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 11500111009347908d/2024-00117 | [ 发文字号 ] | 大足府办发〔2024〕113号 |
[ 主题分类 ] | 卫生 | [ 体裁分类 ] | 其他公文 |
[ 发布机构 ] | 大足区政府办公室 | [ 发布日期 ] | 2024-12-06 |
[ 成文日期 ] | 2024-12-03 | [ 有效性 ] |
[ 索引号 ] | 11500111009347908d/2024-00117 |
[ 发文字号 ] | 大足府办发〔2024〕113号 |
[ 主题分类 ] | 卫生 |
[ 体裁分类 ] | 其他公文 |
[ 发布机构 ] | 大足区政府办公室 |
[ 发布日期 ] | 2024-12-06 |
[ 成文日期 ] | 2024-12-03 |
[ 有效性 ] |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大足区贯彻落实《重庆市中医药振兴发展规划实施方案(2023—2027年)》任务 分解的通知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大足区贯彻落实《重庆市中医药振兴发展规划实施方案(2023—2027年)》任务
分解的通知
各镇街人民政府(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经区政府同意,现将《大足区贯彻落实〈重庆市中医药振兴发展规划实施方案(2023—2027年)〉任务分解》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11月27日
(此件公开发布)
大足区贯彻落实《重庆市中医药振兴发展规划实施方案(2023—2027年)》任务分解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具体任务 |
责任单位 |
一、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工程 |
(一)健全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 |
1.打造中医药服务高地 |
做大做强区中医院,推动区中医院与浙江省中医院联合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 |
区发展改革委、区卫生健康委、区财政局、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住房城乡建委 |
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区中医院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建设,建成成渝中线高水平区级中医院。 | ||||
推进区中医院重庆市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 | ||||
推动区中医院建设市级中医区域医疗中心,促进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扩容。 | ||||
2.建强骨干中医医院 |
加强区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公立中医医院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办院模式和服务功能,加强中医药服务功能核心指标在中医医院等级晋升、项目评审等工作中的前置应用,突出中医药考核评价特色。 |
区卫生健康委、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住房城乡建委 | ||
加强区中医院“两专科一中心”建设,区中医院至少建成2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和1个覆盖辖区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到2024年底,区中医院争取建成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 ||||
一、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工程 |
(一)健全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 |
3.夯实基层中医药服务网底 |
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在全区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师。 |
区卫生健康委、区财政局、区人力社保局 |
改善基层中医药服务条件,促进中医馆加强服务内涵建设。到2027年,精品中医馆、示范中医馆达标率分别不低于20%、10%,基层“中医阁”设置率不低于10%,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诊疗量占比不低于35%。 | ||||
区中医院开展中医药服务项目业务培训每年不少于1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业务指导年度不少于4次。 | ||||
区中医院动态掌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项目工作落实情况及项目服务质量,指导并协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规范及要求开展中医药服务项目。 | ||||
争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 | ||||
(二)增强中医药特色优势服务能力 |
4.提升中医医院综合救治能力 |
做强中医优势专科,争创国家中医优势专科1个、市级中医名科1个、市级中医重点(特色)专科2个,区级中医重点专科3个。 |
区卫生健康委(区疾控局)、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 | |
布局建设区级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和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加强中医疫病防治及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 | ||||
区中医院规范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室和隔离病区,加强可转化传染病区、可转化重症救治床位、监护床位建设。 | ||||
一、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工程 |
(二)增强中医药特色优势服务能力 |
5.提升中医药治未病能力 |
建设1个市级中医药治未病中心。 |
区卫生健康委(区疾控局)、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 |
遴选立项1个中医药治未病技术处方和规范项目,促进治未病技术创新与推广、中医药养生保健产品和器具研发。 | ||||
结合健康中国重庆行动,实施重点人群中医药健康促进项目,开展中医适宜技术防控儿童脊柱侧弯等项目。 | ||||
6.提升中医药康复服务和老年健康服务能力 |
加强区中医院康复科建设,争创市级中医康复中心、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全区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设置康复科比例达100%。 |
区卫生健康委、区民政局、区财政局 | ||
推动区中医院老年病科建设,增加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供给。 | ||||
发展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强化中医药与养老服务衔接,推进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向农村、社区、家庭下沉。 | ||||
鼓励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置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开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 | ||||
支持二级以上中医医院与养老机构合作,建设一批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机构,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 ||||
鼓励中医医师加入老年医学科工作团队和家庭医生签约团队,推动养老机构开展中医特色老年健康管理服务。 | ||||
7.推广中医药特色疗法 |
加强中医药特色疗法挖掘整理和推广,开展中医药“良方妙技”征集遴选,挖掘一批中医药偏方验方、绝技妙技及其传承人,引进培育一批中医药传统技术或创新技术项目,促进特色方药和技术的科学研究及推广应用。 |
区卫生健康委、区科技局、区人力社保局 | ||
创新方式引进中医确有专长人员,开展中医药特色疗法研究和推广。 | ||||
大力推广中医护理技术,鼓励开设中医护理门诊,推动中医护理技术广泛应用。 | ||||
二、中西医协同推进工程 |
(一)创新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 |
8.建立中西医协同服务体系 |
加快推进区人民医院建设市级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 |
区卫生健康委、区发展改革委、区住房城乡建委 |
加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类临床科室建设。 | ||||
9.建立中西医多学科诊疗模式 |
鼓励综合医院在主要临床科室配备中医医师,打造中西医结合团队,开展中西医联合诊疗。 | |||
逐步将中西医结合工作纳入综合医院等级评审和绩效考核内容。 | ||||
10.完善西医学习中医执业管理 |
允许经过系统培训且考核合格的西医医师,在执业活动中采用与其专业相关的中医药技术方法,开具中药处方。 | |||
(二)强化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同 |
11.发挥区人民医院和区中医院的辐射带动作用 |
促进中西医医疗资源有效整合和中西医医疗技术优势互补,争取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同试点项目。 |
区卫生健康委、区科技局 | |
12.遴选建设一批市级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同试点项目 |
聚焦癌症、心脑血管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和传染性疾病开展中西医临床协同诊疗研究和技术攻关,创新诊疗模式。 | |||
13.强化中西医协同诊疗方法临床推广运用 |
推动中西医临床协同试点项目成果运用,落实国家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和专家共识。 | |||
三、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工程 |
(一)促进中医药古籍文献保护与利用 |
14.强化中医药古籍文献传承保护 |
加强中医药古籍传承保护专门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全区中医药古籍摸底调查,挖掘中医药古籍的现代价值,组织实施中医药古籍研究整理出版项目。 |
区卫生健康委、区教委、区文化旅游委、区委宣传部 |
15.开展中医药古籍文献专题挖掘 |
立足临床需求选择1—2个中医优势病种开展中医药古籍文献的专题挖掘和整理,从源头对有关古籍文献的理、法、方、药进行系统梳理,形成中医药古籍文献研究示范,并指导临床应用。 | |||
(二)建设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 |
16.积极争创国家平台 |
依托区中医院国医大师、院士等工作室高质量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 |
区卫生健康委、区发展改革委、区教委、区科技局 | |
17.大力建设市级平台 |
成立重庆市大足区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 |||
聚焦中医优势病种和特色技术研究与推广,布局建设中医药领域市级重点实验室、市级中医药重点研究室1个。 | ||||
(三)开展中医药重点项目研究 |
18.强化项目支持 |
在区级科技计划项目中设置中医药科技创新研发专项,以中医药专家为主实行同行评议。 |
区科技局、区卫生健康委 | |
培育市级中医药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2项,市级科卫联合中医药科研项目4—6项,每年申报区科卫联合中医药科研项目不少于20项。 | ||||
19.开展重点研究 |
聚焦重点领域,支持开展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临床方案优化研究、中医药疗效与作用机制研究、临床循证研究及评价研究、足产中药大品种开发研究、中药制剂和中药新药开发研究。 | |||
20.促进成果转化 |
搭建区级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充分发挥政府、院校、企业、中医医疗机构等的联动作用,面向医疗市场和社会需求,形成高效益成果转化。 | |||
四、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巴渝岐黄工程) |
(一)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 |
21.培育国家级领军人才 |
(柔性)引进岐黄学者、青年岐黄学者等中医药领军人才1名。 |
区卫生健康委、区人力社保局 |
22.培养市级高端人才 |
遴选培养巴渝岐黄学者1名、巴渝青年岐黄学者2名。 | |||
23.建设多层次名中医梯队 |
新增重庆市名中医2名以上、重庆市基层名中医3名以上。完善区级名中医评选制度。 | |||
(二)加强基础性人才培养 |
24.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 |
健全高年资中医医师带徒制度,培育一批国家级、市级、区县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培养市级以上传承性人才不少于3名。 |
区卫生健康委、区农业农村委、区市场监管局 | |
25.开展多层次人才培养培训 |
培训中医类别全科医生12名、中医类别助理全科医生8名、中医专科护士8名、中医馆骨干人才25名。 | |||
培养中药种植骨干人才3名、中药制剂骨干人才3名,加强中药临床药学服务人员培养和引进。 | ||||
26.促进西医学习中医 |
加强市级西医学习中医基地建设,培养市级中西医结合高层次人才3名,培养“能西会中”的基层卫生骨干人才50名。 | |||
27.强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
选拔有潜力的中青年管理人员开展针对性培养,通过集中研修和到市外区外高水平中医医院进修学习等方式,提升综合管理能力和领导水平。 | |||
(三)建强人才培养平台 |
28.区中医院全力争取创建重庆中医药学院教学医院 |
发挥张英泽院士骨科创新成果应用基地、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传承工作室、国医大师沈宝藩传承工作室、唐祖宣传承工作室、岐黄学者方邦江名医工作室等资源优势,培养大足区中医院传承人2名、带教传承人11名。 |
区卫生健康委、区教委、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 | |
29.加大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力度 |
支持中医骨伤科、中医针灸科建设重庆市中医重点学科、中医名科,新建市级中医药重点(特色)专科2个、区级中医药重点专科6个。 | |||
30.持续开展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 |
新建国医大师工作室1个、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个,引进市外中医药知名专家在足建设传承工作室1个。 | |||
五、中药质量提升及产业促进工程 |
(一)提升中药材种业质量 |
31.提升中药材种质资源保存能力 |
加强中药材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支持优势产区建立道地优势和濒危药材种质资源保存圃。 |
区农业农村委、区林业局、区卫生健康委、区市场监管局 |
32.加大大足区特色中药品种培育推广力度 |
选育大宗地产中药材优良品种,支持中药材生产企业建立种子种苗专业化繁育基地 | |||
推广优质种苗繁育生产技术,发展良种培育扩繁、设施育苗、工厂化育苗等制种育苗产业,推进中药材种源繁育示范推广基地建设。 | ||||
33.提升中药资源监测能力 |
参与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成果转化,健全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建设种质资源标准化、数字化共享平台。 | |||
(二)推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 |
34.打造道地优势药材品牌 |
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规模化建设,支持足产白芷、半夏、佛手、枳壳等道地优势中药材产业发展,建立道地药材、GAP基地、标示GAP中成药奖励机制。 |
区农业农村委、区市场监管局、区林业局、区卫生健康委 | |
35.发展中药材生态种植。 |
开展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研究,建立10种中药材林下生态种植模式,推广应用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建设中药材生态种植示范基地20个。 | |||
36.强化中药质量溯源 |
建立覆盖大足主要中药材品种的全过程追溯体系,实现中药材生产过程“六统一”(统一规划生产基地,统一供应种子、种苗或其他繁殖材料,统一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管理,统一种植或者养殖技术规程,统一采购与产地加工技术规程,统一包装与贮存技术规程)和生产全过程关键环节可追溯,全面提升中药质量。 | |||
(三)促进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 |
37.提升中药材产地加工能力 |
推进渝产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打造中药材加工企业聚集区。 |
区市场监管局、区卫生健康委、区经济信息委、区农业农村委 | |
支持基础好、潜力大、示范带动能力强的中药材初加工企业改进技术装备,提高加工能力、效率和标准化生产水平。 | ||||
完善大足区中药材产地加工(趁鲜切制)品种目录、指导意见和技术标准,促进产地加工与中药饮片生产一体化发展。 | ||||
五、中药质量提升及产业促进工程 |
(三)促进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 |
38.推动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创新 |
深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建设,争创市级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1个,遴选中药炮制代表性传承人,加强对足产特色饮片和炮制技术的挖掘、整理,促进古法炮制技艺融入现代化生产技术,全面提升中药饮片炮制加工水平,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中药饮片品牌。 |
区市场监管局、区卫生健康委、区经济信息委、区农业农村委 |
39.促进中成药创新发展 |
加强数字化技术、智能制造在中药制药领域的应用。鼓励企业联合有关机构开展中药临床综合评价,丰富中药在用药指征、目标人群、最佳剂量等精准用药信息方面的内涵。 | |||
支持中药企业建立系统完善、适应发展需求、覆盖生产全流程的标准体系,形成多层次的中药现代质量控制体系。 | ||||
支持开展疗效确切、临床价值高的经典名方发掘。 | ||||
(四)推动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传承创新 |
40.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评价方法。 |
建立涵盖临床有效性安全性评价、质量标准、生产工艺、制剂技术等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综合评价体系。 |
区市场监管局、区卫生健康委 | |
41.加大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使用 |
促进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转化,鼓励医疗机构与高校、科研机构、医药企业合作,推动中药制剂二次开发,促进中药制剂的研发与成果转化。 | |||
42.推动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创新 |
建立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培养中药炮制代表性传承人,加强炮制技术的挖掘、整理,全面提升中药饮片炮制加工水平。 | |||
完善中药警戒制度,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哨点”建设。 | ||||
六、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 |
(一)强化中医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
43.建设中医药文化博物馆 |
依托区中医院,选址建设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发挥博物馆科普示范的作用,为游客展示中药材种植、良种繁育、种质资源保护、野生资源保护、中医药研学教育、科普教育等一系列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魅力。 |
区卫生健康委、区文化旅游委 |
44.完善中医药文化体验场馆布局 |
发挥已建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宣传作用,新建中医药文化体验场馆1个、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2—3个,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多种方式建设中医药文化体验场馆。 | |||
45.开展中医药科普文化规范化研究 |
区中医院建设市级中医药科普基地。 | |||
完善中医药科普专家库并督促其发挥作用,清理整治中医药科普市场,出版和使用科学规范的中医药科普读物,引导群众正确运用中医药文化维护自身健康。 | ||||
(二)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 |
46.大力普及中医药健康文化 |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持续举办中医药文化主题宣传活动,培养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创建中医药健康文化科普品牌。 |
区卫生健康委、区委宣传部、区教委 | |
47.深入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
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丰富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营造“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良好氛围。以多元化的活动形式让师生在实践中探索中医、感受中医、认识中医、了解中医,让国粹中医文化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扎根。 | |||
七、中医药综合改革工程 |
(一)深化中医药综合改革 |
48.积极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 |
鼓励各医疗机构在中医药制度创新、服务模式、产业发展、质量监管等方面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
区卫生健康委、区医保局、区市场监管局 |
49.推动三医联动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
积极争取各级中医药示范试点项目。 | |||
落实《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积极发展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中具有中医疗效和成本优势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推进将符合要求的中医医院按照程序纳入市级公立医院人员总量管理。 | ||||
(二)推动中医药数字化变革 |
50.加快推进中医药数字便民惠民应用 |
加强智慧中医院、中医互联网医院建设,探索开展智慧中药房建设。 |
区卫生健康委、区大数据发展局、区市场监管局 | |
围绕“互联网+医疗健康”要求,推动中医药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便民惠民应用场景,推进各级中医医疗机构及中医馆信息化平台规范接入全市卫生健康信息平台。 | ||||
51.开展中医医院数字化达标建设 |
推动中医医院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到2025年,区中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评价达4级以上。 | |||
52.加强中医药数字化基础建设 |
建立中医药数字化应用平台:依托互联网+技术和智能化手段,建立中医药数字化应用平台,通过平台的建设和运营,推广中医药服务、加强中医药健康管理,提高中医药服务的覆盖面和效率。 | |||
推广中医药远程医疗服务:通过中医药数字化应用平台,推广中医药远程医疗服务,通过互联网技术和视频通信手段,实现在线问诊、远程诊疗等服务,解决中医药服务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效率。 | ||||
(三)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建设 |
53.建立中医药标准化技术组织 |
依托中医药高等院校及市级中医药标准化技术组织建立全区中医药标准化技术组织,指导全区中医药标准化研究和制定工作。 |
区卫生健康委、区市场监管局 | |
54.加强中医药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 |
建立区级中医药标准化专家库,加大标准化知识技能培训力度,逐步培养一批标准化人才。 | |||
55.促进中医药标准发布应用 |
支持中医药医教研产机构和学术团队开展中医药技术和中医药质量标准研究,发布推广一批区级或行业中医药标准,发挥标准化在中医药改革发展中的基础支撑作用。 | |||
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医药协同发展工程 |
(一)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医药协同 |
56.完善协同机制 |
支持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医医院签订合作协议,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骨伤、针灸、肿瘤等优势专科打造一批专科联盟,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二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完善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机制,推动实现川渝两省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互认。 |
区卫生健康委、区市场监管局 |
57.促进共建共享 |
共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医成立成渝轴线“中医与前沿生物技术肿瘤诊治中心”,成立西南地区唯一的中医微创传承工作室—吴汉卿教授传承基地,开展“水针刀筋骨针法”培训,成立张英泽骨科院士创新成果应用基地。 | |||
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医医疗质量和监督执法工作交流合作,共同提升中医医疗机构医疗质量。 | ||||
(二)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医药传承创新协作 |
58.强化人才培养协作 |
开展中医药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互派进修,联合实施中医优才、中西医结合高层次人才等人才培养项目。 |
区卫生健康委、区科技局 | |
59.强化科技创新协作 |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医药有关机构在中医优势病种防治研究、中药制剂和新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入合作。 |
大足区中医药振兴发展规划指标任务分解表
序号 |
指标名称 |
2024年 |
2027年 |
责任单位 |
1 |
市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 |
0 |
1 |
区卫生健康委 |
2 |
市级中医特色重点医院 |
0 |
1 |
区卫生健康委 |
3 |
市级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 |
0 |
1 |
区卫生健康委 |
4 |
国家级中医重点(特色)专科 |
1 |
2 |
区卫生健康委 |
5 |
市级中医重点(特色)专科 |
11 |
13—15 |
区卫生健康委 |
6 |
市级中医药重点研究(实验)室 |
0 |
1 |
区卫生健康委 |
7 |
市级中医药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
0 |
1 |
区卫生健康委、区科技局 |
8 |
市级科卫联合中医药科研项目 |
2 |
4—6 |
区卫生健康委、区科技局 |
9 |
重庆市名中医 |
4 |
6 |
区卫生健康委、区人力社保局 |
10 |
重庆市基层名中医 |
3 |
6 |
区卫生健康委、区人力社保局 |
11 |
巴渝(青年)岐黄学者 |
0 |
1—2 |
区卫生健康委、区人力社保局 |
12 |
全口径中药材加工产值(亿元) |
2.5 |
5 |
区卫生健康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