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第2024046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重庆市大足区教育委员会
关于区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第2024046号建议
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马玲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重庆大足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第2024046号)收悉。经与区民政局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区教委、区民政局以关爱留守儿童为突破口,通过加强沟通,搭建桥梁,完善管理,创新模式,努力解决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监护不力、学业困难、心理失衡等实际问题,有利地促进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一、加强领导,有序推进落实
区民政局、区教委和区妇联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协调有关工作,各单位按照分工,履行职责,协作配合,明确专人负责,落实相关政策措施,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开展。初步形成了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全区初步齐抓共管、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
区教委牵头,各学校建立了家长学校。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开设心理教育课,为学生讲授青春期健康知识。利用课后延时组织留守儿童集中辅导作业,定期与留守儿童谈心,帮助他们克服孤僻、胆怯、冷淡等心理,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亲情缺失。
二、搭建桥梁,有效促进互动
1.发挥学校的主导力量。一方面,学校每期定期组织开展留守儿童排查摸底,建立信息台账。开学第一个月,组织教师进行家访,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等情况,确保关爱保护工作全覆盖、无遗漏、无死角。全面积极地与家长沟通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状态、学业状况、行为表现和身心发展情况等,建立每期一次的家访和日常家长联系制度。另一方面,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建立健全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制度,落实家长会、学校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活动。学校每期组织一次家庭教育专题培训。
2.发挥社会的服务保障。一是民政局将“智慧儿童平台”排查出轻度风险群体反馈给所在镇街、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 监护人、网格员,由相关人员进行日常探访关爱,关注其成长。对中度风险群体,依托未保中心和“心安小屋”,由陪伴师、心理咨询师开展话聊、画聊、植物疗愈、动物疗愈、志愿互助疗愈等特色疗愈。对高度风险群体,及时转介至卫生医疗机构,提供药物康复与精神治疗。二是将社区学校作为城乡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对象,构建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儿童干部”等相关人员的作用。社区利用周末、寒暑假开展各种公益性课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社会责任感。
3.利用数字资源开辟家庭教育专栏。大足区智慧教育中心依托广电客户端,推出“四个课堂”,其中“周末名师课堂”设置了“家庭教育”专栏,由区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担任教师,每周推出一堂精品课,学生家长可以通过广电客户端点播收看。
三、分类施治,提升关爱质效
1.建立“1+N”控辍保学责任体系。每学期开学初对辖区内适龄少年儿童进行一次全面清理,逐一摸排,全面掌握学生的入学情况,摸清去向,做到底数清,任务明。对建档立卡、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儿童倾情奉献,关心关爱。建立中心学校、村小、班级三级管理体系,落实“1+X跟踪帮扶”制度,防止特殊群体儿童失学辍学。发挥学校“留守儿童之家”的作用,利用网络电话、视频为留守儿童与远在他乡的父母架起沟通的桥梁,让每位留守儿童能与其父母保持定期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更多的爱,帮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2.发挥“足够爱你”项目作用。投入资金 80 万元,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进北师大应用心理学博士团队(广东揭阳天蓝心理教 育服务中心)进驻大足区开展心理咨询矫正服务,开展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全覆盖“房树人”投射心理学筛查,收集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绘画作品 3204 份,甄别出存在心理问题儿童 407人。在此基础上,依托智慧民政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平台,从监护风险、行为风险、生理风险、心理风险、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 量化评估,落实“红橙黄绿”四色管理。
3. 启动运营“互联网+未成年人保护关爱”平台。依托智慧民政管控中心,以“云号手”为“链接点”,对接“141”基层治理平台,广泛发动网格、微网格基层力量,链接 824 个涉未服务资源,收集汇总全区儿童基础信息 21.28 万条,为 6245 名特殊困难儿童建立完整信息档案,绘制了我区“儿童关爱地图”。发放具备通话、 定位、一键紧急报警功能智能学生卡(胸牌)200 个、腕表 215 个,设置电子围栏,创新建立未成年人危险区域预警机制。
上述举措,我区关爱资源已充分整合,部门关爱合力已形成,留守儿童、儿童心理健康等社会关注度普遍提高,全社会逐步形成关心关爱留守儿童成长的良好环境。
此答复函已经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石朝勇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通过填写回执及时反馈我委,以便进一步改进我们的工作。
重庆市大足区教育委员会
2024年6月13日
联系人:王智慧
联系电话:13527389366
邮政编码:402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