的3-5%左右,池深2.0-2.5m,由进水端的表流湿地(沉淀区)及深水区组成。其中表面流湿地宽10m,作为预处理单元,对水体中的粪便、残饵、底泥等固体颗粒物进行沉淀处理,设计有效水深为0.5m,种植常绿水生鸢尾、香蒲、苦草、金鱼藻、轮叶黑藻等挺、沉水植物。沉淀池深水区配置生态浮床,覆盖面达水面30%-50%,构建生物吸附网膜或安装生物毛刷,间隔5cm一根,底端有坠石,布设方向与水流方向垂直,对水体中的悬浮物进行拦截,实现悬浮污染物的高效去除。根据水质情况合理投放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以吸收利用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

图3.4多级沉淀池结构图

(五)多级人工湿地:人工湿地的构建包含了人工湿地的基本结构、设计要点、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与配置。一般由5部分组成:①具有透水性的基质,如土壤、砂、砾石、陶粒;②适合于在不同含水量环境生活的植物,如芦苇、美人蕉、空心菜;③水体(在基质表面之上或之下流动的水),湿地床的进水系统一般采用多孔管和三角堰等配水装置;④无脊椎或脊椎动物;⑤好氧或厌氧微生物群落。

图3.5多级人工湿地效果图

(六)过滤坝:过滤坝宽度不小于1m,长度不小于5m,采用空心砖主体结构,内铺设不同粒径的鹅卵石或碎石,鹅卵石表面种植美人蕉、鸢尾、冬麦等水生植物,以起到人工湿地的过滤、分解的作用。

(七)曝气池:曝气池面积为总面积5%左右,约130㎡,可分割为多级,池内安装微孔增氧装置,配备1.5-3KW罗茨鼓风机,安装曝气头,使空气中的氧气充分溶解于水中,将水中不需要的气体或挥发性物质放逐到空气中。

(八)生物净化池:生物净化池面积为尾水治理设施总面积50%左右,约2亩,种植沉水、挺水、浮叶等各类水生植物,以吸收利用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盐;放养少量的鲢鳙鱼和河蚌、螺蛳、青虾等水生动物,一般每亩放养20-30尾鳙鱼、125尾鲢鱼,以滤食水体中的浮游动植物。

(九)水生植物的种类选择:沉水植物:选择狐尾藻、眼子菜、金鱼藻和伊乐藻等;挺水植物:香蒲、水芹菜、藕和美人蕉等;浮叶植物可选择菖蒲、睡莲、凤眼莲和空心菜等。

三、适宜区域

广泛适用于普通精养池塘,特别适宜于山区老旧池塘。

四、增产增效情况

通过推广该模式,能实现养殖尾水的资源化利用或达标排放,对破解渔业发展瓶颈、解决渔业提质增效与水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开启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五、支撑单位及专家

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重庆市北碚区悦复大道8号两江健康科技城A10

联系人:薛洋、刘丹

联系电话:86716361


文件下载:

大足农委〔2021〕66号关于发布2021年农业主推技术的通知.docx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