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区人大 区政协 网站专栏
| 无障碍 | 敬老版 | 登录 | 注册 网站支持IPv6
网站专栏
首页 走进大足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营商环境 政民互动 大足数据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 专项规划

[ 索引号 ] 11500111MB16656026/2022-00028 [ 发文字号 ] 大足府发〔2022〕3号
[ 主题分类 ] 农业、林业、水利 [ 体裁分类 ] 公文
[ 发布机构 ] 大足区农业农村委 [ 发布日期 ] 2022-03-10
[ 成文日期 ] 2022-01-17 [ 有效性 ]
[ 索引号 ] 11500111MB16656026/2022-00028
[ 发文字号 ] 大足府发〔2022〕3号
[ 主题分类 ] 农业、林业、水利
[ 体裁分类 ] 公文
[ 发布机构 ] 大足区农业农村委
[ 发布日期 ] 2022-03-10
[ 成文日期 ] 2022-01-17
[ 有效性 ]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大足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大足府发〔20223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大足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镇街人民政府(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大足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

2022117

(此件公开发布)



大足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十四五”规划













第一章 “十四五”时期全区农业农村发展的总体形势和思路目标 6

第一节 发展基础 6

第二节 发展环境 9

第三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1

第四节 发展思路 13

第五节 “十四五”发展目标及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14

第二章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7

第一节 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 17

第二节 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 18

第三节 分层分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19

第三章 积极融入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 20

第一节 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20

第二节 共建大足安岳农业园区 22

第三节 推动成渝地区农业合作发展 23

第四章 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24

第一节 稳定粮猪菜生产能力 25

第二节 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25

第三节 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 26

第五章 提升现代特色高效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27

第一节 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27

第二节 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 32

第三节 持续开展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建设 33

第四节 加快发展农村商贸物流 34

第五节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35

第六节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37

第七节 加强农产品品种品质品牌建设 39

第六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41

第一节 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 41

第二节 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 42

第三节 建设国家数字乡村 43

第四节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 45

第五节 加快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47

第六节 推动农村消费扩容提质 49

第七章 全面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50

第一节 培育壮大高素质农民队伍 50

第二节 加强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 51

第三节 构建多层次乡村人才队伍 51

第四节 建立健全乡村人才振兴体制机制 52

第八章 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53

第一节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53

第二节 加强乡村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54

第三节 促进生态资源价值实现 55

第九章 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56

第一节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56

第二节 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 57

第三节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58

第四节 提升镇街和村(社区)为农服务能力 60

第十章 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60

第一节 拓宽农民经营性收入渠道 61

第二节 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 61

第三节 激活农民财产增收潜能 62

第四节 强化农民转移性收入保障 62

第十一章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63

第一节 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63

第二节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64

第三节 稳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 64

第四节 加快推动“三社”融合发展试点 65

第十二章 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66

第一节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66

第二节 加强要素保障 67

第三节 加强规划管理 68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大足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重庆新定位、新使命的第一个五年。为科学谋划全区农业农村发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补齐“四化同步”短板,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好头、起好步,根据《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规划》和《重庆市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衔接《大足区乡村振兴总体规划(20182022年)》,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

第一章 “十四五”时期全区农业农村发展的总体形势和思路目标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勇于担当、负重拼搏,开拓进取、奋发作为,全区农业农村发展取得重大成绩,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全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成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重大贡献。

脱贫攻坚战取得圆满胜利。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实现了现行标准下903228420名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9个市级贫困村脱贫摘帽,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动态清零。全区贫困对象人均年收入由2486元增加到10623元。

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五大振兴”全面推进,“四个优先”逐步落实,政策框架体系加快构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领导机制全面落实。三年行动计划部署的37项重点任务、45个重点项目总体完成。“2+5试验示范和示范镇村建设成效明显,十大重点工程顺利实施。

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肉铺子”得到有效保障,粮食生产稳定在92.6万亩,粮食产量达41.8万吨;蔬菜29.8万亩,产量45.5万吨;水果面积12.7万亩,产量6.5万吨;生猪出栏量32.7万头;粮油、蔬菜超额完成市级下达任务。

农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88.6亿元年均增速10%,农业增加值60.6亿元年均增速3.5%。粮油菜、芳香、大足黑山羊主导产业稳步发展。优质粮油面积达55万亩,10万亩硒锶油菜苔(油蔬两用)作为全市百亿级油菜基地核心区打造,纳入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大足冬菜形成产加销全产业链发展,打造西南地区最大芳香产业基地,大足黑山羊传统养殖系统审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建成国家级大足黑山羊保种场,年存栏、出栏量分别为15.3万只、19.6万只。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以智凤食品加工园、铁山中药材加工园为核心的农产品加工园持续壮大,全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87.5亿元。乡村旅游持续升温,建成十里荷棠·山湾时光等一批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及景点,成功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等活动,全区乡村旅游达1080万人次,收入达35亿元。农业智力支撑更加强劲,成功引进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市农科院大足分院、市蚕科院大足分院、西南大学黑山羊研究所和乡村振兴研究基地等科研机构(平台)。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大岳农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大足硒锶”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共识,化肥、农药使用量累计分别减少9.4%9.8%

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农村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2.02万亩。荣获“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称号,村民小组通畅率达100%。农村旧房整治提升累计1.05万户,危房改造获国务院表彰。“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覆盖率达到100%,累计建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30个。农村卫生厕普及率85%,农村自来水普及率86%。创建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庄15个,绿色示范村庄67个。

农村改革深入推进。积极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验区,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基准地价体系,为修法提供实践经验。按照“1+10模式在高升镇全域和10个试点村开展宅基地改革试点,在全国首家启用信息化管理电子政务平台。全区“三变”改革试点村63个(其中贫困村7个)。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空壳村”全部消除。“三社”融合成效初显,纳入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区推进试点。

农村民生显著改善。全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2437元增加到19415元,年均增速达到9.3%,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18:1下降至2.04:1。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加快发展,农村学校音、体、美教师全部配齐,适龄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100%,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覆盖。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发展机遇。“十四五”时期,全区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三农”工作重心将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区农业农村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和重大战略期。从国家层面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全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路线图、任务书和优先序。从成渝地区层面看,大足作为成渝相向发展的腹地,是成渝主轴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明确了大足农业发展的战略定位。从全市层面看,大足是重庆主城都市区桥头堡城市,是重庆市乡村振兴积极推进类区县,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深入实施,为全区农业农村特色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战略基础、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从自身发展实际看,大足富硒、富锶资源丰富,产业发展独具特色;石刻文化国际知名,产业融合发展优势明显;大足是全市唯一一个同步推进农村土地“三项制度”改革区县,国家城乡融合发展验区之一、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区县、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区推进试点区县,农业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将进一步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

突出短板。一是农业产业规模总体偏小。目前大足产业发展较散,没有将农产品集中连片发展起来农业的“接二连三”没有充分联动,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薄弱,尚未建成50亿级、100亿级的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园区。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也有待提升。二是平台建设急需提速。对比周边区县,大足暂无市级或国家级农业园区,造成集聚效应不明显,带动能力不强。三是农业科技方面缺口较大。农村技术型、实用性人才相对缺乏,农业科技创新存在投入大、战线长、收益低等问题,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导致社会资本投入乏力。四是乡村建设仍需努力。农业生产设施和手段较落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作方式变革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农村居民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深,存在“等靠要”思想,参与度不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农村教育、医疗、养老保障水平和能力远落后于城市。

谋划推动大足区“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把握大足区情农情,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抓住战略机遇,积极应对风险挑战。在应变局开新局中,充分发挥农业农村“压舱石”“战略后院”作用,稳住农业基本盘,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大足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把深化农村改革作为全区农业农村发展的最大动力,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提档升级作为重点工作,把中央、市级财政持续加大对“三农”领域的投入和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全区农业补短板、锻长板、筑底板的强大支撑,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全区农业农村转型发展深度赋能的主要手段,把践行“两山论”、走好“两化路”作为解决好全区农产品的供给结构、供给质量的主要路径,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

第三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始终牢记“一定要把大足石刻保护好”的重要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围绕加快做靓享誉世界的文化会客厅、建强链接成渝的“两高”桥头堡,全力做好“国际文旅名城、特色产业高地、城乡融合示范”三篇大文章,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综合实力、创新活力、辐射能力,奋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幸福新大足。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技装备为支撑,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绘就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美好图景。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保证农村改革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过程和各方面,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整体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推进“五个振兴”。

坚持深化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实现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分类推进。科学把握农业农村发展的差异性,按照“先行示范类”“重点帮扶类”“积极推进类”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促进全区农业农村协调发展。

第四节 发展思路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谋划345发展思路,即打造三个平台推进区建设、壮大五个产业,促进大足区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3”,即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大足安岳农业园区、大足铜梁合作示范园区等三大农业发展平台。依托大足区优质粮油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大足铜梁合作示范园区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依托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发挥大足和安岳区位、产业、交通等优势,围绕“水稻+”“芳香+中药材”产业,共同建设大足安岳农业园区。

4”,即打造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振兴样板区、健康农业发展先行区和农旅文商融合发展引领区。积极开展农村改革试点,打造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与川渝周边毗邻区县合作,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振兴样板区。坚持绿色有机发展方向,集中连片开发富硒、富锶农产品,打造健康农业发展先行区。抢抓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建设契机,加快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都市精致乡村休闲旅游,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打造农旅文商融合发展引领区

5”,即培育壮大优质粮油菜、芳香、大足黑山羊、冬菜、雷竹等主导产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集中连片开发富硒、富锶绿色有机农产品,发展壮大优质粮油、油菜苔、冬菜、芳香植物、雷竹等产业基地,推进种植、加工、科研、旅游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化、生产智能化、产品绿色化、经营股份化。

第五节 “十四五”发展目标及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2025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农民收入取得重大突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阶段性胜利。

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有效保障。全区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92.6万亩,产量稳定在41.8万吨,其中优质粮油种植面积达60万亩,其中油菜苔(油蔬两用)基地10万亩。生猪产能全面恢复,年出栏54万头。蔬菜种植面积达30万亩,蔬菜年产量44.5万吨。其他重要农产品保持合理自给水平,切实保障粮食安全。

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显著提升。现代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产业链优化升级。优质粮油菜、芳香、大足黑山羊冬菜、雷竹等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68.5亿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达到56.4亿元。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

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村庄布局规划进一步优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交通、供水、能源、信息等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提升,美丽乡村颜值更高、气质更佳。

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农村改革全面深化,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积极推进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深入融入“一区两群”农业农村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成效明显,大足安岳农业园区、大足铜梁合作示范园区示范作用彰显。

乡村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扎实推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0%以上,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基本建成生活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乡村。

乡村治理能力明显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显著提升,农民法治意识、乡风文明程度较大提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功能作用充分发挥,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

农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村常住居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28527元,农民收入增长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下降到2:1。农村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社会和谐稳定。


1大足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

2025

指标属性

农业高质高效

1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万吨

41.8

41.8

约束性

2

肉类总产量

万吨

4.04

4.64

预期性

3

农业增加值

亿元

60.6

73.7

预期性

4

农业总产值

亿元

88.6

120.25

预期性

5

农产品加工产值

亿元

87.5

168.5

预期性

6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

28.6

30

预期性

7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

亿元

35

56.4

预期性

8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58

63

预期性

9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

60

67

预期性

10

耕地中高标准农田占比

%

58

81

预期性

11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0.5051

0.515

预期性

12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度

%

45.5

50

预期性

13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

80

80

约束性

14

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个数

50

100

预期性

乡村宜业宜居

15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86

90

预期性

16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

7.6

40

预期性

17

农村卫生厕普及率

%

85

90

预期性

18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

%

68.9

72.5

预期性

19

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达标率

%

74.4

90

预期性

20

区级以上文明村占比

%

50

60

预期性

农民富裕富足

21

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415

28527

预期性

22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

2.04:1

2:1

预期性

23

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

%

10

50

预期性

24

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比

%

10.5

12.5

预期性

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振兴样板区、健康农业发展先行区和农旅文商融合发展引领区基本建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面建立,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幅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高品质宜居乡村基本建成,农村生态环境良好,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全区基本达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二章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稳定兜底救助类政策,落实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优化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完善财政保障措施,制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支持政策,设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5年过渡期,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力争到2025年乡村振兴取得重大突破,农业农村加速向现代化迈进

第一节 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定期监测、动态管理。建立健全易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分级分层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实行动态清零。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持续开展农村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专项行动,落实医疗救助政策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扎实做好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深化财政专项资金“五改”到户试点,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全面掌握扶贫项目形成的资产底数,明晰经营性资产产权关系,对确权到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资产,依法维护其财产权利,由其自主管理和运营。

第二节 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

用好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完善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做到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帮扶。分层分类实施帮扶,对有劳动能力人群坚持开发式帮扶,对丧失劳动能力人群强化保障性兜底帮扶。合理确定农村医疗保障待遇水平,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合理控制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自付费用比例。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资助政策,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功能。完善养老保障和儿童关爱服务,落实困难群体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部分或全部代缴,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



第三节 分层分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将全区涉农的24镇街分为“层”“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镇街分类。先行示范类。拾万镇、铁山镇。力争到2025年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并在全区内形成示范效应。重点支持类。棠香街道、宝顶镇、高升镇。力争到2025年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显著增强,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实现农业强、农村美、百姓富。积极推进类。龙岗街道、智凤街道、龙水镇、邮亭镇、万古镇、珠溪镇、中敖镇、三驱镇、石马镇、雍溪镇、玉龙镇、宝兴镇、回龙镇、国梁镇、金山镇、季家镇、龙石镇、高坪镇、古龙镇。力争到2025年乡村振兴取得重大突破,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强,乡村建设行动取得重大进展,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基本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村(社区)分类示范类村(社区)。棠香街道和平村。重点支持类村(社区)。宝顶镇慈航社区、高升镇旭光村、雍溪镇石堡村、龙岗街道观音岩村、棠香街道五星社区、季家镇梯子村、拾万镇长虹村。积极推进类村(社区)。其余涉农村(社区)为积极推进类。



第三章 积极融入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

立足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振兴样板区总目标,发挥拾万稻渔综合种养园区、中敖智慧桑蔬园区、智凤食品加工园及胜天湖区域优质粮油康养产业园的引领带动作用,依托大足区优质粮油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大足铜梁合作示范园区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大足安岳合作示范园建设,加强农业产业合作,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升级,起到“树立一个点、带动一大片”的重要作用。

第一节 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大足区优质粮油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按照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要求,以健康农业为导向,以优质粮油产业为主导,以大足黑山羊产业为重要补充。优化“一园两片七基地”1空间布局,统筹科研、生产、加工、物流、示范、服务、文旅等功能板块,形成“核心驱动、片区联动、基地带动、要素流动”的发展格局。采用“稻鱼共生、稻油菜轮作、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产学研用”发展模式,构建“大生产+大加工+大科技+大品牌”全产业链,集中连片开发富硒、富锶绿色有机农产品,推动现代资源要素在产业园高度聚集和有效配置,创新联农带农机制,建设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聚集、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有力、建设水平领先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打造水稻育种中心、功能性农产品研发中心和农业科普研学示范地、优质粮油精深加工主要地、乡村旅游休闲度假首选地,建成国家高产高效粮油保障基地重点区。

依托大足铜梁莲藕和粮油优势产业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依托大莲藕和粮油产业发展基础,加强大足和铜梁农业合作,充分发挥“大足硒锶”品牌优势和“铜梁莲藕”地理标志品牌优势,以生态综合种养、精深加工、农旅融合、农业科技等为重点方向,建设“高产稳产、生态高效”的优质标准化粮油基地和优质莲藕基地,联合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1 大足区优质粮油现代农业产业园功能布局图

第二节 共建大足安岳农业园区

立足大足区、安岳县区位、交通、产业等基础优势,在两地毗邻地区共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合作示范园区。按照“一心两环三区四园”2空间布局,围绕“水稻+”“芳香+中药材”,建设胜丰农产品贸易示范区、“水稻+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中药+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等。发挥农村“三变”改革政策优势,构建现代农业园区平台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营企业、科研院校、村民5方股份制合作的产业发展联合体,推动建设“大安+桂香”毗邻村联合党建中心、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川渝专家工作站等。不断集聚要素资源,提档升级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电商贸易、农业双创、科技研发”等业态,快速发展精品农业、智慧农业和立体农业,打造全国科技农业和品牌农业企业的“孵化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乡村振兴样板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示范区。

2 大足安岳农业园区布局图

第三节 推动成渝地区农业合作发展

打造大足潼南安岳优质柠檬产区。加快推进与潼南区、安岳县融合发展,打造大足潼南安岳优质柠檬产区。整合仓储设施、加工企业、物流企业、电商企业等资源,加快布局保鲜库和商品化处理设施,建设中国柠檬标准化生产及良种繁育基地,培育国际一流柠檬加工企业集群,共建中国柠檬检验检测中心,共同打造中国柠檬品牌,联合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足、潼南、资阳(安岳)、遂宁(安居)100万亩柠檬产业集群。

共建川渝黑山羊产业技术联盟推进大足与资阳黑山羊产业合作,加强品种选育,扩大种群数量,促进两地黑山羊“育++推”一体化发展进程。制定圈舍标准化建设、投入品使用、疫病防控、产品性能等重要环节的地方标准或行业标准,促进大足、资阳两地成为全国黑山羊产业标准化生产示范高地。进一步促进山羊产业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形成“政、企、产、学、研”融合发展机制。

加强其他产业合作发展。积极融入渝遂绵优质蔬菜生产带建设,推动蔬菜产业绿色优质、高产高效发展,共建优质蔬菜产业区。积极融入优质道地中药材产业带建设,推进与潼南、铜梁、江津等区共建中药材产业集聚区。积极融入成渝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推进与荣昌、铜梁、江津等区共建肉蛋禽产业优势区。积极融入美丽巴蜀宜居乡村示范带建设,依托芳香、柠檬、“稻+等优势产业,加快改善高升、铁山、三驱等镇街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产村人文融合,示范创建美丽宜居村庄,让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

第四章 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确保粮食面积、产量只增不减,“米袋子”“菜篮子”量足价稳

第一节 稳定粮猪菜生产能力

稳定粮食生产,着力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确保“十四五”时期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2.6万亩、产量稳定在41.8万吨以上。推动建设国家优质粮油保障基地,严格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政策,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进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提高种粮规模效益。增强生猪保障能力,优化生猪产业布局,以石马、国梁、雍溪、拾万等镇街为重点,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智慧化养殖基地,开展标准化屠宰场建设,完善猪肉冷链物流运输体系,到2025年,全区出栏生猪54万头。稳定提高蔬菜生产能力,推进蔬菜保供基地和“菜篮子”生产基地建设,发展雷竹、莲藕、复隆萝卜等特色蔬菜,引导产业提档升级,到2025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30万亩,年产量44.5万吨。

第二节 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强化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提升。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分类有序推进撂荒地利用,强化政策扶持,引导农民复耕撂荒地,将具备条件的撂荒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宜机化改造。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实施“千年良田”建设工程,整村整镇整片推进万亩级高标准农田建设,及时分解落实高标准农田年度建设任务,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建设全区农田建设“一张图”和监管系统,加强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和全程监管。加强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健全高标准农田改造更新机制。加强农田宜机化改造,采取地块小并大、短并长、弯变直等措施,改善机械化生产作业条件。以拾万镇为重点,推进“宜机化、水利化、生态化、园田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稻油菜农旅融合示范区建设。

第三节 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

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实施智慧农业和数字农村气象支撑工程,构建覆盖全区主要粮油作物、重点特色产业的农业气象观测体系,提升面向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气象精细化精准化服务能力。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发挥农业保险灾后减损作用。加强收储能力建设,确保“有仓收粮”,健全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完善“菜篮子”产品市场信息监测制度和预警机制,规范“菜篮子”产品信息采集、分析和发布。稳步扩大稻谷、生猪等大宗农产品保险覆盖面,鼓励开展特色农产品保险。探索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探索“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权)”试点。实施农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


专栏1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工程

粮猪菜保障工程。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2.6万亩、产量稳定在41.8万吨。全区出栏生猪54万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30万亩,年产量44.5万吨。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新建高标准农田25万亩,主要用于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等。在拾万镇建设1万亩“宜机化、水利化、生态化、园田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稻油菜农旅融合示范区。

农田宜机化改造工程。建设农田宜机化改造10万亩,建成万亩级“宜机化+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农业生产示范基地1个以上。

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力度,采取生物修复、化学物理治理、优化轮作制度等措施,控制治理土壤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含量,力争耕地基础地力平均提升0.1个等级以上。

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开展区、镇街两级气象防灾减灾和农业气象保障工作体系规范化建设,打造1个智慧农业气象示范基地。

第五章 提升现代特色高效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调优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特色高效农业,加快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农旅文商融合发展引领区。

第一节 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优质粮油菜产业。以三驱、拾万、雍溪等镇街为重点打造“稻++菜”轮作基地,以龙岗、珠溪等镇街为重点打造“稻+冬菜”基地,实现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加强与国家级和市级科研院所(平台)合作,积极开展水稻新品种试验示范,推进粮油品质改良,推广优质稻、油蔬两用油菜品种,引导种植大户采取轻简化、规模化方式种植优质粮油品种。建设粮油加工体系,引培粮油加工企业,完善粮油产业布局。依托五彩水稻基地,将粮油与旅游相结合。到2025年,力争建成全市规模最大的高产优质粮油、油菜苔生产基地,其中优质粮油基地60万亩、油菜苔基地10万亩。

芳香产业。稳步扩大种植规模,以高升镇为核心,辐射铁山、三驱等镇,建设芳香产业基地和雍溪花卉基地。建设芳香植物高标准种植区,推进芳香植物规范化轻简化种植,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不断引进并试种更多适合本地的芳香植物品种。提升研发和加工能力,建设芳香研发中心和芳香加工中心。加强与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芳香植物研中心、重庆日化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及机构合作,建立自主研发体系和核心团队,积极研发并加工芳香精油、纯露、面膜等芳香产品。推进芳香农旅融合发展,在高升镇布局旅游观光区,与三驱镇、铁山镇形成乡村旅游观光带,发展观光农业、采摘农业、体验农业、艺术鉴赏等业态,形成集“芳香田园—休闲养生—产品体验销售”为一体的芳香旅游产业链条。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博览会、推介会、展销会,提升品牌影响力、知名度。全力打造中国西南地区芳香之都。到2025年,芳香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综合产值达到40亿元。

大足黑山羊产业。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发展、整体推进的原则,合理设置保种区、设立和建设保种场,确保核心保种群基础母羊不低于5000只。扩大养殖规模,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建设,形成核心保种群、一级扩繁场、二级扩繁场(户)正向供种模式。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加强与西南大学、市畜牧科学院和市畜牧推广总站等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推进大足黑山羊新品系培育、杂交配套系选育、生物育种等工作,加大在饲草料人工种植、加工储藏、营养搭配和四季均衡供应技术的研发。加强产业链延伸,重点培育12家规模较大、示范带动作用较强的龙头企业,推进产品精深加工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品牌文化建设,深挖大足黑山羊文化,持续办好“大足黑山羊”美食文化节,努力打造全市、全国性的节会活动,推动大足黑山羊“中国驰名商标”认证,全面提升大足黑山羊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到2025年,大足黑山羊存栏达到30万只,出栏40万只,联动川渝发展肉羊200万只,建成中国南方大足黑山羊供种高地和商品肉羊加工基地。

冬菜产业。制定推广大足冬菜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设施化、轻简化生产模式,实现工厂化育苗、栽培、收割、植保等全过程的机械化生产。大力培育冬菜加工企业,鼓励加工企业结合消费市场,加强冬菜的加工和新品种研发。挖掘冬菜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体验式研学。利用“大足冬菜节”等涉农节会,强化冬菜营销推介。到2025年,建成冬菜生产基地5万亩,全区冬菜规模化、标准化种植规模达到80%以上,产地初加工集约化比重达到90%以上。

雷竹产业。以稳面积、提质量、重加工、增效益为主线,推动雷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龙水、宝兴、雍溪、万古等镇为主,通过改造和新造相结合的方式,建设雷竹标准化种植基地。壮大沁旭熊猫等企业,加强雷竹新品种引进、培育,积极发展雷竹种苗供应。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保鲜、口感等方面研究,积极发展雷竹加工。做活宝兴雷竹生态园等乡村旅游资源,做强熊猫雷竹旅游休闲产品,办好雷竹挖笋节。到2025年,实施低效竹林改造,发展雷竹种植基地5万亩,建成中国西部“雷竹基地”“供种高地”。

其他特色产业。以“多品种、小规模、高品质、好价钱”为导向,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蚕桑、柠檬、生态渔、生态畜牧等特色产业。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白芷、黄精、半夏、富葛等品种,补齐加工短板,做精深加工,中药材总面积稳定在3万亩,建设西南地区最大的道地药材加工基地。蚕桑产业,积极推广“桑+榨菜”“桑+冬菜”等桑蔬套种模式,发展桑蔬立体农业5万亩。柠檬产业,补齐柠檬加工、物流短板,构建柠檬全产业链,建设10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生态渔产业,调绿渔产业发展方式,发展高标准稻田内循环稻渔业基地20万亩。生态畜牧产业,聚焦草食性牲畜、家禽等,持续优化畜牧产业结构,推动建设肉蛋禽保供产业带,年出栏家禽900万只,出栏肉兔达到80万只,生态畜牧产值达到20亿元。

专栏2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工程

优质粮油菜产业。推广配方施肥面积35万亩,建设水稻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1个。建成优质油菜苔基地10万亩,核心示范片3万亩,实现“油++花”一体化发展,创建“香国硒施”油菜苔品牌。

芳香产业。在高升镇建设万亩宜机化芳香产业示范区,打造2000亩芳香花海观光区。建设芳香农产品加工中心,建设精油、纯露提取线及灌装线,全自动面膜及膏霜等现代化生产线。在三驱镇建设闻香园和研发中心。推进芳香特色精品酒店建设,完成芳香特色旅游区布局。推进建设雍溪花卉基地,创建花卉谱。

大足黑山羊产业。推进中敖、三驱、石马、铁山、高升、季家6个镇建设大足黑山羊种质资源场建设,推进智凤、宝顶、珠溪、玉龙、拾万、回龙、金山、龙石、高坪等9个镇街,建设种羊纯繁基地23个,肉山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45个。培育大足黑山羊屠宰深加工龙头企业35家,发展餐饮及连锁店200家以上。

冬菜产业。打造冬菜良种繁育基地1个,培育大足冬菜专用品种1个以上,培育产值上亿的加工企业1家。年鲜菜总产量达到15万吨,初加工存坛1.5万吨,精深加工销售1万吨,销售量达到1万吨以上,总产值7亿元。

雷竹产业。发展雷竹产业化项目。

其他特色产业。建设道地中药材产业园,推动富葛产业化项目、道地中药材精深加工项目。建设中敖镇万亩蚕桑园、大足生态蚕桑综合开发示范基地,建设蚕桑茧丝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柠檬产业集群。推动高标准稻田内循环稻渔业产业化项目,实施标准化鱼塘改造。建设蜜蜂养殖基地、肉兔生产基地。

第二节 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

加强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和主体培育。大足安岳农业园区、智凤食品加工园为重点,珠溪镇、宝兴镇两个小微企业基地为补充,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积极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培育一批产业链条长、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场化推动“粮食、畜禽、中药材、桑蔬、调味品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商贸合作、电商、农博展销”等业态发展。到2025年,力争创建1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

健全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拓展农产品初加工,以粮油、果蔬、肉类、中药材等为重点,推动清洗、烘干、分级、包装等商品化处理,支持中小微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建设一批农产品初加工基地。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深加工企业技术革新和装备升级,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向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升级,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融合发展,引导农产品加工与休闲旅游、乡村文化、康养医疗等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发展向“产品+服务”转变。

推进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针对消费群体、消费市场,围绕贮藏保鲜、质量安全、营养健康等领域,加大芳香、中药材等农产品加工科技投入。整合农产品加工科技资源,着力培养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构建芳香、粮油等农产品加工研发体系和推广体系。

第三节 持续开展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建设

优化乡村旅游布局。以大足建设国际知名旅游地为契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化,高起点优化乡村旅游发展布局。以全域全季旅游为统领,优化布局具有大足特色的石刻文化旅游带、“十里荷棠·山湾时光”特色景观带、四季香海芳香农旅融合产业带、美丽乡村带,积极打造4条市级乡村旅游精品路线。统筹规划宝顶山、北山、南山、龙水湖、胜天湖等区域建设,打造“一村一景”的乡村旅游景观。到2025年,全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产值达56.4亿元。

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依托农业种植基地、特色村镇、自然生态、民族村居等乡村旅游资源,推动乡村旅游资源由分散粗放向精品化转变,积极发展文化体验、养生养老、户外运动、特色美食、特色民宿、休闲度假等高品质业态。持续推进乡村旅游项目提档升级,争取将“十里荷棠·山湾时光”打造成为全国美丽乡村旅游示范点。坚持农旅文商活动品牌化,传承创新特色民族文化,依托特色乡村民俗文化,高水平举办“天下大足·醉美乡村二十四节气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打造一批农文旅商融合发展示范园区。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与“后备箱经济”协同发展,打造一批“叫得响、拿得出、传得开”的特色后备箱产品。



第四节 加快发展农村商贸物流

推进全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试点。以蔬菜、水果及其他种植类优势特色品种为重点,鼓励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包括节能型通风贮藏库、节能型机械冷库、节能型气调贮藏库、预冷及配套设施设备在内的产地仓储保鲜设施,落实资金补贴。积极培育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运营主体,着力提升产地冷藏保鲜能力、商品化处理能力和服务带动能力。创新冷链物流经营模式,推行“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打造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不断链”的农产品智慧物流系统。新建或扩建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设施100个。

推动农村电商发展。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培育2个以上农产品产业化运营主体,推动小微农产品生产主体与各类电商大平台精准对接。引导雷竹、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与农产品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打造网货生产基地和产地直播基地。深入推进农商对接互联,加快构建农村电商体系,坚持线上线下并举,大力推进电商镇、电商村建设,通过镇村电商站点为农村经营主体提供农产品售卖和配送服务,增强农村销售能力。完善农村电商物流配送体系,推进“快递进村”。加强农产品产地、销地市场信息采集、处理和应用,提升农产品流通信息化水平。

加强农村市场建设。加快推进大足区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建设,逐步引入蔬菜、水果、禽畜肉、粮油干杂、食品副食等农副产品批发业务。新建二级农产品批发市场,推动镇级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改造和规范发展,建立辐射渝西川东地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集群。推动农产品销售市场国际化,创建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扩大大足冬菜等农产品份额。

专栏3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工程

加工园区建设。大足安岳成渝高效特色农业带合作示范园区、智凤食品加工园、道地中药材产业园。

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培育。通过政策扶持、科技引领、品牌战略、人才服务、投融资等扶持措施,培育壮大宝顶酿造、双福油脂、海天石魂、四季香海、腾达牧业、笛女酒业等企业。

市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休闲农耕踏春游荷韵原乡赏花观光游瓜果飘香五彩田园游年味之旅体验游。

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十里荷棠·山湾时光”四季香海旅游观光区隆平五彩田园胜天湖生态湿地农业公园老家·观音岩、棠香人家大唐丰域现代农业观光园、大有田园。

商贸物流。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渝西农产品交易中心国家级电商产业园。

第五节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支撑,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农业高品质发展。建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市农科院大足分院等科研机构(平台)。依托各类科创平台,用好国家、市和区三级乡村振兴发展顾问团队,积极扶持科技型农业企业建立科技研发中心,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工程。围绕农作物高产、良种选育、病虫草害防控、标准化栽培、农产品加工、农业资源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农业大数据整合技术等重点领域,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和新产品。到202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

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政府与科研机构、企业间成果信息互通共享。鼓励当地农业科研单位或农业高等院校积极承接“院(校)—地”“院(校)—企”科技合作,建立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形成“一主多元”农技推广新机制。构建农技推广人员、科技特派员和高素质农民“三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加强区职教中心现代农业专业实用性人才培养。落实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制度。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提高山地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水稻、油菜、冬菜等产业全程全面农业机械化,加快选育和推广适于机械化作业、轻简化栽培新品种,促进良种、良法、良地、良机配套。围绕耕整地、种植、收获、植保、烘干和秸秆处理等主要环节,提高蔬菜、水果等农作物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机械化水平。建立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事农机作业服务。到2025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7%

专栏4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工程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大足黑山羊基因科研工作站、芳香植物精油及日化品研发中心等科研平台,推动富葛科研中心、荷莲科研基地、大足生态蚕桑综合开发示范基地(重庆市蚕科院大足分院)、冬菜产业联盟、熊猫雷竹实验示范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

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重点支持创建2个市级、20个区级“新型经营主体”+农机社会化服务示范组织”。

第六节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绕特色产业,打造乡村产业发展“新雁阵”。壮大大唐丰域、瑞丰农业等具有资源和品牌优势的龙头企业,以市场化为导向,重点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推动龙头企业成为产业支柱。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提升龙头企业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带动能力。力争2025年,市级和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到35家、180家。

加快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区推进试点。完善章程制度,健全组织机构,强化规范建设,发展壮大单体农民合作社。围绕粮油、果蔬、黑山羊、生猪等产业,优先扶持有意愿的同行业或相关产业农民合作社组建联合社,形成规模优势,提高谈判地位,增强市场话语权。加强对农民合作社指导服务能力。持续开展国家、市、区级示范社三级联创,力争2025年全区国家、市级和区级示范社分别达到15家、60家、70家。

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加强小农户科技装备应用,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提升小农户发展能力,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完善家庭农场名录管理制度,引导广大农民和各类人才创办家庭农场,把符合条件的种养大户和专业大户纳入家庭农场名录管理。强化家庭农场指导服务扶持,鼓励家庭农场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开展标准化生产。力争2025年全区市级、区级示范家庭农场分别达到35家、200家。

健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发展农资供应、良种繁育、农机作业、统防统治、加工储存、废弃物处理、生产托管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用足用好相关扶持政策,培育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50家。开展财政购买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试点,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农业生产性服务。

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立健全农业经营主体分工协作机制,不断优化“园区+企业+基地+家庭农场+农户”发展模式,引导多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完善利益共享机制,促进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互助服务,探索互相入股、组建新主体等联结方式,实现抱团发展、深度融合发展。

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落实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政策,健全完善财政、金融、用地等支持措施。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探索建立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人员薪酬待遇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民主决策、经营管理、收益分配、风险防范、资产监管、财务监管等制度,规范集体经济运营管理。探索通过产业带动、资源开发、服务创收、租赁经营、项目拉动等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到2025年,所有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5万元,其中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涉农社区)占比达到50%

第七节 加强农产品品种品质品牌建设

大力实施现代种业提升行动。谋划推进种业立体化,设重庆市大足区国家大足黑山羊种质资源保护利用项目,推进大足黑山羊种质资源普查、收集、鉴定、评价与利用,加快构建以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为主体的大足黑山羊遗传资源保护体系。加强扩繁场(户)建设扶持,建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足黑山羊繁育群体和良种生产供应体系。依托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积极开展航天育种、杂交水稻的组合选育、新品种试验示范和超级杂交稻高产栽培等方面的研究,力争选育8个左右适合重庆地区及长江中上游流域种植的优质品种,打造成为长江中上游流域杂交水稻研发、育种、新品种试验示范高地。

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聚焦“产出来”“管出来”,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坚持“科学用药、科学施肥、提高肥药使用效率”的发展方向,集中连片开发富硒、富锶绿色有机农产品。推动农资有机化,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严格生产经营许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持续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积极融入全国追溯“一张网”,建立全程质量追溯大数据平台。争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培育提升农业品牌。大力实施“品牌兴农”战略,推动“大足硒锶”“天下大足”区域公用品牌的许可运用,鼓励龙头企业加大营销运用,力争打造成为知名品牌。成立协会,统一管理指导拾万香、大足黑山羊、宝顶冬菜、四季香海、玉龙山苕粉、熊猫雷笋等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快推进大足冬菜地理标志认定,支持大足冬菜地理标志产业做大做强,深挖大足白芷等特色产业,争创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争取更多优质农产品被授权使用“巴味渝珍”区域公用品牌。鼓励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品质品牌认定,壮大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规模。创新品牌营销方式,挖掘农产品品牌的文化内涵,讲好品牌故事,加强宣传推介。

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以农产品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积极开展粮油、黑山羊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等领域的标准制定。全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制定符合农业生产实际、农民一看就懂的操作手册,鼓励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开展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推进“三园两场”建设和特色农产品生产、畜禽屠宰标准示范,推进全区规模生产主体全程标准化生产,提高现代农业园区标准化生产水平,探索推广粮油和经济作物生产全过程高质高效技术模式。

专栏5农产品品质品牌建设工程

现代种业项目。大足黑山羊保护与利用研发项目,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

农产品品牌建设。打造“大足硒锶”“天下大足”区域公用品牌。争取农产品获得“巴味渝珍”区域公用品牌授权数达到15个,全区有效期内的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稳定在100个。

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重点项目。全区创建“三园两场”20个以上。建设特色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加强农业标准制定,力争农业地方标准历年累计达到5项以上。

第六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科学推进乡村规划建设,持续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动农村消费扩容提质,建设“产业融合化、居住城镇化、风貌特色化、环境卫生化”美丽宜居村庄,实现“城市让乡村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第一节 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

统筹城乡规划发展,一体推进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强化集镇综合服务能力建设。综合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因素,编制完善“多规合一”全域全要素实用性村庄规划,科学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加强传统村落特色和乡村风貌保护,推进雍溪镇、铁山镇、玉龙镇、高升镇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修缮。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建筑及农房的抗震设防等建设标准和规范,开展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提高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逐步解决农村基本不设防问题。

第二节 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

夯实农村基础交通网络。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村民小组通畅率保持100%实现行政村和撤并村通双车道比例达到100%。开展城乡道路客运公交化改造,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全面实施“区、镇、村”三级路长制,完善村道安保设施,强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加强农村道路桥梁安全隐患排查。

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中小型水库等稳定水源工程建设和水源保护,推进水库新(扩)建工程,大力改善干旱地区河道生态用水、农田灌溉、农村供水缺水状况。推进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加强灌区节水和用水保障,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15。加强中小河流域治理,增强农村防洪安全保障能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一改三提”行动,有序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力争2025年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

构建农村现代能源体系。加快构建多元化农村能源体系,拓宽农村能源供给渠道,着力扩大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提高农网供电能力和质量,满足农村新型产业发展的用电需求。完善镇街气源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城市燃气设施覆盖村镇。推广农村绿色节能建筑和农用节能技术、产品。

专栏6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四好农村路”500公里,升级改造县乡道200公里。新建50个港湾站。提档升级全区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周边交通等基础设施。

水利工程。推进麻柳冲、玉河等水库新(扩)建工程。开展片区水厂整合及规模化水厂建设工程。推进上游水库中型灌区、跃进水库中型灌区等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实施中小河流综合治理40公里

能源保障工程。实施农网改造工程,新增改造10千伏线路150公里,新增改造配变450台,改造低压线路900公里

第三节 建设国家数字乡村

夯实乡村数字化基础。因地制宜加强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行政村光纤网络全覆盖,满足农业用网需求。加快推动5G在农村地区应用,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规模生产加工和农旅休闲产业聚集区等农村重点区域优先落地5G信号。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到2025年,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5%以上。

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夯实智慧农业发展基础,建设智慧农业监测体系,构建农业生产数字“一张图”,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促进涉农领域数据整合。持续开展智慧农业建设试点示范,推进大足冬菜等特色农产品“区块链+智慧农业”应用试点建设,积极开展芳香、黑山羊、柠檬、蚕桑等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促进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深度融合,提升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领域数字化水平。大力培育“互联网+现代农业”乡村新业态。持现代农业产业园企业发展智慧农业产业,打造市级智慧农业产业园。加快农业物联网、遥感技术应用,开展农情、植保、耕肥、节水、农机作业等相关数据实时监测与分析,深入开展“农民手机培训”。到2025年,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达到35%以上,农业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2.7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7.5亿元。

提升农村智慧服务水平。完善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进大足广播电视高清节目“户户通”,推动建立“掌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一批互联网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示范基地。依托“大足区智慧党教平台”“村村通”“智慧社区”“大丰大足”综合传输系统,推行党务、村务、财务网上公开,推动农村“互联网+党建”发展。发展乡村“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健康”。到2025年,打造1个数字乡村示范镇街和2个数字乡村示范村社,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

专栏7智慧农业·数字乡村重点工程

智慧农业发展项目。推进芳香产业基地智慧农业、腾达牧业黑山羊智慧农业、蚕桑种植农事管理系统、蔬菜智慧基地、柑橘智慧果园等项目建设,建设1个市级智慧农业产业园,1个宜机化智能生产示范基地以及智慧农业天空地一体化农业物联网管理平台。

天华百卉园”智慧农业生产展示中心。以花卉生产与智能化管理,集成花卉中心物流园,高端盆花生产、销售,自然教育、产、学、研一体的综合展示园。

畜禽养殖智慧化示范场工程项目。开展智能化养殖设备研发推广,安装信息监控系统和巡检机器人等设施设备,建设2-3个生猪养殖场智慧养殖示范场。加快黑山羊全产业链数字化升级改造,建设大足黑山羊综合管理平台、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系统、大足黑山羊大数据平台及交易平台等。

数字乡村综合试点村建设项目。加快将棠香街道和平村、高升镇旭光村、拾万镇长虹村三个数字乡村综合试点村打造成市级“互联网村”,加快推动光纤网络向镇街全域普及,实现农村地区人口聚居自然村(2户以上)光纤网络覆盖率达到90%。在试点村核心区域布设智慧垃圾箱、智慧灯杆等全天候乡村人居环境监测智能设施设备。

第四节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

加强农村旧房整治。全面清理私搭乱建、乱堆乱放,整治残垣断壁,加大对危旧房拆除的力度,维护梳理裸露墙面电线、通信线、广播电视线等,提升居住安全水平。加大建筑物、农房庭院生态化、景观化改造,对房屋墙面、门窗、屋顶、栏杆按照统一风貌进行整治、提档升级。清理院落环境,平整、硬化院坝及入户便道,运用篱笆、石片墙、砖墙等多种形式建设庭院围墙、绿篱。宅前屋后引导发展庭院经济,建设微型果园、微型菜园或微型花园等农耕景观。持续实施“千村宜居”计划,开展美丽庭院示范片建设,建设美丽宜居乡村50个。实施“点亮农村”工程,安装2万盏公共照明路灯或庭院灯,在主要道路、农房庭院等场安装绿色节能照明灯。建设1-3米宽入户道路500公里。

全面推进场镇品质提升。以各镇街场镇为整治对象,推进场镇环境卫生、场镇秩序、场容镇貌整治提升特色场镇建设,全面改善场镇环境质量,持续增强服务功能,提升镇容镇貌。大力开展场镇重点区域道乱占、车乱停、房屋乱建、线乱拉等整治行动。加强场镇沿街立面整治,对场镇及周边实施建筑立面、屋顶、路灯、景观标志物、场镇标识系统等特色改造,开展店招店牌、卷闸门等建(构)筑物设置专项治理和规范。加快场镇生活污水管网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健全污水管网维护、巡查机制,推行污水处理在线监测。

深入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扩大农村改厕覆盖范围,改造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3万户,引导农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设卫生厕所。以旅游线路、重要公共场所等区域为重点,加强农村公厕的新建和改建。因地制宜推广应用改厕技术和模式。建立健全运行维护机制,加强厕所维修等后期管护。到2025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市级水平。

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农村延伸覆盖。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实现常住人口200户或500人以上的农村聚居点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强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维护管理。持续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探索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技术模式和长效管护机制。建设水美乡村,推进农村重点河道清淤、水土保持、护岸整治及流域生态治理。

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健全“户投放、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模式,对全区27个镇街城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到2025年,全区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的行政村比例提高到100%。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100个。

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长效机制。坚持农民主体、市场运作、政府引导,探索建立专业化、市场化建管运营机制。持续开展“五清理一活动”村庄清洁行动,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宣传教育,开展“清洁户”评选,引导村民养成良好习惯。全面落实“门前三包”,建立村庄保洁制度,探索开展城乡环卫一体化第三方治理。

第五节 加快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开展新一轮乡村学校布局规划。多渠道增加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供给,持续改善镇街学校办学条件,推进建设教师周转房和农村寄宿制小学宿舍。支持发展城乡教育联合体。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全面推行义务教育教师“区管校聘”管理,促进区内师资均衡配置。加快发展面向乡村的现代远程教育。

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加快全区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镇街下沉,将镇街卫生院全部纳入院前急救网络。全面推进全区“医通、人通、财通”建设,提升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健康管理水平。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基本构成集预防保障、疾病治疗、特色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强化妇幼、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加强乡村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医学“守门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农村地区常态化疫情防控

推动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按照政策规定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进一步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功能,及时将符合救助条件的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救助范围。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并轨。强化特殊救助帮扶,加强农村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服务。健全完善进城落户人员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残疾人关爱服务。

提升农村养老服务。健全区镇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镇街养老服务中心和村级互助养老点,所有镇街、行政村基本实现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加大居家养老支持力度,推进农村医疗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提升农村养老服务人员业务水平。

加强农村体育服务供给。加强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闲置公共院坝、集体用地建设农村体育健身设施,加强中心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维修改造和提档升级。深入推进农村地区体教融合发展,加强体育运动指导,普及乡土特色运动项目,开展体育志愿服务进农村活动。


专栏8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农村教育。加强校舍标准化建设,建设10所农村寄宿制小学宿舍;全面排查和改造农村中小学卫生厕所;实现农村中小学及镇街中心幼儿园多媒体教学设备全覆盖。

健康乡村。迁建棠香、三驱、珠溪、铁山、通桥、金山、高坪、古龙卫生院;改扩建龙岗、中敖、宝顶、宝兴、玉龙、石马、回龙、拾万、国梁、雍溪、智凤、双路、龙滩子、邮亭、高升、龙石、季家卫生院。提档升级100个村卫生室。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街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每个镇街卫生院配备1120救护车,每个镇街卫生院配备1名全科医生,每个村卫生室配备1名乡村医生。

社会保障城乡统筹。不断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将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人口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积极推进全面参保登记,建立全面、完整、准确、动态更新的社会保险基础数据库。

农村养老服务。建设镇街养老服务中心27个、村级互助养老点203个,所有镇街、行政村基本实现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

农村体育工程。每个社区至少建设1社会足球场,每个行政村至少规划建设1处农民体育健身场所

第六节 推动农村消费扩容提质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大力发展“农家乐”经济、“民宿”经济,提高住宿品质和服务品质。实施农村消费促进行动,鼓励开展汽车下乡和汽车、家电、家具以旧换新。支持网络购物、移动支付、信息服务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向农村拓展。积极发展农村网红经济、直播经济、夜间经济、假日经济,积极宣传和推销油菜苔、芳香、黑山羊、冬菜、苕粉、雷竹等特色农产品,推进“邮亭鲫鱼、跳水鱼、荷花鱼、佛家素宴”等特色品牌餐饮集聚发展,打造一批直播带货基地、乡村夜间经济集聚区、周末旅游目的地,培育乡村消费新增长点。引导农民自主网上购物或提供公益性代购服务,逐步转变农民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加大农村市场日常监管和执法办案力度,聚焦食品药品安全、农资供应等领域,依法打击假冒伪劣、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规范农村市场秩序。畅通农村地区投诉举报渠道,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第七章 全面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战略,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激发乡村人才活力,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第一节 培育壮大高素质农民队伍

深入实施现代农民培育计划,围绕优质粮油菜、芳香、大足黑山羊、冬菜、雷竹等主导产业,分层分类开展种养、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培训,鼓励按产业开设专题班。依托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大足分院等科研机构(平台)和区职教中心,多元化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加强训后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支持高素质农民领办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入实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提升行动,培育一批具有农副产品流通、农业技术推广等综合技能的农村经纪人。充分利用现有网络教育资源,加强农民在线教育培训。到2025年,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8000人。

第二节 加强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

加强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以高素质农民队伍为“人才库”,注重前端培育、加强过程指导、强化后续扶持,打造一支创业能力强、经营水平高、带动作用大的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建立健全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区职教中心、农业科研单位等作用,分层分类开展培训。加强政策服务保障,在生产经营、技术服务、产业发展、金融保险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创业和带动成功率。加强农村致富带头人动态管理,积极进行跟踪问效,建立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育工作责任制,坚持问题导向,确保培育工作进度与质量。

第三节 构建多层次乡村人才队伍

加快培养农村电商人才、大足手艺人、乡村工匠等农村二三产业人才。依托农业园区、科研院所、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引导科技资源和人才向大足集聚,培育一批农业农村科技人才。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完善扶持激励政策,支持科技特派员领办创办协办农民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和农业企业。加快培养乡村公共服务人才,精准培养本土化优秀教师,多途径壮大乡村卫生健康工作队伍,加强乡村建设工匠培训和管理,推动文化、旅游、体育等人才下乡服务,跟进保障和扶持政策。加快培养乡村治理人才,精准选派驻村第一书记,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农民工、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党员干部到村任职,持续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

第四节 建立健全乡村人才振兴体制机制

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机制,建立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措并举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断完善服务体系,探索设置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为乡村人才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融资对接、业务办理等服务。健全人才流动市场机制,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引导城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建立人才激励机制,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政策,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建立与人才贡献相适应的人才激励机制。

专栏9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现代青年农(林)场主培养计划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行动,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700人以上。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人才培养计划,完成农产品加工人才培训50人次以上。

第八章 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严格保护与集约利用水土资源,大力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协同治理,加快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发展,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打造健康农业发展先行区。

第一节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动水肥药一体化,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绿肥种植,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以果菜生产基地为重点,推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示范带动并逐步扩大有机肥施用面积。强化病虫害绿色防控,推广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控、高效低风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实现化学农药减量化。到2025年,全区化肥使用量持续降低,农药使用量减少2%以上,主要农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提高到44%,绿色防控覆盖率提高到45%

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合理布局规模化养殖,推进大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设施建设,健全畜禽粪污处理利用标准体系,鼓励发展收贮运社会化服务组织,探索粪肥运输、施用引导激励政策。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加大科研投入,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基料化综合利用,引导培育秸秆资源化产业化龙头企业,探索研发饲料加工技术,适度发展生物质发电。深入推进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建立健全全程监管体系,引导农户使用质量合格的农膜,打击非法农膜流入市场,推广应用加厚和全生物降解膜,推进机械化捡拾、专业化回收。抓好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到202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0%

第二节 加强乡村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强化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快发展节水农业。加强耕地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做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开展重点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加密监测、农作物与土壤的协同监测,提高农田土壤污染防治基础能力。集成推广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等技术,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评估,建设生物多样性监测、预警和信息网络平台,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推行林长制,实行最严格的山林资源保护制度。加强重点火险区森林防火综合治理和林业有害生物检疫与防治,实现松材线虫病疫区“摘帽”。2025年,全区发展节水灌溉面积5万亩以上。

实施乡村生态修复重大工程。以农村“四旁”植树、低效林改造、森林抚育等生态工程为依托,实施全域国土绿化工程和国家储备林建设。统筹推进重点流域统防统治,重点开展玉滩湖湖周、濑溪河、怀远河、窟窿河、太平河流域的生态修复工程,逐步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筑牢绿色本底。强化河湖长制,将河湖长体系全面延伸至村一级。全面落实长江禁捕退捕,对濑溪河等天然水域及水产品重点场所进行巡查执法,促进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修复。推动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助推碳达峰、碳中和。以国土三调的林地数据为基础,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5%

第三节 促进生态资源价值实现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加快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落实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建立生态系统价值核算和指标体系,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原则,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有偿使用与生态补偿机制。健全环境产权交易体系,完善排污权、碳排放权、生态地票、林票交易机制,探索用水权、用能权交易。培育发展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市场,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专栏10农业农村绿色发展重点工程

农业绿色生产。建设年产10万吨生物有机肥厂1个。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建立核心示范区2万亩及以上。

农业资源保护。实施原重庆市鑫乐洋化工有限公司污染场地周边农田修复试点工程、原重庆市桂花磷肥厂污染场地周边农田修复试点工程、原重庆市鑫乐洋化工有限公司污染场地修复治理工程、原重庆市桂花磷肥厂污染场地修复治理工程。

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实施中小河流综合整治工程,对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农村,开展以河流为脉络、村庄为节点,集中连片推进,水域岸线并治的综合整治。实施大足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

第九章 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善治格局。

第一节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强基层党员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员教育活动,健全落实农村党员定期培训制度,强化知识和技能培训。健全党员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树立先进典型,强化党员意识。加大农村干部学历教育和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推动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素质提升长效化,组织村党组织书记集中轮训,后备村干部采取到镇街机关跟班学习、到示范点挂职、定期培训等方式跟踪培养,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和致富带富能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制度和作风建设,落实好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格党内政治生活,进一步实施党员干部亲属涉权事项公开制度。完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制度,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程序决策村级重大事项,激发群众自治活力,促进村级事务运行健康有序。


第二节 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

增强村民自治组织能力。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推动村民委员会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规范基层民主选举程序,选优配强村民委员会干部队伍。完善基层民主协商机制,构建协商主体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程序科学、制度健全、成效显著的民主协商格局。厘清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四张清单”,规范镇街权责事项,落实村(社区)依法协助政府工作事项,为基层减负增效。每年调整公布村务公开目录,落实党务、政务、财务、服务公开制度。

推进乡村法治建设。畅通信访渠道,及时受理、办理群众信访问题。结合“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建设,建立健全乡村调解、仲裁、司法保障的纠纷调处机制。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对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网格化共治平台建设,构建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枫桥经验”推广。广泛开展法治文艺演出、法治电影进村等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引导干部群众遵法学法守法用法。

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制定通俗易懂、操作性强的村规民约、村民守则。发挥村规民约和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老年人协会等“一约四会”及村社风俗监督员作用。深化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工作,加强婚丧礼俗整治,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

第三节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在“铸魂强根”上精准发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提振农村精气神。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群众喜闻乐见方式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深化拓展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奠定乡村振兴的思想道德基础。加快推进婚俗改革试点工作。

推动优秀乡土文化保护传承。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文物古迹、传统村落、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等乡村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和发扬大足石刻文化、海棠香国文化、五金文化、农耕文化、荷莲文化等特色地域文化,充分挖掘大足石雕、大足剪纸、中敖火龙、万古鲤鱼灯舞、雍溪川剧以及竹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打造一批特色文艺精品。

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和资金保障,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构建“乡村半小时”文体服务圈。开展文化惠民服务,保障文化公共服务资源供给,完善群众文艺扶持机制,持续开展渝州大舞台、送戏进校园、文艺演出进村、惠民电影等文化进基层活动,推动镇街惠民电影固定放映厅建设。建设“大足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提供“百姓点单、政府配送”一站式服务,实现与大足区智慧城市平台共建共享。鼓励农村自办“村晚”等文化活动,支持“一村一品”等文化品牌打造和“三农”题材文艺创作。

专栏11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点工程

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升级建设工程。各镇街文化服务中心按照“两馆五房一广场”的建设标准,完善升级镇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社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升级建设工程。围绕“七个一”标准,对全区社区(村)进行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升级。

数字农家书屋。推动打造100个数字农家书屋,构建“好书推荐、农技交流、三农信息、主题活动、四点半课堂、惠民电影”六大板块。

文化中心户。择优评选50个农户作为文化中心户打造,进行1平米入户文化读书角改造,购置200册图书等,在全区进行优先示范。

农村文化大院。改造20户农家院子,打造成为基层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空间。对农户院落进行绿化改造、美化装饰、小舞台新建,农家书屋进行维护管理,普及丰富基层文化活动设施

新时代文明中心建设工程。持续推进“石马镇新时代文明中心”项目建设,全域持续新建龙水镇、万古镇、三驱镇、宝顶镇、双路街道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第四节 提升镇街和村(社区)为农服务能力

充分发挥镇街服务农村和农民的作用,加大镇街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使镇街成为为农服务的龙头。推进“放管服”改革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基层延伸,整合镇街和区级部门派驻镇街机构承担的职能相近、职责交叉工作事项,建立统一平台。构建区镇联动、功能集成、反应灵敏、扁平高效的综合指挥体系,着力增强镇街统筹协调能力,发挥好镇街服务、带动乡村作用。大力推进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引导管理服务向农村基层延伸,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通过政府购买农村民生和社会治理领域中属于政府职责范围且适合通过市场化方式提供的服务事项,推动各级投放的公共服务资源以镇街、村(社区)党组织为主渠道落实。推进乡村治理“积分制”试点工作,深入推广“三事分流”“三力七单工作法”等基层治理创新工作做法,鼓励基层积极开展乡村治理创新。

第十章 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健全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一节 拓宽农民经营性收入渠道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更多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充分发挥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民俗文化和特色产业等优势,加强“互联网+”“旅游+”“生态+与农业农村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和新经营模式,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完善财税、信贷、保险、用地等政策,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强对农民增收带动能力。建立农产品优质优价正向激励机制,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采取利润返还、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形式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节 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

加大乡村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鼓励创办发展现代特色高效农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微企,增强乡村创造就业岗位能力。实施乡村就业促进行动,围绕大足石雕、剪纸、竹编等传统工艺,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推动农民就业多元化。大力开辟公益性岗位,安排农民就近就业。建立平等竞争、规范有序、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统筹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就地创业就业。健全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机制,实现城乡居民同工同酬同待遇。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制度,有序引导社会资本扩大就业服务供给,增加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加强农民工就业培训,合理布局建设一批实训基地,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健全农民工输出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

第三节 激活农民财产增收潜能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自然资源资产。创新农村集体资产运营新机制,试点开展市场化、职业化等运营模式,通过委托管理、组建平台公司、股份制、租赁等形式参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农民获利受益。支持将成熟的农村公共服务配套项目纳入政府定点采购范围,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积极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增加农民土地租金收入。积极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资源,增加宅基地及房屋资产性收益。

第四节 强化农民转移性收入保障

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完善对农民直接补贴政策,健全生产者补贴制度。在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基础上,探索建立普惠性农民补贴长效机制。优化涉农财政性建设资金使用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项目。拓宽财政补贴农业保险险种和范围,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适当降低农户缴纳保费比例,加快建立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提升农户保险服务水平。

第十一章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激活农村资源要素活力,破除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制度障碍,激发农业农村内生动力。

第一节 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抓好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城乡人口有序流动迁移制度、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制度、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平台等。以大足高新区作为大足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先行区,在先行区规划3平方公里,率先从工业、服务业、资本、人才、科技等方面打造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树立标杆,典型带动。在先行区规划建设电商产业园、产品交易、仓储物流、展示展销及生活配套服务等项目。延伸规划建设富硒、富锶农产品试验示范基地、特色芳香产业区,以及上下游产业链条。适时研究布局科技研发、科技孵化、科普体验、农业双创、人才技术培训等项目,发展健康种植、健康养生、特色民宿等业态,形成集智能智造、工业旅游、会展服务、休闲康养为一体的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形成区域性工旅康养产业中心。

第二节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加强宅基地管理,严格落实“一户一宅”规定,全面完成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摸清全区底数,建成数据库,明晰宅基地所有权归属。探索宅基地资格权的多种实现形式,建立健全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的具体办法,探索赋予农民住房财产权流转等权能。探索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房屋发展乡村旅游、创新创业、健康养老等。健全宅基地收益分配机制。

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健全完善土地承包权和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制度。引导农村土地优先流向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农村承包地流转市场化定价机制。依法依规推进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担保融资。

第三节 稳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

支持农民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合作等形式变股东,盘活集体资源资产等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选择12个条件具备的镇街,全域推开农村“三变”改革。大力引进经营主体参与“三变”改革,优先支持农村“三变”改革经营主体承接便道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宜机化改造、人居环境整治、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农村电子商务等项目。积极探索保底分红、劳务收入、资产收益、二次分配等收益分配方式,让农民群众分享更多一二三产业链增值收益。强化“三变”改革与农业农村相关改革协同联动,促进系统集成、高效联动。全面统筹财政专项资金、社会帮扶资金,建立台帐,适宜量化入股的,纳入“三变”改革范围,管理好、经营好,确保可持续发挥效益。扩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每个“三变”改革试点村累计培育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少于5家。到2025年农村“三变”改革试点覆盖全区50%以上行政村。

第四节 加快推动“三社”融合发展试点

探索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社融合发展新机制,推动“三社”在组织形态、生产经营、利益联结等方面融合发展,联动生产、流通、信用三大要素,发展产业联盟。推动重庆农商行下沉金融服务,助力破解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和行业性联合,建立农民和合作社利益联结机制,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价体系建设试点。打通利益联结通道,采取股份合作、生产合作、供销合作、消费合作、服务合作等多种形式,推进基层供销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度融合。共同成立工作推进机构,联合开展金融服务规划、信贷产品创新、审批流程优化,加强资金结算、供应链金融等业务合作,提高“三社”综合服务能力。实施“三社”融合主体壮大培育工程,到2025年,镇街基层供销社恢复重建28个,改造建设基层供销社示范社25个;全区农村综合服务社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其中培育“星级社”170个。

专栏12农村改革重点工程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镇村。按照“1+10模式开展改革试点,即在高升镇全域开展试点,选择棠香街道水峰社区、五星社区,雍溪镇石堡村等6个镇10个村社区开展完善宅基地集体所有权行使机制、探索宅基地农户资格权保障机制、探索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健全宅基地收益分配机制、健全宅基地监管机制等5项试点。

第十二章 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第一节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重庆市贯彻实施〈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办法》,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加强党对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转化为重农强农的行动优势。压实领导责任,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深入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农村纪检监察工作,把落实“三农”政策情况作为党委巡视巡察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农村权力运行监督制度。

第二节 加强要素保障

强化法治保障。深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信息化平台建设,建强执法队伍,增强执法能力,实行农业农村领域执法事项清单制度,抓好农村“八五”普法,推动法律法规进农村。强化用地保障。完善农村土地征收制度,规范征地程序,优先将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安排不少于10%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发展乡村产业,优化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保障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用地。强化财政保障。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创新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方式、工程项目投融资方式,撬动和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农业农村,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强化人才保障。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投身乡村振兴,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积极作用,凝聚乡村振兴强大合力,建设乡村振兴智库。强化项目支撑。加强重大项目储备,建立滚动项目库,坚持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跟着项目走,加强项目建设监督管理,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程序。

第三节 加强规划管理

做好本规划与重庆市农业农村规划、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大足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全区国土空间规划等的衔接和统筹实施。抓好规划实施评估,建立督促检查机制,适时开展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对各项目标、任务、项目的实现情况进行评估和调整。创新监测评估方式,加强农业农村统计工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大数据库,全面真实反映规划实施效果,为科学评估、决策提供支撑。

























送:区委各部门,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经开区办公室,

区人武部,区法院,区检察院,群团各部门。

各镇街人民政府(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2022117印发

1一园”即大足区优质粮油现代农业产业园。包括高升镇、铁山镇、三驱镇、季家镇、金山镇、石马镇和拾万镇7个镇。“两片”即东部育种推广示范片和西部种养循环示范片,东部育种推广示范片包括金山镇、石马镇和拾万镇3个镇,西部种养循环示范片包括高升镇、铁山镇、三驱镇、季家镇4个镇。“七基地”即高升优质粮油基地、铁山优质粮油基地、季家优质粮油基地、三驱优质粮油基地、金山优质粮油基地、石马优质粮油基地和拾万优质粮油基地七个优质粮油种植基地。

2一心:大安跨区毗邻合作中心,两环:区域融合发展大环线、乡村振兴核心小环线,三区:农产品加工贸易合作示范区、坝区“水稻+”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丘区“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四园:乡村旅游景区——芳香公园、农业主题公园——稻香渔歌、康养主题公园——药香山林、文化创意公园——竹石时光。

      71    




部门解读:

《大足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文字解读

一图读懂:

媒体视角:

三农”工作将聚焦十大重点任务我区印发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媒体视角))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