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区人大 区政协 网站专栏
| 无障碍 | 敬老版 | | 注册 网站支持IPv6
网站专栏
首页 走进大足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营商环境 政民互动 大足数据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策文件> 其他文件
[ 索引号 ] 11500111009347908d/2024-00059 [ 发文字号 ] 大足府办发〔2024〕37号
[ 主题分类 ] 城乡建设(城乡管理) [ 体裁分类 ] 其他公文
[ 发布机构 ] 大足区政府办公室 [ 发布日期 ] 2024-06-12
[ 成文日期 ] 2024-05-23 [ 有效性 ]
[ 索引号 ] 11500111009347908d/2024-00059
[ 发文字号 ] 大足府办发〔2024〕37号
[ 主题分类 ] 城乡建设(城乡管理)
[ 体裁分类 ] 其他公文
[ 发布机构 ] 大足区政府办公室
[ 发布日期 ] 2024-06-12
[ 成文日期 ] 2024-05-23
[ 有效性 ]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重庆市大足区龙水镇“强镇带村”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重庆市大足区龙水镇“强镇带村”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镇街人民政府(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大足区龙水镇“强镇带村”试点实施方案》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516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大足区龙水镇“强镇带村”

试点实施方案

为落实《重庆市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小县大城”“强镇带村”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紧扣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使命任务,扎实做好特色产业高地和城乡融合示范两篇大文章,引导龙水镇产业、人口和要素集聚发展,促进镇村(社区)功能互补、城乡融合发展,探索形成一批具有全国示范性、重庆竞争力、大足辨识度的可供其他镇借鉴、具有推广价值的有效机制、成功经验和典型模式,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龙水镇位于重庆市大足区中南部,东距重庆55公里,南距成渝铁路、成渝高速15公里,西距成都155公里,是大足区“一中心四组团”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足城市承上启下的重要纽带。全镇幅员面积99.3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15个社区,现有常住人口11.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6.5%。龙水镇是“全国重点镇”“全国文明镇”“全国特色小镇”“全国小城镇示范镇”“重庆市市级重点示范镇”“重庆市商贸强镇”,也是重庆唯一的全国市场贸易采购试点镇。全镇正全力打造五金产业聚集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区,建设“全市领先、全国知名”的现代五金科技生态新城。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城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按照《重庆市推进以区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渝委办发〔20239号)开展“小县大城”“强镇带村”试点的要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贯彻实施“四千行动”,统筹全镇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聚焦特色化、集群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按照“1245”工作思路,即:围绕“全市领先、全国知名”的现代五金科技生态新城一大愿景,聚焦“建靓城镇、做美乡村”两个关键,突出“强镇带村、城乡融合、全国示范、改革开路”四个方面,建设“特色产业强镇、宜居宜业美镇、乡村经济大镇、改革试点重镇、幸福和谐名镇”五大目标,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全面激发场镇发展活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提升辐射带动能力。

(二)基本原则。

——产业主导,全域统筹。统筹城镇、园区、乡村发展,促进全域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依托大足高新区,振兴发展现代五金产业,提高产业发展质效。依托特色小镇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水平。依托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提质发展商贸物流业。依托蔬菜、大足黑山羊等特色农业,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城乡融合,强镇带村。抢抓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机遇,推进强村富民综合改革,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小镇焕新行动,扎实推进城市功能品质提升,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实施规划、科技、经营、资金进乡村和能人、青年、务工人员回乡村“四进三回”行动,优化联农带农富农机制,吸引农村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畅通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通道。

——改革开路,全国示范。按照全市、全区“三攻坚一盘活”任务要求,协同推进大足高新区改革,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亩均效益,加快实现园区精干高效、产业招大引强,深入推动镇域国有资产盘活,创新盘活方式。探索推广农村“五合一”综合改革经验,培育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模式,成立“强村”公司和“乡村振兴车间”,开展全国试点示范。

——党建统领,防范风险。坚持党建统领,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客观规律,防止“一刀切”“运动式”改革,不搞包办代替、大包大揽,确保农民切身利益不受损。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守住耕地保护、粮食安全、生态保护、债务管控底线,注重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三)主要目标。

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的总体部署,通过试点试验,到2025年,基本建成“全市领先、全国知名”的现代五金科技生态新城,成为大足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重要平台和重要载体。

特色产业强镇取得新成效。全面融入全区“246”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现代五金产业实现振兴发展,模具及轻合金材料、农机农具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成功创建龙水现代主题工业旅游名镇,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成效明显,区域商贸物流中心辐射作用进一步突显。到2025年,力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超过12%,现代五金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以上,累计培育电商企业600家,市场主体达21000家,进出口总额达到15亿元,西部金属交易城、五金市场等专业市场交易额达到450亿元以上,五金产品线上交易额达到55亿元。

宜居宜业美镇建成新家园。持续开展“小镇焕新”行动,基本完成五金社区、西一社区等6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全镇道路交通、市政管网、公共广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居民生活服务功能优化完善,十五分钟便民生活圈基本构建,城市治理效能不断提升,城镇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到2025年,绿化覆盖率不低于35%,基本建成更具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的宜居新家园。

乡村经济大镇谱写新篇章。蔬菜、粮油、雷竹、大足黑山羊等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基本建成濑溪河万亩蔬菜基地,“稻+”“桑+”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基本完成,龙水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基本建成,农业“接二连三”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积极申报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和巴渝和美乡村示范片,基本形成强镇带村、强村富民、增收共富先行示范标志性成果。到202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7.5%,游客突破20万人次/年,成功创建农业产业强镇。

改革试点重镇展现新作为。农村“五合一”改革试点扎实推进,盐河社区基本完成农村“五合一”试点改革,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成功创建一批“强村公司”和“乡村振兴车间”,“研究机构+公司+产业园”产业培育模式广泛推广运用,“社会治理网格化”模式全面推行。到2025年村社区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平均达到50万元以上,村级集体经济资产总量累计增长50%以上,农民组织化程度达到80%以上。

幸福和谐名镇焕发新气象。强化党建统领,以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智治为支撑的“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创新打造党建统领基层治理服务站,推动基层智治、网格工作走深走实,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全面建成,区、镇、村三级公共服务平台全面运行,乡村治理能力大幅提升,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及党群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部达标。到2025年,累计创建1个“市级乡村治理示范村”、7个“五星村庄”。

三、重点任务

(一)坚持做强五金、促进产业融合,建设特色产业强镇

以发展产业为纽带,坚持产业融合发展理念,深度融入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按照全区“246”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布局,做精做强现代五金产业,提质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化科技创新赋能,加快企业梯度引育。

1.振兴发展现代五金。按照“246”先进制造业集群总体布局,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重要产业备份基地和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聚焦生活刀剪用品、手板钢锯、铝合金制品、汽摩车架、电力金具等传统优势领域“强链”,聚焦新型装饰建材、汽车传感器、轴承单元等关键配套制品“补链”,聚焦医疗器械五金、文创五金衍生品等特殊用品“延链”。聚力打造模具及轻合金材料特色产业集群,培育打造传感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座椅及内外饰等两个前沿细分领域产业集群。围绕基本粮食作物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发展智能化履带拖拉机、多功能高速插秧机、小型收割机等成台套田间作业装备。到2025年,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五金产业基地,建强全市特色消费品产业基地,建设全市最具特色的丘陵山地特色农机装备生产基地,现代五金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以上。(责任单位:区经济信息委牵头,大足高新区、高科集团、龙水镇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提质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商业步行街、金都商业广场等商业中心和社区商业环境品质提升改造。支持线下经营实体加快新理念、新业态、新技术、新设计改造提升,向场景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型消费场所转型。鼓励经营困难的传统商业网点改造为新型商业综合体、消费体验中心、健身休闲娱乐中心等多功能、综合性新型消费载体。加快完善社区商业服务设施,提升社区智慧化综合服务功能,推动社区商业健康发展。依托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推动市场采购贸易与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海外仓等外贸业态融合发展,加快发展贸易数字化,打造新型国际贸易中心。提升电商产业园综合服务能力,持续推动电商产业园提质增效项目助力电商企业发展壮大。开发以五金为主题的工业体验旅游,打造龙水现代主题工业旅游名镇,联合龙水小五金锻打技艺、大足黎氏传统手工剪刀制作技艺等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加强工业旅游创意产品开发,开展五金产业科普教育。到2025年,累计培育电商企业600家,进出口总额达到15亿元,西部金属交易城、五金市场等专业市场交易额达到450亿元以上,五金产品线上交易额达到55亿元。(责任单位:区商务委牵头,区文化旅游委、区教委、大足高新区、高科集团、龙水镇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强化科技创新赋能。围绕服务全市“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实施科技领军企业培育行动,强化全市首个区县级工业设计促进中心运营,建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业设计赋能基地,加快引育市域、成渝以及东部沿海地区优质设计资源,带动五金企业用好大足石刻文化资源做强设计研发。高水平建设五金产业研究院,推动重庆北科工业技术研究院、中德五金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与运营。提速科技成果转化,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推进区域合作创新,探索异地孵化、飞地经济、伙伴园区等合作机制,协同建设外向型产业园区、“研发飞地”园区。到2025年,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0万元/人,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驻企业达到600家,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应用企业210家,推动园区企业智能化改造项目20个,实现“制造”向“智造”升级。(责任单位:区科技局牵头,区经济信息委、大足高新区、高科集团、龙水镇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快企业梯度引育。加大企业招引力度,突出招大招优招强,紧盯产业链中高端环节,落实“一链一领导”,瞄准行业龙头、领军企业、“小巨人”企业、知名品牌企业等,建好企业台账,绘好招商地图,引进一批投资强度大、技术含量高、集聚效应强、发展潜力好的企业。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苗圃”“育林”“参天”企业梯次培育行动计划,构建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梯次培育机制,培优育强中小市场主体,促进中小企业沿“创新型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产品)”成长路径发展壮大。到2025年,力争累计培育规上企业160家以上,市场主体达2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数量分别达到80家、750家,10亿级企业数量1家,专精特新企业3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品)1家。(责任单位:区经济信息委牵头,区科技局、区国资委、区招商投资局、大足高新区、高科集团、龙水镇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坚持做靓城镇、提升功能品质,建设宜居宜业美镇

以做靓城镇为基础,提升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的便利度、人居环境的舒适度,加快打造五金特色未来社区,逐步推进公共服务资源下沉,推动村社数字化建设。

5.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路网体系,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升级改造龙水至石马二级公路、S543船舶厂至珠双路口路面,预防性养护龙水至三驱道路,新建人行天桥,完善红绿灯抓拍摄像头、违停抓拍系统、多功能加油站、充电桩等附属设施。统筹推进饮用水、电力通信、燃气等综合管线建设,着力实施龙水新城综合管网建设工程,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安全性。加快网络设施数字化迭代,实施“三网融合”,推动5G网络建设。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引导在城镇就业和求学的农民适度在城镇集中居住,支持建设品质优、环境美、配套齐的商品住宅。围绕社区全生活链服务需求,融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打造五金特色未来社区。到2025年,园区110kV电力管网通道建成,形成园区电力闭合环网,5G网络覆盖率达到95%以上,新改建“四好农村路”25公里,完成桥梁完全隐患处置1座,争取改造危桥1座。(责任单位:龙水镇、区住房城乡建委、区经济信息委牵头,区城市管理局、区交通局、区农业农村委、区公安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实施小镇“焕新”行动。全力提升城市形象,对五金社区、西一社区等6个老旧小区实施改造提升,对宏福丽都、街心花园、五金文化公园、永益路口等4个内涝点进行整治,启动龙水镇社区农贸市场及滨河路尚溪国际段道路改造、龙水城区及周边违法建筑整治等项目。加快城市综合治理,巩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成效,持续深化改革,建强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加强城区交通秩序、市政秩序及安全、环保领域的治理。实施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建设,加强精细化管理,持续加强垃圾分类、日常环卫保洁工作,助力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持续推进城市绿地建设,实施龙水文化体育公园运动场地修复,完善园林绿化提质补缺,强化日常精细化管理。到2025年,新增城市绿地不低于5万平方米。(责任单位:龙水镇、区住房城乡建委牵头,区城市管理局、区交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7.提高城镇管理效能。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多元化参与、信息化支撑”的网格化管理,有效提升社会服务管理科学化水平。建立以人、地、物、事、组织为核心的基础信息数据库,组建网格治理队伍,推进“治理体系网格化、网格管理清单化、清单管理制度化”,探索建立“问题导向、清单管理、结果倒逼”的社会管理机制,形成问题发现、处置和评估闭环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积极开展乡村微治理,在横店村率先实施院落制、乡村治理积分制并全面推广,在高坡村率先实施数字化乡村建设,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扁平化、规范化、数字化,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委政法委牵头,区城市管理局、区司法局、龙水镇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8.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推进幼儿园、义务教育就近入学,落实龙水一小学生食堂和运动场建设工程,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舍、场地标准化达标率。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探索乡村医生“乡聘村用”,推进医疗技术、人员下沉乡村。依托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为养老服务机构提供信息管理服务,向乡村推广应用,提供服务预约、健康评估、在线视频、亲情关爱、紧急救援等服务,建立互联网在线养老服务新模式。积极开展就业援助活动,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就业困难人口、脱贫人口就业。到2025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达到72%、乡村医生执业(助理)医师比例达到30%(责任单位:区人力社保局牵头,区教委、区卫健委、龙水镇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坚持做美乡村、推进强村富民,建设乡村经济大镇。

以做美乡村为根本,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链延伸,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品质,建设巴渝和美乡村,推动共同富裕。

9.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加快蔬菜、粮油、雷竹、大足黑山羊等主导产业提档升级,推动“稻+”“桑+”等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培育绿色有机品牌。以横店蔬菜基地为中心,辐射带动黄泥、复隆、桥亭等村(社区)发展,打造沿濑溪河万亩蔬菜基地。引入社会资本,建设育秧工厂、技防中心、烘干中心、加工中心等,打造水稻产业园。依托全国雷竹示范基地,加快雷竹品种选育、种业标准化制定和产品研发,构建种植、加工和市场营销于一体的雷竹笋产业链。开展稻虾综合利用高产示范,打造渝西小龙虾交易中心。依托闲置用房建设农村电商直播间,发展订单农业,拓展农产品流通渠道。到2025年,完成30000亩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项目,推广土壤深耕化肥深施技术2000亩,发展“稻+”综合种养项目10000亩,发展“桑+”产业2000亩,打造规模10000头黑山羊养殖场1个、10000头生猪养殖场1个。(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委牵头,区经济信息委、区商务委、区水利局、龙水镇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0.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招引企业发展林业观光体验、城郊休闲康养乡村旅游业态,建设集观赏、休闲采摘、园艺体验为一体的濑溪河万亩蔬菜观光休闲体验带,万亩水稻产业体验带和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创新“农创+农学+农旅”复合经营,开展育苗、栽培、农耕文化等研学培训,打造一批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科技研发、科普教育、观光体验、旅游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培育一批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文明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村。到2025年,旅游总收入突破3亿元。(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委牵头,区文化旅游委、区经济信息委、龙水镇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1.扮靓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村庄清洁行动和“五清理一活动”专项行动,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集中居住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优化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打造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社区)。实施农村黑臭水体清零行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和生活污水治理。积极争取市级美丽移民村项目。以建设高品质农房、高颜值院落、高价值村落为切入口,推进巴渝和美乡村建设,争创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到2025年,完成农村户厕改造1600户。(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委牵头,区生态环境局、区城市管理局、区水利局、高科集团、龙水镇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坚持改革开路、促进城乡融合,建设改革试点重镇

聚焦“强村富民”综合改革,探索推广农村“五合一”综合改革和培育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模式,释放改革效能。

12.探索推广农村“五合一”改革试点经验。依托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探索推动人才、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有机融合。实施农村“五合一”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农村宅基地腾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确股保利益等改革,提升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和用地指标,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健全入市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粮食产量有增长、建设用地有保障、各方收益有提高、乡村振兴有动力、城乡融合有发展。依法依规探索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合作建房路径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制度。到2025年,盐河社区基本完成农村“五合一”综合试点改革,成立“强村”公司1家,创建“家门口”的乡村振兴车间3个。(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委牵头,区规划自然资源局、龙水镇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3.探索培育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模式。推广“企业+经济联合社+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合股联营,构建“股权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股份合作机制。探索国企“联镇”模式,通过资金入股或以国企自主运营、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运营等方式实现联农带农富农。探索建立“强村”公司,由镇党委政府发起、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出资,参照“四议两公开”程序联合注册成立“强村公司”,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探索创建“乡村振兴车间”,结合五金产业大市场、小作坊、老传承等特点,充分利用盐河、车辅等村社闲置资源建设乡村振兴车间,鼓励协调大足高新区内企业参与筹建,吸引农村留守劳动力就近就业增收。推动集体资产管理与经营有效分离,因地制宜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家服务、资产参股等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有效路径。到2025年,17个村(涉农社区)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村占比达到100%(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委牵头,区供销社、龙水镇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4.探索现代农业带动小农户持续增收机制。整合优化财税、信贷、保险、用地、项目支持等扶持政策,以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重点,积极将小农户引入到现代农业轨道。发挥头雁效应,提升农村致富带头人致富能力。积极推动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型、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小农户专业化生产,提高小农户自我发展能力。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社会服务主体,加快发展“一站式”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强土地流转用途监管和风险防范,健全资格审查、项目审核、风险保障金制度,维护小农户权益。(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委牵头,区财政局、龙水镇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坚持党建统领、强化社会治理,建设幸福和谐名镇

以党建统领为核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共建共治共享,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创建一批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加快打造党建统领基层治理大足范例。

15.村民自治夯根基。健全村(居)民委员会、村(居)务监督委员会等村级组织机构,充分发挥村(居)民委员会下设的人民调解、治安保卫等委员会和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自治载体作用。落实村(居)民委员会成员履职承诺和民主评议等制度。规范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聚焦群众关切,推进民主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村级重大事项实行“四议两公开”。拓展村务公开渠道,加强党务、政务、财务、服务“四务”公开。落实涉村(社区)事项“四清单一目录”,推行“三合一化”基层治理工作机制,推进基层减负增效。(责任单位:龙水镇牵头,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区农业农村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6.法治固本惠民生。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加强平安乡村建设,推进农村治安智能化、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和乡村治安防控网建设。深化农村地区“雪亮工程”,推进农村地区技防系统建设,推行“一村一辅警”机制,开展智慧农村警务室建设。加强农村法律服务供给,开展“庭审进乡村”活动,加强村社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点信息化建设,落实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广泛开展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到2025年,全面落实市级、区级“社区(乡村)法律之家”建设。(责任单位:区委政法委牵头,区公安局、区司法局、区农业农村委、区民政局、龙水镇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7.德治为先扬新风。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等平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推选宣传农村道德典型,深入开展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感动人物推荐评选。加强村规民约建设,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将爱党爱国爱集体、移风易俗、扶残助残、和谐敦睦、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觉遵守,健全村规民约激励约束机制和备案审查机制。开展乡风文明专项治理,发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作用,坚决遏制高价彩礼、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到2025年,改造升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2个,配齐村规民约宣传栏,强化文化氛围。(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牵头,区农业农村委、区文化旅游委、区妇联、龙水镇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8.智治建设赋新能。落实“党建扎桩·治理结网”党建统领基层治理现代化改革,一体推进“一中心四板块一网格”基层智治体系建设,完善升级镇基层治理指挥中心,村(社区)基层治理中心,用好一体化治理平台,加快梳理“三张清单”,由点及面加快形成一体化智治格局。结合“雪亮乡村”,逐步推动乡村公共区域视频监控全覆盖,进出村镇道路视频卡口全封闭,提高视频监控智能化水平,推进乡村治理精细化、智能化、高效化、专业化。探索推行基层治理、人居环境“数字化”积分管理,提升村民参加智治水平,整合各村(社区)集体经济发展台账、“三资”管理、宅基地审批、三权分置等数据资源形成乡村治理“一张表”“一张图”,推行线上管理,方便村民登录查看和参与监督管理。到2025年,网格运行机制高效运行,网格动态调整、定期走访巡查、职责事项准入、网格员常态培训、“网格吹哨、部门报到”问题闭环解决等机制得到全面铺开。(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牵头,区委政法委、区经济信息委、区农业农村委、龙水镇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大足区龙水镇“强镇带村”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联系龙水镇分管区领导任副组长,龙水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区发展改革委、区农业农村委、区财政局、区经济信息委等相关部门分管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龙水镇人民政府,由龙水镇镇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每年初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原则上每季度召开1次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各村(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切实履行本村(社区)“强镇带村”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做好群众工作,组织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强镇带村”建设。

(二)完善政策措施。

积极争取国家、市级及区级有关部门预算内资金、城镇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相关专项资金,建立资金台账用好用活与小城镇建设直接相关的乡村振兴示范镇村资金。积极争取市级工业和信息化、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全面落实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迭代升级“五金产业贷”“助保贷”、商业价值信用贷、知识价值信用贷、应急转贷等各类金融工具,提升信用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延期还本付息贷款的比重。加强政策落实和跟踪服务,推行“免申即享”“不来即享”惠企改革服务,让惠企政策真正落地见效。

(三)抓实重点项目。

创新项目实施机制,明确试点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预决算评审、资金审批支付、公开公示等要求。树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鲜明导向,牢牢牵住项目建设这个经济发展的“牛鼻子”,以“坐不住、慢不得、输不起”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紧抓好67个试点项目滚动建设实施,紧扣支撑“强镇带村”试点建设的重大项目、重点工作,列出时间表、挂出作战图,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按下“快捷键”、跑出“加速度”,推动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

(四)强化人才支撑。

全面落实人才强区行动计划,围绕“强镇带村”人才需求,制定人才图谱。加强产业发展人才、农村一二三产业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培养,探索实施“乡村CEO”等人才计划,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落实人才就业创业,探索人才带项目、人才引人才、项目招人才等激励机制,构建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打造高质量就业创业体系。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升人才流动、人才评价、人才使用等方面的政策灵活性,针对高端个性化人才,探索建立“一事一议”人才引进绿色通道。

(五)加大宣传推广

定期组织“强镇带村”试点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总结提炼龙水“强镇带村”试点建设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开展培训和举办展会,树立标杆,引导社会各界学习示范,提升特色产业强镇、乡村经济大镇品牌知名度。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导向作用,加强对强镇带村的全面宣传推介,持续报道建设进展,宣传好案例好经验,形成全社会关注关心的良好舆论氛围,确保“强镇带村”试点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附件:1.《大足区龙水镇“强镇带村”试点建设指标表》

2.《大足区龙水镇“强镇带村”试点重大政策清单》

3.《大足区龙水镇“强镇带村”试点重大改革清单》


附件下载:

大足府办发〔2024〕37号办公室通知附件.doc

文件下载:

大足府办发〔2024〕37号办公室通知(红头).doc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