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 115001115889171935/2024-00005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其他 | [ 体裁分类 ] | 政协提案办理 |
[ 发布机构 ] | 经开区办公室 | [ 发布日期 ] | 2024-01-05 |
[ 成文日期 ] | 2024-01-05 | [ 有效性 ] |
[ 索引号 ] | 115001115889171935/2024-00005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其他 |
[ 体裁分类 ] | 政协提案办理 |
[ 发布机构 ] | 经开区办公室 |
[ 发布日期 ] | 2024-01-05 |
[ 成文日期 ] | 2024-01-05 |
[ 有效性 ] |
重庆市双桥经开区经济发展局 关于区政协三届二次会议第071号提案 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民建界别组代表:
你组提出的《关于大力推动专用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第071号)收悉。经与经开区投资局、双桥工业园区发展中心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专用车及零部件产业情况
双桥经开区是中国重型汽车工业的“摇篮”,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迅猛发展,形成了较为雄厚的重型汽车产业基础和较为完备的重型汽车配套能力。现有专用车整车企业6家(重汽专用车、凯瑞专用车、双专汽车、军通汽车、菜德机械和骏驰专用车),形成了5万辆集重型工程自卸车、半挂车、厢式运输车、环卫车、军用洗消车和发烟车等多种类多型号的专用车(改装车)的生产能力。现有零部件生产企业230家,载重轮胎、车桥总成、传动轴、转向器、制动器、轮胎、座椅、各种铸锻件和机加件等可实现100%配套。主要代表企业有重汽专用车、凯瑞特种车、双钱轮胎、上依红车桥、恒隆转向器、凯恩机械、凯仁机械、远东传动轴、红工汽车等。2021年成功创建重庆市专用车生产特色产业建设基地,2022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59.1亿元,增长13.26%,占经开区规上工业产值的34%,其中专用车整车企业实现产值75.8亿元,同比增长11%,生产专用车2.8万辆。
二、工作开展情况
1.强化组织保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专用车产业发展,成立了晓勇区长为组长,经开区树云副书记、捲澜副主任和登才副主任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大足区新能源专用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全区新能源专用车产业发展各项工作,研究制定新能源专用车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重大问题。
2.突出规划引领。经开区经发局围绕新能源专用车及零部件产业链发展情况、发展目标和工作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分析,编制完成了《中国西部专用车生产基地产业规划》,并整理全国2000多家汽车企业,形成《中国专用车发展概况暨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目录》,绘制产业链图谱,理清新能源专用车产业发展思路。
3.推动转型升级。加快“专精特新”培育和智能化改造步伐,13家专用车及零部件企业认定为“专精特新”企业,其中重汽专用车、凯恩机械获得国家小巨人称号,双钱轮胎、凯瑞特种车成功创建数字化车间3个。加快推动凯恩二期、菜德新厂房建设、凯仁宽体车车桥、军通军民融合等重点项目投产达效。推动辖区企业与比亚迪、长城、吉利等公司整体对接,开发新产品,扩大新产能。利用星桥科技孵化器,瞄准孵化型、科技型、创新型,促进新能源和智能网联转型。
4.加快技术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构建新能源智能网联专用车产业生态,引导凯瑞特种车开展氢燃料电池垃圾车、厢式车、冷藏车等产品研发;重汽专用车开展纯电动(换电)载货自卸车、电动无人驾驶宽体车等产品的研发,今年3月全国首台无驾驶室、无人驾驶、换电矿卡“电牛Ebull”正式下线投用;中汽院检测公司丰富新能源及智能网联商用车测试应用场景,推动智能网联专用车及无人驾驶协同发展;推动大、中、小企业共享产品设计以及开发能力、试验能力,打造专用车智能制造共享平台,实现新产品研发协同创新。
5.强化招商引资。利用承接汽车产业转移示范园区优势,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和以商招商,先后引进思也其汽车零部件、中国公路车辆机械、信而铭科技、优冠晖新能源等新能源专用车及零部件项目20多个,计划投资超过50亿元。与湖北随州、山东梁山开展跨区域合作,积极对接湖北程力、河南骏通等全国龙头专业车企业,加快推进浙江哈克雷斯传动、南京司凯奇汽车和中交车辆公司等新能源重卡整车及零部件项目落地,打造新能源专用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园。今年还专题向工信部汇报,恳请布局旅客登机桥、地勤设备、升降机等机场专用车及零部件配套项目,引领现有专用车及零部件配套企业加速转型。
三、发展目标
为深入贯彻落实区第三次党代会、区两会和全区特色产业高地建设动员大会精神,推动我区专用车产业智能化、轻量化、新能源化转型发展,着力补链强链、聚链成群,加速构建完善的智能新能源专用车产业生态,加快建成全市乃至中国西部重要的新能源智能网联专用车生产基地,经开区经发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大足区新能源专用车及零部件产业链优化提升工作方案》,并报请区政府研究通过。力争到2026年,全区专用车产能达到10万辆,实现产值180亿元,其中智能新能源专用车产能1万辆,实现产值25亿元;汽车零部件产业实现产值22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0家,培育20亿级企业5家以上、10亿级企业10家以上,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20家以上,市级创新研发平台25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家以上,智能新能源专用车本地配套率达到50%以上,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智能新能源专用车生产基地。
四、下一步重点工作
(一)加快布局新能源产业链
1.新能源专用车。提升整车生产能力,引导整车生产企业由燃油车向电动化转型,鼓励企业制定中长期产品开发计划,重点支持企业开发投放续航能力较长的纯电动旅游观光车以及安全性能好、载重能力强的环卫、纯电动市政工程车及其他纯电动特种专用车。二是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条,形成集聚效应,重点引进符合产业定位要求、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市政类、公益类、物流配送等领域新能源专用车生产企业。
2.“三电”系统及其他关键零部件。支持存量汽车配套企业围绕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配套发展智能化、轻量化、电动化零部件;重点引进新能源电池、电机、电控等“大三电”以及电空调、电转向、电制动等“小三电”配套企业,打造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配套产业生态。
3.发展智能网联专用车。依托中国汽研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基地,实现智能网联专用车在城市清洁、专用道路、高速物流等场景应用,推动智能网联专用车及无人驾驶协同发展,加快打造全市智能网联新能源专用车中心。
4.完善配套推广应用。合理规划充换电站、充电桩、加氢站等配套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国家新能源专用车监管中心,在城市公交、物流、邮政、市政、旅游等公共领域推广应用新能源专用车。
(二)推进存量企业转型升级
1.实施重点项目。加快推进重汽专用车1万辆高标准智能化工厂建设,实现多元化发展;支持凯瑞特种车打造专用车智能制造共享平台,实现新产品研发协同创新;推动双专汽车标准化建设项目,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实施军通汽车“军转民”战略,促进军民融合发展。
2.推广技术应用。聚焦新能源底盘与专用上装的匹配性、适用性,促进新能源化专用汽车发展。聚焦上装自动化控制、无人干预作业、“云+机器人”等关键技术,推动专用汽车上装关键部件、软件系统和监管平台深度融合。重点聚焦高强钢、铝合金、复合材料等轻量化新材料应用,实现专用车质量减量要求。
3.推进共享制造。着力引进和培育1—2个集专用车整车生产、专用车零部件生产、专用车技术研发检测、专用车配套服务、专用车示范推广运营于一体的智能制造共享平台,为专用车领域中小企业、创业企业提供灵活多样且低成本的创新服务、智力服务和检测服务。
(三)推进公共平台建设
1.建设“一链一网一平台”。聚焦做深做细新能源专用车产业链,集聚“链主”企业、重点企业、配套企业等产业生态资源“一条链”,构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产品服务、库存物流等数据协同“一张网”,建设供应链协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应用服务“一平台”。
2.搭建创新研发平台。以建设国家智能新能源专用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检测中心和西部专用车国际联合研发中心为目标,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高起点自主研发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专用车及零部件关键技术。
3.打造孵化服务基地。规划建设新能源专用车及零部件前瞻孵化园,给专用车、专用设备创业型创新型企业提供研发、生产、管理的孵化服务,开发移植30家以上新能源专用车及零部件产业初创团队。
(四)加强汽车文化建设
一是打造汽车文旅小镇。积极促进产业集聚,培育百亿级地标性产业—汽车特色小镇,主要划分为智造中心和创新中心。二是举办特色交流活动。通过举办专用车技术交流会、新能源与智能网联专用车挑战赛等活动,吸引全国乃至世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智能化生产设备与测试设备供应商到大足展示其科技成果,交流产业技术,实现国内专用车及零部件产业技术向大足的汇集。
(五)强化要素保障
建立链长和链主企业“双链”招商工作机制,统筹推进产业基地打造、规划布局、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重要事项,加大对专用车及零部件产业重点领域骨干企业在政策、资金、金融、人力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力争早日建成中国西部重要的智能新能源专用车生产基地。
此答复函已经陈瑜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你有什么意见,请通过填写回执及时反馈我局,以便进一步改进我们的工作。
(联系人:杨启伟,联系电话:43339488)