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 索引号 ] | 11500111709318024F/2023-00043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 [ 体裁分类 ] | 计划、发展目标 |
[ 发布机构 ] | 大足区发展改革委 | [ 发布日期 ] | 2023-03-07 |
[ 成文日期 ] | 2023-02-07 | [ 有效性 ] |
[ 索引号 ] | 11500111709318024F/2023-00043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
[ 体裁分类 ] | 计划、发展目标 |
[ 发布机构 ] | 大足区发展改革委 |
[ 发布日期 ] | 2023-03-07 |
[ 成文日期 ] | 2023-02-07 |
[ 有效性 ] |
关于重庆市大足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重庆市大足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提请大会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及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全国多点散发的疫情以及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叠加等多重挑战,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区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较好
区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指标共24项,其中:约束性指标7项,除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受疫情、气候因素影响较预期稍有差距外,其余5项约束性指标全部完成;预期性指标17项,除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进出口总额受宏观环境、疫情等因素影响未完成外,其余15项全部完成。总体来看,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较好,年度计划得到较好地执行和落实。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发展韧性更加凸显。面对国内外复杂宏观经济形势,以及2022年4月、8月、11月多点疫情、森林山火、高温干旱、有序用电等因素冲击,全区上下扎实贯彻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和接续政策,强力推动经济提振复苏,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回升,经济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持续增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7.2亿元,同比(下同)增长3.3%,增速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全市0.7个百分点,列主城都市区第6位、桥头堡城市第1位。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发展动能更加强劲。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9:47.1:43.9。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0.9%、增加值增长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4.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2%。
——财税金融平稳运行,发展保障更加有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3.0亿元,其中税收收入14.1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55.4亿元、增长9.9%,贷款余额535.5亿元、增长12.2%,贷存比96.4%,不良贷款率下降至0.47%。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发展成效更加均衡。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17元、增长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790元、增长4.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60元、增长5.8%,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1。
(二)重点工作推进有力有序有效
1.稳住经济大盘举措有力
千方百计助企纾困。认真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出台稳经济政策包75条。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纾困”服务企业活动,累计走访企业2900余家次、解决问题1086条。降低市场主体要素成本,全年补贴水电气费、减免国有房屋租金等共计708.8万元。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6.6亿元,为各类企业减免缓税费4.8亿元、兑现补助资金1亿元。
全力以赴稳岗就业。为全区3720家企业及职工减收失业保险费0.42亿元,稳住就业岗位7.3万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987笔、4.3亿元。开展就业培训5964人次,举办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系列招聘活动25场,提供6万余个就业岗位。
多措并举促进消费。制定促进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出台优惠措施19条。举办第七届重庆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春夏)大足分会场活动、“爱尚重庆·乐购大足”、第三届大足传统文化展暨旅游推介活动、328商人节、618网购节等线上线下活动180余场次,带动消费近5亿元。开展“川渝一家亲 景区惠民游”“喜迎二十大 景区惠民游”等旅游惠民活动,向川渝地区游客免票1万张,纳入全市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城市培育建设试点。
2.重点项目推进扎实有序
全周期管理。制定《大足区政府投资管理实施细则》《大足区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管理办法》等文件,印发2022年度项目投资“三张清单”,实施项目分类管理、规范建设程序、全生命周期监管,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政府投资效益。全年332个年度计划投资项目,完成投资271.7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212个、完成投资128.7亿元,100项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76.5亿元,市级重点项目19个、完成投资44.6亿元。
全过程调度。实施“月调度、季拉练、年考核”,每月区政府常务(扩大)会议听取并通报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情况,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堵点、难点问题,开展“红黄灯”督办警示。每季度举行集中开竣工活动,现场调度百项重大项目建设情况,比学赶超激励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年终按照重点项目建设运行工作机制进行考核,提升项目质量和效益。
全方位争取。加强项目策划和储备,重点围绕保障性安居工程、社会服务设施兜底、人居环境整治、农林水等领域争取资金,全年争取上级各类资金36.6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资金2.8亿元,其他专项资金33.8亿元。发行地方政府债券项目32个、额度25.9亿元,其中:专项债券项目23个、23亿元,一般债券项目9个、2.9亿元。
3.国际文旅名城加快推进
大足石刻文化公园全域推进。全球征集编制大足石刻文化城规划设计方案。建成投用大足石刻游客中心、如梦荷棠·山湾时光提档升级、石刻大道及宝棠大道文化景观品质提升等项目,完成龙水湖环湖步道、西子湾国际假日公园(一期)等工程。宝顶山至北山快速通道开工建设,宝顶山景区保护提升工程、海棠公园等加快实施,石窟寺保护利用国际交流基地启动前期工作。4K宽银幕电影《天下大足》和8K球幕电影《大足石刻》正式上映。香国公园、雍溪里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3A级旅游景区。大足石刻景区获评全市智慧旅游景区典型案例。龙水湖旅游度假区获评“2022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
世界知名研究院加快建设。大足石刻文物医院等建成投用,大足石刻中小石窟保护设施建设、石门山摩崖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等项目有序实施。圆觉洞综合性保护工程纳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项目。与复旦大学、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课题研究。大足石刻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实现进站博士“零”的突破。与重庆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10余名。大足石刻研究院列入教育部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出版《大足石刻总录》等专著4部。
国际宣传营销不断强化。唱响“精美的石刻会说话”宣传口号。《大足石刻全集》入选“奋进新时代”党的二十大主题成就展,《看见大佛·大美大足》《殊胜大足》在央视播出,大足石刻首秀《万里走单骑》。《镌刻千年的巴蜀印记》等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永久收藏,川渝石刻(窟)纪录片《我们的故事》获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知识类”二等奖。大足精彩亮相2022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在同济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地举办“世界遗产—大足石刻的发现与传承”等展览4场,“匠艺东方·大足特展”在重庆规划展览馆展出,大足石雕组图进驻长嘉汇商业中心。27个镇街参与“晒文化 晒旅游”大型文旅推介活动,总收看量达6500万人次。
4.特色产业高地稳步崛起
园区平台持续做大做强。工业主战场引擎作用进一步凸显,四大园区平台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886.5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95.7%。经开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462亿元、增长13.3%,规上企业达到119家,专用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不断发展,锶盐新材料产业园纳入全市新建培育化工园区。高新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82.5亿元、增长19.4%,获批全市智能电梯产业示范园、新能源摩托车产业园。工业园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38亿元、增长4.8%,五金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新增注册企业70余家,龙水五金市场获批全市首个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并完成首批两票试点业务,建立“中欧班列+市场采购贸易”出口模式。文创园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4亿元、增长156.1%,成功创建重庆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园,《大足文创之宝华璎珞》系列文创产品亮相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并获最高奖“百鹤奖”。
特色产业支撑强劲有力。编制新能源专用车、新能源摩托车、五金、锶盐、文创、大健康、生物医药等产业链方案。五金、汽摩、智能、静脉、锶盐、文创等特色产业分别完成规上工业产值176.5亿元、269.9亿元、217.8亿元、184亿元、4.5亿元、3.7亿元,分别增长8.5%、7%、24%、2.5%、2.8%、180.9%,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92.4%。台铃电动车产业园(一期)、中德五金智能制造产业(一期)、比蒙3C/汽车产品研发生产基地、达汉线路板等项目建成投产,嘉耀整体家居、宽威25万吨铜杆拉丝等项目序时推进。实施企业智能化改造50家,建成数字化车间2个。盛泰光电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元和精细化工获评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新增专精特新企业38家。五金
产业纳入全国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商贸服务业活力有效释放。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9%,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额509.4亿元、增长10.4%,住宿餐饮营业额66.9亿元、增长3.1%。大融城购物中心开门营业,“新印巷”夜市街区(吾悦广场)入驻商家311户。大足电商产业园获评西南地区唯一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实现网络零售额30.3亿元、增长56.1%,“天下大足”5G电商直播基地签约合作企业(商家)80户,累计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站点483个,实现电商交易额64.1亿元、增长12.9%。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完成房地产投资96.8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125.3万平方米。龙水五金市场交易额达到453亿元。
5.城乡融合示范成效明显
城市建设提质扩能。“一中心三组团多节点”协调发展、向心发展,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至5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至62.63%。“三区三线”划定成果获批。完工金铜路、拾万互通连接线、三驱互通连接线等国省干线及重要连接道64公里,高龙路、明高路等项目加快建设。高水平打造大足石刻文化城城市封面,做大吾悦广场等核心商圈,加快棠荣府、吾悦广场等高端住宅建设,有序推进海棠国际财信中心恢复重建工作。龙中路片区城市更新取得初步成效,龙岗山山门处道路改造工程完工投用。改造提升老旧小区78.4万平方米、棚户区8.8万平方米,拆迁房屋3.6万平方米、规划安置群众8600人。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163套、人才公寓353套,分配公租房112套。改造维护人行道和车行道32.1万平方米,新建维护路灯1.6万盏,新改建公厕10座。完成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0.7万平方米、集体土地征收2455亩。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数字化城市管理普查覆盖率达到100%。九曲花溪公园建成投用,新增城市绿地67.9万平方米,新增公共停车位3208个、5G基站1277个,新建西禅体育公园、人民公园等公共充电站2个,投用水丰110千伏输变电工程,铺设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大足段)供水管网58公里。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8.4平方公里,建设成效位于全市前列。稳步推进垃圾分类,建成城区垃圾分类示范点56个,实现城区垃圾分类全覆盖,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100%。
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安排巩固衔接资金1.6亿元,开展“大排查、大走访、大整改”行动,走访农户21万余户,巩固提升1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全年无一人返贫或新致贫。特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完成大安农业园区规划,建成京东农场、生物絮团水产育苗中心、水稻新品种科研试种基地,优质粮油现代农业产业园列入市级创建名单,成功创建国家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整改土地卫片执法反馈问题2700亩,恢复补足耕地1.1万亩,复耕复种撂荒地1.5万亩。粮油菜、黑山羊、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大足黑山羊列入全市十大优异农业种质资源,大足黑山羊保种场获评国家级动物疫病净化场,培育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累计90个,实现农业增加值73.5亿元、增长3.6%。持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新建高标准农田14万亩、“千年良田”0.8万亩,新(改、扩)建“四好农村路”100公里,安装农村天然气管道810公里、6400户。启动美丽巴蜀宜居乡村示范带先行区建设,实施雍溪、玉龙“小镇焕新”工程。雍溪镇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棠香街道和平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旧房3170户,新(改)建农村卫生厕所5000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2.6%,新建市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35个。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六大专项行动”,整治砖瓦厂14家、铸造企业52家、喷涂及混凝土企业15家,取缔115家企业的高污染燃料设施,城区空气优良天数325天。深入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完成河道综合整治19.9公里,治理水土流失61.7平方公里,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0.6%。强化濑溪河流域等环境整治,国考、市考断面水质总体稳定达标,玉滩水库达到湖库Ш类水质,太平河稳定达到Ш类水质。有效管控11块受污染地块,完成地下水调查项目采样布点,土壤环境安全可控。龙水湖片区EOD项目纳入生态环境部项目库,第二轮央督所涉生态环保问题如期全面整改销号。“双碳”战略稳妥有序推进,启动“无废城市”建设,大力促进重点行业企业节能降碳,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开展企业节能改造,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大足高新区纳入国家绿色园区创建名单,成功创建市级绿色工厂3家,40家重点企业纳入全市“十四五”企业节能培育库,发布全国首个锶盐行业绿色工厂评价团体标准。
6.改革创新蹄疾步稳
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有序推进108项重点改革项目,深入实施“8+6”重点改革事项。全面完成国家数字乡村改革试点、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婚俗改革等取得阶段性成效。全面推行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实现全区589个预算单位全覆盖。农村“三变”改革快速推进,新增“三变”改革村45个,累计达到99个。绿色金融改革加快推进,全区绿色贷款余额68亿元、增长35.6%、绿色贷款占比12.7%,发放了全国首单“绿色矿山”贷款1.2亿元。投融资体制改革、康复辅具产业综合试点等改革试点稳步实施。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研发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其中规上企业研发投入申报达到24亿元。国家高新区创建加快推进。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7家、累计17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7家、累计112家,市级科技型企业52家、累计1253家。新建科技创新基地13个,加快推进五金产业创新工场、“足智高创”众创空间&孵化器。建成大足区科技成果登记站,科技成果登记达到67件,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2亿元。“大足锻打刀”获中国证明商标。与重科院技术评估与转移服务中心共同筹建大足区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中心,促进成果转化与产业融合发展。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积极推进“四型政府”建设,市场主体发展环境进一步提升,新增市场主体1.3万户、累计8.1万户。营商环境创新试点100项改革事项全面落实。推行“一窗综办”改革,将23个部门50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纳入“一窗综办”,网办率达到94.5%。推进企业简易注销改革,企业注销公示期由45天减少为20天、提交登记资料由9项减少为3项。推广电子证照应用,实现2350个事项免于提供实体材料即可办理。进一步完善“免申即享、不来即享”惠企平台,推进惠企政策零门槛、零距离。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创新推出重庆市首家制造业信贷产品—“大足五金贷”,成功授信53笔、3225万元。
对外开放成效明显。紧盯“6+2”特色产业、关键行业开展集群招商、链条招商,全年新签约项目223个、正式合同额80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20亿元。新增开工投产项目189个(其中开工项目121个、投产项目68个)。“世界500强”河北敬业集团城市矿产循环再利用、国威40万辆新能源摩托车整车、华坤200万台电机、江西环锂新能源公司动力电池综合利用、富霖电梯、霍富汽车零部件、久派高端智能家居、荷马数字创意产业园等一批补链延链强链项目成功落户。进出口总额完成22.5亿元、实际使用外资完成2150万美元。
7.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印发实施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及规划,推动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总体方案正式获批。重大项目推进有力,成渝中线高铁(大足段)实质性开工,市域铁路璧山至大足线明确与璧铜线黛山大道站共站并同步实施,成渝高速扩能改造(大足段)完成前期工作,大(足)永(川)高速成功调规接入重庆新机场,大(足)安(岳)高速公路(重庆段)、物流大通道(G348邮亭过境段)成功纳入全市规划,石刻文创园区等3个川渝共建项目超额完成年度计划。
产业协作不断深化。搭建大足·资阳产业协作平台,推动双钱轮胎与资阳南骏集团、资阳吉利斯达实业公司开展产业配套协作,川汽厂原老厂区获批川渝工业文化教育实践基地。
文物保护合作不断加强。成立川渝石窟保护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和科技创新基地,启动编制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重庆片区)总体规划,与乐山、安岳加强石刻(窟)保护研究和利用合作。
其他领域合作深入推进。全面落实3批311项“川渝通办”事项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事项,与安岳等毗邻区县加强跨界河流治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等,联合资阳、遂宁、乐山等地开展跨区域招聘活动12场次、实现就业3000余人。全面完成与忠县对口协同发展年度任务。
8.民生保障切实改善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新增城镇就业1.7万人,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200人,帮助农民工就业7000人、高校毕业生就业1853人、就业困难退役军人再就业427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人员1190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3亿元、带动就业5200余人,组织开展“川渝聚力 创汇大足”创业创新大赛,“大足雕客”上榜全国知名劳务品牌。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新(改、扩)建龙岗中学、珠溪小学、双路幼儿园等中小幼学校11所,昌州高中(海棠新城职业教育城④号项目)加快推进,投用职教中心高新区分校,新增学位1万余个。学前教育普惠率达97.7%。“双减”政策落地见效,义务教育阶段105所学校全部参与课后服务,学生参与率达99.1%。2022年高考成绩再创新高,本科上线率69.2%,3人被清华北大录取。
公共卫生明显提升。扎实开展常态化疫情防控,有效处置“4·13”“11·02”疫情,新冠疫苗新接种205万剂次,累计检测核酸2256万份。建成投用区第二人民医院迁建工程、区人民医院业务综合楼、龙岗中心卫生院业务综合楼等项目,区人民医院成功纳入重庆医科大学直管附属医院。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参保人数达11.9万人。深入推进DRG支付方式改革,患者次均住院费用、药品费用分别降低2.7%、8.5%。加快医共体“三通”建设,积极推进双桥经开区人民医院医共体一体化改革。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计划“助医行动”,为1178名失能老人提供服务。
文体事业健康发展。经开区新文化馆正式对外开放,建成投用香国公园、昌州古城24小时城市书房,开展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下乡81场次,放映惠民电影5368场次。积极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十个一批攻坚突破项目有序推进。建成回龙、三驱体育公园及邮亭文化公园,改(扩)建川汽红岩体育公园,新增市民健身房1个。开展体育赛事活动23场次,成功创建全国“围棋之乡”,“鲤鱼灯舞”保护传习所获评“全国优秀文化空间案例基层文化空间”,历史京剧《大足》获第2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常态化推进体教融合,推动柔道、跆拳道、太极拳等项目进校园。
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切实做好“一老一小”工作,新建养老服务中心6个、互助养老点32个,培育医养结合机构2家,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2个,成立区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个、镇(街)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27个、村(社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室309个,成功创建重庆市(首批)托育服务示范机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发放低保、救助金、特困供养金等3.2亿元,惠及困难群众约4万人。城乡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退役军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经验在全国推广。
(三)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22年全区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迅速打赢疫情防控、森林防火歼灭战,奋力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稳经济增长压力依然较大。受复杂严峻国际形势、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国内疫情冲击等因素影响,经济全面恢复基础仍不牢固,仍处于“复元气、补损失”阶段,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等主要经济指标较预期目标差距较大。二是实体经济困难仍然较多。部分中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用工保障、市场开拓、成本上升等问题仍较突出,旅游、住宿、餐饮、房地产等行业还未完全恢复,市场需求不足,消费总体放缓,企业经营困难加大。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仍有待提升。汽摩、五金、静脉等特色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仍需加快。国家级及市级创新平台、孵化器载体数量不足,引进和培育亟需加快。四是招大引强仍需加大力度。龙头企业数量少,缺乏科技含量高、财税贡献大、品牌效应及带动性强的标志性项目。五是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大。减税降费力度加大,税收增长困难,“三保”等刚性支出不断增加,财政收支矛盾仍较突出。六是社会民生领域仍需补短板。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环境配套等民生建设与群众需要之间还有差距,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亟需加强。
二、2023年主要发展目标和项目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大足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战略部署,提出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稳经济大盘系列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为全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当前,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区所处的发展形势,围绕“五新”内涵、“六个显著提升”目标、“三个更好”要求,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全力谱写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篇章。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六届二次全会、区委三届五次全会精神,始终牢记“一定要把大足石刻保护好”的重要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任务作为全区工作总抓手,科学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做靓享誉世界的文化会客厅、建强链接成渝的“两高”桥头堡,全力做好“国际文旅名城、特色产业高地、城乡融合示范”三篇大文章,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综合实力、创新活力、辐射能力,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大足。
(二)主要发展目标
综合分析经济发展形势、宏观政策环境和经济增长支撑等因素,有效衔接“十四五”预期目标,立足全区经济发展实际,提出2023年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争取实现更好的结果;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5%以上;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5%以上、增加值增长10%以上;农业增加值增长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
(三)重点项目安排
做好项目谋划。按照“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策划一批”的工作要求,建立完善2023年“三张清单”项目表,着力通过重大项目建设稳定和扩大有效投资。2023年全区实施建设项目414个、总投资1217亿元、年计划投资468.1亿元,包括社会投资项目158个、年计划投资258.5亿元,国资类项目116个、年计划投资134.3亿元,财政类项目140个、年计划投资75.3亿元。梳理前期项目203个、储备项目261个。计划新增土地、房屋征收项目57个,实施征地拆迁1.1万亩、土地储备整治0.2万亩。全年拟出让土地5403.1亩,其中:工业用地4134亩、经营性用地1269.1亩。
扩大有效投资。围绕制造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加大项目储备,全力向上争取资金,加快实施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重大项目,形成投资实物量,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抓住重大项目关键性、节点性问题,推动新建项目尽早开工,在建项目尽快完工、投产(投用),推动项目投资放量。
撬动民间投资。聚焦五金、汽摩、智能、静脉、锶盐、文创等主导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推动工业招商项目尽快落地开工,增强工业投资增长后劲。鼓励房地产开发和建设企业加强多元产品、项目创新,提高商品房供给质量,积极支持外来人员、改善型购房家庭等的合理住房消费,畅通房地产市场良性循环,推动房地产投资稳定增长。
三、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
(一)减负担、增活力、促就业,提振市场发展信心
1.支持市场主体尽快恢复发展。全面落实“提信心、稳增长、强主体”系列政策文件,全力抓好助企纾困、融资输血、服务保障等工作。加大对商贸企业支持力度,给予符合条件的商贸企业一定的运营补助。加大金融信贷惠企力度,贯彻落实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平台建设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实施方案,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予以展期、续贷。持续开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清理工作。
2.促进消费市场激发活力。加快“五在大足”融合发展,贯通“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激发消费市场活力。推动学坝街商圈改造升级,加大龙中路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餐饮美食、名优特产、高端酒店、品牌书店等业态,培育和打造新的消费增长点。加大吾悦广场、大融城等购物中心招商力度,适当放宽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入驻条件,鼓励国内外知名品牌入驻,大力发展“首店经济”“亲子经济”“她经济”,激发品牌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升级。提档升级夜间经济,打造提升荷棠夜市、滨河路、龙岗步行街等夜市一条街,推出“美食美刻”特色餐饮,评选“大足味”美食风情街,建成大融城市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办好第九届中国(重庆)国际五金博览会、大足区第九届汽车博览会、线上房交会等节会活动。贯彻落实促进绿色智能家电和汽车消费政策措施。支持区内生活服务类电商平台放宽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入驻条件,引导平台企业降低服务、推广和宣传费用,对优质小微商户给予一定流量扶持。新增星级旅游饭店2个,建成投用东纳维斯酒店。提档升级电商产业园,加快电商产业园扩建与快递分拨中心建设,开展系列直播带货活动,推进淘宝直播村播试点,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建设跨境电商产业集聚区,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65亿元。
3.加大就业创业支持力度。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导向,用好“一库四联盟”,做实做细就业服务,织密线上线下就业服务网,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2万人以上。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000万元以上,支持各类群体通过开设特色小店等方式灵活就业。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打造大学生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中心,加强与区内外大中专院校对接,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促进本地院校毕业生留足就业,缓解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加强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做大做强“大足雕客”“龙水刀匠”等劳务品牌,充分挖掘本地就业岗位。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000人次。实施困难人员就业帮扶专项行动,合理开发公益性岗位用于安置困难人员就业,加大对失业困难群体生活保障和零就业家庭救助,及时为困难群体中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
(二)调结构、扩增量、抓创新,推动产业优化发展
4.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推动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创建工作,双桥经开区、大足高新区、大足工业园区、大足石刻文创园四大园区平台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030亿元。围绕“6+2”特色产业,完整绘制工艺技术图谱、产品图谱、产业链企业图谱,扎实推进企业梯度培育,深入实施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壮大特色化、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特色产业集群。五金产业,建成正威连铸连轧、生旺不锈钢玻璃杯、炬特开关电源等项目,加快推进耀和五金刀具智能制造、九天工业传感器、重铝新材料等项目。智能产业,投产大湾铝基板多单层线路板、宇海手机配套(二期)、浙江保利电梯导轨等项目,开工建设富宇智能装备及成套设备等项目。汽摩产业,建成专用车轻量化构件生产(一期)等项目,加快推进台铃新能源摩托车产业园(二期)、光旭汽摩零部件生产、同实汽车配件(二期)等项目。静脉产业,推动槿沐污泥综合利用、华新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顺博铝灰等项目达产达效,加快建设新能源动力电池综合利用、城市矿产循环再利用等项目。文创产业,投用富瑞雕塑、装配式模块化建筑等项目,建成西部石雕石材产业园、大足美学珠宝设计中心,加快推进家居文创产品市场等项目,全力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锶盐产业,高标准建设锶盐新材料产业园,投用瑞得思达、元泰新材料等项目,着力引进磁性材料、锶镁合金等项目,实施干堰塘锶矿开拓系统配套工程。
5.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5G网络建设,新建5G基站150个,创新“5G+”场景应用和商业模式,推进五金产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提档升级传统特色优势产业,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推动文化旅游、工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智慧园区建设,加快数字产业聚集。新增15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开展“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专项行动,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50个,新建智能工厂及数字化车间6个,培育两化融合贯标示范企业10家,积极创建市级数智化转型发展示范区。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聚焦电子信息关键零部件,积极承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集成电路产业优势资源,引入以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为核心业务的龙头企业以及第三代半导体芯片关联企业,壮大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及周边连接组件产业链,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
6.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贯彻落实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开展促进民营经济数字化变革专项行动。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落实“非禁即入”要求。开展民营企业“龙头引领”行动,搭建政企对接、银企对接平台,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营造良好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持续做好“百家企业评部门”工作。发挥政府资金引导带动作用,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建设政府投资领域项目,鼓励民营经济进入国资经营领域,拓宽民营企业投资空间。持续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纾困”服务企业活动,精准送达各项惠企政策,及时解决企业堵点、难点、痛点,推动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高于GDP增速。
7.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创新投入,规上企业研发投入达到18亿元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到2.1%以上。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打造五金产业创新工场,推动建设锶盐产业研究院、盛泰光电研究院,建成五金产业研究院、施密特电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新增科技创新基地1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新增市级“专精特新”企业20家以上,推进企业上规、上市,完成工业企业上规36家以上,加快盛泰光电、中天电子、施密特电梯等企业上市步伐。加快绘制五金、新能源摩托车产业创新技术路线图,实施智能应用示范,加强人工智能场景创新,积极争取列入重庆市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支持范围。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完成发明专利申请300件以上、发明专利授权80件以上、高价值专利30件以上、注册商标1000件以上,推动成果转化项目10个,实现技术合同交易登记额3亿元以上,力争“市长质量奖”实现突破。
8.加大招大引强力度。聚焦18条特色产业链招商图谱,强力推进“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招商,瞄准与我区产业发展方向高度契合的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等各类成长性企业、优质创新企业以及行业领军企业、上市公司、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着力引进产业链头部企业、产业链补全企业、上下游关联企业,推动产业链集群化、融合化发展。提前谋划布局战略新兴产业,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研究上取得突破。强化与重庆中心城区、国家级开放开发平台交流合作,积极探索飞地招商等联动招商机制。强化项目落地服务保障和土地、水电气等生产要素保障,做好招商全流程跟踪服务,确保招商引资项目高效落地。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成功申报全市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全年招商引资项目正式合同额800亿元以上,到位资金240亿元以上,实际使用外资3000万美元以上,进出口总额45亿元以上。
(三)提品质、兴文旅、增底色,推动城市集聚向心发展
9.全面提升城市品质。高起点建设大足石刻文化城。编制大足石刻文化城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推动大足石刻文化城开工建设,加快核心区城市设计,开工石刻文化城核心区综合整治,加快站前广场前期工作,建成主次干道8公里。盘活海棠国际财信中心、足商·未来窗、柏林广场、百斯特等存量商业资产75.9万平方米,完工天宫河片区开发道路、海棠公园等项目,新建冷链物流农产品交易中心等项目,着力推进新城高质量发展。高品质实施母城更新。加快建设龙中路片区母城更新、西门片区母城更新、大足西下道口公路沿线改造等项目,实施西门交警队周边更新提升、道路改造,新增大足西下道口沿线绿化带、人行道、部分边坡绿化改造等。开工南北山人文走廊等项目,实施北山路、双塔路、龙岗中路、滨河路沿线及周边更新提升,活化商业店铺,打造慢行系统。改造龙岗、棠香等老旧小区65个、92.6万平方米。
10.加快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提档升级大足石刻旅游景区。编制《大足石刻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重庆片区)总体规划》,推进潮湿环境石质文物保护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申报,加快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科研基地建设。举办首届“石窟寺保护国际高峰论坛”。建设大足石刻数字博物馆,实施云游·大足石刻元宇宙文博项目,推进景区智慧化建设。实施石窟寺保护利用国际交流基地配套设施,建成投用宝顶片区保护提升、广大寺保护修缮等项目,加快推进宝顶山至北山快速通道、宝顶石刻景区民宿建设、南北宋街功能提升等项目,开工渝蓉高速石门山互通及景区连接道、大足石刻研学活动国际交流中心等,建设宝顶山景区北环线、宝顶学堂、宝顶书院等项目。加快建设龙水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启动巴岳山禅茶研学基地相关工作,建设溜水湾、小河湾湿地公园、龙水湖大坝文化体育公园等项目,实施龙水湖巴岳山产业林生态修复及彩化、环湖步道贯通等工程,升级改造游客中心、游船码头、松鹤岛及湖面游乐项目等,改造利用联谊宾馆、青年旅社、雍山湖等项目,投用西子湾国际假日公园(二期)。着力提升宣传营销水平。继续推进“四百工程”,举办大足石刻专题展览、“大足石刻”大讲堂等系列文化交流活动。推动大足石刻进入广阳岛、艺术湾等重庆“六大城市功能名片”。推出大足文旅宣传片和大足旅游推广歌曲,在人民日报、CGTN等国内国际主流媒体开展系列推广,唱响“精美的石刻会说话”。开发大足石刻数字艺术品,举办首届“大足好礼”旅游商品大赛,办好大足石刻国际旅游文化节、“天下大足·醉美乡村”等节会活动,全力争取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总部落户大足。
11.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施G246城区至中敖、S303城区至宝兴(南珠路)、高(升)忠(义)路(大足段)、回国路、龙万路、珠万路(二期)等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启动南山公园改造、香国公园4A级景区提升等项目。推进城区人行道设施维护、老城区人行道提档升级、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开工建设茅里堡10万吨水厂、东部供水中心、智凤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水丰110千伏变电站35千伏送出工程等项目,完成玉河水库扩建工程前期工作。新(改)建城市公厕8座、停车位800个、充电桩150个,升级改造农贸市场8个、车行道及人行道15万平方米。做好绿化景观提质更新,推进坡坎崖立体绿化美化,做好香国公园、圣迹公园等园林景观有机更新,实施“花境双桥”景观改造工程,投用白鹤湿地公园、儿童游乐园。新增城市绿地35万平方米。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更新改造284个老旧小区城市燃气管网。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加强路灯、楼宇灯饰、景观灯饰等巡查维护,持续消灭无灯区和照明盲区。加强人防工程建设,完工海棠新城职业教育城人防工程建设。加大智慧城管系统建设,搭建市政设施、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城管执法一体化智慧应用平台,强化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等城市“顽疾”治理,常态化抓好交通秩序综合整治,不断推进大城细管、大城众管、大城智管。
12.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开展工业企业污染、露天焚烧污染、建筑行业污染、交通尾气污染等专项整治行动,确保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33天以上。抓好水污染防治,严格落实河长制,系统推进伍家河、金竹河等5条重点河流污染治理,实施永定河、大渡河沿线湿地建设等项目,建设大足石刻文创园污水处理厂,完成双桥污水处理厂扩能提标。持续强化25个污水处理厂排水降磷监管,确保国考、市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抓好土壤污染防治,完成桂花磷肥厂污染治理修复,扎实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地下水等污染防治,有效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确保土壤环境总体安全稳定。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推进濑溪河干流(龙水城区—鱼剑堤)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玉滩水库库前生态降磷工程等项目,完成胜天湖至雍溪场段、大邮路至经开大道段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稳妥有序做好“双碳”工作,全面落实能耗“双控”制度,严格能耗强度约束,逐步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大力发展智能、文创、服务等低碳产业。积极倡导使用“碳惠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创新绿色化生产模式,推进节水型企业、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等绿色制造建设,鼓励足航钢铁、双钱轮胎等企业加强工艺改进和装备升级,持续下降产出能耗。深入推进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倡导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四)旺产业、靓乡村、固成果,持续推进乡村振兴
13.推动特色农业发展。落实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41.8万吨以上,持续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守牢耕地保护红线。优化“一园三片”规划布局,稳步提升粮油蔬菜规模,新增优质粮油菜2.5万亩、“稻+”2万亩。推进黑山羊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发展种羊1万只、存栏19万只。新增5000亩中药材基地、1800亩佛手基地。推进大安农业园区、隆平五彩田园建设,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猪亨亨规模化种猪示范养殖基地、特色中药材示范种植及深加工、西池嘉莲荷花种植基地等建设,投用惟德中药材加工厂、万吨气调库等项目,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4.做靓美丽乡村。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开展人居环境季度“比武打擂”活动,完成旧房整治提升2000户、农村改厕5000户。扎实推进美丽庭院创建、宜居村庄建设等工作。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和“五清理一活动”专项行动。鼓励发展乡村休闲游、康养旅游等文旅业态,创建棠香人家4A级景区,推进隆平五彩田园、天华百卉园A级景区创建工作,推动“石马—金山—拾万”串珠成链,打造市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4条。提档升级棠香人家、老家观音岩乡村振兴示范点,建成投用“禾之梦·袁隆平文化中心”,有序推进宝顶、石马、中敖、珠溪等“小镇焕新”工程,实施8个美丽家园建设工程,推动富美乡村建设。
15.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改)建“四好农村路”100公里,新(改)建农村电网100公里、天然气入户4000户。实施农村饮水安全“一改三提”行动,巩固提升1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加快推进镇级供水和农村水利设施改造升级,综合治理河道16.5公里,整治改造灌溉供水管渠29.5公里、人饮供水管网30公里,建设高标准农田7.8万亩,改造提升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3万亩。加强农田宜机化改造,改善机械化生产作业条件。启动大安农业园区(大足区域)大环线、小环线和产业道路部分路段的改造提升工程,推进观景台、智慧农业总控制中心建设。
16.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严格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易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分级分层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实行动态清零。实施脱贫村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和脱贫群众稳岗就业计划,守好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加快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用准用好衔接资金,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增收,确保脱贫群众稳得住、能发展、可持续。
(五)抓改革、优环境、促合作,增添经济发展动力
17.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试点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扩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推动“三社”融合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大做优做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持续深化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进一步理顺区、镇街、管委会、国有企业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优化完善现行区与镇街财政管理体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统筹推动财政资金、国有资产、金融资源融合,积极探索重大工程创新投融资机制,稳妥推进PPP、REITs、EOD等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营运,持续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加快市场采购贸易试点、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等重点改革。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
18.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全面推进“渝快办”线上服务平台“一网通办”和线下实体大厅“一窗综办”深度融合;加快“智慧政务”建设,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加强跨部门联动响应,构建“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机制;全面推行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建立信用信息披露制度与信用奖惩政策体系,健全诚信“红黑榜”发布制度,加大失信惩戒力度,探索建立惩罚性巨额赔偿制度,构建“诚信受益、失信惩戒”长效机制。打造优质有序的市场环境,加大“证照分离”改革,根据动态调整的注册登记前置、后置审批事项目录,实现“照后减证”,进一步解决企业“准入不准营”问题;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切实规范政府采购和招投标,清除各类隐性门槛和市场进入壁垒,让“办事不求人、办事不找人”成为鲜明标识。打造富有活力的创新环境,落实企业科技创新奖励政策,鼓励企业开展校企多元化合作;贯彻落实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负面清单”管理办法,赋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打造配套完善的要素保障环境,拓展水电气讯联办服务功能,持续减环节、减时间、减费用。开展营商环境“锦旗、灰旗”科室评选工作,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19.积极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推进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开展川渝石刻(窟)文物保护和研究,做实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重要支撑。加快推进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编制完成发展规划。推进成渝中线高铁(大足段)建设,开工建设市域铁路璧山至大足线、成渝高速扩能改造(大足段),加快建设石刻文创园区、大足安岳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粮药合作示范园区、川渝石窟寺保护传承与科技创新等重大项目,开展市郊铁路合大线、物流大通道(G348邮亭过境段)、大足至安岳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推动南(充)大(足)泸(州)城际铁路纳入国家规划。深化与资阳等毗邻地区产业协作,创响“资足常乐”品牌,持续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联建联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全面落实“川渝通办”清单,与资阳等周边区(市)建立户籍、养老、交通、医疗、社保、就业等互认合作机制。持续推进与忠县对口协同发展。
(六)惠民生、增福祉、防风险,不断提升人民幸福指数
20.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大力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5%。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入落实“双减”政策,进一步提升课后延时服务质量,投用大足中学实验教学楼及运动场等项目,加快建设荷棠中学、双桥中学、荷棠小学等项目。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投用昌州高中,创建国家级“双优”“双高”中职学校。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吸引更多高校落户大足,建成健康职业学院(二期),加快建设卫生技师学院(一期)。
21.提高公共卫生水平。持续深化医共体“三通”建设,推进经开区人民医院医共体一体化改革。投用精神卫生中心传染病区、优抚医院,建设经开区人民医院(二期),加快区中医院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工程等项目。加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足医院重点学科建设,推动区中医院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有序推进DRG支付方式改革试点,适时扩大DRG实际付费医疗机构范围。稳步实施健康中国大足行动。
22.推动文体事业发展。实施经开区图书馆迁建工程,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十百千万”工程。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开展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下乡、惠民电影放映活动。办好全国定向锦标赛、汽车漂移赛,举办或承办区级、市级以上各类赛事活动25场。不断深入体教融合,持续推动体育项目、高水平教练员进学校,丰富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
2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一老一小”服务,加快特困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实现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健全三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系,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托育服务。推进全民参保扩面提质,积极引导城镇新业态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参加养老和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持续巩固在95%以上。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力争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切实兜住兜准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
24.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抓好新阶段疫情防控,按照“乙类乙管”要求,贯彻落实疫情防控优化措施,提高疫苗加强免疫接种覆盖率,全力以赴保健康、防重症。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着力化解房地产、金融、政府性债务等领域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加强粮食生产储备和流通能力建设,确保粮食供应充足、价格平稳。加强国防动员和保障能力建设,更好融入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深入开展燃气、消防、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提升自然灾害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大足实践,启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全国第二批试点,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