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区政府 区人大 区政协 网站专栏
| 无障碍 | | 注册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基层政务公开

基层政务公开

基层政务公开

您当前位置: 首页>区政府部门>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建议提案办理>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 索引号 ] 11500111MB1860520D/2024-00109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文化、体育、广电、出版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大足区文化旅游委 [ 发布日期 ] 2024-07-17
[ 成文日期 ] 2024-07-17 [ 有效性 ]
[ 索引号 ] 11500111MB1860520D/2024-00109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文化、体育、广电、出版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大足区文化旅游委
[ 发布日期 ] 2024-07-17
[ 成文日期 ] 2024-07-17
[ 有效性 ]

重庆市大足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关于区政协三届三次会议第188号提案的复函

 

重庆市大足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关于区政协三届三次会议第188号提案的复函

张宣梅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建议》(第188号)收悉。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区文化旅游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水平,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承发展工程,切实提升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水平,不断增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非遗名录体系基本建成。

目前,大足区按照国家“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不断健全机制,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形成了项目、传承人、传承基地或生产基地“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模式。目前,大足区共有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5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2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3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47名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成功创建3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3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17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2个。

(二)法律规章制度逐步建立。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遗法》《重庆市非遗条例》,大足区2015年制定《重庆市大足区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19年制定《重庆市大足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考核办法(试行)》《重庆市大足区非遗传承教育基地和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考核办法(试行)》。

(三)保护传承体系正在形成。

多年来,在保护非遗本真性的前提下,坚持开展广泛的生产

性保护,支持非遗产品走进市场,促进非遗技艺的有效传承。目前建立市级非遗传承教育基地3个,市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市级非遗传习所3个。区级非遗传承教育基地17个,区级非遗传习所2个。大足石雕、龙水小五金锻打技艺、大足冬菜酿制技艺等项目已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工艺品牌,有力促进传统工艺振兴,带动脱贫就业,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参与积极性日益提高。大足石雕、万古鲤鱼灯舞、大足剪纸、川剧、梅丝拳、双桥狮舞等项目已经走进校园。大足石雕、万古鲤鱼灯舞、中敖火龙、大足石刻传说、大足剪纸等非遗项目已经编入地方教材,融入课堂教学,受到广大师生热烈欢迎。另外,每年积极选派约20名非遗传承人、爱好者参加各级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的培训学习,提升技艺水平。

(四)学术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为抢救和保护非遗,已编辑出版《大足非遗》《宝顶香会》《大足民间舞蹈集成》等非遗书籍。2018年编印非遗画册《遗风采撷》。2019年根据市文旅委的要求,组织人员编写重庆国家级非遗学术研究丛书(大足卷)-《宝顶架香庙会》。目前,已基本完成全书初稿,并通过区民宗委审核。2022年编写《大足石雕》,每年编写《大足区非遗名录》,比较全面梳理和集中展示重庆市非遗资源及各级名录项目。

(五)品牌工作逐步树立。

坚持每年举办宝顶香会节;坚持每年举办“文化遗产日”活动,积极组织非遗项目展示展演;坚持每两年举办一届石雕大赛,至今已举办5届;从2015年起,连续举办7届大足剪纸展览;从2019年起,已连续两年举办重庆大足川剧文化艺术节;坚持每学期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2022年有两个优秀案例入选重庆市“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2023年举办川渝两地大足石雕培训班,培训学员106名;“十三五”时期,大足区共举办非遗展演展示、展览130余场次。通过开展展演(示)活动,不仅提高非遗的知名度,还提高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六)比赛交流成效显著。

参加重庆市民间文化艺术之星比赛连续三届取得优异成绩,2017年双桥杂技的李洪孝、谢凤国、王化彪3位传承人囊括民间技艺前三名,目前获得“重庆市民间文化艺术之星”3人次,获得“重庆市民间文化艺术之秀”5人次。2009“万古鲤鱼灯舞”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典天安门彩车巡游;2018年大足石雕、冬菜、鲤鱼灯舞等参加中央电视台《魅力中国城第二季》节目录制;2019“万古鲤鱼灯舞”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典天安门展演;2020年双桥杂技参加央视“元宵晚会”和“我要上春晚”“非常传奇”等栏目展演。2021年大足区协助录制2021

第四届中国非遗春节联欢晚会,在北京举办“成渝地·巴蜀情”--重庆大足、四川资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摄影联展,大足石雕作品《吹笛女》参加“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参加2021“重庆好礼”旅游商品文创产品设计大赛获得1个银奖2个铜奖。另外大足石雕、大足剪纸等项目传承人参加各级比赛,近三年获市级以上奖励36人次。2023组织“万古鲤鱼灯舞”“大足石雕”等多项非遗参加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取得显著成绩。万古鲤鱼灯舞参加开幕式展演和天府大巡游活动,荣获“优秀展演奖”,中敖火龙参加“成渝双城经济圈同根同源非遗竞技展”龙舞竞技活动,荣获第二名,获得“最佳风采奖”;大足铁山竹编代表性传承人田洪燕参加“成渝双城经济圈同根同源非遗竞技展”编艺比赛,荣获“最佳传承奖”;通过交流,开阔视野,提高技艺水平,提高大足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着力保护与培养非遗传承人。

一是积极开展传徒授艺活动,鼓励支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多教徒弟。二是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举办非遗培训班,推荐非遗传承人或爱好者参加各级传承人群培训班学习,使其后继有人,壮大非遗保护力量。三是做好宣传推广工作。综合利用电视、电台、报刊、互联网、户外广告等各种媒介,大力宣传非遗及其

传承人,提高传承人的社会知名度,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四是传承人也应积极钻研、表演、宣传推广非遗,同时接收政府和社会群体、群众监督,做好非遗传承。

(二)全面加强非遗宣传教育。

一是坚持组织举办宝顶香会节、大足川剧文化艺术节、传统节日非遗展演等活动,以及“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加强保护与传承非遗的宣传教育。二是通过举办有关非遗的展示、论坛、讲座、培训、比赛、交流等系列活动的同时,要充分借助“文化遗产日”“非遗消费节”宣传保护与传承非遗工作的意义,普及有关保护与传承非遗的各方面知识。三是充分利用平时闲置的非遗场馆,集中引进参与性、体验性强的非遗项目,发展非遗亲子体验非遗项目,让我们的下一代了解、认识、认同我们老祖宗留存下来的非遗。四是注重青少年保护意识的培养,加大非遗进校园的力度,鼓励更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学校开展传习活动,鼓励更多学校建立非遗传承教育基地。

(三)加强名录体系建设。

进一步抓好非遗的调查、发掘和公布。一是广泛调查收集散落民间的非遗线索,凡是有独特文化价值的内容都应纳入视野范围,凡是在本辖区的非遗线索都应纳入管理和利用。二是对有独特文化价值的非遗线索,要深入发掘,突显其文化价值,理清其

传承渊源,传承其核心技艺,推进其合理利用。三是及时面向社会公布,引起社会关注和保护,促进传承和利用。

(四)助推成渝双城经济圈非遗建设。

一是通过文艺演出的方式,加强文艺领域合作,助推双城经济圈建设大局;二是在成渝两地开展非遗体验活动,如“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等举措, 与多个旅行社、非遗场馆开展非遗研学活动,让大足非遗走出大足,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助推巴渝文化走廊建设。

此复函已经陈奇林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我们的工作。

重庆市大足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2457

邮政编码:402360

联系电话:43761370

人:陈学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