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区政府 区人大 区政协 网站专栏
| 无障碍 | | 注册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基层政务公开

您当前位置: 首页>区政府部门>公安局>政务信息>工作动态

社区民警老马:“话说进群众心里,事办到群众家里”丨 扎根基层20年,调解矛盾有“绝招”

日期:2025-03-07


在重庆市大足区公安局东门派出所,有一位熟悉辖区大事小情的民警,居民们习惯叫他“老马”。他的全名叫马红军,今年57岁,在警营里摸爬滚打了30多年,其中20年都扎根在社区。

“老马是个耿直人,有啥事找他,准能给你个明白的道理。”辖区居民这样评价他。20多年里,他走遍所辖的大街小巷,家长里短、邻里纠纷,三言两语就能把问题掰开揉碎,帮人解心结。

以前的他脸上没什么皱纹,如今,眉眼间多了许多细细的沟壑,但这不是岁月催人老,而是因为他爱笑。面对群众,他总是笑呵呵的,调解时笑,安慰人时笑,连训诫顽皮小孩时都带着温和的笑意。时间久了,这笑容在脸上留下了印记,让他显得更加亲切,也让群众愿意找他说说心里话。

会说话、办实事,才能把警务做到群众心坎上。老马有一本“社区台账”,记录着谁家有困难、谁家闹了别扭;有一套自己的“社区警务经”,能在关键时刻拉一把、劝一句、帮一手。久而久之,他研究出了一套“绝招”——“五个一”工作法。

从“一本台账”到“一个习惯”,从“一股力量”到“一个平台”,老马把这些平凡的方法融入每天的工作中,织就了一张维护社区和谐的安全网。

他常说:“群众的事儿,拖不得;遇到矛盾,躲不得。”多年来,他坚持让警务融入社区,让百姓有事能找到警察。

他的经验很简单:用群众听得懂的话,把道理讲明白;用群众信得过的方式,把事情办踏实。

建立一本台账

马红军管理社区有近千户居民,但每家的人口情况、邻里关系、甚至谁和谁有过哪类纠纷,他都了然于心。这份底气就来自他亲手建立的那一本社区台账。翻开台账,家家户户的基本信息、联系方式,矛盾纠纷的起因、调处过程和结果,一目了然。

某年夏天,村民老李和邻居老张为了一块自留地的边界发生争执,两家人在田埂边吵得不可开交。接到报警后,马红军赶到现场,没有急于表态,而是回所里取来了台账。原来,几年前这两家就为地界发生过矛盾,马红军当时协调村干部做过调解,并将达成的协议记录在案。再次对峙时,他当着双方的面念出了当年的记录和双方签字捺手印的协议内容。尘封的旧账一翻,谁对谁错立刻明晰,两家人也心服口服地握手言和。马红军感慨地说:“社区民警就是要当好社区的‘档案员’,把情况吃透了,解决问题才有依据。”

当好一个邻

社区居民眼中,马红军更像是邻里之间的自家人。有居民半开玩笑地说:“老马不是住在派出所,就是住在我们小区。”谁家水管坏了、门锁出了问题,他都会帮忙联系师傅维修;哪户有老人独居,他便时不时上门看看,送去日常用品。

前不久,独居老人张奶奶突发疾病拨打他的电话求助,马红军第一时间赶到,将老人送医并垫付了医药费,还在医院陪护直到老人家属赶到。像这样贴心助人的事,老马不知做了多少。

社区里无论大事小情,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总是他。因为在居民心里,他既是负责治安调解的社区民警,更是可以信赖依靠的贴心邻居。正是凭着对社区居民的一片真心,马红军赢得了大家发自肺腑的信任和爱戴。

凝聚一股力量

老马深知,光凭自己一双手,难以织密社区平安网。他主动联系辖区内热心公益的居民骨干,凝聚起一支“邻里调解队”。这支队伍由社区干部、退休教师、楼栋长等组成,平日里由马红军组织培训、交流调解经验,遇到矛盾纠纷时能够第一时间上前劝导。

去年,社区两户人家因为噪音问题发生争执,马红军赶到时,退休老教师杨婆婆已经先行介入,拍着其中一位年轻人的肩膀劝道:“娃娃,消消气,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另一边,楼栋长也在给另一户人家赔礼安抚。马红军到场后,顺势组织双方坐下,由邻里调解队成员分别从情、理两方面耐心开导,最终双方握手言和。事后,杨婆婆笑着说:“老马平时教我们这些,可算派上用场了。他一个人是真忙不过来,我们搭把手,社区更安宁!”有了这股群防群治的力量,马红军如虎添翼,社区里的大小矛盾往往未等升级就被化解在萌芽。

搭建一个平台

为了让居民有诉求能及时说、有矛盾能当面谈,马红军依托东门派出所建成的 “西街警务室”,打造了一个集接待、调解、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平台。这里不仅是居民反映问题、寻求帮助的地方,更因其创新的服务模式,成为了大足“警茶”的网红打卡点。老马定期邀请居民代表、物业工作人员、派出所民警一起座谈,把大家关心的大小事摆到台面上商量,大家在这里喝上一杯热茶,就能在轻松的氛围中把社区的问题化解,把邻里矛盾理顺;另一方面,他顺应时代发展,建立起警民联系群,居民们平时遇到烦心事,可以在群里@他,他在线答疑解惑、调停纷争。

前不久,两户邻居因为楼道堆物问题在群里发生争执。马红军发现后,立刻在群里安抚双方:“大家先别急,我马上过来。”几分钟后,他赶到现场,一边陪两家清理杂物一边劝说,最终让双方握手言和。通过线上线下的平台联动,让矛盾有“出口”,让居民的心有“归处”。

“西街警务室”不仅是调解矛盾的地方,更是警民共建、共治、共享的一个缩影。在这里,群众不只是当“旁观者”,更是社区治理的“参与者”,而一杯简单的“警茶”,则让和谐社区的温度更加浓厚。

养成一个习

老人家,这两天倒春寒烤火要注意安全哟,人走要断电。”“老板,你们收的现金不要放在门市哟,拿到银行去存起。”“年轻人赚了钱不要在网上搞赌博哈,谨防电信网络诈骗。”习惯养成不易,马红军却靠着一点一滴坚持,形成了自己的工作节奏。每天清晨,他习惯早早来到社区,沿着辖区的小巷楼院转一圈,和清晨锻炼的老人聊几句,与门口摆摊的小贩打个招呼,看似闲聊,实则在察看有没有苗头问题。正是靠着这份习惯,许多矛盾在萌芽时就被他捕捉到,及时化解。

今年春节前夕,辖区居民小刘一家因为家庭琐事闹得不可开交,年夜饭差点吃不成。邻居看势头不对,连忙给老马打电话。马红军赶到后,没有生硬地劝说,而是拉着一家人围坐到一起,说:“今天是大年三十,我先给各位拜个年。”一句玩笑让紧张的屋子里气氛松了下来。接着,他用重庆方言拉起家常:“有句老话叫‘家和万事兴’,你们看哪,有啥话不能好好说呢?”他一边说一边给长辈倒茶,给晚辈夹菜,又把左邻右舍找来一起劝。不到半小时,小刘父子就握手言和,一家人重新团团圆圆吃上了热腾腾的年夜饭。小刘感激地说:“要不是马叔晓得我们心头的疙瘩怎么解开,我们这个年都过不安生。”

这样的事情,他每天都会遇到,调解邻里纠纷、帮独居老人、提醒商户加强安全防范……老马的习惯,不是简单的走访,而是一种深入社区、融入群众的工作方式。他用这些“微习惯”筑起了一道“微防线”,让辖区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人关心、每一处隐患都有人关注。时间久了,社区的居民也习惯了——遇到事情,先找老马。

“红军是我们派出所的老黄牛,也是标杆。他把社区当家,把群众当亲人,扎扎实实把每件小事做好,我们年轻民警都以他为榜样。”面对马红军的奉献,同事和群众都给予了由衷的评价和肯定。东门派出所所长感慨地说道。

在马红军的带动下,所里不少年轻民警主动向他“取经”,跟着他入户走访、参与调解。新警小张深有体会:“以前总觉得社区工作琐碎平凡,跟着马师傅一段时间才明白,这里面大有学问。他教会了我用真心换真心,居民才会把我们当自己人。”马红军的“五个一”工作法,也在大足公安社区警务中口口相传,成为年轻社区民警学习的宝贵经验。

在大足公安全力夯实主动警务、预防警务的工作导向下,像马红军这样的社区民警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扎根基层二十余年,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情化解纠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人民警察的担当与初心。正如辖区居民所说:“有事找老马,我们放心!”这份沉甸甸的信任,既是对马红军工作的最高褒奖,也是激励他继续前行的不竭动力。在社区警务的平凡岗位上,马红军将初心不改,继续守护一方安宁,传递着公安基层工作的温度和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