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区人大 区政协 网站专栏
| 无障碍 | 敬老版 | 登录 | 注册 网站支持IPv6
网站专栏
首页 走进大足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营商环境 政民互动 大足数据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走进大足>大足文化> 海棠文化

海棠飘香

日期:2022-02-25

  大足,古称“昌州”,因其海棠独香而享有“海棠香国”的美誉。唐宋时期就形成了以赏海棠、品海棠为核心的海棠文化,较之周边地区,可谓盛极一时,成为当时我国海棠文化发展的代表性地区。海棠文化在大足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泛的社会认同。

海棠·秀色

  海棠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之一,海棠花姿潇洒,花开似锦,娇艳动人,自古以来是雅俗共赏的名花,素有“国艳”之誉及“花中神仙”“花贵妃”“花尊贵”的美称,历代文人墨客题咏不绝。

  海棠代表游子思乡、离愁别绪,温和、美丽、快乐、吉祥。秋海棠又象征苦恋,当人们的爱情受到波折,常以秋海棠花自喻。古人称海棠为断肠花,借花抒发男女离别的悲伤情感,花语便有了“苦恋”。

  海棠在我国古代被统称为柰,大约2500年前的《诗经·卫风·木瓜》有记载。西晋著名的富豪石崇见着海棠,感叹道:“若使海棠能香,当铸金屋以藏。”

  海棠花以其风姿艳质赢得世人的喜爱,历史上杨玉环、苏轼、陆游、周恩来、张大千等名人与海棠结下了不解的渊源。

  唐德宗贞元年间,贾耽为相,著《百花谱》,书中誉海棠为“花中神仙”。此后海棠作为观赏植物的地位与声望日益突出,宋代达到顶峰,出现研究海棠的专著《海棠记》和《海棠谱》。曾经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做过四川洪雅县令的沈立在《海棠记》中记载:“尝闻真宗皇帝御制后苑杂花十题,以海棠为首章,赐近臣唱和,则知海棠足与牡丹抗衡而独步于西州矣。”书中还详细地叙述了海棠的形态,种植技术和分布状况。

  宋朝李清照作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怜花伤春之情,更惜自己那逝去的青春年华,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明代文人王象晋在《群芳谱》中分别记述了柰、林檎、苹果、海棠。其中海棠有四品:贴梗海棠、垂丝海棠、西府海棠、木瓜海棠。

  唐宋歌咏海棠的文人墨客众多,但独不见杜甫的海棠诗。四川的海棠在唐时已名闻天下,杜甫又久居蜀地,吟遍了当地的各种花卉,却无一首歌咏海棠的诗篇,后人屡疑之。吴中复认为海棠姿色妖冶,连杜甫都很难下笔描绘,“子美诗才犹搁笔,至今寂寞锦城中。”总之,杜甫为何不吟海棠备受文人猜疑。

  宋代文人雅士开始有意识引种栽培海棠。苏东坡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到闸口探望学生邵民瞻,并将所携海棠栽植于邵氏天远堂前。之后,苏轼来书必问:“海棠无恙乎?”邵氏则报:“海棠无恙。”至今此树尚存活于江苏省宜兴市闸口乡永定村,1982年宜兴在原址重建海棠园。

  元明清三代海棠成为文人常用的意象,歌咏海棠的诗词多有流传。金元时期,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诗云“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好问写未开的海棠,海棠花深藏在花蕾中,因为爱惜自己的美好容颜,不想轻易表露,作者是告诫儿辈,要学习海棠的含蓄低调,谦虚处世。

  宋代苏轼写了一首《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朦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虽然花开终有花落时,但是苏东坡还是不舍得它离开,怕它深夜走了,凋谢了,所以点起高高的蜡烛,守护着它的艳丽。

  明朝唐伯虎《题海棠美人图》:“褪尽东风满面妆,可怜蝶粉与蜂狂。自今意思谁能说,一片春心付海棠。”

  近现代喜爱海棠的名人也大有人在,朱自清在散文《看花》中写到:“我爱繁花老干的杏,临风婀娜的小红桃,贴梗累累如珠的紫荆;但最恋恋的是西府海棠。”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更是直接命名为《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

  海棠是周恩来总理最钟爱的花卉之一,北京中南海西花厅内广植西府海棠。1954年春,西花厅海棠盛开时,周总理正在瑞士参加日内瓦会议,无法亲临赏花,于是邓颖超剪下一枝海棠花,做成标本,夹在书中托人带给总理。总理看到这来自祖国蕴涵深意的海棠花非常感动,托人带回一枝芍药给邓颖超。电视剧《海棠依旧》,讲述从1949年到1976年,周总理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感人事迹,生动地呈现周总理为国家操劳、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操,海棠花就是贯穿全剧的意象。

  冰心曾写了一篇文章《海棠花》,描述和叶圣陶老人一起观赏海棠花的事情,回忆和叶老的相见。

  梁实秋先生也钟爱海棠花,他在其散文《群芳小记》中,将海棠放在第一个来描写,且用了最多的篇幅来赞叹西府海棠。

  历代名贤、诗人,对海棠的讴歌,不仅仅是对海棠花的赞美,实际上还融合了他们所处年代的社会、人文、文学、思想、精神等诸多元素,因此,给海棠注入了灵魂,孕育出了光彩夺目的海棠文化。

海棠·足蕴

  最早发现并提及海棠有香,始于唐代西蜀。关于大足海棠独香的问题,在史料中都有较为详细明显的记载。

  贾耽在《百花谱》中称:“西蜀昌州产者,有香有实。土人珍为佳果。”书中还提及“海棠本无香,惟蜀中静南者有香,其木合抱”“独静南者有香,故昌州号海棠香国”(静南:宋初并入大足,现在在大足西南部,其县城遗址在高升镇太和村张家坝)。由此证明,在唐代,一种色香俱佳的海棠花,已经开始在大足地区出现。这种海棠花“有香有实”,枝干甚大,“其木合抱”。在唐代,静南与昌元(今荣昌)、大足均属昌州管辖,静南还曾经一度是昌州的治地。由此可见,处于昌州辖地的大足就在香海棠区域。

  其后,到了宋代,香海棠更成为蜀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巴蜀海棠独特的芳香与艳丽,一时广受文人骚客的称颂。宋代人薛季宣,在《海棠·序》中指出:“旧说:海棠无香,惟昌州海棠有香。验之蜀道,信然。”沈立描述“其香酷,不兰不麝。”他在《海棠》诗中,更称赞巴蜀境内这种香海棠:“占断香与色,蜀花独自开……绝代知无价,生香不减栈。”由此可以肯定,宋代昌州海棠还保持着浓烈芳香。

  “海棠香国”的名号最先出现大概是在1045年沈立的《海棠记》中:“大足治中,旧有香霏阁,号曰‘海棠香国’。”这是最早提到“海棠香国”出在四川,出在昌州,出在大足的记录。尽管当时这一说法,仅仅针对宋代昌州治所大足县的一处楼阁建筑景观而命名的,但它却开了后世文化品牌——“海棠香国”名号的先河。

  宋朝彭乘在《墨客挥犀》中和北宋末年惠洪和尚在《冷斋夜话》中都记录一个关于彭渊材的故事:说有人调官昌州为守,初以地方偏僻,欲改求他郡,后听人介绍,他感叹说:“天下海棠无香,昌州海棠独香,非佳郡乎?”自此昌州佳郡“海棠香国”名号远播。在大足北山山门楹联云:“海棠香国,海啸山呼……最是渊材风雅处,劝人典郡意悠悠。”

  南宋年间,王象之在其地理书《方舆胜览》中转述这一趣闻时,又在“海棠无香,昌州海棠独香,非佳郡乎?”后面加上了一句话:“故昌州号‘海棠香国’”。接着祝穆在其《舆地纪胜》中也同样加了这句话。这样,“海棠香国”就由大足一处楼阁建筑景观,扩大为整个昌州地区。“昌居万山间,地独宜海棠”,说明大足土地、气候适宜香海棠生长。

  明代晚期《长物志》中说,“昌州海棠有香,今不可得;其次西府为上,贴梗次之,垂丝又次之”。明代,万历进士张所望在《阅耕余录》中也指出:“昌州海棠独香,号‘海棠香国’”。同一时期的进士曹学佺,在其所撰著《蜀中广记》中,更直接宣称:“海棠患无香,独静南者有香。非佳郡而何?故昌州号‘海棠香国’”。

  明朝孔迩的《云蕉馆纪谈》记载了明玉珍之子明昇“在重庆取涪江青石为茶磨,令宫人以武隆雪锦茶碾之,焙以大足县香霏亭海棠花,味倍于常。海棠无香,独此地有香,焙茶尤妙。”1363年,明玉珍在重庆建立大夏国,他的儿子明昇用大足香海棠制茶。并诗云:“碾出新茶清似雪,一杯花泛海棠香”。这样,经过历代文人的转述传播,昌州“海棠香国”的称号就更加名播于天下了。

  叶子奇著《草木子》又云:“海棠惟昌州者香,故号昌为海棠香国。”

  《明一统志》卷六十九:“海棠香国在大足县。”

  明清时期,据大足县志有关史料记载,专门作诗咏大足海棠的就达到数十人。宋代,进士刘望之写下《观海棠》,用“平山堂下花无数,看到海棠春好处”的诗句,写当时昌州州衙花园海棠花绽放景象;昌州知州于倞夸赞海棠香气袭人,在《咏海棠》中写道:“和风春满园,草木皆芳薰。”在这里,海棠代表着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季。明代,公安派文坛领袖袁宏道虽未来过大足,也已听闻海棠大名,在《送从军罗山人还大足》中,他动情地写下“青袍白马翻然去,念取昌州旧海棠”的诗句,意在前来从军的大足罗山人终于可以返乡欣赏年年盛开的海棠花。在这里海棠代表着浓浓的乡愁。清代,诗人们咏海棠的兴致依然很高。李徳,乾隆六年至十二年任大足知县,期间,他纂修《大足县志》,首创了“八景”:海棠香国、西池嘉莲、东郭虹桥、石坛夜月、白塔悬岩、南山翠屏、宝顶烟云、滴水清波,海棠香国排在古八景中第一位,记载在县志中。他以“召公芳树千年馥,荀公奇香尽日留”的佳句形容大足海棠的香气持久不散,令人心旷神怡。大理寺少卿、中宪大夫刘天成是嘉庆皇帝老师,乾隆十九年进士,大足三驱人,他写下《海棠古风》,比拟自己曾经的雄心壮志。清朝咸丰年间,书法家曾志敏在大足龙岗山北塔脚下的石崖上,题四个大字:“海棠香国”。清朝乾隆帝也作有诗篇《垂丝海棠》。

  清道光二十四年,时任隆昌知县牛树梅,为了不让百姓因为公堂的威严受到惊吓而产生冤假错案,牛树梅一般都不在公堂上审案,而是在后院的一颗海棠树下与百姓平坐而谈,百姓便以“憩棠留荫”来称颂牛树梅的德政亲民。

  清乾隆四十三年,大足知县和隆武在县署后北街创建官办书院——棠香书院,嘉庆二十三年,知县张澍到任后,书院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办学成绩突出,大多数举人、贡生出自该书院。

  清道光十年大足知县章坦决定修建试院,试院地址选中海棠池北侧,于清道光十一年春开工,清道光十二年十二月完成,因位于海棠池北侧,遂命名为“海棠试院”。大足中学创建于1927年,时名“大足县立初级中学”,就是以“海棠试院”为校址,每年阳春三月,海棠花开的季节,大足中学海棠花开,迎来了不少慕名而来的赏花者。

  1928年,大足中学时任校长王风创作《大足中学校歌》,歌词写道:韶华过去匆匆,莫放些儿空,趁此南屏翠耸,海棠香浓。琴韵书声风送,人在香国中。

  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1945年春,游览了大足,特别是素称“海棠香国”的大足香味海棠,给先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对大足之行念念不忘,晚年,作《海棠图》题诗寄情“海棠香国”。1958年,在美国纽约举行的世界现代美术博览会上,他以一幅《秋海棠》图画荣膺国际艺术学会颁发的金牌奖,并被该会公选为“当代世界第一大画家”。1979年,他连作两幅“海棠”,并在画上题诗。

  从历史的久远和文化的印证,大足才是真正的海棠香国。唐乾元二年正月,始设昌州,公元885年,昌州由静南县迁治大足,至公元1279年,大足一直是昌州州治所在县,近400年,成为当时历史时期川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人在关于海棠香国的历史记载中,在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在历史传记的民间故事中,在地域发展的城市印迹中,都足以证明大足成为“海棠香国”的名副其实。

海棠·飘香

  大足海棠在历史上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在赏海棠与品海棠的过程中,赋予了其吉祥美好的情感寄托。时至今日,岁月的浸染使得海棠以其独特的姿态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

  海棠文化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的海棠艺术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已逐渐成为大足的旅游名片,海棠文化是提升大足文化旅游形象的关键要素。可以以海棠为载体,在大足公园、小区等广泛种植多样的海棠,扩大棠香人家海棠种植面积,使得在阳春三月形成“满城春色半城海棠”的壮观景象,重现“海棠香国”的历史原貌。恢复棠香书院原貌,到海棠盛开的季节,到大足中学海棠园、香国公园、十里荷棠、石刻景区、棠香人家赏海棠。

  我们还可以打造海棠文化节会,建立与海棠有关的节日,让更多的人到大足看海棠、赏海棠、品海棠。比如,每年三月,举办以海棠文化为主题的艺术节,通过书海棠、画海棠、摄海棠、咏海棠、观海棠等形式,吸引更多人来参观大足石刻、游览龙水湖的同时,共赏海棠花,共品海棠文化,举办“海棠飘香”书法、绘画、摄影等艺术展;还可以举办海棠花博会、集体婚礼、海棠诗会等活动;艺术节期间,举办以“春约海棠·缘梦大足”为主题的青年交友活动,诚邀各地的青年朋友们共赴海棠盛会,结识好友,漫步在海棠花下,相约在春天里;创作海棠主题歌曲,编排海棠元素舞蹈,拍摄海棠文化宣传片,打造海棠香国影视基地。

  海棠自古以来就是制作盆景的理想材料,如贴梗海棠、木瓜海棠,花色艳丽而且花色较多,果期长,生长慢,是制作小型观花赏果盆景的好素材。小型的海棠盆景造型优美,易打理,耐修剪,容易搬动,比较适合在家里种植。海棠盆景还可以作为礼物,送给亲人朋友,寓意吉祥美好。

  同时,海棠果可以食用和药用,海棠花含蜜汁,是很好的蜜源植物,可以制作海棠相关的美食。通过开发海棠食品,可以让游客尽情品尝大足美食,吃海棠糕、海棠饼、海棠果。在餐桌、茶桌、饭店房间可品尝温润如酥的海棠糕点,如八棱海棠果除了能生食外,还能进行深加工,制作休闲食品,是制作果酱、果酒、果醋、果丹皮、蜜饯的上好原料。制作海棠花茶,品一壶海棠香茶,静心度春秋,让清香留在唇齿之间,沁人肺腑。“素瓷传静夜,芳气清闲轩。”“茶逢知己千杯少,壶中共抛一片心”。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打造具有代表性的海棠文化旅游主导产品,如:海棠文化服饰、刀具、包装盒、工艺品等,作为伴手礼。

  海棠的美、海棠的香、海棠的情……足以让我们魂牵梦萦,就让我们携手行动起来,人人为海棠代言,挖掘海棠文化、传播海棠文化、传承海棠文化,唱响海棠香国品牌,让海棠飘香,沁人心脾……

  (区委统战部供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