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 1150011100930270X0/2022-00066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综合政务 | [ 体裁分类 ] | 应急管理;预案 |
[ 发布机构 ] | 大足区龙滩子街道 | [ 发布日期 ] | 2022-03-11 |
[ 成文日期 ] | 2022-03-11 | [ 有效性 ] |
[ 索引号 ] | 1150011100930270X0/2022-00066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综合政务 |
[ 体裁分类 ] | 应急管理;预案 |
[ 发布机构 ] | 大足区龙滩子街道 |
[ 发布日期 ] | 2022-03-11 |
[ 成文日期 ] | 2022-03-11 |
[ 有效性 ] |
重庆市大足区龙滩子街道办事处 关于印发《大足区龙滩子街道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通知
龙滩子办事处发〔2022〕5号
重庆市大足区龙滩子街道办事处
关于印发《大足区龙滩子街道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通知
街属各办、站、所、中心、大队,各社区:
现将《大足区龙滩子街道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龙滩子街道办事处
2022年3月11日
大足区龙滩子街道2021年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一、总 则
(一)编制目的
山洪灾害是指山丘区由于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龙滩子街道为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做到有计划、有准备地防御山洪灾害,避免群死群伤事件发生,特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重庆市防汛抗旱条例》等法律、法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大纲》、《重庆市大足区防汛抗旱应急预案》、《重庆市大足区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等有关规定。
(三)编制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管理责任制、分部门责任制、技术人员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因地制宜,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大足区龙滩子街道行政区域范围内山洪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置,本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山洪灾害所预先制定的防御方案、对策和措施,是龙滩子街道实施指挥决策和防御调度、抢险救灾的依据。
(五)预案审批、执行与修订
本预案由龙滩子街道办事处负责审批,报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备案。本预案自批准之日起执行,每年修编一次,如使用中发现重大情况应及时修订。
二、基本情况
龙滩子街道位于大足区东南部,下辖5个社区居委会,常住总人口18928人,全街幅员面积10.8平方公里,耕地1841亩。境内共有太平河一条河流:属小安溪支流,发源于九节河,流经龙星、太平社区,最后注入嘉陵江。全街现有水库1座(龙景湖水库),山坪塘2口。
全街多年平均降雨量约1000毫米,主要集中在汛期(5-9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区域内洪水由暴雨形式产生,具有陡涨陡落、历时较短的特点。
三、历史灾害成因、特点
(一)山洪灾害成因
1.自然气候环境因素,我街在汛期,常出现大暴雨和特大暴雨,诱发山洪灾害。
2.地形地貌因素,区域内蒋家湾和太平沿山地区地质灾害点稳定性差,危险性大,容易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
3.人为活动因素。人为地陡坡开荒、修建公路以及其它项目的开发建设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水土流失致使河道淤积,河床抬高,加剧了流域的洪涝灾害,严重地还可能诱发坍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山洪灾害特点
1.暴雨山洪出现频率较高,季节性强,多为5至9月份。
2.山洪来势凶猛,成灾快。
3.山洪破坏性强,危害大。
四、山洪灾害防御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防御现状
我街和各社区组建了山洪灾害防御领导机构并明确了职责,制订具体的防御措施,监测点划定了警戒标志,确定专人监测和专人发布信息;坚持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向群众发放宣传手册、挂图和避灾明白卡;办事处和各社区组织了抢险队伍,准备了大量的抢险物资和救灾物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干部群众对山洪灾害防灾减灾意识不够,主动避险意识不强。
2.部分群众依山傍水建房,极易受山洪、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人员财产损失。
五、危险区、安全区的划分
危险区是指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区域,一旦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将直接造成区内人员伤亡以及房屋、设施的破坏;安全区是指不受山洪、泥石流、滑坡威胁,地质结构比较稳定,可安全居住和从事生产活动的区域,安全区是危险区人员临时转移安置的避灾场所。划分原则:对处于历史洪水线及各溪河10年遇洪水淹没线以下河谷、沟口、河滩、易损堤段范围以及陡坡下、低洼处、不稳定山体下的村庄、居民点所在区域划入危险区;在危险区以外,能避开山洪、泥石流、滑坡威胁,地质结构比较稳定,可作为临时避灾地点的区域划为安全区。
太平社区3组、8组、9组、7组沿山一带及何麻湾、鲤鱼石、蒋家湾、重汽工具车间属危险区,其他区域属安全区。
六、组织指挥体系
(一)组织机构
街道成立防汛抗旱指挥部,指挥部内设监测、信息、转移、调度、保障等5个工作组及应急抢险队。各社区成立以支部书记为负责人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同时,各社区成立以基干民兵为主体的应急抢险队。每个社区均至少确定1名监测人员、1名报警人员,并造花名册报送街道办事处办备案。
指 挥 长:黎 耿(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
副指挥长:陈昌华(党工委委员、武装部部长、办事处副主任)
成 员:吴利(党政办主任)
马 利(经发办主任)
赵 伟(民政和社区事务办负责人)
何显鹏(平安建设办主任)
李美龙(应急办负责人)
高代伟(规划建设管理环保办主任)
艾泽维(财政办主任)
邓 琰(社区事务服务中心主任)
傅正义(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所所长)
蒋益成(综合行政执法大队队长)
杨红梅(村居建设服务中心负责人)
李 过(派出所所长)
王 理(司法所所长)
张光平(太平社区书记)
刘何星(龙星社区书记)
柴红云(双龙东路社区书记)
覃正宇(龙滩园社区书记)
徐太轩(连二坡社区书记)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于街道村居建设服务中心,由杨红梅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汛期实行24小时值班。
(二) 工作职责
山洪灾害防御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办事处主任为本街山洪灾害防御第一责任人,承担全面领导责任;分管领导为本街山洪灾害防御直接责任人,按照“一岗双责”的原则承担直接领导责任,各水利工程由各防汛行政责任人负责做好防汛抢险全面工作。
1.街道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主要职责
在指挥长的统一领导下,负责本辖区内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具体职责为:
(1)制定完善并落实本街山洪灾害防御预案,负责山洪灾害防御避灾躲灾有关的责任落实、队伍组建、预案培训演练、物资准备等各项工作。
(2)掌握本街山洪险情动态,收集各地雨情、水情、灾情等资料,及时上报发布预警信息,并督促各村定期进行水库、山坪塘、堤防等险工险段的监测巡查。
(3)指挥调度、发布命令、签发调集抢险物资器材,并组织上报本街道山洪灾害相关信息。
(4)指挥并组织协调各村进行群众安全转移,落实安置灾民及做好恢复生产工作。
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指挥部日常工作。
2.各工作小组主要职责
监测组:由村居建设服务中心和应急管理办人员组成,负责监测辖区各类监测站的雨情、水情,重要水利工程、危险区,山体开裂、滑坡点、泥石流沟的位移等监测巡查,及时提供有关信息,如遇紧急情况可直接报告区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
信息组:由党政办人员组成,负责对街道气象、水文、国土等科室汛前各种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掌握本辖区内暴雨洪水预报、本地降雨、山体开裂、滑坡、泥石流、水库溃坝、决堤等信息及本街各社区组巡查信息员反馈的灾害迹象,及时为指挥决策提供依据。
转移组:由平安建设办、应急办、司法所、综合执法大队、建管办人员组成,负责按照指挥部的命令及预报通知,组织群众按预定的安全转移路线转移,一个不漏地动员到户到人,必要时可强制其转移,同时确保转移途中和安置后的人员安全,并负责转移后群众、财产的清点和保护。
调度组:经发办、财政办人员组成,按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和人、财、物总体情况,负责做好抗洪抢险人、财、物的调度工作,确保抗灾工作迅速、有效地进行。
保障组:由民政和社区事务办、社区事务服务中心、社保所人员组成,按照区、街道防指的命令及预报通知,负责抢险物资、设备供应及后勤保障等工作,负责维护灾区社会秩序。负责了解、收集山洪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到灾区实地查灾核灾,汇总、上报灾情数据;做好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包括急需物资的组织、供应、调拨和管理等;指导和帮助灾区开展生产自救和恢复重要基础设施;负责救灾应急资金的落实和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做好救灾资金、捐赠款物的分配、下拨工作,指导、督促灾区做好救灾款物的使用、发放工作;组织医疗防疫队伍进入灾区,抢救、治疗和转运伤病员,实施灾区疫情监测,向灾区提供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械。
应急抢险队:街道和社区人员组成,在紧急情况下听从街道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命令,进行有序的抢险救援工作。
预警发布员:在获得险情监测信息或接到紧急避灾转移命令后,立即按预定信号发布报警信号。
七、监测、通信及预警
(一)监测站点
1.监测站点分布:在太平社区办公楼处建有简易雨量监测站,在鲤鱼石和重汽工具车间设有地质灾害(含滑坡、泥石流)监测点。
2.监测内容:辖区内降雨、水位、水利工程、泥石流和滑坡等信息。
3.监测要求: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测,突出时效性和准确性,采用自动监测和简易监测相结合的手段,获取实时可靠的监测数据,并及时将结果上报各级指挥部门。监测系统以群测群防为主,专业监测为辅。
(二)通信
简易监测站点采用电话、人工传输信息。山洪灾害预警发布的通信方式由电话、手机短信、无线预警广播、手摇报警器、铜锣、高音哨等组成。多种通信方式各自相对独立并互为补充,确保预警和指挥调度信息及时通知到各级部门和危险区群众。街道与社区信息中断后,各责任人直接下到社区组织指挥躲灾、避灾、救灾;根据降雨量、洪水情况,各社区防御工作组组长发布命令,自动启动预案,各责任人到岗到位,各应急队立即进入抢险救灾,做好人员转移安置工作。
(三)预警
1.预警等级划分原则
山洪灾害预警等级分为三级,按照发生山洪灾害的可能性、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对应颜色依次为黄色、橙色、红色,三种颜色预警信号分别代表可能(暴雨气象预报)、严重(警戒雨量或警戒水位)、特别严重(危险雨量、危险水位或有泥石流、滑坡征兆)。
预警等级 |
雨 量(mm) |
预警标志 | |||
l小时 |
3小时 |
6小时 |
24小时 | ||
三 级 |
20 |
30 |
40 |
70 |
黄 色 |
二 级 |
40 |
60 |
80 |
110 |
橙 色 |
一 级 |
50 |
80 |
100 |
150 |
红 色 |
2.预警启用时机
(1)当接到暴雨天气预报,相关行政责任人应引起重视,并发布暴雨预警信息。当降雨量达到相应等级雨量值时,降雨仍在持续,应发布预警信息;
(2)当水位达到相应等级值,且仍在上涨,应发布预警信息。若可能对下游造成山洪灾害,应向下游发布预警信息;
(3)当出现发生泥石流、滑坡的征兆时,应发布泥石流、滑坡灾害预警信息。
(4)水库出现重大险情时应立即发布预警信息。
3.预警发布及程序
根据监测、预报,按照预警等级及时发布预警。
(1)在一般情况下,可按照区→街道→社区→组→户的次序进行预警
- 如遇紧急情况(水库、塘堰坝出现重大险情,滑坡等),可采用快速灵活的预警方式进行预警(如图1)。
图1 紧急情况预警程序示意图
4.预警、警报方式
预警方式:(1)电话、手机短信预警;(2)无线预警广播(3)口头通知。
警报方式:(1) 电话;(2)无线预警广播报警;(3)手摇报警器;(4)铜锣报警;(5)高音哨;(6)口头通知。
5.预警发布及响应
(1)接到区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通知将有暴雨发生以及发布的三级(黄色)预警时,启动三级应急响应。
①街道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通过电话、手机短信、无线预警广播向有关社区发出三级(黄色)预警,提醒广大群众注意做好山洪灾害防范准备。
②当接到三级(黄色)预警后,各有关人员应迅速上岗到位,注意观察水雨情变化,并加强防范。
(2)接到区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发布的二级(橙色)预警时,或降雨量达到警戒雨量且降雨仍在持续时,或溪河水位达到警戒水位,发布二级(橙色)预警,同时启动二级应急响应。
①街道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通过电话、手机短信向有关社区发出二级(橙色)预警,提醒广大群众注意防范山洪灾害,危险区人员做好转移准备。
②通过电话、手机短信向街道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指挥长及成员、所属的监测组、信息组、转移组、调度组、保障组主要成员发布二级(橙色)预警,做好相关防范工作。
③有关社区在接到二级(橙色)预警后,通过无线语音广播、铜锣、手摇报警器、高音哨等向危险区群众发出二级(橙色)预警,提醒危险区人员注意防范,做好转移准备。
(3)接到区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发布的一级(红色)预警时,或当降雨量达到危险雨量且降雨仍在持续时,或溪河水位达到危险水位,或有泥石流、滑坡征兆时,发布一级(红色)预警,同时启动一级应急响应。
①街道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通过电话、手机短信向有关社区发出一级(红色)预警, 要求危险区人员立即按预定路线撤离至安全区,社区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立即全面行动,做好抢险救灾转移安置工作。
② 通过电话、手机短信向街道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指挥长及成员、所属的监测组、信息组、转移组、调度组、保障组主要成员发布二级(橙色)预警,街道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立即全面行动,做好抢险救灾转移安置工作。
③有关社区在接到一级(红色)预警后,通过无线语音广播、铜锣、手摇报警器、高音哨等向危险区群众发出一级(红色)预警,提醒危险区人员立即转移。社区书记(主任)下达立即转移命令,组织群众向安全区转移,对重点部位设置警戒区,严禁群众进入危险区域,并将险情及工作情况及时向上级报告,做好转移群众的安置工作。
八、转移安置
(一)转移安置原则
转移遵循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后一般人员,先低洼处后较高处人员的原则,以集体、有组织转移为主。转移责任人有权对不服从转移命令的人员采取强制转移措施。
(二)转移安置路线
转移安置路线的确定遵循就近、安全的原则。事先拟定好转移路线,必须经常检查转移路线是否出现异常,如有异常应及时修补或确定新的转移线路。转移路线宜避开跨河、跨溪或易滑坡等地带。根据拟定的转移安置路线绘制转移安置图,并填写群众转移安置计划表。
(三)转移安置方式
安置地点一般因地制宜地采取就近安置、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的原则。安置方式可采取投亲靠友、借住公房、搭建帐篷等。搭篷地点应选择在安全区内。
(四)制定特殊情况应急措施
转移安置过程中出现交通、通讯中断等特殊情况时,灾区各社区应各自为战、不等不靠,及时采取防灾避灾措施。由社区干部分头入户通知易发灾害点居民,尤其是夜间可能发生相关灾害时,要保证信息传递的可靠性,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借助无线预警广播、铜锣、高音哨等设备引导转移人员到安置地点。在制定的转移路线交通中断的情况下,应选择向溪河沟谷两侧山坡或滑动体的两侧方向转移到就近较高地点。对于特殊人群的转移安置采取专项措施,并派专人负责,确保无一人掉队。
九、抢险救灾
(一)抢险救灾准备
1.在汛前储备一定数量和品种的防汛抢险救灾物资,主要是砂土、石料、木料、编织袋、麻袋、帐篷、铁丝、雨衣、雨鞋,防汛专用照明设备、备用发电机、抽水机、救生器材等。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征用和调配社会车辆、设备和物资。
各社区备电筒、雨衣、编织袋等物资,储存于防汛工作小组办公室(社区办公楼)。
2.资金准备
抢险救灾所需经费由街道财政统筹负责落实。
3.车辆准备
根据汛情、灾情所需工作用车,街道办事处从辖区内紧急抽调。
(二)抢险、救灾程序
1.一旦发生险情,在及时向区防汛指挥部门报告的同时,应急抢险队投入抢险救灾,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尽量减少财产损失。紧急情况下可以强制征用和调配车辆、设备、物资等。
2.进行人员清点,如有伤亡,及时抢救,妥善处理。
3.对出险的工程组织有效的抢险工作,避免险情扩大,防止次生险情发生。
4.做好紧急转移人员的安置工作,发放粮食、衣物;做好安置人员的情绪稳定工作,并将各村转移安置人员情况和受灾统计情况汇总上报区防汛指挥部。
5.组织医务人员做好灾区防疫工作,检查、监测灾区的饮用水水源、食品安全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传染病的暴发。
6.对可能造成新的危害的山体、建筑物、水利工程等进行监测,清除安全隐患。
7.迅速组织力量抢修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
8.组织人员对水毁工程进行修复。
9.进入恢复生产阶段。
10.做好灾后统计、总结工作。
十、保障措施
(一)隐患排查整改
汛前和汛中,对所辖区域的重要水利工程、河道险工险段、滑坡、泥石流危险点及通信、监测、预报预警设施进行全面检查,统计危险区内常住人口,登记造册,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做到有险必查、有险必纠、有险必报。
(二)宣传教育及演练
1.利用会议、广播、电视、墙报、标语等多种形式,宣传山洪灾害防御常识,增强群众主动防灾避灾意识。
2.在交通要道口及隐患处设立警示牌。
3.组织对街道社区责任人、预警人员、抢险队员等进行培训,掌握山洪灾害防御基本技能。
4.街道和社区要组织群众进行演练,熟悉转移路线及安置地点。
(三)纪律
为及时、有效地实施预案,各社区、各科室要做到: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相关单位主要领导要负总责,层层落实责任,一级抓一级,确保灾民转移安置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2.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对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失职、渎职、脱岗离岗、不听指挥的,追究相应责任,情节严重的,追究法律责任。
3.水、雨情报告要及时,有险要速报,会商要及时,指挥要果断;
4.暴雨天气,街道主要领导及驻社区干部未经批准,不得离岗外出。
5.严格执行水库塘堰汛期限制水位,一天一巡坝,大雨、暴雨天气24小时巡查制度。
6.监测、信息组实行24小时值班,确保通讯畅通。
附件1:龙滩子街道行政区划基本情况表
附件2:龙滩子街道山洪灾害危险区基本情况表
附件3:龙滩子街道山洪防御指挥部及社区责任人
附件4:龙滩子街道简易监测站分布表
附件5:龙滩子街道预警设备分布表
附件6:龙滩子街道防汛抗旱应急队伍情况统计表
附件7:龙滩子街道防汛抗旱应急物资统计表
附件8:龙滩子街道群众转移安置计划表
附件1:
龙滩子街道行政区划基本情况表
序号 |
社区名 |
土地面积 (平方公里) |
耕地面积(亩) |
总人口(人) |
家庭户数(户) |
房屋数(间) |
1 |
太平 |
3.6 |
1841 |
1866 |
657 |
|
2 |
龙星 |
2.6 |
0 |
7229 |
2260 |
|
3 |
东路 |
2.8 |
0 |
3810 |
1795 |
|
4 |
连二坡 |
0.6 |
0 |
2642 |
1510 |
|
5 |
龙滩园 |
1.2 |
0 |
3381 |
1726 |
|
全街合计 |
10.8 |
1841 |
18928 |
7948 |
|
附件2:
龙滩子街道山洪灾害危险区基本情况表
序号 |
行政村名 |
危险区地点 |
危险区内家庭户数 |
危险区内人口(人) |
危险区内房间(间) |
1 |
太平社区 |
金竹林 |
47 |
121 |
217 |
2 |
太平社区 |
胡家湾 |
21 |
65 |
102 |
3 |
太平社区 |
变压器坡 |
13 |
39 |
67 |
4 |
龙滩园社区 |
鲤鱼石及沿山一带 |
11 |
36 |
12 |
5 |
龙滩园社区 |
重汽工具车间 |
8 |
21 |
5 |
合计 |
|
100 |
282 |
403 |
附件3:
龙滩子街道山洪防御指挥部及社区责任人
单 位 |
姓 名 |
区防汛指挥部 |
办公室 |
龙滩子街道山洪防御指挥部 |
街道值班 |
指挥长:黎 耿 | |
副指挥长:陈昌华 | |
成员:吴 利 | |
成员:马 利 | |
成员:赵 伟 | |
成员:邓 琰 | |
成员:何显鹏 | |
成员:李美龙 | |
成员:高代伟 | |
成员:艾泽维 | |
成员:傅正义 | |
成员:蒋益成 | |
成员:杨红梅 | |
成员:李 过 | |
成员:王 理 | |
成员:张光平 | |
成员:刘何星 | |
成员:柴红云 | |
成员:覃正宇 | |
成员:徐太轩 | |
龙滩子街道防汛办公室 |
监测组:杨红梅 |
信息组:吴 利 | |
转移组:何显鹏 | |
调度组:马 利 | |
保障组:艾泽维 | |
应急抢险队:李美龙 | |
太平社区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 |
书记:张光平 |
龙滩园社区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 |
书记:覃正宇 |
附件4:
龙滩子街道简易监测站分布表
序号 |
行政村名 |
地点 |
监测内容 |
监测人员 |
1 |
太平 |
办公室 |
雨量 |
骆开鹏 |
2 |
龙滩园 |
办公室 |
雨量 |
宋 艺 |
|
|
|
|
|
|
|
|
|
|
|
|
|
|
|
附件5:
龙滩子街道预警设备分布表
序号 |
行政村名 |
预警设备数量 | ||||
无线预警广播 |
手摇报警器 |
铜锣 |
高音哨 |
其他 | ||
1 |
太平 |
1 |
2 |
4 |
4 |
|
2 |
龙滩园 |
|
|
2 |
|
|
|
|
|
|
|
|
|
|
|
|
|
|
|
|
合计 |
1 |
2 |
6 |
4 |
|
|
附件6:
龙滩子街道防汛抗旱应急队伍情况统计表
应急队伍负责人:李美龙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1 |
谢德林 |
男 |
56 |
33 |
艾泽维 |
女 |
52 |
2 |
肖寒红 |
男 |
55 |
34 |
蒋有莲 |
女 |
40 |
3 |
胡传明 |
男 |
56 |
35 |
郑森月 |
女 |
30 |
4 |
彭代雨 |
男 |
57 |
36 |
李强 |
男 |
30 |
5 |
何绍可 |
男 |
42 |
37 |
胡燕 |
女 |
47 |
6 |
高代伟 |
男 |
34 |
38 |
陈玲 |
女 |
46 |
7 |
高玲 |
女 |
46 |
39 |
朱志勇 |
男 |
29 |
8 |
马利 |
男 |
44 |
40 |
龙建宇 |
男 |
24 |
9 |
杨木建 |
男 |
54 |
41 |
叶廷雨 |
男 |
31 |
10 |
杨红梅 |
女 |
42 |
42 |
陈玲 |
女 |
30 |
11 |
彭睿 |
男 |
36 |
43 |
何银梅 |
女 |
25 |
12 |
王晓兰 |
女 |
53 |
44 |
李有为 |
男 |
24 |
13 |
李美龙 |
男 |
39 |
45 |
李思伦 |
男 |
28 |
14 |
刘阳 |
男 |
33 |
46 |
吕玉丰 |
男 |
34 |
15 |
傅正义 |
男 |
44 |
47 |
李阳明 |
男 |
59 |
16 |
赵伟 |
男 |
38 |
48 |
陈华 |
男 |
51 |
17 |
何显鹏 |
男 |
48 |
49 |
宋月 |
女 |
24 |
18 |
张兴兰 |
女 |
46 |
50 |
周小玲 |
女 |
28 |
19 |
吴利 |
女 |
49 |
51 |
何芳 |
女 |
28 |
20 |
胡帆 |
男 |
38 |
52 |
李世红 |
女 |
36 |
21 |
周丽波 |
女 |
46 |
53 |
李红霞 |
女 |
41 |
22 |
邓琰 |
女 |
40 |
54 |
谷武军 |
男 |
30 |
23 |
胡燕 |
女 |
40 |
55 |
秦浩 |
男 |
30 |
24 |
蒋益成 |
男 |
39 |
56 |
罗梦悦 |
女 |
28 |
25 |
宋禄均 |
男 |
50 |
57 |
杨志毅 |
男 |
24 |
26 |
张 英 |
女 |
48 |
58 |
刘益宏 |
男 |
24 |
27 |
李宏亮 |
男 |
53 |
59 |
熊宾 |
女 |
24 |
28 |
刘明国 |
男 |
42 |
60 |
王渊博 |
男 |
28 |
29 |
张世海 |
男 |
50 |
61 |
刘何星 |
男 |
32 |
30 |
王润 |
男 |
42 |
62 |
郭爽 |
男 |
26 |
31 |
郭瑞 |
女 |
25 |
63 |
宋雪源 |
男 |
27 |
32 |
李雪 |
女 |
30 |
64 |
彭富刚 |
男 |
43 |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65 |
黄洋 |
男 |
34 |
93 |
柴红云 |
女 |
48 |
66 |
肖川 |
男 |
32 |
94 |
石海滨 |
女 |
49 |
67 |
胡均 |
男 |
46 |
95 |
郭娟 |
女 |
35 |
68 |
蒋欣家 |
男 |
31 |
96 |
杨春花 |
女 |
35 |
69 |
蒋世彬 |
男 |
57 |
97 |
王仕秀 |
女 |
41 |
70 |
郭文兵 |
男 |
56 |
98 |
刘芳 |
女 |
48 |
71 |
徐太轩 |
男 |
50 |
99 |
刘凤 |
女 |
34 |
72 |
宋六孝 |
男 |
53 |
100 |
覃正宇 |
女 |
50 |
73 |
周大兰 |
女 |
46 |
101 |
朱群 |
男 |
49 |
74 |
蒋有桂 |
女 |
42 |
102 |
周兰 |
女 |
37 |
75 |
宋福菊 |
女 |
51 |
103 |
周琼 |
女 |
42 |
76 |
任文娜 |
女 |
40 |
104 |
谭影 |
女 |
24 |
77 |
陈小雲 |
女 |
38 |
105 |
宋 艺 |
女 |
29 |
78 |
邱祥英 |
女 |
52 |
106 |
蒋其娟 |
女 |
36 |
79 |
柏洁 |
女 |
49 |
107 |
唐中秀 |
女 |
51 |
80 |
伍安贤 |
女 |
51 |
108 |
胡玉玲 |
女 |
55 |
81 |
郭基明 |
男 |
67 |
109 |
刘 超 |
女 |
54 |
82 |
袁昌全 |
男 |
57 |
110 |
张光平 |
女 |
30 |
83 |
彭万中 |
男 |
65 |
111 |
高正琼 |
女 |
40 |
84 |
彭万明 |
男 |
61 |
112 |
朱贤凤 |
女 |
55 |
85 |
龚昭勇 |
男 |
52 |
113 |
罗帅 |
男 |
27 |
86 |
谢洪彬 |
女 |
54 |
114 |
骆开鹏 |
男 |
25 |
87 |
陆美田 |
女 |
62 |
115 |
张少缘 |
男 |
22 |
88 |
陈隆菊 |
女 |
59 |
116 |
毛世友 |
男 |
65 |
89 |
刘红 |
女 |
52 |
117 |
朱天元 |
男 |
56 |
90 |
蒋胜菊 |
女 |
53 |
118 |
黄中华 |
男 |
63 |
91 |
蒋永素 |
女 |
54 |
119 |
张泽彬 |
男 |
63 |
92 |
石静容 |
女 |
70 |
120 |
彭华勇 |
男 |
59 |
附件7:
龙滩子街道防汛抗旱应急物资统计表
物资名称 |
规格型号 |
单位 |
数量 |
存储地址 |
联系人 |
1 |
工作服 |
套 |
100 |
龙滩子街道 |
李有为 |
2 |
铁铲 |
把 |
40 |
龙滩子街道 |
李有为 |
3 |
砍刀 |
把 |
85 |
龙滩子街道 |
李有为 |
4 |
油锯 |
台 |
5 |
龙滩子街道 |
李有为 |
5 |
水壶 |
个 |
30 |
龙滩子街道 |
李有为 |
6 |
手电筒 |
把 |
50 |
龙滩子街道 |
李有为 |
7 |
防汛沙袋 |
个 |
200 |
龙滩子街道 |
李有为 |
8 |
大喇叭 |
个 |
8 |
龙滩子街道 |
李有为 |
9 |
小喇叭 |
个 |
15 |
龙滩子街道 |
李有为 |
10 |
对讲机 |
部 |
14 |
龙滩子街道 |
李有为 |
11 |
望远镜 |
部 |
10 |
龙滩子街道 |
李有为 |
12 |
指挥帐篷 |
顶 |
1 |
龙滩子街道 |
李有为 |
13 |
大功率喊话器 |
个 |
20 |
龙滩子街道 |
李有为 |
14 |
升降LED探照灯 |
套 |
1 |
龙滩子街道 |
李有为 |
15 |
救生艇 |
辆 |
1 |
龙滩子街道 |
李有为 |
16 |
手提式探照灯 |
把 |
8 |
龙滩子街道 |
李有为 |
17 |
铜锣 |
个 |
3 |
龙滩子街道 |
李有为 |
18 |
扩音器(大) |
个 |
1 |
龙滩子街道 |
李有为 |
19 |
防汛雨靴 |
双 |
30 |
龙滩子街道 |
李有为 |
20 |
移动水池 |
个 |
1 |
龙滩子街道 |
李有为 |
21 |
反光背心 |
件 |
15 |
龙滩子街道 |
李有为 |
22 |
安全绳索 |
米 |
20 |
龙滩子街道 |
李有为 |
23 |
医药急救箱 |
个 |
1 |
龙滩子街道 |
李有为 |
24 |
雨衣 |
件 |
35 |
龙滩子街道 |
李有为 |
25 |
射灯 |
个 |
1 |
龙滩子街道 |
李有为 |
26 |
睡袋 |
个 |
15 |
龙滩子街道 |
李有为 |
附件8:
龙滩子街道群众转移安置计划表
序号 |
行政村名 |
自然 村名 |
计划转移户数 |
计划转移人口 |
安置地点 |
负责人 |
1 |
太平 |
金竹林 |
47 |
121 |
川汽厂运动场 |
张光平 |
2 |
太平 |
胡家湾 |
21 |
65 |
社区办公室 |
张光平 |
3 |
太平 |
变压器坡 |
13 |
39 |
社区办公室 |
张光平 |
4 |
龙滩园 |
鲤鱼石及沿山一带 |
11 |
36 |
社区办公室 |
覃正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