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大足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关于印发2023年大豆玉米(高粱)带状复合种植实施方案和技术方案的通知
大足农委发〔2023〕25号
重庆市大足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关于印发2023年大豆玉米(高粱)带状复合种植实施方案和技术方案的通知
各镇街人民政府(办事处):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和大豆生产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印发2023年大豆玉米(高粱)带状复合种植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农发〔2023〕35号),安排我区示范推广1.5万亩。为推动任务落实落地,现将《大足区2023年大豆玉米(高粱)带状复合种植实施方案》《大足区2023年大豆玉米(高粱)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一、抓紧任务分解。要根据本方案分配的任务,分区域逐级将任务落实到种植主体,确保按照相对集中连片的原则将任务落实到具体地块。
二、加快农资储备。要尽快摸清辖区内种子(大豆、玉米、高粱)、除草剂、专用肥料及农机具等储备量和缺口量,及早制定农资调剂调运方案,确保所需农资3月底前到位。
三、加强技术培训。要以主推技术模式为主,围绕种植模式、品种选用、科学施肥、病虫草害防控、机械作业等关键环节开展技术培训,确保实施主体尽快掌握技术要领。在确保“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探索适宜本地区的复合种植模式。
附件:1.2023年大豆玉米(高粱)带状复合种植实施方案
2.大足区2023年大豆玉米(高粱)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方案
重庆市大足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3年3月20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1
2023年大豆玉米(高粱)带状复合种植实施方案
为科学扎实推进我区大豆玉米(高粱)带状复合种植工作,根据《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印发2023年大豆玉米(高粱)带状复合种植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农发〔2023〕35号)的安排部署,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聚焦重点区域,紧盯主要品种,补齐关键短板,在大豆和玉米主产区,依托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示范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探索大豆高粱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提高技术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增强有效性、针对性和适配性,带动全市大豆玉米(高粱)带状复合种植稳产高产、提质增效。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种植收益基本稳定。以主推技术模式为参考,结合实际积极探索适宜本地区的种植模式,在确保玉米(高粱)稳产的情况下尽可能多产大豆,增加种植收益。
(二)坚持面积落实相对集中。建立政府主导,主体经营的模式,优先支持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等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农业托管等方式开展适度规模种植,核心示范片和高产片要求集中连片,统筹规划散户相对集中连片。
(三)坚持技术模式相对统一。推进大豆玉米(高粱)带状复合种植和农机具融合发展,最大限度实现技术轻简化和生产机械化,尽可能实现县域内技术模式相对统一。
(四)尊重农民意愿稳步推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落实大豆玉米(高粱)带状复合种植相关补贴政策,通过宣传引导和示范带动提高种植主体积极性。
三、重点任务
2023年,我区拟实施大豆玉米(高粱)带状复合种植2.0万亩,实行先建后补,验收合格后每亩补贴200元。种植任务见附件1,各镇街2023年大豆玉米(高粱)带状复合种植任务分解表。
(一)明确种植模式
推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行比配置:春玉米—夏大豆带状套作采用3:2(3行大豆2行玉米)、春玉米—春大豆带状间作(夏玉米—夏大豆间作)采用4:2(4行大豆2行玉米)行比配置;高粱—大豆带状采用3:2(3行大豆2行高粱)行比配置。各种植业主选择适宜的种植模式,重点通过扩行距、缩株距、增密度,充分发挥边际优势,努力做到玉米(高粱)大豆协同高产,确保收益不减。
(二)选择适宜品种
玉米品种选用抗倒伏能力强、生育期适中的紧凑型或半紧凑型品种,高粱品种选用丰产、优质、熟期适中、耐密抗病、适宜机播、株高1.8m以下的紧凑型品种,大豆品种选用耐荫蔽、抗倒伏的中迟熟品种,以及历年来表现优秀的自留种。同时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科学引导种植主体选对作物品种。
(三)注重农机配套
根据自身耕作条件和采用的技术模式选择适宜农用机具,加强农机配套技术培训指导,积极组织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社会化服务,提高农机使用效率,降低耕、种、收等关键环节人工成本投入。鼓励农机研发和生产企业进行农机对比试验,分区域、分类型、分模式开展农机配套设施研发改进和制造,逐步提高生产机械化率。
(四)坚持科学施肥
根据大豆玉米(高粱)带状复合种植的需肥特点,坚持协同、高效原则。减少大豆用氮量、保证玉米(高粱)用氮量。在氮肥施用过程中,统筹考虑大豆、玉米(高粱)生长发育需求,兼顾大豆磷钾肥需要。为减少施肥次数,有条件的地方可选用缓控施肥,实现底肥追肥合一,前施后用。
(五)防好病虫草害
根据大豆玉米(高粱)带状复合种植病虫害发生特点,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加强田间调查,做好病虫发生动态监测,做到早防早治,统防统控。根据大豆玉米(高粱)对除草剂的选择性差异,采用“封闭为主,封定结合,防小防早”的方法防除杂草。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大豆玉米(高粱)带状复合种植工作采取市级统筹、区县级落实的工作机制。成立由区农业农村委主任黄克成任组长,区农技服务中心主任龙建洪任副组长,各镇街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工作统筹,压实工作责任。下设办公室于区农技服务中心粮油科,具体负责协调沟通、进展调度、监督检查等工作,确保高质高效完成复合种植任务。各镇街也要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站所和村(居)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加强工作统筹,压实工作责任;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协调沟通、进展调度、监督检查等工作,确保高质高效完成复合种植任务。
(二)强化资金保障。区农业农村委将加大资金项目整合力度,统筹利用好产油大县奖励资金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宜机化改造、农机购置补贴、社会化服务、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病虫害防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行动等项目,支持大豆玉米(高粱)带状复合种植。同时,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纳入玉米保险范畴优先予以保障。财政补贴重点用于种子、地膜、农机具等物化投入,实行先建后补,验收合格后每亩补贴200元。各镇街要积极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耕、种、防、收社会化服务,验收合格后每亩补贴100元。各镇街要建立农户种植台账,及时核查,确保及时兑付补贴资金。
(三)强化责任分工。各镇街党委、政府是大豆玉米(高粱)带状复合种植的责任主体,要严格落实区里下达的任务指标,全面完成示范推广面积。区农业农村委粮油科负责制定工作方案、技术方案,技术培训和指导、数据统计、日常调度,指导开展科学施肥以及技术模式试验示范和总结等;区农业农村委种业科具体负责种子调度,保障玉米、大豆等种子供应;区农业农村委农机管理科负责农业机械保障,组织开展农机作业培训;。区农业农村委检测科负责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制定病虫害防治技术方案,指导各镇街做好病虫害防治和药械推荐工作;。区农业农村委成立4个技术指导组,分片包干,具体督促包片镇街面积落实、示范点建设、测产验收和效益核算等工作。
(四)强化技术培训和指导。建立市、区、镇三级联动的技术指导服务机制,市里成立由市农科院、市农技总站、市种子站、市农机总站有关专家组成的市级专家组,实行专家包片制,负责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区农业农村委成立由粮油科、监测科、种业科、农机管理科技术骨干组成的区级技术指导小组,配合市级专家组细化完善分区域技术指导意见,指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种植户尽快掌握技术要领。
(五)强化监督考核。大豆玉米(高粱)带状复合种是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的重点内容。区农业农村委将适时开展工作督导,推动资金、技术和面积落到实处,建立区级负责、乡镇监管、主体(农户)落实的运行机制,按照农业农村部统一要求健全种植档案、补助台账,主要登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植地块位置、面积和模式等信息,落实精准监管。要加强资金监管,专款专用,严防截留、挪用、套取等违规现象发生,确保项目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六)加强宣传引导。各镇街要积极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短信等媒介和召开现场会等方式,加强对大豆玉米(高粱)带状复合种植政策宣传和技术培训,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提高对大豆玉米(高粱)带状复合种植由资源竞争向资源共享转变、变粮豆争地为粮豆共享、实现地间轮作向地内轮作转变的认识,引导社会各界关注支持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通过典型示范、新闻报道等方式扩大宣传成效,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附件:1. 大足区各镇街2023年大豆玉米(高粱)带状复合种植任务分解表
大足区2023年大豆玉米(高粱)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包片指导任务分解表
附件1
大足区各镇街2023年大豆玉米(高粱)带状复合种植任务分解表
单位:亩
序号 |
镇街 |
大豆+玉米 |
大豆+高粱 |
合计 |
备注 |
1 |
中敖镇 |
2000 |
1000 |
3000 |
|
2 |
雍溪镇 |
800 |
|
800 |
|
3 |
回龙镇 |
|
3000 |
3000 |
|
4 |
龙岗街道 |
500 |
300 |
800 |
|
5 |
龙水镇 |
100 |
300 |
400 |
|
6 |
高坪镇 |
1000 |
|
1000 |
|
7 |
万古镇 |
500 |
|
500 |
|
8 |
古龙镇 |
|
800 |
800 |
|
9 |
三驱镇 |
1500 |
|
1500 |
|
10 |
国梁镇 |
200 |
|
200 |
|
11 |
高升镇 |
700 |
|
700 |
|
12 |
铁山镇 |
1400 |
300 |
1700 |
|
13 |
季家镇 |
1500 |
|
1500 |
|
14 |
宝顶镇 |
1000 |
|
1000 |
|
15 |
宝兴镇 |
800 |
|
800 |
|
16 |
智凤街道 |
200 |
|
200 |
|
17 |
棠香街道 |
400 |
200 |
600 |
|
18 |
通桥街道 |
|
300 |
300 |
|
19 |
双路街道 |
|
100 |
100 |
|
20 |
金山镇 |
300 |
|
300 |
|
21 |
珠溪镇 |
500 |
|
500 |
|
22 |
拾万镇 |
300 |
|
300 |
|
|
合计 |
|
|
20000 |
|
附件2
大足区2023年大豆玉米(高粱)带状复合种植
技术包片指导任务分解表
牵头科室 |
组长及 联系方式 |
成员 |
包片镇街 |
粮油科 |
王朝华 |
陈英、邱露露 |
棠香街道、龙岗街道、中敖镇、高坪镇、宝顶镇、智凤街道 |
检测科 |
吴杰 |
张常远、陈秀英 |
三驱镇、铁山镇、高升镇、季家镇、宝兴镇、龙石镇。 |
种业科 |
肖凤 |
王权志、刘鹏 |
龙水镇、玉龙镇、邮亭镇、珠溪镇、石马镇、金山镇。 |
农机管理科 |
谷华 |
魏梦夏、刘冬梅 |
万古镇、雍溪镇、古龙镇、拾万镇、回龙镇、国梁镇。 |
附件2
大足区2023年大豆玉米(高粱)带状复合种植
技术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和大豆生产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全方位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部署,结合重庆市大足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推广实际情况,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品种选用
玉米品种选用抗倒伏能力强、生育期适中的紧凑型或半紧凑型品种,建议选用三峡玉23、康农玉808、成单30、西大889、同玉808等品种。
大豆品种选用耐荫蔽、抗倒伏的中迟熟大豆品种,间作春大豆建议选用渝豆11、油春1204、中豆46、南豆23等品种,套作夏大豆建议选用南夏豆25、南豆12等品种。
二、行比配置
春玉米—夏大豆带状套作采用3:2(3行大豆:2行玉米)行比配置。生产单元宽度2.2—2.4米,玉米行距40厘米,大豆行距30—35厘米,玉米大豆间距60—70厘米。
春玉米—春大豆带状间作(夏玉米—夏大豆间作)采用4:2(4行大豆:2行玉米)行比配置。生产单元宽度2.5—2.7米,玉米行距40厘米,大豆行距30—35厘米,玉米大豆间距60—70厘米。
三、播种时间和方式
春玉米3月中旬;春大豆3月中旬;夏大豆5月下旬。丘陵、梯田以人工播种为主,建议采用常规人工穴播方式进行点播,或采用大豆玉米手推式播种机直播。平坝、浅丘等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区域,可采用机械播种。
玉米播种:采用3:2和4:2模式播种玉米,可选用2行播种机调整行距为40厘米,或将现有的3行播种机或4行播种机拆除多余的播种单体,留下2个播种单体,并将行距调整为40厘米。
大豆播种:3:2大豆套作时,可选用现有的3行播种机,也可在2行播种机上增加一个播种单体,或4行播种机拆除多余的播种单体,并将行距调整至适宜的大豆播种行距,完成大豆播种作业。4:2大豆间作时,建议选用4行播种机完成大豆播种作业。
如大豆玉米按照4:2同时播种,可购置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播种机以提高播种精度和作业效率。
四、适宜密度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玉米亩株数应与当地同品种净作玉米亩株数相当,一行玉米的株数相当于净作玉米2行的株数;大豆密度达到当地同品种净作大豆密度的70%以上。
大豆玉米带状套作3:2行比配置。玉米播种粒数4000粒/亩左右,确保有效株数不低于3500株/亩;大豆播种粒数9000—10000粒/亩,确保有效株数不低于7000株/亩。机播玉米、大豆均单粒穴播,玉米株距14—15厘米、大豆株距9—10厘米;人工点播玉米、大豆一穴均定苗双株,穴距较机播增加1倍。
大豆玉米带状间作4:2行比配置。玉米播种粒数4000粒/亩左右,确保有效株数不低于3500株/亩;大豆播种粒数11000粒/亩左右,确保有效株数不低于7500株/亩。机播玉米、大豆均单粒穴播,玉米株距13厘米、大豆株距9—10厘米,玉米大豆均单粒穴播;人工点播玉米、大豆一穴均定苗双株,穴距较机播增加1倍。
五、合理施肥
大豆、玉米分别控制施氮肥,玉米要施足氮肥,大豆少施或不施氮肥;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单株施肥量与净作玉米单株施肥量相同,1行玉米施肥量要相当于净作2行玉米施肥量,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播种机玉米的下肥量调整为净作玉米下肥量的2倍以上。
大豆亩施低氮高磷钾复合肥,纯N亩用量不高于3公斤;玉米亩施高氮低磷钾复合肥,纯氮亩用量不低于15公斤。采用侧深施肥,肥料距离播种行15厘米,深度10厘米左右。
带状套作:按净作玉米高产施肥标准施肥。玉米播种时每亩施40公斤复合肥(20—15—10或近似配方)作底肥;大喇叭口期左右大豆播种时,在离玉米植株20厘米处每亩追施40公斤复合肥(20—10—15或近似配方)兼做玉米追肥及大豆底肥,全生育期大豆带不单独施肥。
带状间作:按玉米—大豆一次性基施复合施肥指导意见,玉米播种时每亩施用56公斤24—6—10高氮稳定性复合肥及16公斤钙镁磷肥(含磷12%)。大豆播种前可适当蘸拌根瘤菌,播种时每亩施用14—16—15低氮复合肥8—10公斤,土壤瘠薄的新开垦地块在大豆初花期可适当追施3—5公斤尿素。
微肥促花保荚:大豆分枝期、初花期与鼓粒初期,结合病虫统防及调节剂处理喷施叶面肥,单次每亩喷施800—1000倍液的90%磷酸二氢钾50克+稀施美50毫升;套作模式下大豆在初花期可添加8%胺鲜脂20克,兑水30—40公斤。
六、除草方法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做到早防早治,采用“封闭为主,封定结合,防小防早”的方法进行除草。
封闭除草:在播种后2天内,雨后无风、土壤湿润,立即封闭除草。可选用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50—85毫升/亩,兑水30—50公斤喷施。
苗后定向除草:土壤封闭效果不理想的,需要在苗后分区域定向除草。玉米种植带在苗后3—5叶期选用80%烟嘧磺隆可湿性粉剂4—5克/亩+200克/升氯氟吡氧乙酸乳油50—67毫升/亩,兑水30—40公斤定向茎叶喷雾。大豆种植带可选用25%氟磺胺草醚水剂60—100毫升/亩或10%精喹禾灵乳油25—35毫升/亩+25%氟磺胺草醚水剂60—100毫升/亩,兑水30—40公斤茎叶喷雾。茎叶处理定向喷雾用药量应按照每种作物的实际占地面积计算。可选用自走式单杆喷雾机或背负式喷雾器加装定向喷头和定向罩子,分别对着大豆带或玉米带喷药,喷头离地高度以喷药雾滴不超出大豆带或玉米带为准,严禁药滴超出大豆带或玉米带,在无风的下午进行。
七、化学控旺
土壤肥力高、植株旺长采用化控调节剂控高:在玉米7—10片展开叶时,亩用胺鲜·乙烯利(玉米矮丰)25毫升兑水30公斤喷雾,严格控制用量,不能重复喷雾;大豆在分枝期和初花期分别用5%烯效唑20—50克/亩(苗期剂量可小至20克),兑水30公斤喷雾防徒长和抗倒,不能重复喷雾。严格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推荐浓度和时期施用,不漏喷、重喷。
八、病虫防治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加强田间管理,做到早防早治,统防统控。
(一)播种期
种子处理以防治大豆根腐病、玉米茎腐病、丝黑穗等土传种传病害和地下害虫、草地贪夜蛾等苗期害虫为主,选择含有精甲•咯菌腈、丁硫•福美双、噻虫嗪•噻呋酰胺等成分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不同区域应根据当地主要病虫种类选择相应的药剂进行种子处理,必要时可对玉米、大豆包衣种子进行二次拌种,以弥补原种子处理配方的不足。
(二)苗期—玉米抽雄期(大豆分枝期)
重点防治草地贪夜蛾、玉米螟、桃蛀螟、玉米纹枯病、大豆锈病、斜纹夜蛾等。一是采取理化诱控措施,在草地贪夜蛾米螟、桃蛀螟、斜纹夜蛾等成虫发生期使用杀虫灯结合性诱剂诱杀害虫;二是针对斜纹夜蛾、金龟子(蛴螬成虫)等害虫,自田间出现开始,采用生物防治措施,优先选用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金龟子绿僵菌等生物制剂进行喷施防治;三是在田间斜纹夜蛾、桃蛀螟、蚜虫、红蜘蛛等害虫发生密度较大时,于幼虫发生初期,选用四氯虫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等杀虫剂喷雾防治,根据玉米、大豆叶斑类病害、锈病等病害发生情况,选用吡唑醚菌酯、戊唑醇等杀菌剂喷雾防治。
(三)开花—成熟期
开花—成熟期是大豆保荚、玉米保穗的关键时期。在前期防控的基础上,根据玉米大小斑病、锈病、钻蛀性害虫,大豆锈病、豆荚螟、粘虫、大豆食心虫、斜纹夜蛾、点蜂缘蝽等发生情况,针对性选用枯草芽胞杆菌、井冈霉素A、苯醚甲环唑、丙环•嘧菌酯等杀菌剂和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阿维菌素、溴氰菊酯或者含有噻虫嗪成分的杀虫剂喷施,兼治玉米、大豆病虫害。
九、收获方法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收获方法包括先收玉米后收大豆、先收大豆后收玉米、玉米大豆同步收获等多种收获方式,根据大豆玉米行比配置模式选择适宜的收获机和收获方法。
人工收获:玉米籽粒中间灌浆乳线消失,籽粒基部与穗轴的连接处出现“黑层”,达到完熟即可收获玉米;田间大豆叶片脱落,豆荚呈现黄色或黑色,豆荚触碰即有开裂,达到完熟即可收获大豆。
机械收获:先收玉米,可选择小两行自走式玉米收获机,割辐宽度不超过1.6米,玉米收获后待大豆成熟时再用当地常规机具收获大豆;先收大豆,可选择窄幅履带式大豆收获机,割辐宽度不超过1.8米,大豆收获后待玉米成熟时再用当地常规机具收获玉米。
如大豆玉米同时收获,可选用当地常用的玉米收获机和大豆收获机一前一后同步跟随收获作业;或采用青贮饲料收获机对玉米和大豆同时收获用于牛羊等混合青贮饲料。
抄送:市农业农村委、市农技推广总站。
重庆市大足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办公室2023年3月20日印发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