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足妙高山,儒释道三教主尊共处一洞窟
在大足季家镇内,有一处石刻点名叫妙高山,当地人俗称“佛洞”,相传为南宋潼川府路都钤辖冯楫首开此山,并在山上建有忠诚堂。
妙高山石刻位于妙高山的半山腰陡峭的崖壁之上,这里造像通编为8号,主要是佛教造像,其中有4个是洞窟,编号为第2号的洞窟尤其受到世人的关注,因为,这是中国儒释道三教走向融合的一处生动的实例。
第2号三教合一造像窟,是一个高3.14米、宽2.80米、深3.22米的洞窟。在窟内的正壁刻主像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莲台上,身着“u”形袈裟,左手抚膝,右手上举胸前(残),座下雕刻有蟠龙和须弥山,左右两侧,分列迦叶和阿难,皆是双手拱揖于胸前。
窟左壁雕刻主像太上老君,头戴莲花形束发冠,双目微睁,颔下有长须,一副充满智慧的老者形象。身着对襟长袍,中有系带,腰间垂长带至足间,左手平摊于胸前,右手上举(残)。左右两侧各有一侍者,左侍者仅雕刻粗坯,可见双手持笏;右侍者基本完工,头戴束发小冠,身着圆袍,服饰仍有雕刻粗坯的痕迹。
右壁主像为孔子,端坐于石台上,背有云形宽屏。头戴冕旒,两侧有香袋护耳,袋下挂有吊饰垂于胸前。身着圆领衣衫,外罩有宽袖大袍,双手持朝笏,中有长带下垂至台阶上。左右两侧,雕刻二侍者,皆头残,着斜领宽袖长袍,双手持笏于胸前。
在洞窟的右壁外上部,有一则镌记,刻“东普攻镌文仲璋侄文珆、文珠。天元甲子记”,从中可知,这个洞窟造像的工匠为文仲璋和两位侄子。那么,题记中的“天元甲子”是何意思呢?据考证,这个“天元”并非古代帝王的年号,而是宋代的人们,把宋高宗即位后的第一个甲子年称为“天元”,“是专门为颂扬宋高宗所为的”(陈明光《大足石刻“天元甲子”纪年考析》)。由此可知,这窟造像的时间是宋南渡后第一个甲子年,也即南宋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年)。
此窟造像,是我国石窟艺术中三教融合的早期重要作品,体现出儒、释、道三教在宋代已是高度融合,深入民间。
儒释道三教融合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儒释道三教,是我国传统思想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教之间的发展历程来看,可以大体上分为从相互争论,再走到彼此融合的两个时期:宋代以前为以相互争论为主的时期,自汉代董仲舒确立以儒家学说为治国之道后,后世历代帝王大多以此为准绳。自东汉时,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为中国思想文化增添了新的血液,促使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不过在这一时期内,三教理论之间还相对来说比较陌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于是出现相互之间的争论,在争论之中又不断的融合,相互促进,如佛教对儒家孝道的融合,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这一时期,也不乏主张三教合一的人士,艺术作品中也出现有融合的现象,如在唐代的石窟艺术中,就有佛、道主尊并存一龛的作法。
宋代是三教走向融合的一个关键时期,他们相互吸收、借鉴,从而使三教之间得到了极其深入的交流,为三教融合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而在民众的信仰中,以造像为例子,也体现出这种时代的气息,大足三教合一造像即是如此。在大足,三教主尊相处同一个地点的造像,最早的是石篆山,在北宋元丰五年至绍圣三年间(1082—1096年),由庄园主严逊统一规划开龛造像,其中,元丰六年(1083年)开凿的太上老君龛、元祐三年(1088年)开凿的文宣王龛和三身佛龛,龛形和造像布局大致相近,时代接近,体现出儒释道三教并尊的观念,是国内早期三教融合的重要作品。其后不久,便出现了妙高山石刻三教窟,与石篆山三教主尊各自身处一龛的作法不同的是,这里是三教主尊并刻在同一个洞窟之内,体现出三教更趋于融合。在这之后的大足石刻,三教融合的造像更多出现在大足一地,南宋时期,还有佛安桥三教窟(乾道八年,1172年)、石壁寺三教龛(嘉定三年,1210年)等三教融合的造像。其后,明清时期更是在大足乡村中普遍出现,成为此时期造像较多的组合题材。
妙高山石刻除三教窟之外,还有很多精湛的宋代雕刻佳作。
第3号罗汉洞,在窟两壁雕刻十六罗汉,或双手抱膝、或双手捧物,其中有手抓虎耳的伏虎罗汉,和座下有龙身蜿蜒的降龙罗汉,在罗汉身后雕浮雕娑罗树和菩提树等。窟内还刻有宋代苏东坡的《水陆法像赞》。第4号为西方三圣和十观音像,观音分别手持杨柳枝、宝珠、净瓶、莲苞、宝镜等不同法器,在左右壁转角处有两身飞天,跪蹲于祥云中,身后为长长的云尾和飘拂的璎珞,似若冉冉而下。第5号为水月观音,观音一手撑台座,一手抚膝,单腿垂于座下,两侧分别站立面有长髯的善财、双手捧物的龙女。之外,还有身高约6米的阿弥陀佛像,此像极为特殊的是在唇上有波浪形胡须,相同实例在大足甚为少见。其余还有释迦、观音合龛等造像。
登临妙高山,颇有“千山竞秀,万卉争妍”的景象。今山上仍存有妙高寺遗迹。该寺据载为明代洪武初年,弃官为僧的关通禅师所建。关通禅师,人称“妙高老祖”,他常一室独处,未尝出户,一日,忽对众僧说到:“吾将逝矣,可置吾桶中覆之,三十年始开”。其后僧众依其意而行,届时桶自开,见其端坐如生。明末有张献忠部的二头目,用针刺其指,血犹溢出。明代时,妙高寺有“大和尚三千五、小和尚不胜数”的说法,清代时已渐为荒凉。今仍存有明永乐年建造的“重开山祖关通禅师之塔”等遗迹,每年农历“三月三”左右,附近乡民纷纷到此朝访妙高老祖,其俗流传已久,今仍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