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区政府 区人大 区政协 网站专栏
| 无障碍 | | 注册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基层政务公开

您当前位置: 首页>区政府部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专题专栏>双城经济圈建设

大足:争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

日期:2021-12-07

央广网11月23日消息(记者曹艺丹)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公开发布。大足作为成渝相向发展的腹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要支撑、成渝主轴特色产业集聚地,重庆主城都市区桥头堡城市,深入贯彻《纲要》关于“建设与成都相向发展的桥头堡”有关要求,突出文旅特长、产业特色、民生特质、区位特点,深化毗邻地区协同联动,推动文旅共荣、产业共兴、服务共享、城市共联,争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

推动文旅共荣,建设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共建文旅联盟,凝聚合力打响“巴蜀文旅”品牌,与眉山、乐山、都江堰等7个县(市、区)签署文旅融合发展协议,共同发起成立“巴蜀世界遗产联盟”“巴蜀石窟文化旅游走廊联盟”。积极联动都江堰、乐山及武隆、南川等世界遗产地,携手打造川渝世遗之旅、巴蜀文化遗产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8条,互推旅游产品40余次。开通大足至眉山、乐山“巴蜀文化旅游巴士”,实行“川渝市民半价游”,推出巴蜀文化旅游自由行等系列活动。

共谋石窟寺整体保护利用。共推示范保护,开展国家级科研项目3个、省部级项目11个,与敦煌、云冈、龙门建立“中国四大石窟”联盟,联合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和安岳石刻文物保护中心开展川渝地区及南方潮湿环境石质文物保护研究工作。联合四川美术学院成立大足学研究院,与浙江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共同培育文化遗产高水平研究人才。目前,大足石刻人才队伍专业涉及考古等20多个领域,持续开展大足石刻百场展览、百场讲座、百馆赠书、百集微视频展播“四百工程”宣传展示活动。

共推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成立资阳—大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与资阳共同编制《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明确共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共塑区域文化旅游精品、共促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等任务。建立协同合作机制,共同推出 “情定巴蜀—资足常乐”区域文旅标识,将大足石刻、安岳卧佛院等8个旅游景区串联成线,在京成功举办“成渝地·巴蜀情”—大足、资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摄影联展,互邀参加系列民俗文化活动和赛事节会等10次,实现年互送客源近百万人次。

推动产业共兴,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地

协同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搭建合作平台,牵头成立成渝轴线智能制造联盟,打造中国西部电梯生产基地。与简阳、隆昌、龙泉驿等13个县(市、区)合作推动成立汽摩产业联盟,建成西部最大的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基地,获批重庆专用车产业基地。深化与成都、绵阳、内江等静脉产业园区合作,集聚静脉企业90余家。大足高新区与资阳高新区成功获批首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共同实施以企招商,双钱、乐珐、南俊等60多家企业发布需求信息900余条。

协同建设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科学编制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大足+安岳粮药合作示范园规划,引进7家农业龙头企业落户园区,协议投资21.2亿元,错位布局稻渔、芳香、中药材等产业,打造成渝地区乡村振兴“样板间”。依托55万亩优质粮油基地,落户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今年成功试种15亩2米“巨型稻”,首次收割测产亩产近500公斤。与乐至共建川渝黑山羊产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大足黑山羊传统养殖系统获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协同培育雕塑文创产业基地。以石刻为核心,建设“石雕产业+石刻文化+石刻旅游”综合特色文创园。引进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29位,布局雕塑创意设计中心、文创产品设计与研发基地。联合安岳共建石刻文创园区,打造雕塑共享产业园、西部石雕石材产业园。

推动服务共享,建设宜业宜居城市

齐心协力推动教育发展。优化教育政策,制定出台川渝毗邻地区随迁子女入学政策。牵头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部 (区域)职业教育联盟,协同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同心合力深化医疗养老合作。共促异地就医结算同城化,与攀枝花、资阳建立医保跨省缴费年限互认、基金协同监管、医保公共服务合作机制,推动全区34家定点医疗机构接入全国异地结算平台。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合作共同打造“大足区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心”,与四川大学合作成立“大足区医学遗传及再生医学中心”,加入四川大学“华西口腔专科联盟”。开展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提供“互助、自助、共助”服务1万余人次。依托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龙水湖旅游度假区,发展康养旅游产业,打造2.2万平方米环龙水湖康养示范基地。

凝心聚力促进就业创业。建立就业服务协作机制,成立大足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与荣昌、泸州、绵阳等6个地区产业园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联盟,实现就业岗位信息互认、共享、联合发布常态化。与云贵川等地合作搭建创业导师库、创业项目库,针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开展创业培训服务。

推动城市共联,建设互补共赢桥头堡

提升人口聚集能力。创新实施全国范围迁移登记入户“零门槛”。在全国率先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基准地价体系,实现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地同价。推动“川渝通办”事项落实落地,截止9月底,线下异地代收代办“跨省通办”事项5948件次,“川渝通办”事项5419件次。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成渝中线高铁设大足石刻站并正式开工,中心城区至大足轨道交通、成渝铁路扩能改造加快推进,潼大荣高速建成通车,大内高速2021年底通车,提档升级出境道路10条,实现毗邻区市县1小时通达。加快推进长征渠引水工程,全线开工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建成5G基站1078个,数量位居主城新区前列。建成投用新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上线运行全国首个五金产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互联网+智慧养老”纳入国家数字乡村建设指南。

生态共建环境共保。与安岳县共同推进塘坝河、石羊河、高升河等川渝跨界河流“一河一策”方案编制。与安岳县忠义镇、双龙街乡联合开展巡河及突发环境事件隐患联合排查整治。与荣昌区、泸州市龙马潭区、泸县、安岳检察院建立濑溪河流域川渝司法保护协作机制。与安岳县共建一套大气空气质量标准,坚持一张负面清单管两地,并就“生态保护红线”与“一般生态空间”进行衔接,明确跨界毗邻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和责任,统一执法,优化完善“环境质量底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