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敬老版

敬老版

大足要闻 > 详情

宝顶山千手观音:千手奇观 天下一绝

日期:2022-03-05

宝顶山千手观音主尊。

宝顶山千手观音。

千手观音千手局部。

千手观音修复工作照。

千手观音莲花手。


宝顶山千手观音:千手奇观 天下一绝
——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1179—1252年)


    1945年4月30日,大足石刻考察团一行首次来到宝顶山,当杨家骆、马衡、顾颉刚等著名学者跨进大悲阁那一瞬间,他们被眼前崖壁上的造像深深震撼,随后在考察团评价大足石刻文化价值的文中这样写道:
  千手观音像,长广各约五丈,向刻千手观音者不过多刻数手,以示多手之意,而此则真有千数,且从一体伸出,恍若自然天生。每手各执一物,金碧辉煌,心摇目眩;我人立像下仰视久之,见各手若在摇动,鬼斧神工,叹观止矣。(吴显齐《介绍大足石刻及其文化评价》)
  宝顶山的这龛千手观音造像,在面积88平方米的岩石上,以主尊观音造像为中心,呈辐射状在岩面上雕凿千只手,手中大多执法器,手心各有一眼,以表现观世音菩萨的法力无边,智慧无穷。另雕刻有侍者、力士等像。整龛造像布局严谨,气势恢弘,宛如孔雀开屏,是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发展的高峰和极致,也是全国同类型造像题材中艺术成就最高的龛窟之一,更是世界石窟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有“天下奇观”“国宝中的国宝”等诸多赞誉!
  这是一龛立意深远、构思奇诡的造像。
  在南宋时赵智凤营建宝顶山之前,千手观音造像在华夏大地大量出现。不过,这些造像呈现出的一些特点,在龛窟大小上,它们的高宽绝大多数在2、3米左右,也有规模宏大者,如内江东林寺、圣水寺和富顺千佛崖的千手观音造像,但是在构图、布局尤其是细节等之处又有所不及。在千手的展现上,之前的造像基本上是采取“圆雕+阴刻”的组合形式,甚至于往往只雕刻42只正大手象征千手。而宝顶山千手观音采取基本上以圆雕为主的形式,将千手完美地展现,其构图的形式,在摩崖造像中可谓是极其稀见,由此可知其立意与构图之新。
  这龛造像规模宏伟,彰显出大悲济世的神格。
  与之前雕塑作品相比较,这龛千手观音造像规模宏伟,主体以展示千手为主,通过淡化护法、眷属等造像的内容,给予千手更多的空间,涌现出千臂尽显、千手绽放的宏伟场景,展现出千手观音的自身强大的艺术魅力。而此壮观、宏伟的雕刻艺术感染力,倍增千手观音造像本身题材所具备的神格,据佛经记载,千手观音“以千眼照见,千手护持”呵护世间众生,并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而著称。宝顶山此龛造像千手绽放、千眼尽见的雕刻场景,极大地体现出千手观音自身所具备的神格,再加之对观音主尊面容等细节的刻画,体现出的慈祥哀悯之感,备受后人敬仰和称赞。清代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时为知荣昌县事兼摄大足县史彰称道“千手大悲像,皆庄严中具慈悯相,远望自生敬心”。
  这龛造像,在千手雕刻上极尽能工巧匠之能事。
  在千手观音像崖壁上,雕刻千只手臂,它们以主尊身姿为中心,呈辐射状散布于崖壁之上,千手远观如浪潮一层又一层,逐渐开来;近观则错综复杂、纵横交错。这些手形千姿百态、变化万千,或五指平伸,芊芊细指流畅而自然;或显露二三手指,向前略微弯曲,作轻拈器物状;或双手从不同角度,合捧宝塔、分持拍板等;或手指作不同的手印,屈伸离合、各具形态;或数手汇聚于一器物旁,各展其姿,各现其态……如此种种手姿,千变万化于崖壁之上。与壁画产生的视觉效果不同的是,雕塑作品的观赏具有多个角度和侧面,正面仰望,众手迎面而来,心摇目眩;侧面斜视,鳞次栉比、逶迤开来;再步步移、步步观,既有一手数姿的形态,也有多手荟萃的不同场景,令人赞不绝口!这些极尽变化的手姿,受到世人的广泛赞誉,如当代作家汪曾祺说“大足的千手观音我以为是个奇迹。那么多只手,可是非常自然”,“这是富于人性的手”。
  这龛造像,在其间荟萃诸多佛经记载和当时常见的器物。
  宝顶山千手观音手中多数持有器物,佛经中记载的40余只手中的器物,在其上基本上都有雕刻,有数手同时持握一长达110厘米的戟(宝戟手),横亘于崖壁;捧在手中的楼阁(化宫殿手),飞檐翘角之下,窗棂与佛像清晰可见;倒垂的葡萄(葡萄手),略带枝叶,颗粒饱满,给人以晶莹剔透、色泽鲜明的感觉……如此种种经典常见器物,皆呈现于崖壁上。之外,还出现了未见于经典记载的器物,如动物一类中的大象和狮子,各自匍匐在一手掌之内,双眼凝视前方,显得温顺而和蔼;日常用具一类中,有一手握毛笔,另一手捧长方形经册,正在书写……宋代一些饮食习俗用具和食物也出现在其间,如对称雕刻有宋代绘画艺术作品中较为常见的食盒,还有长方形盘,其内刻祥云和鱼等。这些器物的出现,生动地展示出宋代世俗社会场景。
  然而,春去秋来,光阴荏苒,这龛精湛的雕像历史上曾经历多次的妆金修缮,宝顶山现存的碑刻记载,明清时期千手观音至少有4次修复的记录。时光的步履迈入21世纪,这尊历经八百多年岁月的千手观音造像,早已病害缠身。2008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组织数十家科研机构开启了国家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大足宝顶千手观音抢救加固保护项目。根据整体工作计划,工程分为了前期勘察、方案设计、本体修复三个阶段。修复工作严格遵循现代保护原则,并按照自上而下、由外至内、由易到难的程序,逐步开展造像本体砂岩、贴金层与彩绘的修复工作。2015年6月13日第十个中国文化遗产日(重庆大足)主场城市活动期间举行的修复工程竣工仪式,标志着工程修复完成,历时800余载的“千手观音”再次以金碧辉煌的面容与世人见面。
  以宝顶山千手观音为代表的观音信仰,对后世民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足境内有一个流传已久的民俗活动“宝顶香会”,相传在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诞辰左右,巴蜀一带众多香客便于此月云集宝顶山,在清初就流传着“上朝峨眉,下朝宝顶”(清·史彰《重开宝顶碑记》,康熙二十九年撰)的民谚,迄今此民俗活动仍绵延不绝。
  正因为大足宝顶山千手观音像具备多方面的文化艺术价值,所以造像自南宋开凿以来便备受世人称道,尤其是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世界石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李小强文/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