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整车+零部件”全产业链 大足打造年产1000万辆新能源摩托车生产基地
台铃科技(重庆)有限公司工人正在生产线上忙碌。
□新渝报记者张琦杨琢文/图
7月5日,位于大足高新区的台铃科技(重庆)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各种设备,生产出一辆辆崭新的新能源摩托车。厂区里,一辆辆载重货车不停进出,送来各种零部件,并把成品运往全国各地。
台铃集团是国内知名的新能源摩托车研发生产企业,新能源摩托车产量居全球第三位。2020年,该集团入驻大足高新区,投资20亿元建设台铃新能源电动车产业园。目前,占地173亩的项目一期已建成投用,4条生产线已满负荷运转,日产销量近2500台。
“我们在本区域内的产业配套率已经达到了80%,包含车架、涂装、减震等主要零部件。”台铃科技(重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朝健介绍,得益于当地逐渐完善的产业链配套,零部件的配送半径大幅缩短,降低了公司的物流仓储成本,减少了资金占用,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1公里之外,重庆宇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员工们正在为台铃公司生产一批减震器。“大足高新区引进了台铃等整车企业,为我们这样的二级供应商创造了很大的发展空间。”该公司总经理张好杰说,6月份公司生产减震器5万余套,预计全年能达到80万—100万套。
“新能源摩托车是大足高新区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之一,从谋划到招商再到项目落地,我们着力绘制‘整车+零部件’的全产业链图谱。”大足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川表示,目前大足高新区已累计引进台铃、金箭、玉骑铃、阳光铃木等摩托车整车项目23个、零部件项目104个,基本涵盖了新能源摩托车核心配套四大件和七小件,形成了较为完善、竞争力较强的新能源摩托车产业链体系。
“未来,我们将充分依托重庆市新能源摩托车产业园平台优势,大力引进整车品牌企业及电机、电控等核心配套企业,开发高速电摩、越野摩托车等高端产品,壮大产业集群,推动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打造西部重要的新能源摩托车生产、出口基地。力争到2026年,全产业链产值超200亿元,产量突破1000万辆。”陈川说。
大足:新建21个小微停车场 新增677个停车位
小小停车场,承载着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7月6日,记者从大足区城市管理局获悉,今年以来,该局会同相关单位利用城市零星用地、闲置用地、小区院坝等地块,多措并举推动小微停车场建设。截至目前,大足城区和双桥经开区已建成21个小微停车场,新增677个停车位,“停车难”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
“现在这里新增了一个停车场,确实方便多了。”位于大足城区商贸中心附近的原大足中医院家属院,今年二季度把闲置空地改建成了一处小微停车场。家住附近的市民王兴宇告诉记者,以前晚高峰时段,在商贸中心周围停车十分拥挤,这个停车场修好之后,空地利用了起来,还打通了一条断头路,出行、停车都更加方便。
北山路龙岗山山门前,道路降坡后闲置的原有道路和临近的闲置土地摇身一变成为了“公园式”小微停车场;老城区大足商都里,原有停车场经过重新规划扩容,新增了60多个停车位……在充分进行停车设施基础信息调查的基础上,大足区城管局在停车设施紧缺的区域,筛选、梳理可用的公共区域边角地块、小区闲置院坝等,作为小微停车场建设备选地址。通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鼓励社会投入、合理包装项目,有序推进小微停车场建设。
“小微停车场占地小、投资少、建设快、用地灵活,推进小微停车场建设,是缓解‘四老’区域停车难的重要手段,是关乎民生的大事,能够有效提升城市品质。”大足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持续筛选合适地块、落实项目资金,与相关单位密切配合,在进一步提高停车位供给的同时,兼顾周边品质提升和市民休闲娱乐需求,根据实际情况,把部分小微停车场建设与老旧小区改造、公共绿化建设、休闲广场配套等项目融合,把民生实事办得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