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 索引号 ] | 11500111009347908d/2021-00472 | [ 发文字号 ] | 大足府发〔2021〕12号 |
[ 主题分类 ] |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 [ 体裁分类 ] | 其他公文 |
[ 发布机构 ] | 大足区政府办公室 | [ 发布日期 ] | 2021-07-29 |
[ 成文日期 ] | 2021-04-25 | [ 有效性 ] |
[ 索引号 ] | 11500111009347908d/2021-00472 |
[ 发文字号 ] | 大足府发〔2021〕12号 |
[ 主题分类 ] |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
[ 体裁分类 ] | 其他公文 |
[ 发布机构 ] | 大足区政府办公室 |
[ 发布日期 ] | 2021-07-29 |
[ 成文日期 ] | 2021-04-25 |
[ 有效性 ] |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重庆市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各镇街人民政府(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
2021年4月25日
(此件主动公开)
重庆市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
远景目标纲要
目录
重庆市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重庆市大足区委关于制定重庆市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十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职责的重要依据。
“十四五”时期,我区发展环境和条件都有新的深刻复杂变化,要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基础,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找准前行方向,把握发展主动权。
“十三五”时期是我区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大足区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聚力蓄势,持续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入实施“八项行动计划”,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等各项工作,坚决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王立军流毒,推动大足区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三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2%,2020年达到700.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万美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0.1亿元,年均增长1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2.7亿元,年均增长11.3%。财政保障能力增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3亿元,年均增长7.8%。共同富裕加快推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7.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9.3%。特别是2020年以来,面对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经济运行保持良好态势,工业增加值、税收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较快增长。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提升。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三次产业比重为8.7∶50.7∶40.6。工业支撑更加强劲,五金、汽摩、静脉、智能、文创等产业特色鲜明,双桥经开区、大足高新区、大足工业园区能级提升,大足石刻文创园稳健起步,2020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673.9亿元,年均增长12.9%。文化旅游更显魅力,大足石刻文化公园建设加快推进,大足石刻研究院升格为副厅级机构,2020年实现旅游接待2522.8万人次,综合旅游收入达到122.5亿元。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粮油菜、芳香、大足黑山羊等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大足硒锶”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农业增加值为60.6亿元。商贸服务更具品质,新城·吾悦广场、大融城等项目有序推进,商圈业态日趋成熟,夜间经济释放活力。
科技创新水平进步明显。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行动有序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成果明显。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成国家级平台2个,科技型企业达到1001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2家,有效发明专利达到295件,成功创建国家区域专利信息服务(重庆)中心大足分中心。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成功引进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科技人才,联合中科院、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院校,建成技术创新联盟。
城乡融合发展成效显著。大足区被列为主成都市区桥头堡城市,成功纳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城镇化率超过60%,城乡协调发展迈出重要步伐。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产品加工值、乡村旅游综合收入、农产品电商零售保持较快增长,农村环境大幅改善,荣获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区县称号,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交通建设加快推进,区位优势显著提升,市政设施配套日益完善,水电气讯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综合管理有序推进,城市智管、城市细管、城市众管不断深化,城市品质显著提升。
生态文明建设靓点纷呈。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系统推进水环境治理,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重大进展,全区河流水质总体达到III类,国控市控断面水质和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稳定达标。循环经济产业园创建成效显著,环保产业聚集地初具规模。生态建设和环境修复治理工程、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有序实施,交通干线、河流两侧的生态廊道逐步成型,自然生态系统、绿化生态系统的关联度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达到47.6%,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42天,水清岸绿景美成为城市新的风景线。能耗“双控”扎实推进,能耗总量和年度用能指标全面完成市上下达目标任务。
改革开放取得较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纵深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新型城镇化等国家级改革试点取得显著成效。开放通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渝中线高铁即将获批,潼大荣、铜永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大内高速公路加速建设,大足至璧山城轨快线、大足至永川高速公路纳入全市路网规划。重大水利工程有序实施,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全线开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引进威立雅、台铃、盛泰光电、八戒(大足)五金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一批重点企业项目,“强化企业服务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两次获国务院通报表扬。大足石刻世界巡回展有序开展,亮相渝洽会和台湾,走进韩国,助力大足对外开放和提升影响力,成功举行成渝轴线区(市)县协同发展联盟暨渝西川东经济协作年会。对口帮扶丰都、对口支援西藏察雅县工作取得实效,对外开放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民生福祉实现大幅提升。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动态清零,9个市级贫困村全部出列,现行标准下28420名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深入实施一批重点民生实事和民生工程,城乡低保、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实现应保尽保,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新改扩建学校51所,新增学位3.7万个,城乡教育布局持续优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大幅提升,高职院校建成投用5所,在校学生人数突破2.8万人。卫生健康服务质量明显提升,成功创建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被确定为全国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城市及全国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试点区县,区人民医院成功创建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区中医院综合楼建成投用,完成镇街卫生院规范化建设,村(社区)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创新“自理型+失能型+失智型”区域养老供养模式,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文化惠民行动有序实施,建成海棠新城规划展览暨文化艺术中心。全民健身深入推进,体育强区建设有序实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取得积极成效,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五年取得的显著成绩,最根本的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也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结果。回顾五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任何风险挑战。只要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沉心静气、真抓实干,工作就有底气,发展就有希望,事业就能顺利。我们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实干实绩落实市委“三个确保”政治承诺,再接再厉、一鼓作气,奋力谱写“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专栏1:“十三五”规划主要发展指标完成情况表
序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 属性 |
“十三五” 目标值 |
“十三五” 完成值 |
1 |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
预期性 |
10以上 |
8.2 |
2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
预期性 |
9 |
7.9 |
3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
预期性 |
10 |
9.3 |
一 |
创新发展 | |||
4 |
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 |
预期性 |
14 |
12.9 |
5 |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 |
预期性 |
10 |
13.3 |
6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 |
预期性 |
12 |
11.3 |
7 |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速(%) |
预期性 |
11 |
7.8 |
8 |
研究与开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预期性 |
2 |
1.5 |
二 |
协调发展 | |||
9 |
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预期性 |
92 |
91.1 |
10 |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预期性 |
2 |
3.2 |
11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预期性 |
≥60 |
61 |
12 |
城乡居民收入比 |
预期性 |
2.0:1 |
2.04:1 |
三 |
绿色发展 | |||
13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约束性 |
【15】 |
【20.92】 |
14 |
森林覆盖率(%) |
约束性 |
45 |
47.6 |
15 |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天) |
约束性 |
≥320 |
342 |
16 |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预期性 |
95 |
99 |
17 |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预期性 |
≥90 |
≥90 |
四 |
开放发展 | |||
18 |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
预期性 |
【10】 |
【10.03】 |
19 |
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亿美元) |
预期性 |
【3】 |
【3.65】 |
五 |
共享发展 | |||
20 |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岁) |
预期性 |
78 |
78 |
21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预期性 |
<4 |
2.78 |
22 |
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 |
预期性 |
95 |
98 |
23 |
药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 |
预期性 |
99 |
99 |
24 |
群众安全感指数(%) |
预期性 |
≥90 |
>95 |
注:【】为五年累计。
面临的挑战。从外部环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内部环境看,我区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城市能级还不够高,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文旅产业发展与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地位不相匹配,活商兴贸、乡村振兴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教育卫生、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还有不小差距,必须高度重视、切实解决。
面临的机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党中央作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决策,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为重庆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重庆市着力构建“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大足被列为主成都市区桥头堡城市。市委书记陈敏尔同志两次来足调研,强调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保护好研究好利用好大足石刻,全域建设大足石刻文化公园,为我们弘扬大足石刻文化、建设世界知名研究院、打造国际知名旅游地指明了方向。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为应对疫情冲击、恢复经济发展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有助于我区更好地保护和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有助于我区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足区位优势突出、产业特色鲜明、文旅资源富集、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良好,经过持续多年艰苦卓绝奋斗,我区综合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大幅跃升,要素集聚能力明显增强,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大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大足作为成渝相向发展的腹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要支撑、成渝主轴特色产业集聚地、重庆主成都市区桥头堡城市,谋划“十四五”发展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要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确保各项事业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正确方向继续前进。
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全区“4433”总体发展思路,着力“擦亮六个特色品牌,打造六个区域中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2.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区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加大开放力度,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在服务全局中体现大足担当、展现大足作为。
总体思路。“4433”发展思路。按照“四区联动,四地协同,三个发展,三大愿景”总体思路,联动推进文化兴区、工业强区、农业稳区、生态靓区,协同建设国际知名旅游地、特色产业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营商环境优选地,努力实现加快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富足大足、美丽大足、幸福大足。
具体路径。擦亮六个特色品牌,打造六个区域中心。即:擦亮大足石刻品牌,打造区域文化旅游休闲中心;擦亮工业优势品牌,打造区域特色产业中心;擦亮“大足硒锶”品牌,打造区域特色农产品供应中心;擦亮生态环境品牌,打造区域高品质生活中心;擦亮区位优势品牌,打造区域交通枢纽中心;擦亮职业教育和医疗卫生品牌,打造区域职业教育和医疗康养中心。
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充分考虑我区发展特征和未来发展支撑条件,今后五年,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基本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现代产业为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保持在7.5%左右,建成国际知名旅游地、特色产业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营商环境优选地。
国际知名旅游地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文旅融合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大足石刻文化公园基本建成,大足石刻研究院成为世界知名研究院,龙水湖度假区建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十里荷棠”产城景融合示范片全面建成,一批美丽乡村成为国家级示范点,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大足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到2025年,全区旅游总收入达到300亿元①,旅游人次达到5000万左右②。
特色产业新高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五金、汽摩、静脉、智能、文创等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更具竞争优势。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加速集聚,农业现代化、品牌化发展,“大足硒锶”区域公用品牌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到2025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
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更加显著,国土空间开发更加科学有效,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优质均衡,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到2025年,力争城市人口达到70万人③,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70平方公里④,建成一座独具大足石刻元素的文化公园城市。
营商环境优选地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主动对接出海出境大通道,力争开放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改革开放水平显著提高,区域发展联动性、协同性不断增强。政府管理职能实现深度转变,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制度性交易成本明显降低,市场主体、人民群众办事便捷度、满意度显著提升。到2025年,营商环境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文明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进一步加强,城市人文内涵更加丰富,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区。
治理效能达到更高水平。法治大足体系建设更加完善,政府公信力持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提高,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平安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区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重庆主成都市区桥头堡城市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综合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发展活力大幅提升,创新型产业体系更加成熟,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城市品质大幅提升,城市人口达到120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20平方公里。文化繁荣发展,大足石刻的国际国内影响力显著提升,大足石刻文化公园成为文物保护研究利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和平安大足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实现,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建成。文体、教育、医疗、人才事业全面进步,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山水与人文共生共荣、融合发展的生态之美全面展现。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高品质生活充分彰显,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那时,我区将与全国一道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文化兴的新大足将崛起在成渝中部大地上!
专栏2:“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序号 |
指标名称 |
2020年 |
2025年 |
指标 属性 |
1 |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
8.2* |
7.5* |
预期性 |
2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2020年价) |
8.5 |
10 |
预期性 |
3 |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2020年价) |
16 |
20 |
预期性 |
4 |
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15 |
35 |
预期性 |
5 |
研究与开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1.5 |
2.5 |
预期性 |
6 |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3.7 |
8 |
预期性 |
7 |
科技进步贡献率(%) |
— |
63 |
预期性 |
8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61 |
70 |
预期性 |
9 |
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
9.8* |
与经济增长同步 |
预期性 |
10 |
城乡居民收入比 |
2.04∶1 |
2.1∶1 |
预期性 |
11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3 |
≤4 |
预期性 |
12 |
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年) |
11.3 |
12.2 |
预期性 |
13 |
人均预期寿命(岁) |
78 |
79.3 |
预期性 |
14 |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3 |
≥5 |
预期性 |
15 |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
2 |
2.5 |
预期性 |
16 |
每千人口拥有职业(助理)医师数(人) |
2.85 |
≥3.1 |
预期性 |
17 |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
2.8 |
5 |
预期性 |
18 |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
0.7 |
【3.83】 |
预期性 |
19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1.47 |
重庆市下达 |
约束性 |
20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
重庆市下达 |
约束性 |
21 |
纳入国家市级考核的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或优于III类)比例(%) |
100 |
100 |
约束性 |
22 |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天) |
342 |
>328 |
约束性 |
23 |
森林覆盖率(%) |
47.6 |
50 |
约束性 |
24 |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
41.8 |
≥41.5 |
约束性 |
25 |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 |
0.013 |
控制在市下达指标范围内 |
约束性 |
注:1、【】为五年累计;2、带*为规划期平均数。
第二章 深化创新驱动,集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体系,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人才创新。汇聚创新资源,凝聚创新力量,集聚创新优势,力争科技创新主要指标及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为转型发展打造强劲引擎,为跨越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第一节着力发展数字经济
加快发展数字产业。以设计研发、生产管理、营销推广等关键环节数智化改造提升为突破口,建设一批数字车间、智能工厂,力争五金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将大足建成国内重要的五金制造基地与研发创新中心。推动全域旅游数智化提升,着力形成全面高效的全域旅游数智化服务体系,实现数智旅游全域共建、共融、共享。推动智慧物流加快发展,着力物流业数字化升级,搭建物流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力争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物流枢纽、国家供应链节点城市。打造数智化标杆企业,重点推动盛泰光电、凯仁机械、桥丰五金等企业数智化发展,引领和带动全区企业数智化升级步伐。
加快构建数字社会。完善数字民生服务,统筹推进就业、养老、社保、交通等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建设,着力建成一批智慧城区、智慧社区、智慧乡村,带动提升智慧城市管理服务水平。推进智慧教育,推广“云课堂”教学,形成覆盖全区、互联互通的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智慧医疗,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全面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全民健康信息共享应用和业务协同。探索推行智慧养老,打造一批智慧养老院和智慧养老社区。推动垃圾分类数智化应用,建设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全流程全链条智能化监管系统,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管理信息化、便捷化、智能化,到2022年,城市建成区内所有街道(镇)和50%的行政村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区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0%,基本建成全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加快建设数字政府。加快建设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全面落实“云长制”,推进数据开放共享。加快建立统一高效的数据安全风险分析报告机制、研判处置机制。策划举办“旅游+数字经济”发展大会、“石窟寺保护+数字”现场会、数字经济融入实体经济高端论坛等大型会展活动,深度参与数字经济区域合作。充分运用5G、VR/AR、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举办“云展览”,开展“云展示”“云对接”,实现线上线下串联互动,提升展示宣传效果。
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进全国数字乡村试点和大足冬菜“区块链+智慧农业”应用试点建设,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和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发展农村数字经济,强化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供给,建设智慧绿色乡村,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信息惠民服务,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推动网络扶贫向纵深发展,统筹推动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
专栏3 数字经济发展重点工程
数字大足建设工程。结合重庆市新型智慧城市“135”总体架构,建成1套城市智能中枢体系(即大足云平台、数据中台和业务中台)、1套综合运营服务体系(即综合管理中心、综合服务中心与核心能力运营中心)、3大支撑体系(即新型基础设施体系、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和标准及规范体系)、5类创新智慧应用(即智慧产业融合、智慧民生服务、智慧城市治理、智慧政府管理、智慧生态宜居),实现民生幸福便捷、社会平安和谐、政务协同高效、城市绿色宜居、产业创新发展,成为大数据智能化应用示范城市。 五金产业数智化提升工程。加快建设五金产业工业联网平台,推动五金企业全面“上云上平台”,五金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打造10家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标杆企业。培育3-5家数字化示范车间。 全域旅游数智化提升工程。基本建成大足旅游大数据中心,实现景区数字化全覆盖,形成一中心三平台(旅游大数据中心、前置营销平台、游客服务平台、行业管理平台)总体架构。培育4-5个市级智慧旅游示范景区,开发10个以上数智化特色的大足文创旅游产品,建成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数智化应用工程。建成健全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全流程全链条智能化监管系统与配套手机APP平台,建成大足生活垃圾分类回收静脉产业园。确保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4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
第二节加快培育创新力量
高标准建设创新平台。围绕双桥经开区、大足高新区、大足工业园区、大足石刻文创园等平台,不断夯实创新平台载体。推动创建国家级经开区,成功创建国家高新区,大足石刻文创园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形成一批高端研发平台和高水平科研机构,实现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落地“零的突破”。重点扶持产业规模大、研发实力强的五金、智能制造等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强强联合组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立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强化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楼宇工业园、电商孵化园、微企孵化园、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创业创新平台,吸引农民工、大学生、技术人员等返乡下乡人员进园创业。推广以创客为主体的众创兴业模式,推动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到2025年,新培育市级科技创新平台50个,新建企业研发平台35个,培育市级新型研发机构20家。
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体系,积极构建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次培育机制,推动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集聚发展。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鼓励开发创新型产品,全方位推动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提高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瞄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支持和指导力度,争创一批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市级科技型企业。到2025年,科技型企业达到20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以上。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载体建设,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和科技惠民工程。鼓励支持区内企事业单位与高校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技成果交易网络平台,建立技术转移、科技金融服务等各类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为科技企业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专业服务。积极开展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等改革试点,推动科技成果实施转化。激励支持科技成果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加快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优化人才评价、人才激励、人才引进等政策,持续优化人才生态。深入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立集量身定制、人才公寓、租赁住房于一体的保障体系,集聚高品质居住、高质量医疗、高水平教育等资源,提升人才服务科学化、便捷化水平。创新人才引进渠道,大力招聘高层次人才,着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探索“龙头企业+科技企业+院校”的大数据智能化人才培养新模式,点对点解决人才缺乏难题。着力建立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开发动态调控机制和政策体系,拓展人才发展空间,开通企业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深化产教融合发展,组建现代五金、汽摩、现代装备等产教联盟,鼓励企业培养一批应用型人才,建设创新型企业家队伍。
专栏4 创新发展重点工程
提升创新平台:依托大足区工业发展平台,成功创建国家高新区。加快引进高校,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依托产业发展,建设一批企业研发平台,到2025年,新培育市级科技创新平台50个,新建企业研发平台35个。着力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创业孵化链条,大力推动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 壮大创新主体:支持现有高校和学科建设,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培育新型研发机构,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逐步实现全覆盖,引导研发机构市场化转型,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到2025年,培育市级新型研发机构20家,科技型企业达到20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以上。 优化创新生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依托现有和引进创投机构,发展壮大创投基金,支持企业上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保护知识产权。引进培育科技企业孵化器,推进技术装备示范应用,加快催生新科技、转化新成果、培育新业态。 集聚创新人才:抓好人才引育,着力引进一批高素质人才。强化人才激励,持续开展人才评选活动,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优化人才服务,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完善全过程、专业化、多层次人才服务体系。 强化专利申报:加大专利支持力度,推动专利数量、质量双提升。 |
第三节促进“多链”协同发展
促进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创新产品市场化。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现代五金、智能汽车等产业工艺、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建立关键核心技术集中攻关机制。着力突破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瓶颈,研究核心技术,开发硬核产品。瞄准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大力推进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产业链水平提升工程,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立足现有产业特色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打造新兴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强化要素支撑,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培育供应链发展新业态模式,推动供应链数字化、平台化、绿色化发展。
第四节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优化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不断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全面落实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激励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促进科技开放合作,积极筹备数字经济、静脉产业等领域高端学术论坛、科研交流会议。以高校、企业为依托,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营造人人崇尚创新、人人希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浓厚创新创业氛围。
第三章 坚持文化兴区,建设国际知名旅游地
将大足石刻的保护研究传承利用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号工程”,秉持“石刻为魂,厚植底蕴,五山联动,城景融合,山水共生,醉美乡村”发展要求,全域建设大足石刻文化公园,推进多元文化融合,打造区域文化旅游休闲中心,建设国际知名旅游地。到2025年,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00亿元,旅游人次达到5000万人左右。
第一节高起点优化旅游发展布局
按照以“五山”保护为核心的“一环、三片、五山、多点”的旅游休闲总体空间格局,擦亮大足石刻核心品牌,推进大足石刻文化公园建设,打造集观光旅游、文化创意、娱乐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休闲中心。以“十里荷棠”城景融合示范片、龙水湖休闲度假旅游示范片、大足石刻文创园三大片区为重点,推动“产、城、景”深度融合发展,着力培育休闲旅游业态。深化棠香人家、老家·观音岩、隆平五彩田园、四季香海、雍溪古镇、胜天湖水库等休闲旅游度假项目建设,以美丽乡村、创意雕塑、文化老街为特色,形成一批体验性强、产业链长、影响力大的新兴旅游目的地,提升全域旅游吸引力。着力打造全域、全时、全景旅游环境,推动旅游从单纯的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图1 大足区旅游总体空间格局
第二节高质量建设大足石刻文化公园
加快精品景区提档升级。按照建设国家文化遗产线路、国家遗址公园标准和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推进大足石刻文化公园全域整体规划建设,建成大足石刻游客中心、十里荷棠、石刻博览园等重点项目,推进川汽厂三线建设遗址公园项目建设。坚持以景区景点为载体,将石刻文化观光体验旅游与河流、水库、道路等“串珠成链”,做大世界遗产游、做强温泉养生游、做靓醉美乡村游,全力打造旅游升级新亮点。统筹推进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升景区承载能力,持续实施大足石刻景区提档升级工程和文物保护工程,完善龙水湖度假区等软硬件设施等项目。推动旅游发展从单一景区景点向综合旅游目的地转变,延长产业链条,变“一次客”为“回头客”,让更多游客在大足留“足”。
着力推动“旅游+”“+旅游”多业态融合发展。加大文创产品开发力度,打造以大足石刻为核心,以中敖火龙、万古鲤鱼灯舞等为支撑的世界级文化引领体系,推出蕴含大足石刻元素的雕塑、五金、剪纸等具有识别度的文创产品和品牌。培育文旅“首店经济”,引进国际国内知名文旅品牌首店、旗舰店、体验店和连锁店。发展荷棠夜市夜经济,打造一批夜间经济核心聚集区,培育一批主题精品夜市街区。策划打造大型综合主题乐园、化龙溪主题小镇、玉龙山旅游度假区等集文旅休闲、生态康养于一体的融合项目。着力打造极具巴蜀风情和大足特色的旅游民宿,到2025年,成功打造特色民宿点15个、新增床位3000张以上,建成五星级民宿1家、四星级民宿2家,三星级民宿5家以上。
全面推进文化植入。坚持将“石刻文化”“五金文化”“重汽文化”“革命文化”等优秀特色文化植入城市建设,嵌入美丽乡村,推动文化与城乡发展有机融合,凸显大足深厚文化底蕴和“石刻之乡”的浓厚氛围。
第三节高标准加强文物保护研究
建设世界知名研究院。加强与日本、意大利等国内外文博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联合实验室或科研工作站,建成扎根成渝、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石质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创建大足石刻保护技术研究中心,牵头发起成立南方石质文物保护科技创新联盟。规划建设“大足学”学术研究中心,提升大足石刻研究院学术地位,联合敦煌、故宫、罗马修复中心等国内外著名科研机构,推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学术成果,打造国际文化遗产学术研究新高地,到2025年,完成大足石刻科研课题19项。着力实施机构建设、文物保护、文物管理、科学研究、展示利用、传承弘扬六大工程,将大足石刻研究院打造成为世界遗产保护的典范、文物保护的样板、传承利用的示范、文旅融合的标杆。
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推进大足石刻文物保护,重点实施宝顶山大佛湾圆觉洞、宝顶山结界造像、北山结界造像、北山168窟、妙高山摩崖造像、圣水寺摩崖造像等抢险加固工程及宝顶山卧佛、宝顶山小佛湾石刻、舒成岩石刻、尖山子摩崖造像、宝顶山广大寺等本体保护修缮工程,积极谋划推进巴蜀(大足)石窟博物馆、巴蜀石窟寺保护利用等项目建设。着力建立不可移动文物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和评估体系,有序开展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推进以大足石刻为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有序开展铁山、雍溪等历史文化名镇及革命文物保护修缮,启动除“五山”石窟以外的大足石刻考古报告的后续编写工作,竭力探索石窟寺考古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积极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生产性示范保护基地和传习所,切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第四节高效能提升旅游城市形象
强化大足宣传营销。坚持“全区一盘棋”,积极整合部门资源,建立联动市场营销机制,形成宣传营销合力,扩大共建共享联盟。瞄准客群,丰富营销手段,依托人民网、新华网等官方媒体,快手、抖音等新媒体,携程、驴妈妈等平台,百度等搜索引擎全面覆盖,实施线上营销;依托重庆机场、高速公路、铁路平面广告,实施线下营销。科技赋能,做实营销载体,借助快手、抖音等技术优势,创新文化旅游消费新场景;借助5G新技术,加大数据分析及应用;利用携程、美团等平台,吸收流量;推动“一部手机游大足”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大力开展“天下大足”节目常态化演出,讲好“大足故事”,传播大足声音,全力塑造“天下大足,福满人间”“美石美刻都精彩,大丰大足等你来”等城市旅游新形象,让更多年轻人、外国人、文化人来足、留足、驻足、品鉴大足。
提升大足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深挖大足石刻教育价值,推进大足石刻编入国家统一教材及再次发行大足石刻邮票。出版《大足学研究文库》系列著述,争取创办《石窟寺考古与研究》学术期刊,举办“世界石窟文化国际论坛”。开展“走进故宫,牵手敦煌,联动高校,聘请名人”活动,高水平举办“敦煌与大足:“一带一路”视野下的石窟保护与发展”圆桌论坛、“重庆大足石刻研究会年会”等学术交流活动,召开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大会、中国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发展大会。大力推进大足石刻“四百工程”文化旅游宣传展示活动,举办“天下大足—大足石刻的发现与传承”巡回展,在央视《国宝·发现》栏目展播大足石刻。
持续办好文化旅游节会。坚持高标准、高品位,全面展示大足特色形象,持续办好重庆大足石刻国际旅游文化节、大足石刻雕塑艺术节、农民丰收节暨五彩水稻节、中国·重庆大足川剧文化艺术节。推进跨区跨行业“枇杷旅游文化节”“葡萄旅游文化节”“高粱旅游文化节”等农业观光旅游节,深入打造“文旅+农业”的观光旅游。
第五节高水平推动川渝文旅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大足石刻品牌引领作用,与资阳联手共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力打造世界石刻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示范区、巴蜀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文旅+”融合创新先行区,构建“两区两城三带”空间发展格局⑤,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产业融合、企业融合、平台融合、业态融合。开设大足至安岳的省际旅游公交,提质大足至乐山、眉山的旅游专线定制服务。加强成渝中部地区石刻、川菜、蜀绣、竹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和交流,加大非遗项目联合申报和保护传承力度,打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示范区,积极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开展巴蜀区域合作文旅推广活动,联动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隆仙女山、南川金佛山等建立区域文化旅游推广联盟,联合推出巴蜀世界遗产旅游精品线路,争做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倡导者、引领者、推动者。
专栏5 大足石刻文化公园重点项目
大足石刻文物保护:宝顶山卧佛、小佛湾造像保护修缮工程,宝顶山水害治理二期工程,北山摩崖造像、南山—石纂山摩崖造像安防工程等,大足石刻摩崖造像文物保护设施建设、大足石刻南山摩崖造像保护设施建设、大足石刻中小石刻保护设施建设等。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游客服务中心、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工程、大足石刻数字化项目、石刻博览园建设项目、大足石刻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宝顶景区功能提升、南北宋街商业街区提升、大足石刻旅游演艺、石刻文创园基础及配套设施。 旅游开发建设工程:“十里荷棠”城景融合项目、巴蜀(大足)石窟博物馆、大型综合主题乐园、龙水湖国际旅游度假区、玉龙山旅游度假区、大足石刻文旅小镇、大足石雕公园、濑溪河湿地公园、川汽厂三线建设遗址公园、化龙溪主题小镇、康养小镇、重汽文化小镇、铁山和雍溪等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性修缮。 |
图2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示意图
第六节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统筹推进三级文化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现代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加快构建“城区十分钟,乡村半小时”文化服务圈,开展国家一级文化馆创建。开展文化惠民服务,保障文化公共服务资源供给。构建新型主流媒体和立体多样、优势互补的融合传播体系,推进数字博物馆、数字纪念馆、数字档案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数字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展厅建设。
加快体育强区建设。推进全民健身活动,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培育品牌赛事,促进体旅结合、体教融合。重点完善多层次体育设施网络体系,建成一批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设施,打造“15分钟健身圈”为基础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着力举办“一系列赛事”,将龙水湖马拉松办成金牌赛事,组织好“大足石刻杯”国际足球锦标赛、亚特拉斯洲际篮球争霸赛等国际级、国家级品牌活动赛事。开展青少年比赛运动,发掘和培养更多的青少年后备人才,争取创建1—2项市级体育后备人才重点单项训练基地。着力发展体育产业,重点推动徒步、骑行、漂流等户外运动产业和武术、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产业。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加强理论学习、宣传普及。推进大足石刻爱国主义和干部政德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将大足石刻文化中蕴含的初心、担当、敬畏、孝道、修为等作为加强市民和干部教育、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发挥其举旗帜、聚民生、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五大功能。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进家风家教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引导广大家庭以德治家、以学兴家、文明立家、忠厚传家,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市民弘扬时代新风、争做时代新人。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力争到2025年社区均建成1支以上志愿者队伍,实现全区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常住人口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
第四章坚持工业强区,打造特色产业新高地
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提档升级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做强经开区,做大高新区,做优工业园区,做实文创园,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深度融合,成功创建国家高新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将大足打造成为特色产业新高地。
第一节培育壮大五大现代工业产业集群
擦亮五金、汽摩、智能、静脉、文创五大特色产业品牌,打造五大现代工业产业集群,到2025年,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
打造400亿级五金产业集群。充分挖掘大足五金历史文化、特色技艺、专业市场优势,依托重庆最大的家居产业园,突出日用五金、工具五金、家居五金、农机五金、建筑五金等重点方向,构建门类齐全、链条完善的现代五金产业体系。培育龙头企业拳头产品,推进八戒(大足)五金智能制造产业园、五金特色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加快产业链核心环节技术攻坚,搭建五金共享智能加工中心、公共热处理中心。实施“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加快制定“大足五金”行业标准和“锻打菜刀”等特色产品技术标准。依托五金模具城、精密模具设计研发中心,重点引进高端智能五金模具、塑料模具以及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擦亮大足五金千年品牌,重塑千年五金辉煌,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最具影响力的五金生产交易中心,加快建成中国西部五金城,全力打造西部五金之都,实现“产业有规模、品牌有名气、市场有份额”。到2025年,产业集群规模达到400亿元1。
专栏6 五金产业发展重点工程
五金强基工程:推进西部现代五金城、重庆市现代家居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推进八戒(大足)五金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搭建五金共享智能加工中心。 标准战略工程:制定“龙水五金”行业标准、“锻打菜刀”产品技术标准、五金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及五金制品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牢牢把握行业话语权。 品牌战略工程:在义乌、永康建立重庆(大足)五金展馆,积极推介宣传大足五金品牌。引导五金重点企业强强联合,塑造“大足刀剪”“大足匠具”等公共品牌,增强五金产品核心竞争力。支持固豪、希格玛、海安等家居企业技改创新,拓展整体定制业务,打响自身品牌。引进TaTa木门、梦天等一线知名品牌企业。 文化引领工程:加快建设重庆(大足)龙水五金文化产业园,推进五金产业与五金文化深度融合;建设五金文化博物馆(全球五金博览中心),展示大足五金文化底蕴,提高大足五金美誉度。 市场提升工程:创优五金公共服务平台、1688电子商务平台,办好“国际五金博览会”,支持企业“走出去”占领国际、国内更大市场。发挥五金市场优势,依托普洛斯、德恒物流,大力引进高端仓储、电商龙头,推进综合物流园区建设,有效降低原材料和产品运输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产能提升工程:支持刀剪、家居等企业扩能增效,培育行业单项冠军,做靓产业特色。到2025年,分别突破1亿套、500万套。 |
打造500亿级汽摩产业集群。推动整车企业技改扩能,支持重汽专用车、凯瑞特种车、军通汽车、万星专车等产品向绿色化、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以及应用共享化转型升级,加大工程车、环卫车、洒水车、物流车、扫地车等专用车开发力度,推动台铃、玉骑铃、金箭等新能源电动车项目建成投产,支持大隆宇丰、利爵、荣爵、建设等摩托车整车企业向电动摩托车、踏板车转型升级,开发越野车、赛车等中高档产品,培育壮大关键零部件企业,支持车桥、凯恩、国恩、瑞韩等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进发动机、变速箱、汽车车身件、底盘件、铝合金轮毂、车载电子等关键零部件项目落户,形成完备的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产业体系。加快中汽研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基地二期项目建设,积极延伸汽车后服务产业链,创建智能网联汽车国家级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打造西部地区最大的专用车生产基地和重要的摩托车生产、出口基地,专用车和摩托车年产能分别达到8万辆和1000万台。到2025年,产业集群规模达到500亿元2。
专栏7 汽摩产业发展重点工程
基础建设工程:推动专用汽车产业园、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重庆摩托车产业基地等建设项目。 改造提升工程:支持汽车摩托车企业普及数字化装备,加快折弯、焊接、涂装等核心工艺智能化进程。到2025年数字化装备普及率达到50%。 平台建设工程:推动中国汽研汽车综合试验基地创建智能网联汽车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完善协同开发平台、公共研发平台、配套资源共享平台等。 产能倍增工程:推动现有专用车整车企业扩能达效,到2025年产能达到8万辆。 |
打造300亿级静脉产业集群。强化区域合作,共商共建成渝地区静脉产业联盟,打造产业公共服务平台,规范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秩序,畅通“静脉”回流路径。推动废旧电池、废旧金属、报废汽车、废旧电器等废弃物集中处理、回收、再生一体化发展。支持足航钢铁型材生产线建设,加大高纯度钢、合金钢研发力度,支持宽威铜材、中天电废建设贵金属、稀土提炼等深加工项目。整合再生铅产业,推动艾诺斯、一电、科博等蓄电池生产企业和再生铅生产企业深度合作。重点培育节能环保材料、节能环保设备研发、节能环保技术与服务等产业业态,加快推进威立雅环境资源服务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围绕金山洋生、胜邦、泓一、金若等环保管道项目,锦大富、王子包装、海南发控、源和环保等环保包装和环保装备项目,形成全市独具特色的环保产业集聚地,构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经济模式,建成西部最大、产业链条最完善的静脉产业基地。到2025年,产业集群规模达到300亿元3。
专栏8 静脉产业发展重点工程
基础建设工程:推动静脉产业园区、节能环保材料项目、建筑特种设备产业园项目、节能环保设备研发项目、装配式建筑材料生产项目等建设。 改造提升工程:支持足航钢铁加大高纯度钢、型材生产线、合金钢研发力度,支持宽威铜材、中天电废建设贵重金属、稀土提炼等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示范引领工程:支持春兴、德能建设再生铅规范化示范工厂,参与制定国家再生铅规范标准,引领行业发展。 平台建设工程:强化区域合作,共商共建成渝地区静脉产业联盟,打造产业公共服务平台,规范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秩序,畅通“静脉”回流路径,推动废旧电池、废旧金属、报废汽车、废旧电器等废弃物集中处理、回收、再生一体化发展。 |
打造300亿级智能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装备、电梯、无人机、智能机器人、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等,推动现有装备产品向智能化、成套化和系统化转型升级。加强与永川、内江等地合作,打造成渝中部重要的笔电外围设备制造基地。依托盛泰光电、立玻光电、聚力成氮化镓等企业,吸引触控显示、玻璃盖板、锂电池、摄像头模组、感应装置等电器元器件企业聚集,打造电子核心元器件生产基地。推动电梯整机企业扩能,着力引进电梯关键核心配套企业,建设西部最大智能电梯产业基地。依托工业机器人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推动罗博泰尔、斯睿等工业机器人企业提升产能和产品研发转化力度,实现特种机器人的产业化和应用示范。大力发展高层消防无人机、无人机高喷车,建设无人机研发生产、检测检验、应急演练、人才培训基地,打造全国消防无人机细分行业的产业高地。到2025年,产业集群规模达到300亿元4。
专栏9 智能产业发展重点工程
基础建设工程: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园项目、国家火炬重庆大足工业机器人特色产业基地项目、经开区电子信息产业园、重庆电梯产业园项目、地下智慧管网产业项目、泵阀产业园项目、电路板产业园项目等建设。 平台建设工程:发挥好成渝轴线智能制造联盟作用,整合双城经济圈“智造”资源,创建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进一步吸引成渝两地更多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加入,逐步将其升级为双城经济圈智能机器人行业创新平台。 示范带动工程:支持现有重科智能、翰德高科、罗博泰尔、向日葵、斯睿机器人、承锋智能等研究院和企业,同步推动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发展,加大智能机器人的市场化应用,加快推出一批面向冲压、焊接、涂装等典型工序的数字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及智能工厂建设的示范项目。 补链强链工程:引进品牌整机电梯企业及曳引系统、导向系统、轿厢、门系统、重量平衡系统、电力拖动系统、电气控制系统、安全保护系统关键零部件项目,推动施密特、富士、快科等整机企业扩能,研发简易安装电梯、高速电梯、智能魔方电梯等多种新产品,建设西部最大、产业链完善的智能电梯产业基地,到2025年达到3万台。依托聚力成氮化镓外延片、中舜半导体、铭星等项目,加强与两江新区紫光储存芯片产业基地合作,承接封装测试项目;依托盛泰光电、立玻光电、昕铭亚科技等企业,吸引触控显示、玻璃盖板、锂电池、摄像头模组、麦克风、扬声器、感应装置等电子元器件企业集聚。 转型升级工程:推动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普及数字化装备,到2025年,数字化装备普及率达到70%,建成数字化车间20个。 |
打造500亿级文创产业集群。以大足石刻文创园为引领,围绕“雕塑艺术、文化创意、专业市场、高端石材”,将大足石刻文创园建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专业市场集聚地、中国西部最大雕塑产业基地、中国西部特色文创产品集散地。大力培育文创产业众创空间,支持创客发展,挖掘石刻艺术文化精髓,推出一批有市场潜力的特色石刻文创产品。加快实施阿里生态城智慧项目、石雕石材环保厂区、雕塑艺术品市场等重点项目。引进高端艺术人才和创意团队,多措并举培养一批本土技师、工匠,形成文化创意、创新、创业高地。以石雕产业为主线,推动城市雕塑、木雕等多维雕塑艺术发展。搭建线上线下交易平台,加快建设高端石材区域性专业市场。推动文创雕塑产业形成“北有曲阳、南有惠安、西有大足”的三足鼎立之势。到2025年,产业集群规模达到500亿元5。
专栏10 文创产业发展重点工程
园区建设工程:加快实施特色文化旅游园区石雕石材环保厂区,大足石刻文创园游客服务中心(可变方舱医院),大足石刻文创园集中安置房,大足石刻文创园大师工作室等项目。 专业市场培育工程:西部石雕石材产业园,达富石材加工交易园区,汉福雕刻艺术产业园,特色小镇项目,大鑫雕塑加工基地,文创产品设计生产。 雕塑文创集群建设工程:建设大足雕艺文创园、民俗非遗博物馆、石材再生利用、石盟石文化产业基地、大足石雕文创产业公共实训基地、雕刻研发中心、景观设施及雕塑基地、連山艺术基地、现代雕刻艺术基地、文创产业基地。 人才引育工程:依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国雕塑家协会等权威机构,引进一批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多措并举培育本土技师、工匠。到2025年,引进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10人,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50人,培育本土工匠800人。 |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加快推进重庆新材料(锶盐)产业园项目,着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线上业态、线上服务、线上管理,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鼓励企业兼并重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数据备份中心。
第二节不断夯实园区载体平台
做强经开区。聚焦产业、提升产能、升级技术、叫响品牌、延伸链条,以创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引擎,着力培育大企业、构建大集群,重点发展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现代装备、电子信息、智能网联和静脉产业。培育2—3个产值上100亿元、税收近10亿元的骨干企业。到202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00亿元。
做大高新区。着力引进高精尖、培育新引擎,重点发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特种设备、环保新材料、电子信息、现代汽摩等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国家火炬工业机器人特色产业基地、中国西部最大的电梯和摩托车生产基地及重庆重要摩托车出口基地。培育4—5个20亿级产值企业。到202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00亿元。
做优工业园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做强现代五金、现代家居、汽摩零部件、智能模具、轻量化新材料,加快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五金产业基地、现代家居产业基地、智能制造基地。到202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00亿元。
做实文创园。建成“四地一园一极”,即中国西部最大雕塑产业基地、中国西部特色文创产品集散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专业市场集聚地、中国西部文创旅游目的地、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成为大足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到2025年,实现园区产值400亿元。
图3 大足区先进制造业布局图
第三节培育壮大骨干企业
强化骨干企业培育。着力内培外引,立足大足特色优势,推进本地骨干企业做大做强。聚焦新经济领域,落实包容审慎监管,积极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鼓励优秀企业利用自身技术、管理、品牌优势,借助资本市场进行产业整合。支持大型企业上云、上规、上市,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到2025年,新增上云企业300家、上规企业150家、上市企业3家,培育100亿级企业3—5家,10亿级企业20家,“小巨人”企业5家、“专精特新”企业50家。
强化质量品牌培育。推广卓越绩效、精益生产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全面提高企业在线监测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支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创新品牌企业商业模式,加快品牌塑造和品牌网络化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国家、行业、团体标准建设,培育一批质量标杆企业、市区政府质量奖企业和驰名商标。到2025年,全区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2件,力争市长质量奖或市长质量提名奖1个。
强化招商引资落地。瞄准世界500强、行业龙头和知名企业,招大引优、补链成群。围绕产业链,立足全区基础优势和企业发展诉求,策划建立“存量企业”“招商项目”“目标企业”三个台账,引进一批投资强度大、技术含量高、产业集聚效应强、成长性好的工业项目。
第五章坚持农业稳区,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依托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多点布局,实现竞相跨越。充分利用富硒、富锶、富锌土壤资源优势,打造“大足硒锶”农产品基地,擦亮“大足硒锶”品牌,全面调优调特农业结构,做强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推动农业“接二连三”,绘就好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美好图景,真正实现稳区富民。
第一节培育壮大特色高效农业
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按照“地域相邻、优势相近,突出重点、抱团发展”的原则,以芳香、道地中药材为重点的康养农业,优质粮、油、菜,大足黑山羊等为主导产业,打造一批农业示范片区,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米袋子”“菜篮子”供给保障水平和质量,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实现农业产业由规模化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图4 大足区农业产业规划布局图
建设区域特色农产品供应中心。打造大足冬菜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扶持冬菜产业发展,开发丰富多样的旅游纪念品,让冬菜成为“重庆好礼”,到2025年,大足冬菜种植面积5万亩、总产值7亿元。打造中国西南地区芳香之都。以高升镇为核心建设万亩宜机化整治示范区芳香产业园,在种植核心区打造芳香花海观光区,建设芳香农产品加工中心和芳香文化园(科研基地平台)。到2025年,芳香种植面积达5万亩,建成2000亩芳香花海观光区,精油、纯露年产量分别保持在40吨、3000吨,面膜达200万盒,综合产值达40亿元。打造中国南方大足黑山羊基地。划定大足黑山羊遗传资源保护区,建立基础母羊不低于5000只的核心保种群,到2025年,大足黑山羊存栏达到30万只,出栏40万只。坚持“零化肥、零农药、零抗生素使用”的发展方向,集中连片开发富硒、富锶、富锌绿色有机农产品,重点发展3万亩道地中药材、5万亩花卉、55万亩优质粮油、10万亩“硒锶菜苔”。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业科技园、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打造成为成渝双城经济圈乡村振兴“样板间”、农旅文商融合发展引领区、健康农业发展先行区和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
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以品种提品质、以品质创品牌,强化品种品质品牌建设。推动“大足硒锶”区域公用品牌成为全国知名品牌,积极争取“巴味渝珍”区域公用品牌授权,挖掘大足冬菜、大足黑山羊、大足芳香等区域品牌名称,创建一批重点商标品牌,培育一批影响力大、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品牌。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完善的农业经营体系,加大社会化服务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培育一批国家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推进特色品种延伸产业链,加快组建产业联盟,加大招商力度与优化区域产业配套服务,推动龙头企业成为产业支柱,不断优化“园区+企业+基地+农户+家庭农场”发展模式。
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引进培育一批产值过亿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大力推动冬菜、芳香、黑山羊、富葛等农产品及白芷、半夏等道地中药材的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持续提升产品附加值。广泛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加强农业生产各环节的数据采集和关联分析,推动智能化设备在农产品检测、流通、配送和交易中的应用,探索产供销一体化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构建农业大数据平台和乡村旅游智慧平台,推动特色农产品、乡村旅游等线上联合推介、共同营销,打造集观光体验、创意农业和农业生产一体化的新型生态产业示范区,做靓乡村休闲旅游业。
第二节强化农产品稳定保供
严格落实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始终把农产品生产保供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做好农产品稳产保供,强化粮食安全生产。多种形式组织线上线下产销对接活动,平衡生产供应,稳定市场价格。推进生猪、黑山羊等养殖业上下游环节衔接配套,推动饲料、种畜禽、兽药和屠宰等养殖行业有序开展。协调落实“菜篮子”产品支持政策,将本地涉农骨干企业纳入支持范围。
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健全“绿色通道”免费快速通行政策,科学安排路线,提高检查检测效率,保障农畜产品、农牧业生产物资运输车辆优先便捷通行,提升农产品流通能力。严禁擅自设卡拦截、随意断路封路等阻断交通的行为,确保通往大型农贸市场、蔬菜交易市场、养殖基地、重点产区(村)等关键区域的公路畅通。
第三节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保障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禁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高效节水灌溉,加强各类农田建设资金统筹整合,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整治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强化机械装备和技术支持,推广应用高端、先进、智能农机,提升土地综合生产能力。突出抗虫防病、节水抗旱、良种繁育、疫病防控、贮藏保鲜、精深加工等关键环节及技术,推广机耕、机收、轻简化栽培等技术。加快智慧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强化农业科技服务推广应用。结合现代农业产业特点,做好全产业链研究对接,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完善科学、规范、高效的农技推广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和多学科、跨领域技术研究应用,推动新型农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专业化队伍建设,改善农技人员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办法。坚持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提升农技人员服务能力,激励创业创新,重视专业农户、新农人的精准培训。支持多方面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元化农技推广与应用服务体系。
深化农业发展扶持政策。实施促民增收项目扶持和补助政策,重点支持优质粮油菜、芳香、黑山羊等主导产业及设施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电商流通、产业融合等。加大品牌建设政策扶持力度,重点支持国家级、市级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及重庆农产品品牌宣传与推广营销,对获得“二品一标”、重庆名牌农产品等认证的经营主体给予奖励和扶持。
专栏11 农业产业发展重点工程
产业园建设工程:道地中药材产业园、蓝莓产业园、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打造大足肉蛋禽保供产业带、宝顶酿造品牌、大足调味品产业园及“富硒富锶”特色茶产业园。 基地建设工程:年出栏50万头生猪产业一体化项目、黑山羊产业带、大足区硒锶油菜苔蔬菜产业带及加工蔬菜产区、大足优质柑橘生产基地、大足区智慧农业发展项目、大足冬菜产业项目、高标准农田整治项目、大足区高标准农田“七化”示范区建设项目、粮油基地建设项目、大足生态蚕桑综合开发示范基地(重庆市蚕科院大足分院)、雷竹产业化项目建设。 产业融合建设工程:柠檬产业集群、重庆四季香海芳香产业、大足区富葛产业化项目、道地中药材精深加工项目、生物有机肥厂建设项目、大足区病死畜禽无害化集中处理中心。 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现代农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 |
第四节持续深化农村改革
巩固拓展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成果,扎实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创新股权合作机制和农业经营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有序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推进赋予农民财产权转让、抵押等权能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扎实推进“三社”融合,积极推进“林长制”,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探索建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完善农业农村投融资体制。探索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鼓励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投入乡村振兴事业,促进城乡经济良性循环。
第六章坚持生态靓区,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彰显大足美丽山水城市风貌,建成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第一节全面筑牢区域生态屏障
优化生态安全格局。保护山水生态基底,延伸河网水系格局,落实各类保护功能区域,着力构建以西部深丘水源涵养区和巴岳山生态保护区为核心,以濑溪河、窟窿河、淮远河、雍溪河四条水系生态廊道为重点,以自然保护地、饮用水源等生态板块为支撑的多层次、网格化、结构和功能完善的“两区四廊多点”生态安全格局。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和勘界定标。科学合理利用生态空间资源,控制开发强度,严格执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严格遵循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确保生态空间更加优化、合理。
图5 大足区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分布图
加强生态系统整体保护。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加大自然、人工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修复力度,提高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通性。全面推行林长制,实行最严格的山林资源保护制度。加强重点火险区森林防火综合治理和林业有害生物检疫与防治,实现松材线虫病疫区成功“摘帽”。严格禁渔制度,常态化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保护好玉龙山、宝林寺、白云寨等森林公园,建设玉滩湖湿地公园、濑溪河湿地公园、西山桫椤自然保护区。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评估,建设生物多样性监测、预警和信息网络平台,有效提高全域生物多样性水平。
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严守森林、林地、湿地红线,管护好南北山、巴岳山、宝顶山景区森林资源,重点开展玉滩湖湖周、濑溪河、怀远河、窟窿河、太平河流域的生态修复工程,逐步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筑牢绿色本底。以“四旁”植树、低效林改造、森林抚育等生态工程为依托,实施全域国土绿化工程和国家储备林建设,推进全域多维增绿,筑牢“一山三区”⑪林地保护格局,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到2025年,建成国家森林乡村34个、市级绿色新村100个,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以乡村为单元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强化重要水源地、人口密集场镇周边地灾隐患点综合治理,筑牢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网。以蓄水、保土、造林、种草为中心,加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应用,构建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
图6 大足区林地保护格局图
第二节深入开展污染防治行动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深化细化“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淘汰老旧车辆,加强油品质量联合监督。实施扬尘污染源“红黄绿”分类管理。推动实施餐饮油烟排放智能监管和深度治理。完善区域大气联防联控长效机制,确保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8天以上。
改善水环境质量。统筹推进区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最严格的水环境保护制度,落实落细“一河(库)一策”方案,确保监测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加大排污口监测力度,提高水质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工业园区污染集中治理,有效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建立健全水环境联防联控机制,全面推广监测通报制度。着力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地规范化建设,持续改善饮用水水源水质,到2025年,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千吨万人”级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达到93%以上。
提升土壤环境质量。以工业园区、受污染耕地、污染地块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突出问题综合治理工程。动态调整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加强对农用地、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土壤污染场地分级分类管控。持续推进重金属污染健康监测示范工程,建立重金属污染健康监测数据库。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防控和修复名录为核心,防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风险。严控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
保持声环境稳定。突出源头预防为主,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噪音扰民问题。实施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划管理,严格执行噪声防护标准。加强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商业经营活动噪声污染防治,重点查处噪声敏感区噪声违法行为。强化交通噪声污染管控。加强工程施工噪声污染防治。加强工业噪声管理和整治。到2025年,全区声环境质量状况持续保持稳定。
强化环境风险防范。夯实生态环境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和技术储备,有效防范和降低生态环境风险。强化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和化学品环境风险管控,提高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实施化学物质生态环境监管制度,深度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控。组织开展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强化辐射安全许可管理,完善辐射应急预案,全面提高辐射事故应急工作水平。
专栏12 生态建设重点工程
生态建设工程: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大足区饮用水水源地涵养保护工程、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大足区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玉滩湖水源提升工程、化龙湖水源保持工程、低效林园地改造项目、战略储备林项目。 环境保护工程:大足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工程、大足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大足区生活垃圾分类基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项目、大足区镇级污水处理能力提升项目、大足区排水管网改造工程、渝西(大足)12万吨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与处置中心、大足区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项目、双桥城区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 生态治理工程:大足区濑溪河、太平河、小玉滩河等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大足区土壤污染场地和周边农田修复治理项目,龙水镇污水处理厂截污工程下游排口生态湿地建设项目,大足区环境监管能力提升建设,龙水家居产业园有机溶剂集中回收和活性炭再生中心及集中喷涂中心建设项目,双桥经开区水污染治理及生态修复、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工程,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大足区滑坡、崩塌、危岩治理工程。 |
第三节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全面推行“生态+”发展模式,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高质量完成市里下达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目标。着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推进产业体系绿色升级,推动环保企业与静脉产业并轨,打造成渝地区最有影响力的静脉产业园。大力发展现代化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竞争优势。发展循环型服务业,推进交通运输、旅游、餐饮等重点领域绿色转型。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居民生活方式向绿色化转变,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构建绿色交通体系,鼓励引导居民绿色低碳出行。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等示范创建活动,增加绿色建材、绿色物流、绿色出行等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积极提倡绿色办公,创建节约型机关和节水型单位,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
第四节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全面推进能源节约。科学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抑制高耗能产业增长,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加快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落实能效标识制度。推动政府机关等公共机构节能,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应用。强化节能评估审查,加大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加强重点耗能企业管理,落实节能目标责任。
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严把用地“预审、报批、供地”三大关口,对建设用地实行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严格耕地总量控制,探索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特别是建设用地复垦,坚持在不破坏土地生态环境前提下,适度开发宜农后备资源。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充分利用荒山、荒沟和荒坡地。
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坚定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强化需水管理,严格落实用水定额,全面深化梯度水价制度。推进农业节水灌溉,建设一批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加强公共建筑和住宅小区节水配套设施建设,推广节水产品和器具应用。实施建材、电镀等重点用水行业节水改造。实施中水回用工程,加强再生水和雨水等非常规水利用,构建降低水耗、能耗、物耗制度和政策体系。
扎实推进原材料节约利用。严格管理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推广使用再生材料,提高原材料利用率。研发木塑等复合材料和使用生物质能源,鼓励废旧木材和废旧木制品回收再利用。推广高性能、低材(能)耗、可再生循环利用材料,全面推广预制装配式建筑。节约包装材料,禁止过度包装。
第五节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
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健全环境产权交易体系,完善排污权、碳排放权、生态地票、林票交易机制,探索用水权、用能权交易。全面落实环保法规,坚决执行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严格执行标准实时信息反馈机制和评估机制。完善污染地块开发负面清单,深化建筑行业和工业大气污染治理机制改革。完善网格化管理、定期曝光、动态清零、联防联控、动态监测、镇街河流上下游补偿、考核问责等工作机制。
第七章推动消费提档升级,集聚发展现代服务业
优化现代服务业功能布局,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提升与国际旅游城市相匹配的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打造优质高效、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融合共享和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满足多层次多样化服务消费需求。
第一节优化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
全面优化七大服务业功能板块布局,推动各功能区域商贸服务业互为配套、高度融合、协调发展。宝顶—北山板块:以大足石刻为核心品牌,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打造重要的旅游消费集聚区。龙水湖板块:依托龙水湖、玉龙山独特的自然条件,重点发展康养服务、休闲旅游,加快建成康养生态圈,综合性度假区。棠香—龙岗板块:重点发展高端商业、金融、酒店、会展服务、教育培训,打造消费集聚区。双桥经开区板块:依托经开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汽车服务、科技服务,打造物流交易集散中心。龙水板块:依托龙水五金,重点发展五金交易、电子商务,不断提升大足五金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万古板块:依托高新区,大力发展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技术及知识产权,争取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三驱板块:依托大足石刻文创园,重点发展石材、雕塑艺术、文创产品交易,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图7大足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图
第二节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大力发展科技研发与设计。实施“设计+”工程,重点发展工业设计、时尚设计、建筑设计、动漫设计等,培育国家级、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和市级设计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提升对外开放度和开放空间。推动建筑设计通用化、模数化、标准化发展,推行装配式建筑一体化集成设计。
着力壮大专业市场集群。依托五金市场集群、石雕石材市场、阿里巴巴大足云智慧市场、家居建材市场和渝西汽博中心五大专业市场,主动承接成渝两地专业市场转移,打造千亿级市场集群,形成集信息、展示、交易、配送、结算功能为一体的专业性、现代化专业市场集聚群。
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服务。构建以“一园四中心、三级层次、多点多级联动”为主体“1+4+N”的物流体系结构,加快建设以大足国际商贸物流园(经开区)为核心,以“智能制造物流集散中心(高新区)”“五金家居物流集散中心(工业园区)”“文旅雕塑石材物流集散中心(文创园)”“多功能商贸物流集散中心(中心城区)”四大中心为关键支撑,以珠溪、雍溪、中敖等镇街货运站场为重要补充的三级物流配送布局,联动永川港、泸州港、果园港等水运港口,提升物流层级和产品进出口规模,将大足国际商贸物流园(经开区)发展成为成渝双城经济圈重要的区域商贸物流枢纽,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城乡、功能完善、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现代综合物流体系。
培育发展外贸新业态。争取在我区开展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制定支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政策,大力扶持一批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提高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要素资源、布局市场网络、开展跨国经营的能力。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扩大试点范围,支持建立一批“海外仓”和展示中心。推动全区自营进出口企业转型升级,重点推动出口产品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进发,加大对企业技术、质量、品牌、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的培育支持力度。
推动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发展线上业态,采用“网红直播+短视频+电商”的新模式,打造全国知名网红直播基地和电商商业平台,努力推进渠道网络化、服务在线化、资源共享化。着力完善1个电子商务平台(天下大足电商平台),提档升级1个市场(大足云智慧市场),打造1个国家示范电商产业园,建成2个电商直播基地。完善农村电商服务体系、人才培训体系、物流配送体系、农产品电商定制体系等“四大体系”,引进培育专业农村电商相关运营企业,推动农村电商发展。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推动出口产品管理创新、品质创新、营销创新,大力扶持一批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加快“大足造”“大足产”走出去步伐,通过线上线下协同发展,推进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培育发展会展经济。深入实施会展创新提升行动,推进大足五金博览会国际化、品牌化、专业化进程,着力将大足五金博览会打造成为西部最具影响力的五金专业展会。高标准办好“大足石刻国际文化旅游节”“3.28商人节”等系列展会,组织企业积极参加“智博会”“西洽会”“广交会”等市内外大型展会,鼓励会展企业向数字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积极发展金融、专业中介、软件信息服务等产业。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消费金融、科技金融、贸易金融、普惠金融等,推动传统金融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新型金融。大力发展人力资源、会计、法律、审计、咨询、信用、知识产权等与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相关的专业中介服务,构建高层次、多门类的专业中介服务体系。加强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软件产品应用,引进一批软件企业落户。
第三节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推动传统商贸转型增效。优化消费业态,提档升级大足印象、商贸中心、步行街等商圈,大力培育提升与国际旅游城市相匹配的住宿、餐饮服务,推进商贸服务品牌化、连锁化、便利化发展,打造一批特色品牌商业街、夜市街,建设和提升一批星级酒店,鼓励发展经济型连锁酒店,积极发展石雕酒店、芳香酒店等主题特色酒店,大力发展“农家乐”经济、“民宿”经济,不断提高住宿品质和服务品质。推进“邮亭鲫鱼、跳水鱼、荷花鱼、佛家素宴”等特色品牌餐饮集聚发展,开展各种特色美食节会活动,积极宣传和推销黑山羊、冬菜、苕粉、雷竹“大足四宝”,不断提升大足餐饮知名度和影响力。
加快培育新型高端商业。围绕新城·吾悦广场、大融城购物中心、MK购物中心打造高端商业消费集聚区。加快构建“线上+线下、商品+服务、零售+体验”的现代零售体系。积极培育网络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等新业态,支持各类商业综合体深度融合发展。鼓励批发、餐饮、百货等商贸企业和商圈、商场、市场开展电商化、数字化改造升级,统筹“线上线下”,积极培育和壮大“宅经济”“指尖经济”“网红经济”。
培育发展教育培训服务。推进职教实训基地建设,启动大足职教中心“一校三区”建设工程,打造以大足海棠新城和双桥经开区为重点的职业教育新基地,为渝西川东等区(市)县产业协作、承接产业落地强化支撑。加快落实“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引进培育技能培训、兴趣培训、幼儿教育等市场主体。
积极发展社区、家政及养老托育服务。合理布局社区便民服务设施,丰富社区医疗、保洁、养老、看护、育幼、维修、美容美发等便民服务内容,提升物业管理、安保、快递配送等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实施家政服务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鼓励企业品牌化、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加快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养老托育服务。
专栏13 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工程
物流基地建设工程:建设大足国际商贸物流园、大足现代农业冷链物流园、大足高新区现代物流配送中心。 商贸中心建设工程:推进大足区“新城·吾悦广场”城市综合体、大融城购物中心、八角庙农家超综合体、大足区国家级电商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专业市场建设工程:建设西部石雕石材专业市场、五金专业市场升级项目、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 |
第八章深化区域合作,建设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示范区
坚持立足自身优势、取长补短,加强协同发展、规划衔接、政策沟通,全面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实施意见,积极构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世界遗产、汽车摩托车、智能制造、静脉产业、柠檬金三角、教育医疗等六个方面的发展联盟,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
第一节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提升与毗邻区域互联互通水平。加快推进与毗邻区域在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能力。加强与南充、遂宁、内江、泸州、永川、合川周边六地互联互通,拓宽大足“一小时朋友圈”。强化与毗邻区域公铁协同联动,加快建设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协同推进川渝电力资源优化配置,积极融合川渝电网一体化,积极推进川渝区域能源一体化发展,共同打造川渝千亿级立方米天然气产能基地。
联动周边推动产业优势互补。整合提升优势产业,加快补齐关键短板,形成特色鲜明、相对完整、安全可靠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充分发挥大足石刻品牌引领作用,与资阳等地共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产业融合、企业融合、平台融合、业态融合。依托五金、汽摩、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共建五金共享智能加工中心、成渝中部汽车产业集聚区、电子核心元器件生产基地,引领带动周边区(市)静脉产业、文创产业发展,协同打造现代产业体系。联合自贡、泸州、内江、宜宾、江津、永川、荣昌、铜梁等共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示范区,协同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创新发展示范区,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和长江经济带物流枢纽。联合建设大健康有机农业示范区,与资阳、潼南共建100万亩柠檬产业示范带,与泸州、遂宁等地共建优质道地中药材产业带,合作共享安岳柠檬、大足冬菜等农产品区域品牌,共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共同打造国家级特色产业示范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和特色文旅小镇等合作平台。
强化生态共建和环境共保。构建以涪江、小安溪为主体,其他支流、湖泊、水库、渠系为支撑的绿色生态廊道。沿巴岳山等跨界山脉,实施森林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和矿区恢复治理,共筑绿色生态屏障。深化跨流域跨区域生态保护合作,落实长江流域常态化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联防联控机制,加强跨界水体、大气、土壤及固废危废污染治理协同和司法互助。共同打造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推动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全面加强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养老及行政执法、市场监管、法律服务等领域合作,共同打造公共服务优质、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生活圈。实施便捷生活行动,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支持居住证、购房互通互认,尽快实现川渝两地就医直接结算,推进养老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推进公共交通、社保、医保等领域“一卡通”,推进公租房保障范围常住人口全覆盖,吸引更多周边及外地人口到大足安居乐业。
深度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格局。立足成渝双城经济圈大循环,发挥比较优势,在更高水平上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深化数字经济、科技教育、绿色发展、医疗卫生等领域合作,促进区域人文交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提供优质供给,以供给提升消费需求,以消费升级引领供给创新,建立健全供给与消费相互促进、投资与消费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
第二节充分发挥主成都市区桥头堡支撑作用
全面落实“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机制,坚持双城引领、区域联动,着力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增强综合竞争力,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有效承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产业外溢,加强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设施配置,吸引人口产业集聚,快速增强综合实力,建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高品质郊区新城。实施西向对外交通建设,加强与毗邻区域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农村公路规划建设有效衔接,构建通勤体系,共推出渝出川大通道建设。发挥好连接城乡、联动周边的作用,推动川渝毗邻地区融合发展,高质量打造川渝协作示范区、示范带,努力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川渝黔毗邻地区合作的重要节点支撑。
第三节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推动建立区市之间协调推进机制。联合潼南、铜梁、内江、资阳等区市,建立产业发展协同互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防联治等机制。深化与主成都市区各区的合作交流,推动建立完善招商引资联动、产业分工协作、要素跨平台流转、协同创新合作等机制。加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区市的合作交流,推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交流联动协作。进一步完善大足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机制,加强对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以周边各区市工商联为媒介,搭建参与面更广的民营企业交流、合作和服务平台,引导更多商会和民营企业参与进来,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营造共同推动区域协作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九章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民更向往”,用好山水人文资源,优化城镇体系布局,提升城市品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第一节优化城镇体系布局
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着力构建“一中心三组团两轴线多节点”的城镇空间格局。“一中心三组团”即棠香街道、龙岗街道、智凤街道及高铁新城片区组成的城镇发展中心区和双桥—龙水组团、万古组团和三驱组团三个功能组团。“两轴线”即沿渝蓉高速东西向和沿龙棠大道南北向两个城镇发展轴。“多节点”即城区外的17个小城镇,包括珠溪、中敖、石马、雍溪和铁山5个重点镇以及其他12个一般镇。在城镇开发边界内实施成片开发需要征收土地的,按照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实施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坚持以景为媒,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建设大足石刻文化公园城市,重点做好城市道路、公园、广场、景观、排污等项目改造升级,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进人口集聚和城市功能提升,力争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7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70万人。依托产业加速集聚新优势,加强旅游产业和城镇建设,以交通、旅游为载体,加大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完善服务配套功能,以重点镇为核心辐射带动片区内各镇联动协同发展,构建全域城镇网络化发展格局。宝顶、珠溪、石马、玉龙、回龙、国梁、金山重点打造旅游、精品蔬菜、优质粮油、冬菜等产业,中敖、铁山、高升、季家、龙石、高坪重点打造柠檬、芳香、中药材、黑山羊基地,雍溪、宝兴、拾万、古龙等重点打造雷竹、花卉苗木、富硒富锶富锌特色农产品基地。
图8大足区城镇空间格局图
专栏14 “一中心三组团两轴线多节点”城镇发展布局城市发展中心区
城市中心区:由棠香街道、龙岗街道、智凤街道和高铁新城片区组成的城市中心区,重点突出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现代服务以及现代农业。加快宝顶、北山、南山三山联动发展体系的建设,打造老家观音岩乡村旅游、巴蜀文化旅游、南山道文化旅游等休闲文旅中心,提档升级“棠香人家”北部片区美丽乡村旅游,打造花街夜市、柏林夜市、荷棠夜市等特色夜市经济。 双桥—龙水组团:包括龙滩子街道、双路街道、通桥街道、龙水镇和邮亭镇,依托双桥经开区和大足工业园区,重点突出汽摩、五金、静脉和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做大做强特色工业产业,加快建设大足国际商贸物流园。 万古组团:依托大足高新区,重点发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特种设备、环保新材料、电子信息、现代汽摩等新兴产业,加快推动高新区禹城市融合发展、城市与农村协调联动,打造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 三驱组团:依托大足石刻文创园,围绕“雕塑艺术、文化创意、专业市场、高端石材”,建设雕塑文创产业区、文创旅游区、市场交易区。以文创产业带动现代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加快建设农旅文化走廊。 两轴线多节点:由珠溪、中敖、石马、雍溪和铁山5个重点镇以及其他12个一般镇组成小城镇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宝顶、珠溪、石马、玉龙、回龙、国梁、金山重点打造旅游、精品蔬菜、优质粮油、冬菜等产业,中敖、铁山、高升、季家、龙石、高坪重点打造柠檬、芳香、中药材、黑山羊基地,雍溪、宝兴、拾万、古龙等重点打造雷竹、花卉苗木、富硒富锶富锌特色农产品基地。 |
第二节持续提升城市品质
强化规划引领作用。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突出大足人文底蕴和自然禀赋特质,建立完善的“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充分挖掘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推进十里荷棠、高铁新区等核心区域规划建设,推动大足铜梁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打造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城,推动城市能级大提升,促进全域旅游大发展。统筹规划人口集聚、综合服务、生态保护等功能分区,坚持生态优先,合理开发,充分保护土地资源,坚守生态、基本农田底线,为城市长远发展留有空间,推进区域间整体衔接、融合发展,提升城市空间的承载能力与综合服务功能。
高标准推进城市建设。推进中心城区“东拓、西扩、北延、南连”,推进组团城市加快发展,将城市有机更新与生态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有机结合,全面推进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服务提升,补齐城市短板。将大足石刻文化元素更多地植入城市街区,提升城市建筑艺术品质,精心打造一批主题公园、主题街区、主题社区等。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统筹地下地上管网改造建设。推进城市绿化建设,打造“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小游园”三级公园体系,不断提升城市公园绿地游憩服务供给水平。优化城市公交线路,加大城市停车场规划建设力度,完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布局,提升交通互联互通水平。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推广超低能耗建筑。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着力推进城市智管、城市细管、城市众管,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城市品质。创兴城市治理方式,全面推行“马路办公”,强化城市运行安全保障,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建立城市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加强城市管理与公安、交通、消防、综治、应急等多部门视频资源共享利用和管理,辅诸城市综合管理与决策分析,推进“城市智管”。推进市政设施品质提升,大力推进城市道路路面质量提升,实施城市精细环卫,强化日常保洁,规范市容秩序,不断推进“城市细管”。深入推进城市综合管理“五长”责任制,持续开展城市提升志愿者活动,实现街道、社区管理常态化、规范化,实现“城市众管”。
专栏15 城市品质提升重点工程
大足城市提升建设工程:全面拓展城市主次干道,建设绿道系统示范段,启动场镇市政消火栓普查及补建工程、新建宝顶石刻景区小型消防站。 地下管廊建设工程:新建双桥经开区、棠香—龙岗片区、龙水片区、大足石刻文创园范围内的缆线管廊300公里。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随新建项目同步建设海绵城市,结合城市更新项目的实施同步对老城区进行海绵改造,2025年前实现建成区6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要求的目标。 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对城市建成区范围内400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 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规划在双桥经开区、棠香、龙岗、万古、三驱、龙水新建城镇保障性住房120万平方米以上。 双桥经开区城市形象提升工程:新建、改建双桥经开区城市主次干道,新增城市绿地;维修改造人行道等市政基础设施。 龙水新城整体城镇化建设工程:建设龙水中央金岛,包括新建便民商业综合市场、特色产品展示交易中心、综合批发交易市场、市民综合服务中心,城镇便民商业设施配套,三叉河河道整治工程和环境绿化工程及相应市政道路配套工程。建设龙水新城体育公园。 万古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改造食品厂棚户区和万兴1队钢砖厂片区、新建万古镇公共交通枢纽、城镇道路、2个市政公园、污水处理厂二期、一级消防站、安置房三期、万古体育中心等项目。 大足石刻文创园文化旅游设施及配套景观打造工程:实施绿化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道路景观面积约20万平方米、景观驳岸总长度约10千米、文化旅游设施及配套工程500亩。 |
第三节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推动城乡一体规划。统筹城镇和乡村规划建设,细化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一体化发展重点,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规划体系。科学确定村庄布局和规模,按照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导向分类推进村庄发展。编制完善村庄规划,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
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新增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对农村覆盖,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投入乡村振兴。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整理和保护力度,对优秀的本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发乡村文化活力。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重点加强农村垃圾、生活污水、厕所粪污治理,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家园”。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到100%。以镇街政府驻地和中心村为重点,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巩固拓展农村厕所革命成果,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到100%。开展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实现村庄公共空间及庭院房屋、村庄周边干净整洁。
第四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完善有效衔接的政策措施,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长效机制。推动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提升,有序提档升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确保脱贫攻坚成果日益牢固。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机制制度。鼓励实施乡村振兴重大示范工程,给予乡村振兴镇村重点支持,争取开展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衔接试点。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加强脱贫群众培训引导,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第五节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机制
突出抓好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试点,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移制度,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搭建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平台,以大足高新区作为大足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先行区,率先从工业、服务业、资本、人才、科技等方面打造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树立标杆,典型带动。畅通城乡人才交流通道,健全科教文卫体等城乡人才合作交流机制。鼓励工商资本投资适合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农业领域,支持进入养老、卫生等乡村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科技成果入乡转化,鼓励科研人员到乡村兼职和离岗创业,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机推广融合发展机制。
第十章着力内联外畅,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
持续推进“双廊、六向、一轴”交通网建设,加快补齐水、电、气、油及通信等传统基础设施短板,积极推动5G、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基础设施的系统化、协同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加快构建集约高效、经济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积极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加快布局信息基础设施。全面推进5G网络规模化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5G基站站址保障体系。强化5G网络规划引领,加快实施中心城区、重点交通沿线、重点旅游景区、重点行业领域、各镇街及重要区域5G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与市政、公路、铁路、电力等设施融合部署,实现5G通信全覆盖,并向有条件的重点村逐步延伸。建好用好“数字大足”云平台,加快系统迁移上云、内部信息系统优化整合,全面接入重庆市“1+N”云体系。统筹规划建设5G智慧杆塔及配套设施,推动“一杆多用”改造。提速5G、大数据等技术在工业生产、流通、服务领域广泛应用,推进工业设备联网上云,逐步构建低延时、高可靠、广覆盖的网络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城市智能停车、智能仓储、多功能路灯杆、综合管理、电梯等新型物联网模块化建设,推进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围绕推动成渝地区公共服务互联互通,聚焦政务、通信、医疗、教育、工业、科学大数据,着力推进一批行业云平台和大数据平台建设。
加快布局融合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党政机关办公场所、超市卖场、商务楼宇、学校医院、旅游景区、公交站点等公共服务领域推进公(专)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居民小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交通、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充电桩基础设施监控、检测、运营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实施海棠新城智能化“新基建”示范项目。推动城市主干道、各园区、停车场等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提升改造建设,积极推进电力塔杆、通信基站、楼面抱杆、交通指示牌、监控杆、路灯杆等各类资源开放共享和数字化改造,推广应用视频监控、交通管理、环境监测、5G通信、信息交互、应急求助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塔杆建设。大力推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智能化和智慧管廊综合运营系统建设,逐步实现实时监测、自动预警和智能处置。
加快建设创新基础设施。依托重庆电信职业技术学院、重庆正大软件职业学院等高校,加快完善科教基础设施,推动基础研究设施共享。加快建设实验验证平台,打造一批复杂场景的应用实验基地,重点推进中国汽研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基地全面投用,建设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产业园等创新平台,重点推进大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专栏16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5G通信设施建设工程:强化5G网络规划引领,加快实施城区、景区、园区、重要公路干道、镇街及重要区域5G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到2025年实现5G通信全覆盖。 融合型基础建设工程:推动城市主干道、园区、停车场等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提升改造,积极推进电力塔杆、通信基站、楼面抱杆、交通指示牌、监控杆、路灯杆等各类资源开放共享和数字化改造。重点实施海棠新城智能化“新基建”示范项目。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积极推进“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交通、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充电桩基础设施监控、检测、运营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在城区、重点景区、重点场镇、交通节点镇街等重点区域分年度建设充电基础设施,到2025年建成适度超前、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创新基础设施工程:加快建设科教基础设施,推动基础研究设施共享。加快建设实验验证平台,打造一批复杂场景的应用实验基地,重点推进中国汽研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基地全面投用。建设一批创新平台,重点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
第二节打造渝西川东立体交通枢纽
强化“双廊”。打通贯穿大足中部、南部的成渝之间最便捷的综合交通走廊,奋力实现“融入主城、对接成都”目标。积极推进成渝中线高铁建设,规划建设宝顶至北山、大足至高新区、大足至文创园、西城至中敖快速通道,提速中部综合交通走廊建设,完善渝蓉高速功能,将大足服务区打造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标杆。积极配合成渝铁路扩能改造及成渝高速八车道提质改造,提质增效南部综合交通走廊建设。实现15分钟到主城,35分钟到成都。
图9大足区“双廊六向一轴”⑫交通布局图
优化“六向”。以高速公路网、城际铁路网为骨架,连接至遂宁、南充、内江、泸州、永川、合川六个方向的快速通道。加快推动铁路互联互通,东西向推动雅眉乐自渝城际铁路前期论证,南北向加快南大泸城际铁路前期论证,启动大足至璧山城轨快线前期工作。不断加密高速路路网,加快推进大内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提升与内江互通水平。加快开展大足至永川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并尽快开工建设,打通大足至第二机场、江津珞璜综保区快速通道,研究论证大足东环、大足至安岳(至遂宁)、大足至资中等高速公路。
图10大足区铁路网规划图
拓展“一轴”。打造区域内部快速交通,推动市郊铁路合大线早日动工,促进公铁联运快速发展。依托大足国际商贸物流园建设,整合交通物流资源,推动德恒、普洛斯等物流企业转型发展,降低物流成本。加快宝顶至邮亭轨道、五山轨道交通前期论证,将大足城区、双桥经开区、大足高新区、石刻景区、龙水湖度假区和高铁站点有效串联,构建域内轨道交通体系,推动产、城、景融合发展。加快打通与毗邻(市)县间的“断头路”“瓶颈路”,实现与周边区(市)县快速通达,提升集聚辐射能力。
图11大足区高速公路网规划图
构建“一主三辅”综合交通枢纽格局。全力打造以成渝中线高铁、南大泸城际、渝蓉高速为核心的城区综合交通枢纽主站场,快速集聚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市郊铁路合大线、渝蓉高速、三环高速为依托,加快建设大足高新区综合交通枢纽。以渝蓉、潼大荣、大内高速,五山轨道为纽带,打造文创园综合交通枢纽,推动大足石刻文化公园建设。依托成渝客专、成渝铁路、市郊铁路合大线、成渝高速等快速通道,打造双桥经开区综合交通枢纽。
图12大足区轨道交通规划图
夯实城乡基础网。以产业路、旅游公路、“四好农村路”建设为载体,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增强互联互通能力。继续实施镇级公路项目,新改建“四好农村路”500公里。新改建重要连接道以及利用国省县乡道公路打造旅游路、产业路100公里。
专栏17 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铁路:加快推进成渝中线高铁、市郊铁路合大线、成渝铁路扩能改造、大足至璧山城轨快线等项目建设,积极推动汉南大泸城际铁路、雅眉乐自渝城际铁路等项目前期论证工程。 轨道:积极推动宝顶至邮亭、五山轨道前期论证,打造区域内城景联通的快速轨道网络。 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大足至永川(至璧山)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重庆段)扩能改造等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大足东环高速、大足至资中高速公路、大足至安岳(至遂宁)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论证工程。 干线公路:继续推进大足区境内国省县乡道升级改造工程,加快建设宝顶至北山、大足至高新区、大足至文创园、西城至中敖快速通道。 农村公路:新改建“四好农村路”建设500公里,积极推动农村公路安全防护工程建设,新改建重要连接道以及利用国省县乡道公路打造旅游路、产业路100公里。 交通枢纽:加快推进成渝中线高铁大足石刻站配套基础设施、渝蓉高速公路大足智慧服务区、渝蓉高速高升互通、渝蓉高速万古互通等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大足综合交通枢纽、双桥综合交通换乘枢纽、龙水综合交通换乘枢纽等项目建设。 |
第三节加强水利网络建设
优化水资源配置网络。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严格实行总量、强度双控,开展节水行动,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建成投用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全力配合开展长征渠引水工程前期研究。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有序推进水源工程建设,逐步建成江河引提水和区内水资源互补互济的水资源配置网络。
图13大足区重点水利工程布局示意图
持续推进水民生保障。推进城区水厂、经开区水厂管网向周边村镇延伸,加快实施城区10万吨/日供水水厂迁扩建、双桥经开区双路水厂新增5万吨/日扩建、金山供水中心新建工程。实施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实施节水型社会建设巩固提升工程和小型蓄引提水工程,提升全区节水灌溉水平以及灌溉保证率。
提升城乡防洪能力。推进重点支流濑溪河防洪护岸及其提升工程,开展大足区濑溪河大足—龙水组团城市防洪保安前期论证,实施中小河流治理,着力解决城乡防洪薄弱环节,完善防洪减灾体系,提升城镇建成区、工业园区、人口聚集重点区等重点区域防洪能力。
积极推进水生态治理。按照“重保护、强修复”的思路,开展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治理、中水回用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及河、库生态修复。
专栏18 水利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骨干水源项目建设工程:建成投用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推进丰收、玉河水库、黄木沟水库(新、扩建)工程建设。配合开展长征渠前期研究。 城乡供水项目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城区10万吨/日供水水厂迁扩建、双桥经开区双路水厂新增5万吨/日扩建、金山供水中心新建及农村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形成互联互通的农村供水网络体系,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 城乡防洪保安建设工程:推进濑溪河大足—龙水组团城市防洪保安工程,农村水系、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建设。 水生态治理建设工程:在组团城市继续建设中水回用工程。 后期扶持建设工程: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项目。 |
第四节完善能源保障体系
加快全区能源储备、供应、调峰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能源安全保障。继续推进农网改造、电力基建、园区电力配套工程等境内电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进智凤220千伏、水丰和大雄110千伏变电站工程建设及三驱35千伏升压110千伏项目,全面推进10千伏及以下线路新(改)建工程,加快推动大足区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前期论证工作,构建稳定的电力体系。加快推进渝西天然气输气管网建设,完善各类高中低压天然气管道及配套供气设施建设,强化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和自主调峰能力,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气,到2025年,新建、改造各类高中低压天然气管道超过10000公里。推动成品油储运及输送管道建设,提高成品油仓储和管输能力,提升成品油保供能力。支持页岩气在大足区的开发利用。
专栏19 能源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电力建设工程:积极推进电力基础设施完善项目建设,新建智凤220千伏变电站1座;新建水丰、大雄110千伏变电站2座,推动三驱35千伏升压110千伏项目。新(改)建10千伏及以下线路1063公里。 天然气建设工程:配合推进渝西天然气输气管网(大足段)项目建设,大足境内建设输气干线40公里,输气支线44公里。新建、改造各类高中低压天然气管道10000余公里,并配套供气设施。 加油、加气站建设工程:新建加油站24座、LNG3座、LNG加注站3座。 |
图14大足区电力、燃气重点工程规划图
第十一章深化改革开放,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格局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搭建开放平台,加强对外开放,多层次拓展合作空间,营造良好投资和贸易环境,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一节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区属国企专业化重组,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提高国有资本在区域基础设施、文化旅游、农业农村、园区开发等领域的集聚度,促进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优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市场化运营机制,提高区属国企内生动力、发展活力和防风险能力。积极稳妥引入各种社会资本通过股权转让、增资扩股、合资合作、技术引进、改制上市等方式参与区属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大力推进监管理念、监管重点、监管方式、监管导向等多方位职能转变,构建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深化政府职能转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推动企业降本减负,进一步降低企业用工、用能、物流、融资等各类成本,增强企业获得感。优化资源配置,坚决破除各类要素流动壁垒。深化财税金融改革,完善标准科学、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大投融资改革力度,强化“项目池”“资金池”“资源要素池”对接,统筹推动财政资金、国有资产、金融资源融合,形成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围绕“两新一重”重点领域实施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工程,积极探索重大工程创新投融资机制,稳妥推进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营运。加大项目谋划储备力度,强化要素保障,加强项目科学调度。进一步厘清政府投资边界,规范政府投资科学决策机制,以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储备库为基础强化政府投资平衡、严控政府债务。
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进一步放开重点领域市场准入,实施公平统一的市场监管制度,健全信用修复机制和异议制度,完善“互联网+监管”系统。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破除招标投标隐性壁垒。鼓励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优化重组,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和混合所有制改革,按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的标准,分类培育民营企业,支持民营市场主体“个转企”“微升小”“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健全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民营企业体系,建立清理和防止拖欠账款长效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涉企政策制定。
第二节加快推进对外开放
畅通对外开放合作通道。全面提升大足经济辐射力、资源集成力、开放影响力,畅通对外开放合作通道,深度融入成渝两核。积极抢抓国家、重庆交通大通道建设重大机遇,统筹推进公铁通道建设,积极推动民用航空建设,充分发挥“铁公机”集成优势,以大通道促大开放,变交通走廊为经济走廊,变交通优势为经济区位优势。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发挥大足川渝协作重要的“窗口”和“门户”的作用,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积极接入重庆、成都各类口岸及周边地区开发开放平台,全面提升对外开放能力。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长江经济带省市以及港澳台、珠三角等区域的交流合作,主动承接沿河地区产业转移,探索以保税仓库等模式建立跨行政区域的产业转移和园区合作机制。进一步优化招商中小项目的评价评审、决策和落地服务机制,增加对优质中小项目的引进力度。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争取更多进出口企业落户大足,组织区内企业参加国际性会展,鼓励五金产品、生态农产品“走出去”。
拓展对外开放平台。成功创建国家高新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加快工业园区转型升级,做好功能设计和应用搭配,形成系统完备、协调充分、作用互补的开放平台体系。结合渝新欧规划和返程运力设立保税物流园区、静脉产业海关监管区等开放平台,提升对外服务能力。深化与重庆主城和成都的经济联系,加强与两江新区、西永综合保税区、天府新区等重大开发开放平台的合作,主动承接肥城市功能疏解,推动科技创新、检验检测等重大平台资源共享。
第三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对照世界银行标准,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确保审批流程再优化、审批环节再精简、审批时限再压缩。加速推进小型低风险项目审批,着力提升企业便捷度和满意度。全面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建立“一企一策”“分类指导”精准帮扶机制,打通服务企业和群众“最后一公里”。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建立线上线下无缝对接的办事体系,让信息多跑路,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好办事。
打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坚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大中小企业同等待遇。全面清理影响和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不合理规定,推动国有资本从一般市场竞争性领域有序退出,为民营经济留出市场空间。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确保全区招标投标法治化、规范化、透明化。加强现有政策优化整合,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完善政府重点支持企业“红名单”等制度,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帮助解决融资难融资贵、负担重成本高、政策多落实差等问题。
打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着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做到平等对待、规范执法、依法保护,营造司法机关依法执法、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民营企业依法经营的良好环境。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切实加强产权保护,强化对涉及民营企业案件的法律监督,依法打击侵害企业合法权益、扰乱企业正常经营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有效化解涉及企业及职工的矛盾纠纷。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弘扬企业家精神,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十二章聚焦民生福祉,持续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一节着力建设成渝中部区域教育中心
推动基础教育公平优质发展。建立适应城镇化进程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全面优化区域基础教育资源布局。加大教育财政投入,补齐教育基础设施短板,切实消除城区公办幼儿园、小学、初中学位总量不足和高中“大班额”问题,建成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和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区。实行集团化、联盟化办学,深入开展小初高贯通教育,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智慧校园”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互通共享。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到2025年,公办园占比达到60%,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9%。
着力打造职业教育中心。推进职业教育“双高”⑬建设,做大做强现有高校,积极引进新的高等院校,力争高等院校总量达到10所以上,在校人数达到10万人以上。实施“职业教育发展工程”,牵头成立“6+8”(四川6市、重庆8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部职业教育联盟,联合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施职教品牌战略,着力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和输送高素质、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支撑平台,加快建设职教中心大足高新区公共实训基地和大足石刻文创园石雕石刻专业公共实训基地。打造“双师型”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应用技术教育师资力量。
着力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发挥在线教育优势,打造机会多样、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开放灵活的终身学习体系。积极开展学习型镇(街道)、学习型机关(单位)、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的创建活动,着力建设学习型社会。规范有序发展社区教育、校外教育,创新发展技能培训、兴趣培训,培育引进高水平教育培训机构。引导职业院校广泛面向企业职工、新型职业农民、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开展培训,夯实居民终身教育学习能力。到2025年,主要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2年。
强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继续实施“好老师”培养工程,提升全区教师专业教学水平。实施“鸿雁工程”,每年引进一批教育专家、骨干教师、高学历教师等高素质人才。完善人才交流机制,科学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建立健全教师关爱机制,构建新时代尊师文化,提升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推进高中学校适应新高考制度的课程改革,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完善教师管理体制机制,培养在全国、全市有影响力的教学名师和校长。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发展智慧教育。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相关政策和职业教育激励政策。
第二节着力建设成渝中部区域医疗康养中心
巩固提升区域医疗卫生能力。加快医共体、医联体建设,着力构建“供给足、环境美、服务优、上下联、信息通、医防融”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药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和行政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推进镇街卫生院创建等级卫生院。巩固拓展区人民医院“三甲医院”建设成果,提速推进区中医院创建三级中医医院。开展中医特色医院建设,加大中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力度,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推动治未病中心和康复中心建设。深化与华西口腔医院、重庆市中医院等合作,打造精品特色专科,到2025年,成功创建市级重点(特色)专科10个、国家级重点(特色)专科2个。积极推动重庆市“美丽医院”“智慧医院”建设,打造区域一流水平的医疗体系。实施“人才兴卫”行动,建设高素质卫生人才队伍。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实施妇女儿童健康促进行动。鼓励和规范社会办医,引导社会办医走“精、特、专”路线。
打造区域医疗康养中心。加快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健康服务跨界融合发展,积极打造康养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大足旅居栖居养生养心康养基地、环龙水湖复合型康养示范基地和巴岳山森林医疗康养基地。推进医养结合,加快大足区医学影像临床检验中心、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区二院医养结合中心工程建设,提升医疗康养服务能力。合理布局养老机构,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加快发展健康产业,建好用好中药材产业园,融合医疗康养,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药材种植基地和中药饮片加工中心。
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系建设。全面梳理公共卫生领域的短板弱项,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物资保障,提升队伍能力水平。全面加强卫生健康体系建设,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建设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全国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和全国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持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构建“互联网+健康医疗”新模式,推进医疗卫生大数据开发和检验检查结果共享。深化医药服务供给侧改革、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改革、基层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公立医院药品分类采购,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监测预警和清单管理制。
第三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提高生育托育服务水平。落实国家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适度减缓人口老龄化进程。全面落实延长产假和生育保险政策,提升居民生育意愿。提升优生优育服务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优化出生人口性别比,促进人口结构优化。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托育服务。加强托育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巩固拓展全国第四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成果。推广“自理型+失能型+失智型”区域性供养模式和范围,推进双桥、邮亭、拾万自理型和智凤、铁山、万古精神卫生中心(老院区)失能失智型区域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提档升级。推进基础设施适老化改造。积极推进“互联网+养老”,加快推进智慧养老大数据联网应用。大力发展老年教育,有效挖掘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发挥老年人的社会价值。鼓励专业技术领域人才延长工作年限,积极发挥其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第四节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加快推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标准化专业化建设,健全覆盖城乡、服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完善农民工工作体系,促进农民工劳务企业规范化发展。建立健全就业失业统计监测预警体系,加强规模性失业预警。完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体制机制,研究制定平台就业劳动保障政策,提升劳动关系基层治理能力。加强重点产业、重点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积极拓展高校毕业生、乡村振兴人才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渠道。加强困难人员就业援助,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积极拓展退役军人、残疾人尤其是贫困妇女等重点群体就业渠道,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创业孵化体系,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提高全民职业技能水平。
第五节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
坚持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同步增长,持续增加居民收入。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高质量就业带动收入稳定增长,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和农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增长机制。完善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制度,落实高层次人才收益分配激励政策。落实公务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再分配机制,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发挥第三方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到2025年,城乡居民收入为2.1:1。
第六节强化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全民参保登记动态清零机制,巩固提升社会保险法定人员全覆盖成果。完善社保卡功能并全面推广使用,推进社保转移接续,落实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深化医保制度改革,建立管用高效的医保支付机制,健全严密有力的基金监管机制,提高医保资金使用效率。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形成多层次、多支柱的保障体系。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全面推广应用医保电子凭证。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稳步扩大基本生活救助范围,规范保障标准调整机制,逐步实现城乡低保标准统一。加强救助对象分类动态管理,落实完善低保渐退制度。加强急难社会救助,建立健全镇街临时备用金制度。加大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兜底保障力度。强化特殊救助帮扶,加强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服务。扩大殡葬惠民政策全覆盖,免除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丧葬服务费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需求。规范引导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建立健全退役军人服务和保障体系。深化退役军人安置制度改革,拓展安置渠道。着力构建区、镇街、村(社区)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全面准确掌握辖区内退役军人情况。着力提升“双拥”工作水平,积极开展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活动。建立“双扶”专项资金使用专账,实施一系列涵盖住房、子女教育、就业创业等项目的优待办法。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提升退役军人事务管理保障水平。
保障妇女儿童、青少年和残疾人基本权益。坚持男女平等政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青少年权益保护机制。实施妇幼健康服务保障工程,加强妇幼体系建设。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加强女性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女性素质,促进就业性别公平。完善留守妇女、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关爱服务体系,实施城乡低收入“两癌”患病妇女救助。加强家庭建设,强化青年婚恋观、家庭观教育和引导,重点做好大龄未婚青年等群体的婚姻服务工作。完善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扩大残疾人社会保障覆盖面。稳步推进残疾人集中就业,多渠道多形式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加强残疾人健康管理,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逐步完善残疾人服务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
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确保农村住房安全问题“动态清零”。加强公租房租赁资格审查,严格公租、直管公房管理,加快人才公寓建设,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推进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持续优化住房公积金缴存、提取、贷款机制。
第七节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完善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深化“枫桥经验”重庆实践,完善信访制度和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
加强智慧治理基础建设。推进现代科技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打造数据驱动、人机协作、跨界融合的智能化治理新模式,推进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司法行政、智慧信访、“雪亮工程”等建设。加快推动社区治理智能化网格化共治平台建设,探索建立社区工作与物业管理融合发行机制,提升社区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公共服务提供、社情民意收集等方面的作用。
专栏20 社会事业发展重点工程
教育事业建设工程:学前教育资源扩大工程、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程、普通高中发展工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提升工程、大足区高等院校建设工程、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大足区智慧教育建设项目、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大足校区建设。 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工程:公共卫生救治能力建设工程、公立医院能力提升工程、大足区医养结合及失能老人养护工程、区域精神卫生中心建设工程、基层卫生网络体系建设工程、大足区智慧卫生建设工程。 保障工程:重庆市大足区优抚医院、镇街退役军人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军人公墓、大足区社会兜底工程、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渝西川东综合应急救援指挥平台、渝西川东应急物资储备库。 政法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公安局派出所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和刑侦、警务训练基地、看守所等业务技术用房建设,推进龙水、万古人民法庭迁建。 “雪亮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共享交换总平台、综治共享交换分平台、公安共享交换分平台建设,新增前端点位3380个。推进应指平台视频监控资源整合、背街小巷视频监控资源整合、政府部门及重点单位视频监控资源整合、新建视频监控资源整合。 烈士陵园改造及纪念馆建设工程。改造大足区烈士陵园,建设饶国梁烈士、唐赤英烈士、杨国良烈士纪念馆。 |
第十三章统筹发展和安全,筑牢安全发展底线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保障贯穿大足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提高重点领域防范抵御风险能力,扎实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大足。
第一节全力维护国家安全
加强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坚决维护以政权安全、制度安全为核心的政治安全,深入抓好政治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化解,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扎实开展反邪教斗争,依法处置宗教非法活动。严格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和管理,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健全完善网络风险防控机制,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用好大足红色资源深入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增强国防动员和保障能力。落实国防动员体制改革要求,健全政策法规体系、领导管理体系、组织指挥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巩固党管武装、党管国防动员的职能定位。推进国防后备力量转型建设,建强国防动员专业队伍,拓展新域、新质、新兴潜力动员资源,推动国防动员训练转型升级和信息手段集成运用。推动国防动员建设与重大建设项目、重点产品生产研发一体布局,强化军事设施保护和国防工程共管工作,加强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和损伤复原能力建设。抓实全民国防教育,创新培养国防动员人才,开创军政军民团结新局面。
第二节突出抓好经济安全
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做好非法集资风险排查、预警监测、风险处置。做好“四久工程”处置工作,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稳定。积极争取转贷应急周转资金、信用贷款等,帮助民营企业缓解资金压力。加强与司法机关的沟通协调,帮助支持金融机构处置、清收和化解不良资产。开展常态化打非宣传教育活动,增强群众自觉抵制非法集资的能力。统筹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应急管理体系相衔接的新型战略位置储备体系,统筹重要应急物资储备,强化交通、生活、医疗等物质保障。推动重要战略物资储备设施建设,新建一批卫生应急、抢险救援、粮食安全等物资储备设施。
第三节切实保障公共安全
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加强安全生产风险隐患监测预警,扎实推进矿山、道路交通、建设施工、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和工业园区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严格高危行业领域安全准入条件,加快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打通‘生命通道’集中清障工程”等重大安全风险控制工程。完善安全生产执法体系,提升生产安全基础保障能力。扎实开展安全知识“七进”活动,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文明素质。
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牢牢守住食品药品安全底线。完善覆盖生产、流通、存储、使用等各环节的全链式、可追溯管理机制。深入开展食品市场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深入推进“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
完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推动重庆市大足区应急指挥综合平台建设,完善应急指挥和救援中心建设,构建综合性应急管理四级网络(区、街镇、村社、网格)。加强救援队伍建设,组建抗震救灾、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置、矿山救援等各类专业救援队伍;加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力量体系和消防救援装备保障体系建设;组建以民兵、社会力量、基层干部为主的群众应急救援队伍。构建种类齐全、管理有序、资源共享的应急物资体系,加快推进渝西川东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全面提升应急物资保障能力。
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完善暴雨、大雾、高温等重要气象灾害预警响应机制,持续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和突发事件预警能力建设,稳步推进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加强防灾避难场地建设,实现城镇应急避难场所服务范围全覆盖。开展各类科普知识教育,提高群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构建社会化防灾救灾减灾新格局。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建设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
第四节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完善信访制度,完善多元化解纠纷解决机制。巩固充实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和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健全群众性预防处置机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
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现代化。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深化平安创建活动,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推动扫黑除恶长效常治,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和毒品犯罪。加强智慧警务建设,强化派出所、社区警务室等治安防控支点建设,提升对重大犯罪活动预知预警预防水平。加强重点公共区域治安管控,规范快递物流、网约车等新业态安全监管。
强化网络和信息安全。践行网络强国战略,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力争2—3年内基本建立全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优化网络传播内容与质量,做好改革发展、经济民生成就宣传和形势政策解读。全面提升网络空间安全保障水平,重点建立健全高安全防护体系,优化网络安全政策环境。切实加强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防护,重点加强公民隐私及个人信息的保护。建设全区态势感知和监测预警体系,实现全天候全方位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提升全区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和积极防御能力。着力突破网络安全科学技术攻关,推动创新技术应用,促进网络安全技术成果转化。
第十四章健全规划领导和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最大程度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确保“十四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第一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有效落实。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好干部标准,大力发现培养选拔年轻优秀干部。强化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完善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发挥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各界人士增强爱国情怀和干事创业热情,共同为全区改革发展稳定贡献力量。
第二节巩固发展良好政治生态
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制度,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坚持不懈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全面彻底干净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王立军流毒。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化治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巩固拓展作风建设成果。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促进各类监督贯通融合,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深化标本兼治,不断健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机制。持续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让群众在反腐“拍蝇”中增强获得感。深化拓展“以案说纪、以案说法、以案说德、以案说责”警示教育,深入推进“以案改治理、以案改监督、以案改制度、以案改作风”,发扬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以政治生态持续净化促进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第三节推进全面依法治区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发挥法治对改革稳定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切实维护人民权益、维护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扎实推动依法行政,着力建设法治政府,扎实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行政公益诉讼和行政审判工作。提高执法司法的质量、效率、公信力,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健全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信仰法治、公平正义、保障权利、守法诚信、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积极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广泛开展市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抓好“八五”普法工作,建立健全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大对公德失范、诚信缺失等行为惩处力度,在全社会营造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第四节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加强全局性、战略性项目储备,建立覆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领域的“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库,坚持动态完善、滚动实施。创新市场化手段引导和推动项目实施,通过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发行企业债券、政策性融资等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完善重大项目推动机制,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同步衔接市级规划编制进程,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市级“十四五”规划。
第五节加强规划实施和管理
规划纲要经区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具有法律效力。充分发挥规划对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以全区发展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为支撑,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强化年度计划对全区发展规划的衔接落实,确保全区发展规划确定的战略任务精准落地。强化政府目标责任,分解落实到各镇街政府和区级相关部门,并纳入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完善规划评估监督机制,创新监测方式,全面真实反映规划实施情况,创新评估方式,组织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鼓励开展第三方评估,增强规划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及时公开规划实施相关信息,接受全社会监督。
区政府各部门要自觉接受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纲要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实施过程中宏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需要对纲要进行调整时,按程序报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①2020年旅游总收入为122.5亿元,鉴于人均旅游消费处于全国低水平、区内旅游重点项目和设施将在五年内逐步投用、物价同步上涨等因素,预计2025年,旅游总收入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20%。
②2020年旅游接待总人次为2522.8万人,考虑到未来五年旅游景点增多、路线延长、旅游项目更加成熟、旅游营销政策更加宽松、人民旅游需求旺盛等因素,预计2025年,旅游总人次将达到5000万人次,年均增长14.87%。
③人口预测:人口总人数=现状常住人口+人口自然增长+产业带动+高校外来学生—小城镇增长人数(产业带动下小城镇人口增长);2020年城市人口为41.66万人,2021-2025年自然增长率取3.5‰,到2025年人口自然增长0.9万人;产业带动人口包括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带动人口及家眷人口,到2025年按照工业增加值600亿元、工业劳动生产率40万元/人进行推算,扣除现有工业就业人员约10万人,预计工业带动新增人口为5万人,建筑业与工业带动就业人口比例按1:5,建筑业新增就业人口为1万人,第二产业带动就业人数为工业和建筑业的90%,即5.4万人,第三产业带动就业人口与第二产业带动就业人员比例按1.5:1计算,为8.1万人,抚养人数按二、三产业带动新增就业人口与带来的家眷比例按3:2计算,结果为9万人,产业带动新增就业总人数为22.5万人;新增高校外来学生人数预计6.5万人;小城镇增长人数累计为1万人,到2025年,大足中心城区70.56万人。
④ 建成区用地预测:至2025年,大足区城市人口按70万人计算,规划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100平方米/人,则需要城镇建设用地约70平方公里。
⑤ 两区即核心景区和辐射带动区,两城即大足文旅新城和安岳文旅新城,三带即“巴山蜀水”农旅融合发展带、“红色印记”文旅融合发展带、“巴蜀智造”工旅融合发展带。
1五金产业集群现有企业1500余家,产值220亿元,十四五期间五金强基、标准战略、品牌战略、产能提升等一系列工程的有序实施,预计到2025年,产业集群规模达到400亿元,其中五金产业300亿元,家居产业50亿元,其他50亿元。
2汽摩产业集群现有企业1100余家,产值约280亿元,十四五期间西部专用车生产基地和万星等一批专用车项目,台铃、玉骑铃、金箭等一批摩托车项目落户和基础建设、改造提升、产能倍增等一系列工程的实施,预计到2025年,产业集群规模达到500亿元,其中专用车整车板块达到200亿元(按5—6万辆整车计算),摩托车整车板块达到200亿元(按700万辆整车计算),汽摩零部件板块达到100亿元。
3静脉产业集群现有企业350余家,产值155亿元,十四五期间春兴等一批重点项目达产,威立雅、中天、宽威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投用,基础建设、改造提升等一系列工程实施及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到2025年,产业集群规模将达到300亿元。
4智能产业集群现有企业200余家,产值约145亿元,十四五期间基础建设、平台建设、补链强链、转型升级等一系列工程实施及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到2025年,产业集群规模将达到300亿元。其中以盛泰为龙头的光电子产业100亿元,电梯、机器人、无人机等100亿元,笔电、手机外围设备约100亿元。
5文创产业集群现有企业11家,产值3.5亿元,十四五期间随着园区建设、专业市场培育、雕塑文创集群、人才引育等一系列工程的实施及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预计到2025年,产业集群规模将达到500亿元,力争文创园产值达到400亿元(雕塑艺术产业集群80亿元,文创产业集群50亿元,专业市场集群250亿元,文创旅游20亿元),区内其他文化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⑪一山即巴岳山,三区即巴岳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西部深丘水源涵养林保护区、中部水土保持—经济林地发展区。
⑫双廊即以成渝高铁、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形成的南部综合交通走廊;以成渝中线高铁、渝蓉高速形成的中部综合交通走廊;六向即以高速公路网、城际铁路网为骨架的,至遂宁、南充、内江、泸州、永川、合川六个方向的快速通道;一轴即以南北向城际铁路、市郊铁路、高等级公路为主的交通发展主轴。
⑬双高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
— 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