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南山之上,有个宋代道教神系完备的造像洞窟
三清古洞三清尊神像
南山三清古洞
三清古洞中心柱左壁造像
三清古洞中心柱右壁造像
三清古洞天尊群像
三清古洞黄道十二宫局部
三清古洞中心柱外侧造像
三清古洞元君像
三清古洞造像局部
大足南山之上,有个宋代道教神系完备的造像洞窟
——约南宋建炎二年至绍兴十一年间(1128年—1141年)
南山,古代称为“广华山”,位于大足城区南面,远眺可见独峰矗立,满目清翠。明清时期,“南山翠屏”名列大足明清八景。
在南山之上,雕刻有宋代以来道教石窟造像精品,以及众多的书法佳作。南山的石窟造像中,三清古洞不但是南山石窟的代表洞窟,也是大足道教石刻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
编号第5号的三清古洞,是一个呈“回”字形的洞窟,窟高3.91、宽5.08、深5.58米,在中间有一个高3.4、宽2.59、厚1.57米的中心柱。
远观三清古洞造像,首先可见窟前两根拔地而起的圆雕石柱,在柱石上面盘绕两条石龙,二龙龙口相向。在龙口中间,所见便是中心柱正面的雕刻,这是一组展现道教主要尊神的神系雕像,在其顶部雕刻有“三清古洞”四字。下面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正中端坐三位道教的尊神,分别是居于中间的玉清元始天尊、和分列左右的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在这三尊造像两侧,端坐两位帝王像,头戴冕旒,手捧朝笏,端坐在龙头靠椅上。下层正中雕刻一牌位,牌位上雕刻有“舍地开山造功德何正言同杨氏,开山化首凿洞张全一同赵氏”等字,根据铭文中出现的人物,如何正言在北山多宝塔内有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捐资的雕像,因此,多数专家认为三清古洞雕刻的年代大致在南宋绍兴年间。在牌位下方刻有四位供养人像,左右两侧壁有四神造像,皆为坐式,男像为帝王模样,女像凤冠霞帔,在其身旁还有侍者。下层底部,雕刻有花纹和竖线条。上下两层左右,各有四个长方形框,雕刻有神仙和官员模样的人物。
三清古洞中心柱正面的这些造像,是道教神灵系统“三清六御”的生动的反映。道教主张“神仙”学说,神仙的概念包括天尊、天神、地秖、人鬼、仙真等。道教是多神宗教,信奉的神仙很多,其“神”和“仙”的系统,也是在发展中逐渐扩充而形成的。“三清”是道教历来尊崇的神灵。早期,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是最高的至尊神。大约在晋代的时候,道教神系中出现至尊之神的“元始天尊”,南北朝时期,又出现了“太上道君”(灵宝天尊)。在这时,道教便将三位至尊之神统称为“三清”。中心柱上下层的四位帝王像和两位帝后像,被称为“六御”造像,其身份也成为众多专家学者讨论的热点,一般识别为玉皇大帝、紫微大帝、勾陈大帝、后土皇地秖和两位元君。其后,道教神灵系统经过发展,演变为明清时期的“三清四御”神系,并沿袭至今。那么,三清古洞的“三清六御”造像无疑对了解道教神系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实物价值。
在中心柱的左壁上雕刻有一图,上为一天尊像,形似帝王模样,头戴冕旒,胸佩玉环,双手捧笏,站立在云端之上,在其身前身后和上方,雕刻有十九位随从,手持有幡、幢、长柄宝扇、铃等仪仗器物。雕刻匠师为了表现在云中飞行的感觉,衣摆处理成随风后扬状,其中有一侍者,头埋在其它侍者身上,似乎有些害怕,整幅图给人以空中疾奔之感。道教经典中,常常可见描述神仙往赴法会的场景,无疑此幅雕刻可谓难得的插图。在下方,雕刻一龙,身作五折,龙头呈回首状,一龙爪紧握一宝珠,珠内冒出火焰,在其旁刻有一男像,双手捧一只长柄香炉。
三清古洞全窟的左、右、后三壁,分六层雕刻有天尊像,据考为三百六十应感天尊像,现仍存有231尊,他们姿态稍显不一,或为文官模样,手捧朝笏;或为武将装束,双手放置兵器。
在近窟门处,左右两壁各浮雕有六个小圆龛,上下布列,龛内皆有造像,部分已风化,其中,左边的崖壁上可见有一匹马、一对夫妇、一只螃蟹、一头狮子等,右边的崖壁上可见两位女像、一杆秤、一只蜥蜴、一人牵一马、一人捧笏站立、一个净瓶等。据考证,这是表现的黄道十二宫。黄道十二宫分别为:宝瓶宫、摩羯宫、人马宫、天蝎宫、天秤宫、双女宫、狮子宫、巨蟹宫、阴阳宫、金牛宫、白羊宫、双鱼宫。黄道十二宫早在唐代的道书就已出现,之后,为将黄道十二宫与人间祸福紧密相联,道教中人又将其与十二时辰搭配,并谓每一宫中均有主神参将,主宰众生命运。西方天文学中的黄道十二宫来自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体系。巴比伦黄道十二宫体系与中国的二十八宿体系在形成时间上,是不相上下的,其影响遍及世界,于公元前后东传至印度,随后与佛教一起传入中国,在最初传入时仅有十二宫名称,早在隋代时的佛教经典中就已出现。不久之后,其图像也传入进来。在我国,十二宫的一些图像也不是固定的,如摩羯宫,在西方是山羊的头、鱼的尾巴组合造型。印度半岛的“摩羯”象一条长着象鼻和翅膀的鲸鱼。传入中国内地后,隋唐时期表现或为龙首鱼身,或为长着翅膀的鲤鱼,辽宋时期还出现用石碑的图形来代替,而南山的摩羯宫,则表现为一位手持朝笏的古代官员的模样。可见,古人在对黄道十二宫部分图像的认识上,具有一定地域性。
在三清古洞内,还保存有大量的宋代和清代的碑刻,具有较高的史料、书法价值。这其中,位于三清古洞外壁的碑刻,就可以为了解该洞窟营造大致时间提供帮助。之前的研究大多认为是南宋绍兴年间所开凿,而通过一件由宋代昌州军州事何格非的诗碑,可以将这个洞窟营造时间,大致确定在南宋建炎二年至绍兴十一年间(公元1128—1141年)。
综观三清古洞造像,雕刻道教神祇较多,有此时期信奉的“三清六御”尊神,也有三百六十应感天尊和黄道十二宫,还有体现道教尊神巡游的场景图,可谓是生动地展现了宋代完备而众多的道教神系。这窟造像,其间总体布局严谨,细节雕凿甚为细腻精湛,不愧为大足乃至于国内道教石刻艺术中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