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区人大 区政协 网站专栏
| 无障碍 | 敬老版 | 登录 | 注册 网站支持IPv6
网站专栏
首页 走进大足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营商环境 政民互动 大足数据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走进大足>大足文化> 大足文化

共守乡愁

日期:2022-02-27

老街里的五金锻打人。 

古朴的街道。 

  曾广洪(右)正在采访73岁的木工凿子师傅董大生。 

  每逢赶场日,街边传统的盖碗茶总是大家的最爱。 

  为了更加详细地记录玉龙的历史人文风貌,主创成员不停穿梭在山村小巷中。 

古朴的街道。 

  

  1月16日是玉龙老街赶集的日子,一大早,四面八方的货郎相继赶来,纷纷在打铁街一段占据有利位置,你一言我一语,唤醒了宁静的老街以及睡梦中的居民。

  不到9点,蔬菜、水果、日杂等数十个小摊沿街一字排开,前来购物的居民络绎不绝。人群中,几个挎着相机、手拿采访本的中年人格外打眼。这天,他们要到老街采访73岁的木工凿子师傅董大生。


特色老街渐衰

  玉峰社区占地4.3平方公里,居民3762人。顺山坳而建的玉龙老街,西起城门洞,东至惜字阁,长约1公里。老街面积约占玉峰社区总面积的1/3,它对于玉峰社区,甚至玉龙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玉龙老街,黛瓦清流,黑白分明。宽不过三米,路面多是青石板。站在街上,抬头便可见巍巍玉龙山。这里,曾是去往重庆的必经之路,厂矿众多,加之又是铜梁、永川、大足的三地交界处,老街往日的繁荣可想而知。

  老街多系穿斗式瓦房,错落有致,有打铁街、水巷子、十八梯、药爷庙、石灰巷子、正街、新兴街。曾有九个居民小组,三百余户人家,两千人左右。

  曾经的老街上有四个寨门、两座庙、客栈无数。古色古香,刻有雕花的过街楼更是别有风味。青石路边便是浅浅的溪水,清凉、透彻。曾经的玉龙公社也位于老街,门前的大戏台,更是热闹数十载。

  时代造就了老街的往昔繁盛,也让老街走向衰落。弹指间,数十载已过,洗净繁华过往,上世纪70年代末,老街渐渐变得安静。老屋上茂盛的草,街道两边随处可见关闭的宅院和商铺,斑驳的墙壁,懒散的猫狗,处处散发着闲适、宁静和恬淡的气息。

  一切都已改变,一切都已远去,但仍有许多老街人不愿离去。

  80岁的黄世秀独自守着老屋几十年,她哪儿也不去;78岁的周良孝和80岁的丈夫刘兆福精神矍铄,他们要守着辛苦挣来的祖宅一辈子;77岁的谭信华、51岁的颜家芬……即便这里日复一日的衰落冷清,他们却都不愿搬走:老街好啊,这里是家,有根,还有浓得散不开的乡愁。


热心人士出书抢救保护

  “玉峰社区能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和玉龙老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63岁的姚永富曾是玉峰社区的副主任,他生在老街,长在老街。家人早已在大足置办房产,而他却仍然守着老街。

  这份浓浓的乡情催促着他,一定要为家乡做点什么。2016年9月,一次偶然的机会,姚永富和老乡区政协调研员曾昭凯、区政协副调研员曾广洪回忆儿时往事,三人为老街日渐衰败感到惋惜的同时也特别的心疼。

  三人一拍即合,决定以“保护传统村落”为契机,发动一批玉龙籍的民间人士,一起开展抢救保护玉龙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动。

  在玉龙老街出生、长大的曾广洪在《玉龙山下的老街》一文中这样写道:“记忆中的老街是热闹而又纯朴,老街的人淳朴勤劳,生活简单和谐……流逝的岁月会冲淡许多往事的记忆,我对老街的乡情却与日俱增。欣闻老街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喜讯,感慨不已,写下此文,默默祈祷老街以此千载难逢之契机,得以凤凰涅槃。”所以,当听到要开展抢救保护玉龙历史文化遗产的时候,曾广洪没有半点犹豫。

  抢救保护活动形式多样,大家反复商量后,一致同意以出书的形式对衰落的老街、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等予以记载和传承,这本书最终确定为《玉龙记忆》。

  三人小组随后向玉龙籍的人士广发邀请帖,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喻刚友、企业家蒋长叙、玉峰社区书记杨应雄、退休教授高明勇……15人的筹备小组很快成立,大家积极响应,免费为家乡助威呐喊。

  15人的名单中,有年过八旬的画家,有政府工作的党政干部,还有教授、摄影家、企业家,他们都对故乡玉龙怀着一份深厚的感情,他们都期待通过这样的举措,玉龙老街能有重新焕发生机的一天。

  《玉龙记忆》一书由历史人文照片、灵山秀水、故土留芳、百业拾粹、文苑摘英、乡愁难却等6个部分组成。曾广洪负责第一稿文字编辑,喻刚友负责图片的拍摄,高明勇负责文字最后的审定,姚永富负责联络……筹备小组成员进行了分工,大家各自忙碌起来。

  67岁的喻刚友定居成都多时,听闻出书的消息后,专门赶回大足。为了出色完成拍摄工作,他自掏腰包购置了两个价值3万多的镜头。4个多月来,他数十次来到玉龙拍摄了6000多张照片。他还多次爬上三清洞、坛子石进行拍摄工作。他说:“要反映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天气里的玉龙镇,以及玉龙老街的面貌,我就必须往返多次。”

  为了完成第一稿的文字材料,曾广洪和其他几个筹备成员,利用休息时间,深入大街小巷进行采访。

  “工作量很大。”曾广洪坦言,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和推进,他愈发感到这项工作的意义重大。

  以挖掘地方特色产业为例,他们先后采访记录了新益村雷氏家族土宣纸的传统制作工艺,玉峰社区文云良家的凉板制作,土法制钟的唐家传人……

  他们还记得,前往玉龙纸厂采访退休职工时,老职工们回忆当年艰苦工作的眼泪;他们还记得,为了给反洋教起义英雄寻找墓碑,爬坡上坎留下的汗水;他们还记得,为了完成此书,献计献策的热心群众……

  “老街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辈子抹不去、绕不开的心结和乡愁。”曾广洪说,也正是这份乡愁,才能将分居各地的这15人牢牢团结在一起,不计报酬,共同努力写好这本书。

  传统村落就是一本厚厚的古书,只是很多还来不及翻阅就已经消亡了。15位民间人士编纂《玉龙记忆》,保护传统村落的举动也得到了玉龙镇党委、政府的鼓励与大力支持。

  曾广洪透露,《玉龙记忆》预计将达12万字,图文并茂,集真实性、可读性、收藏性为一体。目前,该书图片已经准备就绪、文字书写整理达到7万多字,整体编纂工作完成接近一半,预计今年内出版发行。

结束语>>>

  寒冬腊月,华灯初上,老街上袅袅炊烟,归家的人们,带来生气与欢乐。混杂着茶余饭后的街谈巷议,这就是老街,承载着一代人挥之不去的记忆和乡愁。

  而走出老街的人们,无论身在何方,哪种境遇,心里也始终惦念这个地方,那细长的石板路,浅浅的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