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区政府 区人大 区政协 网站专栏
| 无障碍 | | 注册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基层政务公开

您当前位置: 首页>区政府街镇>季家镇人民政府>政务信息>工作动态

转方式 调结构 换动能 喊出特色产业高地建设“最强音”

日期:2025-05-01

4月27日,大足区特色产业高地建设推进大会举行。大足区经信委、区科技局、区招商投资局、大足高新区、经开区投资局、经开区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双桥工业园区发展中心、邮亭新材料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在会上汇报工作,以下为内容摘登。

大足区经济信息委:

冲刺700亿元工业总产值目标


  4月27日,大足区特色产业高地建设推进大会上,大足区经济信息委交出亮眼成绩单,同时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为现代化新大足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2022年以来,大足区101个新建及技改项目投产,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2%,工业投资年均增长25.8%,产业布局迭代为“246”现代制造业集群,并荣获11项重要认定;中小企业培育成效显著,新增106家规上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达128家,2024年实现单项冠军等企业零的突破;实数融合成果丰硕,数字化车间增至19家,五金产业大脑入选重庆首批产业大脑;服务保障持续强化,助企获资1.5亿元,2024年及今年一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均保持良好增长态势。
  针对现存挑战,大足区经济信息委从六大方面谋划未来发展。
  在产业集群迭代升级上,调整优化“246”现代制造业集群,落实产业培育专班等3项机制,实施四链融合四侧协同等10个“三年行动计划”,确保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分别增长8%、15%,到2027年工业总产值突破70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36.5%。
  科技创新方面,建立健全“企业主体+政府服务+生态赋能”产业创新体系,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沿产业链布局、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确保规上工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3%以上,到2027年亿元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招商引资工作中,推动与市经济信息委等部门合作协议落细落实,大力招引高新技术、专精特新企业,围绕数字经济力争引进数据标注、智能算法等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数字化设计、服务型制造等生产性服务业,到2027年累计招引专精特新等项目30家以上,战新产业占比达到26%。
  实数融合发展上,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打造“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模式,投用五金产业大脑、接入企业1000家以上,新增数字化车间3个、智能工厂1个,到2027年累计建成数字化车间30个、智能工厂3个、未来工厂1个。
  中小企业能级跃升方面,精准对接国家“两新”“两重”等资金支持,修订完善区级政策措施,迭代“企业吹哨·部门必到+企业服务专员”机制,“一企一策”推动规上企业复产止滑、成长壮大,确保新培育专精特新35家、“小巨人”2家,到2027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达到220家、10家,力争重庆制造业百强企业增至5家,2家企业成功上市。
  要素保障领域,新增5G基站300个,投用智凤220千伏、大雄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实施燃气管道智能感知设备加装项目,确保电气讯供应持续稳定。到2027年新建田坝、三驱、子店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燃气日供应量新增20万立方米,5G网络实现全覆盖、万兆网络入园入企。

大足区科技局:

科技型企业突破2500家、高企超400家


  近年来,大足区科技局全力构建具有全市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提质提效,有效高新技术企业从173家跃升至256家,科技型企业由1201家增长到1832家,技术合同登记额连年翻番。
  企业科技研发持续蓄力,57名市级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全区研发人员达3434人,承担超160个省部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研发投入占比升至2.75%,位居全市区县第9位、渝西第1位。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果丰硕,69个科技平台涵盖4个国家级、25个市级和40个区级平台,还新增2个市级众创空间与孵化器。
  创新生态建设活力迸发,知识价值信用贷累计放贷7.97亿元,大足五金产业获批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多项创新成果获市级乃至国家级表彰。
  下一步,区科技局以“三提三新”为战略抓手,全力推进特色产业高地建设。在培育产业创新“主力军”上,将实施“双倍增2.0计划”,聚焦“246”产业,开展“苗圃”“育林”“参天”梯次培育。预计到2027年,科技型企业将突破250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持续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打造协同创新“强磁场”方面,区科技局将攻坚高能级平台建设。
  推动施密特、台铃等高新技术企业建设市级技术创新中心,支持中汽院大足试验基地打造智能网联汽车概念验证中心,联合科研院所共建锶材料研究院。目标是到2027年,实现国家级孵化器、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深化产教融合,吸引更多创新资源汇聚大足。
  为激活成果转化“新动能”,区科技局将优化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计划到2027年,培育1000名巴渝工匠、300人次特派员和10名技术经理人。同时,完善“大科研”工作机制,强化科研项目供需对接,建设专业成果转移转化平台。
  预计到2027年,知识价值信用贷累计发放贷款达9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突破30亿元,加速推动高价值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大足区招商投资局:

年签约合同额260亿元以上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赛道上,招商引资是推动产业升级、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大足区招商投资局在“深化招商引资攻坚突破行动,提升招商质效”的新征程上,步履坚实,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招商答卷”。
  2022年以来,大足区招商投资局成功引进江西环锂、江苏亚星船锚等555个项目,合同额高达2074.7亿元。其中,2022年引进223个项目,合同额806亿元;2023年引进204个项目,合同额802亿元;2024年引进95个项目,合同额355.5亿元,不仅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1.6%,资金到位额61.4亿元,还同比增长7.7%;2025年一季度已引进33个项目,合同额111.2亿元,势头强劲。一系列重大项目如重庆卫生技师学院、绿源新能源摩托车等顺利开工投产,有力推动了“246”产业集群加速构建。
  下一步,该局锚定目标,谋定而后动,制定了清晰且极具魄力的未来规划。2025年,将持续深化招商引资攻坚突破行动,践行“三看六有”工作法,全力强化以制造业为主的招商工作,向着高质量招商引资目标奋进。计划全年签约正式合同额260亿元以上,引进5亿级项目20个、20亿级项目5个,到位资金增长10%以上,实际使用外资实现翻番。到2027年,更是力争累计引进项目正式合同额1000亿元以上,落地开工率达65%以上,累计到位资金22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累计实际使用外资1500万美元以上。
  为实现这些目标,该局将从多维度发力。在重塑招商体系方面,组建24个产业培育专班,由区领导挂帅,高位推动产业链招商和培育;压实招商主体责任,构建“4+6+13+4”招商工作体系;形成上下内外联动合力,深化市区联动,鼓励多方协同招商,探索市场化招商,实施“商会联商、能人返乡”行动,凝聚起强大的招商合力。
  创新招商模式上,积极探索资本招商,推动成立新质生产力产业投资基金;强化链式招商,精准绘制“招商图谱”,按图推进“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推进多元化招商,探索“园中园”模式,谋划50个以上重大项目,发布超600亿元投资机会清单,开展场景招商与数字招商;提升展会招商效能,借助西洽会、智博会等平台,依托舞剧《天下大足》巡演举办招商推介会,全年开展集中签约等活动20次以上,拓宽招商渠道。
  完善招商机制方面,强化投促政策导向,出台存量企业发展政策,用好外资奖励政策;加强项目管理,跟踪问效,严把引入关,完善风险管理;优化营商环境,常态化开展“三送一访”,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狠抓招商队伍建设,在长三角举办专题培训班,开展技能大比拼;优化考核激励,将招商工作纳入考核,每月通报“产业活跃指数”,发布“招商赛马榜”,全面提升招商质效。

大足高新区:

全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95亿元


  近年来,大足高新区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自2022年起,累计招商引资签约项目306个,协议资金高达360.7亿元,进出口总额达4.71亿美元。产业培育成果丰硕,规上企业达243家、科技型企业462家、高新技术企业146家、专精特新企业69家,更有“小巨人”企业2家、瞪羚企业1家。同时,建成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中心31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4个等多个创新平台,为产业发展筑牢根基。
  下一步,大足高新区将以党建统领“885”工作体系为牵引,贯彻全区“2357”工作思路,集聚发展五大产业集群。在短期目标上,力争2025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95亿元,增长6.5%以上,工业投资增长15%以上,新增规上企业15家,市外资金到位25亿元以上,到位率30%以上;长远来看,到2030年,园区总产值达到45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超8%,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10%,并力争2027年成功创建国家高新区。
  在运行管理机制上,坚持党政领导,落实区委、区政府发展要求,强化联动融合,完善高效管理模式,深化信息共享,保障数据准确及时。招商引资机制方面,全力招大引强,对接各方资源引进龙头企业,2025年力争引进5亿元以上项目3个以上,2027年引进10亿级项目3个以上;推动产业链招商,壮大9个产业链条;强化基金招商,2025年上半年成立产业基金,推动重点项目落地。
  项目建设机制创新上,统筹策划重大项目,储备95个总投资141亿元的项目;推进项目建设,形成专班制,目标是2027年建成多个产业基地和示范区;加强要素保障,完成多地土地征拆与报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服务监管机制优化中,强化政策兑现,督促项目履约;优化企业服务,落实“1224”服务理念,缩减供地流程时长;深化监管协同,落实联合执法机制,减少检查频次,实现“有温度的执法”。

邮亭新材料产业发展服务中心:

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7%


  邮亭新材料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提出以“百亿级新材料和百亿级再生资源产业集群”建设为核心,加速构建新材料产业生态圈,力争到2027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7%、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5%,全力打造西部新材料产业高地。
  产业发展,赛道先行。邮亭新材料产业园区聚焦再生资源与锶盐新材料两大主赛道,将全力推动产业全面升级。一方面,通过技术升级与资源整合,提升废旧拆解、再生金属等存量企业质效,打造全市首个再生资源综合型示范园区;另一方面,依托国家级D级化工园区资质,加速筹建锶盐产业中试基地,推进锶盐产业园三期规划建设,同步修编环评扩容污染物排放指标,为锶盐精深加工、医药中间体等高端项目落地铺平道路。
  在招商引资与项目攻坚上,园区明确“强链补链”战略。通过绘制锶盐产业“招商地图”,重点瞄准新材料、精细化工领域龙头企业,力争年内新引进5亿级项目3个以上,完成协议投资超30亿元。为保障项目落地,园区将加速推进沃肯新材料等3个化工项目用地供给,同步实施双环北路西段道路及水电气讯等8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并组建“六专员”服务专班,全力推动元泰科技、瑞得思达等3个重点项目年内投产。
  面对亩均效益偏低、产能受限等挑战,园区将以“科技+改革”双轮驱动破局。未来将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足航钢铁设备智能化改造,深化锶盐化工校企联合实验室成果转化;同步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年内处置450亩闲置低效用地,通过技术改造、资产重组等方式激活存量资源。此外,园区计划2025年新增科技型企业8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培育规上企业7家,持续壮大创新主体规模。
  “构建新材料生态圈不仅是产业升级,更是区域经济格局的重塑。”邮亭新材料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园区将以“快、实、细、新、严”的作风,力争三年内建成西部领先的百亿级新材料与再生资源产业集群。随着锶盐技术升级、再生资源示范园区建设等关键举措落地,邮亭化工园区正朝着“特色产业高地”目标全速迈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经开区企业创新服务中心:

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


  在大足区经济发展版图中,经开区始终是强劲引擎。2024年,其规上工业产值突破231.6亿元,占全区54.3%;工业投资逆势增长13.9%至16.4亿元;规上制造业亩均税收达9.6万元/亩,增幅12.9%,多项核心指标领跑全区,彰显产业发展硬核实力。
  4月27日,在大足区特色产业高地建设推进大会上,经开区企业创新服务中心明确2025年发展目标:规上工业产值增长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工业投资增长28%,全力建设“先进制造业新高地”、打造“产城景融合示范区”,以实干姿态推动产业能级跃升。
  创新驱动是厚植发展动能的核心路径。2025年,经开区将启动星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联合重庆工程学院、重庆电信职院打造“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贯通“教育-人才-科创-产业”全链条。同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家、科技型企业78家,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突破10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冲刺7亿元。盛泰光电AI垂直大模型等前沿项目加速落地,年内新建2个市级以上研发平台,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为产业创新注入“强引擎”。
  产业升级聚焦破解能级不足难题,以“2+3+2”产业体系迭代为抓手激活集群势能。智能网联新能源专用车产业链针对上汽红岩重组后的产业空窗,通过延链补链力争产值增长8%;再生资源及新材料产业聚焦再生金属、光电材料等高附加值领域,发力循环经济赛道,目标产值增幅20%;光电产业依托盛泰等链主企业扩产提效,冲刺16%增长,打造西部光电元器件高地。传统产业同步推进 12个重大技改项目,铺开智能工厂、绿色工厂建设,15家企业将通过“上规、上云、上市”实现能级跃升。优质企业培育方面,计划新增15家规上工业企业,培育15家市级“专精特新”及1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构建“热带雨林式”产业生态。
  营商环境优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经开区以“企业吹哨・部门必到”机制为金字招牌,2025年升级“企业码上服务”平台,实现政策精准推送、问题即时响应,目标诉求办结率达98%。推出“技改贷”“创新券”等专项金融产品,助力企业降本增效。产城融合同步加速,人才公寓、国际学校等配套设施落地,推动“产城景融合示范区”从蓝图变为现实。该中心以“1224”服务品牌为抓手,打通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通道,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信息共享、技术共研、市场共拓”,让企业在经开区“来得了、留得住、发展好好”。

双桥工业园区发展中心:

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至160亿元


  引进京能发电、盛泰封测等48个重点项目,协议引资181亿元;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2家企业跻身重庆制造业百强;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48.11亿元……4月27日,在大足区特色产业高地建设推进大会上,双桥工业园区亮出近三年来的亮眼“成绩单”。
  2025年,双桥工业园区将紧扣区委“2357”工作思路,对标“快实细新严”要求,全力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构建“车城梦”,打造“光电谷”,建成在西部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高地。双桥工业园区发展中心负责人表示,园区将力争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8%至16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6%至8.5亿元,全力冲刺西部特色产业高地建设。
  强链补链重塑产业格局。面对专用车产业链“龙头缺失”、光电产业“核心环节外供”等挑战,双桥工业园区打出“招引+盘活”组合拳。2025年将重点融入塞力斯、长安等整车企业配套体系,加速引进盛泰光电上游供应商,推动本地配套率从不足30%向50%突破;同步盘活贝卡尔特等企业11.8万平方米闲置厂房,力争全年引进重大项目2个、协议投资超35亿元。园区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抢抓沿海产业转移机遇,用‘三单三看六有’精准招商法,把断点变成支点,把空窗转化为窗口。”
  创新驱动激活转型动能。在工业投资同比下降8.2%的压力下,园区锁定“新质生产力”破局。年内将支持盛泰打造产业大脑,推动凯恩、双钱等龙头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加速致煌等企业向新能源赛道深度转型。针对1458亩闲置低效用地,启动“亩均论英雄”改革攻坚,通过设备更新、技术升级盘活存量资源。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同步发力:8家规上工业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科技型企业将被重点孵化,构建“苗圃—育林—参天”的全周期成长生态。
  项目攻坚与服务赋能双线并进。21个重点项目列入2025年建设清单,京能、红旗、盛泰等18个新项目将加速落地,全年总投资目标锁定12亿元。园区建立“清单制+责任制”推进机制,确保项目从签约到投产全程“打表推进”。服务层面,“1224”营商环境品牌再度升级,“企业吹哨·部门必到”机制嵌入“小微担”“银政通”等金融工具,重点破解企业融资、物流、用地成本难题。“我们要让政策找企业比企业找政策更快!”相关负责人表示,年内将开展降本增效专项行动,制度性管理成本压缩目标直指15%。

经开区投资局:

力争全年签约合同额150亿元


  三年引进京能双桥能源、盛泰半导体封测等107个重点项目,签约合同额782.8亿元;固态电池、沃肯新材项目跻身全市制造业招商十强;外贸进出口额年均增长56.6%,占全区总量超80%;海关监管出口货值突破9453万美元……在大足区特色产业高地建设推进大会上,经开区投资局发布了近年来的招商“成绩单”。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经开区投资局在招商之路上的不懈探索与创新。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经开区投资局负责人表示,2025年,该局将力争全年签约合同额150亿元,其中制造业占比超70%,进出口额冲刺40亿元,为“先进制造业新高地”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为了实现目标,经开区投资局绘就清晰的路线图。在提升专业能力方面,他们将用好AI等工具,加强产业研究,打造专业招商队伍,精准把握产业脉搏。同时,建立产业链招商数据库,靶向锁定项目,充实招商储备。他们还注重挖掘特色产业潜力,强化特色招商,吸引市外项目落地,培育产业龙头。此外,积极培养创新招商思维,借助外部资源,拓展新兴领域招商,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优化招商举措上,实施链群招商,聚焦主导产业链条,通过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协同,构建产业生态。强化平台招商,构建“产业平台+合作平台+孵化平台”三维矩阵,发挥各类平台优势,吸引项目落地。深化以商招商,建立“服务专员+产业图谱+招商库单”机制,以优质服务激发企业“以商招商”积极性。推进资本招商,设立产业基金,发挥资本杠杆作用,增强项目吸引力。优化策划招商,围绕前沿领域,精准策划产业项目,提高招商引资契合度。
  为保障招商工作顺利推进,经开区投资局还将完善政策和评价体系。协助出台产业行动计划,更新招商政策指引,推动招商工作规范化。同时,建立月度调度晾晒机制,完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以科学评价倒逼质效提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