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区政府 区人大 区政协 网站专栏
| 无障碍 | 登录 | 注册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基层政务公开

您当前位置: 首页>区政府部门>生态环境局>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

[ 索引号 ] 11500111MB16467943/2023-00507 [ 发文字号 ] 大足府办发〔2023〕40号
[ 主题分类 ] 环境监测、保护与治理 [ 体裁分类 ] 规划
[ 发布机构 ] 大足区生态环境局 [ 发布日期 ] 2023-11-28
[ 成文日期 ] 2023-11-28 [ 有效性 ]
[ 索引号 ] 11500111MB16467943/2023-00507
[ 发文字号 ] 大足府办发〔2023〕40号
[ 主题分类 ] 环境监测、保护与治理
[ 体裁分类 ] 规划
[ 发布机构 ] 大足区生态环境局
[ 发布日期 ] 2023-11-28
[ 成文日期 ] 2023-11-28
[ 有效性 ]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大足区大足石刻片区“绿水青山 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2022—2027年)的通知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大足区大足石刻片区“绿水青山

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2022—2027年)的通知

各镇街人民政府(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大足区大足石刻片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7年)》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47

(此件公开发布)

大足区大足石刻片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

基地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7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和内在规律。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必须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为不断探索“两山论”的丰富内涵和实践经验,生态环境部自2017年以来先后命名了6187个“两山”基地,初步探索形成了“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绿色资本”4种转化路径和生态修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生态+”复合产业、生态市场、生态金融、生态补偿等8种转化模式,培育打造了一批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样本。

大足区位于成渝相向发展战略腹地和重庆主城都市区桥头堡,是成渝主轴关键节点,支撑双城经济圈对外交往、双向融合的核心区域,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绿化小康县、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旅游文化大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等多个称号。大足石刻片区位于大足区中部,2021年空气质量优良率91.2%,水环境质量为Ⅲ类,森林覆盖率达42.4%,有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龙水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大足石雕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老家·观音岩等多个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风光秀丽、人文璀璨,具备了建设“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的坚实基础和强劲动力。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专门嘱托大足“一定要把大足石刻保护好”。千年前,大足先贤开山化石、励志图新,以超常的意志定力,精湛的艺术造诣,将5万余尊石刻造像镌刻在大足青山绿水之间,造就了世界石窟艺术史上的巅峰之作和最后丰碑,成为重庆、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近年来,大足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深入践行“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围绕大足石刻片区促进“生态+文旅”“生态+文旅农”深度融合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202112月,建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作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写入大足区第三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两山”基地建设正式拉开序幕。


一、建设背景与意义

(一)建设背景。

(二)目的意义。

二、区域概况

(一)区位概况。

(二)自然状况。

(三)资源状况。

(四)经济社会状况。

三、“两山”实践探索成效与问题分析

(一)“两山”实践探索进展与成效。

(二)存在主要问题和挑战分析。

(三)凝练总结已有的典型案例。

四、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实施范围和年限。

(四)总体目标。

(五)建设指标。

五、重点任务

(一)加强环境高标准治理,壮大绿水青山。

(二)加强生态高水平保护,严守绿水青山。

(三)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金山银山。

(四)强化“两山”文化内核,共享金山银山。

(五)探索“两山”长效保障机制,筑牢金山银山。

六、工程项目

(一)环境高标准治理工程。

(二)生态高水平保护工程。

(三)产业高质量发展工程。

(四)“两山”文化内核塑造工程。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落实目标责任。

(三)加大资金保障。

(四)注重监督考核。

(五)增强科技支撑。

(六)强化宣传教育。



一、建设背景与意义

(一)建设背景

2005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述,强调不以环境为代价推动经济增长。20214月,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标志着“两山”理论首次落实到制度安排和实践操作层面。十余年的探索实践,“两山”理念从孕育、诞生、发展、完善到走向成熟,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一批典型生动的实践样本,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路径选择。

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2020年,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室印发《重庆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为重庆市创新探索“两山”转化的制度实践和行动实践,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模式提供了科学指导。2022年,重庆市政府印发《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重庆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深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点明新时期生态文明示范建设要迈开步子、趟出路子,发挥好示范、突破、带动作用。

大足区位于成渝相向发展战略腹地和重庆主城都市区桥头堡,是成渝主轴关键节点,支撑双城经济圈对外交往、双向融合的核心区域,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绿化小康县、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旅游文化大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等多个国家级称号。大足石刻片区位于大足区中部,其生态环境本底优良,具备建设“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的坚实基础。2021年,国控、市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居重庆主城都市区前列,土壤环境安全可控,森林覆盖率达42.4%建成区人均绿地面积达47.05平方米。其历史人文资源丰厚,具备建设“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的强劲动力。有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龙水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大足石雕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及老家·观音岩等多个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近年来,大足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保护大足石刻的重要指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深入践行“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促进“生态+文旅”“生态+文旅农”深度融合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202112月,大足区将建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作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二)目的意义

“两山”基地建设是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两山”理念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回答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大足石刻片区开展“两山”实践创新,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之内,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两山”基地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必然要求。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传承保护好大足石刻是时代赋予大足区107万人民的神圣使命,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两山”基地建设是服务融入国家及市级重大战略的具体实践。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发展战略都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任务之一。重庆市着力构建“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主城都市区功能定位之一是高品质生活宜居区。大足是成渝相向发展腹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要支撑、成渝主轴特色产业集聚地、重庆主城都市区桥头堡城市,开展“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有利于以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形成资源节约的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统筹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切实提升发展“绿色含量”。

“两山”基地建设是协同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大足地区风光秀丽、人文璀璨,文化底蕴极为厚重,自然资源、动植物资源、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生态环境质量等比较优势十分明显,尤其是大足石刻世界自然遗产地和龙水湖旅游度假区,森林覆盖率达42.4%,是实现绿色发展的最大优势。开展“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有助于推进区域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将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协同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两山”基地建设是实现世界文化遗产绿色保护开发利用的有效方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专门嘱托大足“一定要把大足石刻保护好”。大足石刻5万余尊造像、10万余字铭文以山石为载体,以绿色为底色,本身就是自然环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开展“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就是把石质文物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进行有机链接,推动旅游、文化等绿色经济蓬勃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区域概况

(一)区位概况

大足区地处成渝双城黄金中轴线节点、成渝腹心,同属“重庆/成都1小时经济圈”,是成渝轴线上渝西川东第一门户。大足石刻片区[[1]]位于大足区中部,主要包括五山(宝顶山、南山、北山、石篆山、石门山)和玉龙山—龙水湖两个部分,涉及宝顶镇、龙岗街道、棠香街道等11个镇街,地理坐标在东经105°29′53″105°57′6″、北纬29°28′13″29°48′50″之间,南北长38米,东西宽44公里,幅员面积526.1平方公里,占大足区幅员面积的36.6%

图2—1地理位置图

表2—1 大足石刻片区涉及镇街面积统计

部分

涉及镇街

幅员面积

(平方公里)

五山

宝顶镇、龙岗街道、棠香街道、季家镇、三驱镇、石马镇、智凤街道

409.5

玉龙山—龙水湖

玉龙镇、拾万镇、通桥街道和龙滩子街道

116.6

合计

526.1

(二)自然状况

1.地形地貌

大足区地处川中丘陵与川东平行岭谷的过渡地带。境内地势西北和东南高,中部及东北部低缓,分低山、丘陵、平坝及河谷4种地貌类型,呈“六丘三山一分坝”之势。大足石刻片区内有南山、北山等低山,城东、城西等平坝;最高点位于巴岳山南段的芋头峰,海拔934.7米,最低点位于拾万镇,海拔276.3米。

图2—2 地形地貌图

2.土壤类型

大足区土壤有水稻土、冲积土、黄壤土、紫色土4个大类,6个亚类、14个土属、63个土种、118个变种。大足石刻片区以水稻土、紫色土为主。其中,水稻土主要分布在平坝、丘陵、河谷及低山槽谷,土壤侵蚀甚微;紫色土由矿质成分比较复杂、养料含量丰富、容易风化的侏罗系紫色砂页岩母质直接风化而来,土壤抗侵蚀能力弱。

3.气候气象

大足区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盛夏伏旱较多,初夏和秋季多绵雨,冬季霜雨较少。多年平均气温17.0℃,相对湿度83%,历年无霜期平均319天,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111.8小时,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09.0mm,年平均风速1.3m/s,最大风速16.3m/s,全年雾日数56.5天,年降雪日数23天。

4.河流水系

大足区河网纵横,大小溪河统归长江流域,分属沱江水系和涪江水系。境内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河流有14条,流经大足石刻片区有5条,分别为濑溪河、化龙溪、淮远河、太平河、窟窿河。其中,濑溪河、化龙溪和窟窿河属沱江水系,淮远河和太平河属涪江水系。

图2—3 河流水系图

(三)资源状况

1.土地资源

大足石刻片区涉及的11个镇街土地资源总面积为526.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04.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8.9%;林地165.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1.5%;住宅用地47.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0.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8%;草地、种植园用地等其余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占比均低于5%

图2—4 土地利用状况


表2—2 大足石刻片区土地利用分类统计表

土地利用类型

面积(平方公里)

占比(%

耕地

204.7

38.9

种植园用地

15.3

2.9

林地

165.7

31.5

草地

2.1

0.4

商业服务业用地

1.6

0.3

工矿用地

3.7

0.7

住宅用地

47.9

9.1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5.8

1.1

特殊用地

1.1

0.2

交通运输用地

22.6

4.3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30.5

5.8

其他土地

24.7

4.7

合计

526.1

100


2.生物资源

大足区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野生动物有3567种,野生植物有125364种。大足石刻片区野生动物有兽、鸟、鱼类,节肢、两栖、爬行类,腹行类等;饲养动物主要有猪、牛、羊、兔、鱼、蜂等,其中特色动物有黑山羊。野生植物有乔木、灌木、竹类、藤本、草本、常见藻类植物等,包含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水杉、珙桐,二级保护植物银杏、杜仲、绞股蓝、八角莲、金毛狗脊、金荞麦等。栽培植物除粮食、油料、蔬菜等主要农作物外,还有蚕桑、油桐、烟叶、葡萄、藤梨、枇杷、花椒等经济作物。

3.水资源

大足区水资源匮乏,属渝西严重缺水区域之一。又因地处涪江、沱江的分水岭,水资源具有时空分布不均等特点,在地域分布上是西北部相对贫乏,东南部相对较丰沛;在季节分配上是夏秋多、春冬少。大足石刻片区有中型水库2座,分别是化龙水库和龙水湖,主要功能均为城乡生活和农业灌溉。其中,化龙水库集雨面积27平方公里,总库容2365万立方米;龙水湖水域集雨面积16平方公里,总库容1695万立方米。

4.矿产资源

大足区矿产资源种类丰富,且分布较集中,主要分布于巴岳山生态走廊一带,其他区域零星分布。目前发现矿种21种,以非金属居多。基本探明储量达到小型及以上的矿种主要有煤炭、锶矿、地热、赤铁矿、含钾岩石等14种。大足石刻片区分布有地热、天然气、页岩、砂岩等,除天然气、地热为埋深较大的隐伏矿床外,其余多为出露地表或浅埋深的矿产;大中型矿床少,小型矿床和矿(化)点多。

5.文化资源

大足自唐乾元元年建县,至今已有1300年历史传承,孕育了无数优秀的传统文化。大足石刻片区更是人文荟萃,有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足石刻,有涵盖民俗、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多个领域的38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大足石雕和庙会为国家级),另有重庆市历史文化名村玉峰村。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世界八大石窟”之一的大足石刻,其始凿于初唐,鼎盛于两宋,是公元913世纪中国石窟艺术史上最为壮丽辉煌的代表作,儒、释、道“三教”和谐共处和空前的石窟艺术生活化的实物例证。199912月,因其艺术品质极高、题材丰富多变,从世俗到宗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日常社会生活,并充分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和谐相处的局面,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重庆市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继敦煌莫高窟之后我国洞窟石刻类遗产第二次入选。

1)宝顶山:充满世俗之美的艺术殿堂。开凿于南宋年间,历时70余年,由总设计师赵智凤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的一座造像近万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核心造像为大、小佛湾和圣寿寺,内存六道轮回图、千手观音、父母恩重经变相、地狱变相、牧牛图等诸多优秀艺术作品,是中国石窟艺术民族化、生活化的典范。例如父母恩重经变相通过怀胎、婚娶、送别等一系列日常生活情节,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的过程,形象生动、感人肺腑,又体现了教化众生、净化社会、传承道德观念等佛教造像观念、造像功能的革新。与其说是造像,不如说是一场对于生命的雕刻,将市井生活、烟火人气堆叠在山石之上,融于自然之中,最终跨越光阴,与现代文明相互照见。

父母恩重经变     相千手观音

图2—5 宝顶山摩崖造像

2)北山:唐宋石雕艺术的陈列馆。北山摩崖造像近万尊,题材以佛教密宗为主,主要为世俗祈佛出资雕刻。北山造像以雕刻细腻、艺精技绝、精美典雅而著称于世,展示了晚唐、五代、两宋(公元9世纪末至12世纪中叶)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其中,公元10世纪后期至12世纪中叶的宋代尤其以观音最为突出,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这一时期的作品造像具有人物个性鲜明、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艳丽等特点,体现了宋代的审美情趣,例如被誉为是“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的转轮经藏窟。

3)南山:罕见的道教石刻圣殿。公元1113世纪的道教摩崖造像,是中国道教石窟造像最多、最集中、反映神系最完整的。其中包括5个造像龛窟,主要有三清古洞、后土圣母龛、龙洞和真武大帝龛等,造像总数约500尊。

4)石篆山:融合儒、释、道的石窟典范。典型的释、道、儒“三教合一”造像群,凿刻于北宋年间,分布于长约130米、高约38的崖壁上,龛窟形制以中、小型摩崖龛为主,造像总数565尊。

5)石门山:佛道交融的艺术宝库。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区,开凿于北宋绍圣元年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龛窟造像区全长71.8米,高3.45米,有12个龛窟,500余尊造像。

6.旅游资源

大足区人文自然景观藏量丰富、特色突出,是全国首批甲级旅游开放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大足石刻片区有大足石刻国家5A级旅游景区、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龙水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等一大批国家级风景资源和位居“重庆最美公园”榜首的香国公园。同时,围绕“保护促旅游、旅游促发展、发展促保护”的思路,发展了老家·观音岩、棠香人家、如梦十里荷塘·山湾时光等多个乡村旅游线路,点亮了“生态+文旅农”新名片。

(四)经济社会状况

1.人口状况

大足石刻片区涉及宝顶镇、龙岗街道、棠香街道等11个镇街2021年,区域总人口数为44.1万,非农人口数约为27万,占全区总人口和非农人口数的比例分别为41%52%。其中,五山范围总人口约为35.9万,非农人口数为22.3万;玉龙山—龙水湖范围总人口约为8.2万,非农人口数为4.7万。

表2—3 大足石刻片区各镇街人口状况

片区

镇街

总人口

非农人口

五山

宝顶镇

31606

17114

龙岗街道

81030

64560

棠香街道

86989

72129

季家镇

21333

10592

三驱镇

55380

13617

石马镇

34164

8474

智凤街道

48436

37003

小计

358938

223489

玉龙山—龙水湖

玉龙镇

24595

12423

拾万镇

28910

5993

通桥街道

14161

13849

龙滩子街道

14443

14689

小计

82109

46954

合计

441047

270443

2.经济发展

2021年,大足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0.3亿元,同比增长10.3%。三次产业结构比为8.5:50.3:41.1,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34.84.2个百分点。大足石刻片区所涉及的11个镇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4.8亿元,同比增长14.9%,比全区增速高出3.6个百分点。大足石刻片区特色产业为旅游业、农业等。

1)旅游业。大足石刻片区旅游空间格局为“一核、一轴、一环、三片”。其中,“一核”是以“三山一城”(宝顶山、北山、南山、中心城区)为中心的石刻文旅休闲体验核;“一轴”是串联大足城区、双桥经济开发区,联动“三山一城”、龙水湖旅游度假区等景点,形成的南北联动的城景融合驱动轴;“一环”是五山联动体验环;“三片”分别为龙水湖生态康养旅游片、石刻文创乡村旅游片和民俗文化乡村旅游片。2021年,大足石刻、龙水湖旅游度假区等景区带动全区实现旅游接待量约3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53.9亿元;老家观音岩、棠香人家等景点带动全区休闲农业接待量突破1000万人次以上,重点休闲农业景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0000元。

图2—6 大足石刻片区旅游空间格局

2)农业。大足石刻片区主导产业涉及优质粮油菜、大足黑山羊、冬菜等,其他特色产业主要以“多品种、小规模、高品质、好价钱”为导向实现因地制宜发展,包括中药材、生态渔、生态畜牧等。

3)工业。大足石刻片区特色工业主要为文创产业,主要建设载体为大足石刻文创园。该园区一期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方向为雕塑文创、工艺美术、数字文创三大产业。目前,园区引进企业151个(含园中园企业),投资总额180亿元。

三、“两山”实践探索成效与问题分析

(一)“两山”实践探索进展与成效

近年来,大足石刻片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坚持打生态牌、走生态路,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推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转型,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在“两山”转化实践探索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1.生态环境质量奠定基础,“两山”自然资产丰厚

1)生态保护修复稳步推进。划定大足石刻片区生态保护红线管控面积40.61平方公里,严控红线区域内的开发建设活动。实施城区增绿、水系扩绿、村镇兴绿等工程,完成大足石刻片区香国公园等城市绿地建设,打造岸绿水碧景美的城乡滨水景观长廊,在玉龙镇、拾万镇建成2个森林小镇,棠香街道和平村被命名为“重庆市绿色新村”12021年大足石刻片区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2.4%开展湿地资源调查,通过自然湿地岸线维护、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河库水系连通等手段,实施湿地恢复与综合治理示范,确保大足石刻片区湿地面积不减少。大力治理修复生态退化区,自2015年以来,累计完成大足石刻片区玉龙山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复耕复绿56.84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2.32平方公里。

2)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2021年,大足石刻片区河流水质总体达到III类,城市及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3天;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重点解决污水设施短板问题。分阶段有序实施大足石刻片区厂网建设,完成濑溪河永定河(城区段)入河排污口治理应急工程以及城区市政道路排水管网修复工程;建成投用城区污水处理厂三期(3万吨/天)扩建工程和“中水回用”工程,完成玉龙等乡镇污水处理厂出水口生态湿地建设,实现大足石刻片区镇级污水处理厂一级B标稳定达标排放。有效推进农业农村面源治理。推进大足石刻片区规模化畜禽养殖治理,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新建智凤标准畜禽集中屠宰中心,停用增氧机、回收水库经营权,并实行统一水产生态养殖。推进大足石刻片区农村人居环境提质增效,基本完成农村黑臭水体排查,“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覆盖率100%,拾万镇长虹村、宝顶镇古佛村、棠香街道和平村成功创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美丽巴蜀宜居乡村示范村”。全面完成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大足石刻片区禁止城区使用燃煤,完成规上工业企业燃煤锅炉改造,依法关闭烧结砖瓦窑重点用能企业,加快推进垃圾处理厂填埋气治理与综合利用。强化大足石刻片区农业“五烧”、工地扬尘治理和交通尾气整治。

2.生态产业发展步入佳境,“两山”转化动力强劲

1)生态旅游业提质增效。成功创建大足石刻5A级景区、香国公园4A级景区、荷花山庄等多个3A级景区,发展了龙水湖市级旅游度假区及老家·观音岩等多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初步形成了以大足石刻文旅休闲体验为核心,以龙水湖生态康养为支撑,以醉美乡村旅游为拓展的联动发展态势。2021年带动全区旅游接待人数2945.3万,同比增长16.7%;旅游总收入153.9亿元,同比增长25.6%。设施服务不断完善。不断优化和调整大足石刻片区的景区游览动线,畅通旅游景点内外部交通循环,基本形成“内融外联”“快旅慢游”的旅游交通体系;推行“一厕一码”率先“触网”,大足石刻景区、龙水湖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重庆市智慧旅游示范度假区。场景业态深度融合。全力推进大足石刻文化公园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在大足石刻片区打造了一批多业态融合新标杆。老家·观音岩、棠香人家等文旅农融合示范深入推进,成为最热赏花地、休闲打卡地;十里荷棠城景融合示范形象初显,“如梦荷棠”光影秀成为夜间网红打卡地,荷棠夜市、滨河路夜市街、蓝湖花街夜市三大聚集区初具规模,烟火气、大足味、时尚潮、多元化的夜间经济发展格局更加巩固。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精心搭建媒体矩阵、深入策划文旅节会活动、精品展演节目,旅游品牌形象显著提升。大足石刻景区获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标”、龙水湖温泉获评“国家五星级温泉”,以点带面推动大足区荣获“优秀魅力城市”“魅力文化景区”“魅力乡村旅游目的地”“2020年度中国文旅融合发展名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等多项荣誉。

2)生态农业发展稳中向好。大足石刻片区主导产业不断壮大,硒锶油菜苔(油蔬两用)作为全市百亿级油菜基地核心区打造;冬菜形成产加销全产业链发展;黑山羊产业不断壮大,建成国家级大足黑山羊保种场、动物疫病净化创建场,成功注册“双地理商标”和“山羊说”等5个商标,入列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及其保护“双名录”,品牌价值超2亿。产品加工崭露头角,大足石刻片区新建成大唐丰域、柠香果业等一批加工项目,以智凤食品加工园为核心的农产品加工园持续壮大。品牌建设稳步推进。构建“大足硒锶”公用品牌体系,大足石刻片区累计申报“两品一标”等农产品品牌31个,棠香街道五星社区成功创建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宝顶镇铁马村、龙岗街道观音岩村、季家镇梯子村等成功创建重庆市“一村一品”示范村。科技支撑不断增强。大足石刻片区开展超级杂交水稻“超优1000”和巨型稻实验示范种植,成功引进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市农科院大足分院、西南大学黑山羊研究所和乡村振兴研究基地等科研机构。

3)生态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大足石刻片区文创产品不断拓展创新,围绕“佛足”“牧牛图”等大足石刻经典造像开发出文创产品400余种,非遗传承人刘能风作品《吹笛女》入选“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展;联动故宫文创开发了书签、丝巾等大足石刻元素文创产品;重庆歌舞团和大足石刻文创园“泥人张”传人陈毅谦团队开发的《丽人行》Q版国潮手办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大赛”金奖。大足石刻文创园成功创建“重庆市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累计完成投资23亿元,引进企业36个(含园中园企业共151个),协议投资180亿元。高水平承办第六届重庆文旅惠民消费季主会场活动,带动文旅消费5000万元以上。

3.体制机制探索成效显著,“两山”建设保障有力

1)生态文明改革扎实推进。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试点。制定并落实《重庆市大足区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工作职责规定》《重庆市大足区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区级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严格履行生态文明建设“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在全市首创濑溪河“五长制”,实行“河段督导长+部门和镇街河段长+河段检察官+河警长+河段义务监督员”制度。扎实推进林长制,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意见》,制定《重庆市大足区林长制督查考核实施办法(试行)》,细化并印发林长制区级会议制度、巡林制度等8项制度,明确了区、镇、村三级林长责任体系和责任清单,纳入全市5个“智慧林长”试点区县之一。创新建立了“林长+山林警长+检察长”工作机制,推动形成检察监督与行政履职同向发力的林草生态保护新格局。建立大足区河流生态补偿机制、河流断面水质监测通报制度、生态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系统、生态文明建设绿色GDP考核评价体系及多元环保投入机制,压实各方责任,守护绿水青山。

2)农业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大足是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之一、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区县、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区推进试点区县,也是重庆市唯一一个同步推进农村土地“三项制度”改革区县,农业农村改革成效突出,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

①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大足石刻片区完成农村集体清产核资清理、登记、核实、公示程序,股权证已全部发放到村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建立独立账户,实行资源、资产、资金规范管理。

②农村土地“三项制度”制度改革成效显著。形成了“三分两不分”集体收益分配形式,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基准地价体系,为修法提供了实践经验。入市方面:累计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管理办法》等7个规范性文件,形成城乡统一建设用地使用权基准地价评估等8个技术规范。征收方面:大足区制定《农村土地征收改革试点管理办法》等7个规范性文件,在征地制度试点改革中试行增加每人1.05万元医疗保障的措施被中央深改委采纳。宅基地改革方面:在大足石刻片区棠香街道、拾万镇、玉龙镇3个镇分类开展宅基地改革试点,形成《重庆市大足区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等“1+3”配套政策体系。

③农村“三变”改革稳步推进。大足石刻片区龙岗街道观音岩村、棠香街道双丰村、拾万镇长虹村等试点村以土地、农房、资金等入股,将撂荒土地、闲置农房变成了稳定增收的“钱袋子”,探索出了“三变+村集体经济”“三变+农旅融合”“三变+特色产业”等模式。

3)绿色金融发展亮点纷呈。2020年底被确定为重庆市绿色金融改革试验重点区以来,大足区积极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工作成效亮点纷呈,发展效益得到了提升。一是先行出台《大足区2021年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行动计划》,有效发挥了标准体系对绿色转型的牵引作用。二是创新“政银”纵向横向合作机制,搭建银企融资对接平台,建立“政银企”每月对接机制,有效发挥对绿色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三是丰富信贷产品助推绿色转型,投放“绿信贷”“绿增贷”等绿金产品,建立风险基金池,区财政投入6300万元与银行合作建立财政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四是引入绿色金融资金投入环境治理,推动水资源保护等项目获得国开行和农业银行30亿元、期限20年的绿色银团贷款,有力推动了生态环境改善。

(二)存在主要问题和挑战分析

1.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绿水青山需久久为功

多领域、多类型、多层面的生态环境问题累积叠加交织,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任务复杂艰巨。大气区域扩散条件弱,夏春季臭氧超标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区域空气质量首要问题,持续增长的机动车保有量给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带来更大挑战。部分河段稳定达标困难,个别水体存在富营养化现象。土壤和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薄弱,问题又具多样性和复合性。森林数量增长困难,用地矛盾比较突出;耕地资源富集,但超载和占用并存,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压力大。

2.生态产业发展潜力有待挖掘、金山银山持续壮大仍需加强

石篆山、石门山石刻因尚未对外开放,“五山”联动效应尚未形成,大足石刻影响力可进一步提升。乡村休闲旅游景点较为分散,特色有待进一步挖掘。龙水湖旅游度假区核心吸引力仍需加强,知名度有待提高。以石刻文化、生态文化为核心的主题旅游产品体系尚未形成,旅游新业态发展有待提速,需求侧文化旅游体验有待强化,核心品牌吸引和带动力可进一步加强。同时,农业“接二连三”未充分联动,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薄弱,品牌知名度也有待提升。

3.“两山”文化挖掘程度尚浅、惠民富民需合力合心

大足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和积淀深厚的石刻文化,但在开发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过程中,对“两山”文化的挖掘不够深入,亟需重视对山水文化精神的认识理解、追求和弘扬。石刻、山水、非遗等文化资源利用不足,内涵挖掘及精神价值凝练不够,文化构建不够系统,品牌特色不够突出、价值有待提升。历史遗迹、石刻文化遗产保护修复仍需持续发力,大足石刻文化公园、大足石刻文创园等文化载体建设有待加速推进。文化宣传、文化惠民活动中有关“两山”文化的比例较低,“两山”文化弘扬的社会氛围尚未完全形成。

4.“两山”机制政策“碎片化”、保障能力待不断提升

两山”实践创新工作涉及生态环境、文化旅游、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等多个行业和部门,难以实现制度体系合力的最大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尚未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有待深入推进,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相关制度尚不够健全,社会资本、公众参与“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的机制体制需进一步完善,推进“两山”高质量转化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丰富,考核办法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凝练总结已有的典型案例

大足石刻片区“两山”基地建设思路为“一心两区”。“一心”是指一个核心,即以“五山”为代表的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地,依托石刻资源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两区”主要指近郊区域和远郊区域两个周边区域,也就是老家·观音岩等3个乡村美丽经济示范点和龙水湖—玉龙山。两个区域均是为了实现大足石刻整体保存环境的改善,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结合自身特色,走出一条兼顾“高质量”“高颜值”的绿色发展之路。

1.文化铸魂,世遗保护智慧的绿色诠释

大足石刻是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石窟造像走向衰落之际而在南方长江流域造像兴起的大型石窟群,总计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在这里,岩石的肌理,土壤的质地,树木的筋节,蕴含“慈、善、孝、义、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为雕塑在天然的山岩里延伸,创造了山亦是雕塑、雕塑亦是山的独特景致,是大足区最为珍贵的“绿水青山”。大足石刻属于不可移动石质文物,体量较大、多依附于自然载体,与其赋存环境一起构成了文化遗存的整体,具有不可分割的特征。因此,其保护工作既取决于小环境的建设,更依赖于大环境的改善。然而,大足石刻地处在重庆——贵阳酸雨带,境内酸性降水现象十分普遍,在过去20年里,环境因素尤其是酸雨污染成为损坏这珍贵的“绿水青山”的主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左右,受周边地区生活和工业影响,大足地区酸雨污染严重并长期未得到有效改善。截至2014年,其降水年平均pH值处于4.6左右,降水酸性化比例约为76%。长期酸性环境作用下,降水、凝结水、岩体裂隙渗水均会对石刻造成侵蚀影响,严重损害文物价值。同时,环境中颗粒物浓度长期超标、水体污染严重,也会对石刻产生腐蚀。

2019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重庆时强调,一定要把大足石刻保护好。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足石刻保护的重要指示,守护好大足区最珍贵的“绿水青山”,大足区委、区政府坚持系统治理、文旅联姻、文化引领、科研创新,走出了守护绿水青山、壮大金山银山、共享金山银山、反哺绿水青山的“文化铸魂型”转化之路2021年,大足石刻地区酸雨频率降低至32.8%,以酸雨为主的环境污染得到明显控制,石刻文化与绿水青山美美与共,绿色效益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宝顶山全景

渗水病害

1994

2019年对比

1)坚持系统治理,守护绿水青山。

优化布局,擘画“绿心”蓝图。按照“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科学编制了《大足石刻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实现“一个规划”统领大足石刻风景名胜区发展建设,明确了生态价值实现空间管控布局。根据大足石刻生态环境基础、资源禀赋特征,不断调整设施人口布局,对宝顶山石刻文物区遗产核心区的游客服务中心进行外迁,将建设控制地带以内的民居外迁至宝顶镇及大足城区,拆除景区内与保护无关的建筑约8.8万平方米,合理设计了人车分流的游览环线,优化了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地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格局。

治理环境,涵养“绿肺”生态。以大气、污水等大环境治理为切入点营造绿色空间,促进石刻保存环境、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双提升。申遗工作启动时在石窟区建立了排污系统、推进完成绿化美化面积104600平方米,极大净化了渗入石刻区的水源,减小了渗水引起的破坏。近年来,先后完成了宝顶山、北山石刻区煤改气工程,实施景区新能源车替代工程,协同推进全区工业、交通、生活、扬尘源防治,酸雨环境改善明显;大力整治濑溪河流域,不断完善景区污水垃圾等基础建设,持续推进绿化美化工程,降低了周边农田耕种施肥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和可溶盐含量,水污染对石刻的侵蚀进一步减轻。

专栏1大气污染治理

2015年以来,大足区深入推进工业、交通、生活等领域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助力大足石刻大气环境提升,环境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雨特征污染物出现明显下降。2021年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为12μg/m3,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为14μg/m3,主要污染物PM10年平均浓度43μg/m3,酸雨频率32.8%。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10、酸雨频率分别较2014年分别下降70%22%34%57%

深化工业污染防治:投入了近7000万元实施红蝶公司废气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完成了大足区殡仪馆废气污染治理。累计淘汰燃煤锅炉16个,关闭烧结砖瓦窑企业38家,完成砖瓦厂37家、铸造企业51家、燃煤企业109家整治工作,对全区烧结砖瓦窑企业下达了错峰生产计划,深度推进干洗印刷、汽车维修企业VOC专项治理。推进交通污染防治:划定了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止使用区域,建立机动车路检点2个,开展汽车尾气路检工作;持续推进黄标车及老旧车辆淘汰,累计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2000余辆;逐步推广混动及纯电动新能源公交车,新能源公交车占比41.5%。实施生活污染防治:持续推进扬尘控制及生活废气治理,巩固扬尘控制示范工地和控制示范道路各10条,巩固基本无煤乡镇2个、无煤社区5个,完成250家餐饮单位油烟治理。开展联合执法,持续治理农业五烧。

专栏2濑溪河流域治理

濑溪河又名“大足川”,是大足区的母亲河,也是城区内的主要饮用水源和排污通道。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的生活生产废水排入河道,导致容量超载、流域生态环境恶化,2017年濑溪河水质退化至类。为治理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大足区开展了河外截污、河内清淤、清水补给、生态修复等一系列治理修复工作。经过不懈努力,濑溪河由曾经的“老大难”转变为“美丽河”,水质保持在类。

控源截污,实现源头减排。集中取缔濑溪河沿岸“散乱污”企业、分类整治入河排污口和畜禽养殖场;实施城区雨污管网改造,建成投用城区污水处理厂三期(3万吨/天)扩建工程;实施城区污水管网普查和排查,推进排水管网信息平台建设。清淤修复,盘活水体内源。实施龙岗街道、棠香街道和永定河流域棠香街道4.7公里河道清淤和生态修复工程,完成濑溪河、窟隆河沿河两岸1030米生态景观廊道建设848.3亩,完成约1300亩的香国公园生态绿地建设;实施濑溪河至永定河连通工程,打通水体“毛细血管”,实现区域内水资源优化调度配置,提升水环境质量。健全机制,推进长治久清。全市首创濑溪河“五长制”,实行“河段督导长+部门和镇街河段长+河段检察官+河警长+河段义务监督员”制度,建立河流生态补偿机制、河流断面水质监测通报制度、生态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系统

修复文物,增添“绿能”动力。渗水、岩体失稳、风化、生物侵蚀、贴金层和彩绘层劣化等多种病害等一直是威胁石刻遗存的主要因素,影响石刻造像的长久保存,永续利用。20世纪50年代,成立大足县文物管理所(现大足石刻研究院),开启了大足石刻的有序保护。申遗20年来,出台重庆市首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地方性法规《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条例》,将石刻本体保护和与之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上升到立法层面,让石刻文物的生态环境保护有法可依。传承古人治水智慧,坚守文物保护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原则,坚持技术、工艺、材料创新,实施了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大足石刻宝顶山大佛湾水害治理工程等多项重大文物保护项目。制订《大足石刻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建成大足石质文物保护中心、安全技术防范中心、监测预警中心等科技保护体系,高科技助力实现“治未病”。设立“文化遗产检察官”制度,不断强化体制机制建设。酸雨等环境污染引起的石刻病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文物真实性和完整性得以留存,文明发展和生态保护得以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美美与共。

宝顶山大佛湾九龙浴太子排水设计

宝顶山大佛湾圆觉洞排水设计

千手观音主尊修复前

千手观音主尊修复后

专栏3大足石刻水害治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由于石刻与自然山体相连,空气和水环境污染均会导致石刻病害,最典型的是酸雨作用。为了减小这种影响,古人在建造石刻之初就进行了排水设计,形成了石刻水害治理的经验技术。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大佛湾圆觉洞和九龙浴太子的排水设计,两者都是结合地形变化将雨水、渗水进行收集,利用造像巧妙构造暗沟、暗道,最后将水引出造像区。两者都体现了排水系统同造像艺术的巧妙结合,彰显了古人对于自然的保护和尊重,成为大足石刻生态文化的根基。后人在应对这一问题时,不仅延续了古人水害治理的理念与智慧,更在施工技术、监测手段等进行了创新。自20世纪50年代起,大足石刻实施了100余项综合性保护工作,其中最重要的

是宝顶山大佛湾水害治理、北山石刻水害治理工程。具体介绍如下:

1.宝顶山大佛湾历年治水情况。主要有宝顶山卧佛治水工程、圣迹池清淤防渗工程、大佛湾区域清污分流倒流隧洞工程及环境整治工程、宝顶大佛湾水害治理工程等。详细如下:1953年对宝顶山大佛湾九龙浴太子龛排水沟进行凿深加宽,保证排水通畅;1956年在大佛湾东、南、北坡修建排水沟;1957年治理大佛湾北崖拔舌地狱区域渗水,沿造像裂隙开凿排水沟,实施渗水引排;1962年修建小佛湾正殿千佛墙后排水沟;1974年治理毗卢洞窟渗水:在造像间裂隙钻孔,将水引入后壁暗沟排掉;1985年圣迹池西岸建造黏土隔水坝,解决圣迹池水渗流对卧佛的侵害;1996年在圣迹池北侧开凿一竖井,以竖井为起点开凿200m长隧洞,并延至大佛湾北侧冲沟出口,同时在出口处设置污水沉积、过滤池;19981999圣迹池清淤整治工程,对池底揭露的冲沟沟槽进行填充封堵,建造专项排污系统,美化环境等;2002年九龙浴太子龛坡顶防渗排水治理工程;20152017年,实施宝顶大佛湾水害治理工程(一期),是近半个世纪水害治理经验的基础上,以完整系统思路开启的研究性项目。项目以帷幕灌浆堵截为辅,疏排水和导水为主,通过加强监测,动态治理,实行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达到了较好的治水目标;2019年至今,实施宝顶大佛湾水害治理工程(二期),包括试验性施工、工程监测施工、水害治理施工三部分。其中监测工作内容包括气象环境、地下水及水害监测等,治理工作范围为圆觉洞至牧牛图区、护法神龛至卧佛脚部区、卧佛头部至毗卢洞区、父母恩重至柳本尊区、南后门区五个施工区段。北岸的治水采取疏为主、堵为辅的总体治理思路。以父母恩重至柳本尊区施工为例,施工主要包括排水沟施工、挡土墙砌筑、水平防渗、泄水孔、园林绿化移植与恢复等施工内容,如下图所示。

排水沟

水平防渗

园林绿化

图3—1宝顶大佛湾水害治理工程—父母恩重至柳本尊区施工图片

2.北山石刻水害治理工程。采用隧洞排水+顶部排水沟+地表防渗+裂隙灌浆综合治理。隧洞排水措施是当时我国石窟保护技术中的一种新尝试,虽然对地质环境扰动较大,但工程治水效果明显,使造像得到了更好的保护,成为大足石刻以至我国石窟治水工程的成功范例之一。

专栏4大足石刻监测预警中心

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是2012年国家文物局批复立项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试点项目之一。系统根据大足地区独特的气候、环境、自然等条件,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监测指标体系,涉及18大类70项监测内容,包含文物本体、自然环境、人为因素以及专项监测,其中自然环境监测将气象,NOxSO2CO2O3、可吸入颗粒物(PM10PM2.5)等多项大气重要指标纳入监测预警范围,利用智能化实现了从被动的抢救性保护监测,到主动的预防性保护监测的转变,有效支撑了大足石刻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

2)坚持文旅联姻,壮大金山银山。

以文塑旅,促进“绿金”经济。投资12亿元,实施宝顶山石刻景区提档升级,完成大足石刻博物馆改造、孔雀园至大佛湾景观礼佛甬道、南北宋街等工程建设项目,拓宽景区面积5倍以上,成功打造大足石刻世界遗产博览园。推进游客服务中心建设,设旅游综合服务区、文化展示交流区及功能配套区等,提升大足游客接待能力。推进智慧化景区和智慧博物馆建设,完成免费无线网络景区全覆盖、语音导览系统建设,成功创建重庆市智慧旅游示范度假区。建成3.8米石刻大道景观带,完工宝顶山环山公路、佛新路升级改造工程,新增宝顶山北山旅游公交专线,新(改)建宝顶景区停车场、电瓶车停车场3.25万平方米,优化城区至景区公交线路,形成“内融外联”“快旅慢游”的旅游交通体系。

专栏5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博览园建设(集体经营性土地入市)

宝顶镇东岳村2组的110.54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是大足区最早采用集中区入市的农用地,于2015年以3950万元的价格(35.73万元/亩)成功竞得,用于打造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博览园。此次项目将原有偏远、闲置、零星分布的土地,复垦集中到区位优势明显的产业集中区,用于石刻文化旅游项目打造,盘活了沉睡的集体资产,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为推动经济绿色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主要经验做法如下:

一是明确入市对象及范围、确定入市主体、规范确权登记管理,完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制度;二是探索集中区入市,明确了入市范围和途径;三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基准地价体系、完善入市交易程序和交易平台,健全入市市场交易规则和服务监管制度;四是制定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征收办法、探索出“三分两不分”分配机制。“三分”是指,拥有该集体经济组织农业户籍的人员分三分之一,拥有该集体经济组织的第二轮土地承包地的人员分三分之一,长期生活在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的人员分三分之一,占两项的分三分之二,三项都占全额分配。“两不分”是指,已征地农转非购买社保的人员不参加分配、空挂户人员不参加分配。从制度建设入手,建立了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收益分配机制。

以旅彰文,延伸“绿色”链条。大足石刻是精湛技艺与世俗故事完美结合,“慈、善、孝、义、廉”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彩呈现。结合旅游发展,深入挖掘、利用石刻文化,推动其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为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获得文化效益。立足文化遗产传承,举办了石雕大赛、石雕进校园、大师带徒等系列活动。大足职教中心开设了石雕石刻专业,近三年培养石雕石刻专业毕业生500余人,就业稳定率达80%,自主创业率约5%。活用文化遗产,全域打造大足石刻文化公园,围绕“佛足”“牧牛图”等大足石刻经典造像开发出文创产品400余种,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建成大足石刻文化创意产业园,引进雕塑、石雕、玉雕、铜雕、木雕及数字文创、创意设计等企业151家,协议投资180亿元,吸纳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27名,其中“泥人张”传人陈毅谦团队开发的《丽人行》Q版国潮手办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大赛”金奖。充分发挥大足石刻的传统文化教育价值和社会教化功能,围绕大足石刻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科普基地、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推动大足石刻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

3)坚持文化引领,共享金山银山。

区域共建,推动共同发展。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为契机,以石刻文化为纽带,联合川渝两地相关文物保护机构,共同推动大足石刻与川渝地区其他石窟寺实现保护、研究、展示一体化,推进资阳大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打造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与眉山、乐山、乐至等区(市)县签署文旅发展合作协议14个,倡导发起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世界遗产联盟、巴蜀石窟文化旅游走廊联盟等6个联盟,共同推出数条石刻艺术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培育“成渝地·巴蜀情”区域文化活动品牌,携手举办“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大足石刻华服周”活动,吸引两地300余名华服社团爱好者参与,制造话题1200余个,视频播放量超1.7亿次。

坚定自信,强化文化输出着力打造传统文化的“绿水青山”,推进“大足学”学科建设,设立“大足石刻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成大足石刻学术报告厅,出版《大足石刻全集》,填补在大型石窟领域出版考古报告的空白。开展大足石刻“四百工程”,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内省会城市及其他重点城市为重点,通过百场展览、百场讲座、百馆赠书、百集微视频展播活动,提升大足石刻美誉度,推动大足石刻“走出去”。正式开行“大足石刻号”高铁,成功举办重庆大足国际旅游文化节、“大足石刻杯”国际足球锦标赛,精心打造“天下大足”演艺项目,发布数字影院的4K《大足石刻》高清纪录片和8K《天下大足》球幕电影,传播大足声音、讲好大足故事。

4)坚持科研创新,反哺绿水青山。

通过科研合作创新,不断探索环境对石刻的影响、石刻修复过程中绿色材料和工艺,反哺绿水青山,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2010年至2018年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展千手观音环境监测研究,对千手观音所在环境的气象条件、大气污染物、降水、凝结水等进行系统的采样,分析认为酸性颗粒物沉积和高湿环境是目前影响千手观音造像保存的主要因素,造像还面临高盐溶液腐蚀、微生物滋生等风险且保存环境存在一定的臭氧污染,为千手观音环境保护以及抢救性保护工程方案制定提供科技支撑。2019年同重庆大学开展科技协作,深入实施千手观音微环境监测项目,通过连续监测大足石刻千手观音所在核心区域及其周边区域气、水、土环境质量,更进一步了解大气中的酸污染、颗粒物污染、氧化性污染,以及凝聚水、裂隙水等对千手观音的侵蚀危害,为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预防性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也为制定川渝地区石窟寺及石刻类文物的环境质量标准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大足石刻舒成岩摩崖造像保存环境监测研究,基于生物碳酸盐胶凝材料的石质文物绿色修复技术研究也在加速推进。2022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重庆市文物局、四川省文物局联合授牌建立川渝石窟保护研究联合实验室及川渝石窟保护利用科技创新基地,重点围绕石窟寺病害机理、水文地质、生物病害防治、保护修复材料、保存环境监测与预警、数字化和展示利用、专项修复技术等领域,全面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构建石窟寺保护科学技术和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绿水青山永续长存。

绿水青山保护成效显著。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不断强化石刻及周边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持续拓展宜旅、宜居、宜业的绿色生态空间,区域自然生态环境持续向好。2021年,大足石刻地区酸雨频率为32.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3天、优良天数比例为91.2%,濑溪河水质监测指标达到地表水类标准,宝顶、南北山石刻景区森林覆盖率超60%,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物质供给、调节服务、文化服务等类型生态产品的能力不断增强,留住了以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为魂、美丽城乡为韵、生态产业为基的美丽景观,形成绿色发展和宜居生活相互融合的和谐格局

金山银山转化效益突出。大足石刻蕴含着 “慈、善、孝、义、廉”等中华民族传统价值理念,吸引游客“进入式消费”,充分显化了自然生态产品和石刻文化资源的价值。申办世界文化遗产的20年来,成功创建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通过大足石刻保存环境提升、景区提档升级、文化公园打造、石刻研究院建设等一系列工程,不断促进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化与变现,让石刻文化得益于绿水青山,让绿水青山焕发石刻文化的生命力与活力,创造出人在精神享受、知识获取和休闲娱乐等方面综合效益。2020年疫情期间,“云游大足石刻博物馆”“大足石刻——石壁上的博物馆”“云游大足石刻之魔幻北山”通过短视频平台进行直播,观看人次突破1000万,点赞超过400万。2021年,大足石刻旅游门票收入超4000万,带动全区实现旅游总收入153.9亿元,同比增长25.6%

石刻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等一系列文物保护工程的实施,有效解决了核心人文内涵丢失和文化传承断档等问题。随着宝顶山石刻景区提档升级,巴蜀文化走廊、文创产业园等建设的深入推进,以石雕、竹雕、剪纸等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通过游客体验和市场传播等方式得以长久保护和传承。2018年,大足亮相央视《魅力中国城》节目,获评“优秀魅力城市”“年度魅力文化景区”;2019年,大足石刻作为中国十大文化形象地之一,登上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广告屏;2020年,大足石刻获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标”;2021年,大足石刻首次进入国家统编历史教材,登录央视纪录片《大足石刻:石头上的世界》;2022年,大足石刻再次登录央视《人类的记忆:殊胜大足》,展现了山崖上的中国风情、保护世遗的中国智慧,其文化影响力和效益不断彰显。

2.乡土致富,乡村美丽经济的生动示范

大足石刻片区的乡村属于典型丘陵地貌,其村庄、人口空间分布具有相对零散的特点。早些时候,由于地理空间的分隔、交通闭塞,再加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乡村地区的人口外流、土地闲置,经济基础愈发薄弱,大量的自然人文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造成资源浪费。为了有效改善这一境地,大足石刻片区围绕宝顶山、南山、北山、中心城区“三山一城”,多措并举巩固周边乡村生态环境本底,将河流、水库、农田等生态资源“串珠成链”,整合形成生态资源优势;依托石刻文化、荷棠文化、红色文化,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催生老家·观音岩文化传承型、棠香人家环境治理型、如梦十里荷塘·山湾时光资源整合型等环境友好的乡村生态旅游新示范,以文旅农融合发展促进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共赢,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图3—2 美丽经济示范点分布

1)文化传承型—老家·观音岩。

基本情况:老家·观音岩位于龙岗街道,总规划面积12180亩,分两期。其中一期位于观音岩村,实施面积6399亩,核心区面积500余亩。项目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得天独厚资源,以“千年古驿道、千年写字崖、千年桃李园、千年梨树林、千年宝林寺”五个千年文化为核心,通过保护性开发、美丽乡村建设等方式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农旅产业;以“三变”改革为抓手,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以“节庆”活动为媒介,提升品牌影响力,最终实现文化旅游农业“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

图3—3 老家·观音岩规划图

主要做法及具体成效:

“文化”塑魂,推进资源转化。挖掘整理当地文化资源、历史故事,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农旅产业。完成写字崖一带保护性开发,李花大道景观提升,小川东道修复和现有的雕刻、寺庙、佛像保护、修复、重塑等一系列工程,凸显五个千年的厚重历史文化底蕴。实施庭院美化、农村人居环境靓化工程,彰显川东民居风格。依托观音岩文化优势和产业现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初步形成李子2000亩、桃树300亩、蔬菜500亩的产业规模,并成功引进农友农业、钺斧山蔬菜专业合作社等企业入驻,推动文化扎根土地,带动产业兴旺。

“三变”促收,实现乡村振兴。创新采用“国有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由区鑫发集团与观音岩村联合社共同组建重庆市大足区老家观音岩生态观光农业有限公司作为运营主体,构建了多重利益联结机制。项目注册资本金1亿元,其中联合社以补助到村的各类资金、承包地经营权、林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各类资金、资产作价4000万元。目前,项目累计提供200余个务工岗位,实现劳务收入80余万元,预付保底收益金40余万元。同时,项目公司通过集体土地入市方式购买24亩土地,村集体和村民获得收益500万元。

专栏6多重利益联结机制

保底分红和股份分红两种模式任由联合社选择。项目公司运营初期,考虑到经营效益不够明显,采取保底分红模式;如果现金方式入股的,每年收益不低于6%;土地经营权入股的每年收益按水田不低于600元、旱地不低于400元、坡地不低于300元的标准进行保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等资产入股的,按照评估入账价值,每年给予不低于资产价值5%的固定收益进行保底;项目公司经营实现盈利后,计划再向联合社分配10%的净利润。项目公司运营到中后期,利润稳定,联合社可选择按照股份比例分红模式。

“节庆”作媒,提升品牌效应。2017年以来,连续举办4届“春风桃李”旅游文化节,累计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带动增收500余万元,中央电视台、重庆电视台、新华网、华龙网等多家主流媒体专题宣传推介650余篇次,央视《第一时间》《共同关注》《东方时空》等多栏目播出报道,老家·观音岩影响力不断扩大,品牌效应初步凸显。2018年以来,观音岩村先后获得重庆市绿色示范村庄、重庆市休闲美丽乡村和重庆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村点等多个称号。2022年,建成大足区“中小学学农劳动实践基地”,带动300名左右的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帮助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图3—4 老家·观音岩照片

2)环境治理型—棠香人家。

基本情况:棠香人家位于棠香街道和平村、惜字阁村,幅员面积12.7平方公里。项目结合川东文化大力实施乡村环境整治,以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助力农旅产业发展,实现建设美丽乡村向经营美丽乡村转变、“美丽成果”向“美丽经济”转化,基本形成了生态农业、绿色休闲、旅游度假、观光体验等要素集合的农旅文融合发展格局。2016年以来,和平村、惜字阁村分别获得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国家级卫生村、国家森林乡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重庆市美丽宜居乡村、重庆绿色示范村、美丽乡村示范片、重庆市绿色新村、重庆市卫生村和重庆市垃圾分类示范村等多个荣誉称号。

图3—5 棠香人家规划范围图

主要做法及具体成效: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建设美丽乡村。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新增污水管网5.6米,新建污水处理站1座、“三格化粪池”484个,改造卫生厕所864户,实现垃圾“户定点、村收集、统一转运处理”全覆盖。依托川东独特文化特色,综合整治院落692户,集中整改农村厕、厨、圈舍,改造、新增门前屋后绿化面积5000余平方米,门前绿化率提升至95.6%。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完成龙塘沟段、玉河沟5.7公里生态河道改造,道路、水系两旁植树1万平米,实施彩化森林2500亩,栽植栾树、日本红枫、黄桷树、银杏等共计17万株,实现区域森林覆盖率超60%,“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守好用好农田聚宝盆”,壮大生态农业。建成生态枇杷种植基地850亩,砂糖李种植基地500亩、红心柚种植基地500亩、“稻田+”工程基地500亩、生态养虾基地200亩,西瓜基地100亩,桂花、摇钱树等幼苗培育面积达130余亩,发展海棠园150亩,草莓基地50亩,儿菜100亩;打造农夫夜市,注册区域品牌“乡篓篓”,五星枇杷、红土地食用油获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为观光农业、采摘体验等项目打下坚实基础。

专栏7“稻田+”—让“撂荒田”变身“致富田”

前些年,由于村民外出打工,和平村许多农田逐渐变为无人耕种的“撂荒田”,为有效改善这一状况,带领当地村民吃上了“生态饭”、走上“富裕路”,和平村规划了1000亩的“稻田+”项目,目前已建成规模500亩,2022年预计带动当地村民人均增收1.8万元。主要做法如下:一是改造水田,优化排水。完成项目区500亩水田高标准改造提升,并利用地势高差优势建成覆盖500亩稻田的抽排水系统,实现闭环可循环利用。二是种养循环、一田两用。采取鱼、虾、蟹分块套养,如升高收割后稻田的水位,让泥塘养殖的鱼游至稻田区域,食用掉落的稻穗,实现“一田两用”,绘就了一幅“鱼游稻花香”的生态画卷。三是田坎经济、产销游教。在完成改造的农田田坎上,栽种樱花树和蜂糖李,发展田坎经济。与本土餐饮企业建立合作,缩短运输成本、解决内需、拉动增收。规划“稻田+”体验区,供游客下池塘体验自主捉鱼、摸蟹、钓虾等活动,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图3—6 “稻田+”工程照片

建设完善乡村风景道,发展观光旅游。实施15.2公里公路建设,新建彩色人行步道4.49公里,沿途种植景观植物1万平方米,配套建设16公里慢行系统和人行便道入户、停车场,打造景观广场5个、观景平台1处,修建旅游公厕4处,基本形成了棠香人家公路循环和步道循环。发展星级农家乐6家,高品质农家乐18家,2021年实现年接待游客超过120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到4700万元,直接从事乡村旅游人数超过300人、直接带动超过1000名群众就业增收,写下了百姓富、生态美的生动实践。

图3—7棠香人家照片

3)资源整合型—十里荷棠·山湾时光

基本情况:十里荷棠·山湾时光位于棠香街道和宝顶镇,上承宝顶石刻、下接大足城区,项目总体规划10000亩。项目通过河流、农田等破碎生态资源“化零为整”形成优势合力;依托荷棠、石刻文化,发展荷莲、海棠等特色产业;以“文化+创意”灯光秀,激活乡村旅游夜经济,基本建成“年年有节、季季有果、月月有花、天天有客、湾湾有品”的文旅农深度融合发展绿色示范。

图3—8 十里荷棠·山湾时光规划范围图

主要做法及具体成效:

整合生态资源、形成优势合力。依托原有的自然山林面貌,按照“整田、开塘、聚水、串路”的思路,将破碎田地整合连接,因地制宜实施开塘聚水塑荷塘,推进对大田切割严重的道路整改,将山、水、田、林等破碎、分散的斑块“串珠成链”,形成发展合力。目前,项目完成谢家湾、于家湾农田整治,累计建设道路35公里,提升改造道路4000平方米,建设荷塘栈道1.6公里。大力实施人居环境整治,铺设污水管网8.5公里,完成386户九湾民房、院落风貌的提升改造,基本实现区域污水、垃圾全收集,生态环境优势愈发凸显。

依托文化资源、促进产业落地。以荷棠、石刻文化为骨架,发展荷莲产业、海棠产业、特色民宿等。累计建成太空荷花观赏区505亩、海棠观赏区400亩,陆基帆布循环水荷花鱼养殖系统30套,香山大道两侧草本和木本海棠栽植70万余株;建成大足乡村振兴展馆、石刻手稿记忆馆、千手禅乡会客厅和妙法院落、话禅院落等6栋民宿。

活用灯光添彩、激活乡村经济。创意完成了“如梦荷棠”激光灯光秀,通过“如梦荷棠、家国情怀、石刻绽放”三个篇章的创意展示,开业期间,平均每天吸引上万游客驻足留足,十里荷棠·山湾时光成为了新晋网红打卡地。2021511月,累计接待游客20多万人,实现旅游收入500多万元,通过荷莲种植带动当地农户增加土地租金及务工收入300多万元。其中,荷花海棠种植及“荷棠寒舍”农旅运营管理带动当地100余人务工就业。

图3—9 十里荷棠·山湾时光照片

3.山水共生,生态宜居高地的发展实践

基本情况:龙水湖系50年代末修建的中型水库,毗邻郁郁葱葱的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绵延10余公里,水域面积5600余亩,常年蓄水量1200万立方米,湖中镶嵌着108个形态殊异的小岛,栖息着白鹭、灰鹭、鸳鸯等20多种珍禽,风光迤逦、野趣盎然。然而,由于一段时期无节制的挖掘采伐,曾经郁郁葱葱的巴岳山变得千疮百孔,表面植被减少、地下水位降低、水土流失严重,甚至影响龙水湖水位及水质。20世纪90年代末期,巴岳山出现了地下水断流。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为了青山永在、绿水长流,区委、区政府彻底摒弃过去粗放式生产经营模式,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依托治理修复后的玉龙山与龙水湖自然生态资源,开发集生态康养、运动休闲、文化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龙水湖旅游度假区,带动旅游消费和周边土地增值,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图3—10 龙水湖旅游度假区照片

图3—11 龙水湖—玉龙山照片

图3—12 龙水湖湖心小岛照片

主要做法:

1)树立底线思维,筑牢巴岳山绿色生态屏障。

明确“生态红线”,严控开发强度。将巴岳山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合理优化巴岳山重点生态功能区边界,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基础和前提,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坚守“法律底线”,严打违法行为。先后开展“绿盾2017”“百日治理”“绿盾2018”“绿剑2018”等专项执法行动,查处8起巴岳山片区非法采矿案件,基本遏制各类破坏巴岳山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树立“责任高线”,加强生态修复。“十三五”期间,关停了永钊建材厂和盛威煤矸石加工厂,完成了永盛煤矿、盛威煤矸石加工厂、红岩沟煤矿、黎家湾煤矿、永钊建材厂约3万平方米的生态修复工作。筑牢“思想防线”,强化宣传教育,提升群众环保意识,引导群众自觉维护生态环境。

2)涵养优质水源,提高水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水系连通,丰水活水。建设西山引水渠及连通工程,每年从鸡公岩水库提水约200万立方米,有效解决龙水湖水资源匮乏问题。健康养殖,生态治理。实行“以水养鱼”“以鱼治水”的生态鱼养殖模式,年均在水库中合理放养滤食性鱼类25万尾,消灭水体中的浮游生物,促进水库生态平衡发展,每年实现捕捞各种生态鱼10万斤左右。水源涵养,生态修复。实施龙水湖及其备用水源鸡公岩水库饮用水源地水资源涵养保护及水生态修复、玉龙山山脚龙水湖水库库周50米至100米范围内水系森林工程,造林8万亩,减轻了面源污染及水土流失对龙水湖及鸡公岩水库水质的不利影响,改善和美化了人居环境。健全机制,强化管护。对水库实行标准化建设,加强水库管护,常态化开展水库清漂保洁。

3)挖掘特色资源,显化绿水青山美丽效益。

充分利用“岛屿、湖水、森林”等优质生态产品,以及天然温泉、硒锶土壤特色资源和独特文化,发展丰富农旅业态,延伸产业链条,促进生态价值转化,激发绿水青山美丽效益。

依托地热资源发展康养游。龙水湖温泉水源自三叠纪地下岩层1608米,属医疗性硫磺泉,是重庆市温度最高的自然温泉之一,也是中国西部地区唯一的五星级湖畔温泉。依托特色温泉和龙水湖资源优势,打造国内第一规模的湖滨全季节双乐园温泉水世界主题乐园,创造出春秋冬季泡温泉、夏季畅玩水乐园的“全季节·双主题”养生休闲度假游乐模式,以跨界融合的方式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倍增。自2015年投入运营以来,温泉水世界主题乐园单日接待量突破4200人次,接待量已达40万人次,已成为重庆“世界温泉之都”中最具潜力、活力、影响力的温泉项目。

图3—13 温泉水世界照片

依托岛屿资源发展运动游。充分利用岛屿山林地形,建成约300亩松鹤岛户外运动公园,规划真人CS实战基地、飞跃丛林、户外拓展基地等众多户外运动项目,打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建成重庆地区最大的、专业性最强的真人CS战场,设计了意大利街区巷战场、湖岛丛林战场等多个特色战场;建成西南唯一的湖中丛林探险飞跃丛林,开放了儿童线、亲子线、挑战线、探索线、颠峰线共5条线路;建成具有完备的训练设施和多种保障功能的专业化训练基地,规划了勇士冲浪、跋山涉水、阿尔卑斯塔、背摔、钻电网、高空拓展组合、攀岩、毕业墙等项目,可同时容纳400人进行拓展训练。

依托湖水资源发展休闲游。龙水湖水质清澈、湖面宽阔、水流平稳,是天然“流淌的风景”,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围绕龙水湖,建成13公里景观漫游步道,配套打造了生态骑行道、湖心公园、观鸟廊桥、湿地鸟岛、婚庆浪漫散步道、运动健身步道、自然亲水平台等设施,可赏“斜阳晚照、平湖落雁”“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自然宁静之美,享“远眺观鸟”“童趣探险”的悠然自得之趣。开发湖面游乐功能,建成多个浮船码头、观景平台,推出进帆、观光游艇、水上自行车等项目,显化绿水青山综合效益。

依托硒锶资源发展茶产业。巴岳山脉一带土壤富集“硒锶”,其中硒含量平均值为0.25mg/kg,锶含量160.68mg/kg,开发利用价值极大。以硒锶特色资源为引擎,引进浙江安吉孝丰学红园艺场,成立重庆市大足区新隆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贫困户”模式,采取“保底+分红”方式,打造430亩“富硒白茶”项目,带动建卡贫困户增收,实现了茶园里的“致富梦”。目前,项目日常管护可面向当地群众提供岗位约50个,丰产采茶期可面向周边群众提供临时岗位约750个,带动建卡贫困户就业16人,为新益村贫困户提供每年6000元的分红金额。

4)聚力文体赛事,促进生态价值经济溢价。

依托龙水湖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产品,先后举办了湖畔国际露营音乐节、六届龙水湖半程马拉松赛等大型文体活动,以赛事聚人气,不断提升影响力。2019年环龙水湖半程马拉松赛获中国田径协会“银牌赛事”和“自然生态”双项殊荣;2020年龙水湖(国际)半程马拉松赛、龙水湖环湖步道、龙水湖旅游度假区分别被授予“重庆市体育旅游精品赛事”“重庆市体育旅游精品线路”“重庆市体育旅游综合体”称号;2021年摘得“川渝体育旅游综合体”奖项。建成大足中学龙水湖校区,引进天下大足5G电商直播基地、龙水湖国际营地、中国古建筑博览园和本菲卡足球亚洲青训中心,成功创建重庆市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以产业促发展,带动旅游消费和周边土地增值。目前,周边有桃李春风、云璟台、清晖院、樾山府、观山府等多个高品质住宅入驻,带动了区域的土地增值,促进了生态价值外溢。

图3—14 龙水湖马拉松照片

具体成效:

提升了生态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形成了以巴岳山为核心的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达到91.5%,有植物1986291053种,包括“植物活化石”之称的桫椤树、古木参天的原始次生林、保存完好的三清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茶山、竹海、松涛林、杜鹃林等,为区域提供了水源涵养、净化空气、降噪除尘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形成了以龙水湖和龙水湖市级湿地公园为主体的湿地生态系统,水质保持在地表水类标准,为区域提供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和良好的生物多样性,2020年首次迎来了红嘴鸥驻足,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畅通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渠道。以水为韵、以绿为景、以文为脉,打造集生态康养、运动休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龙水湖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市级旅游度假区、重庆市智慧旅游示范度假区,2021年获评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2015年以来,度假区共接待游客超480万人次,其中消费游客达22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2亿元。逐步实现了生态价值外溢,周边住宅用地的市场交易价格从2015年的120万元/亩增长到2021年的180万元/亩,实现了稳步增长。

动了周边区域经济的绿色发展。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龙水湖周边地区从过去的煤炭开采等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为以生态旅游为主的绿色产业,形成了旅游、餐饮、民宿等产业,带动了“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多种产业形态共同发展,实现了周边区域经济由“黑”到“绿”的转型。玉龙镇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0年的17.466.516.1调整到2021年的8.150.741.2,并荣获“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特色名镇”“重庆市十大最美小镇(特色乡村)”“新时代·中国最美旅游休闲小镇”称号。

四、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定要把大足石刻保护好”的重要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为加快做靓享誉世界的文化会客厅、建强链接成渝的“两高”桥头堡,奋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幸福新大足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把握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关系,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助推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发挥大足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深厚的石刻文化底蕴及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突出“生态、文化”两大优势,科学利用优势资源,有机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生态文明观,兼容并蓄、不断创新,以绿色产业推动“两山”转化。

坚持开放发展,融合共生。全面融入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发展战略和重庆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树立“一家亲”理念,强化“一盘棋”思维,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生态文化、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乡村振兴等多项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山水与城乡融为一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生态惠民,共建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思维,不断释放生态红利,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和自身发展能力,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生态环境和生态经济带来的双重红利。

(三)实施范围和年限

实施范围为大足石刻片区,包括宝顶镇、龙岗街道、棠香街道、季家镇、三驱镇、石马镇、智凤街道、玉龙镇、拾万镇、通桥街道和龙滩子街道11镇街,面积526.1平方公里。

基准年为2021年,实施年限为20222027年。

(四)总体目标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做靓文化会客厅、建强“两高”桥头堡,奋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幸福新大足为目标,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主线,以环境高标准治理、生态高水平保护、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两山”文化内核、保障“两山”长效转化为重点,借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契机,依托石刻文化资源等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走出一条符合发展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展现大足特色的发展新路,实现生态保护与生态价值互促互赢。2024年底前,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探索绿色可持续发展,力争获得重庆市和国家级“两山”基地称号。2027年底前,持续推进绿色发展模式、政策、机制创新,高标准守护好绿水青山、高质量推动“两山”转化、高起点完善体制机制,顺利通过“两山”基地建设后评估。

(五)建设指标

参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管理规程(试行)“两山指标”评估指标要求,制定大足石刻片区的建设指标,包括构筑绿水青山、推动“两山”转化、建立长效机制3个方面,涉及环境质量、生态状况、民生福祉、生态经济、生态补偿、社会效益、制度创新、资金保障共8大类,20个指标。各指标现状及目标值详见表41

表4—1 “两山指数”评估指标

目标层

任务层

序号

指标

2021年指标完成情况

目标值

达标

情况

部门

构筑绿水青山

环境

质量

1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91.2%

>90%

现状已

达标

区生态

环境局

2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

100%

现状已

达标

区生态

境局

3

地表水水质达到或优于类水的比例

100%

>90%

现状已

达标

区生态

环境局

4

地下水水质达到或优于类水的比例

大足石刻片区无地下水考核点位

稳定提高

/

区生态

环境局

5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100%

>95%

现状已

达标

区农业

农村委

6

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

100%

>95%

现状已

达标

区生态

环境局

生态

状况

7

林草覆盖率

42.4%[1]

丘陵区>40%

现状已

达标

区林业局

8

物种丰富度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预计易

达标

区林业局

9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平方千米)

40.61[2]

不减少

预计易

达标

区规划自然资源局

10

单位国土面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稳定提高[3]

稳定提高

预计易

达标

区生态

环境局

推动两山转化

民生

福祉

11

居民人均生态产品产值占比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预计易

达标

区统计局

生态

经济

12

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34.9%

稳定提高

预计易

达标

区农业

农村委

13

生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6.1%[4]

稳定提高

预计易

达标

区经济

信息委

14

生态旅游收入占服务业总产值比重

46.7%[5]

稳定提高

预计易

达标

区文化旅游委、区统计局

生态

补偿

15

生态补偿类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

0.38[6]

稳定提高

预计易

达标

区财政局

社会

效益

16

国际国内生态文化品牌

已获得多项[7]

获得

现状已

达标

区生态

环境局

17

“两山”建设成效公众满意度

97.88%[8]

>95%

现状已

达标

区生态

环境局

建立长效机制

制度

创新

18

“两山”基地制度建设

建立实施

建立实施

预计易

达标

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

19

生态产品市场化机制

建立实施

建立实施

现状已

达标

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

资金

保障

20

生态环保投入占GDP比重

0.88%[9]

>3%

现状未

达标

区财政局

注:

[1]林草覆盖率,区域无林草覆盖率统计,该指标采用大足石刻片区森林覆盖率数据代替,实际林草覆盖率大于森林覆盖率。

[2]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该指标未最终确定,属于待调整状态,以最终确定值为准。

[3]单位国土面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暂未开展核算,以最终核算值为准。

[4]生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无区域统计值,该指标暂采用全区值代替。

[5]生态旅游收入占服务业总产值比重,无区域生态旅游、服务业总产值统计值,该指标暂采用全区旅游收入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代替。

[6]生态补偿类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无区域统计值,该指标暂采用全区生态补偿类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代替。

[7]国际国内生态文化品牌,获得多项包括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庙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绿化小康县、国家森林城市。

[8]“两山”建设成效公众满意度,此数据来源于问卷调查结果。

[9]生态环保投入占GDP比重,无片区统计值,采用全区数据代替。

五、重点任务

(一)加强环境高标准治理,壮大绿水青山

1.加强协同治理,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开展交通尾气污染治理行动。实施更加严格的车用质量标准,加强油品质量监管,鼓励加油站推广夜间错峰加油。扩大货车限行区,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开展机动车路检执法,整治城区柴油货车等高排放车辆。强化汽修企业监管及强化机动车检测机构监管。有序推广清洁能源汽车,进一步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公务用车电动化。加快充电设施布设,公交车辆充电桩比例达到1:2,力争创建重庆市绿色出行城市。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加快推动铁路互联互通,提高铁路在综合运输中的承运比重,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公交专用道、快速公交系统等大容量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行人步道等城市慢行系统建设。(牵头单位:区生态环境局、区经济信息委、区交通局、经开区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区市场监管局、区融媒体中心、区公安局、区城市管理局、区商务委、区财政局等)

开展工业废气污染整治行动。深化重点行业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治理,推广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产品,将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产品纳入政府绿色采购名录。通过“整治一批、取缔一批、错峰一批”强化涉气工业企业管理,探索编制重点排放企业挥发性有机物“一厂一策”,推进家具制造、包装印刷、铸造等重点行业无组织排放全过程深度治理。加快燃煤锅炉淘汰或者清洁能源改造,推动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鼓励具备条件的生物质锅炉实施清洁能源或超低排放改造。开展涉气产业集群综合整治,推进企业生产设施升级改造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牵头单位:区生态环境局、经开区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区经济信息委、区住房城乡建委、经开区建设局、区城市管理局等)

开展大气面源污染整治行动。开展建筑扬尘污染专项整治,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施工扬尘监管、道路扬尘综合整治、堆场扬尘控制和城市裸露地块整治,持续建设(巩固)扬尘控制示范工地和道路。开展餐饮油烟污染专项整治,对于净化设施损坏或油烟排放不达标的单位,督促更换高效优质油烟净化设备,开展居民家庭烹饪油烟治理试点。开展露天焚烧专项整治行动,严控露天焚烧树叶、垃圾、秸秆以及禁燃区内销售和使用高污染燃料等行为,加快取缔或整改北山一碗水祭祀焚烧和燃放烟花爆竹。加强服装干洗、广告印刷和机动车维修等服务行业废气治理,探索老城区现有的广告喷绘、汽修钣喷统一集中管理路径。(牵头单位:区城市管理局、区住房城乡建委、经开区建设局、区生态环境局、经开区生态环境局、区农业农村委;责任单位:区市场监管局、龙岗街道等)

开展重污染天气防范行动。聚焦秋冬季细颗粒物污染,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污染治理力度。修订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健全污染过程预警应急分级响应机制,细化应急减排清单,完善企业分级评定,强化应急响应污染企业分级管理。依法严厉打击不落实应急减排措施行为。积极开展不利天气共同应对,协同璧山区、铜梁区、四川省等地方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联动工作,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牵头单位:区生态环境局、经开区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经济信息委、区气象局、区应急局、区交通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区城市管理局、区农业农村委等)

2.强化系统治理,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

加强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按照“有口皆查、应查尽查”要求,开展排污口排查。根据排污口责任主体所属行业及排放特征,明确排污口分类。按照“依法取缔一批、清理合并一批、规范整治一批”要求,制定实施整治方案,以截污治污为重点开展整治。到2025年,基本完成濑溪河及重要支流排污口整治,建立长效机制。(牵头单位:区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区经济信息委、区住房城乡建委、区交通局、区农业农村委等)

深化城镇生活污染防治。循序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加快推进城中村、老旧城区等区域污水收集支线管网和出户管连接建设,补齐“毛细血管”。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对进水生化需氧量浓度低于100mg/L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实施“一厂一策”管网建设改造,深入推进“厂网河”一体化改革。加快推进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逐步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持续推进龙岗棠香组团海绵城市建设。(牵头单位:区住房城乡建委、经开区建设局;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生态环境局、经开区生态环境局等)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和农膜回收行动。深化养殖污染综合防治,加快推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推进畜禽养殖场雨污分流、干湿分离改造。梯次推进30亩以上专用池塘养殖场落实尾水治理措施,推广池塘“一改五化”生态集成技术,发展“稻+X(鱼、虾、蟹等)”种养模式,发展高标准稻田内循环稻渔业。以濑溪河、淮远河、太平河流域沿线农田为重点,建设农业面源生态拦截沟,防止污染入河。(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委;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局、经开区生态环境局、相关镇街等)

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巩固化龙水库、濑溪河西门水厂城市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成果,基本完成新增或调整的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勘界立标,并开展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到2027年,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比例达到95%,城市和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达到100%。(牵头单位:区生态环境局、经开区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区水利局等)

着力保障河湖生态用水。全面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重点实施跃进水库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优化水资源配置,推进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并严格落实《重庆市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受退水区水污染防治规划(修编)》各项水污染防治措施,尽早释放城市供水挤占化龙水库农业灌溉及河道生态下泄水量。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加强再生水和雨水等非常规水利用,到2027年再生水利用率不低于15%。(牵头单位:区水利局、区农业农村委、区住房城乡建委、经开区建设局;责任单位:区城市管理局等)

3.注重安全利用,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

落实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制定实施安全利用方案。在龙岗、棠香、石马、玉龙、三驱等镇街安全利用类耕地较多区域推进农用地安全利用示范。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落实双桥经开区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分区监管要求,加强周边土壤、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控。制定实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方案,在棠香街道、龙岗街道、智凤街道组成的城镇发展中心区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力争到2025年,试点基本达到目标要求。(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委、区生态环境局、经开区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等

4.建设美丽乡村,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

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以农家乐集聚村、中心村、早期建设村等为重点,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截污纳管力度,推进现有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标改造,深入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水平。到2027年,新建2座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新建配套管网11.9公里,督促48家农家乐配套建设隔油池,改造卫生厕所6895座。(牵头单位:区生态环境局、经开区生态环境局、区农业农村委;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委、经开区建设局等)

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收运处置模式,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收运处理体系。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推行农户前端分类减量、可回收物纳入资源化利用、厨余垃圾不出村就近就地堆沤处理或利用农村沼气设施与畜禽粪便以及枯杆等农业废弃物合并处理。到2027年,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的行政村比例达到100%。(牵头单位:区城市管理局;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委、区生态环境局、经开区生态环境局等)

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实施农村“四旁”(水旁、路旁、村旁、宅旁)植树,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开展国家森林乡村建设,争取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深入开展“五清理一活动”专项行动,加强农村旧房整治,加大农房庭院生态化、景观化改造,对房屋墙面、门窗、屋顶、栏杆改造要突出地方特色,设计要简洁、美观、大方,禁止千篇一律。持续实施“千村宜居”计划,开展美丽庭院示范片建设,深入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创建。(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委、区林业局、区水利局、区住房城乡建委、经开区建设局;责任单位:相关镇街)

5.促进绿色转型,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

聚焦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新型基础设施、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靶向推动碳达峰。持续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有序推进天然气高效利用,积极推进“光伏+”综合开发利用。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大力培育绿色园区、绿色工厂,支持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应用节能、节水、减排等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确保重点企业单位产出能耗持续下降。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化发展,提升建筑能效水平,推进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零碳)建筑试点示范。加快推进绿色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深入推进数据中心、5G网络等应用,赋能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持续优化农业农村用能结构,推动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电气化改造,实施农机绿色节能行动。推动大足石刻景区、龙水湖旅游度假区等打造零碳景区。加强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管控。将温室气体管控纳入环评管理。(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委、经开区经发局;责任单位:区经济信息委、区生态环境局、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区交通局、区农业农村委等)

(二)加强生态高水平保护,严守绿水青山

1.构筑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优化生态安全格局。保护山水生态基底,延伸河网水系格局,着力构建以西部深丘水源涵养区和巴岳山生态保护区为核心,以濑溪河、窟窿河、淮远河、雍溪河四条水系生态廊道为重点,以自然保护地、饮用水源等生态板块为支撑的多层次、网格化、结构和功能完善的“两区四廊多点”生态安全格局。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科学合理利用生态空间资源,控制开发强度,严格执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严格遵循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确保生态空间更加优化、合理。(牵头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经济信息委、相关镇街)

强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加快推动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确保大足石刻片区范围内生态保护红线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在勘界基础上设立统一规范的标识标牌,确保生态保护红线落地准确、边界清晰。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台账数据库,探索建设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强化用途管制,严禁随意改变用途,杜绝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保护红线的破坏。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区联合执法,加强对生态保护红线区的监管,依法查处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牵头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相关镇街)

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推进自然保护地优化调整工作,依法依规解决不合理自然保护地设置等历史遗留问题。持续开展“绿盾”行动,开展玉龙山森林公园、大足石刻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地实地核查、按照自然保护地分区管控要求制定整改方案,建立健全部门协调机制,着力解决自然保护地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严厉打击涉及自然保护地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鼓励公众积极举报涉及自然保护地的违法违规行为,定期公开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进展情况和重大问题整改信息,努力营造公众积极参与和监督的良好社会氛围。(牵头单位:区林业局、区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相关镇街)

2.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质量

保护重要生态系统。以天然林保护与修复、退耕还林质量提升、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国家储备林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为依托,推进大足石刻片区多维增绿,持续提高森林覆盖率。推进生态湿地恢复与建设,优先开展龙水湖湿地公园保护、修复与建设。因地制宜实施濑溪河、淮远河、窟窿河干支流及主要入河口,污水处理设施等排污口下游区域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实现“岸上能看景、下河能游泳”目标。(牵头单位:区林业局、区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大足石刻研究院、旅游集团、相关镇街)

加强矿山生态修复。以“自然修复为主、工程治理为辅”,对巴岳山一带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开展综合整治,到2026年,矿山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得到控制,历史遗留矿山修复基本完成。建设“绿色矿山”9个,按照“谁开采、谁治理,边开采、边修复”的原则,督促在产矿山按照绿色矿山建设行业标准开展生态修复,依法依规开展“绿色矿山”第三方评估,强化绿色矿山名录管理。(牵头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责任单位:相关镇街)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按照市级统一安排部署,开展西山桫椤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智慧监测系统建设,进行网格布点式本地普查和永久样地建设,摸清自然保护区陆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及分布,建立动植物种群、数量、分布及其生境的资源档案,建设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系统。整合完善陆生野生植物迁地保护体系,稳步提升种群数量,逐步扩大其原生分布区。建立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站,收容救护陆生野生动物。加强五山重点火险区森林防火综合治理和林业有害生物检疫与防治,实现松材线虫病疫区“摘帽”。(牵头单位:区林业局;责任单位:大足石刻研究院、旅游集团、相关镇街)

3.推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全面改善文物保存现状

划定公布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推动大足区申报和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开展石窟寺抢救性保护,推进宝顶山大佛湾水害治理二期工程、北山佛湾北段水害治理工程等2项水害治理工程,实施川渝石窟保护示范项目—大足宝顶山卧佛、小佛湾石刻,舒成岩石刻等12项本体保护修缮工程,有效控制石窟病害,保证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牵头单位:大足石刻研究院;责任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等)

(三)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金山银山

1.突出五山联动,建设文化型生态化世界级旅游综合体

重点推进“五山”联动。启动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石刻景区建设,加快推进南山、石门山、石篆山摩崖造像保护设施建设项目,加快景区环卫、交通、游客中心、停车场等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升级改造宝顶山石刻景区环境基础设施。逐步推进旅游交通设施建设,建设大足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五山石刻景区30公里旅游快速环线道路,近期以宝顶山、北山和南山石刻为重点,优先实现“三山”联动。到2025年,力争大足石刻“五山”整体开放。(牵头单位:大足石刻研究院、区交通局、旅游集团;责任单位:相关镇街)

深入发展“五山”旅游。围绕“大足石刻”品牌,以宝顶山、北山石刻景区打造为重点,推进石刻文化体验游、深度游。发挥好宝顶山景区核心吸引力,完善大足石刻游客服务中心,打造集合展览、商业、餐饮、酒店、接待为一体的个性化的旅游综合体;提档升级南北宋街,打造以石刻文化为主题的休闲旅游街区;提档升级宝顶老街,形成特色鲜明、主业态与配套服务相融合的新型消费载体。升级北山石刻景区旅游体验,升级夜间游览体验,增加夜间演绎等活动。牵头单位:旅游集团;责任单位:大足石刻研究院、区文化旅游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住房城乡建委、相关镇街等)

全面提升“五山”智慧。加大文物数字化信息采集和管理力度,实现大足石刻代表性文物数字化信息留存全覆盖。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数字化等信息化技术,完成智慧文博数据库建设。开展大足石刻博物馆智慧升级工程,推出大足石刻数字博物馆、大足石刻数字影院等智慧体验项目,实施智慧化监管设施与智慧化服务,提升智慧景区体验。创新“惠游大足”智慧文旅平台,推动大足石刻“上云”“触网”,实现线上云游、线下体验。(牵头单位:大足石刻研究院、区文化旅游委;责任单位:大足石刻旅游开发区、旅游集团、相关镇街等)

2.用好乡土资源,打造乡村生态旅游示范点

持续打造老家·观音岩。以5个千年的独特资源禀赋为依托,以“留住乡愁”的老家情怀为主题,持续推出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主题民宿等产品,完善旅游接待设施,推进彩色旅游公路、民俗民居改造、古驿道修复等工程,打造国家级田园综合体,“离城最近”“风味最远”“农味最纯”的成渝双城经济圈美丽乡村典范、三产融合示范、“三农”改革典范、乡村振兴示范。(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委、鑫发集团、龙岗街道;责任单位:区交通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财政局、区文化旅游委、区教委等)

持续打造棠香人家。以“海棠香国”“大足石刻”历史底蕴为依托,以“海棠香国文化+渝西川东乡土文化”为主题,以“产业+文化+生态”为载体,推进文旅农深度融合,挖掘植入历史文化元素,加速建设1000亩“稻田+”工程,提档升级惜字阁海棠园,将“棠香人家”打造成“乡村化、景区化、公园化、艺术化”的乡村旅游典范,打响“大足后花园”名片。(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委、棠香街道;责任单位:区交通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财政局、区文化旅游委、鑫发集团等)

持续打造如梦十里荷棠·山湾时光。以宝棠大道为重点,推进大足城区与宝顶山景区联动,充分融入石刻文化元素,开展乡村休闲、文化体验、民宿体验等活动。持续完善十里荷棠·千手禅乡建设,启动梦回千年、田园牧歌、城市之星、水韵芳华四大板块工程,高标准建好“如梦十里荷棠·山湾时光”,打造大足乡村振兴示范点、中国世遗农文旅融合创新基地。(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委、鑫发集团;责任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区财政局、区文化旅游委、棠香街道、宝顶镇等)

3.做好山水文章,打造龙水湖国际生态康养胜地

发挥“湖”“山”和“温泉”三大核心资源优势,深度融入石刻文化,推进龙水湖提档升级,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实施龙水湖度假区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项目,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产业开发有效融合、收益反哺、一体实施。持续提升龙水湖旅游度假区接待服务设施水平,深入推进龙水湖环湖步道、生态湿地公园等度假旅游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大足石刻博览园、中国古建博览园、龙水湖文旅小镇等项目建设,创意水上游乐体验,丰富温泉康疗产品,构建丰富的龙水湖旅游度假区产品体系。(牵头单位:区龙水湖旅游度假区发展中心;责任单位:区文化旅游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住房城乡建委、经开区建设局、区水利局、区生态环境局、经开区生态环境局)

4.注重特色高效,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坚持绿色有机发展方向,集中连片开发富硒、富锶绿色有机农产品,壮大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规模。加快推动粮油菜、大足黑山羊、冬菜等主导产业绿色优质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生态渔、生态畜牧等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大足硒锶”区域公用品牌成为全国知名品牌,积极争取“巴味渝珍”区域公用品牌授权,培育提升农业品牌。引进培育一批产值过亿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大力推动冬菜、黑山羊、富葛等农产品及道地中药材的精深加工,持续提升产品附加值。广泛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探索产供销一体化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构建农业大数据平台和乡村旅游智慧平台。(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委;责任单位:区经济信息委、区招商投资局、相关镇街)

(四)强化“两山”文化内核,共享金山银山

1.传承弘扬优秀本土文化,厚植文化底蕴

深入研究石刻文化。立足大足石刻历史、艺术、文化等系统研究需要,建设“大足学”研究中心,不断推进涵盖巴蜀石窟研究的大足学学科建设,不断提升大足学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与四川大学、浙江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国内外高等院校共同创办大足学研究机构,力争到2025年,大足学学科体系全面建成,大足学学术科研队伍逐步壮大。积极争取创办石窟寺研究学术期刊,继续推进《大足学研究文库》的出版,举办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推出一批高质量学术研究成果。(牵头单位:大足石刻研究院)

传承弘扬石刻文化。建设大足石刻保护传承科技创新基地。强化大足石刻对外交流合作,举办“世界石窟文化国际论坛”,建立国际文物保护组织分支机构,积极参加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等国家行动,持续推进大足石刻中外合作项目,增进学术互动和民心相通,打造历史文化品牌,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大足石刻对外传播,推动大足石刻对外宣传展示纳入国家对外文旅交流项目,深入实施“四百工程”,深化5G、云展览、云直播等现代传播手段应用,推动大足石刻走向海外,扩展大足石刻影响力。(牵头单位:大足石刻研究院、旅游集团;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文化旅游委、区融媒体中心等)

有机融合多元文化。以石刻文化为核心,推进石刻文化”“荷棠文化”“山水文化”“田园文化”等融合发展,推动石刻文化与生态文化互融互促。全力推进大足石刻文化公园建设,坚持将“石刻文化”“荷棠文化”“山水文化”等优秀特色文化植入城市建设,嵌入美丽乡村,推动文化与城乡发展有机融合。积极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生产性示范保护基地和传习所,切实推进大足石刻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牵头单位:区文化旅游委;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局、经开区生态环境局、区住房城乡建委、经开区建设局等)

2.创新推动特色文化发展,建设文化载体

打造文创产业集群。以大足石刻文创园为引领,围绕“雕塑艺术、文化创意、专业市场、高端石材”,构建蓝绿交织的公园式产业园区,将大足石刻文创园建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专业市场集聚地、中国西部最大雕塑产业基地、中国西部特色文创产品集散地、中国西部文创旅游目的地、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开展重点产业培育行动,打造100亿级雕塑艺术产业、70亿级工艺美术产业、20亿级数字文创产业集群和10亿级文化艺术旅游目的地。开展创新要素聚集行动,建设艺术人才、文化金融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到2027年,产业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大幅跃升,实现园区年产值200亿元。(牵头单位:大足石刻文创园、大足石刻研究院、旅游集团;责任单位:区文化旅游委、区住房城乡建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财政局、三驱镇等

培育文化产业品牌。坚持推进商标发展战略,积极打造优势特色品牌集群,引导、鼓励文创企业积极申报知名商标。加快申请“大足石雕”“大足竹雕”“大足剪纸”等集体商标的步伐,扩大文创产品的整体品牌的影响力,并通过提炼一个核心价值观、一个符号、一句宣传语、一个故事等,提升文化品牌知名度。构建文创产品品牌战略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文创品牌。深化文艺表演、文化体验、体育节会、书画写生等载体建设,形成一批大众化石刻文化主题系列丛书,推出“石刻·香国、天下石窟魂、千手观音”等石刻文化演出剧目,打造以石刻文化为主题的演艺品牌。(牵头单位:区文化旅游委、大足石刻研究院、旅游集团;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区融媒体中心等)

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充分发挥大足石刻的带动和支撑作用,会同川渝研究机构系统开展石窟寺保护研究,推动大足石刻与川渝地区其他石窟实现保护、研究、展示一体化,打造川渝石窟寺国家文化遗产线路(国家遗址公园),力争建成巴蜀石窟博物馆。推动资阳与大足探索一体规划、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建设模式,加快建设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联动巴蜀文旅资源,共同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牵头单位:区文化旅游委、大足石刻研究院、旅游集团;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融媒体中心等)

3.引导培育“两山”文化,引领绿色发展

挖掘和弘扬生态文化。深入挖掘石刻文化、荷棠文化、山水文化等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总结凝练出其中蕴含的生态文化元素,切实保护传承,有效开发利用。传承和弘扬优秀农耕文化,围绕农耕、非遗等地方文化体系,推出非遗文化旅游节、硒锶田园乡村艺术节等文化节会活动,将农耕体验融入乡村旅游中,加快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牵头单位:区文化旅游委、区农业农村委;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局、经开区生态环境局等)

倡导全民参与。以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培育打造具有大足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生态产品及生态作品,丰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内涵。依托大足国际旅游文化节、龙水湖(国际)半程马拉松赛、“春风桃李”旅游文化节等各类接地气的节庆赛事,广泛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主题宣传活动,提高群众参与度。(牵头单位:区委宣传部、区融媒体中心;责任单位:区文化旅游委、区生态环境局、经开区生态环境局、区龙水湖旅游度假区发展中心、旅游集团等)

(五)探索“两山”长效保障机制,筑牢金山银山

1.建立健全“两山”推进机制

建立“两山”建设组织领导机制。建立“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组织领导机制,明确目标、重点任务、进度安排、配套政策、保证措施、预期成果等。组织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梳理分析建设中的问题,建立“两山”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定重大事项协调和联络制度。(牵头单位: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局、经开区生态环境局、区经济信息委、区财政局、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林业局、区文化旅游委、区农业农村委、大足石刻研究院、区龙水湖旅游度假区发展中心、旅游集团等)

建立“两山”建设考核制度。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制定差异化的“两山”建设考核办法,创新实践“两山”建设绩效考核制度体系。强化约束性指标考核,完善与政绩考核挂钩的方法,作为评定干部年度考核和提拔的重要依据之一。推动考核结果的刚性运用,提升政绩考核的科学性、规范化和精细度水平。(牵头单位:区生态环境局、经开区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区经济信息委、区财政局、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农业农村委、区文化旅游委、区林业局等)

建立“两山”实践新型智库。集聚相关的专家、学者、领导及社会各界资源,建立“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专家智库,深入开展“两山”重要思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定期组织召开大足石刻片区“两山”实践创新专题研讨会,为大足石刻片区“两山”实践创新提供决策咨询,推动科学决策。总结推广大足石刻片区在“两山”实践创新过程中可复制、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打造大足石刻片区“两山”实践品牌。(牵头单位:区生态环境局、经开区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区经济信息委、区财政局、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农业农村委、区文化旅游委、区林业局等)

2.落实完善“两山”保护机制

完善大足石刻监测预警机制。依托科研课题和重大保护项目持续深化遗产生态环境监测研究,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加强生态环境监测预警阈值研究,研究制定各级预警对应的风险防控预案,建设国际一流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体系。完善大足石刻监测预警中心建设,实现重点石窟寺监测预警全覆盖,对大足石刻保护状况进行定期评估。(牵头单位:大足石刻研究院;责任单位:旅游集团、相关镇街等)

面落实河长制、林长制。深入落实河长制,认真贯彻《重庆市河长制条例》,全面推行“河长+检察长”“河长+警长”等“河湖长+”协作机制,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强化河长履职尽责,推进河长从“有名”向“有实”“有效”转变。做深做实林长制,进一步压实各级林长责任,坚持林长巡林和联席会议制度,完善“林长+山林警长+检察长”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开展“智慧林长”试点。(牵头单位:区水利局、区林业局;责任单位:相关镇街等)

健全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深入推进河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持续实施永川区、荣昌区跨区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不断完善镇街跨界河流上下游生态补偿和奖惩机制。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探索环境资源案件“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措施,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衔接机制。(牵头单位:区生态环境局、经开区生态环境局、区财政局;责任单位:相关镇街等)

健全生态环境治理市场机制。探索“污染者付费+第三方治理”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付费机制。探索“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建设,探索先造后补、以奖代补、赎买租赁等机制,实施有效的生态修复激励机制。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支持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EOD)、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及其他市场化方式运作的项目。深化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创新信用监管、大数据监管等方式,建立有效的监管执法体系。(牵头单位:区生态环境局、经开区生态环境局、区林业局、区财政局;责任单位:相关镇街等)

3.创新构建“两山”转化机制

统筹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构建统一完善的自然资源资产处置、配置及相应的收益管理制度。完善自然资源分等定级、价格评估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建立政府公示价格体系。(牵头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责任单位:相关镇街等)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完善入市交易程序和交易平台、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征收办法、“三分两不分”分配机制,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完善市场竞争和交易等规则。在大足石刻片区开展完善宅基地集体所有权行使机制、探索宅基地农户资格权保障机制、探索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健全宅基地收益分配机制、健全宅基地监管机制等5项试点。健全完善土地承包权和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制度,探索农村承包地流转市场化定价机制。(牵头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农业农村委;责任单位:相关镇街等)

完善农业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农民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合作等形式变股东,盘活集体资源资产等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积极探索保底分红、劳务收入、资产收益、二次分配等收益分配方式,让农民群众分享更多一二三产业链增值收益。推动“三社”在利益联结等方面融合发展,探索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社融合发展新机制,采取股份合作、生产合作、供销合作、消费合作、服务合作等多种形式,打通利益联结通道。(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委;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财政局、区规划自然资源相关镇街等)

健全生态产品管理运营机制。完善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机制,推进文化遗产在保护前提下进行文化观光、文化研学、文化体验等综合性利用开发。推动重点旅游景区运营转型,推行国有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构建“管委会+公司”管理运营体制,根据景区功能定位,分类施策,先行试点、逐步推开。优化文旅农活动营销融合机制,推进文化传播、惠民文化活动等文化活动与旅游、农业营销活动一体化进行。(牵头单位:大足石刻研究院、区文化旅游委、旅游集团;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委、区融媒体中心、区委宣传部、相关镇街等)

推动生态资源权益交易。开展大足石刻片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建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推动核算结果在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经营开发融资、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等方面的应用。探索建设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完善排污权、碳排放权、生态地票、林票交易机制,探索用能权交易机制,在濑溪河等重点流域探索建立用水权交易机制,推动生态价值商品化、市场化。(牵头单位:区生态环境局、区水利局、区林业局、区发展改革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责任单位:相关镇街等)

深化绿色金融改革试点。完善“银行+保险+企业+政府”贷款风险分担机制,支持银行建立绿色信贷业绩评价机制。完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积极发展“绿信贷”“绿增贷”等绿金产品。鼓励探索生态产品价值权益抵质押融资,进一步推进著作权、景区运营权、旅游用地使用权等质押、抵押贷款,支持中小微文旅农企业发展。(牵头单位:区金融事务中心;责任单位:区文化旅游委、区农业农村委等)

六、工程项目

根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目标,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基地建设的主要任务,结合大足实际,针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初步确定大足石刻片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基地建设重点工程四大类29项,工程总投资约46亿元。

(一)环境高标准治理工程。

环境高标准治理工程涉及8个项目。主要包括大气、水污染防治和人居环境整治三个方面,工程投资约3亿元。

(二)生态高水平保护工程。

生态高水平保护工程涉及5个项目。主要包括河流生态保护修复、矿山生态修复和石窟寺抢救性保护等方面,工程投资约2亿元。

(三)产业高质量发展工程。

产业高质量发展工程涉及12个项目。主要包括建设“五山”石刻生态旅游综合体、打造乡村生态旅游示范点和打造龙水湖国际生态康养胜地三个方面,工程投资约35亿元。

(四)“两山”文化内核塑造工程。

“两山”文化内核塑造工程涉及4个项目。主要包括传承弘扬优秀本土文化,创新推动特色文化发展两个方面,工程投资约6亿元。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确保大足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各项任务得到落实,统筹全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成立大足区“两山”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两山”基地工作的统筹指挥和重大问题的决策。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生态环境局,负责督促落实领导小组决策部署,承办日常具体工作。各成员单位按照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自觉担负起本部门、本辖区、本行业的建设责任,扎实开展建设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涉及“两山”基地建设工作的重大问题和具体困难,扎实推进各项决策落地见效。

(二)落实目标责任

健全任务分解机制,将重点建设项目、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责任单位,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落实“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的目标责任制,确定区级有关单位为本行业责任主体,加强对各镇街的工作督导和业务指导,组织开展试点示范。各镇街为区域责任主体,确保本地区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三)加大资金保障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与社会共担、投入与效益共享原则,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发挥各级财政资金主导作用,积极争取国家各部委和市级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合理调整和整合其它各类专项资金。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运用市场化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投入“两山”基地建设,扩大融资渠道。建立有效的建设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制度,严格将建设资金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重点向示范特色区域和单位倾斜,严格执行投资问效、追踪管理。

(四)注重监督考核

建立“两山”评价考核机制,建立督查通报制,区级有关部门、各镇街细化具体措施。以“两山”目标指标和任务要求为基础,开展定期考察研究,实行一季一督查,半年一总结,一年一考核,三年一评估,将评估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建立创新基地建设工作奖惩、责任追究制度,对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规划实施进展缓慢、重点工程任务滞后或运行不稳定、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的部门和街镇,实施预警通报,形成全社会齐心协力积极参与“两山”基地建设良好氛围和生动局面。

(五)增强科技支撑

开展大气、水等生态环境要素对环境下大足石刻保护影响研究,加强渗水、风化等各类病害基理研究,传承创新水害治理理念、技术和工艺,鼓励发展技术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修复材料。研究高温高湿特点下PM2.5和臭氧污染形成、转化及传输规律,解析复合型大气污染形成机理,开展控制技术研究。加强大足石刻片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开展生态安全阈值、大气和水环境容量动态预测等基础性研究,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提供决策帮助。

(六)强化宣传教育

加大对“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工作的宣传,充分运用电视、网络、新媒体、广播、报刊、宣传栏和户外公益广告等媒介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群众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附件:重点工程清单


附件

重点工程清单

序号

类别

项目名称

工程内容

投资

(万元)

实施年限

牵头单位

一、环境高标准治理工程

1

蓝天保卫战

工业废气治理及餐饮油烟治理

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2台。

50

20222026

区生态

环境局

2

重点区域居民楼油烟治理(安装净化器不少于100台)。

180

20222026

区生态

环境局

3

面源污染控制

建设1个废活性炭再生中心;建设1个集中式钣喷中心。

3600

20222025

区生态

环境局

4

碧水保卫战

城镇污染防治

大足城区污水处理厂(四期)扩建工程,新增规模25000/天。

15000

20232027

区住房

城乡建委

5

碧水保卫战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

梯次推进30亩以上专用池塘养殖场落实尾水治理措施,鼓励30亩以下水产养殖场采取种养结合的方式促进废弃物等就近就地消纳利用。大足区水产养殖污染防治5000亩。

1500

20222025

区农业

农村委

6

每年在大足区濑溪河、淮远河、太平河流域沿线,农田四周与农田区外的河道之间建设生态拦截沟1万米,共计2万米。

800

20222023

区生态

环境局

7

河湖生态用水保障

推进实施大足区中水回用工程城区段(一期),新建中水回用管道共计14578米。

6100

20222025

鑫发集团

8

人居环境整治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棠香街道水峰社区、冉家店新建污水处理站2座,规模120/日,配套管网2.068公里;中敖镇、智凤街道、石马镇农村污水设施配套建设管网9.9公里;督促宝顶镇、龙岗街道、季家镇、玉龙镇47家农家乐配套建设隔油池;棠香街道、智凤街道、宝顶镇、季家镇、石马镇改造卫生厕所6895座。

2889.9

20222027

区生态

环境局

二、生态高水平保护工程

9

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重要生态系统保护

龙岗街道、智凤街道5条重点河流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设生态拦截沟7081平方米、生态缓冲带117171平方米、旁路人工湿地20457平方米、尾水人工湿地32033平方米。

3130

20232024

区生态

环境局

10

建设濑溪河、淮远河流域14个污水处理厂后端建设尾水湿地153000平方米。

11375

20222025

区生态

环境局

11

石窟寺抢救性保护

持续推进宝顶山大佛湾水害治理二期工程、采用帷幕灌浆、裂隙封堵、地表防渗、竖井、水平孔等“堵”、“疏”结合的方式解决大佛湾地表径流水、地下水、毛细水、裂隙渗水、窟檐勾漫水等水害影响。

4754

20222024

大足石刻

研究院

12

北山佛湾北段水害治理工程,开展造像岩体裂隙封堵、地表防渗、开凿排水通道等

290

20222025

大足石刻

研究院

13

大足宝顶山卧佛、小佛湾石刻保护修缮工程,包括保存现状调查与评估;卧佛造像考古调查研究;石刻造像表层本体及彩绘劣化病害机理研究;可溶盐病害机理与抑止研究;石刻造像本体及彩绘保护修复技术研究;生物病害防治研究;卧佛本体专项监测;石质胎体保护修复和彩绘层保护修复。

1981

20222023

大足石刻

研究院

三、产业高质量发展工程

14

建设“五山”石刻生态旅游综合体

推进“五山”联动

大足石刻摩崖造像文物保护设施建设项目:

2000

20222025

大足石刻

研究院

①石门山景区:新建游客服务中心600平方米;专用智慧停车场2000平方米;外围连接路80米;入口大门1座;标识标牌若干等;

②石篆山景区:新建游客服务中心500平方米;佛会寺围墙400米;石刻区环境绿化整治工程25960平方米;石刻区游客参观步道工程1975.2平方米;佛会寺入口大门78平方米;新建景区厕所59.43平方米及排污设施,其中改造给水管网130米、新建排污管网200米、新建消防管网247米;完善标识标牌、安防设施、环卫设施等。

15

大足石刻南山摩崖造像保护设施建设项目:新建南山景区游客中心600平方米;改造文物区管理用房工程300平方米;新建景区内厕所80平方米、围墙400米、游步道180米、文物区消防通道180米、环境绿化整治4000平方米、给水管网400米、排污管网200米、专用智慧停车场1500平方米;增设标识标牌、环卫设施、安防设施等。

2000

20222025

大足石刻

研究院

16

宝顶山石刻景区排污管网扩能改造工程,建设宝顶山片区排污管网3000米,将污水接入城区污水处理厂,日排放污水能力20003000立方米。

2000

20222024

大足石刻国际旅游集团

17

发展“五山”旅游

提档升级南北宋街,延展文化演绎、数字石刻体验、文创互动等功能,提升商业配套,盘活业态,升级街区与滨水道路景观,打造为石刻文化为主题的文创街区包,按“超市模式”运营南北宋街,打造文创产品一条街。

3000

20222024

大足石刻国际旅游集团

18

建设“五山”石刻生态旅游综合体

提档升级宝顶老街,优化布局,加强业态招商,提升镇街风貌,形成特色鲜明、主业态与配套服务相融合的新型消费载体。

1000

20222024

大足石刻国际旅游集团

19

升级北山石刻景区旅游体验,升级夜间游览体验,增加夜间演绎等活动。

5000

20222023

大足石刻国际旅游集团

20

提升“五山”智慧

开展大足石刻博物馆智慧升级工程,推出大足石刻数字博物馆、大足石刻数字影院等智慧体验项目,升级自主导览、讲解等智慧化服务设施,提升智慧景区体验。

700

20222024

大足石刻

研究院

21

北山石刻设置数字景区体验中心。

5000

20222023

大足石刻

研究院

22

打造乡村生态旅游示范点

老家·

观音岩

实施二期工程,包括共享农庄、CSA农场、双创中心、中药养生谷、老家院子、乡村亲子乐园、老家冬菜园等内容。

800

20222027

区农业农村委、鑫发集团、龙岗街道

23

棠香人家

布局“棠香人家”功能片区与核心项目,提档升级惜字阁海棠园,扩大发展“稻田+”产业1000亩,进一步改造乡村风貌。

2000

20222023

区农业

农村委

24

十里荷棠·山湾时光

总规划面积约26平方公里,核心面积5平方公里。以“荷花”和“海棠”为主题,以片区乡村田园风光为基础,引入多类型项目,布局五大功能区域:梦回千年、田园牧歌、城市之星、山湾时光、水韵芳华。

24000

20222025

区农业农村委、鑫发集团

25

打造龙水湖国际生态康养胜地

龙水湖度假区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

龙水湖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包括龙水湖库尾地、岛屿周边产业林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龙水湖疏浚及库容提升,龙水湖巴岳山补给水系梳理和龙水湖周边植被修复工程等。

300000

20232026

龙水湖旅游度假区发展中心

玉龙山环境综合整治提升项目:包括玉龙山跃进煤矿等矿山复垦和森林防火智慧监控系统建设工程

龙水湖周边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包括龙水湖环湖绿道改造升级,巴岳山生态观光索道建设,龙水湖周边给排水配套设施建设和生态停车位、充电桩建设工程。

25

打造龙水湖国际生态康养胜地

龙水湖度假区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

龙水湖片区绿色产业发展项目:包括龙水湖水上乐园打造,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中小学科普研学基地建设,特色民宿打造,龙水湖大坝文化体育公园及鸟类研究保护中心建设,医疗康养中心建设,矿区存量煤矸石综合利用等工程。

龙水湖片区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包括龙水湖周边特色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玉龙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新胜茶园升级改造,生态富硒高效农业发展工程。

四、“两山”文化内核塑造工程

26

传承弘扬优秀本土文化

“大足学”学术研究中心

立足大足石刻历史、艺术、文化等系统研究需要,规划建设“大足学”学术研究中心,推进专业素养人才培养,提升大足石刻研究院学术地位。

500

20222023

大足石刻

研究院

27

大足石雕非遗传承教育基地

以大足石雕技艺传承为重点,建设大足石雕非遗传承教育基地,加大传承教育基地投入和加强传承教育基地非遗文化培训机制建设。

500

20222023

区文化

旅游委

28

创新推动特色文化发展

建设大足石刻文创园

①建设大足石雕玉雕孵化园:建设面积约3万余平方米,孵化本土石雕玉雕企业,创建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②川渝雕塑文创产业基地建设。

60000

20232026

大足石刻文创园管委会、高科集团

29

巴蜀石窟博物馆

建设巴蜀石窟博物馆,展览陈列川渝两地精品石窟艺术精品。厘清川渝石窟艺术传承脉落,强化两地交流互鉴,共同唱响“世界晚期石窟艺术丰碑”。

2000

20222026

大足石刻

研究院

合计(万元)

462149.9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411日印发


[[1]]大足石刻片区范围为大足石刻风景名胜区所涉及镇街。根据《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关于报送大足石刻风景名胜区矢量范围的函》(大足府函〔201996号)文件,大足石刻风景名胜区总面积84平方公里,包含南山北山景区、宝顶山化龙湖景区、石门山跃进水库景区、石篆山响水滩水库景区和玉龙山龙水湖景区。可概况为以“五山”为代表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和玉龙山龙水湖两部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