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区人大 区政协 网站专栏
| 无障碍 | 敬老版 | 登录 | 注册 网站支持IPv6
网站专栏
首页 走进大足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营商环境 政民互动 大足数据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走进大足>大足文化> 石刻文化

赵智凤:清苦70载营建宝顶山石刻

日期:2022-02-25

华严三圣。 


刘畋人撰《重修宝顶山碑记》。 


宝顶山大佛湾造像(局部)。 


地狱经变中的卷发人像。 

  

  南宋中后期,一代高僧赵智凤清苦70余年营建宝顶山石刻,将大足石刻推向了顶峰!

  位于大足东北的宝顶山,沟壑丛生,溪流淙淙,八百年前的一天,在这里的山谷之中响起了清脆的雕凿之声,伴随着日起日落持续达70余年之久。之后的八百年中,来往于此的人们,无不在这里发出惊叹的声音,因为在这里,他们见到石窟艺术中的一系列杰作。

  88平方米的崖壁上,千手观音千只手臂形若孔雀开屏,斑斓夺目,造像构思奇特,气势恢弘,是世界石窟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释迦涅槃圣迹图中,右胁侧卧的释迦长达31米,古代匠师采取意到笔伏之手法仅现半身,造像气势宏大,意境深邃,为中国石窟艺术所罕见。华严三圣高约7米,袈裟如刀斧劈出,舒展自如,文殊手托高1.8米、重达八百余斤的七重宝塔,历八百余年而不坠,是古代匠师成功把建筑力学运用于艺术创作的典范。进深12米的圆觉洞内,造像刻工考究,璎珞飘带满身,衣衫如绢似绸,极具动感,尤其是洞窟排水、采光等设计,彰显出营建者独具匠心的才华……在这里,还有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的艰辛历程、勤劳的农家妇女清晨揭开鸡笼喂食的瞬间、世俗男女醉酒后的表情与行为、年轻夫妇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牧牛少年在田野放牧牵牛的种种情景……这些熟悉的世俗生活场景,无不凝固在坚硬的崖壁之上,成为了造像龛窟表现的重要题材。

  然而,与多数石窟造像不同的是,在万尊造像之间,没有发现当时匠人们的一处题记,那么,这宏伟的石窟艺术殿堂,究竟是谁主持开凿的呢?历史的悬念从南宋后期某一天开始,就一直萦绕在每一尊造像之上,也在八百多年往来的行人心中。

  后世的人们,将自己所知的宝顶山雕凿历史,撰写成碑文,铭刻在宝顶山造像之间。于是,世人这才知道这座宏伟的石窟艺术殿堂,是大足人赵智凤主持开建。

  同宝顶山石刻诸多造像今天仍存在诸多争论一样,赵智凤的生平事迹也一直是探寻宝顶山历史疑惑的焦点。最晚在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成书的《舆地纪胜》一书中,提到23字:“宝峰山,在大足县东三十里,有龛岩,道者赵智凤修行之所”。直到近200年后,宝顶山再次兴盛,在明代洪熙、宣德元年(1425、1426年)两通基本相同的《重修宝顶山碑记》,以及弘治十七年(1504年)曹琼撰《恩荣圣寿寺记》等碑刻中,记载有他相关事迹,这些极具价值的碑刻文献,成为后世了解赵智凤的重要史料。在这些碑中,大致这样记载道,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七月十四日,赵智凤出生于大足县米粮里(今智凤街道)的沙溪赵延富家中,从小就孝敬其母,一次母亲患重病,求师医治,并委身于寺救母亲的病。五岁之际,在居住地附近的古佛崖“落发剪爪”为僧,一生之中“凡可以济人利物者,靡所不至”。在他十六岁时,西往今成都附近的弥牟,云游三昼(三年)后返回大足,“命工首建圣寿本尊殿”于今宝顶山,发下弘誓愿,普施法水,御灾捍患,从而德洽远近,莫不皈依。并在宝顶山“前岩后洞,琢诸佛像”,这就是今仍存的宝顶山石刻。

  宝顶山石刻,是以大、小佛湾为核心,在这之外的方圆5里内的悬崖和古道旁,雕凿有广大山、龙头山、佛祖岩、菩萨堡等10余处结界像,由此形成一个大型摩崖造像群,造像近万尊,为前期石窟造像所罕见,可谓是石窟艺术集大成之作。特别是大佛湾造像,位于一个马蹄形的山湾之中,在500余米的崖壁上,如同连环画般雕凿近万尊石像,题材无一重复,图文并茂的内容前后衔接、相辅相成,有教有理,有行有果。小佛湾主要建筑是顺着山势石砌的一座坛台,有大佛湾蓝本的说法。

  在当时史料与文献极为稀少的情况下,宝顶山那些保存仍较为完好的、由赵智凤主持开凿的造像与文字,无疑是了解他生平和思想的重要实物,在这其间处处烙下关于他的痕迹。

  造像群中,有一奇特的人物造像,因为他的发式为卷发,今多称为卷发人造像,他出现于大佛湾牧牛图、地狱变、观经变、释迦牟尼涅槃图等龛中,学界多将其认为赵智凤的形象。其中地狱经变中的卷发人,位于地狱组图之中,身着袈裟,手持经卷,旁刻有“吾道苦中求乐,众生乐中求苦”等说教的偈语,体现出在地狱中拯救众生的行为,这与石刻铭文“伏请世尊作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所表达的弘愿是一致的,由此来看,将卷发人识为赵智凤是有根据的。

  造像群中,多处造像旁雕刻着颂词和偈语,其中,多次出现的“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以及“热铁轮里打筋斗,猛火炉中打倒悬,伏请世尊作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大愿弘持如铁石,虚名委弃若埃尘”等,正是明代刘畋人撰《重开宝顶石碑记》中,记载赵智凤“发弘誓愿”的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精神的一个体现,当然,最能体现赵智凤这种精神的,则是70余年营建而成的规模宏伟的宝顶山石刻造像群!

  造像中,不但多次雕刻反映孝道的造像,如父母恩重经变、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等龛,而且在文字中极力宣扬孝道,尤其是在父母恩重经变中的颂词和经文中,刻有“三千条律令,不孝罪为先”,不恪守孝道“终是地狱之人、不孝之子”,将堕阿鼻地狱之中。造像中大力宣扬孝道,在赵智凤营建之时,就受到昌州郡守宇文屺题诗称道:“宝顶赵智宗刻石追孝,心可取焉”,亦与明代记载赵智凤从小“奉母最孝”(曹琼碑)的说法相吻合。

  造像的题材与图像,体现出对佛教密宗的崇尚。其间,在圆觉洞、毗卢道场内的主尊,就是密宗崇尚的毗卢遮那佛;之外,还有修行密教的祖师柳本尊的行化故事图。这些造像,与宝顶山碑刻中记载,赵智凤西往弥牟修习密法相吻合,所以有学者称宝顶山是一处完备而有特色密教道场。不过,这处密教道场,又兼容佛教净土宗、华严宗、律宗、禅宗等派别的造像,可见,赵智凤是一位对佛教经典和思想非常熟知,又能兼容其它宗派的一代高僧。

  但是,宝顶山还留下大量的疑惑,一直萦绕在世人的心间,如面对十大明王造像,不禁追问起这里为什么是一处未雕凿完工的造像呢?还有,为什么要在石刻之间雕凿出赵智凤自身的形象呢?石刻造像之间,他们究竟有什么关联呢?赵智凤圆寂之后,又归葬于何处呢?

  这些疑惑,每天在南来北往的世人心中不间断环绕着,或许有一天,一个震惊世人的发现,会逐渐揭开深藏已久的秘密。

  赵智凤,这位诞生于大足乡里的普通僧人,其名与宝顶山石刻一道彪炳千秋!李小强唐长清文/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