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区政府 网站专栏
| 无障碍 | | 注册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基层政务公开

您当前位置: 首页>区政府街镇>古龙镇人民政府>政务信息>工作动态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干: “大足石刻是一部刻在崖壁上的‘新写实主义’巨著”

日期:2025-10-25



作家简介:王干,《中华文学选刊》原主编、《小说选刊》原副主编,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品:《王干随笔选》《王蒙王干对话录》《世纪末的突围》《静夜思》等多部学术专著、评论集和散文集。作为中国文坛具有影响力的评论家,王干不仅是“新写实主义”文学思潮的重要倡导者与推动者,还是汪曾祺文学研究的资深学者。2021年,他出版专著《尘界与天界:汪曾祺十二讲》,对汪曾祺作品进行了系统梳理与阐释。

□新渝报记者余佳/文受访者供图
  在深度参访大足石刻后,王干接受《新渝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大足石刻是一部与当代文学思潮深度共鸣的、刻在崖壁上的‘新写实主义’文学巨著。”他坦言,站在这些千年石刻前,仿佛聆听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这次采风让他对石刻艺术与文学创作的内在联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大足石刻中生动细腻的世俗化描绘,与我长期推崇的‘新写实主义’理念不谋而合。”王干认为,大足石刻的工匠们以石为纸,以凿为笔,将宋代巴蜀地区的社会风貌、市井百态、伦理情感原汁原味地“刻录”下来,无异于为那个时代的生活“立碑”。这种对日常生活本真面貌的关注,与“新写实主义”回归生活现场、描绘生活原生质地的追求如出一辙。他进一步阐释:“‘新写实主义’能够为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而大足石刻正是这一理念的绝佳例证。”
  谈起最触动他的场景,王干特别提到“释迦涅槃圣迹图”:“在表现佛陀至高无上的涅槃时刻,我看到了他的妻儿悲戚送别的身影,这瞬间打破了神与人的界限。”他认为,大足石刻的灵魂在于这种磅礴的人道主义情怀。即便是觉悟的佛陀,其生命历程也完整地包含了作为一个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所拥有的情感世界,这种对“人”的深刻关怀与刻画,正是当代文学所追求的境界。石刻艺术与文学创作在此达成了精神上的共鸣。
  作为研究汪曾祺数十年的专家,王干在大足石刻中看到了与他所研究的汪曾祺文学美学的深刻联系。“汪曾祺的作品以‘人间烟火气’著称,他能把知识分子的雅趣融汇在寻常市井生活中,一蔬一饭皆有真味,平淡中见神奇。而大足石刻同样实现了这种雅俗共赏——将通常高高在上的佛经故事,拉回到人间,讲述人间的烟火故事。”这种观察源于他对汪曾祺文学的深入研究。在他的著作《尘界与天界:汪曾祺十二讲》中,王干详细探讨了汪曾祺如何将文人传统与民间情怀相融合,而这正与大足石刻将佛教哲理与世俗生活相连的艺术表现形成跨时空的呼应。
  对于大足文学IP的打造,王干建议,创作一定要建立在扎实的“大足学”研究基础上,这样作品才有根脉,此外更要处理好“本土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既要深深扎根本土,把大足独一无二的故事讲透彻,因为艺术的规律告诉我们,越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作品,往往越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同时又要善于提炼关于爱、家庭、成长等具有人类普遍性的主题,让大足的故事走向更广阔的天地。”王干说。
  “这次参观让我心潮澎湃。”王干说,他对大足文化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作为一位长期研究文学本土性与现代性的评论家,他表示希望未来能有机会沉下心来,再到大足深入生活,创作一部关于大足石刻的文学作品,让这些刻在石头上的故事,通过文学的语言,走进更多人的心灵深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