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区政府 区人大 区政协 网站专栏
| 无障碍 | | 注册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互动交流

您当前位置: 首页>重庆市双桥经济技术开发区>重庆市双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政务信息>经开区要闻

坚持设计创新增效融合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日期:2021-06-15

    双桥经开网讯(记者  刘帮海  通讯员  张鹏)近年来,经开区坚持把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根本,以打造大足区协同发展的排头兵、工业强区的引领者和工业经济的压舱石的政治自觉,扛起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使命。依托汽摩等传统制造体系、规模化发展等先天条件,培育电子信息、静脉、现代物流等特色产业体系。

    据统计,2020年,经开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25亿元、同比增长(下同)13.4%,工业投资53.3亿元,工业税收6.1亿元,完成进出口2.3亿美元。三次产业结构从2015年的2.2:88.2:9.6调整为2020年的0.7:75:24.3,引进了法国威立雅环境资源服务中心、中国汽研院智能网联汽车综合试验场、盛泰科技孵化园、大足国际商贸物流园等一批重点项目,规上企业达106家,市场主体达9364户。其中,双钱轮胎、巨腾笔电、上汽红岩车桥、足航钢铁等8家企业产值超过10亿元,高质量发展态势日益巩固。

    高质量设计  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奠基

    近年来,经开区通过提早谋划,高质量开展顶层设计、落实发展实践和推进服务发展,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质量开展顶层设计,编制了《经开区“十四五”规划》及《产业发展规划》《静脉产业发展规划》《专用车发展规划》《物流专项规划》等规划,以环环相扣、融合共生的产业规划,描绘高质量发展路径。

    高质量落实发展实践,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谋划储备了海螺静脉产业、大湾区创新谷、赛德美新能源等40余个强基础、管长远、利大局项目,意向投资超300亿元。

    高质量推进服务发展,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梳理再造32项审批流程,落实首接首问、全程代办等举措,将审批办结时限缩减到110个工作日。优化涉企政策,破除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推动“放管服”改革从点的突破向线贯通。2020年,指导企业完成投资备案163件,投资146.5亿元。

    高质量创新  释放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动能

    坚持于创新着力、向智能转型,用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双重驱动,激活了市场主体活力和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规模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倍增计划和科技型企业成长工程的实施,做大做强了佳禾、达汉等电子企业,融入成渝轴线智能制造创新联盟。做实汽车摩托车、智能制造、静脉产业等创新发展联盟。

    企业技改扩能和智能化改造的推广,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推动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据资料显示,有60家企业实施了“机器换人”,建成智能产线30条、新增数字化车间5个,重汽专用车等企业通过技改扩能,年产值超10亿元;以盛泰光电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制造业还填补了摄像模组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空白。

    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面落实企业创新激励政策,推动工业企业“三上”“三降”“三新”。推动企业上规、上市、上云;帮助企业降能源成本、物流成本和融资成本;促进企业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场景创新。培育推动盛泰光电等重点企业上市。依托智能网联汽车实验基地等平台,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帮助更多企业“触网”“上云”。拓展企业债、PPP、股权基金等融资渠道,运用“小微担”“银政通”“实体企业信用贷”等政策,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和融资贵难题。

    此外,将人才作为创新驱动的核心因素,完善人才发展和科技创新体制,落实高端人才奖励扶持政策,加大了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支持力度,为高质量发展集聚了更多的创新资源。2020年,新增车桥、宇海、天合首创等高新技术企业17家,新增科技创新平台2个、新型研发机构1家。盛泰、宽哥、开山、凯瑞4家企业申报大足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开发高技术产品20余个。卢绍杰、彭会刚、杨川三名优秀人才入选2020年度“大足英才”。

    高质量增效  构筑以产业为核心的新高地

    按照全区“4433”总体发展思路,经开区加快了培育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集聚一批智能化项目、产业和企业的步伐。

    以紧抓主导产业为先。汽摩产业已集聚汽车、专用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200余家,一级配套企业达30余家,整车产能达到2.7万辆,2020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36.2亿元。巨腾、盛泰等7家笔电配套企业产能稳步释放,年产笔记本机壳4805.7万套(片),盛泰光电摄像头产能达到3亿颗,位居全球CCM行业模组市场前列。静脉产业实现规上工业产值92.7亿元,形成了以足航、春兴、中天等10余家企业为代表的静脉产业集群,成为全市门类最齐全、链条最完整的静脉产业基地。

    用心做大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条。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通过抓关键、抓龙头、抓牵引,为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补链延链。不断深化与中国汽研院、上汽红岩、盛泰光电、巨腾等单位的合作,探索“大项目带小项目、整装带配套、下游带上游”招商模式,推动产业链向深度和广度延伸。2020年,签约项目和引资金额均创历史新高,引进项目50个,协议引资330亿元。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法国威立雅集团的成功入驻,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用情服务项目高质量建设。积极探索重大项目“一站式”服务机制,把“保姆式”服务做到极致,持续提升要素保障水平,全面提高了招商项目的落地率和达产率,赢得了企业的信任和良好赞誉。

    现代物流园加速建设。大足国际商贸物流园、渝西储配煤基地建设快速推进。依托物流集散枢纽中心,走出了一条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的独特路径。在高位推动和创新驱动的双重引领下,经开区400亿级汽摩、300亿级静脉、200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正一路高歌猛进。截至2020年,规上工业企业达106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24.9亿元,不仅撑起了大足工业的半边天,也换来了企业的满意指数、市场的发展指数和群众的幸福指数。

    风好正是扬帆时,不等扬鞭自奋蹄。下一步,经开区将从注重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注重新兴动能培育和成长、注重创新驱动调优结构、注重加强全要素保障、注重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加快发展,建设西部地区规模最大、产业链条最完善的静脉产业基地和融入成渝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以及建设辐射渝西川东、连接成渝双核的千万吨级区域物流中心;围绕数字互通、产业互融,构建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RFID和传感器集成应用、APP平台创新架构,提升制造业数字化集成水平;着眼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大数据等科研成果,加强技术合作,实现与国内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数据资源互联互通,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到企业、落实为项目、孵化成产品;围绕集聚集约发展,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协调,提高配套能力,为壮大制造业规模夯实基础;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审批服务、规范涉企收费、创新监管手段、提高监管效能等措施,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推进“千亿工业 美丽双桥”建设。

图说:盛泰光电繁忙的生产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