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2023年履行教育职责自查自评情况的公示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2023年履行教育职责自查自评情况的公示
根据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印送2024年对区县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方案的函》(渝教函〔2024〕113号)要求,我区对照5个评价重点、11个评价要点认真开展履行教育职责自查自评。现将情况公示如下:
一、履职情况
(一)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1.强化组织保障,完善教育领导体制机制。区委、区政府专题研究教育工作9次、调研16次,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召开教育形势分析会4次,及时研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全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根据《重庆市大足区教育委员会所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方案》,全面落实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严格落实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每半年听取1次汇报,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稳定。
2.从严依法治教,全面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贯彻落实《大足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任务清单》,11个市级教育综合改革试点、10个区级教育综合改革课题顺利推进;启用编制241个,公开招聘教师227名,有效缓解教师学科结构矛盾;开展教育法规、国防、防欺凌、防性侵、禁毒等方面宣传教育;贯彻落实中央巡视反馈意见,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收费工作。
(二)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3.坚持教育优先,确保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较2022年增长0.6%,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高、中职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分别增长0.18%、1.5%、0.12%、0.17%、0.52%。我区各学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均不低于国家保障标准,其中义务教育高于市级标准100元,同时实行生均公用经费向边远薄弱学校倾斜政策。
4.健全建设机制,完善数字教育基础条件。统筹智慧教育资源云平台、智慧教育电视平台、教育直播平台三个平台,聚合大足优质教育资源,落实了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部署。
(三)强力统筹推进教育优质发展。
5.聚焦扩优提质,建立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根据《重庆市大足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化、城乡一体化。2021年以来,扩建投用5所小学、3所初中,完成了23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和能力提升建设项目。全区118所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配备较合理,推进了师资配置均衡化。持续实施《大足区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工作方案》,新建、扩建各1所幼儿园已投入使用。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市级要求,公办园专任教师与幼儿比1:14.6,全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3%,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8.5%。补充普高教师127人,持续推进了高中优质发展。新增正高级教师4人,市区级骨干教师145人,新建名师工作室30个(市级3个、区级27个)。足额保障普高公用经费,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大足中学昌州校区建成投用,总投资7.9亿元,占地157.2亩,建筑面积约11.38万平方米,新增学位4000个;双桥中学高中部投资2.9亿元扩建,占地129亩,建筑面积约5.01万平方米。立项重庆市普高新课程新教材示范校2所、校本教研基地1个、优秀学生社团2个、精品选修课程1门。推进高考综合改革,高考质量水平持续上升,特殊资格类、本科类上线人数较2022年增加显著。
6.积极推进“双减”,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建立“双减”工作联席机制,综合施策推进 “双减”工作。扎实推进大足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印发《重庆市大足区2023年义务教育招生工作方案》,保障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建设大足智慧教育中心,打造线上优质教育资源;实施大足石刻文化进校园工程,开发特色课程,“一校一品”特色初步形成。强化校外培训机构监管与整治,查处问题机构9家,取缔非法机构3家。
7.持续改善条件,提高职教中心办学条件达标水平。大足职教中心高新区校区建成投用,占地面积20.8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35万平方米。学校现有电子图书10万册,纸质图书13万册,仪器设备总值共4906.99万元。
8.发展素质教育,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区有体育特色学校68所,市级义务教育阶段艺术特色学校9所。《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上报率100%,学生合格率95.57%,优良率37%。以美育心,获重庆市2023年中小学学生艺术活动月活动一、二等奖16个。劳动教育基地共57个,成功申报市级“劳动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区”。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含兼职)配备率、课程开设率均为100%。
9.强化师资建设,全面落实教师待遇保障。合理设置事业单位、核定编制数,现有编制人员基本满足教育发展需求。保障教师工资待遇,2023年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高于当地公务员年人均工资。开展“好老师培训”项目11个,拨付培训专项经费60万元。
(四)坚决维护校园平安和谐稳定。
10.落实安全责任,完善涉校涉生安全防范措施。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专题研究部署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各镇街及区级相关部门定期开展校内外安全检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齐抓共管的安全工作机制。全区学校安防设施建设8项指标均达100%。投入财政资金聘请校园保安730人,升级2500余个视频监控镜头和160个可视一键报警装置。印发《大足区“莎姐守未”专项行动自我保护工作方案》《关于加强未成年学生自我保护工作的通知》,守护学生健康安全,预防学生非正常死亡。指导学校常态化开展学生防欺凌、防性侵、防溺水、反诈骗等宣传教育与警示提醒。协同有关部门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积极开展安全稳定和法治宣传教育月活动,依托“大足区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组织12220余名师生参观学习。通报表扬消防安全示范课、防溺水优质课和绘画作品、习作评比等优秀作品300余件次。施行4月至11月“防溺水”战时机制,打表推进防溺水工作。
(五)统筹兼顾完成其他重点工作。
11.聚焦重点要点,开展系列专项督查行动。依托“明厨亮灶+互联网”,积极开展校园食品卫生安全制度落实、食品采购与加工、设备设施维护修缮、从业人员健康管理等关键点位督查,守牢校园食品安全底线。开展义务教育学校“双减”政策宣传、课后延时服务开展、学生作业管理、功能室使用等督查,完善“五育并举”育人网格。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学校党的建设还有短板。
一是基层学校党建工作水平不均衡。个别学校党务工作质量还不高,党务工作力量还有待充实。二是贯彻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还需加强。党组织书记和校长协调沟通机制、监督运行机制等还需进一步完善。三是党建“双创”成效参差不齐。各学校打造党建工作品牌虽达相应数量,但特色、质量、影响还不明显。
(二)建成成渝中部教育中心有弱项。
一是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教育发展“农村空、城区挤”现象明显,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集团化办学未形成合力。二是教育总体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存在基础教育品牌不响、质量不突出情况,初中教育质量城乡、校际差距较大,高中教育质量分层明显,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有待增强。三是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育人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完善,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执法还需加强。
(三)多元参与校园治理机制不健全。
一是学校法治建设意识不够强。仍有个别学生法治意识淡薄,法律法规意识建设有待增强。二是学校安全防范意识敏感性不强。个别学校存在麻痹思想、松劲心态和侥幸心理,未能在安全等有关环节聚焦用力,堵住风险和漏洞。三是家、校、社、政协同育人合力不足。学校与家庭、社会合力保护未成年人成长机制还不健全,关爱保护留守儿童还存在诸多不足。四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薄弱环节。心理健康资源整合还不够,专职教师和服务场所配备不足,学生心理健康深度关注度尚需提高。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强化党建统领“1+1+N”工作举措。
一是实施一项专项行动。推进教育系统党建统领学校领导力提升专项行动,着力强化学校党建统领、思想引领、业绩优领。二是构建一套智治体系。构建“区委教育工委—学区党组织—学校专属网格”和“线上+线下”双网格整体智治体系,着力形成“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师治学、民主管理”的治理格局。三是落实N项工作举措。巩固和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大力实施党建提质“五双”工程,培育选树基层党建示范学校,全面推进清廉学校建设,持续开展基层学校综合督查,赋能大足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补齐成渝中部教育中心建设短板。
一是均衡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持续实施区内外教育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将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向农村学校倾斜,大力实施“好老师培养”工程。二是实施质量提升工程。进一步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优质特色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内涵发展。三是义务教育实施阳光招生专项行动。贯彻落实教育部、市教委、区委区政府关于义务教育招生制度改革,持续增加招生入学工作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公布招生入学热线,畅通政策咨询、举报申诉等渠道,健全公平入学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四是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校外培训监管力度,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三)健全校园安全治理机制。
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健全校园安全协力共治机制,压实各方责任,完善未成年学生防欺凌、防性侵、防诈骗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机制。二是强化学校法治建设。创新渠道,拓宽普法平台,推进学生法治思想意识建设,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法治育人目标。三是深化家、校、社、政协作。加强与家长沟通交流,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家校社政协同育人。四是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继续配强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建设心理辅导教室,提升“美丽心灵”心理辅导团队能力,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增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护航学生健康成长。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4月28日
(联系人:李朝阳;联系电话:1350038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