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足:守千年石刻护灿烂文明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摩崖造像的总称,有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1999年,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近年来,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法院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挖掘大足石刻“无讼”文化内涵,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为千年石刻焕发新生机贡献司法力量。
让世界文化遗产“活”起来
因老父亲医药费问题争吵不休的李氏姐弟,在大足区法院立案庭庭长李钰娟引用大足石刻《父母恩重经变相》中的铭文劝解下,渐渐地低下了头。
原来,李氏姐弟一直以来约定由事业有成的李弟负责父亲的生活、医疗开支,由全职在家的李姐负责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然而李姐却在亲戚邻居中宣扬李弟不孝,姐弟俩因此积怨。李弟将李姐诉至法院,要求按照50%比例支付父亲的医疗费。
在铁山镇胡家大院的诉讼冷静室内,李钰娟和诉讼冷静劝导员巧用石刻文化,通过请喝一杯“无讼清茗”的方式,以茶去火、以茶评理,逐步解开姐弟心结。最后,李氏姐弟以茶言和,矛盾纠纷就此化解。
这样的案子不是个例,2024年,大足区法院调解纠纷1.4万余件,当事人服判息诉率达93.25%。
“大足石刻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地人传承千年的精神纽带,将其植入调解,既解决了具体纠纷,又营造了崇德向善新风。”大足区法院三驱人民法庭庭长胥杰表示。
大足石刻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无讼”“息讼止争”的司法文化和诉讼理念。大足区法院在大足石刻中创新提炼“无讼”文化理念,与调解方式、解纷机制相结合,让世界文化遗产“活”起来,让精美石刻在司法实践中会“说话”。
从唐宋匠人的凿刻声,到司法调解的和鸣声,大足石刻的故事从未中断。
如今,在纠纷化解中提炼融入大足石刻“无讼”文化,创新“诉讼冷静”理念,建立机关、镇街、村社三级联动诉讼冷静体系,打造“无讼大足”法治文化品牌,已成为大足区法院促进社会治理创新的司法“新名片”,也成为大足区法院守护千年石刻的“法治密码”。
构建川渝石刻司法保护格局
峭壁之间,沟壑之内,造像屹立,幽静怡然。大足石刻和安岳石刻这对引人瞩目的“姐妹花”在巴山蜀水的悬崖峭壁上已“绽放”千年。携手保护珍贵的巴蜀石刻文物也成为助力成渝两地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的一项重要任务。
2023年5月,大足区法院、四川省资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大足石刻研究院、安岳石窟研究院召开司法协作框架签署会议,举行“资大文旅车载巡回法庭”启动仪式,在石刻文物保护、护航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深化司法协作。
2024年9月,“资足无讼·跨域协作示范区”正式建立,进一步拓宽川渝石刻司法保护新路径。
“巴蜀石刻文物和文化遗产,是巴蜀人同根同源、心灵契合的纽带,两地法院共同携手,是成渝两地悠久而厚重的石刻文化在司法领域的传承与融合,也是共同助力资大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的双向奔赴。”大足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杨烈表示。
如今,两地一体化司法保护大格局初步显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法治生态越发稳健。
“不同于北方规模宏大的皇家石窟,以大足、安岳等地为代表的巴蜀石刻广泛散落乡野,这对文物保护是一大难题。现在两地法院可以利用资大文旅车载巡回法庭的流动性,常态化送法入村,将文物保护理念传递至最前端。”大足区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杨灿表示。
随着司法协作的深入,两地法院还联合打造“资足无讼·枫和万家”党建品牌,利用车载巡回法庭化解边界纠纷,常态化进乡村、进旅游景区、进文旅产业园区开展普法宣传活动31次,惠及群众9000余人。
通过厚植大足石刻“无讼”文化,落实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制度,细化服务巴蜀文旅走廊的司法举措,让川渝两地法院构建起全面的川渝石刻司法保护格局,也为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合力。
实现“法治﹢文旅”跨界融合
作为重庆市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以其独特魅力吸引了来自全国的游客前来“打卡”,这也对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签署《大足石刻文化遗产生态司法保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资大文旅车载巡回法庭”司法协作协议》……近年来,大足区法院积极完善内外部协同联动机制,联合检察、文物等部门建立健全执法司法协作机制。
“游客们,现在我们将开启大足石刻‘无讼’法治之旅。”正值大足石刻国际旅游文化节,来自全国各地的48名游客走进了位于宝顶镇北宋街的大足石刻文化遗产保护法庭参观。
“这里展示的是大足石刻文物保护典型,记载了过去数年曾发生过的文物盗窃案,其中较为重大的是1995年北山释迦牟尼头像盗窃案。”
“大足石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其蕴含的‘无讼’文化也是一脉千秋、源远流长。”
“大足区法院解码《牧牛图》中的‘无讼’玄机,以‘牧牛调心’为喻,将‘狂心难训’到‘人牛两忘’的过程延伸为解纷十步法。”
听着讲解员的娓娓讲述,游客们不禁感叹:“一次大足石刻行,不仅生动见证古今石刻遗韵,更能领略千年‘无讼’文化魅力。”
打造具有大足特色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司法体系,是大足区法院一直以来的目标。2024年5月,重庆市首家文化遗产保护法庭——大足石刻文化遗产保护法庭挂牌成立,成为游客们在旅途中的一道特色“风景”。
2025年以来,大足区法院继续探索创新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多元方式,以“法治﹢文旅”跨界融合,融“法”于“景”,打造大足石刻“无讼”法治文旅线,在增加游客旅游体验的同时,厚植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营造崇德尚法、和合共生的社会风尚。2025年春节以来,大足石刻文化遗产保护法庭接待游客2000余人次,为游客、景区提供法律帮助40余次。
如今,大足石刻文化遗产保护法庭已成为弘扬大足石刻“无讼”文化的特色基地、面向群众的法治文化基地、培育学生的法治教育基地、淬炼法院干警的现场教学点。为全力护航大足石刻景区高质量发展,大足区法院还设立党员先锋岗,结合重点旅游时间节点,开展普法宣传、法律咨询等服务,让游客玩得开心、安心、更放心。
“司法要坚持与时代同行,找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发力点,让基层司法实践‘活’起来,以‘法’之力传承中华文明,守护千年石刻的根与魂。”大足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乐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