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区政府 区人大 区政协 网站专栏
| 无障碍 | | 注册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基层政务公开

您当前位置: 首页>区政府部门>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政务信息>工作动态

成渝中部科创走廊:渝西八区如何串珠成链

日期:2025-07-31

同辉气体生产厂房。

蓬勃发展的重庆枢纽港产业园。

蜂巢传动智能设备生产车间。

重庆平伟汽车系统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一角。

爱玛生产车间。

潼南高新区。

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全景图。

重庆盛泰光电科技股份公司明亮整洁的无尘车间内,工人正在赶制摄像模组。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研究团队正在实验室忙碌。



在重庆市推动渝西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市委书记袁家军强调要“加快建设成渝中部科创走廊”,把渝西地区打造成为支撑重庆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动力源增长极。本期“看渝西”聚焦科创走廊建设,深入报道渝西八区如何依托高新区、职教城、龙头企业,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布局共性技术平台、共享实验室与产业基金;展示各区通过“总部+孵化”“研发+转化”飞地模式,打破行政壁垒,推动科技成果跨区转化、人才柔性流动,构建协同创新链,形成渝西一体化产业跃升新图景。


潼南
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动能

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潼南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加快建设成渝中部科创走廊”要求,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走进位于潼南高新区的重庆快思瑞科技有限公司展厅,两个装有白色粉末放置在天平两端、重量相等的罐子吸引着客商的目光。“里面的白色粉末名叫‘微球’,分别是发泡前和发泡后。”公司工作人员介绍到,“微球”作为一种微米级的小气球,直径只有5至50微米大小,受热后,里面的气体膨胀,气球体积迅速变大,可膨胀50至100倍。过去,可膨胀微球技术主要由日本松本油脂等少数外国企业垄断,国内市场主要依赖进口。快思瑞科技通过15年自主研发,解决了中国可膨胀微球的“卡脖子”困境。
  潼南通过招商引进该企业,在2023年完成一期建设投产。“其作为新材料添加剂,可为塑料、橡胶、涂料等材料带来轻量、保温隔热、表面改性等增益,显著减少原材料用量,广泛应用于汽车、建筑、航天等100多个行业。”公司负责人表示。
  而在不远处的同辉气体智控中心,电子特气纯度分析仪正实时跳动着数据。这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自主创新突破电子级氧化亚氮、二氧化碳、锗烷等“卡脖子”技术,其中超纯氧化亚氮纯度达到99.99%的国际先进水平。科技创新正推动企业从传统工业气体向电子特气领域“单项冠军”跃升。“我们正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新品研发力度,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高端市场份额。”公司董事蔡炎南介绍道。
  向“高”而攀,向“新”而行。近年来,潼南区多维一体凝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向心力”,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上半年,新孵化科技初创企业10家,新增科技型企业168家。持续紧盯产业创新需求,大力开展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攻关,获批“揭榜挂帅”科研项目、重点科技专项、自然基金项目等市级及以上科技计划项目45项,持续压实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江津
链主项目落地科创走廊串珠成链

七月盛夏,中船重庆枢纽港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基地迎来重大进展,首批27家配套企业集中签约入驻江津。这标志着中船重庆装备风电偏航变桨齿轮箱、工业节能与储能成套装备、高端铸锻三大核心产业正式落地,一个百亿级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基地轮廓初现。
  这是江津依托本地工业优势,协同高新区、职教城、龙头企业,加速构建区域协同创新链、推动产业跃升的生动缩影。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江津积极布局共性技术平台、共享实验室与产业基金,有力促进了科技成果跨区转化与人才柔性流动。
  在此基础上,江津区锚定“枢纽港产业园”这一“一号工程”,坚持“链主聚配套,配套引龙头”思路,大力推进招商。2025年上半年,新签约项目59个,协议引资额达419亿元。除中船项目外,中冶赛迪先进金属材料及装备研究院等一批关键链主项目成功落地,推动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物流等产业加速集聚。
  好产业离不开专业人才支撑,江津在柔性引才上取得突破性成果。柔性引进的四川大学王琪院士专家团队,联合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携手攻关退役风电叶片高效回收与资源化利用新技术,完成核心装备研制并搭建天府永兴实验室生产线。该技术入选2024天府碳中和技术创新十大案例,企业已与多家单位签约筹备商业化示范线,预计年处置叶片1.2万吨,成为川渝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的典范。
  与此同时,江津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也结出硕果。“巴渝休闲食品加工”与“铜压延加工”两大产业集群入选2025年度重庆市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前者依托国家基地实现“小作坊”到“产业集群”升级;后者立足本地基础形成铜加工全链条,成西南重要基地。此外,重庆能源职业学院科技园成功入选重庆市大学科技园建设名单。
  未来,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三大国家战略赋能下,江津将继续发挥枢纽优势,加快建设“成渝中部科创走廊”,为重庆高质量发展注入江津动能。


永川
专精特新企业聚链成势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在位于永川区来苏镇的重庆捷成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的恒温车间内,一块块重达20吨的矿物质铸件底座正被精心打磨。这款企业与高校十年磨一剑研发的“人造大理石”底座,减震性能较传统铸铁提升10倍,加工精度大幅跃升,更以冷凝固技术实现了绿色生产。正是凭借这项核心技术,企业产值从2023年的3600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1.45亿元,手握13项专利跻身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行列。
  捷成智能的蝶变折射出永川专精特新企业集群的蓬勃生机。近年来,永川深入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引导企业按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_未来工厂”三级梯次培育,并构建起“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成长路径,对获评企业给予20万至100万元奖励。政策精准发力下,2025年上半年新增市级专精特新企业53家,总量达210家,数量稳居渝西首位,成为成渝科创走廊建设的重要支撑。
  创新动能澎湃涌动。在全市率先探索试行企业科技特派团制度,已选派58个企业科技特派团精准输送智力资源: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曾志翔团队,助力泳锋新材料公司成功开发175Mpa钻井内防喷装置,打破世界纪录,为国家万米超深层油气资源钻完井提供安全保障。四川大学干志伟团队助力绿色电池研究院,实现退役锂电池高值循环利用,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这些由创新驱动的技术突破,正加速转化为产业升级的澎湃动能。
  数字化转型全面提速。统筹开展“科技副总”选派,精准匹配院校专家21名,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关键技术问题解决。累计建成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中心23家,居全市第八、渝西第二;新培育创建9家市级绿色工厂,数量位居全市第三;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家、市级节水型企业9家,数量位居全市第二,绿色制造已成为永川工业发展的亮丽名片。
  此外,永川还积极探索推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前置鉴定服务,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为超250个项目、近5亿元研发费用精准“验明正身”,消除企业后顾之忧。随着53家新锐企业加入阵营,专精特新企业正从技术单点突破迈向产业链协同创新。在“四链融合”战略引领下,这支创新生力军持续为成渝中部科创走廊注入强劲动能,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


合川
科技引领动力足﹃新﹄潮澎湃创新高

合川区近年来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为主导,联合区内高校资源,以“科技引领、产业升级、人才支撑”为主线,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发展,助力“成渝中部科创走廊”建设,服务渝西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为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场景深度融合,合川创新推出“沙龙+”模式。今年4月,首期“校企共研·技术破题”专题沙龙在位于合川的重庆移通学院举办,促成该校与重庆平伟汽车共建“平伟智能制造卓越人才实验班”,与重庆安瑞光电共建“安瑞光电智造匠心班”。6月,第二期沙龙在重庆安瑞光电有限公司举办,推动合川区汽车商会与重庆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达成“智能汽车新媒体营销订单班”共建合作。这一模式有效推动了技术与产业的相互促进、相互反哺。
  同时,合川还持续强化科技攻关与研发能力建设。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制造业研发“四有”(有研发人员、研发场所、研发经费、研发项目)行动,截至6月30日,完成新增科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5个;组织项目攻关,积极动员希尔安药业、鼎工机电等重点企业谋划申报市级技术联合攻关项目15件,其中12项通过2025年度企业科技攻关联合行动计划项目评审;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在合高校布局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目前已完成平伟汽车“重庆市合川区新能源汽车关键构件技术创新中心”、牧哥食品“重庆市合川区高品质牛油技术创新中心”认定。
  一个个务实有效的科创平台,一项项掷地有声的科研成果,实现了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无缝对接,助推三江汇流的合川创新浪潮再攀新高,为合川奋力建设“两地、两城、一枢纽、一试验区”提供了坚实的科技保障。
  接下来,合川将持续拓展“沙龙+”品牌效应,强化创新平台能级提升,构建数字化对接体系,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全面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深度融合发展生态,为打造成渝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坚实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璧山
为﹃成渝中部科创走廊﹄建设贡献一﹃璧﹄之力

在重庆市推动渝西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加快建设成渝中部科创走廊”为渝西八区协同发展指明方向。璧山区立足自身产业根基与创新资源,以实打实的举措推动科创要素聚合,成为渝西“串珠成链”的重要一环。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位于璧山区璧泉街道东林大道92号。作为市级产业本地生成平台,这里着力破解的,正是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关键一环。走进研究院为入驻的研究团队提供的MEMS传感器中试平台,西南大学科研团队所进行的半导体光电器件研究,已经在这里生产出了样品,未来有望实现进口器件的国产化替代。
  重庆华创智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左志平告诉记者,对于初创团队来说,过去从一个想法到形成实物产品,周期平均要两到三年,现在用半年时间就实现了量产。
  近年来,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已精准转化重庆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超800项高价值原创专利技术,助推100多项高新技术产品走向市场。
  这样的产业创新方式,正在成为璧山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近年来,璧山重点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生命科技等优势产业布局创新资源,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居全市前列,3家企业获评重庆市制造业单项冠军,2家企业获评重庆市企业技术创新奖,在中西部率先打造10万平方米重庆高新技术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通过人才贷、股权投资等多种金融举措,让人才、技术、资本等充分对接、融合裂变。“我们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导向,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通发展,正努力打造全市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璧山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璧山已建成各类独立法人研究院50余家,铺就起一条科技成果转化“高速路”。未来,将有更多类似华创智能、平创半导体的科技企业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铜梁
加快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不久前,铜梁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集聚区集中开工活动举行。这标志着铜梁在发展壮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中迈出了坚实一步。
  近年来,铜梁区对标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加速构建“2+4+1”产业体系,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就是两大主导产业之一。此次集中开工的三友、君卓、协友兴和伊洛美克等四个项目,总投资超过110亿元,项目科技含量高、产业前景好、带动能力强,将为铜梁完善产业生态链、加快打造产业集聚区注入强劲动能。
  目前,铜梁区拥有汽车零部件企业137家、摩托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61家,其中规上企业96家。区内该产业领域的代表企业包括庆兰实业、南雁实业、新民康科技、传动轴股份、红旗金龙、威孚力达、红岩方大、爱玛车业、颢晨机械等,有较强的产业基础。
  “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方面,我们顺应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转型升级方向,聚焦动力电池系统、电机、电控及电空调、电刹车、电助力,制动转向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及基础原材料,填补关键细分领域的空白,逐步构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链。”铜梁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摩托车及零部件方面,聚焦电动摩托车、中大排量摩托车,推动摩托车整车制造企业向新能源摩托车、低速电动车等方向发展,扶持重点摩托车零部件制造企业转型发展,提升摩托车产业链整体智能制造水平。
  接下来,铜梁区将加强同渝西各区交流合作,聚焦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围绕动力电池、电转向、电制动等总成产品发力,支持企业数转智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强化大企、强企引进培育,鼓励企业通过项目扩建、技术创新、品牌塑造、整合并购、配套延伸等方式做大做强,加快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供应体系,推进渝西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助力“成渝中部科创走廊”建设。


大足
飞地破壁引活水﹃三链融合﹄育新能

今年上半年,大足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8%。这组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大足搭建共性平台、创新飞地模式、贯通产教资源,加速破除行政壁垒,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融合生态的生动实践。
  在大足高新区新能源摩托车产业基地,绿源、五星钻豹等龙头企业生产线昼夜轰鸣,向着千万辆年产能目标疾驰。支撑这一产业势能的,是职教城打造的人才“蓄水池”。作为产教融合标杆,大足职业教育中心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需求,建成电梯、新能源汽摩、智能制造、石刻文创四大产业学院。其中新能源汽摩产业学院与台铃科技深度共建,通过“校中建厂、厂中设校”模式,将企业生产线引入校园实训基地,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工程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三对接”,每年为企业输送技术骨干。
  距离大足高新区30公里外的双桥经开区,“研发在外地,转化在本地”的飞地模式,正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盛泰光电通过联合高校建立“研发+转化”飞地,柔性引进科研团队攻克光学镜头关键技术,捧回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我们采用委托式、订单式等联合培养方式柔性引进高水平科学家、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水平创新团队和信息化管理人才,积极拓展‘线下+云上’方式鼓励引导人才服务经开区经济建设。”双桥经开区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双桥经开区,元泰科技与四川轻化工大学投入1000万元共建锶盐实验室,突破新材料关键技术。此外,园区还发布技术需求清单,实施“揭榜挂帅”机制,推动传感器、汽车电子等“卡脖子”技术攻坚。
  从职教课堂里调试的电机转子,到飞地实验室攻关的光学镜片,大足正以“破界”思维重构创新生态。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大足全区技术合同登记额已达8.01亿元。


荣昌
研发投入增长科技创新激活发展新动能

近日,在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实验室中,一块经特殊处理的乳白色骨修复材料,成为科研人员关注的焦点。
  “这是从SPF荣昌猪股骨提取的脱细胞基质材料,它植入人体后,会像‘脚手架’引导新骨生长。”生物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吴梦博士展示样品时介绍。
  这样的情景,对于传统养猪户而言,堪称天方夜谭。但在荣昌,随着市畜科院把荣昌猪培育成“实验动物新资源”,系谱清晰、病原可控的SPF猪,正于生物医药领域崭露头角。
  如今,SPF荣昌猪已突破传统肉用局限,展现出全新价值。与普通荣昌猪相比,SPF荣昌猪作为生物材料供体,其骨骼、皮肤、脂肪等材料能提取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猪的转型”背后,是畜牧科研与生物医药的深度交融。多年来,市畜科院在该前沿领域精耕细作,利用SPF猪皮开发的医美胶原目前已获国家药监局注册受理。此次异种骨修复材料的研发,成为跨界创新又一标志性成果。
  市畜科院的科研成果只是荣昌区科技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荣昌加快创新主体培育,深入实施“双倍增”行动计划,目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49家,市级科技型企业达1902家。深化科技服务,开展企业参与科技攻关市区联合行动计划,12个项目成功立项;组织实施教育、卫生、农业科技等领域区级科技项目133个;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8.91亿元;新增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6657万元,累计达到10.45亿元。2025年1—6月,全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上报4.6亿元,同比增长27.78%。
  下一步,荣昌将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完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和优质项目落地;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机构与企业深度对接,让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实现产业化应用;积极拓展与渝西八地的科技合作,打破行政壁垒,推动科技成果跨区转化、人才柔性流动,构建协同创新链,共同绘制一幅更具活力与竞争力的渝西一体化科技跃升蓝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