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医检互认”改革,改善群众就医感受
在市卫生健康委的精心指导下,大足区深入推进“医检互认”改革,做真做实全程质控、互认共享、惠民有感等工作,指标细致、数据真切,节约费用、便捷群众,医改惠民红利不断释放。
一、完善功能改造,让“信息孤岛”融入“信息大陆”
强化系统融通、数据融合。落实系统功能改造,推动远程服务和业务协同,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医学影像云服务支撑;集中部署区域实验室检验信息系统和区域影像平台,汇聚26家基层医院影像、检验等数据,集中上传、融入全市。坚持检测在先、保障在前。加快推进以电子病历为重点的信息化建设,实现检查资料数字化存储和传输;依托全面健康信息平台,建立检查资料数据库,数据云端汇集、线上质控、结果互认、资料共享;开展项目名称标准化治理,重复检查精准提醒、互认行为智能监管、互认成效精准统计。功能改造见项目、见资金、见变化。投入450万元开展基层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升级改造,打造集医疗、公卫、家医签约、区域检验、区域影像一体化建设的基层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全面提升医疗信息化建设水平,夯实互认工作基础。
二、加强全程质控,推动“差异化”迈向“同质化”
“标准化”实现互通。健全33项X线、20项CT、14项MR项目标准,统一项目目录、项目编码和质控标准,融入全市平台、编码唯一识别,依托医学影像云中心实现“精准互认”。“规范化”实现互认。统一全区数据跨部门、跨医院、跨机构流转的技术规范,规范互认标准、做好改革衔接,在互认范围、互认规则、互认时限、适用条件等方面与市级平台无缝衔接。“同质化”实现互信。“线上+线下”技术培训117场次,现场质控30家次,覆盖5638人次,实现100%全覆盖;建立融医学、医务、法务等为一体的质控中心,构建“1+1+30”质控体系,把控互认项目标准、审核、实施、评价四个环节,质量安全可控,消除后顾之忧。“信息化”实现互联。发挥紧密型县域医疗共同体、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等作用,建成远程心电、影像、病理、临床检验等资源共享中心,基层医院做检查,三甲医院读取报告,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和区域规范化互认,患者也可通过“渝康健”小程序在线查看。
三、服务迭代升级,从“惠民之举”到“惠民有感”
保障体系全面深化。联合印发《大足区DRG付费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合理确定医保基金预算总额,把设备耗材、人员配备等成本节约转化为医院节支,节省医保基金予以激励和财政补助,实现“医院医生双激励,设备耗材双节省、医保群众双受益”。监管能力全面加强。实时监测数据共享和结果互认,对相似检查调阅量、互认率等关键指标开展统计分析,跨院调阅资料11357份,对不合理检查“自动发现、自动提醒、自动干预”。资源配置全面优化。出台大足区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公益性为导向的绩效分配制度,上半年门诊次均费用、住院次均费用降低2.67%、11.76%,以胸部CT单个项目测算,人均节省检查时间2小时以上,让患者省时、省力、还省钱。就医体验全面提升。重视宣传推介,主动告知提醒,上半年全区互认1381人次,节约诊疗费用45余万元,直接放大了“缩短等候时间、减轻看病负担、提高医疗效率”等改革红利;相关工作在但彦铮副市长来足调研过程中接受现场检查,受到充分肯定。
下一步,大足区将对标对表全市数字化改革工作要求,深入推进“医检互认”改革,持续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合理医疗检查,加大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行为的监督管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医改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