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区政府 区人大 区政协 网站专栏
| 无障碍 | 登录 | 注册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基层政务公开

您当前位置: 首页>区政府部门>财政局>政务信息>工作动态

重庆:5年1.6万亿元用到3100多万人身上

日期:2020-12-31

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十三五”时期,重庆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财政“家底”也在不断变厚,自然令人欣喜。然而,对于老百姓来说,更为关心的是财政的钱花在了哪里?市财政局负责人表示,民生,毫无疑问排在了第一位。

看收入额:厚实的“家底”,为“用之于民”提供了支撑

翻开重庆这几年的政府账本,一个个真实的数字,展现了过去五年“家底”变厚的改变。2228亿元、2252亿元、2266亿元、2135亿元,这是2016年到2019年重庆财政的收入轨迹,虽然受疫情影响和减税降费,今年的总额仍然超过2000亿元。

作为财政收入“主力成员”的税收,已从2016年1438亿元增长到了2019年1541亿元,占财政收入总量比重,也较“十二五”末期(2015年)提升了4.9个百分点。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财政收入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市里改善民生提供了支撑、夯实了底线,教育、医疗、养老等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都是有效保障的。”该负责人说,虽然政府的账本在不断变厚,但由于减税降费,变厚的速度却在变慢。

“十三五”,中央营改增、个人所得税改革、社保降费等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在重庆全面落地,再加上重庆在地方事权内新实施一些减税降费措施,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红利,让利于民、惠企于需,财政收入增速自然放缓,由2016年7.1%逐渐降到了2019年-5.8%,今年叠加疫情影响,预计负增长。

看支出度:保障改善民生,始终是财政支出的优先项

这些年,重庆“家底”越来越厚,花的钱也越来越多,2016年支出4002亿元,今年预计约4800亿元,五年时间增长了20%,总量超过两万亿元,其中80%左右都用在了民生上面。

社会救助标准5年连涨,家庭贫困学生从学前到大学全程都有资助,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95%以上,村村都有卫生室,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16连增,城市、农村低保分别增长34.8%和65.3%,公租房廉租房累计分配54万套,保障140余万人……从吃饱穿暖到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保,近些年重庆一系列民生改善可触可感。

在资金使用上,重庆首先是确保群众基本生活网底不破;其次是补就业、教育、健康、养老等领域短板,稳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过程中,重庆采取划设重点民生支出政策“红黄线”的方式,防止“寅吃卯粮”,确保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

市财政局负责人对此说,尽管“十三五”时期重庆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比较大,但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确保财政承受能力,是一贯的;将一般公共预算的80%左右用于民生,是一贯的;保基本、兜底线,确保基本民生的投入只增不减,是一贯的。

看获得感:每项民生政策有特定对象,需要客观看待

“现在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我们农村人也像城里面的人一样,每个月有养老金了。”“看病的花费也少了,医保政策帮了我们大忙。”“路桥费取消后,我每年少了2000多块钱的支出。”……绝大多数群众对这些年惠民政策都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认可。

但是,也有部分人对民生改善的获得感不是很强烈。出租车司机李师傅就说:“现在的日子确实比过去好了很多,但作为普通老百姓,还是有不少的难处,义务教育能够免费读,但大学学费还比较贵;医疗保险虽然有,但得了大病还是负担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业内人士表示,民生改善的获得感问题,需要客观看待,人们对此有不同的感受是正常的,原因在于,一项民生政策的惠及范围并不是所有人,每项政策都有特定对象,有的能够享受,有的享受不到,自然感受就会不同。

该人士进一步举例说,补贴粮食种植是针对农民的,城里面的人就感受不到;教育资助政策,主要是解决家庭困难学生上学问题。同样,个人所得税改革,上调基本减除费用标准,原来的标准是每个月3500元,现在提高到5000元,加上享受赡养老人、子女教育等专项附加扣除后,月收入1万元以下基本无需缴纳个税,3500元至1万元之间的这部分人感受就明显些。

市财政局负责人也说,财政收支矛盾仍很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中仍有不少薄弱环节,民生领域欠账仍然较多。重庆将坚持政府过紧日子,不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不断改进和提高管理水平,确保财政资金更加有效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