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概况
【位置地理】 重庆市大足区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重庆市西郊,属川中丘陵与川东平行岭谷的交接地带,位于北纬29°23′至29°52′,东经105°28′至106°2′之间。面积1436平方公里。距重庆中心城区55公里、成都155公里。东北接重庆市铜梁区,东南邻重庆市永川区,西南界重庆市荣昌区,西北连四川省安岳县,北毗重庆市潼南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地处成渝相向发展的战略腹地,居川渝经济圈核心区和成渝经济区正中轴上,是重庆主城都市区桥头堡城市,具有承接东西、沟通南北的独特优势。
地质结构分属川中台拱与川东褶皱两大构造单元,地形地貌分为川中丘陵与川东平行岭谷两大地貌单元。境内出露地层为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总厚度374~1750米,其外有新生界第四系河岸堆积物。地质构造属新华夏系第三沉积带四川沉降褶带,其东南属川东褶皱带,西北属川中褶皱带。境内地势西北和东南高,中部及东北部低缓,分为低山、丘陵、平坝及河谷4种地貌类型,成“六丘三山一分坝”之势。山脉分条形背斜低山和坪状侵蚀剥蚀低山,有西山山脉和城区南山、北山等低山。平坝为溪谷冲积平坝和剥蚀堆积平坝,二者连成一体,构成溪河两岸一、二级阶地,有棠香、龙岗、龙水、高升、三驱等大坝。境内最高点在巴岳山南段云台寺山峰,海拔934.7米,最低点在雍溪镇玉峡河堤,海拔267.5米,城区海拔350米。水系属长江水系的沱江、涪江水系,有濑溪河、窟窿河、淮远河等河流。
【历史沿革】 大足秦以前属巴国,秦属巴郡,汉属益州巴郡(巴西郡)垫江县(今合川)。“当秦汉不为汤沐,在春秋匪附庸。”(《舆地纪胜·昌州》)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先后为梁州(荆州、益州、楚州)巴郡垫江县、宕渠县(今合川),合州垫江郡石镜县(今合川)地。北周时期,今区境东北部为合州垫江郡石镜县地(今合川),西南部为普安郡永康县地(今安岳)。隋代东北部为涪州石镜县地,西南部为资阳郡隆康县地(今安岳)。初唐东北部先后为合州石镜县、铜梁县、巴川县地,西南部为普州隆康(普康)县地。
大足自唐乾元元年(758年)建县,至2011年计1253年。在建县不久及元初有两次省并,共约80年,实存县制1173年。在清初实行并县管理期间,曾由荣昌知县代摄68年,县制仍存。
大足建县及后一度废县,复置,都与僚人等少数民族的反抗及加强对其治理有关。元代撤县及清初由荣昌知县代摄,则因长期战乱,地荒人稀所致。
北宋初期乐史撰《太平寰宇记》明确记载,大足县“以界内大足川为名”,“大足川”即今濑溪河。大足县名从来无变,由古及今亦未见有同名之县,有“海棠香国”“静南县”“棠城”“棠山县”“香城县”等雅称。基层政区,宋明均为乡里,清代宣统前只设里甲,不设乡,有别于他处。大足县域,自建县至晚唐,约相当今东北半县,景福元年(892年)省静南县入,方辖今西南半县。
昌州自唐大历十年(775年)治静南(大足县境),自景福元年至元初治大足,大足成为昌州首县近400年。晚唐曾一度成为统辖昌、普、渝、合4州的都督府治地。宋代隶属昌州,元初省入合州铜梁县、元末复置隶合州,明清隶重庆府,民国隶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隶璧山、江津专区,永川地区,1983年4月隶重庆市。
1975年析大足县境设重庆市双桥区。2011年10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重庆市双桥区、大足县,设立重庆市大足区;10月27日重庆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设立綦江区、大足区有关问题的决定》,大足县撤销。同年12月25日重庆市大足区成立挂牌,至2023年,存区制12年。
大足自古号称“海棠香国”,与大足石刻、龙水小五金、重型汽车制造合为四大特色。为著名的“石刻之乡”“五金之乡”,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个重型汽车生产基地。1996年,出版新编《大足县志》突出大足石刻的记述,把大足石刻推向国内外,荣获全国一等奖。1999年12月,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等5处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8月,首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在大足举行,论坛期间展示了石窟寺保护的大足成果,贡献了大足智慧,发表了气候变化背景下石窟寺保护的《大足宣言》,大足石刻为世界石窟寺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历史名人有韦君靖、赵智凤、赵昴发、余栋臣、饶国梁、唐赤英等。
大足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区、国家森林城市。先后荣获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商品粮基地建设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产猪大县,中国枇杷之乡,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中国全面小康生态文明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首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 全国市县防震减灾工作综合考核先进单位,中国农村信息化领先地区,全国首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区县,中国金融生态县,全国政务公开工作先进县,中国改革年度十大县市,全国平安畅通区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石雕艺术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妇女儿童工作先进县,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中国区环境规划优秀示范区县,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市级山水园林城市。主要农作物有稻、麦、苕、玉米、油菜籽、花生等,素称“鱼米之乡”,大足黑山羊是唯一既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又被评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山羊。随农业结构调整,枇杷、柑橘、葡萄、西瓜、笋竹、冬菜、油菜薹、中药材、茶叶等农经作物不断增加。
【气候】 大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际、月际及区域分布不甚均匀。伏旱居多,夏旱次之。洪涝频率12%~30%,出现于6—9月。由于蓬莱镇组紫色页岩吸热力强,春夏之交,暖气流上升猛烈,一些地区易形成冰雹。年均寒潮4~5次,出现于10月至次年4月。3、5、9月有低温,3月上旬频率42%。多年平均日气温17.1℃,年均相对湿度85%,为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之一。全区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3座,小型水库111座。
大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际、月际及区域分布不甚均匀。伏旱居多,夏旱次之。洪涝频率12%~30%,出现于6—9月。由于蓬莱镇组紫色页岩吸热力强,春夏之交,暖气流上升猛烈,一些地区易形成冰雹。年均寒潮4~5次,出现于10月至次年4月。3、5、9月有低温,3月上旬频率42%。多年平均日气温17.1℃,年均相对湿度85%,为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之一。全区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3座,小型水库111座。
2024年平均气温18.4℃,较常年同期17.2℃偏高1.2℃;年降水量909.7毫米,较常年同期1012.0毫米偏少102.3毫米,偏少10.1%;年日照时数1357.5小时,较常年同期952.2小时偏多405.3小时,偏多42.6%。最高气温40.4℃(8月27日),较去年37.0℃显著偏高3.4℃;年最低气温0.6℃(1月25日),较去年-1.0℃显著偏高1.6℃。日最高气温均值22.2℃,较常年同期21.5℃偏高0.7℃;日最低气温均值15.9℃,较常年同期14.3℃显著偏高1.6℃。2024年气温年较差24.0℃,较去年年较差20.5℃显著偏高3.5℃;气温日较差6.3℃,较常年日较差7.1℃偏低 0.8℃。
2024年,大足城区共出现了3次暴雨天气过程,分别为“4.16”(67.1mm)、“7.10”(58.5mm)、“7.27”(52.2mm),与常年同期一致。全区出现区域性暴雨3 次(“4.16”“7.10”“7.27”),强降水6次(“5.26”“7.5”“7.9”“7.14”“8.4”“9.30”)。其中,7月10日暴雨过程综合强度最强,范围最广,27 个镇街均达50毫米以上,最大的小时雨量为87.0毫米(季家响水滩水库,7月10日04时)。
【环境质量】 2024年,水环境质量达标,国考市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其中全市最严国考断面玉滩水库水质达到地表水湖库Ⅲ类,国考断面鱼剑堤水质达到地表水III类、连续4年实现升类(国家下达目标为2021—2025年达到地表水Ⅳ类)。大气环境质量,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9天,其中优114天、良205天,在主城都市区排名第10、渝西地区排名第3。土壤环境质量,2024年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受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声环境质量,2024年102个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点位、20个道路交通环境噪声监测点位均达到标准。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2024年,全区土地总面积143336公顷,其中,耕地59455.69公顷、种植园用地3408.20公顷、林地37411.15公顷、草地281.77公顷、湿地79.87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2998.19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319.39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7996.16公顷、其他土地9385.81公顷。
矿产资源。 大足区境内已发现矿产19种,统计矿产地、矿化点共计44处,矿山企业17个。已开发利用的矿产主要有锶矿(储量1434.5万吨)、石灰岩(储量2078.44万吨)、砖瓦用页岩、地热水、天然气、页岩气6种,其中锶矿是重庆市的优势特色矿产,地热水、石灰岩、砂岩为区内优势矿种。已开发利用的矿产主要是锶矿、石灰岩、砖瓦用页岩、地热水、天然气、页岩气6种。由市、区两级发证各类生产矿山17个,全年矿石总产量276.22万吨,矿业总产值2.0684亿元。大中型矿山企业12个,大中型矿山占比71%。足锶集团公司预计年产量可达到40万吨。
林业资源 全区现有林地40350.78公顷,其中乔木林地21596.68公顷;竹林地14430.37公顷;灌木林地3613.53公顷;其他林地710.2公顷。现有园地3677.3公顷,其中果园1779.42公顷;茶园336.78公顷;其他园地1561.1公顷。
动植物资源 全区共有维管植物共计205科863属1983种,其中珍稀濒危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3科18属21种。共有脊椎动物289种,隶属于32目95科123属,其中兽类26种,鸟类184种,爬行类22种,两栖类11种。共有国家及市级重点保护物种43种。
【旅游资源】 大足是全国甲级旅游开放县,国家AAAAA级旅游风景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旅游资源丰富,以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为代表,另有龙水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玉龙山国家级森林公园,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铁山镇等,融石刻文化、五金文化、民俗文化和自然景观为一体。大足石刻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73处,北山、宝顶山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区有儒释道三教造像5万余躯,铭文10万余字,以宋代造像为主。1999年12月1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大足石刻是天才的艺术杰作,具有极高的艺术、历史和科学价值;佛教、道教、儒教造像能真实地反映当时中国社会哲学思想和风土人情;大足石刻的造型艺术和宗教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大足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分为宝顶山—化龙片区、北山—南山片区、龙水—西山片区、石门山—跃进水库片区、石篆山—响水滩片区、舒成岩—上游片区6大片区。旅游资源有5大特点:1.藏量丰富,区域特色突出。2.品位一流,文化积淀深厚。3.辐射面宽,开发潜力巨大。4.区位条件优越,市场前景广阔。5.类型多样,能满足多种层次的旅游消费。
主要旅游线路:1.大足城区(南北山)→宝顶山石窟(化龙水库)。主要景观有南山石窟、北山石窟、宝顶山石窟、化龙水库、仿宋一条街等。2. 宝顶山石窟(化龙水库)→大足城区(南北山)→龙水湖(西山)。主要景观有宝顶山石窟、南山石窟、北山石窟、龙水湖、西山森林公园等。3. 大足城区(南北山)→龙水湖(西山)。主要景观有南山石窟、北山石窟、龙水湖、西山森林公园。4. 自驾游行程路线:重庆大足区-大足宏声文化广场-香国公园-昌州古城-圣迹公园-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北山石刻-宝林寺-荷花山庄-大足石刻旅游景区-宝顶山-重庆大足区。
【人口】 2024年全区户籍人口105.9813万人,其中非农人口52.1811万人。当年出生人口6347人,出生率为5.99%o;死亡人口7927人,死亡率为 7.4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9%;全区城镇人口281人,占总人口的49.24%。
【民族】 大足人以汉族为主体,据2025年3月10日统计,大足区常住人口有43个少数民族,总计6142人,其中,未定族称人口39人。少数民族按人口多少排列有:土家族、苗族、彝族、壮族、哈尼族、布依族、侗族、傣族、回族、藏族、白族、仡佬族、瑶族、满族、傈僳族、黎族、佤族、蒙古族、拉祜族、朝鲜族、纳西族、维吾尔族、羌族、水族、景颇族、畲族、土族、仫佬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毛南族、基诺族、锡伯族、达斡尔族、怒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京族、普米族、撒拉族。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有土家族1217人,苗族1024人,彝族994人,最少的少数民族6个,共6人。分布在全区27个镇街,其中,棠香、龙岗、万古镇及龙水镇人数相对较多。大足无世居少数民族,其来源一是与汉族结婚迁居到大足;二是从学校毕业或从部队转业分配到大足,多数为女性。
【宗教】重庆市大足区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四大宗教,境内有宗教教职人员60余人。2025年,经批准设立的宗教活动场所(点)共37处,全部挂标识牌。佛教开放场所有圣寿寺、佛祖寺、顺水寺、双佛寺、正觉寺、永兴寺、青山院、多宝寺、明金寺、龙岗妙音居士林等;道教有龙岗清灵宫;天主教有石马真原堂、龙岗天主教堂、龙水天主教堂等;基督教有棠香、龙水、双路和珠溪基督教活动点等。有重庆市大足区佛教协会,区道教协会、区天主教爱国会等宗教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