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区政府 区人大 区政协 网站专栏
| 无障碍 | | 注册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基层政务公开

您当前位置: 首页>区政府部门>统计局>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信息>统计公报
[ 索引号 ] 1150011175005223XP/2025-00010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统计 [ 体裁分类 ] 统计分析
[ 发布机构 ] 大足区统计局 [ 发布日期 ] 2025-04-03
[ 成文日期 ] 2025-04-03 [ 有效性 ]
[ 索引号 ] 1150011175005223XP/2025-00010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统计
[ 体裁分类 ] 统计分析
[ 发布机构 ] 大足区统计局
[ 发布日期 ] 2025-04-03
[ 成文日期 ] 2025-04-03
[ 有效性 ]

重庆市大足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年重庆市大足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重庆市大足区统计局

2025年4月3日

2024年,全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突出稳进增效、除险固安、改革突破、惠民强企工作导向,全区经济运行稳定向好,发展韧性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现代化新大足建设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一、综合

202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6.4%(同比,下同)。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0%。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3、2.3和3.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8%、36.6%和58.6%。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0:40.2:47.8。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7.0%,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70.2%。

年末全区常住人口82.29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2.3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3.59%,比上年末提高0.2个百分点。

年末全区户籍人口106.0万人,其中非农人口52.2万人。当年出生人口6347人,出生率为6.0‰;死亡人口7927人,死亡率为7.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9.2%。

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3万人、增长6.4%。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2.4%。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5.3亿元、增长2.5%。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6.3万公顷、增长0.3%;蔬菜种植面积2.1万公顷、增长0.3%;油料种植面积2.3万公顷、增长1.3%。粮食总产量42.5万吨、增长0.3%;蔬菜产量52.4万吨、增长3.0%;油料产量5.7万吨、增长3.1%。年末生猪存栏29.4万头、下降9.5%;生猪出栏54.9万头、下降7.9%。全年淡水产品产量28077.6吨、增长4.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长6.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99家,工业总产值增长2.3%,其中大中型企业总产值增长7.9%,占比49.2%。

分行业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9.0%,增长25.6%;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9.7%,增长19.4%;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9.1%,增长8.7%。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3.9%,利润率为8.6%,工业品产销率为93.8%。

全区资质建筑企业77家,建筑业增加值增长2.6%。本地注册建筑企业总产值增长9%。

四、服务业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长9.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6.6%;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长6.5%;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0.4%;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8%。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23.4亿元,增长16.6%

全年货物运输周转量73216.0万吨公里、下降0.9%;旅客运输周转量26457.0万人公里、增长17.8%。

年末拥有营运车辆7051辆,其中载重汽车6166辆,出租汽车300辆,公共汽车201辆。

五、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8%。限额以上批发业、零售业销售额分别增长12.5%、3.9%,限额以上住宿业、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增长-13.7%、8.9%。

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4.1%,饮料类商品增长25.2%,烟酒类商品增长12.1%,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增长16.8%,化妆品类商品增长51.0%,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增长60.4%,金银珠宝类商品增长30.8%,家具类商品增长39.7%,石油及制品类商品增长26.4%,汽车类商品下降12.7%。

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额增长47.6%。

实现进出口总额60.2亿元、增长30.7%,其中:出口额32.2亿元、增长43.1%;进口额27.9亿元、增长18.8%。实际使用外资50.0万美元、下降59.4%。

六、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1%。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 14.7%;工业投资增长32.1%;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0.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23.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2.1%;第三产业投资下降6.1%。

七、财政金融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0.5亿元、增长2.0%。其中:税收收入16.6亿元、增长3.4%;非税收入34.0亿元、增长1.3%。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50.1亿元、下降5.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3.8亿元、增长3.7%。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114.4亿元、增长2.7%;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完成56.9亿元、下降2.0%。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712.8亿元、增长10.7%。贷款余额703.0亿元、增长11.4%。

八、居民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823元,增长4.2%。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305元,增长3.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38元,增长4.0%。

全年全区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756元,增长2.5%。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2062元,增长2.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569元,增长2.4%。全区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2%,下降0.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为32.4%,农村为35.6%。

全年参加城镇养老保险人数达31.6万人,征收城镇养老保险费18.1亿元。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3.4万人,征收医疗保险费7.5亿元。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34.4万人,征收养老保险费2.0亿元。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77.0万人,征收医疗保险费(含财政补助)8.0亿元。参加工伤保险12.9万人,征收工伤保险费0.6亿元。参加失业保险8.4万人,征收失业保险费0.4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区共有学校312所,其中普通中学35所,小学86所。全区普通中小学校共招生28504人、在校生120882人、毕业生31530人,分别下降2.8%、19.7%、0.1%。其中,普通中学招生19365人、在校生58788人、毕业生19759人;小学招生9139人、在校生62094人、毕业生11771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

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家,新增科技型企业298家。新增发明专利74件、下降14.9%;有效发明专利469件、增长13.0%。

十、文化旅游和卫生健康

全区共有博物馆3个,档案馆1个。公共图书馆2个,藏书75.4万册。年末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广播覆盖率100%。有线电视用户达3.5万户,综合电视入户率达到95%。

全年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增长9.6%。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872.1万人次、增长10.2%。其中:接待国内游客3865万人次、增长10.9%;接待海外游客7.1万人次、增长183%。

年末全区共有公办医疗卫生机构32个。行政村卫生室203所。全区有编制床位4499张,实际开放床位5335张;每千常住人口拥有编制床位数5.5张。卫生健康从业人员总数6446人,其中在编职工2557人、临聘2283人、乡村医生795人、民营医院585人、诊所226人。有执业(助理)医师2547人、执业护士3150人。

十一、资源和环境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下降7.0%。单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3.6%。全年工业用电量下降0.5%。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0.9万亩。

全年降水总量909.7毫米。全区拥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3座,小型水库113座。

城市污水集中收集率75.3%,城区空气优良天数319天。

注:1.本公报中2024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