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飘香】海棠·足蕴
大足,古称“昌州”,因其海棠独香而享有“海棠香国”的美誉。唐宋时期就形成了以赏海棠、品海棠为核心的海棠文化,较之周边地区,可谓盛极一时,成为当时我国海棠文化发展的代表性地区。海棠文化在大足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泛的社会认同。
最早发现并提及海棠有香,始于唐代西蜀,关于大足海棠独香的问题,在史料中都有较为详细明显的记载。
贾耽在《百花谱》中又称:“西蜀昌州产者,有香有实。土人珍为佳果。”书中还提及“海棠本无香,惟蜀中静南者有香,其木合抱”“独静南者有香,故昌州号海棠香国”(静南:宋初并入大足,现在在大足西南部,其县城遗址在高升镇太和村张家坝)。由此证明,在唐代,一种色香俱佳的海棠花,已经开始在大足地区出现。这种海棠花“有香有实”,枝干甚大,“其木合抱”。在唐代,静南与昌元(今荣昌)、大足均属昌州管辖,静南还曾经一度是昌州的治地。由此可见,处于昌州辖地的大足就在香海棠区域。
其后,到了宋代,香海棠更成为蜀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巴蜀海棠独特的芳香与艳丽,一时广受文人骚客的称颂。宋代人薛季宣,在《海棠·序》中指出:“旧说:海棠无香,惟昌州海棠有香。验之蜀道,信然。”沈立描述“其香酷,不兰不麝。”他在《海棠》诗中,更称赞巴蜀境内这种香海棠:“占断香与色,蜀花独自开……绝代知无价,生香不减栈。”由此可以肯定,宋代昌州海棠还保持着浓烈芳香。
“海棠香国”的名号最先出现大概是在1045年沈立的《海棠记》中:“大足治中,旧有香霏阁,号曰‘海棠香国’。”这是最早提到“海棠香国”出在四川,出在昌州,出在大足的记录。尽管当时这一说法,仅仅针对宋代昌州治所大足县的一处楼阁建筑景观而命名的,但它却开了后世文化品牌——“海棠香国”名号的先河。
宋朝彭乘在《墨客挥犀》中和北宋末年惠洪和尚在《冷斋夜话》中都记录一个关于彭渊材的故事:说有人调官昌州为守,初以地方偏僻,欲改求他郡,后听人介绍,他感叹说:“天下海棠无香,昌州海棠独香,非佳郡乎?”自此昌州佳郡“海棠香国”名号远播。在大足北山山门楹联云:“海棠香国,海啸山呼……最是渊材风雅处,劝人典郡意悠悠。”
南宋年间,王象之在其地理书《方舆胜览》中转述这一趣闻时,又在“海棠无香,昌州海棠独香,非佳郡乎?”后面加上了一句话:“故昌州号‘海棠香国’”。接着祝穆在其《舆地纪胜》中也同样加了这句话。这样,“海棠香国”就由大足一处楼阁建筑景观,扩大为整个昌州地区。“昌居万山间,地独宜海棠”,说明大足土地、气候适宜香海棠生长。
明代晚期《长物志》中说,“昌州海棠有香,今不可得;其次西府为上,贴梗次之,垂丝又次之”。明代,万历进士张所望在《阅耕余录》中也指出:“昌州海棠独香,号‘海棠香国’”。同一时期的进士曹学佺,在其所撰著《蜀中广记》中,更直接宣称:“海棠患无香,独静南者有香。非佳郡而何?故昌州号‘海棠香国’”。
明朝孔迩的《云蕉馆纪谈》记载了明玉珍之子明昇“在重庆取涪江青石为茶磨,令宫人以武隆雪锦茶碾之,焙以大足县香霏亭海棠花,味倍于常。海棠无香,独此地有香,焙茶尤妙。”1363年,明玉珍在重庆建立大夏国,他的儿子明昇用大足香海棠制茶。并诗云:“碾出新茶清似雪,一杯花泛海棠香”。这样,经过历代文人的转述传播,昌州“海棠香国”的称号就更加名播于天下了。
叶子奇(公元1327—1390年)著《草木子》又云:“海棠惟昌州者香,故号昌为海棠香国。”
《明一统志》卷六十九:“海棠香国在大足县。”
明清时期,据大足县志有关史料记载,专门作诗咏大足海棠的就达到数十人。宋代,进士刘望之写下《观海棠》,用“平山堂下花无数,看到海棠春好处”的诗句,写当时昌州州衙花园海棠花绽放景象;昌州知州(1201-1204)于倞夸赞海棠香气袭人,在《咏海棠》中写道:“和风春满园,草木皆芳薰。”在这里,海棠代表着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季。明代,公安派文坛领袖袁宏道虽未来过大足,也已听闻海棠大名,在《送从军罗山人还大足》中,他动情地写下“青袍白马翻然去,念取昌州旧海棠”的诗句,意在前来从军的大足罗山人终于可以返乡欣赏年年盛开的海棠花。在这里海棠代表着浓浓的乡愁。清代,诗人们咏海棠的兴致依然很高。李徳,乾隆六年至十二年(1741-1747年)任大足知县,期间,他纂修《大足县志》,首创了“八景”:海棠香国、西池嘉莲、东郭虹桥、石坛夜月、白塔悬岩、南山翠屏、宝顶烟云、滴水清波,海棠香国排在古八景中第一位,记载在县志中。他以“召公芳树千年馥,荀公奇香尽日留”的佳句形容大足海棠的香气持久不散,令人心旷神怡。大理寺少卿、中宪大夫刘天成是嘉庆皇帝老师,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大足三驱人,他写下《海棠古风》,用“频年来往古昌州,览胜曾登汉相楼。终有海棠池畔在,不知流播几多秋。池塘自古夸香国,海棠怒放花增色。奇花乱舞迎西湖,娇艳浓开香北阙。”比拟自己曾经的雄心壮志。清朝咸丰年间,书法家曾志敏在大足龙岗山北塔脚下的石崖上,题四个大字:“海棠香国”。清朝乾隆帝作诗《垂丝海棠》:“细丝袅袅罥风流,满志芳华通体柔。便是无香何碍丽,昌州香却到杭州。”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时任隆昌知县牛树梅,为了不让百姓因为公堂的威严受到惊吓而产生冤假错案,牛树梅一般都不在公堂上审案,而是在后院的一颗海棠树下与百姓平坐而谈,百姓便以“憩棠留荫”来称颂牛树梅的德政亲民。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大足知县和隆武在县署后北街创建官办书院——棠香书院,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知县张澍到任后,书院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办学成绩突出,大多数举人、贡生出自该书院。
清道光十年(1830年)大足知县章坦决定修建试院,试院地址选中海棠池北侧,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春开工,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十二月完成,因位于海棠池北侧,遂命名为“海棠试院”。大足中学创建于1927年,时名“大足县立初级中学”,就是以“海棠试院”为校址,每年阳春三月,海棠花开的季节,大足中学海棠花开,迎来了不少慕名而来的赏花者。
1928年,大足中学时任校长王风创作《大足中学校歌》,歌词写道:韶华过去匆匆,莫放些儿空,趁此南屏翠耸,海棠香浓。琴韵书声风送,人在香国中。
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四川内江人,1945年春,他游览大足参观大足石刻,大足之缘,让海棠化成了他心中浓浓的家乡情结。特别是素称“海棠香国”的大足香味海棠,给先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对大足之行念念不忘,晚年,作《海棠图》题诗寄情“海棠香国”。1958年,在美国纽约举行的世界现代美术博览会上,他以一幅《秋海棠》图画荣膺国际艺术学会颁发的金牌奖,并被该会公选为“当代世界第一大画家”。1979年,他连作两幅“海棠”,并在画上题诗:“我家香国为邻国,想到花时意便消,独恨少陵无逸兴,一生不解海棠娇。”
1982年夏,作了一幅《垂丝海棠图》,画上题诗:“锦绣裹城忆旧游,昌州香梦接嘉州。卅年家国关忧乐,画里应嗟我白头。”
海棠之所以让张大千魂牵梦萦,那是因为这与张大千到大足有关。
民进会员、大足中学荣富强老师在《念取昌州旧海棠》中描绘了海棠,她们美妙的姿态,栩栩如生,令人玩味无穷:
“海棠自有她超凡出尘的风姿绰约,给人一种吹弹得破的粉嫩的质感,娇媚的着实惹人怜爱。”
“太阳适时送出它恰到好处的暖意,每一株垂丝海棠,都把各自的秀发披散下来,谁用温柔的素手,给他如云的秀发,点缀上美丽的珠花?”
“单说那含苞待放的海棠花骨朵,就已经够你沉醉了!她们仿佛邻家少女初长成,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正有无限可人的娇羞。”
“半开的海棠花,更让你迷醉!她们一如二八佳人婀娜多姿,那洁白如玉的脸颊上是恰到好处的矜持,点点淡淡的红霞,刚好呈现出,引人无限遐想的娇羞,仿佛暗自思量着少女独有的心事。”
我到大足中学细闻了海棠花的清香,静听了海棠花开的声音。
从历史的久远和文化的印证
大足才是真正的海棠香国
唐乾元二年正月(758年)
始设昌州,公元885年(唐光启元年)
昌州由静南县迁治大足
至公元1279年(南宋末年)
大足一直是昌州州治所在县
近400年
成为当时历史时期川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后人在关于海棠香国的历史记载中
在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
在历史传记的民间故事中
在地域发展的城市印迹中
都足以证明大足成为“海棠香国”的名副其实
而乐山有关于海棠香国的记载是明代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大足有记载大概是1045年,这比大足关于海棠香国的记载晚5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