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得者、云南省作协副主席、大足石刻守护人潘灵: “大足石刻带给我很多历史和现实的想象”
作家简介:潘灵,布依族人,1966年7月生于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秘书长,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边疆文学》总编辑。代表作有《一个人和村庄》《偷声音的老人们》《太平有象》等,他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云南省文学奖一等奖。
“大足很美,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它给了我很多历史和现实的想象。”潘灵直言,此次采风交流活动让他非常震撼,大足石刻、红岩重汽文化、五彩稻田更是印象深刻。
大足石刻中儒、释、道三教合一,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呈现出“多民族、多宗教、多分布、多边缘”的鲜明特色。身为云南人的潘灵,对大足石刻所体现出的文化包容性很有共鸣。在他看来,大足石刻体现的思想融合与云南多民族融合发展的社会生态有着相似之处,都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在潘灵的文学创作中,灵感主要来源于“故乡和故乡的那些人们”,他的作品深深植根于云南的土地,紧密关注社会现实,尤其擅长描绘云南边地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与人的精神世界,展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关怀。
“工匠雕凿大足石刻和我写乡土小说很相似,我们的创作都是在追求一种集体的文化记忆,只不过我用的是笔,他们用的刻刀。”潘灵说,极富艺术性、保存完好的石刻造像背后,是工匠们对文化和信仰的崇尚,还有民间石刻守护人对文物的珍视,这些都令人十分感动和震撼。让我们看到,劳动人民的创造作为中华文化瑰宝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文化不断传承和前进的不竭动力。
而千年前工匠们凿刻大足石刻的故事,也给潘灵带来了许多的创作灵感。潘灵说自己写家乡,是因为回不了故乡,所以需要“纸上还乡”。工匠们在雕凿这些造像的时候,他们在想什么呢?潘灵说这需要发挥想象力,比如通过造像中微微上扬的嘴角,想象当时工匠的心理活动,是否他当时在想自己的家人、爱人,以这样的小切口去走进历史深处。
潘灵说,作家是地方性的,但不能被地域所困。就大足石刻而言,如何挖掘其背后超越地域的文化价值?他说,大足石刻中蕴含的“悲悯”,本身就是文学中非常重要的话题。同时,大足石刻非常具有烟火气,石刻造像中体现的父母慈爱、子女孝顺的家庭文化,本身是一种世俗文化,从中可以提炼为一种个人的修行和锤炼。“我们要不断地修炼自己,积极向上,成为更好的自己,再把积极的能量带给他人。”他也希望能通过作品,用爱和温暖去感染读者,为他们带去力量。
与此同时,在10月13日举办的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授牌活动中,潘灵还正式受聘为“大足石刻守护人”。为此,他特意发了朋友圈,表达自己的骄傲和荣光。他希望,成为“大足石刻守护人”可以作为大足文旅中的一种互动体验,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大足石刻的守护中来。同时,他建议大足文旅将农业生产、旅游资源、名人效应等元素充分融合利用起来,吸引更多不同年龄段的人来到大足、了解大足、爱上大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