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区政府 区人大 区政协 网站专栏
| 无障碍 | | 注册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基层政务公开

您当前位置: 首页>区政府部门>统计局>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信息>统计公报
[ 索引号 ] 1150011175005223XP/2020-00118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统计 [ 体裁分类 ] 年鉴
[ 发布机构 ] 大足区统计局 [ 发布日期 ] 2020-07-29
[ 成文日期 ] 2020-07-29 [ 有效性 ]
[ 索引号 ] 1150011175005223XP/2020-00118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统计
[ 体裁分类 ] 年鉴
[ 发布机构 ] 大足区统计局
[ 发布日期 ] 2020-07-29
[ 成文日期 ] 2020-07-29
[ 有效性 ]

2002年大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大足县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大足县统计局

2003年2月28日

2002年是全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突出培育和壮大四大特色经济;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狠抓改革发展各项措施的落实,取得了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显著成绩。全县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良好开局。

2002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8103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14392万元,同比增长2.0 %;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74472万元,同比增长19.8%,其中,工业完成增加值135832万元,同比增长20.6%;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92166 万元,同比增长12.8 %。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比例为:第一产业占23.78%,第二产业占36.27%,第三产业占39.95%。 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加58022万元,是大足经济总量增加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增长速度列渝西第4位。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1年的26.63:32.95:40.42调整为2002年的23.78:36.27:39.95。2002年全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215元,比上年增加614元。

  1. 农业

    2002年全县上下继续坚持以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手段、效益为核心、改革为动力,切实落实各项措施,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48562万元,同比增长2.7%。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粮经作物用地比分别由1997年的8:2调为5.55:4.45。粮油生产突出了稳粮增油提质。全年粮食总产量为451032吨,同比下降1.3%。其中:谷物产量为336321吨,同比下降1.9 %;豆类产量为14675吨,同比增长4.0%;薯类产量(折原粮)100036吨,同比下降0.2%。油料总产量为7513吨,同比增长14.0%。全年猪牛羊肉总产量为44550吨,同比增长0.3%;其中:牛羊肉为500吨,同比增长42.0%。全年生猪出栏586650头,同比下降0.2%;水产品产量为8500吨,同比增长16. 4%,蔬菜总产量为122872吨,同比增长5%。

    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五个产业化工程项目实施顺利。依托县内龙头企业发展的“一窝菜、一袋米、一瓶酒”等项目运行良好。宝顶蕴芥公司通过订单建立冬菜基地2000亩,冬菜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粮茂米业公司与村社签订优质稻收购合同实施顺利。目前,已有县级龙头企业17家,市级2家。

    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长防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保林工程、节水农业示范县、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等工程项目,全县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1.74平方米,有效灌溉面积49.08万亩,高产稳产农田占农耕地的5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4.5%。

    乡镇企业速度和效益同步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增加值154363万元,比上年增长21.9%;实现销售收入 527744万元,增长19.3 %;实现利润26826万元,增长23.0%;实现税金11499万元,增长29.7%。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工业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明显提高,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73411万元,同比增长17.89%,实现工业增加值135832万元,比上年增长20.6 %。工业生产规模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县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达到29户,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7113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2.4%。其中:实现轻工业总产值574万元,比上年增长5.84%;实现重工业总产值66352万元,增长80.59%。股份制经济、外商及港澳台经济、集体经济产值分别占限额以上工业的32.28%、36.73%、17.82%;形成我县限额以上工业三大支柱行业。

    新产品开发和产品出口取得好成绩。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6286万元,比上年增长200倍,新产品产值占全县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84%。全年实现工业品出口交货值10326万元,增长26.9%。

    重点企业不断发展壮大。2002年,红蝶锶业、天青石矿业、菲斯特长恒网络线缆有限公司三户企业均突破亿元,成为支撑我县工业的骨干企业。锶盐化工工业特别突出,全年实现产值33456万元,占总产值的47.03%;销售收入33224万元,占总收入的45.01%;利润总额8018万元,占利润总额的85.52%;税金总额3382万元,占税金总额的60.60%;

    经济运行的总体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改善。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3811万元,同比增长59.7%,实现利税总额14956万元,同比增长64.9%,实现利润9375万元,比上年增长73.1%;实现税金5581万元,同比增长52.7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7.2,比上年提高35.5个百分点。全县规模以下工业完成总产值402128万元,同比增长11. 7%。全县销售电量21669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5%。

    招商引资强化了工业的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经初步统计:全县招商引资项目45个,引进企业36个,合同利用内资已签协议投资9.3亿元,实际到位2.3亿元。邮亭、龙水、雍溪三个工业园的蓬勃发展,增强了工业生产的发展后劲。重庆长恒线揽有限公司、江苏旋力集团、邮亭编织袋厂、古龙水泥厂等企业成为我县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投资2000万元建设2万吨无污染再生铅项目落户邮亭,预计年销售收入达到1亿元,创利税1千万元,“吃掉”重庆市场30万吨废旧汽车电瓶,减少环境污染,成为2003年度我县工业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

    建筑业保持较高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38640万元,比上年增长17.2%。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全县以十件大事和十件民心工程为重点,继续加强城镇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保持了固定资产投资高投入、高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46841万元,比上年净增26583万元,增长26.47%。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59692万元,比上年增长65.99%,占全县总投资的比重达40.65%;更新改造投资3825万元,减少53.84%;房地产开发投资18342万元,增长7.84%。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总投资520万元、十大民心工程之一的大足县青少年宫年底竣工;占地108亩,面积7万余平方米,总投资3200万元的西南地区最大的宏声文化广场顺利交付使用,春节对外开放;龙中路旅游车站已经投入紧张的春运中;大足县城北环二路路基基本成形,濑溪河龙岗段正在加紧整治中。

    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商品住宅购销两旺。2002年我县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395057平方米,竣工面积198081平方米,累计销售商品住宅面积202057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6.43%、34.43%和81.49%。

    四、城镇建设

    全年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加大。全年埔装道路面积46.28万平方米,公共区绿地面积98.4公顷,同比增长1.34倍。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73.41公顷,同比增长1.62倍。公园面积增加到51.4公顷,同比增长31.7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1%。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城市排水管道总长度36.16公里,供水管道长度达176公里,用水户数达4.4万户。2002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23平方米,住房成套率达到84%。加大市容市貌整治力度,县城正向园林城市目标迈进。

    五、交通运输邮电业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市场竞争活跃,行业管理加强,运作进一步规范,投资巨大,促进了交通运输业较快发展。2002年公路总里程达到2258公里,公路密度达1.62公里/平方公里;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31696万吨公里,同比增长10.9%;旅客周转量36257万人公里,同比增长9.4%。 概算投资总额8000万元的大安公路累计完成项目总投资的70%;大荣公路已完成1200万元投资,占总投资的20%。

    农村公路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02年全县新建乡村公路59.2公里,乡村公路达到1691公里,实现乡乡通公路。通公路的村达到498个,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

    邮电通信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2002年全县邮政、电信、移动业务总收入达12800万元,同比增长11.7%。其中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104万元。其中:函件157万件,同比增长57%;包件2万件,同比增长47.05%;汇票4.6万张,同比增长58.6%。邮路总长度331公里,农村投递路线总长度1183公里。全年新增本地固定电话用户15500部,累计达到77239部;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4837户,累计达到46500户,增长46.86%。

    大足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随着我县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和对外宣传促销,去年来足旅游观光的人数大幅上升,旅游收入大幅度增长。全年各景区景点共接待游人103.01万人,同比增长33.57%。其中:国内游客95.51万人,同比增长32.51%;海外游客人数为7.5万人,同比增长61.29%;实现旅游总收入为39500万元,同比增长29.08%;其中旅游直接收入为9020万元,同比增长29.92%。

    六、消费市场和外贸

    人民收入增加,购买力增强,消费市场稳定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192万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810万元,增长10.8%,占全县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7.22%;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382万元,增长14.22%,占全县的32.7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75990万元,增长14.6%,占全县的661.68%;餐饮业实现19915万元,增长19.60%,占全县的16.16%;其他行业实现27288万元,占全县的22.15%。全年实现集市贸易成交额224580万元,同比增长17.66%。

    对外贸易稳定。全年共完成进出口总额180.8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2%。

    七、财政和金融

    全县财政工作坚持强化征管,坚持依法治税,广辟财源,确保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据初步统计,2002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24182万元,同比增长23.54%;其中:县内财政收入13853万元,同比增长(同口径)30.65%;工商税收完成16593万元,同比增长15.18%;农业四税完成3357万元,同比增长103.7 %。财政支出完成31719万元,同比增长21.57%;

    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38936万元,同比增长23.79 %,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2223万元,同比增长23.40%;金融机构贷款152742万元,同比增长11.55 %。

    全年保险费收入4512万元,同比增长48.23%。其中财产保险收入1661万元,;人寿保险收入2851万元,增长78.19%。全年保险已决赔款额为1232万元,比上年减少1.68%。

    八、广电、文化、教育、卫生事业

    全县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文体广播电视工作人员达到199人,建成卫星地面接收站16个,投资1700万元建成贯通全县32个乡镇有线电视光纤网络主干线,有线电视用户累计达6.83万户,入户率达25%以上,比上年增长五个百分点,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投资570万元建成了广播电视宽带综合信息网,使集团用户光纤接入点达204个;全县拥有图书馆一个,馆藏图书8.8万册。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02年全县,全县教育战线继续认真贯彻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大力推进社会力量办学,涌现出了北山学校、新华学校等一批颇具实力的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全县共有各类学校752所,共招收普通中小学学生31666人,比上年减少6.56%;毕业学生42053人,比上年增长7.56%;拥有在校中小学生168835人,比上年减少2.17%。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6%。

    全县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2002年,我县卫生事业以农村初保工作为龙头,以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有力地保障了人民健康,维护了社会稳定。紧紧抓住乡镇撤并机遇,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改造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累计达到32个,总建筑面积27800平方米,投入资金1112万元,县医院影像大楼、县防站办公楼建成,县医院门诊大楼和妇幼保健院迁建进入实施阶段,县二院业务大楼正加紧施工。在医疗机构内部积极引入竞争机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狠抓预防保健工作,促进农村卫生初级保健平稳发展,农村改水受益2.42万人,新增三坑式厕所、沼气厕所3419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65%,全县传染病发病率161/10万,达到历史最低水平,狂犬病连续9年无病历报告,妇女、儿童保健工作达到“两纲”要求,被评为全国儿童工作先进县。2002年全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5个,拥有床位1211张;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459人,其中医生750人,护师、护士284人。

    九、环境保护

    环保工作力度加大。全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达8012万元,同比增长17.48%。污水处理量达到55万吨,同比增长18.53%。龙岗、宝顶、龙水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十、人民生活

    再就业工程取得新进展。2002年,全县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进中心228人,出中心310人,其中再就业140人。帮助指导城镇失业人员2624人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3%。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2年全县在岗职工年末人数达28866人,新增在岗人员4311人,同比增长17.56 %;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4748万元,同比增长28.4%;人均工资8781元,比上年增长13.95%。全年城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25元,比上年增长12.61%。全年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3482.89元,同比增长12.06%,人均纯收入为2613元,比上年增长5.2%。全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1132元,比上年增长2.95%;全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2102元,比上年增长16.9%。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70元,比上年减少0.83%。

    城县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完善。2002年全县享受城县最低生活保障的户数和人数大幅度增长。全年享受“低保”月均已达7358人次,比上年增长46.66%;累计享受低保人数88298人,同比增长46.65%。全县社会福利院32个,拥有床位964张,五保户1907户,1982人,人均统筹兑现五保养老金303元,口粮(稻谷)300公斤。

    十一、人口

    2002年全县人口规模得到进一步控制,年末全县总人口为925079人,比上年增长0.56%。其中:男性4908980人,女性434189人;非农业人口126371人,农业人口798708人。全年出生人口6212人,人口出生率6.77‰,死亡人口3605人,死亡率3.9‰,自然增长率2.82‰。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