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区人大 区政协 网站专栏
| 无障碍 | 敬老版 | | 注册 网站支持IPv6
网站专栏
首页 走进大足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营商环境 政民互动 大足数据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 索引号 ] 11500111709318024F/2021-00464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 体裁分类 ] 规划
[ 发布机构 ] 大足区发展改革委 [ 发布日期 ] 2001-01-27
[ 成文日期 ] 2001-01-09 [ 有效性 ]
[ 索引号 ] 11500111709318024F/2021-00464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 体裁分类 ] 规划
[ 发布机构 ] 大足区发展改革委
[ 发布日期 ] 2001-01-27
[ 成文日期 ] 2001-01-09
[ 有效性 ]

重庆市大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改革开放以来,大足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全县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前两步战略目标。从现在开始,我们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2001-2005年)计划(以下简称“十五”计划)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意义,是全面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并实施好“十五”计划,对于21世纪初叶大足的发展和振兴至关重要。该机根据中国过程共产党大足县第十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批准的《中共大足县委关于制定大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设》,特制定大足县今后五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新世纪初叶大足发展的环境分析

(一)基础及现状

九五”期间,全县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紧紧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真抓实干,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等诸多不利因素,全县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安居乐业。

——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九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6%,至2000年达到38.3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2.7%,第二产业年均增长20.0%,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4.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8%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1.02%,期末达到49833万公斤;县级预算内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4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2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3%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通过国家验收,农业市场化步伐加快。工业结构调整逐步调优,企业改革逐步深化,工业经济稳定增长,锶盐化工、五金铸造、建筑建材等支柱产业初步形成。商贸经济稳定增长,商品市场和商业网点更加完善,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旅游设施明显改善,大足石刻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旅游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大。“九五”期末,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1995年的43.724.831.5调整为28.931.839.3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公路建设成绩显著,大邮、龙铜高等级公路已经建成,疾病达到干线公路标准化,场镇道路水泥化,旅游区道路优美化,站点布局合理化。邮政电信事业快速发展,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城镇供水能力进一步增强,日供水能力1万吨以上的自来水厂达到3座,满足了城镇生产、生活用水需要。天然气用气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在建的邮亭220kV、龙水110kV335kV输变电站工程进展顺利,农村电网改造已部分投入使用,供电质量与数量大大提高。城乡面貌大为改观,旧城改造接近尾声,新区开发不断拓展,新村建设方兴未艾,市政建设有序进行。县城滨河公园、丁家坡游园、南门桥广场及县城南环路、北环路、五星大道南段、龙水幸光大道已经建成,龙岗镇被评为省级卫生县城,城乡居民生存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投资环境大为改善,对外开放有新的进展。通过大建基础设施,出台优惠政策,整治发展环境,全县的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拓宽,外来投资企业不断增多。先后有新加坡联美集团、青岛红星集团、香港泰实公司、重庆太和集团、江苏旋力集团等来足投资建设。利用意大利政府贷款建设龙岗3万吨污水处理厂进展顺利。“九五”期间,全县出口产品交货值到达24877万元,自营出口收入360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70万美元。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新的成就。“两基、普实”成效显著,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中小学素质教育有较大提高。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43%。计划生育工作有新的进展,全县人口出生得到较好控制。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广播电视基本实现村村覆盖。卫生医疗条件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20元,年均增长8.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07元。

尽管在“九五”期间全县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较快,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前进中还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和困难。一是经济总量偏小,增长质量不高。二是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区域间增长不平衡现象加剧。三是体制创新意识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四是城镇化水平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城乡就业压力大。“十五”期间,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努力扩大开放,加快发展速度,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这些前进中的问题。

(二)宏观环境

十五”期间,将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大发展,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的时期。世界经济发展将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二是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经济结构加速调整,跨国公司成为全球性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主导力量。国内经济发展将表现为总体上进入由小康向现代化迈进;市场化、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进入战略性调整新阶段;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开放度大幅提高;区域经济发展在保持东部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依法治国进程加速推进,法制环境不断改善。

(三)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

展望今后五年,大足发展面临三大机遇和四个有利条件。

1、三大机遇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积极的政策、资金、技术、体制等机遇,将对我县“十五”期间发展起着有力的推动;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产业化重组浪潮的到来,有利于扩大招商引资,有利于加快提升我县企业产品的竞争能力,加速融入全球经济的步伐,拓展发展空间。

——国家继续实行扩大内需的政策,将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2、四个有利条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全县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条件日臻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和参与程度持续上升,改革与发展的经验不断丰富,为大足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

——重庆市作出了加快建设渝西经济走廊的决策,有利于我们充分发挥成渝高速公路,大邮、龙铜公路交通便捷的有利条件,加快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形成全县经济新得增长极。

——大足资源优势突出,经济特色明显。我县拥有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久负盛名的五金产品、稀有的天青石矿藏资源、初见成效的生态农业。只要加大工作力度,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就能加速人流、物流、资金流运转,形成区域特色经济,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九五”时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已逐步到位,农民负担过重、企业发展困难、“三金”、“三乱”、发展环境不宽松等影响经济发展的矛盾和问题逐渐解决,为“十五”期间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基础。

二、大足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及总体要求

从现在起到2005年,大足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统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以加快健康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埋头苦干,加快推进市场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着力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促进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努力把大足建设成为生态经济强县。

总体要求是:立足“创新突破,结构升级,富民强县”,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的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速度、结构、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集中力量抓好西部大开发、科教兴县、区域特色经济、城乡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大足跨越式发展和新的振兴。

(二)总体奋斗目标

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实施西部大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改革开放取得新的成就,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跨入重庆县(市)先进行列,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为实现2010年前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打下坚实基础。具体目标是: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县级预算内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在稳定发展第一产业的同时,加快二、三产业的发展。到2005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力争调为20.634.445.0,农产品的优质品率和商品率明显提高,工业的支柱行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县域特色经济基本形成,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明显提高。

——发展环境显著改善。在切实改善环境的同时,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乡经济融合度,城镇人口比重2005年达到32%。全县公路路网密度、电力供应质量和数量明显提高,邮电通信再上新台阶,信息化进程加快,市政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达到25%以上。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县总人口到2005年控制在93.4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以内。巩固发展“两基”成果,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调整教育结构,促进普教、成教和职教协调发展。科技创新机制初步建立,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城乡劳动者就业机会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巩固和发展初级卫生保健成果,全民体质和健康水平有较大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较大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005年达到14平方米。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得到改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达到小康,逐步向比较富裕迈进。

(三)五大发展战略

按照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奋斗目标,突出抓好以下五大战略:

——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为契机,重点抓好出境公路和旅游公路,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水利、农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坡耕地改造、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城镇污水及垃圾处理等生态环境建设;以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观光农业,改造提高五金铸造业、壮大锶盐化工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服务业等为主的经济结构调整。

——科教兴县战略。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着眼于全民素质的提高,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保持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大力培养、引进优秀和适用型人才。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可持续发展战略。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土地、矿产资源,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加大环境保护与治理力度,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

——城镇化战略。发展小城镇经济,提高城镇化水平,是今后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小城镇的规划及建设中,要把住宅、商业网点、商贸市场、工业小区等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确定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逐步形成以龙岗、龙水、邮亭、宝顶为主轴线,石马、万古、中敖、三驱为两翼,其余乡镇为纽带,中心村为基点的乡村城市化体系。

——特色经济战略。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今后一段时间内,重点加快旅游业、小五金业、锶盐化工业、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步伐,尽快形成大足县的区域特色经济。

(四)区域布局

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类指导、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原则,以小城镇为依托,以交通干线为纽带,立足大邮、大铜、大双、大安路沿线地区的发展,带动全县。培育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增长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

——大邮路沿线地区。积极发展工业、商贸、交通运输、旅游生态观光农业。把龙岗、龙水、邮亭、宝顶等沿线地区建设成为经济快速增长带、旅游观光线、农业综合开发片、小康示范区、宣传文化长廊。

——大铜公路沿线地区。加快小城镇建设,进一步改善交通条件,重点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矿产资源开采业、建筑建材也,着力培育优质农产品批发市场。

——大双、大安路沿线及珠溪地区。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加快出境公路建设,努力改善发展基础条件。重点实行粮、经、牧并举,发展多种经营,建立各具特色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加大产地市场建设力度,推进农业市场化。

——以龙水湖为中心的生态旅游度假区。以龙水湖为中心,充分利用龙水湖、西山自然生态资源,重点发展旅游业,形成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三、“十五”大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经济结构矛盾是困扰全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发展的主攻方向,采取积极的措施,在发展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进经济快速发展,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企业和农户的主体作用,积极推进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所有制结构调整,以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的产业结构调整;以技术应用为主导的技术结构调整,以发展企业集团和优化内部结构为重点的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以发展特色经济为重点区域经济结构调整。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调整加强第一产业;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为目标,优化提高第二产业;以扩大就业和提高社会整体服务水平为重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三、二、一”格局更加显现。

1、调整加强第一产业

加强农业既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更是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必须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按照“调结构、促效益、增收入、塑特色、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基本思路,加速农业产业结构由单一的粮猪型结构向农林牧渔复合结构转变,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加速农村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在基本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重点抓好粮油、经果、畜牧、水产、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全面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优化农业区域结构。农村经济发展要围绕区域、资源优势,形成特色。全县在抓好宝顶至邮亭沿线“经济走廊”的同时,尽快形成“三大”特色经济区:东部特色区,在米粮、弥驼、石马、拾万、金山、回龙、万古、国梁、雍溪、古龙等10个乡镇,发展生态经济林、农产品加工业、干果业和建筑建材业、旅游业、矿产品开采业,建立草食牲畜基地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中南部特色区,在宝顶、化龙、龙岗、城南、复隆、龙水、玉龙、元通、邮亭等9个乡镇,建立伏淡季水果、观赏花卉、畜禽养殖、特种水产等名特优新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开发龙水湖、化龙湖和西山旅游资源,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壮大农村第三产业。西部特色区,在中敖、天宝、高坪、天山、三驱、宝兴、宝山、高升、铁山、季家、珠溪、龙石、沙坝等13个乡镇,实行粮、经、牧、加并举,发展多种经营,建立花椒、蔬菜、蚕桑、烟叶、棕树、药材、草食牲畜等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一是按照“稳水稻玉米,减小麦薯类,增油料杂粮,重品质效益”的思路,抓好粮油结构调整,使粮油优质品率大幅度提高。到2005年,优质稻谷占50%以上,优质专用玉米占70%以上。二是积极推广杂交种猪,发展奶牛、山羊、肉兔等草食性畜牧业和节粮高效型家禽养殖,提高草食牲畜和家禽比重,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38%以上,猪肉量在畜产品总量中比重下降到70%以下。三是大力发展特种水产养殖,实施规模经营,推行品牌战略,提高消费品位,把大足建成西南地区品种繁多、门类齐全的特种水产引种繁育基地,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渔业发展格局,名优水产品总量比重达15%以上。四是重点抓好果品、蔬菜、烟叶、蚕桑、花卉等骨干项目的生产、加工和流通,初步建成商品率高、附加值高、创汇率高的名、特、优、新经果业生产基地,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壮大优化农村第二产业。加快农村第二产业发展,对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进,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使“十五”期末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5%以上。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大力发展建筑建材业,开发新产品,提高建筑队伍素质。积极改造传统五金铸造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扩大市场占有率,使农村第二产业占农村经济比重达40%以上。

——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围绕石刻、水库、森林发展集餐饮、娱乐、旅店为一体的农家乐和农业科技观光园为主的农村旅游经济。建立健全农产品批发市场、专业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发展农民生产与大市场连接的中介服务组织和产销合作组织,建立快速便捷的综合运输体系。加快良种繁育、信息咨询、仓储运输、农村金融保险等服务体系建设。到2005年,农村第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比重达35%以上,农村旅游业和商贸服务业成为农村经济发的重要支柱。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规模化、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放活土地使用权,促进土地流转。继续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承包开发农业项目,积极推行业主制经营。加大对笛女酒业公司、特种水产繁殖中心等有优势、有特色的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加速组建冬菜产业集团,积极改进大足米的包装,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

2、优化提高第二产业

以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其他产业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进行改组和结构优化升级,是全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任务之一。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是:振兴壮大小五金、锶盐化工两大支柱产业,改造提升建筑建材、机电铸造、食品、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传统产业,积极发展医药、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三大新兴产业;淘汰一批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扭亏无望、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发挥比较优势和特色,形成以支柱产业为支撑、优势行业为基础、重点企业为骨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工业体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技术进步为动力,突出重点,有进有退,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努力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工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明显增强,经济规模、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上一个新台阶。到2005年,工业总产值(不变价)达到40亿元。年均增长10%

——振兴壮大两大支柱产业。振兴壮大小五金,要以创新升级为突破口,以规模化发展为方向,实施龙头带动和品牌战略,挖掘市场,加快发展,实现小五金行业振兴。锶盐化工业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科学利用天青石资源,充分发挥现有产品优势,抓住机遇,努力扩大规模;进一步开发碳酸锶深加工,发挥锶矿综合效益,不断发展壮大锶盐化工产业。到2005年,力争使小五金、锶盐化工业总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0%以上。

——改造提高四大传统产业。利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提高建筑建材、机电铸造、食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传统产业。紧紧围绕增加品种、改善质量、节能降耗、出口创汇、防止污染、提高劳动生产率,引进技术改造、淘汰严重过剩且工艺技术落后的产品,促进存量优化和结构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调整优化水泥、装饰材料、预制构件产品结构,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机电铸造要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近期重点抓好水暖管件、非接触卡式智能水表、汽摩配件、节能电机、无缝钢管等产品的开发、提高,培育一批拳头产品,提高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食品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要依靠资源优势和现有的基础加快发展,着力抓好名、优、特、旅游产品生产;建设绿色食品、保健食品原料基地,引进技术和生物技术开发绿色、保健食品,培植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系列产品。

——积极发展三大新兴产业。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以我县丰富的资源、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一流的服务吸引外来投资企业来我县安家落户。采取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联姻,与大企业配套等方式,积极发展医药、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三大新兴产业。

——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按照专业化协作和规模经济的原则,大力引进嫁接,推进资产重组,突出重点,扶优扶强,对企业实行战略性改组。一是做大做强一批。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产品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培育一批具有支撑作用的骨干企业集团。二是引资嫁接一批。大力引进国内外优势企业、知名品牌与我县企业合作合资兴办企业。三是做专做精一批,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向县内外优势企业集团靠拢,当好配角,在配套中发展壮大。要在汽摩配件中发展一批拳头产品。四是淘汰关闭一批。对产品无市场、资不抵债、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实施破产,对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依法关闭。五是积极发展私营企业和多元投资主体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优化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强化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建立新的生产经营模式。

——加快工业园区和民营经济园区建设,调整生产力布局。以大邮公路沿线为依托,以龙水为中心,以锶盐化工、机电铸造、小五金、建材和食品加工业为重点,努力把龙岗、龙水、邮亭建设成为行业集中布局、工艺装备精良、管理手段先进、生产流程衔接、设施配套齐全、经济效益明显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其余地区也要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建立和加快建设各类工业园区和个体私营经济园区,提高全县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发展第三产业是加快市场化进程,提高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程度,增加就业岗位的客观要求。第三产业的发展,要优化结构,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加快市场化、社会化步伐,使第三产业增力口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和新兴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有明显提高。

——加快经营业态调整,推进市场建设步伐。发挥龙岗、龙水、邮亭等商贸中心带动作用,从单纯满足购物向餐饮、文化、旅游、娱乐、休闲等综合服务发展。综合百货商场要向专卖店、特色店、精品店、购物中心、副食综合超市等多业态发展,零售业要向副食连锁、老字号餐饮连锁、品牌家电连锁、日用百货连锁等新型业态发展。积极培育和发展体育健身、卫生保健、信息服务、社区服务、房地产与物业管理等新兴的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功能。建设培育一批商贸专业大市场和特色街道,突出抓好浓荫渡综合市场、复隆蔬菜批发市场、龙水五金市场、龙水废旧金属市场,邮亭粮食市场及龙岗仿古一条街、步行一条街、小吃一条街和邮亭鲫鱼一条街的建设与管理。建成宝顶、化龙、玉龙三个特色旅游集镇和邮亭商贸城、龙岗石刻艺术城,营造商品物资集散中心,增强辐射能力。

——积极开展商贸会展,努力发展商贸经济。实施品牌战略和特色商品战略,组织名、特、优、新产品外出交流展销,大力拓展产品销售市场,扩大我县产品在县外的知名度,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强化财政调控职能,拓宽金融保险业务领域。努力培植地方财源,夯实经济增长基础,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严格财税征收,规范支出管理,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和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依法规范和维护金融保险秩序,积极开展贷款业务,扩大信贷总量,改善金融服务,扩大保险范围,促进资本市场快速、健康发展,增强在大足经济活动中的融资、服务功能。

4、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县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要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宽松的政策环境,优良的服务环境,公正的司法环境,规范的融资环境。通过政策引导,大力培育个体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鼓励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资本扩张,收购、兼并国有企业;鼓励个体私营企业以技术进步为导向,推动个体私营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幅度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

()积极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是今后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要求。要坚持“市场导向、发挥优势、依靠科技、形成特色”的原则,重点发展旅游业、小五金加工业、锶盐化工业和生态观光农业,逐步培育形成县域特色经济。

1、旅游业

继续实施旅游带动战略,是实现大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旅游业发展要按照“统一领导,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树立“全县旅游一盘棋”和“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思想意识,加快景区、景点和商品的开发力度,加大大足旅游整体形象宣传,重视人才开发和规范服务管理,提高旅游综合效益,逐步把大足建成旅游经济强县。到2005年,全县接待客人达到10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

——加快理顺旅游行业管理体制。积极推行政企分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着重于研究政策,提供信息,监督管理上。扶持帮助企业机制转换,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中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实体。积极组建旅游股份集团,力争上市直接融资。

——强化促销宣传,拓展旅游市场。积极做好举办石刻旅游展览活动,开通系列“大足石刻号”旅游列车,联通信息网络,加强与旅行社联系等工作,大力拓展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增加游客人数。

——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加大景区景点开发力度,重点开发建设“二山一湖”,即西山森林公园、南山石刻风景区、龙水湖风景区,把龙水湖和西山建设成为集度假、观光、休闲、会议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区。加快广大寺、倒塔、北塔寺的开发利用。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使独具特色的五金、冬尖、笛女酒、石雕、竹雕等旅游产品上规模、上档次。培养一支训练有素、精干管理、服务规范的旅游人才队伍,提高导游素质及服务与管理水平,树立大足旅游的整体形象。

——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加强与重庆旅游线路连结,搞好大足石刻“一日游”、“二日游”等线路游程。围绕旅游“六大要素”,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富有特色的旅游景区景点,配套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严格有序的旅游行业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灵活有竞争力的市场运作体系,丰富完备的旅游要素体系,城、乡、行业互补联动的旅游组织体系。

2、小五金业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科技进步为动力,通过政策引导,协会管理,着力于创新升级,规模经营,培植龙头,实现小五金业新的振兴。

——推进技术进步,建立三个中心。依靠科技进步,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和先进的工艺技术,建立主要的生产基地中心,改变传统落后的工艺技术设备。建立小五金淬火中心,提高小五金内在质量;建立金属表面处理中心,推广“特种合金镀膜”新工艺,提高五金产品的外观质量;建立模具制坯中心,形成落料成型,淬字一条龙服务,提高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实施龙头带动,强化行业管理。小五金业发展必须走规模经营,名牌经营的路子。对经营制度完善,领导班子素质好、技术力量强的企业,要鼓励和引导他们作为全县小五金发展的龙头企业。积极引进优势企业,嫁接改造现有技术落后、产品无市场的企业。加强横向联合,专业协作,扩大生产规模,带动全行业的发展。对产品畅销的企业,要积极利用招商引资,合资联营,股份合作,业主财产抵寸甲等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发展,扩大市场份额。规范并强化五金产品销售市场管理,加快龙水五金旅游城建设步伐,鼓励精品进入五金精品市场,打击假冒伪劣,确保精品质量和档次,重塑大足小五金的整体形象。引导建立五金总会,实行协会管理,并以协会为纽带,连接全县五金业主,共同为我县小五金献计出力。

——加大宣传力度,筹办五金博览会。把旅游五金产品与大足石刻宣传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各种宣传工具,采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大足五金产品。积极筹办五金博览会,努力提高大足五金在中外客商中的知名度,为振兴五金产业打好舆论基础。

3、锶盐化工业

认真做好锶矿资源利用的科学论证分析,在“深、精”方面下功夫,搞好锶盐化工的深度开发利用。要以大足红蝶锶业公司为龙头,有计划地扩大生产规模,壮大锶盐化工业,开发锶盐化工系列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锶矿综合效益;进一步扩大锶盐产品在日本及东南亚等地区市场份额,努力占领国际、国内市场。加大企业直接融资工作力度,拓展资本市场,力争大足红蝶锶业有限公司进入重庆市工业企业“五十”强,努力把大足建设成为亚洲“锶都”。

——强化开采管理。坚持“保护性开采,综合利用”的原则,充分利用好低品位矿石,防止资源的浪费,保证重点企业原材料供应。

——严格加工管理。整顿和规范锶矿加工企业,对浪费资源、产品质量低、污染严重的锶盐小企业,坚决依法关闭;突出重点,扶持产品有市场、效益好,且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开发磁性材料等新产品,使锶盐化工业为全县经济的发展发挥更大的支撑作用。

4、生态观光农业

抓住农业结构调整和实施旅游带动战略的有利时机,坚持农业开发与生态旅游发展有机结合,采取工程、生物和农艺措施,改善生态、生产和生活环境,实现旅游与农业的协调发展。

生态观光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鼓励支持农户走产业化、业主制经营路子,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农业经营活动,挖掘农村文化和内涵,建设生态休闲农业。

紧紧围绕石刻、水库、森林以及方便快捷的交通条件,重点在宝顶至邮亭公路沿线,通过生物与环境的优化配置,加大科技与资金的投入,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和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壮大以农家乐和农业科技观光园区为主的农村旅游经济。力争完成宝顶至邮亭科技观光示范园区、龙水复隆无公害蔬菜生产园区、复隆城南龙岗特种水产扩繁养殖观光园区、宝顶石刻生态保护区等园区建设,形成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农舍别致,集旅游观光、特色餐饮、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农业。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城乡建设要以加速小城镇建设和农民新村建设为重点,以改善人民生产、生活及经济发展环境为目标,梯度发展,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努力把全县的城乡一体化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小城镇建设

发达的城镇体系是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措施,也是生产力布局的重要依托。发展小城镇,首先要按照区位特点、经济发展现状及资源优势进行功能定位。龙岗镇主要以完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功能为重点;龙水、万古、邮亭、雍溪、石马、珠溪、中敖、三驱等镇以发展工商型城镇为主;玉龙、宝顶镇和化龙乡应建设成旅游型城镇为方向;其余乡镇围绕农业或矿产资源综合开发确定城镇发展定位。其次是要合理确定城区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力争使龙岗镇城区面积达到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58万人;龙水镇城区面积达到8-1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8-10万人;邮亭、万古、石马、珠溪、三驱、中敖镇城区人口达到1-5万人。

发展小城镇的核心是发展小城镇经济。我县作为全国乡村城市化建设试点县,在小城镇经济发展进程中,要把小城镇居住建设与商贸网点、农产品市场、乡镇企业工业小区建设紧密结合,把房屋建设与交通、通信、供电、供水、排水、文化、卫生等设施配套同步推进,把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经过5-10年的努力,把全县建制镇建设成为经济实力较强、辐射能力明显、功能齐全、设施配套、交通方便、环境优美、风貌独特、社会文明有序,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和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农村区域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

2、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城镇供水。龙岗镇新建一座2万吨自来水厂,龙水镇加快自来水厂扩建,实现日供水能力5万吨;中敖、国梁、玉龙、珠溪、回龙、古龙等乡镇要加快自来水厂的新、改、扩建,满足人民生产、生活用水。“十五”期末,全县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心村、新村的城乡居民全部饮用自来水,供水能力达到180/天、人。

——城镇排水。城镇排水管道建设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应同步进行。“十五”期间,建成日处理能力为3万吨的龙岗污水处理厂和日处理能力为5万吨的龙水污水处理厂,并做好万古、邮亭、珠溪、中敖等污水处理厂的前期工作。

——城镇垃圾处理。加快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改造龙岗垃圾处理场,建成龙水垃圾处理场,并做好万古、邮亭垃圾处理场的前期工作。

——城镇道路。以完善主干道为重点,加快老城区道路改造。提高城镇路网密度,建成龙岗镇五星大道、东城区道路网络、北环二路,建成龙水镇南北干道。“十五”期间,全县新建、改建道路80公里以上。

——市容环卫。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大市容卫生宣传,增强人们的城市卫生意识,强化城镇市容市貌管理,加快环卫设施建设步伐,开展创建文明卫生场镇活动,把城镇建设成为清洁、美观的文明城镇,早日创建成为国家级卫生县城。

——园林绿化。扩大城镇绿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按照绿化、美化、香化的要求,加快公园、风景区建设步伐,搞好市政绿化配套建设,加大绿化建设力度。“十五”期间,新建公园、小游园6处,续建龙岗滨河公园,建设南山生态公园,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以上,城镇绿化覆盖率达27%以上,力争成功创建重庆市山水园林城区。

3、农民新村建设

农民新村是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标志。新村建设要按照“全面推进、重点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的工作思路,坚持与实施生态观光农业、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使之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载体。新村建设要确立一个主导产业来支撑,建成多形式、多元化、多类型的农民新村。今后五年,在全县建成13个经济富裕、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文明整洁的中心村。其余农房建设,也要积极引导农民改造危旧房屋,采用统一的农村住宅通用图集,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使交通运输、邮电通信、能源和水利设施等网络构架进一步完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呈现。

1、交通运输

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原则,按照全县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建设的要求,力口快公路建设,改善运输环境,为我县经济建设起好先导作用。

——公路建设。以改造出境公路(大安、大双、中塘路)、旅游公路(城宝、大石、龙玉路)为重点,以完善内部公路网络(龙三、珠双、沿山、大国路、南珠路等)为补充,充分发挥其为生产、旅游服务的作用,建设公路里程达180公里。力争全县乡镇到县城的公路建成水泥路或柏油路。加快乡村公路建设,加强公路养护,力争村村通好路。

——公路运输。为保证全县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的需要,“十五”期间,全县公路运输的运力、运量年均增长率要达到13%以上,实现客运、货运协调发展。

——站点建设。力口快龙岗东城区车站、龙中路旅游车站、龙水车站和珠溪车站的建设。完成车站、场建设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

2、邮电通信

强化信息枢纽功能,加快信息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大力发展以光缆为主的干线传输网,加快建设宽带传输网络,积极推进通信网络向宽带化、综合化、个人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促进公用通信网、有线,电视网以及计算机互联网的相互融合。邮政通信要提高通信能力和技术水平,缩小服务半径,实现村村通邮。

2005年,全县程控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8.0%;50%的行政村和50%的乡镇。实现电话村和电话乡镇目标。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4.6%;邮电业务总量年均递增15%。完成大足移动通信SDH光纤数字传输网建设,初步建成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平台,新建13GSM基站,使全县GSM基站达42个,网络总容量达7万户,网络信号覆盖率达95%;完成龙水电信、移动通信和邮政综合楼的建设。

3、能源

能源建设与发展要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效益。

——煤炭。随着国家环保政策进一步深化和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煤炭生产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结合城乡居民使用燃料结构的变化进行安排。积极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搞好原煤深加工开发,保持煤炭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对资源枯竭、成本畸高、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和非法开采、布局不合理、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要依法予以关闭。

——天然气。加大天然气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例,加快输气管网建设和储供气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民用天然气,积极开发营业性商业用户和工业用气户。积极开发利用天然气的新领域,新建天然气加气站5座。

——电力。紧紧抓住国家对农村电网改造的机遇,加快农电网改造步伐,完善农电体制,力争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改善供用电质量,满足全县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

积极配合国家电网完成邮亭220kV和龙水110kV输变电站建设,认真抓好中敖、三驱、珠溪及邮亭新市35kV 变电站建设,以及10kV0.4kV供电线路建设,完善电网调度和供电管理自动化设施,提高管理水平。到2005年,全县供电能力达到74.6MW,供电量达到3.5亿KWH,线损率降到11%以下。

4、水利

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下大力气解决洪涝灾害、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的问题,逐步建立并形成与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的三大保障体系。

——防洪安全工程建设。建设龙岗镇、龙水镇防洪护岸工程,部分整治濑溪河干流,完成化龙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响水滩、胜天湖等9座小型水库及28座小型水库的病险整治。

——供水工程建设。加快玉滩水库扩建工程前期工程进程,力争开工建设。加快濑溪河灌区大足片区建设,抓好响水滩、胜天湖、豹子塘水库改造工程和东风、西北、鸡公岩水库扩建工程。加快节水灌溉建设,实现新增灌面1.1万亩,恢复改善灌面26.86万亩,发展节水灌面3.61万亩的奋斗目标。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加快化龙、上游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龙水湖水保示范园区建设,力争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累计达95平方公里以上。

——电力提灌工程建设。新建、改造电灌站119/119/9709瓦,恢复灌面11.85万亩。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十五”期间,我国的对外开放将进入新的阶段,我们要以积极的姿态,采取有力的措施,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力争使全县的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到2500万美元,外贸出口产品交货值达3.7亿元,自营出口创汇达5400万美元。

——抓住机遇,促进开放。以重庆建设“渝西经济走廊”为契机,以龙岗、龙水、邮亭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和乡镇企业园区为窗口,多形式、多渠道地对外招商,吸纳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达到培育“一区”,带动“一片”的目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我县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含量。

——发挥优势,扩大开放。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发挥我县特色资源优势,挖掘碳酸锶、船舶件、五金、管件的出口潜力,开发智能水表和农副产品的出口渠道,推动企业走集团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实现出口市场、出口主体和贸易方式的多元化,扩大出口规模。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和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联合和承包工程。积极开展境外劳务输出,完善输出配套建设和外派劳务系列化服务。

——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以机械、五金、旅游、农业等方面的对外招商引资项目库,组建大足信息港,开展网上信息收集发布、网上商品贸易、网上招商引资、网上办公等系列工作。切实改善政府机关和部门的工作作风,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水平。坚持不懈地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后续管理与服务,保护投资者的积极性。培养和造就一批精通国际经贸业务的现代专业人才,提高业务水平。不断优化思想环境、法制环境、文化环境、市容环境和治安环境,树立对外开放新形象。

()以人为本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全面推进社会进步,要树立以人为本和社会服务产业化的发展观,构建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发展体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满足城乡居民对社会发展的多层次、多元化需求。政府主导推进人口控制、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发展。引入市场机制推进非义务教育、医疗保健、体育、旅游、社区服务等领域实行产业化发展。

1、科技教育

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高低是决定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发展科技教育,要从优先发展教育入手,加快人才资源开发。

——教育事业。教育事业要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施“科技兴县”战略为核心,以巩固“两基”“普实”成果为重点,以服务经济建设为目标,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推行素质教育,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持。

重视和加强基础教育。到2005年,幼儿教育入园率达到70%,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9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习比例达到50%,全县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人数占高中阶段在校总数的50%以上,80%的中小学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

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师结构。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鼓励多种形式的社会办学。提高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水平,构筑起坚实的基础教育,完备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与开放式、网络化的电化教育、远程教育体系。深化教学领域改革,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稳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改善用人机制,积极推行校长负责制和教师聘用制,改革内部分配制度,推行名师工程、名校工程和远程教育工程。切实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加强教师的职业、思想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大农村普教、成教和职教的统筹协调发展,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巩固加强义务教育、幼儿教育,积极发展特殊教育,实现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

——科技进步。加大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的力度,围绕结构调整,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发展。全县农业科技要逐步形成高效农业生产体系、农村科技教育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加强村社工程、绿证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力度,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步伐,使农业劳动者素质和农产品优质品率明显提高。工业企业技术进步要围绕产品结构调整,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传统产业,开发新兴产业、壮大支柱产业,使全县工业产品技术上水平、质量上等级、效益上台阶。建立和完善科技推广、技术监督、技术市场和人才交流市场体系,加强农村科技知识指导,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技术体系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作用。建立和完善科技人员技术入股,按股分红的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联系,建立应用科技协作制度,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步伐。重视科技普用教育,建立科普中心,力争使科技进步在全县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48%左右,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的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人才资源开发,营造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的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建立健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机制,培养造就领导人才、科技人才和企业家人才。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广开渠道,采取多种措施吸引、聘用急需人才,充分合理地用好现有人才,使各类人才为我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充分发挥作用。

2、文化、广播、电视事业

——文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建设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心,加快文化馆、文化站建设,完善图书馆设施,拓宽图书发行业务,开拓城乡电影市场,挖掘大足特色文化,创作文艺精品,满足全县人民精神和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力争创建国家二级图书馆、重庆市和国家级文化先进县。制定并实施好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完成县青少年宫迁建工程。

——文物。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加强文物的保护和综合利用。重视宝顶、北山石刻区重要部位的安全、大气及环境监测,加大重点石窟点的加固、防渗、防风化及维护力度,复原维修白塔寺,使大足石刻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加大文物景区的生态保护建设,增加景区内容,完善和丰富大足博物馆藏品,使文物、景区为大足旅游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强文物的保护、研究和管理,发挥大足石刻的文化内涵,力争建成我国晚期石刻艺术中心。

——广播电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拓宽服务领域,丰富节目内容,提高网络覆盖率。大力发展有线电视,加快光纤网络建设,实现村村通光纤电视,建成县城到各乡、镇的宽带综合信息网络系统,完成龙岗广播电视大厦建设。继续完善农村广播设施,提高节目制作水平和质量,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质量提高服好务。

3、卫生事业

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以农村卫生为重点,以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深化改革,加强管理,逐步建立起卫生服务、医疗保障、执法监督、预防保健融为一体的卫生医药体系。

优先发展和保证基本卫生服务,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强社区服务建设,提高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干部保健和卫生监督服务水平。加强卫生监测和预防,降低重大疾病发病率。继续搞好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以上,卫生厕所达到35%以上。全面实现初级卫生保健低限指标,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2.1岁。

——加大卫生改革力度。改革用工、分配制度,实行院长负责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强化行业作风和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加强医疗机构建设。合理布局医疗机构,加大社会办医管理,规范医疗服务技术。“十五”期间,力争县人民医院达到二级甲等,第二人民医院达到二级乙等医院,县防疫站达到二级防疫站;县妇幼保健院达到二级妇幼保健院;万古精神病院达到专科医院的标准。乡镇卫生院实现“一无五配套”目标,60%的村卫生站达到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完善执法监督。重视卫生宣传教育,普及卫生健康知识,建立健全县、乡镇两级食品、药品、医疗、保健、公共卫生监督队伍,规范和保障卫生事业有效运行;严格控制社会办医售药规模,依法取缔乱办医、乱售药行为,确保人民就医用药安全。

——加强人才培养。培养一批科技带头人和科技骨干,开展医学学术交流,开发引进、应用推广适用医学技术。重视医务工作者的继续医学教育,不断更新医学知识,提高业务素质。

4、体育事业

坚持以提高全县人民身体素质,增强人民体质为根本目标,继续巩固和发展全国体育先进县成果。

——加快群众体育发展。城镇要推广适宜职工和居民特点的健身操和现代体育项目,农村要积极开展院坝和传统项目的体育活动。积极举办各种类型的运动会,促进全县群众体育活动开展,使全县体育锻炼人数达43%以上。

——狠抓体育教育,提高体育运动水平。学校体育是体育工作的重点,应努力提高学生达标率和优良率,力争建成大足青年体校,培养输送体育人才。

——完善体育活动设施。乡镇要实现一场(篮球场)一室(乒乓活动室),有条件的应建成运动场、体育馆、游泳池,满足广大群众体育活动的需求。

5、劳动就业

着力于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深化劳动制度改革,初步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使劳动力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

——完善劳动力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县劳动中心要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全国联网;中心镇设置劳动交易场所、实现与县中心的信息联网。加强劳动服务管理,引导和规范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建立新型就业机制。坚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严格执行用工申报和用工备案制度,对企业招收职工进行统筹管理和指导监督,规范各类企业的招用工行为,初步形成劳动者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和双向选择实现就业的新机制。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鉴定制度,努力提高劳动者职业能力。城镇新生劳动力和其他求职人员应建立就业前培训制度,新从事技术工种的从业人员,一律要取得相应职业技能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到2005年,在职、在岗人员职业资格要逐步达到90%。

——加快劳动关系法治化进程。理顺并规范下岗职工的劳动关系,解决下岗职工“隐性就业”问题,力口强劳动合同管理,依法规范劳动合同订立、履行、变更、终止、解除的行为。重视劳动争议调解,积极预防和及时处理劳动争议案件。

6、民政福利事业

民政工作要以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为立足点,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权益为基本任务,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民政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民政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发展社会福利。基本建成以政府兴办社会福利机构为示范,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居家供养为基础的社会福利网络。加快乡镇敬老院建设,使五保老人入院率达到50%以上;关心城镇居民困难户的生活,认真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加大殡葬工作力度。坚持不懈地抓好殡葬改革,认真做好殡葬服务管理,加快龙岗社会公墓建设,加大殡葬法规宣传力度,到2005年,力争使全县火化率达70%以上,其中:城镇火化率达100%。

——加强扶贫引导,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增加扶贫投入,加强贫困地区交通、水利、通信、电力、人畜饮水、基本农田、生态环境等建设,扶持贫困地区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从根本上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建立残疾人组织管理网络、服务指导网络、社区训练服务网络,形成并健全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服务体系。

——深入开展双拥活动。立足创建全市双拥模范县,努力为驻县部队搞好服务,密切军民、军政关系;认真落实优抚政策,积极探索复员退伍军人安置新途径。

7、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与物质文明建设相统一,着力提高全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两学两讲”和“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等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弘扬红岩精神和大足石刻创建精神,引导全县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凝聚全县人民的力量,推动改革和发展。

全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开展文明城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创建活动,把思想道德建设融于深受群众拥护的各项创建活动之中,提高人们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反对封建迷信,宣传科普知识,引导群众自觉抵制有害社会风气,形成奋发向上的社会风尚。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确保我县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必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人口。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稳定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保持低生育水平,促进优生优育。积极开展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人们自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继续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建立和完善基层基础管理制度,特别要加强农村和流动人口的管理。坚持优生优育,确保出生人口质量稳步提高,群众的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有新的进步。重视人口老龄化趋势,发展老龄事业,切实解决老年人的经济供养、医疗保健、学习教育、文化娱乐问题,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加强妇女、儿童和青少年的权益保护,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全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示范县”各项目标的实现。

资源。加强资源的管理和综合利用,做到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可持续利用率。在土地、矿产、水资源的勘查、开发中应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勘查、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的方针,科学征用、整治、出让,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使资源在保护中得到开发,在开发中得到保护。

环境保护。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广泛开展环保知识教育,增强全民环境意识。加快对濑溪河的环境治理,力口大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的综合整治,严格环保执法监督,积极创造良好的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空间。到2005年,工业废气处理率达到95%,工业废水治理率达到9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率达到100%。

生态建设。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得以牺牲资源为代价,应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布局和配置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以生态建设工程为重点,以生物、工程、农艺、人文措施为手段,标本兼治,建管并重,建成全县动态平衡、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系统。重点抓好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西山森林公园建设、石刻景区保护和城乡居民生活使用沼气、天然气、节柴灶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以中低产田土改造、横坡耕作、水土保持工程、公路建设与绿化为主的经济环境建设:以创建卫生城市、小城镇及农民新村建设为主的生活环境建设。在“十五”期间,力争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累计达9500公顷,濑溪河龙岗段和龙水段的堤防工程得到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土5万亩,退耕还林24万亩,建设沼气2万口,改节柴灶4万户,横坡耕作2万亩,旱地改制8万亩。到200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8%,为建设生态经济强县打下良好基础。

四、实施规划的保证措施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实施“十五”计划的关键首先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结合大足县情,充分认识国际、国内形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不动摇,彻底摒弃陈旧与落后的思想束缚。在经济建设中,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冲破传统的计划经济发展模式,严格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实现由过去主要追求优惠政策向主要依靠市场运作方向转变,由过去主要依赖政府行为向主要运用市场机制方向转变;要树立开放观念,破除狭隘的地域观念和小农经济意识,打破地区封锁,以大开放促大发展;要树立新的发展观念,既要认真总结过去的发展经验,又不能沿袭过去走的老路,既要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又不能照搬照抄别人的条条框框,必须用新的思维认真审视新的形势和新的变化,确定新的思路,摸索一条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符合现阶段客观要求,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要树立新的资源观念,在积极推进物质资源开发的同时,要注意品牌、商标、专利、市场网络、信息、创新人才等软资源的培育和开发,实现各种资源的综合开发和科学利用;要树立法治观念,必须依法行政,运用法律、法规来规范政务活动和经济活动。同时,要不断强化机遇意识,破除“等、靠、怨”的思想,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用好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和扩大内需优惠政策,加快发展,形成领先优势;要不断强化创新意识,破除因循守旧、按部就班的思想,敢于创新,大胆探索,在不断创新中加快发展;要不断强化大局意识,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把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置于宏观经济形势和全县工作的大局来思考、来谋划;要不断强化责任意识,破除无所作为、无能为力的悲观情绪,自觉以党和人民的重托为己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始终保持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以强大的思想动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深化改革,创新体制

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归根到底要靠体制创新。“十五”期间,要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中心环节,深化经济体制各项改革,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深化企业改革,就是要在全县重点企业中,全面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工,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体系。为企业摆脱困难,参与竞争,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建立志规范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建设技术创新机制。“十五”期间,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为支撑,政府宏观指导,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协调配合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要求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要把技术创新与企业制度创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技术改造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系统地推进企业技术进步。要把技术创新与市场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把市场需求作为技术创新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技术创新成果快速进入市场。要把技术创新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通过资产重组和新产品开发、新技术的应用,带动整个企业或行业生产要素的重新优化配置;以有限的增量,带动大量存量资产的重组,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加快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使广大城镇劳动者在年老、失业、生病、工伤和生育时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养老保险覆盖范围要扩大到城镇所有从业人员,将城镇各类企业、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以及城镇人体工商户全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范围。失业保险覆盖范围要扩大到城镇所有企事业单位及其职工、社会团体及其从业人员,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城镇有雇工的人体工商户及其雇工。并完善费用由单位、个人、国家三方共同分担的制度,通过扩大基金规模,规范基金管理等措施,确保基金支付能力。在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同时,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行用人单位与职工双方共同负担的缴费原则,建立对医疗机构、个人和社会保险机构的制约机制,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社会化服务和管理水平。工伤保险,要按照工伤保险与安全生产、事故预防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工伤待遇和补贴办法,完善工伤认定程序和监督制度。推进生育保险制度改革,合理控制生育保险保障水平,规范生育保险待遇项目给付条件和给付标准。加强街镇社区建设,为社会保障对象提供管理和服务。

3、改善经济调控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要求,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政府主要职能是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总体规划、重大方针政策,集中精力搞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执行和管理,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减少政府对经济事务的行政性审批,增强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力度。

加大财政改革力度,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完善复式预算制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完善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税费改革,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注意防范财政风险。

巩固和完善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缩减政府定价范围;规范垄断行业定价行为,有效遏制不合理收费。

继续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切实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得以快速发展。对机关工作人员应立足教育,着眼于防范,增强廉政,勤政意识;加强领导干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教育,做廉洁自律的模范。狠抓廉政制度的建立与落实,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治理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树立良好的行业作风。加强对违法违纪案件查处,加大打击力度,增强反腐败斗争的实效。

(三)策划重点项目,多方筹集资金

十五”计划经济增长10%,需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以上,五年投资总量在69亿元以上。大规模的投资需求,需要一批重点项目和相应的资金作支撑。力争在“十五”期间,实施重大基础性项目24个,重大产业升级项目8个,重大生态环境建设项目9个,重大社会发展项目6个。

大规模的投资需求,要创新融资方式,多渠道融资。通过争取国债资金,政策性和商业性银行贷款,国内外企业及民间的直接投资,产权流动盘活资产存量等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和投资渠道,满足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改善投资体制。在竞争性领域,逐步建立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银行独立审贷,政府调控的新的投融资体制,投资管理方式实行登记备案制。构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银企关系,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建立严格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机制,完善政府稽查制度。全面推行项目业主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确保工程质量。

(四)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坚持依法治县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依法治县的基础。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根本制度,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工作,密切人民代表与广大群众的联系。要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作用。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推进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加强城乡基层政权机关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引导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完善村民自治,加强社区民主建设,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抓好政务、厂务、村务、社务公开工作。

严格执法是法治建设的中心环节。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推进政府工作法治化,保证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加快推行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和严惩经济犯罪分子,坚决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为广大群众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积极推进司法改革,完善司法保障,强化司法监督,确保审判、检察机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教育,提高全体公民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观念,促进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护法良限风气的形成。

在新世纪的初始时期,我们面对的是新发展、新变化、新形势、新任务,全县人民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中共大足县委的领导下,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团结一致,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奋力拼搏,为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的宏伟目标,为把我县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人民富裕的新大足而努力奋斗!


      3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