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区政府 区人大 区政协 网站专栏
| 无障碍 | | 注册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您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信息>经开区要闻

甘于奉献的社区好医生——刘成友

日期:2021-09-29 来源:经开区办公室

  双桥经开网讯(记者 彭渝茜)小小的一枚银针在手,押手、刺入、捻转、提插,一套动作在患者肿胀的小腿上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这位身着如雪白褂,半蹲在患者面前,全神贯注施针的医者便是刘成友。

  刘成友,现年51岁,是通桥街道山湖社区卫生室的医生,获评2021年7-8月敬业奉献类“大足好人”。

  刘成友所在的卫生室位于山湖社区靠巴岳大道一侧,面积不大,但对社区居民来说很便利。笔者到达时,卫生室已有几位前来就诊的患者。精致整洁的卫生室里,闻不到刺鼻的消毒水味,看不到患者的惶惶不安,取而代之是医患间的熙熙融融、谈笑风生。在刘成友和妻子雷小丽的亲力亲为下,一切都井然有序。

 初心不改,坚守如一

  刘成友2000年开始行医,从以前的白鹤村到现在的山湖社区,他一直是乡里乡亲信赖的人。许多老年人不愿意去大医院,一直都是找他看病。二十多年来,从原本的乡村赤脚到如今的社区卫生室,他初心不改,坚持悉心、平等的照看每一位患者。

  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把群众的疾苦放在第一位。只要收到居民求医的信息,不管白天黑夜,狂风骤雨,他总是随叫随到,成了居民身边的“120”。一有空余时间,他就走村串户,为居民发放健康教育资料、测血压。谁家有几口人,有几个重点人群,谁生过病、需要定期随访......社区里乡亲们健康状况他了如指掌。

  几个月前社区老人陈昌才深夜突发重病晕厥,送医的过程会使老人错失的抢救时机,情况十分危急。忙完一整天刚准备休息的刘医生接到电话后,带上药箱疾奔老人家里,经过他的抢救,老人家在脱离生命危险后被及时送医。

 医者仁心 重义轻利

  刘成友的药从来都很便宜,在刘成友自己看来,这叫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制度,坚持“零”抗生素的治疗政策。不仅如此,他的看诊价格很低。问起刘成友这样做的原因,他只引用了电影《我不是药神》里的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只病,那就是穷病。”

  “他曾经也生过病,去阎王爷那儿报过到,可阎王爷没要他。”雷小丽玩笑似的话语,却透露出她当时的悲伤,“那时我们四处借钱,为他治病。康复后,他下定决心继承父亲衣钵,为别人治病,也算是感恩。”

  人们常说,在疾病面前人人平等,可事实有时并非如此。不可否认,疾病对许多普通家庭来说就像一个无底洞,刘成友对此深有体会。见彼苦恼,若己有之,他了解患者对健康的渴望,因此不愿看到患者面对治疗费用时的无助。

  至于每年少收多少医药费,刘成友从来没有细算过。但老百姓的心里都有一本账,对于这本账,社区的男女老少都清楚。治病治“心”,他们把刘医生当作自己的贴心人,他们只要心中有惑,无论是健康方面还是生活方面,总是第一个想到与他交流。

  “我很后悔没有早点找刘医生治疗”正在卫生室接受针灸治疗的徐景术阿姨告诉笔者,自己不是山湖社区的居民,但因两年前患上脑梗塞,在多家医院打针、吃药,花费不少的时间与金钱都未见效。后来通过别人的介绍找到刘成友,不仅让病情好转,也减轻了治病带来的经济压力。

  “行医不是为了挣多少钱,更多的是在行善”这是刘成友常常对妻子说的话。正所谓医者有仁心,慈悲济世人,悬壶轻己利,他这颗闪闪发光的行善之心胜过千两黄金。

 行医之路,道阻且长

  被问到这些年行医的感受,刘成友坦言:“行医之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病人以性命相托,我怎能不诚惶诚恐?”

  随着时间推移,社区里很多的大龄患者都陆陆续续的离开了人世。刘成友深感自己能力不足,他不想辜负邻里的期待,更想把每一位信任他的患者都治好。所以,尽管降低药价大大减少了诊所的收入,但他还是常常自费引进先进医疗技术,这在区社区诊所里还是独一份。他表示自己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行医,一直在路上,刘成友还时常用自己省下的钱去进修相关的医学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是药三分毒,中医养生讲究阴阳平衡。”平时内敛沉稳的刘成友谈到医理,话题却似开闸的洪水。他告诉笔者,行医时不希望顾此失彼,不光要治好病,也希望在减轻治疗痛苦的同时,让患者拥有真正的健康。因此,他行医都会尽量选择最安全、最绿色、最健康、最经济的方式进行。

  “但愿世间人无病,宁可架上药生尘。患者的康复是我最大的幸福!”刘成友笑容温暖、眼眸明亮、透彻心底,似九月暖阳般美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