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区政府 区人大 区政协 网站专栏
| 无障碍 | | 注册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您当前位置: 首页>区政府部门>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政务信息>工作动态

重庆市大足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关于《大足区综合能源站“十四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日期:2022-11-30

重庆市大足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于《大足区综合能源站“十四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根据全市综合能源站建设总体规划和《研究综合能源站建设及油气行业有关问题专题会议纪要》(市政府专题会议纪要2020—103)和区政府批示及《大足区加油站规划运营、车用综合能源站点布局建设专题纪要》(大足府专题会议纪要〔202137号)明确的工作要求,我委牵头起草了大足区综合能源站“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众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反馈意见:

1.通过信函方式将意见邮寄至:重庆市大足区棠香道办事处一环北路中段101号重庆市大足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能源环资科收,联系电话:43726762(邮编402360),并请在信封上注明“大足区综合能源站“十四五”规划意见反馈”字样。

2.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意见发送至邮箱:54164185@qq.com

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21225日。


附件1.大足区综合能源站“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1. 于《大足区综合能源站“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的起草说明


重庆市大足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21122

重庆市大足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关于《大足区综合能源站“十四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的起草说明


车用综合能源站是为汽车和其它机动车辆提供驶入式油、气、氢、电综合能源补充服务的新型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具有产业配套、安全环保、集约用地、收益互补等优势。

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车用综合能源站建设事宜,并下发《研究综合能源站建设及油气行业有关问题专题会议纪要》(市政府专题会议纪要2020—103)。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出台系列文件规定,原则上不再规划建设单一功能的能源供应站,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现状站点通过技改方式增设LNG(液化天然气)、加氢、充换电功能。经济信息委根据市上相关会议和文件要求,印发《加快推进LNG站点建设发展指导意见》明确全市综合能源站总体规划,到2025年,全市累计建成综合能源站100座,其中具备4种能源供给功能的6座,具备3种的20座,具备2种的74座,此外,具备氢能源供给功能的15座。其中明确大足区“十四五”期间新增LNG站点3座,2021—2022年建成1座,2023—2025年建成2座。

区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区经济信息委牵头,做好相关工作对接,争取市里对我区车用综合能源站点建设的支持”。我委迅速按照市级相关文件要求和区政府领导批示,开展了建设站点意见收集并专题调研形成《关于加快我区车用综合能源站点建设请示》报请区政府专题研究。区政府主要领导召开专题会议对此进行了研究,形成《大足区加油站规划运营、车用综合能源站点布局建设专题纪要》,明确由区经济信息委按照职责分工进一步优化综合能源站专项发展规划,并报区政府审定。

根据市区要求,区经济信息委聘请专业机构(重庆市能源利用监测中心),按照市上系列相关文件和市级规划指导意见,结合本区实际,在全面调研分析全区各种辆用能需求现状,以及各产业园区发展规划情况基础上,分析保障我区“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站点的需求,确定了本区综合能源站布点规模及数量,形成了《大足区综合能源站“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规划我区到2025年,拟建成综合能源站8座,其中加氢合建站3座,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广泛、智能高效的能源加注网络,满足大足区各类能源汽车加注需求。该征求意见稿已全面征集各部门和镇街意见,修改完善后形成了本次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


大足区综合能源站“十四五”规划


编制单位:重庆市能源利用监测中心

(重庆市节能技术服务中心)

二〇二二年二月


目录

1 概述 4

1.1 规划背景 4

1.2 规划依据 5

1.2.1 法律法规 5

1.2.2 技术规范和标准 6

1.3 规划原则 9

1.4 规划范围 9

1.5 规划期限 9

1.6 规划内容 9

1.7 社会影响 9

2 现状市场分析 11

2.1 大足区概况 11

2.1.1 地理位置 11

2.1.2 区划现状 11

2.1.3 人口和经济 11

2.1.4 交通 12

2.2 大足区能源站现状 12

2.3 现状问题分析 15

3 综合能源站规模预测 17

3.1 人口预测 17

3.2 车辆现状分析 18

3.3 车辆保有量预测 18

3.3.1 公交车、出租车保有量 19

3.3.2 运营客车保有量 19

3.3.3 重型货车保有量 20

3.3.4 氢能源车保有总量 20

3.3.5 机动车保有总量 21

3.4 能源功能站点需求预测 23

3.4.1 CNG加气站需求量分析 23

3.4.2 LNG加注站需求量分析 24

3.4.3 充电站需求量分析 25

3.4.4 加氢站需求量分析 26

4 综合能源站规划布局 28

4.1 大足区“十四五”规划分析 28

4.1.1 “十四五”国土空间分区规划分析 28

4.1.2 “十四五”规划目标分析 28

4.1.3 “十四五”产业布局规划 29

4.2 综合能源站功能分析 33

4.2.1 综合能源站建站模式 33

4.2.2 LNG加注功能规划 33

4.2.3 加氢功能规划 34

4.2.4 充电功能规划 35

4.3 空间布局 36

4.3.1 布局原则 36

4.3.2 布局方案 36

5 重点任务 47

5.1 构建综合能源站网络体系 47

5.2 增强支撑保障能力 48

5.3 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48

5.4 开展应用示范推广 49


1概述

    1. 规划背景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我国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能源行业扮演着重要角色,承担着国家能源供应和消费低碳转型重任。

气候变暖已成为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汽车尾气污染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我国作为汽车产销大国,汽车保有量也与年俱增,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发布消息,2020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72亿辆,其中汽车2.81亿辆,汽车尾气污染问题将更加严重。因此,为了降低碳排放,履行全球气候治理职责,促进传统汽车行业产业升级,加快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成为必然途径。截至2020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492万辆,占汽车总量的1.75%,比2019年增加111万辆,增长29.18%。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400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1.32%。新能源汽车增量连续三年超过100万辆,呈持续高速增长趋势。

综合能源站,即含两种及两种以上机动车基础能源供应的站点。通过共用车行出入口、便利店等设施,集中设置管理区等方式,实现集约节约用地,减少对城市交通影响。随着机动车能源种类的不断丰富,根据各类能源应用领域进行科学预测和优化布局日益迫切的需求,建设综合能源站是未来领域新趋势,是建设现代基础能源站的优先选项。

根据《重庆市2021年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方案》(渝府办发〔202187号)、《打造全国一流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渝经信发〔202145号)等重要文件精神,重庆市政府支持新能源汽车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推广应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持续优化使用环境,全面推进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全市力争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1万辆以上。

2020921日,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对快速推进综合能源站落地建设,协同推进综合能源站的运营管理相关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202122日,市政府再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了全市车用综合能源站建设进展情况汇报,明确了加快综合能源站建设对我市完善现代能源基础设施、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我市能源综合供应的发展方向,在下一步工作安排部署中,要求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加大支持力度,创新思路、简化流程,以试点为引领,鼓励多方参与,积极创造应用场景,全力加快综合能源站建设运营,原则上不再规划建设单一功能站点,力争全市车用综合能源站总数列西部第一。

目前大足区两种及两种以上机动车基础能源供应的综合能源站仅建成1,随着大足区城市及产业发展,新型能源机动车不断涌入,对能源类别需求不断增加,建设综合能源站是未来领域新趋势,是建设现代基础能源站的优先选项。

    1. 规划依据

      1. 法律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7.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8.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9. 《城镇燃气管理条例》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
  11. 《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12.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
  13.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的通知》
  14. 《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15. 《特种设备目录》
  16. 《质检总局办公厅关于压力管道气瓶安全监察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17. 《燃气经营许可管理办法》

以上法律、法规均按照现行规定执行。

      1. 技术规范和标准

1)工艺专业

    1. 《汽车加油加气加氢站技术标准》GB50156-2021
    2.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年版)》GB50016-2014
    3.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2012
    4.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规范》GB50235-2010
    5. 《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规范》GB50236-2011
    6.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184-2011
    7. 《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683-2011
    8. 《固定式真空绝热深冷压力容器》GB/T18442-2019
    9. 《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GB50316-20002008版)
    10. 《压力管道规范工业管道》GB/T20801-2020
    11. 《流体输送用不锈钢无缝钢管》GB/T14976-2012
    12.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NB/T47013-2015
    13. 《液化天然气(LNG)车辆燃料加注系统规范》GB/T26980-2011
    14. 《工业管道的基本识别色、识别符号和安全标识》GB7231-2003
    15.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 21-2016
    16. 《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工业管道》TSG D0001-2009
    17. 《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 R0005-2011

2)总图专业

    1.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年版)》GB 50016-2014
    2. 《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 50058-2014
    3.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3610-2019
    4.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 F30-2014
    5. 《城市道路养护技术规范》CJJ36-2016

3)建筑专业

    1.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 GB50352-2019
    2.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年版)》 GB50016-2014
    3.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2018
    4.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4)结构专业

    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年版)》GB50011-2010
    3.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4.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年版)》GB50010-2010
    5.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
    6. 《建筑防火设计规范(2018版)》GB50016-2014
    7. 《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17
    8.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
    9.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 GB50018-2002

5)给排水专业

    1.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2019
    2.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年版)》GB 50016-2014
    3. 《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 50013-2018
    4.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21
    5.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140-2005

6)电气专业

    1.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年版)》GB 50016-2014
    2. 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 50053-2013
    3.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2-2009
    4.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4-2011
    5. 《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5-2011
    6. 《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 50058-2014
    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
    8. 《石油化工静电接地设计规范》SH 3097-2017
    9.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13
    10. 《室外作业场地照明设计标准》GB 50582-2010
    11.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 50217-2018
    12.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303-2015
    13.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68-2018
    14.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69-2016
    15. 《石油化工装置电力设计规范》SH/T 3038-2017

7)自控专业

    1. 《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标准》GB 50493-2019
    2. 《自动化仪表选型设计规范》HG/T 20507-2014
    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2013
    4. 《过程测量与控制仪表的功能标志及图形符号》HG/T 20505-2014
    5.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95-2007
    6. 《石油化工仪表安装设计规范》SH/T 3104-2013
    7. 《加油加气站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AQ/T 3050-2013
    8. 《化工企业静电接地设计规范》HG/T 20675-1990
    9.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2013

8)暖通专业

    1.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2012
    2.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
    3.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16

9)消防专业

    1.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年版)》GB 50016-2014
    2.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140-2005
    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2013
    4. 《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标准》GB 50493-2019

10)环保专业

    1. 《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
    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

11)节能

    1.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50176-2016
    2. 《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检测方法》 GB/T 7106-2019
    1. 规划原则

1)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标准、规范。

2)合理利用现有空地位置,并根据相关规范严格控制安全间距。

3)在保证技术先进、工艺合理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节约建设资金。

4)坚持科学态度,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既体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又要安全可靠。

5)在充分调查、详细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发展规模,同时认真贯彻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注重环境效益,力求及时设计、施工,及时投产和使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1. 规划范围

本规划的空间范围为大足区行政区域。包括6个街道、21个镇,分别为:棠香街道、龙岗街道、龙滩子街道、双路街道、通桥街道、智凤街道、龙水镇、邮亭镇、宝顶镇、万古镇、珠溪镇、中敖镇、三驱镇、石马镇、雍溪镇、玉龙镇、宝兴镇、拾万镇、铁山镇、回龙镇、国梁镇、金山镇、高升镇、季家镇、龙石镇、高坪镇、古龙镇。

    1.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报告编制现状基准年2020年,规划期限2021-2025年。

    1. 规划内容

调研分析全区公共汽车、出租车、物流车和LNG重卡等可采用天然气、氢气、电能作为燃料的车辆现状,以及物流园区规划情况,确定综合能源站规模及数量,本规划着力于综合能源站规模预测及合理选址,可一次布局分期建设。

    1. 社会影响

近年来,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浪潮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构建覆盖全社会范围的综合能源系统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国内,构建综合能源系统的步伐正在稳步向前,不断促进传统的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的新能源之间的协同互补发展。综合能源系统在环境、社会、经济等多方面都具有的良好效益。

(一)环境效益

综合能源系统环境效益包括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节省损耗减少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节约水资源利用、节省燃料减少运输排气等。

(二)社会效益

综合能源系统社会效益包括碳减排效益、减少系统备用成本的社会收益、延缓配电网改造的社会收益、带动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与就业增长、改善社会福利水平、实现不同供用能系统间的有机协调、提高社会供能系统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各类能源的优化利用等。

(三)经济效益

综合能源系统经济效益包括促进经济增長、促进产业升级、电费收益、供暖收益、信息服务收益和削峰填谷收益等。

2现状市场分析

    1. 大足区概况

      1. 地理位置

大足区位于重庆西部,始建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取大丰大足区、丰衣足食之意而得名,是成渝相向发展腹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要支撑、成渝主轴特色产业集聚地、重庆主城都市区桥头堡城市。大足区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重庆市西郊,位于北纬29°23′29°52′,东经105°28′106°2′之间。距重庆77.5公里,距成都263公里。东北接重庆市铜梁区,东南邻重庆市永川区,西南靠重庆市荣昌区,西北连四川省安岳县,北毗邻重庆市潼南区。

      1. 区划现状

全区幅员面积1433.36平方公里,辖棠香街道、龙岗街道、龙滩子街道、双路街道、通桥街道、智凤街道6个街道,龙水镇、邮亭镇、宝顶镇、万古镇、珠溪镇、中敖镇、三驱镇、石马镇、雍溪镇、玉龙镇、宝兴镇、拾万镇、铁山镇、回龙镇、国梁镇、金山镇、高升镇、季家镇、龙石镇、高坪镇、古龙镇21个镇。

      1. 人口和经济

大足区被列为主城都市区桥头堡城市,成功纳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城镇化率超过60%,城乡协调发展迈出重要步伐。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产品加工值、乡村旅游综合收入、农产品电商零售保持较快增长,农村环境大幅改善,荣获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区县称号,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交通建设加快推进,区位优势显著提升,市政设施配套日益完善,水电气讯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综合管理有序推进,城市智管、城市细管、城市众管不断深化,城市品质显著提升

截至2020111日零时,大足区常总人口107.4“十三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2%2020年达到700.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万美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0.1亿元,年均增长1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2.7亿元,年均增长11.3%。财政保障能力增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3亿元,年均增长7.8%。共同富裕加快推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7.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9.3%

      1. 交通

大足区有渝蓉高速公路、潼荣高速公路、三环高速公路、大内高速公路纵贯全境,在境内设有三驱互通、铁山互通、大足西互通、大足东互通、万古互通、龙岗互通、雍互通等七座通式立交桥。大足区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国道G246线、省道S309S310S303线为主干骨架,覆盖到乡镇村落的公路交通网。根据《大足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大足区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584公里,其中等级公路3584公里。

同时,大足区境内有成渝铁路穿境而过,设有大足南站。

    1. 大足区能源站现状

截止“十三五”期末,全区共建设加油站39座,在营35座(包括南大泸高速服务区2座);中心城区共有11座。全区在营天然气加气站2座,分别为城南CNG加气站和双桥茅店CNG加气站。建成龙水十里加油和LNG加注站。各类型场站分布如下:

  1. 加油站

大足区城区主要建成区及近期主要开发区域(双桥、万古、三驱等组团)已覆盖;部分乡镇无加油站布置,总体覆盖良好。

  1. 加气站

目前大足区有2CNG加气站,城南CNG加气站位于城区五星大道南段,双桥茅店CNG加气站位于双桥经开区通桥镇。加气规模为5.5万方/天。大足区加气站现状见表3.3-1,位置详见图3.3-1

全区目前无建成LNG加注站。

表格 3.3‑1大足区加气站现状

序号

名称

位置

加注形式

类型

加气规模

备注

1

重庆胜邦燃气公司城南CNG加气站

大足区五星大道南段金星佳苑东南侧

CNG

标准站

2.5×104m3/d

在营

2

双桥茅店CNG加气站

大足区双桥经开区通桥镇茅店村

CNG

标准站

3×104m3/d

在营


表 2.2‑1大足区加气站位置

  1. 充电站

截止2020年底,大足区共有电动汽车充电站16座,其中公用充电站15座,专用充电站1座。共有各类充电桩167个,其中公用充电桩147台,专用充电桩20台,主要分布在广场、文化馆、体育馆、汽车客运站、旅游景区停车场等区域。

表格 3.3‑2大足区充电设施现状

序号

名称

地址

充电站(座)

充电桩(个)

所在区域

快充

慢充

1

大足区柏林广场充电站

柏林广场

1

0

6

棠香街道

2

龙岗服务区(荣昌方向)充电站

龙岗街道宝林村6组龙岗服务区

1

4

0

龙岗街道

3

龙岗服务区(潼南方向)充电站

龙岗街道宝林村6组龙岗服务区

1

4

0

龙岗街道

4

大足区宝顶石刻游客充电桩

宝顶石刻

1

0

10

宝顶镇

5

大足区圣迹路充电站

三馆-中心文化广场中心站停车场

1

8

0

棠香街道

6

大足区双桥经开区通桥街道充电站

双桥经开区通桥街道茅店街413

1

8

0

通桥街道

7

大足区经开区体育馆充电站

大足区双桥经开区体育馆

1

3

6

双桥经开区

8

大足区五星社区充电站(社区专用,不对外开放)

大足区五星大道五星社区

1

1

4

棠香街道

9

大足海棠人家充电站

大足区二环北路东段328

1

2

1

棠香街道

10

大足五金会展充电站

大足区昌州街大足五金国际会展中心

1

2

2

龙水镇

11

大足南山首末站充电站(公交专用站,不对外开放)

大足区大足汽车站

1

19

0

龙岗街道

12

长运集团大足公交充电站

大足区龙岗街道办事处累丰社区5社西门货运停车场

1

20

0

龙岗街道

13

大足龙水镇汽车充电站

大足区龙水镇龙谷路90号龙水汽车站

1

12

0

龙水镇

14

大足万古镇汽车站充电站

大足区万古镇富裕路万古汽车站

1

11

0

万古镇

15

大足汽车客运中心充电站

大足区龙岗街道办事处龙中路25

1

42

0

龙岗街道

16

普洛斯重庆大足物流园

大足区五星大道普洛斯物流园

1

2

0

棠香街道

合计



16

138

29


    1. 现状问题分析

总体上,大足区综合能源站发展仍处于培育期,存在一些明显的短板,主要表现在:

一是LNG加注站点少。目前大足区有双桥经开区、龙水工业园区万古高新区和三驱文创园区等集中园区,区内LNG货车数量将逐渐增加;大足区为重庆市文化旅游休闲中心,旅游业发达,区内LNG大型客车占比较高,目前全区LNG加注站建成1严重制约液化天然气汽车使用,有碍于工业运输及旅游业的发展。

二是两种及以上能源供给功能的车用综合能源站点。综合能源站属国家战略性新型产业范畴,是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长期有效战略路径。目前全区仅建成1座加油加气综合能源站,储能投入较少,能源利用系统韧性和灵活性较低,不利于大足区的节能减排以及整体效能的提高。

三是建设协调难度较大。新建综合能源站及将现有加油、加气站改造为油(气)氢电合建站的难度较大。新建综合能源站对氢气和液化天然气储运安全和建站选址条件要求较高,适于独立建站的土地资源短缺;具备合建条件的加油、加气站的协调困难较多,特别是城区、人口密集地区的问题更加突出。

四是发展模式有待优化。目前综合能源站加氢模块盈利困难,尚未形成成熟的商业运营模式。大足区氢燃料电池车处于推广示范阶段,氢燃料电池车辆较少,面临着产业初期车辆数量规模的限制,限制了加氢的良性滚动发展,需进一步探索加氢站建设和运营新模式。

3综合能源站规模预测

    1. 人口预测

2020年大足区人口为107.40万人,根据《重庆市大足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十三五”时期大足区年平均人口出生率9.76‰,年均自然增长率3.25‰。综合考虑未来五年国家人口政策的稳定性以及大足区经济的发展和新城区的建设,推断“十四五”期间大足区人口稳中有升,但增速逐步平稳,预计2021-2025年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通过综合增长法预测,至2025年大足户籍人口约为109.57万人。“十四五”期间大足区人口见下图所示。

表 3.1‑1 2021-2025年大足区人口预测

根据《重庆市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20年大足区城市人口为41.66万人,2021-2025年自然增长率取3.5‰,到2025年人口自然增长0.9万人;产业带动人口包括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带动人口及家眷人口,到2025年按照工业增加值600亿元、工业劳动生产率40万元/人进行推算,扣除现有工业就业人员约10万人,预计工业带动新增人口为5万人,建筑业与工业带动就业人口比例按1:5,建筑业新增就业人口为1万人,第二产业带动就业人数为工业和建筑业的90%,即5.4万人,第三产业带动就业人口与第二产业带动就业人员比例按1.5:1计算,为8.1万人,抚养人数按二、三产业带动新增就业人口与带来的家眷比例按3:2计算,结果为9万人,产业带动新增就业总人数为22.5万人;新增高校外来学生人数预计6.5万人;小城镇增长人数累计为1万人,到2025年,大足中心城区70.56万人。通过综合增长法预测,“十四五”期间大足区城市人口数量见下图所示。

    1. 车辆现状分析

大足区2020年机动车量为20.16万辆,2020年末全区拥有运营客车576辆,重型货车6604辆,出租汽车300辆,公共汽车325辆,私家车19.39万辆。大足区2016-2020年车辆现状见下表。

表 3.2‑1 2016-2020年大足区车辆现状

类别 年份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出租车

300

300

300

300

300

公交车(辆)

燃气车

124

124

134

134

188

电动

35

35

93

93

137

合计

159

159

227

227

325

运营客车(辆)

558

551

553

391

576

重型货车(辆)

5187

5795

6169

6229

6604

氢能源车(辆)

28

91

207

325

504

机动车保有总量(辆)

161756

167797

175456

181003

201554

    1. 车辆保有量预测

根据大足区2016-2020年各类车辆数据,对“十四五”期间大足区各类型车辆保有量进行分析预测:

      1. 公交车、出租车保有量

结合大足区目前CNG汽车发展现状,公交车和出租车是CNG汽车行业的主力车型。根据《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2019》,出租车万人指标为610,公交车万人指标为610。根据大足区人口现状推测公交车、出租车的数量,如表 3.3 -1表 3.3 -2所示。

3.3‑1公交车数量预测

年份 名称

规划城市人口(万人)

万人指标

车辆数(辆)

2021

46.28

8

370

2022

51.42

8

411

2023

57.13

8

457

2024

63.47

8

508

2025

70.56

8

564

3.3‑2出租车数量预测

年份 名称

规划城市人口(万人)

万人指标

车辆数(辆)

2021

46.28

7

324

2022

51.42

7

360

2023

57.13

7

400

2024

63.47

7

444

2025

70.56

7

494

对比公交车及出租车数量现状,可知随着城市规模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大足区的公交车和出租车数量将有一个较大的增长幅度。在CNG用气量测算时应考虑到这两类车辆发展的裕量。

      1. 运营客车保有量

截止2020年末,大足区运营客车保有量为576辆。2018-2020年间,全区运营客车保有量平均增长率为4.3%,按此增长率计算,预计2025年,全区运营客车有量约为710辆。

表 3.3‑3运营客车数量预测

年份 名称

运营客车数量(辆)

2021

601

2022

626

2023

653

2024

681

2025

710

      1. 重型货车保有量

由于排放性能、行驶里程、运行成本等因素的多重影响,重型货车是LNG加气行业的主力车型。目前大足区各工业园区已形成集聚效应,区内LNG货车数量将逐渐增加。根据平均增长率法对“十四五”期间大足区重型货车数量进行预测。

截止2020年末,大足区重型货车保有量为6604辆。2018-2020年间,全区重型货车保有量平均增长率为3.5%,按此增长率计算,预计2025年,全区重型货车保有量约为8223辆。

表 3.3‑4重型货车数量预测

年份 名称

重型货车辆数量(辆)

2021

6834

2022

7073

2023

7320

2024

7575

2025

7840

      1. 氢能源车保有总量

氢能源因其零排放、无污染等特性被视为人类能源的终极形式,目前已在燃料电池、燃料电池汽车等领域得到一定的推广应用。2021320日,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重庆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在示范推广层面,到2022年,建成加氢站10座,探索推进公交车、物流车、港区集卡车等示范运营,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行规模力争达到800辆;到2025年,建成加氢站15座,在区域公交、物流等领域实现批量投放,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行规模力争达到1500辆。

目前国内加氢站主要服务的车辆为氢燃料电池汽车公交车、氢燃料电池物流车。目前大足区已有氢能源汽车,本次规划考虑“十四五”期间氢能源公交车占公交车保有量的2%,氢能源载重货车占载重货车的2%,则2025年大足区氢能源汽车保有量为176辆。

表 3.3‑5氢能源车数量预测

年份 名称

公交车数量(辆)

重型货车辆数量(辆)

氢能源公交车数量(辆)

氢能源货车辆数量(辆)

氢能源车总数量(辆)

2021

370

6900

7

138

145

2022

411

7209

8

144

152

2023

457

7532

9

151

160

2024

508

7870

10

157

168

2025

564

8223

11

164

176

      1. 机动车保有总量

  1. 平均增长率法

截止2020年末,大足区机动车保有量为20.16万辆。“十四五”期间,按全区机动车保有量平均增长率5.7%计算,预计2025年,全区机动车保有量约为26.59万辆。

表 3.3‑6平均增长率法机动车保有总量预测

年份 名称

机动车保有总量(辆)

2021

213043

2022

225186

2023

238022

2024

251589

2025

265929

  1. 千人保有量法

2016年末,大足区千人机动车保有量为152.0辆。2020年末,大足区千人机动车保有量为187.7辆,比2015年增加35.7辆,年均增长速度为5.9%;“十三五”期间千人机动车保有量每年增加6辆,年均增长速度5.5%。按千人机动车保有量增长率5.7%对机动车保有量进行预测,到2025年千人机动车保有量为248辆;根据《重庆市大足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预测到2025年大足区的常住人口为109.57万人;预计2025年全区机动车保有量约为271339辆。

表 3.3‑7千人保有量法机动车保有总量预测

年份 名称

千人机动车保有量(辆/千人)

人口(万人)

机动车保有总量(辆)

2021

198

107.83

213933

2022

210

108.26

227031

2023

222

108.69

240932

2024

234

109.13

255684

2025

248

109.57

271339

结合以上两种方法预测,2025年大足区机动车保有量取值26.90万辆。

经计算,大足区2025年各类车辆保有量见下表。

表 3.3‑8大足区2025年各类车辆数量

年份 名称

公交车(辆)

出租车(辆)

运营客车(辆)

重型货车(辆)

氢能源车(辆)

机动车总量(辆)

2025

564

494

710

7840

176

269000


    1. 能源功能站点需求预测

      1. CNG加气站需求量分析

        1. CNG汽车用气指标

各类汽车的用气量指标可根据其百公里耗油量进行计算,CNG燃料汽车主要考虑公交车、出租车以及教练车等社会车辆。

1)公交车用气指标

公交车平均每百公里天然气为30m3,按照公交车每天运行200km计算,则公交车的用气量为60m3/·日。

2)出租车用气指标

出租车平均百公里天然气为10m3,出租车按照每天运行300km计算,则出租车用气量指标为30m3/·日。

3)其余社会车辆

其余社会车辆用气量取公交车和出租车用气量总和的10%

        1. CNG汽车用气量计算

根据大足区2018-2020年间燃气公交车及电动公交车数量计算出燃气公交车占比为58.64%

表 3.4‑1燃气公交车占比

年份

2018

2019

2020

公交车(辆)

燃气车

134

134

188

电动

93

93

137

合计

227

227

325

占比

59.03%

59.03%

57.85%

平均占比

58.64%

根据国务院日前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我国力争到203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充换电服务网络便捷高效。根据大足区目前CNG汽车发展现状,考虑到电动汽车、氢能源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形势,2025年公交车气化率取50%,出租车气化率取80%

根据公交车及出租车车辆数量预测结果,大足区CNG汽车用气量见下表。

表 3.4‑2CNG汽车用气指标

序号

车辆类型

用气量指标(m3/km

日行驶里(km/d

耗气量(m3/d

1

公交汽车

0.30

200

60

2

出租车

0.10

300

30

表 3.4‑3 CNG汽车用气量

年份

项目

2025

公交车

出租车

车辆数

564

494

气化率

50%

80%

用气定额(Nm3/·)

60

30

用气量(104m3/d

1.69

1.19

合计用气量(104m3/d

2.88

目前已建CNG加气站规模为5.5万立方米/日,可满足“十四五”期间城区及主要工业区、物流区CNG车辆的加气需求。因此,“十四五”规划不再新增含CNG加气功能的现代基础能源站。

      1. LNG加注站需求量分析

LNG加气功能的综合能源站主要服务于LNG车辆,LNG汽车目标车型为:大型客车(公交车)、大型货车等车辆。经预测,大足区2025年大型客车保有量预计为710辆,2025年重型货车保有量预计为7840辆。经调研,大足区LNG加气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LNG重卡市场保有量很少,市场用户培育时间较长,大足区目前货运车辆中LNG加注车辆占比约为10%;大型客车中LNG加注车辆占比约为50%

通常每100kmLNG大型客车耗气约30m3LNG货车耗气约50m3。本次计算按照LNG大型客车每天行驶200km,耗气指标为60m3/dLNG货车每天行驶300km,耗气指标为150m3/d计算。参照国内用气数据,LNG车辆用气指标如下表。

3.4‑4 LNG车辆用气指标

车辆类型

用气量指标(m3/km

日行驶里(km/d

用气量指标(m³/d·台)

大型客车

0.30

200

60

货车

0.50

300

150


3.4‑5 LNG日用气量计算表

车辆类型

数量(台)

气化率

气化台数(台/天)

用气量指标(m³/d·台)

用气量(万Nm³/天)

大型客车

710

50%

355

60

2.13

货车

7840

10%

784

150

11.76

合计

8550

-

1139


13.89

按照每座LNG加气站的供气量约2.5m³/d来计算,规划期内需要建设含有LNG加气功能综合能源站7座。

3.4‑6 LNG加气站数量预测表

地区

2025

用气量(万方/天)

设计加气能力(万方/天)

LNG加气功站能数量(座)

大足

13.89

2.5

6


      1. 充电站需求量分析

目前电动机动车发展迅速,已成为汽油之后的第二大能源,并与传统化石能源车形成互补关系,随着电池技术及充电技术的进一步升级,电动机动车的保有量及应用领域会得到进一步的扩大,且作为清洁能源,需要加大引导和鼓励力度。经调研及研究,大足区2025年充电车辆占比及数量如下图所示。

表 3.4‑7 2025年充电车辆数量

年份 名称

2025

充电车辆占比

充电车辆

公交车(辆)

564

50.00%

282

出租车(辆)

494

80.00%

395

运营客车(辆)

710

0.50%

4

私家车

259392

10.00%

25939

合计

26620

结合推动综合能源站建设的精神,按照科学引导、适度超前的原则,对单一功能加油站通过增设充电功能形成综合能源站,全面服务大足区生产生活需求。

      1. 加氢站需求量分析

目前国内加氢站主要服务的车辆为氢燃料电池汽车公交车、氢燃料电池物流车。

根据市场调查: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储气瓶容积为8×140L,物流车辆的储气瓶容积为3×140L,每百公里耗氢分别约为68kg2.83kg,每次加氢约为1820kg56kg。本次计算按照氢能源公交车每天行驶200km,耗氢量指标为每百公里8kg;氢能源货车每天行驶300km,耗氢量指标为每百公里3kg计算。氢能源用氢量如下表。

3.4‑8氢能源车用氢指标

车辆类型

耗氢量指标(kg/km

日行驶里(km/d

耗氢量指标(kg/d·台)

大型客车

0.08

200

16

货车

0.03

300

9

3.4‑9 2025氢能源车用氢量

车辆类型

数量(台)

耗氢量指标(kg/d·台)

耗氢量(kg/d

氢能源公交车

11

16

176

氢能源货车

164

9

1476

合计

175

-

1652

按照每座加氢站的加氢设计规模1000kg/d500kg/d来计算,规划期内需要的加氢功能站总量如下表。

3.4‑10加氢功能站数量预测表

地区

2025

耗氢量(kg/天)

设计加气能力(万方/天)

加氢功能站数量(座)

大足区

1652

1000

1

500

2

综上,“十四五”期末,全区需求能源站数量及类型见下表。

3.4‑11“十四五”大足区能源站需求表

序号

类型

数量(座)

1

LNG加注功能的现代基础能源站

6

2

含充电功能的现代基础能源站

7

3

含加氢功能的现代基础能源站

3


4综合能源站规划布局

    1. 大足区“十四五”规划分析

      1. “十四五”国土空间分区规划分析

根据《重庆市大足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0-2035年)》中规划的总体空间格局,大足区2020-2035年规划形成“一中心、三组团”的生态田园宜居城市格局。

一中心:龙岗棠香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组团:万古科创产业组团、龙水双桥工业旅游组团、三驱文创产业组团。

中心城区规划集中建设用地规模120平方公里,110万人,人均109平方米/人。其中:

1、龙岗棠香

规划建设用地规模42平方公里,57万人,规划形成“四心多点五带十廊七区”的空间结构。

2、龙水双桥组团

规划建设用地规模57平方公里,40万人,规划形成“五心多点三带四廊四区”的空间结构。

3、万古组团

规划建设用地规模17平方公里,10万人,规划形成“四心多点三带两廊六区”的空间结构。

4、三驱组团

规划建设用地规模4平方公里,3万人,规划形成“一心多点两带两廊四区”的空间结构。

      1. “十四五”规划目标分析

根据《重庆市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的城镇体系布局,“十四五”期间,大足区着力构建“一中心三组团两轴线多节点”的城镇空间格局。“一中心三组团”即棠香街道、龙岗街道、智凤街道及高铁新城片区组成的城镇发展中心区和双桥—龙水组团、万古组团和三驱组团三个功能组团。“两轴线”即沿渝蓉高速东西向和沿龙棠大道南北向两个城镇发展轴。“多节点”即城区外的17个小城镇,包括珠溪、中敖、石马、雍溪和铁山5个重点镇以及其他12个一般镇。



表 4.1‑1大足区城镇空间格局图

      1. “十四五”产业布局规划

根据《重庆市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大足区的产业布局如下:

1. 城镇中心区

城镇发展中心区由棠香街道、龙岗街道、智凤街道和高铁新城片区组成的城市中心区,重点突出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现代服务以及现代农业。“十四五”期间加快宝顶、北山、南山三山联动发展体系的建设,打造老家观音岩乡村旅游、巴蜀文化旅游、南山道文化旅游等休闲文旅中心,提档升级“棠香人家”北部片区美丽乡村旅游,打造花街夜市、柏林夜市、荷棠夜市等特色夜市经济。

2. 双桥龙水组团

双桥-龙水组团包括龙滩子街道、双路街道、通桥街道、龙水镇和邮亭镇,依托双桥经开区和大足工业园区,重点突出汽摩、五金、静脉和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做大做强特色工业产业,加快建设大足国际商贸物流园。

汽摩产业集群现有企业1100余家,产值约280亿元,“十四五”期间西部专用车生产基地和万星等一批专用车项目,台铃、玉骑铃、金箭等一批摩托车项目落户和基础建设、改造提升、产能倍增等一系列工程的实施。五金产业集群现有企业1500余家,产值220亿元,“十四五”期间五金强基、标准战略、品牌战略、产能提升等一系列工程的有序实施。静脉产业集群现有企业350余家,产值155亿元,“十四五”期间春兴等一批重点项目达产,威立雅、中天、宽威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投用,基础建设、改造提升等一系列工程实施及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双桥经开区聚焦产业、提升产能、升级技术、叫响品牌、延伸链条,以创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引擎,着力培育大企业、构建大集群,重点发展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现代装备、电子信息、智能网联和静脉产业。培育2—3个产值上100亿元、税收近10亿元的骨干企业。到202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00亿元。

大足工业园区(龙水工业园区及邮亭工业园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做强现代五金、现代家居、汽摩零部件、智能模具、轻量化新材料,加快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五金产业基地、现代家居产业基地、智能制造基地。到202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00亿元。

3.万古组团

万古组团:依托大足高新区,重点发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特种设备、环保新材料、电子信息、现代汽摩等新兴产业,加快推动高新区与城市融合发展、城市与农村协调联动,打造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

大足高新区(万古)智能产业集群现有企业200余家,产值约145亿元,“十四五”期间基础建设、平台建设、补链强链、转型升级等一系列工程实施及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

大足高新区(万古)着力引进高精尖、培育新引擎,重点发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特种设备、环保新材料、电子信息、现代汽摩等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国家火炬工业机器人特色产业基地、中国西部最大的电梯和摩托车生产基地及重庆重要摩托车出口基地。培育4—520亿级产值企业。到202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00亿元。

4.三驱组团

三驱组团:依托大足石刻文创园,围绕“雕塑艺术、文化创意、专业市场、高端石材”,建设雕塑文创产业区、文创旅游区、市场交易区。以文创产业带动现代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加快建设农旅文化走廊。

三驱文创园现有企业11家,产值3.5亿元,“十四五”期间随着园区建设、专业市场培育、雕塑文创集群、人才引育等一系列工程的实施及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预计到2025年,产业集群规模将达到500亿元,力争文创园产值达到400亿元(雕塑艺术产业集群80亿元,文创产业集群50亿元,专业市场集群250亿元,文创旅游20亿元),区内其他文化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表 4.1‑2大足区产业布局图

结合《重庆市大足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0-2035年)》以及《重庆市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通过合理规划,科学引导,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有序推动氢能应用的示范和商业化推广,大力推进综合能源站等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力争将大足区打造成为重庆市综合能源应用示范区。

根据大足区未来城镇中心区(棠香街道、龙岗街道、智凤街道及高铁新城片区)及三个功能组团(双桥—龙水组团、万古组团和三驱组团)的产业发展目标。到2025年,建成综合能源站8座,其中加氢合建站3座。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广泛、智能高效的能源加注网络,满足大足区各类能源汽车加注需求。


    1. 综合能源站功能分析

      1. 综合能源站建站模式

含两种及两种以上机动车基础能源供应的站点称为综合能源站,为合理布置综合能源站,需明确综合能源站的建站模式,明确供应能源种类。常见综合能源站模式如下表所示。

表 4.2‑1综合能源站模式

综合能源站模式

油气氢电合建站

油气电合建站

油气合建站

油氢电合建站

按《汽车加油加气加氢站技术标准》(GB50156-2021)中对综合能源站等级划分的原则,综合能源站单站建设规模一般按三级站规模控制。

      1. LNG加注功能规划

大足区LNG加气主要面向运营客车、LNG重卡及物流车,主要考虑在城镇中心区、旅游区、工业园区及物流园区综合能源站内规划LNG加注功能。

1)城镇中心区

城镇发展中心区(简称大足城区)由棠香街道、龙岗街道、智凤街道和高铁新城片区组成的城市中心区,根据《重庆市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城镇发展中心区重点突出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现代服务业,运营客车较多,目前,大足城镇中心区(以下简称城市中心区)共有加油站11座,CNG加气站1座,无综合能源站。因此在城镇中心区及智凤街道规划LNG加注功能。

2)旅游区

三驱组团依托大足石刻文创园,围绕“雕塑艺术、文化创意、专业市场、高端石材”,建设雕塑文创产业区、文创旅游区、市场交易区。以文创产业带动现代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加快建设农旅文化走廊。2025年,产业集群规模将达到500亿元,目前,大足区三驱组团共有加油站1座,目前无综合能源站。因此在三驱组团规划LNG加注功能。

3)工业园区

“十四五”期间,大足工业园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做强现代五金、现代家居、汽摩零部件、智能模具、轻量化新材料,加快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五金产业基地、现代家居产业基地、智能制造基地。目前,大足区万古组团共有加油站3座,目前无综合能源站。因此在邮亭工业园区及万古高新区规划LNG加注功能。

4)物流园区

根据《重庆市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期间,将双桥龙水建设成大足国际商贸物流园。大足区双桥龙水组团共有加油站14座,CNG加气站1座,目前无综合能源站。目前,双桥经开区位距离龙水镇龙水工业园区约10公里,因此在龙水镇规划LNG加注功能。

综上,LNG加气功能规划如下表所示:

表 4.2‑2综合能源站(LNG加注功能)规划一览表

序号

所在区域

综合能源站功能

数量

1

大足城区

LNG加注

1

2

智凤街道

LNG加注

1

3

三驱镇

LNG加注

1

4

双桥经开区(邮亭镇)

LNG加注

1

5

万古镇

LNG加注

1

6

龙水镇

LNG加注

1

      1. 加氢功能规划

目前国内加氢站主要服务的车辆为氢燃料电池汽车公交车、氢燃料电池物流车,主要考虑在大足城镇中心区、工业园区以及三驱组团综合能源站内规划加氢功能。

1)城镇中心区

城镇发展中心区(简称大足城区)由棠香街道、龙岗街道、智凤街道和高铁新城片区组成的城市中心区,根据《重庆市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城镇发展中心区重点突出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现代服务业,运营客车较多,目前,大足城镇中心区(以下简称城市中心区)共有加油站11座,CNG加气站1座,无综合能源站。因此在城镇中心区规划加氢功能。

2)工业园区

大足工业主要位于双桥经开区、龙水工业园区以及万古高新区,结合各工业园区产业布局及交通条件,在双桥经开区(邮亭镇)规划加氢功能。

3)三驱组团

三驱组团依托大足石刻文创园,围绕“雕塑艺术、文化创意、专业市场、高端石材”,建设雕塑文创产业区、文创旅游区、市场交易区。未来将成为大足区的文化产业重区。三驱组团位于大足区西部,距离城区12公里,考虑全区综合能源站布局,结合三驱组团产业发展、交通条件,在三驱镇规划加氢功能。

结合大足区“十四五”规划及工业园区产业现状,本次规划在邮亭镇、大足城区、三驱镇综合能源站内设有加氢功能。

表 4.2‑3综合能源站(加氢功能)规划一览表

序号

所在区域

综合能源站功能

数量

1

大足城区(棠香街道)

加氢

1

2

双桥经开区(邮亭镇)

加氢

1

3

三驱镇

加氢

1

      1. 充电功能规划

结合推动综合能源站建设的精神,按照科学引导、适度超前的原则,本规划对单一功能加油站通过增设充电功能形成综合能源站,全面服务大足区生产生活需求,不新建充点站,因此无需选址。


    1. 空间布局

      1. 布局原则

统筹布局,适度超前。加强综合能源站布局的顶层设计,加大交通、市政等公共资源协同力度,建立政企紧密合作、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推进机制。以需求为导向,统筹综合能源站合理布局、预留空间,满足不同阶段、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需求。建立与人口分布、道路条件、城市开发情况及其他社会经济条件相协调,与城镇化格局相适应的综合能源站整体布局。

有序发展,分清缓急。合理规划综合能源站空间位置与建设时序,与氢能产业及汽车产业发展目标相匹配,逐步、有序推进综合能源站建设。首先保障公共交通示范项目的运营,其次统筹有序推进重型货车、物流车等LNG汽车、氢燃料电池车的拓展应用,适时推动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示范应用。

规范建设,高效集约。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建设。规范综合能源站建设运营程序,理顺管理流程,健全管理机制。实现综合能源站平台化运行和监管,提高综合能源站服务的安全性、通用性和开放性。在满足安全防护间距基础上,鼓励利用现有加油(加气)站的场地设施改扩建加气加氢充电站,推广油、气、氢、电合建站,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市场主导,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商业与服务模式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完善政策环境,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加综合能源站建设运营,激发市场活力。加强示范推广,为综合能源站发展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

      1. 布局方案

综合能源站布局应符合相应的技术规范要求,选址应满足以下条件:

1)应符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环境保护、消防安全、社会稳定等的要求,并应设置在交通便捷的位置;

2)满足《汽车加油加气加氢站技术标准》(GB50156-2021)和《液化天然气(LNG)汽车加气站技术规范》(NB/T 1001-2011)等有关标准规范要求

3)城市建成区内的综合能源站,宜靠近城市道路,但不应设在城市与道路的交叉路口附近;

4)为集约利用土地,在符合相关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可与已建加油(加气)站合并建设;

5)具有适宜的地形及良好的给排水、供电、通讯等外部条件。

加氢站具体布局点位,后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邮亭油氢电综合能源站

万古油气电综合能源站

三驱油气氢电综合能源站

智凤油气综合能源站

水峰社区油氢电综合能源站

龙水油气电综合能源站

邮亭气电综合能源站(调峰站)

城南气电综合能源站






2025年,规划建设综合能源站8座,其中具有加氢功能的综合能源站3座。按综合能源站建设类型来分,新建综合能源站5座,改建综合能源站3座,分别是城南气电综合能源站、万古油气电综合能源站、邮亭油氢电综合能源站。按综合能源站布局来分,大足城区3座(城南气电综合能源站、水峰社区油氢电综合能源站、智凤油气综合能源站)、万古工业园区1座、三驱镇1座、龙水工业园区1座、邮亭工业园区2座(邮亭油氢电综合能源站、邮亭气电综合能源站(调峰站))。

表 4.3‑1综合能源站建设表

序号

名称

模式

区域

地址

备注

1

水峰社区油氢电综合能源站

油、氢、电

大足城区水峰社区

宝棠大道南段东侧

新建

2

城南气电综合能源站

CNGLNG、电

大足城区

五星大道南段西侧

改扩建

3

智凤油气综合能源站

油、LNG

大足区智凤街道

智凤街道登云街道路西南东侧

新建

4

三驱油气氢电综合能源站

油、LNG、氢、电

大足区三驱镇

石篆山互通高速下道至三驱镇道路北侧

新建

5

万古油气电综合能源站

油、LNG、电

大足区万古镇

万古高新区环城路北侧

改扩建

6

龙水油气电综合能源站

油、LNG、电

大足区龙水镇

龙水工业园区龙水路东侧

新建

7

邮亭油氢电综合能源站

油、氢、电

大足区邮亭镇

镇邮亭工业园区驿新大道西侧

新建

8

邮亭气电综合能源站(调峰站)

LNG、电

大足区邮亭镇

邮亭工业园区经开大道东侧

改扩建

各综合能源站具体布局如下:

图 4.3‑1水峰社区油氢电综合能源站


图 4.3‑2城南气电综合能源站


图 4.3‑3智凤油气综合能源站

图 4.3‑4三驱油气氢电综合能源站

图 4.3‑5万古油气电综合能源站

图 4.3‑6龙水油气电综合能源站

图 4.3‑7邮亭油氢电综合能源站

图 4.3‑8邮亭气电综合能源站(调峰站)


5重点任务

    1. 构建综合能源站网络体系

围绕公共交通、物流运输、企业自用等领域开展全区综合能源站建设,形成层次清晰、功能明确、点多面广、衔接顺畅、与需求相匹配的能源布点,到2025年,力争建成覆盖全区主要功能片区的综合能源网络体系。

一、强化规划设计融入区域网络

强化规划设计引领,按照“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急需急建”原则,以产业发展和能源保障等为基础,纵向衔接潼南区、永川区等各个层面和区域综合能源站总体布局设计,横向对接周边地区的加气加氢需求,科学合理布局全区加氢站建设。

二、加快站点布局促进市场应用

服务公共交通方面,结合公交投运线路规划,优先在公交枢纽站及其线路沿线周边规划建设配套综合能源站。按照相关建设标准规范,积极组织综合能源站验收,确保安全条件达到要求后投入商业运营,利用近城区地理优势,满足公交车加气加氢充电需求。积极研究城区周边的综合能源站布点,适时推动辐射周边的综合能源站建设。服务物流运输方面,结合大足物流园区、工业园区等物流运输需求,开展在交通枢纽、主要货车过境通道、物流集聚区的综合能源站布点研究,积极推动形成服务本地物流运输车辆为主、兼顾过境物流车辆用气用氢用电需求的综合能源站网络。鼓励综合能源站对周边有用能需求的物流车、环卫车开放,扩大服务覆盖范围。服务企业自用方面,结合全区氢能产业发展实际,支持氢燃料电池汽车制造、氢燃料电池生产等氢能产业链企业在厂区内建设自用加氢站,提升企业试验、科研用氢便捷性,推动市场应用和产业发展。

三、鼓励发展合建站

摸排全区现有主要加油站、加气站场址,鼓励有条件的加油、加气站点作为综合能源站改造储备场址,积极引导企业在有扩建空间的场站内开展“油气氢、电气氢、油气电氢"等联营的综合能源服务站可行性研究及建设,发挥联合建站集约优势,探索合建站发展模式,建立油、气、电、氢自由组合的综合服务体系和智慧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油气电氢合建站的建设,打造城市综合能源服务示范站。一方面,可解决当前城区土地资源稀缺性,提高城市基础配套土地利用价值,实现节约土地和投资成本。另一方面,可主动适应汽车能源多样化发展未来趋势,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率先构建清洁高效多元化能源供应终端。

四、打造综合能源服务智能管理平台

有效整合资源,利用大数据、5G等数字技术,打造统一数字多能源“服务管理平台,集管理、操作、运维、统计、开发为一体管理平台,实现全能源资源与应用设备智慧化管理。建设综合能源站服务管理平台,有效整合能源来源、场站、终端应用设备等各类资源,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能源供需预测、车辆信息管理、综合能源站场站运营监控、数据报送、故障智能预警的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推动综合能源站管理、操作、运维、统计、开发实现智能化。

    1. 增强支撑保障能力

一、拓展源保障

积极对接本区及周边地区的LNG液化工厂、制氢企业,拓展气源、氢源供应渠道。加强氢气资源供需分析,多方位保障气源、氢源供应,满足汽车用能需求,并进一步保障加气、充电机氢燃料电池车辆的批量化、商业化推广。

二、加大用地支持

拓展场站用地空间,及时将规划综合能源站用地纳入到全区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新建项目留有建设空间,积极支持综合能源站扩/新建用地。鼓励新建的加油、加气、充电场站项目,在场址内预留其他能源加注设施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积极研究适用性强的综合能源站用地政策,将独立建设综合能源站用地纳入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范围,根据可供应国有建设用地情况,优先安排土地供应。

    1. 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一、推进高标准建设

对照国际、国家、行业相关设计标准规范,执行综合能源站建设高标准要求。推动示范综合能源站建设,为我区综合能源站建设提供范本,研究制定我区综合能源站建设和作业标准。加强项目选址、设计、施工、验收、运行及安全管理等环节的管理,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工程项目,不得交付使用。制定重点产品标准,支持重点企业、相关协会、学会、团体加强合作,组织制定综合能源站产品设备标准体系。

二、创新服务模式

探索综合能源站建设运营新模式,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综合能源站设施建设和运营等服务领域,充分利用现有加油、加气、充电设施,探索合建方式和多种经营模式。鼓励互联网企业参与综合能源站设施运营,大力推动“数字能源相关商业模式与服务创新,引入线上线下相结合等业务模式,拓展智能加气(氢)、电子商务、广告植入等增值服务,提升能源服务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1. 开展应用示范推广

一、加快推进氢燃料电池公交车运营示范

规划新的氢能公交示范路线,积极推进大足城区—高铁站、高新区—高铁站、物流园区一高铁站等氢能公交示范线路的开通,合理规划发车时间、站点设计、路线选择,利用氢燃料电池汽车续航里程长、无污染物排放、运行噪音低等特点,打造绿色公共交通体系。

二、加快推进氢燃料电池专用车商业化示范

加快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LNG汽车大规模示范运行,推动实现商业化应用,提高综合能源站投资经济效益。积极推进氢能、LNG物流车应用示范,在物流园区、经开区等运输量大、行驶线路固定区域,探索开展氢燃料电池货车、LNG货车运输示范应用。积极支持氢能、LNG环保专用车示范应用,在有条件的地区,鼓励城市环卫投入使用氢燃料电池、LNG的垃圾运输车、清扫车、洒水车等,强化综合能源站站点服务辐射能力。

三、加强示范经验总结与交流推广

建立多层次的综合能源站建设及运营示范经验交流推广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示范工作经验交流,提升示范效果,发挥带动作用。加强对综合能源站审批、建设、运营、管理等工作的总结,积极加强与其他地区的经验交流。加大成功经验推广力度,及时解决问题瓶颈,建立有效机制,完善政策法规,为创建综合能源站示范城市打下良好应用基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