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区人大 区政协 网站专栏
| 无障碍 | 敬老版 | | 注册 网站支持IPv6
网站专栏
首页 走进大足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营商环境 政民互动 大足数据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区政府部门>教育委员会>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建议提案办理> 人大代表建议办理

关于区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第251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日期:2024-07-11


重庆市大足区教育委员会

关于区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第251号建议办理情况的

答复函

陈益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开展大足石刻文化宣传活动进校园的建议》(第251号)收悉。我委高度重视,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将办理情况回复如下:

精美的石刻会说话,大足的教育暖万家。大足石刻承载着慈、善、孝、义、廉等核心思想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石窟艺术中的深厚积淀,饱含文化的流淌、人性的光芒,其核心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学生接受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廉洁文化教育、生命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资源。依托得天独厚的大足石刻文化资源,大足区教委积极推进石刻文化进校园、进课程、进头脑,引领儿童青少年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大足石刻保护好!”的殷殷嘱托。

一、“大足石刻文化进校园”项目简介

优秀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是文化自信、教育强国的基石之一。中小学生群体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将地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堂是学生了解并传承地域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使中小学校园和课堂成为传播和弘扬优秀地域文化的主阵地。

从2022年11月开始,大足区教委围绕文化铸魂,以文化人,统筹全区大中小幼推进“大足石刻文化进校园”项目(区内大、中、小、幼共计53所试点学校分三批陆续纳入“大足石刻文化进校园”项目。经过一年的试点,2023年11月,“大足石刻文化进校园”项目在全区所有学校全面铺开)。通过数字化技术支撑,系统化建立AI大模型体系,落实数字化思政教与学的新方法,推动实现文化自信、以文化人和立德树人总体目标,用数字化对思政实践活动进行全面升级,设计制定思政实践活动的教育目标、课程开发、组织实施方案,设计沉浸式数字思政新场域标准体系。围绕“五德教育”(学生品德、教师师德、干部政德、家庭孝德、社会公德),面向大思政课实践活动、党员教育、党建团建、家庭亲子、行业培训等市场,以沉浸式数字思政新场域为标准,完善“一中心五基地”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创建“石魂大模型”,推出“石魂少年”微信小程序

一是打造石魂大模型。以大足石刻文化为精神内核,充分挖掘其蕴含的大思政课元素,融合大足石刻研究院研究成果,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基于清华大学chatGLM对模型训练调优,形成62亿训练参数,100万字石刻文化知识,初步构建了“大思政教育模型”“石魂数字管理模型”“石魂数字教学模型”“石魂训练模型”“家校协同模型”5个大模型,逐步实现德育思政、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家校协同的数字化转型,打造“三全育人”的新场域,形成智慧育人“生态圈”。

二是开发石魂小程序。以石魂大模型为基础,整合绘画、音乐、语音、动画、视频等一整套数字化工具,推出石刻文化进校园的“石魂少年”微信小程序,创新运用人工智能挖掘大足石刻文化综合育人价值,协助教师进行大思政课程设计和学生进行个性化、生活化、探究化学习的任务,创新“大思政课”教学模式。“石魂少年”小程序汇集全区优质课程,目前,大足区有5200余名教师、7.5万余名学生、7.8万余名家长在小程序上完成了注册,已累计开展5000余次数字思政实践活动,围绕道德与法治、语文、科学等学科主题,创作出绘画、音乐、多语言讲解等6万余个数字化成果。

三是使用石魂新工具。教师通过石魂数字教学模型,名师虚拟课堂,AI模拟名师教学等数字化教学工具,赋能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使用石魂绘画模型、石魂音乐模型、多语言语音生成模型、数字人合成模型等10余项学习工具,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式学习方式,建立30000多名学生数字画像,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

(二)建立“大足石刻文化进校园”沉浸式数字思政新场域,设计丰富的大思政实践活动,推进全区大中小幼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一是建立推广“一域一特”实践基地。建立“一中心五基地”的沉浸式数字思政新场域,打造大思政育人实践活动基地。一中心即大足宝顶综合实践中心,五基地即龙岗一小少年国际会客厅、拾万五彩稻田基地、石马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重庆红岩重型汽车博物馆、西子湾文化共享空间。建立“大足石刻小导游”志愿者培养机制以及“孝善好儿童”表彰机制,推动大足石刻文化融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促进文明乡风建设,强化大足教育人文化传承教育的使命与担当。自2023925日“大足石刻文化进校园”沉浸式数字思政新场域对外开放以来,截至目前,共接待了3万余名来自区内外参加大思政实践活动的学生。

二是遴选打造“一校一品”特色课程。新场域内入驻区内各学校“一校一品”特色课程,如龙西中学鹅卵石画课程、宝顶实验小学剪纸课程、中敖小学火龙课程、大足三小鲤鱼灯课程、西禅小学棕编程等课程。全区100余所项目学校结合实际开发校本课程,把石魂少年的育人目标确定为家国情怀、工匠精神、责任担当、科学探究、数字创新等五个大指标。龙岗一小开发了《大足石刻艺术教育》校本教材,宝顶实验小学开发了《石刻小导游》等综合课程、昌州幼儿园开发了《揭秘报恩塔》等课程。

三是探寻挖掘“一地一方”教育资源。开展十二个“石刻”专项课题,教师进修学校《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主题班会》、龙岗一小《基于大足石刻的小学思政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经开小学《课程思政背景下石刻文化融合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等。将公开出版的地方课程《石刻小导游》《世界文化遗产胜地大足》纳入小学、初中、高中学生课表,常态化实施,确保大足石刻文化进校园、进课程、进课堂,有载体、能落地、活起来。2023年9月,《石刻小导游》一书在全区小学四年级作为地方课程推广使用。

三、受市级以上表彰或工作经验在全市及以上推广、宣传情况

“大足石刻文化进校园”项目受到上级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是大足区教委十大亮点工作之一。

1.新华社《内部参考》2023年11月20日89期《重庆运用人工智能让大足石刻文化走进校园》。

2.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2023年6月8日2213期《数字技术推动石刻文化浸润校园》。

3.领导视窗(2023年)第88期《推动我市文教旅融合数智化发展的四点建议——基于大足区石魂大模型的实践探索》。

4.《当代党员》2024年第03期改革视点《数字赋能:千年石刻会讲课》

5.《当代党员》2024年第03期求是论道《“三结合”建构立德树人新范式——以重庆市大足区为例》。

6.新华社每日电讯2024年4月21日公开发布《大足石刻“牵手”人工智能 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校园》

7.重庆日报数字报2024年4月22日公开发布《大足石刻“牵手”人工智能 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校园》

8.学习强国2024年4月22日公开发布《重庆大足区:大足石刻“牵手”人工智能 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校园》

9.华龙网2024年5月11日公开发布《金牌小导游来啦!首届石刻小导游风采大赛区级决赛成功举行》

10.新华网2024年5月11日公开发布《“讲好石刻故事 传承石魂精神”大足区首届石刻小导游风采大赛区级决赛举行》

11.新渝报数字报2024年5月14日公开发布《首届大足石刻小导游风采大赛区级决赛举行》

2024年5月9日至10日,大足区教委成功举办了大足石刻文化进校园“讲好石刻故事 传承石魂精神”首届大足石刻小导游风采大赛区级决赛。经过校级初赛、学区复赛的层层选拔,从幼儿组、小学组、初中组、高中高校组到教师组,五个组别,共计110名优秀选手们参加最终角逐,各组选手凭借出色的表现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展现了大足师生的良好精神风貌。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化交流和传承活动,更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是大足人在石刻文化上的传承和创新。此次比赛不仅提升了参赛选手们对大足石刻的理解和讲解能力,也让更多人深入了解大足石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本次活动,也受到区、市级媒体的高度关注和积极报道。

未来,大足区教委将进一步挖掘石刻文化的教育功能和育人价值,持续深化教育数字化变革,营造“大足石刻文化进校园”的全域氛围,最终将形成以大足地方特色为主的系列课程体系,并在全区内形成大思政全域目的地为载体的全范围共享,真正实现以教育功能属性为主的全域示范基地。

此复函已经石朝勇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答复函回执单上,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再次感谢您对大足教育工作的理解支持!

     重庆市大足区教育委员会

                             2024年6月11日


联系人:万冯

联系电话:13594688321

邮政编码:40236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