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 索引号 ] | 11500111709318024F/2022-00501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 [ 体裁分类 ] | 计划、发展目标 |
[ 发布机构 ] | 大足区发展改革委 | [ 发布日期 ] | 2022-01-25 |
[ 成文日期 ] | 2022-01-21 | [ 有效性 ] |
[ 索引号 ] | 11500111709318024F/2022-00501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
[ 体裁分类 ] | 计划、发展目标 |
[ 发布机构 ] | 大足区发展改革委 |
[ 发布日期 ] | 2022-01-25 |
[ 成文日期 ] | 2022-01-21 |
[ 有效性 ] |
关于重庆市大足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重庆市大足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重庆市大足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提请大会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及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起步之年,全区上下面对疫情防控和艰巨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优化软硬发展环境,桥头堡城市建设成效彰显,较好完成了区二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主要目标任务,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好于预期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下同)增长10.3%,高于年初目标2.3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14.5%、9.8%、11.0%。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20年8.7∶50.7∶40.6调整为8.6∶50.3∶41.1。财税金融稳健运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亿元、增长8.5%,其中税收收入17.3亿元、增长1.1%。存款余额504.4亿元、增长6.0%,贷款余额482.5亿元、增长18.3%,贷存比95.7%、较去年提高10个百分点。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431元、增长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026元、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12元、增长10.8%,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1。
(二)重点项目推进有序有力
项目管理持续规范。修订完善《大足区政府投资管理办法》,聚焦项目建设各环节,强化全生命周期监管,着力解决卡点难点问题,促进政府投资方向和结构不断优化、政府投资效益进一步提高,确保项目策划有高度、前期工作有深度、落地建设有力度。
项目投资支撑有力。加强项目调度,通过倒排工期、逐月调度、挂图作战方式,采用“红黄牌”督办、航拍视频督导,压实工作责任、确保项目建设序时推进。每季度举行集中开竣工活动,营造良好的投资氛围。全年375个年度计划投资项目,完成投资354亿元。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3%。
争资争项成效明显。全年争取上级各类资金32.3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资金3.6亿元,其他专项资金29.7亿元。发行地方政府债券项目26个、额度22亿元,其中:专项债券项目20个、18亿元,一般债券项目6个、4亿元。
(三)重点工作推进务实高效
1.大足石刻文化公园建设初显成效
高起点规划建设大足石刻文化公园,聘请清华大学完成战略规划编制,制定三年行动方案,包装策划建设项目68个、总投资248.7亿元,十里荷棠·山湾时光、重汽博物馆等建成投用,大足石刻游客服务中心、龙水湖环湖步道等加快实施,龙水湖度假区成功创建市级旅游度假区。高标准加强石刻文物保护,实施宝顶山卧佛、小佛湾造像保护修缮及大足石刻摩崖造像综合保护、宝顶山水害治理二期工程等石刻文物保护项目。高水平开展宣传营销,在国家博物馆成功举办“殊胜大足——大足石刻特展”,《弥勒》等6件石刻文创产品首次亮相进博会,大足石刻博物馆升级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纪录片《大足石刻:石头上的世界》在央视热播,大足石刻进入国家统编历史教材。成功举办新春美食节、“二十四节气”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环龙水湖半程马拉松赛等。全年接待游客29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50亿元。
2.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工业经济支撑强劲。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1.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0%。园区平台发展持续加快,双桥经开区、大足高新区、大足工业园区、大足石刻文创园共计实现规上工业产值784.4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94.5%。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五金、汽摩、静脉、智能等特色产业分别完成规上工业产值159.4亿元、250.5亿元、178.1亿元、175.2亿元,分别增长22.3%、1.8%、42.6%、48.3%,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92%,年产五金刀具7500万把、摩托车整车74万辆、改装车2.8万台、摄像头2.2亿颗、笔电机壳6000万套、电梯整机0.8万台。精心编制17条产业链图谱,围绕重点产业补链强链,新引进通润曳引机等核心零部件配套企业5家,形成电梯产业完整链条;发挥盛泰光电链主作用,引进摄像头模组核心零部件企业5家,加速形成百亿级光电产业集群。加快五金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68家,五金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全国“5G+智慧平台赋能”典型应用案例。重点企业支撑有力,50户重点企业产值增长27.5%,盛泰光电、足航钢铁产值分别突破50亿元、100亿元。工业实缴税金11.4亿元、增长30%,其中工业增值税7.5亿元、增长30%。生产要素保障充分,工业用电20.2亿千瓦时、增长17.5%,工业用气9885万立方米、增长29.4%。
商贸服务业蓬勃发展。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5.1亿元、增长25.6%,批发业商品销售额285.8亿元、增长46.7%,零售业商品销售额175.8亿元、增长30.3%,住宿业营业额11.40亿元、增长30.3%,餐饮业营业额53.55亿元、增长19.8%。大融城购物公园·昌州古城—香霏街、吾悦广场如期开业。成功举办首届重庆优质粮油特色商品展示展销会、首届巴蜀福寿面节、第八届汽车博览会等重要展会7次,线上线下销售额超2亿元。电商交易额56.3亿元、增长22.1%,网络零售额22.3亿元、增长28.4%。“天下大足”5G电商直播基地签约合作企业(商家)80户,累计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站点306个。进出口总额完成4亿美元,增长25%。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实现农业总产值100.1 亿元、增长17.7%,农业增加值增长14.5%。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粮油播种面积93.4万亩、产量42.4万吨,蔬菜定植30.7万亩、产量48.6万吨。“禾下乘凉”巨型稻在足试种成功。种植硒锶油菜苔10万亩、芳香产业1.2万亩。建成国家级大足黑山羊保种场,黑山羊存栏16.5万头、出栏22.5万头。生猪存栏38万头、出栏54万头。
3.招商引资持续向好
紧盯关键行业、重点产品开展链条招商,全年新签约项目300个,正式合同额1200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00亿元。新增开工投产项目186个(开工94个,投产92个)。中国古建筑博览园、大湾区创新谷、求实股份西南业务总部、朝航钢构、新城星俪酒店5个投资50亿元以上的项目成功落户。
4.城乡融合发展见实见效
城市品质持续提升。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至61%。新改建城市道路25.7公里,实施五星大道疏堵改造工程、龙岗山山门处道路整改等城市道路升级改造。精准有序推进龙岗天主堂片区、棠香宏运商业城片区、龙水花市街片区等127个老旧小区改造,实施龙岗陵园路片区、棠香罗家院子片区、万古食品站片区等棚户区拆迁改造302户,建设安置房8139套。全年出让土地5512亩,完成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1.5万平方米、农村征地2399.8亩。新建商品房102.4万平方米,实现商品房销售152万平方米,房地产市场运行平稳。坚持大城细管、大城智管、大城众管,智慧大足运行管理中心建成投用,依托“12319”“城管通”和城管机器人,受理城市管理案件3.9万件、处置率85%,市民回访满意度93%。扎实推进市容秩序整治,新增城市绿地35万平方米,新增公共停车位780个,整治违法建筑9.7万平方米。稳步推进垃圾分类,建成城区垃圾分类示范点56个,实现城区垃圾分类全覆盖,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100%。
乡村振兴加快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守“两不愁三保障”底线,投入衔接资金1.35亿元、产业扶贫资金0.6亿元,累计向脱贫人口发放小额信用贷款6118户(次)、1.1亿元,无一人返贫或新致贫。持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3849万元完善镇街功能设施,新建“四好农村路”100公里,农村电网升级改造253公里,新建农村天然气管道2075公里、安装1.2万户,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铺设供水管网136.9千米,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有序推进。新建高标准农田9万亩、高效节水灌溉6万亩,农业机械化率提升至60%。建立大足区创业股权投资引导基金,281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三变”改革。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五清理一活动”村庄清洁行动覆盖率100%、建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35个,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0%,创建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庄4个。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投入6.6亿元用于生态环境治理,污染治理卓有成效。国控市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玉滩水库连续16个月稳定达到湖库Ⅲ类水质,太平河稳定达到Ⅲ类水质。深入落实“河长制”,强化濑溪河流域等河流环境治理,修复改造市政排水管网35.6公里,强力督促濑溪河流域内14个污水处理厂排水降磷达标;建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示范点32个,修建生态拦截沟30余公里。开展土壤污染地块调查,建立疑似污染地块清单和污染地块名录及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实施分级分类管控,土壤环境安全可控。抓好大气污染治理,整治砖瓦厂14家、铸造企业51家、燃煤企业109家,治理“散乱污”企业1088家;实施国土绿化提升行动5.5万亩,PM2.5浓度达到考核要求。全年城区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33天。
5.改革创新不断深化
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互联网+智慧养老”的典型案例入选国家样本,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绿色金融、文旅改革等重点改革任务取得实效,全国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综合试点、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第二批国家综合创新试点启动实施,投融资体制改革、数字乡村、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婚俗改革、国企改革等稳步推进。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研发支出占GDP比重达到1.83%。大足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和战略发展规划通过市级专家评审,相关资料已上报科技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落户大足。国家级科技平台达到4个、市级科技平台达到25个,新增科技型企业200家、累计1201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6家、累计125家。全年个体转企业118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0家、限上商贸企业29家、限上商贸个体79家、规上服务业企业17家,新增重庆OTC挂牌企业5家,盛泰光电在市证监局完成上市辅导备案。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29个部门158项审批服务事项全部入驻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中心,区纪委监委派驻纪检监察员对不作为、慢作为等现象监督问责。开办企业、登记财产、获得用电等办结环节和时限均优于市级标准,区级收费事项实现零费用办理,全程网办率达到93.3%。全力保市场主体,加快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有序推进“证照分离”改革、简易注销改革,全面推行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和“一窗通”服务平台,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3万户、增长16%,总量突破8万户。贯彻落实各项助企纾困政策,年末实体经济贷款余额245.6亿元,累计为各类市场主体减税降费9亿元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信用大足”平台累计归集信用信息118万条,发布第二批“红名单”企业63家、累计110家。
6.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就业保持总体稳定。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2297人。统筹抓好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众等重点群体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脱贫人口就业11431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5417人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7亿元、直接带动就业2600人。
教育事业稳步推进。持续改善办学条件,海棠幼儿园、香国小学、海棠中学等14所新(改)建学校完工投用,新增学位12450个。有序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创建工作,学前教育普惠率97.9%。“双减”政策落实落地,全面开展课后延时服务。持续扩大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在校人数达到3.5万人。
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安全有序规范推进疫苗接种,累计全程接种72.3万剂次。区中医院业务综合楼二期完工,区人民医院业务综合楼、第二人民医院迁建、优抚医院等项目加快推进。区中医院晋级三级中医医院,区人民医院通过三甲综合医院周期性评审。深入实施健康中国大足行动,持续深化医共体“三通”建设,探索建立“互联网+医共体”模式。
文体事业繁荣发展。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开展文化系列活动132场次,文化服务阵地建设全覆盖。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接待48万人次,成功举办大足区第四届职工运动会,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38场次。在市第六届运动会上揽获8金、7银、12铜,大足区被评为“首批全国县域足球典型”,龙水湖荣获“2021年度川渝体育旅游综合体”称号。
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建成镇级养老服务中心11个、村级互助养老点60个,完成双桥、国梁等6家敬老院的委托运营管理和高升、季家、回龙敬老院适老化安全升级改造。城乡居民医疗、养老保险参保率95%以上,累计发放城镇职工、城乡居民、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31亿元。加大社会救助力度,累计发放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困难群众慰问金等2.8亿元,惠及群众6.4万人。
7.区域协调发展纵深推进
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持续做好与四川有关地市的交流合作,签订合作协议130余份,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成功争取成渝中线高铁设立大足石刻站,璧山至大足市域铁路(C3线)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大内高速公路(重庆段)建成通车;大足高新区联合资阳高新区获批首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携手资阳、乐山等推进巴蜀石窟文化旅游走廊联盟、巴蜀世界遗产联盟建设,与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共同开展石质文物保护研究;联动安岳、泸县等毗邻地区建立河长制联防联控机制,开展巡河及突发环境事件隐患排查整治;210项“川渝通办”事项全面实施。合作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编制完成资(阳)大(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大(足)安(岳)特色农业园区、大(足)铜(梁)新区等合作平台总体方案。与忠县对口协同发展年度任务全面完成。
(四)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21年,全区上下凝心聚力、克难攻坚,奋力推动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老难题和新挑战。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维护正常经济社会秩序压力不减;经济稳增长压力依然较大,经济增长新动能不足,企业经营困难加大;工业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核心城区能级偏低,核心城区城市辐射能力、带动能力以及人口吸引力还需进一步提升;能耗强度下降压力较大,科技创新体系不够完善,企业面临可持续发展困境。
二、2022年主要发展目标和项目安排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全面落实的重要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随着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尤其是双高铁时代即将来临,作为成渝相向发展战略腹地和重庆主城都市区桥头堡城市,我区区位优势将实现跨越式提升,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对标对表中央、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总体要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全面贯彻区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始终牢记“一定要把大足石刻保护好”的重要要求,加快做靓享誉世界的文化会客厅、建强链接成渝的“两高”桥头堡,全力做好“国际文旅名城、特色产业高地、城乡融合示范”三篇大文章,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综合实力、创新活力、辐射能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抢抓机遇、实干争先,奋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幸福新大足,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市第六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二)主要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有效衔接“十四五”预期目标,兼顾短期与长期,结合国内经济形势、宏观政策取向和我区经济增长支撑因素,提出2022年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以上,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6%以上、增加值增长10%以上,农业增加值增长4.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三)重点项目安排
按照“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策划一批”的工作要求,建立完善“三个一百”重点项目库和三年滚动投资计划,打出抓项目稳投资组合拳,着力谋长远、稳预期、促增长。2022年区级重大建设项目325个、总投资1164.3亿元、年计划投资377.8亿元,包括社会投资项目140个、年计划投资267亿元,国资经营项目96个、年计划投资81.8亿元,财政投资项目89个、年计划投资29亿元(拟争取中央及市级资金12.5亿元、区级财政资金14.2亿元、自筹及其他资金2.3亿元)。梳理重点前期项目122个、储备项目187个。新增征地拆迁项目26个、计划征地9142.9亩、征地成本40.5亿元。全年拟出让土地10783.1亩,其中:工业用地9724.6亩、经营性用地1058.5亩。
制定“三个一百”重点项目运行机制和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及创新投融资模式相关制度,从项目策划生成、议事协调、督查督办等方面强化制度对项目的管理约束,实行逐月调度、季度评比、年终考核和红绿灯健康管理等制度,提速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动前期项目开工,加大项目谋划储备,积极向上争资争项,不断做大投资规模,充分发挥投资稳增长的关键作用。
三、2022年重点工作
(一)擦亮城市文化名片,建设国际文旅名城
1.全域建设大足石刻文化公园。建成投用大足石刻游客中心、石刻文创园游客服务中心、石马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中国古建筑博览园、龙水湖环湖步道等建设,开工建设“五山”文化型生态化世界级旅游综合体、宝顶至北山快速通道、广大寺片区禅意休闲度假区等项目,开展轨道环线、川汽厂工业博物馆聚落等项目前期工作,盘活南北宋街闲置物业,启动石刻美术馆建设,实施香国公园片区提升工程,推动帝师楼文旅开发利用。推动高端酒店和精品民宿建设,力争开工建设桃李春风酒店,完成华美达酒店改造,推进财信中心复工,策划“智凤故居·大足宋村”等传统风情村落,加快闲置房屋改造为特色民宿,打造文化多元的精品民宿、艺术客栈。加快建设世界知名研究院,加强文物保护研究,继续实施宝顶山卧佛、小佛湾造像保护修缮等文物保护项目,加快建设大足石刻文物修复医院、大足石刻数字博物馆、中国南方石窟寺研究中心与潮湿环境石质文物保护重点实验室,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联合四川美术学院、浙江大学等推进“大足学”学科建设,加快大足学文库系列图书编撰工作。持续实施“四百工程”,深入开展“心系敦煌、走进国博、牵手故宫”等主题活动,联合国博、故宫、敦煌等平台共同研发文创产品。强化新媒体运用,创新办好旅游网站,积极探索交互传播。高水平举办大足石刻国际旅游文化节、龙水湖国际马拉松赛、大足石刻艺术国际双年展等活动,邀请名人名家名师推介大足,持续办好大足石刻大讲堂,不断提升大足的关注度、影响力。全年接待游客达到3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70亿元。
(二)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2.加快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创建国家级经开区、国家高新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强建优经开区、高新区、工业园区、文创园四大工业平台,力争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960亿元。持续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推动五金、智能、汽摩、静脉、文创、锶盐产业集群化发展,投产台铃摩托、中德五金智能制造产业园、达汉电子、3C/汽车产品机壳研发生产基地、莲山雕塑等项目,加快建设重汽专用车迁建、新泽西灯饰产业园、达富加工交易园区、朝航钢构等项目,开工建设大湾区创新谷、中汽研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基地(二期)、金箭电动车、保利电梯导轨、嘉耀整体家居、耀和五金刀具等项目,推动盛泰光电、宇海科技、凯恩机械等企业扩能增效,投产40万吨锶矿开采项目,推动锶盐新材料产业园落地建设,力争主导产业规上工业产值达到845亿元。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广应用五金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40个以上,新增智能工厂1个以上、数字化车间3个、技术中心5个,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全面推行“链长制”,围绕重点产业链图谱,加快补短板锻长板,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进金辉电梯配套、中矩汽摩零部件、同实汽车配件、森茂钢丝钢带生产、重庆联畅车用内饰及特种纤维研发生产等项目建设,着力完善产业链核心配套,进一步稳链补链强链。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吾悦广场、大融城购物中心等城市商业综合体全面运营,加大海棠国际商业步行街、足商未来窗等招商力度,促进海棠新城商圈全面升级。唱响中国(重庆)大足国际五金博览会、大足汽车博览会、川渝老字号博览会等重点展会品牌,持续挖掘内需潜力,不断扩大展会效益。着力推动电商平台、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建设,力争成功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60亿元。加快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步伐,全力申报国家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加快建设大足国际商贸物流园,积极争取设立大足保税物流中心,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持续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5亿美元以上。积极发展大健康、现代物流、金融等服务业。
4.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粮油菜生产,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41.8万吨以上。壮大芳香产业,新发展芳香基地0.3万亩,做大雍溪花卉基地。做强大足黑山羊产业,建设大足黑山羊保护区,加快大足黑山羊“中国驰名商标”认证,发展种羊6.5万只。建设1000亩中药材基地、4000亩佛手基地。力争大足冬菜地理标志农产品申报成功,持续推动重庆市名牌农产品和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联合安岳、潼南等地共同推进国家柠檬产业集群建设。引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2家以上,加快柠檬种植加工、蚕桑茧丝产业发展、万吨榨菜深加工等项目落地建设,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加快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农业科技园,提升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速城乡融合发展
5.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和饮水安全问题动态清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中小场镇品质提升行动,新建“四好农村路”100公里、高标准农田9万亩,完成“千年良田”建设8600亩,农村电网改造200公里,天然气入户6000户,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9%。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抓好“五清理一活动”,继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推进宜居村庄建设,实施旧房整治1200户,农村厕所无害化改造5000户。全面启动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作,提档升级隆平五彩田园、棠香人家等乡村振兴示范点,务实办好“天下大足·醉美乡村”系列农旅文商传统民俗活动。持续壮大新型集体经济,新增“三社”融合示范社2个、亮点社2个。
6.持续提升城市品质。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城景融合、三大组团产城融合,提升能级品质,增强集聚能力、带动能力。高标准完成国土空间分区规划编制,着力推进海棠新城东部片区、西城片区等重点区域规划。全力推动大足石刻文化公园新城开工建设,加快大足石刻文化公园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开工新城酒店、石刻大道文化品质提升、荷棠小区安置房等项目。巩固国家卫生区创建成果,持续推进国家文明城区创建工作。编制实施年度土地成片开发和土地出让计划,全年征地拆迁9000亩以上,完成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3000平方米,实现商品房销售120万平方米。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力争取璧山至大足市域铁路(C3线)开工建设,开工成渝高速(大足段)扩能改造,开展市郊铁路合大线、南大泸城际铁路、大足至永川至璧山高速公路、大足至安岳高速公路、大足东环高速公路等前期工作,启动渝蓉高速公路大足服务区建设;开工建设回龙至国梁段改建、慈云产业大道等项目,竣工投用S548龙岗至高升段、S543金山至铜梁界段等项目;完成海棠新城天宫河片区市政道路、龙岗山山门处道路整改工程,力争开工建设中心城区至高新区快速通道、南珠路,加快中心城区至文创园快速通道前期工作;完工水丰110kV输变电工程、邮亭LNG储气调峰站,开工建设东部供水中心、玉河水库扩建工程、三角山水厂,新建5G基站400个;启动经开区体育公园建设,推进三合湿地公园、凤凰湾公园前期工作,开工天宫河公园、九曲花溪湿地公园。深化大城细管、大城智管、大城众管,持续开展“马路办公”,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78.4万平方米,实施东关市场、覃家院子、烈士陵园片区等棚户区改造8.8万平方米及水峰社区、金星社区等城中村改造,启动母城更新改造工程,实施城区人行道设施维护、老城区人行道提档升级工程,新(改)建城区公厕13座、停车位1000个,新增城市绿地30万平方米。全面实施城区生活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0%。
(四)筑牢生态环境安全屏障,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7.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减少农业“五烧”,加强建筑扬尘、交通等重点领域污染防治;深入实施“林长制”,完成国家储备林建设1.2万亩,启动林苗一体化项目建设,打造国家级林木良种基地和科技林业试验基地,力争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8天以上。持续落实“河长制”,完成濑溪河(中敖至龙岗段、棠香至智凤段、龙水段伍家河和金竹河)生态保护修复及生态整治工程、太平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及修护工程、生态拦截沟示范工程,开工建设窟窿河综合治理工程、龙塘沟山洪沟治理工程、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清溪水务污水处理厂扩建等项目,完成城区污水处理厂提档升级、双桥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扩容等项目建设,推进镇级污水处理厂扩容提标,强化污水管网建设,进一步整治雨污混流,确保国控市控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持续推进“散乱污”企业整治,巩固砖瓦行业整治成效。扎实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启动桂花磷肥厂污染地块整治,强化堆场、消纳场和填埋场专项整治。
8.有序做好“双碳”工作。谋划制定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和行动方案。优化完善能耗“双控”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商贸等重点领域节能。严格执行项目节能审查,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建立健全“两高”项目审核机制,优先支持低能耗高产值项目发展,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狠抓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监管,实施“重点用能企业节能增效五年行动计划”,确保完成市级下达的能耗强度下降目标,在市能耗双控“晴雨表”中保持双绿。深入推进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鼓励引导市民绿色出行、绿色消费。
9.深入推进绿色产业发展。积极引进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业,推进企业清洁生产评估帮扶,引导企业开展自愿清洁生产审核,力争申报市级绿色项目1个以上。推动废钢铁、废铝、废旧轮胎等资源循环化利用,加快威立雅、中天电子、春兴等企业发展,不断壮大静脉产业集群。推广绿色产品评价认证体系,支持企业开发低能耗、高品质、绿色化产品,提升绿色产品体量,加快推进绿色金融试点,推动绿色发展。实施绿色供应链战略管理,推动上下游企业共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打造一批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五)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10.积极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验区、数字乡村、婚俗改革、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康复辅具产业综合试点等重点改革工作,完成全国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医保支付制度等改革试点。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强化财政资金、国有资产、金融资源融合,综合运用政府购买服务、PPP等多种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地方建设;切实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实行“投、融、建、管、运”一体化,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绩效评估。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全力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开展新一轮区属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市场化转型发展,力争1家区属国有企业2A+信用评级成功。
11.积极抓好科技创新。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支持聚足、清盟荟、五金科技园等众创空间、企业孵化器加快建设,建成高质量孵化载体2.5万平方米以上,聚集在孵企业和创业团队200个以上;引导企业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深化合作,新建市级科技平台2个以上。加强培育创新主体,新增科技型企业1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高价值发明专利30件以上;着力推进企业上云、上规、上市,完成工业企业上规30家、上云200家以上,加快推进盛泰光电上市,打造全国知名质量品牌5个。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实施制造业“揭榜挂帅”制度。加大创新投入,全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0项以上。
12.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贯彻落实《重庆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对标对表市级政策措施推动各项工作,不断优化各专项指标办理流程,压缩办理时间。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入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推动“智慧政务”平台建设,推广使用“渝快办”,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打造“心满意足”政务服务品牌。健全完善区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中心管理机制,推动信息共享、数据共联。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加强跨部门联动响应,构建“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机制。全面推行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健全信用信息披露制度与信用奖惩政策体系,加大失信惩戒力度,探索建立惩罚性巨额赔偿制度,构建“诚信受益、失信惩戒”的长效机制。全面贯彻落实助企纾困政策,推动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2万户以上。全面推进法治政府、诚信政府、高效政府建设,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13.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围绕五金、汽摩、静脉、智能、文创、锶盐以及大健康、现代物流等重点产业,紧盯龙头企业以及各类优质创新企业、行业隐形冠军、细分领域小巨人,瞄准5G、人工智能等投资新风口,实施专业招商,抓好以商招商、市区联动招商,开展“乡情”招商,强化“核心+配套”产业链招商,探索资本招商。坚持“亩产论英雄”,调整政策兑现模式,完善统筹决策指导机制,规范项目履约管理机制,推进招大引强、补链成群。强化项目落地服务保障和土地、水电气讯等要素保障,实施前期筹备、项目审批、项目实施、竣工投产全流程跟踪服务,确保项目尽快落地投产。全年招商引资项目正式合同额800亿元以上,实际到位资金220亿元以上,引进50亿元以上项目6个,实际利用外资7000万美元以上。
(六)强化区域协调发展,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
14.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务实推进已签订合作协议及已成立合作联盟落地,确保合作走深走实。深入推进资(阳)大(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大(足)铜(梁)新区等平台建设,加快编制发展规划,依托各合作平台积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加快推进成渝中线高铁、石刻文创园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大足+安岳粮药合作示范园区、川渝石窟寺保护传承与科技创新等川渝共建项目建设,加快大足高新区与资阳高新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联动长江三峡、乐山大佛等知名景区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精品线路。积极落实“川渝通办”事项,持续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和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有序推进与忠县对口协同发展。
(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发展成果共享
15.持续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严格落实“四方责任”,重点守好预防线、处置线、接种线,巩固好疫情防控成果。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加强中高风险地区来足返足人员排查和重点场所管控,强化跨省市人员流动和聚集性活动管理,坚决筑牢疫情防线。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做好应对突发疫情应急各项准备。有序开展疫苗接种,稳妥推进3—11岁人群疫苗接种。
16.稳定和扩大就业。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困难群众等重点群体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1万人以上。大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培育壮大创业载体,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500万元。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000人次,全面完成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和重庆市“智能就业”平台应用,全面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
17.持续提升教育水平。加快教育重点项目建设,补齐教育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推动双路幼儿园、龙岗中学、海棠高中等11个项目主体竣工。大力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1%,成功创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深入落实“双减”政策,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推进集团化办学,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保持在100%。持续提升职业教育水平,推动职教中心高新区校区主体竣工,做大做强现有高校,力争卫生技师学院开工建设。
18.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持续巩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成果,加快紧密型医共体“三通”建设,推进经开区人民医院医共体一体化改革。竣工投用区人民医院业务综合楼、区第二人民医院迁建工程等项目,加快推进龙岗中心卫生院等项目建设,完成优抚医院主体建设。加强区域卫生健康信息化平台建设,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落实健康中国大足行动。
19.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做好关心下一代和老干部工作,努力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完工投用老年养护中心、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有序推进农村养老服务全覆盖工程和敬老院社会化运营,新增养老机构床位700张;大力发展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和托育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开办托育服务,多元化增加托育服务供给,新增婴幼儿托位数100个。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加快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深化“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改革;启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妥善解决长期失能人员生活照料问题;用好应急救助基金,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服务水平。持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持续巩固在95%以上。
20.继续推进文体事业发展。统筹实施三级文化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保护传承发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文化图书馆跨区域资源流通共享机制。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开展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下乡900场次、惠民电影放映4000场次。加快推动体育强区建设,启动葡萄牙本菲卡足球俱乐部亚洲青训中心建设,继续实施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等惠民工程,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20场次,持续推进体旅结合、体教融合。
21.持续筑牢安全发展底线。切实防范和化解经济领域重大风险,强化融资总额和成本管控,加快存量债务化解,遏制新增隐性债务。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建立健全粮食应急供应网络体系,加强粮食储备和流通能力建设,确保粮食供应稳定和价格总体平稳。积极推动页岩气利用和渝西储备煤基地建设,全力保障能源供应。提升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压实安全生产责任,持续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加快应急救援实训演练基地建设前期工作,切实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现代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防发生滋扰破坏活动,不断巩固和谐稳定良好局面,为党的二十大和市第六次党代会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