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政协二届四次会议第127号提案的复函
大足经信函〔2020〕55号
重庆市大足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关于区政协二届四次会议第127号提案的复函
民建区委:
贵委提出的《关于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振兴工程的建议》收悉。经研究办理,现复函如下:
一、大足工业运行基本情况
2019年,全区全口径工业增加值276.6亿元,增长9.5%;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9.7%。营业收入585.7亿元,占全市2.8%,增长7.7%,。利润总额53.1亿元,增长14%。工业投资123.3亿元,增长25.4%。技改投资47.5亿元,同比增长41.4%,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38.5%。
二、传统产业发展情况
(一)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汽车整车:现有重汽专用车、双专汽车、凯瑞特种车、军通汽车、骏通专用车、快星专用车、刘建挂车等7个项目,目前专用车(改装车)年产能近5万辆,2019年产量2.3万辆。摩托车整车:现有建设、利爵、荣爵、大隆宇丰、杰豹、白龙马、新禧等7家整车生产企业,摩托车整车年产能160万辆、占全市16%,2019年产量60万辆。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产业现有规上企业130余家,2019年规上产值257亿元。
(二)现代五金。现有五金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500多家,其中刀剪企业90余家,培育了“邓家刀”“飞天”“明友”等一批知名品牌。2019年五金产业规上产值194.6亿元,市场交易额实现392亿元。
(三)静脉产业。聚集足航钢铁、春兴再生资源等再生金属冶炼、报废汽车拆解、电子废弃物拆解规上企业8家,2019年规上产值90亿元、增长130%。
三、打造产业集群,助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按照区委“4433”发展理念,区经济信息委将作力擦亮传统优势工业品牌,打造区域高质量发展特色产业中心,加快形成五金、汽摩整车及零部件、静脉、智能制造、雕塑文创等产业集群。力争到“十四五”末,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
(一)五金产业集群。充分挖掘大足五金历史文化、特色技艺、专业市场优势,依托重庆市最大的家居产业园,加快产业链核心环节技术攻坚,完善产业链条,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最具影响力的五金交易中心,创响“西部五金之都”。到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200亿元;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400亿元。
1.现代五金。引进培育重点龙头企业和核心配套企业,瞄准舒华、阳江十八子、顶固等知名企业,重点引进日用五金、工具五金、机械五金、水暖卫浴五金、建筑装饰、电气五金、灯饰灯具等,补齐产业链条,构建门类齐全、链条完善的现代五金产业体系。
2.智能家居。重点发展整体家居、智能家电、教学设备、健身器材,瞄准索菲亚、TaTa木门、美克美家、新良田等品牌企业,着力引进行业前20强企业。
3.精密模具。依托五金模具城、精密模具设计研发中心,重点引进高端智能五金模具、塑料模具以及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项目。
(二)汽摩产业集群。推动整车企业技改扩能,产品向绿色化、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以及应用共享化转型升级,加快专用车和摩托车新品研发投放,着力延伸产业链条,扩大市场份额,打造西部地区最大的重型汽车专用车生产基地和重要的摩托车生产、出口基地。到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350亿元;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500亿元。
1.专用车。加快骏通、万星专用车项目建设,支持重汽专用车、凯瑞特种车、军通汽车等技改升级,加大工程车、环卫车、洒水车、物流车、扫地车等专用车开发力度。
2.摩托车。支持大隆宇丰、利爵、荣爵、建设等摩托车整车企业向电动摩托车、踏板车转型升级,开发越野车、赛车等中高档产品。
3.关键零部件。支持车桥、凯恩、国恩、瑞韩等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进发动机、变速箱、汽车车身件、底盘件、铝合金轮毂、车载电子等关键零部件项目落户,形成完备的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产业体系。
(三)静脉产业集群。择优引进再生金属、汽车拆解、电子拆解等循环再生项目,配套引进钢材深加工、电池生产、贵重金属提炼等项目,构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经济模式,建成西部最大、产业链条最完善的静脉产业基地。到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200亿元;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300亿元。
1.再生金属。推动足航、汇集、春兴、德能等循环再生企业达产达效,到2022年,形成100万吨再生钢、20万吨再生铅产能;到2025年,到2025年,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再生钢产品结构和质量,再生铅产能达到30万吨。
2.蓄电池。加大蓄电池生产项目招商引资力度,推动艾诺斯、一电、博科等蓄电池生产企业和再生铅生产企业深度合作。
3.汽车、电子电器拆解。加强与市报废车集团和成渝地区各区(市)县对接,争取更多汽车、电子电器等废旧物资拆解利用;推动翰渝再生资源、中天电废等拆解企业建设深加工项目。
4.节能环保。重点培育节能环保材料、节能环保设备研发、节能环保技术与服务等产业业态,围绕金山洋生、胜邦、泓一、金若等环保管道项目,锦大富、王子包装等环保包装项目,海南发控、源和环保等环保装备项目,形成全市独具特色的环保产业集聚地。
(四)文创产业集群。围绕“雕塑艺术、文化创意、专业市场、高端石材”,加快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专业市场集聚地、中国西部最大雕塑产业基地、中国西部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到2022年,产业集群规模达到200亿元;到2025年,产业集群规模达到500亿元。
1.特色文创。加快引进一批高端艺术人才和创意团队,搭建“文创设计院”“大师工作室”等多形式文创平台,多举措培养一批本土技师、工匠,形成文化创意、创新、创业高地。
2.雕塑艺术。以石雕产业为主线,推动城市雕塑、木雕等多维雕塑艺术发展,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推动雕塑产业形成“北有曲阳、南有惠安、西有大足”的三足鼎立之势。
3.专业市场。立足交通物流优势,搭建线上线下交易平台,加快建设高端石材区域性专业市场。
根据贵委提出的要求,结合区经济信息委实际工作,我们将坚定不移的执行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盯传统产业短板,务实推动工业强区十项举措。
(一)加强集聚平台建设。坚持全区产业发展布局一盘棋,各产业发展集聚平台各有侧重,错位发展,强化联动,形成合力。
1.做强经开区。以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引擎,着力培育大企业、构建大集群,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现代装备、电子信息光电、智能网联和静脉产业,通过2—3年努力,培育2—3个产值上100亿、税收近10亿的企业。
2.做大高新区。以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抓手,着力引进高精尖、培育新引擎,重点发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环保新材料、集成电路、现代汽摩等新兴产业,建成全市重要的智能装备和环保装备产业基地,力争2年内规上工业总产值呈级数上升,培育3—5个20亿级产值的企业。
3.做优工业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做强现代五金、智能家居、商贸物流产业,提升园区整体实力。通过2—3年的努力,加快建成300亿级现代五金产业集群。
4.做实文创园。通过2—3年的努力,推动雕塑产业形成“北有曲阳、南有惠安、西有大足”的三足鼎立之势,力争园区产值达100亿元,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二)加快投资项目建设。实施三年滚动项目计划,加快立项、规划、设计和环评等前期手续,加强在建项目服务调度,确保每年谋划争取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建成投产一批工业项目,三年工业投资累计达到6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0%以上,其中工业技改投资2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
(三)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深入推动企业“三创三转一上”,每年培育规上工业企业30户以上、管理创新示范企业30户以上。加快推进智慧园区建设,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累计培育打造以行业云为支撑的互联网工厂5个,每年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40个以上,国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5家以上。每年新增各类研发中心15个、高新技术企业2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赶超全市平均水平。到2022年,研发机构超过110个,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20家,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区。
(四)加大骨干企业培育。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打造一批细分行业中的“单打冠军”和“隐形冠军”。聚焦新经济领域,落实包容审慎监管,积极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鼓励优秀企业利用自身技术、管理、品牌优势,借助资本市场进行产业整合。力争通过3—5年努力,培育发展100亿级企业2家,10亿级企业20家,“小巨人”5家、“专精特新”50家。
(五)加强质量品牌培育。推广卓越绩效、精益生产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加快推动质量在线监测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建设。支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创新品牌企业商业模式,加快品牌塑造和品牌网络化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国家、行业、团体标准建设,培育一批质量标杆企业、市区政府质量奖企业和驰名商标。通过3—5年努力,全区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2件,力争市长提名奖或市长质量奖1个。
(六)全力抓好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瞄准世界500强、行业龙头和知名企业,招大引优、补链成群。各专业招商组和园区平台要根据产业链深入分析自身需求和目标企业发展战略,策划建立“存量企业”“招商项目”“目标企业”三个台账,引进一批投资强度大、技术含量高、产业集聚效应强、成长性好的工业项目,力争在三年内引进项目正式合同额1750亿元。
(七)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加大普惠金融、助保贷、转贷应急资金对工业企业支持力度,每年应急转贷不低于5亿元,商业价值信用贷款和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规模扩大至2亿元。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工业企业中长期贷款的支持,逐步提高工业企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占比,并且将融资成本保持在合理水平。推动行业主管部门建立优质诚信守法工业企业“红名单”库,向金融机构进行授信推荐。进一步完善企业上市储备机制和激励政策,三年内推动3—5家企业在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支持各类资本在足设立公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积极争取市级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设立区级分基金。
(八)实施人才培育行动。切实加强各类人才培训,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积极培养一批新一代企业家。支持返乡农民工、复退军人等创业,着力吸引高校和职业学院毕业生、归国留学人员等青年人才到大足创新创业。重点建设和完善一批众创空间和孵化器等,创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基地。
(九)培育生产性服务业。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支撑能力。着力培育壮大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等技术服务业。大力引进高端仓储物流,建设第三方物流体系,优化供应链管理服务,提高配送标准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推广企业零库存管理等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物流产业基地。提高商务咨询服务专业化水平,加强知识产权咨询服务,发展检索、分析、数据加工等基础服务,培育知识产权转化、投融资等市场化服务。
(十)实施绿色发展行动。大力创建绿色工厂,推动园区启动绿色化改造,鼓励厂区、园区建设新能源、分布式能源和智能微电网项目,推进行业、企业间固废协同、能源转换、废弃物再资源化。
此复函已经张亚兰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贵委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反馈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我们的工作。
此函
重庆市大足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0年5月29日
联 系 人:余俊作
联系电话:43762730
邮政编码:402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